【第1句】:玫瑰在花園里開放,英雄在人民中成長;樹木從泥土中吸取養分,英雄從人民中得到力量。
【第2句】:【虎死不倒威】(諺)指猛虎雖然死去,但威風依然存在。比喻英雄豪杰身處厄運之中,仍然表現出昂揚的斗志,凜凜不可犯。 也作虎死不落架。 虎倒雄風在。
【第3句】:【撂挑子】(慣)比喻事情做到一半不干,或扔下所擔負的工作不管。
【第4句】:【春節】春節,俗稱過年,是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節日。國人不管天南海北,都要趕回家團聚,吃年夜飯,因而形成中國獨有的景觀——春運,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人山人海,一票難求。 春節的主調是慶豐收,除邪氣,求得來年吉祥如意。春節的時間是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古時稱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改用公歷紀年,定公歷1月舊為元旦,將舊歷元旦改稱春節。傳統意義的春節時間較長,一般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俗稱臘月)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其中除夕(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期間民俗活動很多,如祭祖、拜年、走親戚,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等。各地還有多種娛樂活動,如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唱大戲等,現在又增加了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過年的歡樂氣氛更加濃了。
【第5句】:【年號】“年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一個詞,如我們十分熟悉的康熙、乾隆、道光、光緒等,都是皇帝的年號,不是他們的名字。那么,年號創始于何時,出自誰手呢? “年號”是中國古代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志,由漢武帝劉徹首創。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建元二年,依此類推。以后新君即位或遇軍國大事、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自朱元璋開始,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論在位時間長短,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 我國歷代各朝所定的年號,為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如漢初建元、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歷,清乾隆等。但也有少數是三個字、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國”、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 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總要經過反復篩選,采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元、天、中、永”等字開頭。如漢武帝劉徹一共使用過十一個年號,其中“元”字開頭的就占五個,“太”字開頭的占二個,“天”字開頭的一個。
【第6句】:【習慣成自然】 釋義:適應了某種情況,就不覺得拘束了。 例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可孫旺泉偏偏不習慣,反倒生出一股反抗。
【第7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語.浮屠,也叫“浮圖”、“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稱為“浮屠”,佛教被稱為“浮屠道”。后來,稱“佛塔”也叫“浮屠”。現在大家說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其中以七級為最多,因此有“七級浮屠”的普遍說法。佛塔原來是用來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經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義,因此有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大家去挽救癡迷不化的眾生,讓他們得度。《西游記》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這句話道出了佛的終極目的,佛即救人。從大處說,普度眾生。
【第8句】:【好鷹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獸】 釋義:比喻行為要光明磊落,昧良心的事不做。 例句:巴滿貢追上幾步,又氣又笑地攔住她:“你把話說明白呀!好鷹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獸,赫哲人辦事都在明處。”
【第9句】:【屬周瑜的,小壺易熱氣量窄】 釋義:周瑜:三國時吳國主將。心匈狹窄,好忌妒。比喻人心胸狹窄,沒有度量。 例句:雪娟說:“我是屬周瑜的,小壺易熱氣量窄,可一半天咱們就回省城啦,一大攤子事昨整法?”
【第10句】:【囊漏貯中】(諺)囊:口袋。貯:儲存。裝糧食的口袋破了,糧食仍漏在糧倉里。指財物流通在內部,不算什么損失。
【第11句】:【能把木頭人說活,能把晴天說下雨來】(慣)形容人特別能說會道。
【第12句】:【善豬惡拿】(諺)指無論怎樣馴服的豬,擒拿時都必須心狠手重,不可粗疏大意。比喻擒拿敵手必須高度警覺,不可心慈手軟。
【第13句】:【自家掘坑自家埋】(慣)比喻自作自受,自討苦吃。 也作自己掘井自己跳。 自個兒挖坑埋自己。
【第14句】:【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慣)指當事人不急,其他人卻非常著急。譏諷人瞎操心。 也作“皇帝不急太監急”。
【第15句】:【不騎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 釋義:筲:水桶。不做就不會出問題。 例句:“常言說,‘不騎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長發呀,既+了這些事,不擔點責任行嗎?”
【第16句】:【急用賣得堂前地】(諺)堂前地:正屋前面的地。人在急用時,就連堂屋前的地也舍得賣掉。指人到窘困不得已時,任什么都舍得割愛。
【第17句】:【行家眼,如夾剪】(諺)夾剪:像剪刀形狀的夾取物件的工具。指行家觀察事物的眼力非常敏銳而準確。
【第18句】:【笑臟笑拙不笑補,笑讒笑懶不笑苦】 釋義:只恥笑臟、拙、饞、懶之人,不恥笑窮苦之人。 例句:“笑臟笑拙不笑補,笑饞笑懶不笑苦。窮苦人要飯不見笑。”
【第19句】:【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 釋義:借指有辦法對付對方。 例句:“俗語說:‘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紅軍要來,總有他們的辦法。”
【第20句】:【歪理三千,不如正理一條】(諺)歪理:謬論邪說。指歪理再多,也抵不上一條正理能說服人。
【第21句】:【百歲光陰如過客】(諺)過客:過路的客人。指人生短暫。
【第22句】:【蜻蜓撼石柱——越撼越堅牢】(歇)形容對方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根本無法動搖。 也作蜻蜒撼石柱——動也不動。 蜻蜒搖石柱——休想動得分毫。 蜻蜒撼石柱——不動分毫。
【第23句】:【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諺)全家上下一條心,積累起來的財富可以買得起黃金;一家人各懷二心,就會窮得連根針也買不起。指家人的同心協力是致富的康莊大道。 也作“家有一心,堆積黃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
【第24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慣)比喻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主次不分。 也作“揀了芝麻,丟掉西瓜”。
【第25句】:【爛泥搖樁,越搖越深】(諺)在爛泥里搖動木樁,越搖動木樁陷得越深。比喻做事陷入困境,越掙扎越陷得深,終至于不能自拔。
【第26句】:【男拜觀音女拜佛】民間有“男拜觀音女拜佛”的說法,走在大街上你也會發現“男戴觀音女戴佛”的現象。 “男拜觀音女拜佛”的說法主要來源于民間,但它的形式重于意義,體現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和諧社會的愿望。 女性,往往多愁善感,而佛的寬容大度、靜默恰好可以化解難以解開的愁緒。所以,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靜氣,冷靜從容,豁達心胸,積極進取。這樣一來,少了些許嫉妒和小心眼,不再捕風捉影,少說別人的是與不是,多一些寬容豁達,能像彌勒佛菩薩一樣海納百川,從此快樂似神仙。 而作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生活當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以及會受到多種不良誘惑的影響。他們難免性情變得暴躁起來,而且容易起爭斗。因此,常拜觀世音菩薩,能讓男人少一些殘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慈悲與平和,一生平平安安,快樂如意。
【第27句】:【耗財買臉兒】(慣)指耗費錢財是為了面子上風光。
【第28句】:【青史】“青史”即史書。那么,歷史為什么被稱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簡。制作竹簡其實并不容易,要選擇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稱為“青”;“史”指歷史或史書。因為在還沒有發明紙張的古代,平常的書籍大都是用竹簡制成。制作竹簡還有個程序,就是將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經火烤處理的竹簡不僅刻字方便而且能夠防蟲蛀,可長久保存。當時人們把這種火烤的程序叫做“殺青”,也叫“汗青”。古人將這些竹簡編連成形狀像“冊”字的書,它是古代人用作書寫的工具,也用來記載歷史,所以后來就以“青史”或“汗青”作為史書的代稱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29句】:【除夜犬不吠,新年無疫癘】 釋義:除夜:除夕的夜晚。疫癘:流行傳染病。舊謂除夕夜里狗不叫,過了年就沒疫病。 例句:歲時雜占:“除夜犬不吠,新年無疫癘。”
【第30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諺)比喻人進取向上艱難,消沉墮落卻十分容易。
【第31句】:【軟刀子殺人下見血】 釋義:比喻用陰險毒辣的手段害人。 例句:“說到陳尚仁對付農民,手段就更毒辣了。真是‘軟刀子殺人不見血’。”
【第32句】:【樹欲靜而風不止】 釋義:比喻客觀情勢不能如人的心愿。 例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地主階級的浮財還沒挖凈,敵人還沒有認輸,階級斗爭還在繼續。
【第33句】:【法律無靈,錢神作祟】(諺)靈:靈驗。作祟:搗鬼,作怪。法律失去了作用,那是金錢在作怪。指執法人員如果接受賄賂,執行法律就不會公正。
【第34句】:【贊人陷人皆是口,推人扶人皆是手】(諺)同是一張口,能贊揚人,也能陷害人;同是一只手,能扶助人,也能推倒入。指人應該多做扶助人和贊揚人的事,少做陷害人和損傷人的事。
【第35句】:【花名冊】“花名冊”指人員名冊。它同“花名”無關,那么,為什么叫“花名冊”呢? 花名冊與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有關,戶籍是登記、管理人口的冊籍,它起源很早,大約春秋時期就有相應的戶籍制度了。“花名冊”一詞的由來有二說。 一說是由于舊時登錄戶口的冊子,把人名叫做“花名”,戶名叫做“花戶”。花,言其錯雜繁多。“花名冊”即由此而來。 二說古代也把娼妓在妓院中使用的化名稱作“花名”。如元·宋無《直沽》詩“細問花名何處出,揚州十里小紅樓”,用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這里“花名冊”就是妓女的名冊,也有戶籍的作用。 “花名冊”一詞是從古代而來的,現在有用“名單”、“名冊”等名詞取而代之。但仍有保留,“花名冊”照例通用,如各單位都有“職工花名冊”、“干部花名冊”,黨、團組織有“黨員花名冊”、“共青團員花名冊”。
【第36句】:【瘸子擔水——一步一步來】(歇)本指一步一步穩健地行走,轉指做事按部就班,不急于求成。
【第37句】:【裝門面】(慣)比喻為使外表好看而進行粉飾或點綴。
【第38句】:【一個要補鍋,一個鍋要補】(慣)比喻兩人想法合拍。
【第39句】:【擠破了腦袋】(慣)形容爭先恐后,非常擁擠。 也作“擠破了頭”。
【第40句】:【做人家】(慣)指省吃儉用。
【第41句】: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第42句】:【瞎子背瘸子】(慣)比喻各有不足的雙方分別發揮自己的長處,互相配合做成事情。
【第43句】:【山高有個頂,海深有個底】 釋義:事情總有個邊兒,有個限度,可以弄清楚。 例句:山高有個頂,海深有個底,世事沒有絕對秘密,何況沙木龍兄弟還提示過我。現在看來,茶三錢再狡猾,只怕今朝跑不脫了。
【第44句】:【守身如執玉】 釋義:愛自身的名譽如愛護璧玉一樣。 例句:試看古圣先賢,守身如執玉,到臨死時候,還是一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光景。
【第45句】:【木偶能跳動,自有提線人】(諺)木偶:木頭做的人像。木偶戲中木偶人像能跳能舞,是有人在幕后牽線操縱。比喻有人出面鬧事,是后臺人物在指使。 也作“木偶不會自己跳,幕后定有牽線人”。
【第46句】:【剛出穿的瓦盆——一套一套的】(歇)本指瓦盆規格齊全成套,轉以形容人口才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
【第47句】:【把鼻子氣歪了】(慣)形容人特別生氣。
【第48句】:【千金小姐】“千金小姐”是敬辭,多稱別人的女兒。女孩何以稱千金小姐,典出春秋伍子胥。 “千金小姐”和我國古代的貨幣單位有關系。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以一鎰為一金(鎰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漢朝為一斤金子為一金。秦漢時金多指黃銅,“千金”實為銅千金。 后人借“千金”以言貴重,如“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諾千金”等均是。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 途中他饑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里有飯,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觸為禮教和輿論所不容,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后,千金報德!” 后來,伍子胥在吳國當了國相,率軍隊攻入楚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報了大仇,又想到要報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年跳水的地方。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 用“千金”來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元代曲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以后就流行起來了。
【第49句】:【核桃棗子一塊數】(慣)比喻不管好壞一樣對待。
【第50句】:【財動人心】(諺)錢財能打動人心,使人改變主意。
【第51句】:【癲狂的馬容易閃失,慌張的人常出亂子】 釋義:比喻做事要謹慎穩定,不可輕舉妄動。 例句:頭腦不要發脹,這些年來,咱們吃虧就在于輕舉妄動,別忘了,癲狂的馬容易閃失,慌張的人常出亂子。
【第52句】:【蔣干保曹操——各為其主】(歇)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曹操手下幕賓,赤壁之戰時,曾渡江到東吳,勸說舊友周瑜歸降,想借此立功報效曹操,結果中了周瑜的反間計。指各自做事都為自己所效勞的主子。
【第53句】:【好漢死在證見手】(諺)證見:事件發生時親眼目睹的證明人。指任憑你是怎樣的英雄好漢,只要證人出面證明你犯罪,你就無法逃避罪責。
【第54句】:【糠菜半年糧】(慣)指生活貧寒,一年中有半年吃糠咽菜。
【第55句】:【上天堂】(慣)天堂: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安居的福地。1比喻去幸福、美好的地方。2死亡的婉稱。
【第56句】:【捉住和尚要辮子】(慣)比喻強人所難,無理取鬧。
【第57句】:【瓜兒只揀軟處捏】(慣)比喻專門挑軟弱者欺負。
【第58句】:【典賬買黃魚】(諺)典賬:典質,用物作抵押借錢。黃魚:即石首魚,頭大尾窄,身體側扁。寧可典賬,也要買黃魚吃。指黃魚肉嫩味美,十分誘人。
【第59句】:【公雞頭,母雞頭,湊到一起就想斗】 釋義:形容人像好斗的雞一樣喜歡爭斗。 例句:老蒲見兩人拉起架子,要吵嘴的樣子,忙推開二人,打著哈哈說:“公雞頭,母雞頭,湊到—起就想斗,斗來斗去,為的是—粒砂土豆。”
【第60句】:【淮陰將兵——多多益善】見“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第61句】:【拔了蘿卜栽上蔥,一茬比一茬辣】 釋義:比喻一個比一個厲害。 例句:年輕輕的,成了這個樣子!唉,真是拔了蘿卜栽上蔥,—茬比一茬辣。
【第62句】:【山高高不過太陽】 釋義:比喻壓不過長輩或強者。 例句:原來這賈蕓最伶俐乖巧,聽寶玉這樣說,便笑道:“俗語說的,‘搖車里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雖然歲數大,山高高不過太陽。自從我父親沒了,這幾年也無人照管教導。如若寶叔不嫌侄兒蠢笨,認作兒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第63句】:【老母豬吃萬年糠】(慣)比喻重提老早以前的事。 也作“老母豬嚼萬年糠”。
【第64句】:【門神老了不捉鬼】(諺)門神:舊時貼在大門上護宅的神像。比喻人年歲老了,精力衰弱,辦不了事。
【第65句】:【沒事人一大堆】(慣)指裝作局外人,把事情推得干干凈凈。
【第66句】:【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諺)酒是白色的,喝多了卻使人面紅;金子是黃色的,卻能誘發世人貪取的黑心。指對金錢的貪婪能使人喪失天良。 也作“吃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
【第67句】:【鴉窩里出鳳凰】(慣)比喻貧寒人家或條件差的地方出了人才。
【第68句】:【有明白兒子,不如有明白媳婦】(諺)有個明理孝順的兒子,不如有個賢惠的兒媳婦。舊指男主外,女主內,在料理家務、照顧老人生活方面,兒好不如媳婦好更實際。
【第69句】:【各打各的算盤】 釋義:各人作各人的打算。 例句:擾你們五十四個大包子,就算手工錢。哎,倒也罷了,各有各的想法,各打各的算盤。
【第70句】:【梅花優于香,桃花優于色】 釋義:梅花香氣濃烈,桃花顏色艷麗。比喻事物的優點只是表現在某一方面,難以十全十美。 例句:(梅)花在果子花中尤香。俗云:“梅花優于香,桃花優于色。”故天下之美,有不得而兼者多矣。
【第71句】:【四兩棉花八把弓——細細彈】(歇)弓:彈棉花的繃弓兒。彈:諧“談”。指仔細地傾談。 也作“四兩棉花八張弓——細細地彈”。
【第72句】:【借債容易還債難】(諺)借債雖不怎么費事,但歸還債務,連本帶利會無力承受,那卻不容易。誡人不可輕易借債。
【第73句】:【深山出俊鷂,十字街頭出餓殍】(諺)鷂(ya。):-種猛禽,捕食鼠類等。殍(pia。):餓死倒地的尸體。 深山野林里會出俊美的人才,繁華鬧市里會有無力生存的人。指人才不擇地而生。 也作深山出俊鳥。 深林出俊鳥,山溝出鳳凰。 深山出俊鳥,大海出珍奇。
【第74句】:最快的馬也追不上春風,最能干的英雄也離不開群眾。
【第75句】:【駿馬雖良,不中農夫之用】 釋義:比喻雖有本領,卻不被其他行業的人賞識、重用。 例句:寶刀雖利,不動文士之心。駿馬雖良,不中農夫之用。英雄雖有掀天揭地手段,那個識他、用他?還要奚落他。
【第76句】:【熱飯不能熱食】(諺)指要吃熱飯,還需等到稍涼之后,方不至于燙嘴。比喻辦事需有耐性,急于求成反而會壞事。
【第77句】:【老表】“老表”是江西人的別稱,此稱從來沒有外傳或擴大地域,是江西人的“專利”。為什么稱江西人為“老表”呢? 傳說朱元璋同元軍作戰,被打得大敗,而且身負重傷逃到江西康山地方,當地貧苦鄉民知道他是反對元朝的,就把他藏到山洞里,治傷供食,使朱元璋的傷口很快治愈。當要離別鄉親時,他非常感激,老鄉們好像未卜先知地對他說:“你要是將來當了皇帝,恐怕就不認得我們平民了!”朱元璋連忙回答說:“不會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話,你們只管來找我。”老鄉們說:“皇宮大院的,我們去哪里找你?就算找到了,我們平民又哪里進得去?文案高興高興算了。”朱元璋卻一本正經地說:“你們就說是我朱元璋表親來找就行了。” 1368年,朱元璋真的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有一年,江南一帶發生了旱災,尤以江西為重。廣大農民每年還是分夏秋兩季向朝廷交納賦稅,并要按丁服“徭役”。貧苦鄉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想起了“朱老表”,于是,鄉民來到朝廷后,自稱是朱元璋的老表,獲準進了皇宮大院。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朱元璋真的召見了他們,并詳細地聽了他們的意見和要求。結果.在這一年,朱元璋下令減免了他們的稅收。從此,“老表”便成了江西人的代名詞。外人不知道就里,還以為“老表”是笑話江西人土氣呢。
【第78句】:【一手托百家】(慣)一手:指一人。比喻一個人所做的事關系到眾多人家的利益。
【第79句】:【歪嘴吹喇叭——一股斜氣】(歇)斜:諧“邪”。氣:本指氣體,轉指風氣、作風。指不正當的風氣或作風。 也作“歪嘴和尚吹喇叭——一股邪氣兒”。
【第80句】:【又做巫婆又做鬼】(慣)巫婆: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業的女人。 比喻耍兩面手法,兼有兩種身份,賺取不義之財。
【第81句】:【打連手】(慣)指聯合起來做事情。
【第82句】:【雞多不下蛋,人多吃閑飯】(諺)指人多反而效率差。
【第83句】:【五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農民所盼。“五谷”的說法源自春秋戰國時代。《韓非子·難二》中說:“務于蓄養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則人多。”它說明了掌握蓄養的規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迅速繁殖,五谷才能順利生長,收入就會增多。 五谷,古代有多種說法。《莊子·逍遙游》注五谷為麻、菽、麥、稷、黍;《周禮·夏官·職方氏》注五谷為黍、稷、菽、麥、稻。后泛指各種莊稼。
【第84句】:【王八看綠豆——對了眼】(歇)綠豆:這里指綠豆的種子。王八的眼睛與綠豆相似,轉指合乎自己的眼光。指品行不好的人彼此情投意合。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 王八瞅綠豆——對上眼兒。
【第85句】:【人生地不熟】(慣)指到了一個新地方,對一切都很陌生。 也作“人生路不熟”。
【第86句】:【坐冷板凳】(慣)比喻不被重用,受到冷遇。
【第87句】:【賣油的娘子水梳頭】(諺)賣油的娘子有的是油,梳頭時卻只用水而不用油。指窮人為了生計極度節省。也指放下自家的物質優勢,卻求助于別人的微小援助。 也作賣鹽的喝淡湯。 賣鞋的赤腳跑。 賣油娘子水梳頭,賣肉兒郎啃骨頭。
【第88句】:【城隍廟的鼓槌——一對】(歇)本指鼓槌成對,轉指青年男女相般配。也指人品、能力等相當。
【第89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釋義:遇到怪異之事,不理會它,它自己就會消失。 例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用砍他,隨他去就是了。
【第90句】:【放屁都不會放個響的】(慣)譏諷人沒本事,說話、做事沒有分量。
【第91句】:【開小差】(慣)原指軍人擅自離開部隊。比喻思想不集中或未經同意擅離崗位。
【第92句】:【貓奸狗忠】(諺)貓是誰家有吃就往誰家跑,狗無論主人多么窮苦,絕不離開。指貓性奸猾,狗性忠誠。 也作“狗是忠臣,貓是奸臣”。
【第93句】:【拿著燈草桿兒作金箍棒耍】(慣)比喻拿不值錢的東西當寶貝。
【第94句】:【小娘愛俏,鴇兒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95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諺)修:修行。公公修行,公公就得善果;婆婆修行,婆婆就得善果。指信佛信道,誰修行誰就能得善果。也泛指凡事誰有誠意,誰就能取得成功。 也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第96句】:【五湖四海都行船】 釋義:比喻哪里都可以去,在哪里都有行動的自由。 例句:“你剛才說得好,五湖四海都行船,咱們各走陽關道,你憑啥仗勢欺人?
【第97句】:【生娘小于邊,養娘大于天】(諺)生娘:生身的母親。邊:事物的邊沿。指養娘要比生娘恩情重得多。
【第98句】:【老太婆縫補丁——紉針】(歇)紉:引線穿過針鼻兒,諧“認”。針:諧“真”。指做事嚴肅對待,毫不馬虎。
【第99句】:【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諺)八字衙門:舊時官署衙門的門墻呈八字形。舊時進衙門打官司全憑花錢,沒錢即使再有理也打不贏官司。指過去的衙門是只認錢不認理的。 也作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進不來。 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