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好出門不如歹在家】(諺)歹:不好。指出外再好,也不如在家方便。
【第2句】:【菜刀不快怨灶王】(慣)比喻自己做不好事情卻埋怨別人。
【第3句】:【當面鑼,對面鼓】 釋義:當面把話講清楚。 例句:“找文房四寶來!”何大學問大喊,“咱們當面鑼,對面鼓;白紙黑字,立下文書。”
【第4句】:【說漏了嘴】(慣)指無意中把隱瞞的事實透露出來。
【第5句】:【買金偏撞不著賣金的】(慣)比喻偏偏遇不上稱心如意的配偶。 也作“買金的遇不上賣金的”。
【第6句】:【好雞不跟狗斗】 釋義:比喻不跟某人一般見識。 例句:“不,好雞不跟狗斗,我不跟你打架……”盤老五優雅地搖搖頭,那尖利的目光仿佛洞穿了石牯的五臟六腑。
【第7句】:【紅花雖好,也仗綠葉襯映】(諺)紅艷艷的花朵再好,離開綠葉從旁襯映,也顯不出它的光彩。比喻一個主要人物有大作為,總離不開得力人才相幫。 也作紅花要有綠葉配。 好花需綠葉扶持。
【第8句】:【弄花一年,看花十日】 釋義:養花護花得用全年工夫,賞花才只十天。指花開時間很短。 例句:天彭號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遺風……其俗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語。
【第9句】:【是親必顧】(諺)指只要沾親帶故、關系親近,總不免要徇情顧面。 也作“是親都有一顧”。
【第10句】:【老鼠鉆牛角——無路可走】(歇)指陷入絕境,走投無路。 也作“耗子鉆牛犄角——盡了頭了”。
【第11句】:【膽小的怕膽大的,膽大的怕不要命的】(諺)膽小的人怕的是膽大的人,膽大的人怕的是拼命的人。指人到了連命都不要的程度,那是沒人敢惹的。
【第12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 釋義:滾三滾:煮開鍋三次。形容狗肉香,好吃。也比喻經不起物質誘惑。 例句:只要是南國狗肉館子開張的時候,……就禁不住招朋引友,進去大吃一場。有道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典棉被,吃狗肉。”這班窮哥兒總有這個豪興。
【第13句】:【關公放屁——不知臉紅】(歇)關公: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面如重棗,是一個紅臉漢子。臉紅:本指臉面發紅,轉指害臊、羞恥。 指人不知羞恥。常含責罵意。 也作“關老爺放屁——不知道臉紅”。
【第14句】:【吃一行,怨一行】(諺)行(h。ng):行業。在哪個行業做事,總抱怨哪個行業不好。
【第15句】:【點卯】什么是點卯,就是舊時官員的考勤。點卯來源于古代朝廷的早朝制度。古代朝廷每天早晨都要進行朝會,也就是常說的早朝,朝會時一般定在黎明時分,也就是“卯時”。“卯時”即清晨五時至七時。所謂“點卯”即源于此。 地方官署也是卯時開始辦公,官員吏役按時到位,按名冊一一點名或者核查,即例行的“點卯”,其名冊叫“卯冊”。吏役每晨卯時到衙署聽候點名,叫做“應卯”。 古代朝廷和地方官署都是卯時“上班”,可見中國歷史上的考勤制度還是比較先進和勤政的,比現在國家規定的早八點上班還提前一個多小時。
【第16句】:【拿著黃牛便當馬】(慣)比喻隨便拉人來替罪。也比喻拿不合格的來頂替。 也作“拿了黃牛當馬騎”。
【第17句】:熟戲要當三分生,練成要加三分功。
【第18句】:【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著名的川菜,深受食客歡迎。“麻婆豆腐”的來歷,連老外都知道,他們在譯中國菜名時鬧了許多笑話,如“童子雞”,被譯為“沒有性交的雞”。而“麻婆豆腐”則一譯就準,他們隨口譯為“臉上長麻子的老婆制作的豆腐”。可見“麻婆豆腐”通俗易懂,且吃起來大有滋味。它用料講究,一碟豬肉末(或牛羊肉)加上豆腐及大蒜茸、花椒粉、麻油、紅淑油、豆瓣醬等佐料烹成的麻婆豆腐,香、濃、辣、軟、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思之垂涎欲滴。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成都萬寶醬園溫掌柜,有個滿臉麻子的女孩,名叫溫巧巧。她成年后嫁給馬家碾一個油坊掌柜陳姓男子。十年后,她的丈夫在運油途中發生意外身亡。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子的生活就成了問題。運油工和鄰居每天都拿來米和菜幫助她們。巧巧的左右鄰居分別是豆腐鋪和羊肉鋪,所以送來的菜常有豆腐和羊肉。巧巧就把碎肉配上豆腐燉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鄰居嘗后都拍手叫好。于是,姑嫂倆就把住屋改為店鋪,前鋪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徠顧客。由于好吃不貴,生意頗興隆。巧巧寡居后沒有改嫁,一直經營羊肉豆腐來維持生計。她死后,人們為了紀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用至今。
【第19句】:【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諺)實:實情,這里指隱私。打人不要打膝蓋骨,打壞了人就無法站立;說人不要揭隱私,揭開了人就無法做人。指揭人隱私是極不道德的。
【第20句】:【屬螃蟹的——橫行慣了】(歇)本指螃蟹習慣橫著爬行,轉指一貫蠻橫不講理。 也作“屬螃蟹的——橫著走”。
【第21句】:【屬暖水瓶的——外頭冷.里頭熱】見“暖水瓶兒——外面冰涼,里邊熱乎”。
【第22句】:【有了好騎手,駑馬也生翼】(諺)駑馬:跑不快的馬。翼:鳥類的翅膀。指騎手高明,駑馬也會跑得像插上翅膀一樣快。也泛指有了杰出的人才,就會創造奇跡。
【第23句】:【爹娘親,娘舅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諺)娘舅:母親的兄或弟,即舅父。指子女跟父母和娘舅的親情,任何外力都不能隔斷。 也作“娘舅親,骨肉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第24句】:【如入寶山空手回】(慣)比喻本來可以有很大收獲,結果卻什么也沒得到。
【第25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諺)囤:盛放糧食的器具。指節約糧食,要在糧滿囤的時候節省,不可等到囤中存糧快見底的時候。泛指一切財物的節約貴在平時。 也作“囤尖省才是省,囤底省一場空”。
【第26句】:【老鴉啄柿子——揀著熟的開口】(歇)熟:本指成熟,轉指熟悉。指找熟悉的人求情。
【第27句】:【不磨不難不成人】(諺)不經受磨難,就很難成為有用的人才。指磨難是成就人才的有效途徑。
【第28句】:【自己不喝酒,嫉妒人臉紅】(慣)比喻自己得不到而嫉妒別人。
【第29句】:【人急了造反,狗急了跳墻】(諺)人逼急了,就會死命反抗;狗逼急了,就會跳過高墻。指人被逼到無路可走時,什么冒險事都做得出來。 也作人急懸梁,狗急跳墻。懸梁:繩子掛在梁上,上吊自盡。 人急燒香,狗急跳墻。 人急拼命.狗急跳墻。
【第30句】:【不以成敗論英雄】 釋義:不以成功或失敗來評論英雄人物的得失。 例句:“梵梵,古人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我最佩服越王勾踐,當了夫差的階下囚,仍不失其志,臥薪嘗膽,終成復國之大業。”
【第31句】:【官屋漏,官馬瘦】(諺)官:公眾的。公眾的房有人住沒人修,常是漏的;公眾的馬有人騎沒人養,常是瘦的。指公眾的東西容易損壞。 也作“官船漏,官馬瘦”。
【第32句】:【水有源,病有根】 釋義:比喻事情發生總有根源。 例句:吳為才也哭喪著臉說道:“都是你爹的罪過,可是水有源,病有根,你爹昧了良心也是日本人逼的呀!”
【第33句】:【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諺)藥只能治可治之病,不治之癥是無藥可施的。指再高明的醫生,再名貴的藥物,功能都是有限的。
【第34句】:【聽見拉拉蛄叫不敢種地】(慣)拉拉蛄:螻蛄的通稱,昆蟲,背部茶褐色,前足發達,適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晝伏夜出,吃農作物嫩莖。 形容人膽子小,聽到一點閑話,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聽拉拉蛄叫,就甭種地了。 聽螻蛄叫就不種地了?
【第35句】:【無事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見“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第36句】:【黃連樹上長的草——苦苗苗】(歇)比喻苦孩子。
【第37句】:【七個窟窿倒有八個眼兒等著】(慣)形容入不敷出,錢不夠花。
【第38句】:【鐵匠沒樣,邊打邊像】(諺)樣:樣子,樣品。本指鐵匠干活沒有供模仿的樣品,靠經驗和技巧,打著打著就合乎要求。比喻做事沒有固定的模式,邊做邊摸索,總會成功。
【第39句】:【狼窩里捉狼】(慣)比喻做危險卻又有把握的事。
【第40句】:【打悶葫蘆】(慣)悶葫蘆:也叫“悶葫蘆罐兒”,即撲滿,存錢用的瓦罐兒,上面留有細長的孔,錢幣放入之后,要打破瓦罐兒才能取出,比喻難以猜透的話或事情。指猜測令人納悶的話或事情。
【第41句】:【人離鄉賤】(諺)舊指人離開本鄉本土,到外地去謀生,人地生疏,到處求人,總不免要看別人的臉色。 也作人離鄉賤,物離鄉貴。物離鄉貴:貨物離開它的原產地就值錢了。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第42句】:【樹欲靜而風不息】(諺)樹想安靜下來,可風總是不停息地刮動。比喻情勢的發展不能如人的心愿。 也作“樹欲靜而風不止”。
【第43句】:【鉆進悶葫蘆里】 釋義:比喻沉悶起來。 例句:他喝了一口茶,瞅著錢萬利的滿臉愁容,說:“怎么,唉聲嘆氣的,又鉆進悶葫蘆里去了?”
【第44句】:【順得哥情失嫂意】(慣)這方滿意,另一方卻生氣了。形容很為難,兩面都不能得罪。 也作“順得姑來失嫂意”。
【第45句】:【做夢娶媳婦兒——光想好事】(歇)指人一心想著實現不了的美事。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做夢娶媳婦兒——凈想好事兒。 做夢娶媳婦——盡想好事。
【第46句】:【借酒澆愁愁更愁】(諺)澆:澆滅。要用飲酒來消愁只能更加憂愁。
【第47句】:【不見棺材不下淚】(慣)比喻不到窮途末路就不死心,不后悔。
【第48句】:【占上風】(慣)指占有優勢。
【第49句】:【忘人大恩,記人小過】(慣)把別人對自己的大恩大德全忘了,卻對人家的小錯耿耿于懷。形容人心胸狹窄,忘恩負義。
【第50句】:【省油燈】不是“省油燈”比喻某人心地不善,浪費折騰,不讓人放心。 “省油燈”源自宋代,當時現實生活中還真有省油燈,可見,節能意識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已有之。現在的節能燈,可能是受了“省油燈”的啟發。 陸游最早記述了這種燈具,《齋居記事》云:“書燈勿用銅盞,唯瓷盞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老學庵筆記》亦云:“《宋文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水于其中,每夕一歷之。尋常盞為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燭不然,其省油幾半。”這種燈為瓷制,燈具內有夾層,一端有孔可注入清水,用水冷法使油免于蒸發,可省油近半。 “省油燈”最先在四川地區流行,“漢嘉”在今雅安市以北。當時陸游客居四川,曾擔任邛州天臺山崇道觀主管。由于陸游的推崇和宣傳,“省油燈”傳播到全國。1999年考古隊在三峽庫區的涪陵石沱墓地,發掘出土一盞宋代“省油燈”,它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面有一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這與宋代大詩人陸游的描述完全一樣。考古證明,省油燈并非杜撰。 后用“不是省油燈”轉喻某些人品行不端。
【第51句】:【笛子吹走了調,并不比木魚好聽】 釋義:比喻好話說過頭并不好,要實事求是。 例句:亂捧場沒啥意思。笛子吹走了調,并不比木魚好聽。表揚也要注意分寸。
【第52句】:【解疙瘩】(慣)1比喻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2比喻解決雙方之間的矛盾,消除隔閡。 也作“解扣子”。
【第53句】:【好了瘡疤忘了疼】(慣)比喻生活狀況或境遇剛好轉就忘了本或忘了教訓。 也作好了瘡疤忘了傷。 好了傷疤忘了痛。
【第54句】:【吃瓜子吃出個臭蟲來——啥仁都有】見“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
【第55句】:【肺腑而能語,醫師面如土】(諺)而:如果。指人的內臟如果能說話,就可證實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那會使醫生嚇得面如土色的。 泛指只要有事實作證,就容不得人信口亂說。
【第56句】:【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國聞名的老字號醬菜店,不僅它的咸甜適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稱贊,而且它那“六必居”的三字大匾,書法結構勻稱、蒼勁有力,人人贊嘆。你道它出自哪家之手?它出自明朝奸相嚴嵩之手,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老字號。 六必居的掌柜為什么給自己的店鋪起個“六必居”的字號呢?傳說頗多,這里只錄比較可信的一則。 最早六必居的后廠釀酒,前店除賣酒外,還賣些柴,米、油、鹽、醬、醋等六樣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為什么不賣茶,試想茶和前六樣混在一起容易串味。 六必居是山西臨汾趙姓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創辦的。由于趙姓會經營管理,六必居所處的地理位置好,所以買賣開張后,生意很是興隆。 后來又擴充了門面,買賣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樣子,想弄塊好匾。 關于嚴嵩給六必居寫匾有種種傳說,最普遍的有兩種說法。一說嚴嵩在沒做官以前,閑居在家,時常來六必居喝酒,與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計都很熟悉。店里聽說他寫得一手好字,掌柜的就請他寫了此匾。當時嚴嵩還是個小人物,所以沒有落款。另一說六必居的匾是嚴嵩做官以后寫的。據說嚴嵩愛喝六必居的酒,嚴府時常派人到六必居買酒。店掌柜想用嚴嵩的社會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價,就托嚴府仆人請嚴嵩為六必居寫塊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嚴嵩不能為一個普通店鋪寫匾,就天天在嚴嵩面前反復練寫“六必居”三個字。嚴嵩不知是計,看夫人寫不好,他就給寫個樣子,讓夫人照著去練,于是“六必居”大匾就這樣寫成了,所以沒有題名。 自嚴嵩手書“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掛出后,原來無名的小醬園身價倍增,六必居的名聲很快傳遍北京城,來買東西的越來越多。由于醬菜賣得快,以后就專營醬菜了。
【第57句】:【娶媳婦蓋廈,提起來害怕】(諺)廈:房屋。指娶媳婦和蓋房子這兩件農家的大事往往耗財費力,曠日持久。
【第58句】:【瞎子撲螞蚱——有你也抓不住】(歇)指不了解情況,辦不成事。
【第59句】:【穆桂英掛帥】 釋義:穆桂英:《楊家將》中人物,智勇雙全,武藝高強,是人民喜愛的女英雄形象。比喻婦女承擔重要任務。 例句:要充分地關心她們,繼續鼓勁,不能落后,要學穆桂英掛帥,像樊梨花征西。
【第60句】:【兩眼一抹黑】(慣)1比喻新到一個地方,什么人也不認識,什么情況也不了解。2指沒文化,不識字。 也作兩眼一麻黑。 兩眼墨黑。 睜眼一抹黑。
【第61句】:【閉著眼睛說瞎話】(慣)指不顧事實地胡說。 也作“閉著眼睛胡說”。
【第62句】:【地在人種,戲在人唱】 釋義:說明做事要靠主觀努力。 例句:“收罷麥你先上這一茬糞,秋天收罷秋你再狠狠上它一茬,要不了三年,就喂過來了。常言說:‘地沒壞地,戲沒壞戲,地在人種,戲在人唱’。”
【第63句】:【匹夫】“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來解釋,常言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什么稱普通的平民百姓為匹夫呢?它起源于春秋時期。 匹,原是數量單位,古代四丈為一匹。又說兩丈為一端,二端為兩,每兩就成一匹,長四丈。兩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這個意思,夫婦兩者也相合,故作匹夫、匹婦。由于古代只有貴族、富人才可能實行一夫多妻的制度,如《論語·正義》:“士大夫以上,則有妻媵;庶人無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雖單,亦通謂之匹夫匹婦。”這就是“匹夫”的出處。因此,實行一夫一妻的人也就是代表著地位低下和貧苦,所以,在封建社會里,便把沒有地位的平民百姓叫做“匹夫”、“匹婦”。 段玉裁注《說文》中說:“雖其半,亦得云匹……猶人言匹夫也。”就是說匹夫、匹婦拆離開來單獨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平民百姓。需要指出的是,匹夫本是貧富和不平等的產物,帶有歧視百姓的意味。如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稱為“匹夫之輩”、“匹夫之勇”,這就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背道而馳。
【第64句】:【打鼓弄琵琶,相逢是一家】(諺)指打鼓的和彈琵琶的相逢便合場演奏,過后就各分東西。比喻人臨時聚合,不過是逢場作戲,無情義可講。
【第65句】:【鼓不打不響,鐘不撞不鳴】(諺)比喻話講清了,別人心里才會明白;道理說透了,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也作鼓不打不響,話不說不明。 鼓不打不響,理不辯不明。
【第66句】:【抓大頭】(慣)見“捉大頭”。
【第67句】:人是實的好,姜是老的辣。
【第68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 釋義:指種莊稼離不開入力,苗長得壯不壯,收成好不好,決定于地利和天時。 例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這地不給長,老天爺不給收成,光人折騰,也難說呀!
【第69句】: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畫馬難畫走;畫獸難畫狗。
【第70句】:【燈消火滅,水盡鵝飛】(慣)比喻財勢消盡,依附者散去。
【第71句】:【聰明人好惹,糊涂人難纏】(諺)指聰明人通情達理,縱然惹了他,也容易講說明白;糊涂人不通情理,不分是非,難以應付。
【第72句】:【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釋義:要盡量幫助別人,原諒別人。 例句: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說得好: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操心怎似存心好,爭氣何如忍氣高!”
【第73句】:【一年大二年小】(慣)即“一年小二年大”之意。指一年一年很快地長大了。 也作一年小二年大。 一年小兩年大。
【第74句】:【佛多不靈,眼大無神】 釋義:佛爺多了不靈驗,眼睛太大了沒有精神。也比喻人多干事互相依靠,不盡職。 例句:這龍門山上共有十萬多尊佛像,大的幾十丈高,小的有落花生那么大。 常言說,“佛多不靈,眼大無神”,海老清和雁雁轉了半天,把這些佛像只好當作景致看了。
【第75句】:【債多不愁,虱多不癢】見“虱子多了不怕咬”。
【第76句】:【小馬乍行嫌路窄】 釋義:乍:剛剛開始。初生馬兒剛走路就嫌路不夠寬。比喻年輕人剛入世不知天高地厚,埋怨無處施展才能。 例句:安老爺冷笑道:“他有多大的學力福命,敢說這等狂妄的滿話!”安太太道:“這可就叫作‘小馬兒乍行嫌路窄’了!”
【第77句】:【上山容易下山難】 釋義:下山比上山難走。也比喻事情一經著手干就難停下來。 例句:黃為民特別向眾人交代,要打起精神,當心掉進山坑里去,俗語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千萬不能麻痹大意。
【第78句】:我養你牙大.你養我牙落。
【第79句】:【好話說三船,不如攥起拳】(諺)好話說得再多,也不如握起拳來用強硬的手段奏效。指對待不講道理的人,用強制手段比說好話管用。 也作“好話敵不住好拳”。
【第80句】:【女愁哭,男愁唱】見“男愁唱,女愁哭”。
【第81句】:【客木匠——一鋸】(歇)客:寄居,諧“怯”。鋸:諧“句”。指人口舌笨拙,不善言辭,見面只有一句話。
【第82句】:【飛到高枝上】見“爬高枝”。
【第83句】:【擺譜】“擺譜”指擺門面、擺架子、擺氣派。是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 那么,“擺譜”是怎么來的呢? 18世紀,清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之為“康乾盛世”。和平局面的出現,再加上清朝實行“攤丁人畝”政策,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人口已首次超過四億,相當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數量。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耕地面積的相對縮小,當時京師一帶地區情況更是突出,再加上人為因素,清朝統治階層八旗貴族在京郊跑馬圈地,搶占良田,因此,人們不得不開始向人口稀少的東北和西北移民。 這些從北京一帶出來的移民,到達目的地后建立起了村落,安家落戶,繁衍后代。由于老輩家都有家譜,于是大伙坐到一塊,將各自家的家譜擺開,看看誰家的譜大,從而確立起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地位。這就是“擺譜”。 看來本義的擺譜和現代意義上的擺譜有相近之處,都是貪大。不過原意淡出,只剩鋪張和顯擺了。
【第84句】:【熬過冬,就是夏】(諺)指熬過了冬天的嚴寒,夏天就必定到來。比喻人身處逆境之中,不必焦躁憂慮,耐心等待,定有轉機。
【第85句】:【識時務者為俊杰】(諺)時務:時局發展的方向。俊杰:識時達務的英杰人物。指能認清形勢大局,順應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杰。 也作識時務者呼為俊杰,知天命者稱為英豪。 識時務者為俊杰,應天順人是英雄。 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識時務為匹夫。
【第86句】:【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還是狐貍精】 釋義:觀音:觀世音,佛教菩薩之一,佛教徒認為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難之神。又叫觀自在、觀音大士。比喻喬裝打扮掩蓋不了真相。 例句:直筒子柳飛霞也憋不住地嘀咕:“是呀,有人說頭人女兒變好了變乖了,可是真是假,難講。反正我看她,覺得總像是: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還是狐貍精!阿燦,你說哩?”
【第87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慣)明知有危險,仍然冒險前行。比喻無所畏懼,敢于冒險。 也作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明知山有虎,故向虎邊行。 明知山有虎,故作砍樵人。
【第88句】:【福無雙至日,禍有并來時】(諺)走紅運的事不會同時到來,遭厄運的事卻往往是接二連三。多指人往往會連續發生不幸的事。 也作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禍不單行,福無雙至。
【第89句】:【閨女是娘的連心肉】(諺)指女兒是母親最貼心的人。
【第90句】:【寧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諺)寧愿受苦受累,也不沾羞蒙辱。指肉體上的苦累無所謂,關鍵是不可使人格受到玷污。
【第91句】:【豆腐掉到灰窩里——吹不得,打不得】(歇)形容事情難辦,輕不得,重不得。 也作豆腐掉在灰窩——吹撣不得。 豆腐掉進灰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第92句】:【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慣)比喻雙方都是高手,勢均力敵,才智相當。 也作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棋逢對手,將遇作家。作家:行家。
【第93句】:【肥豬拱廟門——自來】(歇)指自己送上門來。
【第94句】:【貨到街頭死】(諺)遠途販運來的貨物,只要上市,便沒退路,不論價高價低,都得脫手賣掉。指做生意要獲得可靠信息,盲目販運沒出路。
【第95句】:【過頭飯難吃,過頭話難講】見“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
【第96句】:認理不認人,幫理不幫親.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第97句】:【眼淚泡著心】(慣)比喻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和悲傷。
【第98句】:【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 釋義:壞事很容易被人們知道。 例句: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不大的工夫,寇家的丑事就傳遍了全胡同。
【第99句】:【四兩棉花——別彈了】(歇)只有四兩棉花,不值得彈。彈:諧“談”。指事情不好說,別提了。
上一篇:只緣身在此山中前一句(只緣身在此山中前一句是哪一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