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我和媽媽趕集,街上有人叫我們在他家里吃飯,媽媽說了些客氣話就走了。路上,我問媽媽為什么不在他家吃飯,媽媽笑著說:“小饞貓,你懂個啥?這叫‘街上人,半張臉;叫吃飯,不拿碗’。”(河南·商城)
【第2句】:泥牛入海——杳無音信,一去不復返;永無信息;有去無回
【第3句】:【娼妓】“娼妓”指賣淫的女子。娼妓本義并非如此,“娼”和“妓”原本不是雙音節的詞,娼是娼,妓是妓,只是娼和妓的本義比較接近。古時娼與倡相通,《說文解字》解釋說:“倡優,女樂也。”指從事歌舞的女藝人。妓與伎通,《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妓,女樂也。”可見,娼與妓最初都是指歌舞女藝人。后來,娼和妓的詞義發生了轉變,均指賣淫的女子,并合二為一,稱為“娼妓”。 “娼妓”源于春秋時期。據《戰國策》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七閭七百,國人非之。”有記載解釋說,這就是指齊國相國管仲開設的公營妓院,所收取的錢財都歸國庫所有,用于軍費開支。這種說法被后人接受,清人紀的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娼族祀管仲,以女閭三百也。”因此,明清時揚州等地的妓院里供奉的祖師爺就是管仲。妓院里不僅設有管仲牌位,妓女們還要給管仲叩頭燒香,以祈生意興隆。從此,一代名相管仲,名譽受損,留下此業被后人詬病。
【第4句】:【耗子拉木锨——大頭在后】見“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面”。
【第5句】:【陳谷子,爛芝麻】(慣)比喻年長日久、無關緊要的話語或事情。 也作陳芝麻,爛谷子。 陳年爛芝麻。
【第6句】:【吃的鹽和米,講的情和理】(諺)吃飯菜,要有米,要有鹽;說話,要合情,要合理。指有米有鹽,是做飯菜的基本條件;講情講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第7句】:【麻稈兒打狼——兩害怕】(歇)麻稈兒:指剝掉皮的麻秸稈兒,又細又脆,容易折斷。用麻秸稈兒打狼,狼害怕,打狼的人也害怕。指爭斗雙方對對方都有所顧忌。 也作麻秸稈打狼——兩頭害怕。 麻秸稈打狼——兩頭怕。
【第8句】:一天放學,我在家里寫作業時,聽見外面有人吵架。我和奶奶出去一看,李阿姨家沒水了,去王阿姨家擔水,王阿姨不讓擔,她們就吵起來。奶奶就嘮叨起來了:“磨是千家問,用水不用問。這事不值得吵。”(河南·沁陽)
【第9句】:【喝迷魂湯】(慣)1比喻被迫忘掉過去。2比喻被甜言蜜語所迷惑。 3指頭腦不清醒。
【第10句】:【沒縫也要下蛆】(慣)蛆:蒼蠅的幼蟲。比喻無中生有,造謠生事或尋釁鬧事。
【第11句】:【看不見,摸不著】(慣)形容事物不容易被掌握或控制。
【第12句】:【廚師的高帽】廚師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習俗,顯得清潔衛生、別致。它源自希臘。最初,它只是一種作為區別他人的一種標志,沒有行業色彩。中世紀的希臘,戰亂頻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難。據說有一次幾個著名的廚師逃進修道院,他們換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樣。日子一長,他們覺得應該把自己與修道士區別開來,于是將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為白色。從此,廚師們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
【第13句】:【 家家賣私酒,不犯是高手】誰都營私舞弊,沒有被抓住,就 算是手段高。清代《憐香伴》:“俗話說得好,家家賣酸酒,不 犯是高手。全要做得干凈。”
【第14句】:小叔看我每次訂本子都找他要釘,就說:“你真是吃慣了嘴,跑慣了腿。這條路,看來是讓你跑順了。”(河北·承德)
【第15句】: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是個狐貍精
【第16句】:人家的棺材抬自家——自討晦氣
【第17句】:一天早上,媽媽的胃有點疼,我知道后急忙替媽媽找來藥。媽媽笑著說:“還是閨女好,閨女是娘的貼心小棉襖。”(河南·商丘)
【第18句】:海瑞見皇帝——拼著一死
【第19句】:【春三月,不圓夢】(諺)春三月:春天的總稱。圓夢:迷信根據夢境來推斷吉兇。指春天的夢虛幻多變,沒有準頭,無法推斷。
【第20句】:【刀傷藥雖好,不破手為高】雖有辦法挽救,也不要麻痹大 意,還是以不出事為好。類似的:藥雖好,不如不害病。李 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從前只說好刀切藥不如不劃破 口,現在看,打破腦袋不怕用扇煽,這條命是從汽車轱轆底 下拾來的。”
【第21句】:爸爸是局長,叔叔又有錢,我經常向別人夸耀。可媽媽卻說:“有人不仗人勢,有錢不恃錢勢。你要好好學習,將來靠自己的本領做事。”(河北·易縣)
【第22句】:【有甚,不要有病;沒甚,不要沒錢】(諺)甚:什么。有什么都可以,不可有病;沒什么都可以,不可沒錢。指健康和錢財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23句】:【狗咬包子——露了餡兒】(歇)指泄露了機密,或暴露了真相。
【第24句】:壁角里使?頭——挖墻腳(角)
【第25句】:鴨子上架——靠猛勁;逼出來的;逼的
【第26句】:【面笑心不笑】(慣)指表面裝出笑容,內心卻并不高興。
【第27句】:【心頭不似口頭】(慣)心里想的跟嘴里說的不一樣。指人說一套做一套,要兩面手法。
【第28句】:【什么蟲啃什么木頭】(諺)不同的木頭,只有不同的蟲子才能啃得動。比喻哪一行的人就吃哪一行的飯。也比喻什么樣的人就專有什么樣的人制伏他。 也作什么蟲兒鑿什么木頭。 什么蟲愛拱什么木頭。
【第29句】:星期天,爸爸邀了幾個朋友在家里打麻將,我在一旁看。奶奶走過來趕我走,我不愿意走。奶奶嚷道:“跟著啥人學啥人!老子整天浮水,兒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盜果,兒子殺人放火。”(山西·平陸)
【第30句】:鄰居小紅愛使小性子,動不動就生起氣來。媽媽逗她:“看小紅,嘴噘得能掛個油葫蘆了。”說得小紅哧地笑了。(河南·鎮平)
【第31句】:【手長衣袖短】(慣)衣服袖子遮不住手臂。形容生活貧困。也指能力達不到。 也作“手長衫袖短”。
【第32句】:【缺門牙的——嘴巴不關風】(歇)指嘴里存不住話,保不住密。
【第33句】:【爛羊皮也能換麻糖】不論什么東西都有用處。類似的:磚 頭瓦渣子也能墊桌腿/爛棉花還有塞縫的用處。張賢亮《河 的子孫》:“爛羊皮也能換麻糖!他立刻佯裝出一副戀棧的 表情,嘖嘖地咂著嘴。”
【第34句】:【送順水人情】(慣)指不用費勁,順便送出的好處、人情。
【第35句】:【水淺藏不住魚】釋義:比喻條件不好,無法躲藏。例句:我們這里就沒有這個條件,除了平原就是丘陵,丘陵雖說也有點用,到底水淺藏不住魚。
【第36句】:【雞多不下蛋】釋義:人多了,缺乏必要的組織、管理,反而干不好事情。例句:“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生產搞不好,這回虧算吃上了。”
【第37句】:【若無三冬霜雪侵,難有梅花放清香】見“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第38句】:【一錐子扎不出血】(慣)1形容人不愛講話,對外界事物反應慢或無動于衷。2形容人臉皮厚,不知羞恥。
【第39句】:【吃掛面不調鹽——有鹽在先】(歇)鹽:諧“言”。指把話說在前頭。
【第40句】:【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慣)比喻含糊了事。
【第41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是人們常用到的一個俗語,言簡意明,富有哲理。那么它源自哪里呢?此語出自《菜根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于慮也。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傷于察也,二語立存,精明而渾厚矣。” 這句話告誡人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對己,如何對人。對己要嚴,要光明磊落,要寬以待人,與人共事要和睦相處,與世無爭,不能存有害人之心。但另一方面,不可單純地以己推人,以為天下人都和自己樣,那就壞了,該設防還是要設防的。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天下無賊》,其實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疏于設防,可能像呂伯奢遇到曹操一樣,可能像東郭先生遇到狼一樣,可能像農夫遇到凍僵的蛇一樣。這些血的教訓應該吸取。
【第42句】:我和媽媽這幾天花錢如流水,爸爸提醒道:“我在東溝摸魚,你們在西溝扔。咱們還得節儉點啊!”(江蘇·通州)
【第43句】:【忙婆娘嫁不到好漢子】見“急婆娘嫁不下好漢家”。
【第44句】:【風匣板修鍋蓋——受了冷氣受熱氣】(歇)風匣:風箱。氣:本指氣體,轉指欺負、欺壓。指接連受氣。
【第45句】: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天下太平
【第46句】:我真羨慕姐姐那高挑挑的個子,就天天鍛煉。爸爸卻給我潑冷水:“你是天生的矮身材,再練也不行,黃鱔哪能扯得跟蛇一樣長呢?”媽媽說:“別聽他瞎說。”(四川·蓬溪)
【第47句】:【破船還有三千釘】見“船爛還有三千釘”。
【第48句】:我家本來已經開了文具店,爸爸又要開鐵貨店。奶奶嘮叨說:“你啊,牛角越長越彎,生意越做越貪。”(山東·單縣)
【第49句】:【 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表示堅決鎮壓。巴金《探索 集》:“他們將我‘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要叫我.永世不 得翻身’。”
【第50句】:【親戚遠來香,隔房高打墻】(諺)指親戚鄰居都必須保持距離,不過熱過近,才能持久。 也作親戚遠來香,隔壁高打墻。 親戚遠來香,近鄰高搭墻。 親戚朋友遠來香。
【第51句】:【沒了王屠,連毛吃豬】(諺)王屠:姓王的屠夫。指沒了王屠夫,就得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緊要人物,事情就辦不成。 也作沒有張屠夫,就吃連毛豬。 死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52句】:【人怕傷心,樹怕刨根】心靈的傷害最深重,人容易絕望。 刨根,也說:剝皮。鄭義《老井》:“已經遲了。樹怕剝皮,人 怕傷心。喜鳳媽把孫旺泉傷得太深了。”
【第53句】:【 朋友千個好,冤家一個多】朋友越多越好,可以得到幫助, 得到支持;對頭越少越好,可以減少麻煩,減少阻力。袁靜 《淮上人家》:“朋友一千個不嫌多,仇人一個不嫌少,咱哥們 交往一場,你有困難,我哪能袖手旁觀,不跟你互助呢?”
【第54句】:【得意夫妻欣永守,負心朋友怕重逢】(諺)指相親相愛的夫妻,終生相守會感到莫大的欣慰;忘情負義的朋友,最怕的是再相見時會尷尬難堪。
【第55句】:啥巴狗戴金圈兒——有錢的畜生
【第56句】:【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搟面杖無孔。一竅不通,謂外行, 不懂。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你要寫文章,咱是搟面 杖吹火,一竅不通。”
【第57句】:【春困秋乏夏打盹】指氣候溫熱,人容易困乏。《保健時 報》(1999,5,21):“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所謂打盹,就 是短時間的睡眠,多指午睡。中醫認為,睡眠是陰陽交替的 結果,午睡不可缺少。”
【第58句】:【一回見面二回熟】(諺)頭次見面是陌生人,二次相見就是熟人了。 指人們的社會交往,由生到熟,很容易交上朋友。 也作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
【第59句】:半夜里捉麻雀——掏窩兒
【第60句】:【一遭生,二遭熟】(諺)指人與人的交際,一次接觸生疏,再接觸就慣熟了。也指路徑多接觸,自然就熟悉。 也作一回相見兩回熟。 一回生,二回熟。 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第61句】:【漱上水】(慣)、洑(fu):游泳。向上游。比喻巴結討好有權勢、地位,或有錢財的人。
【第62句】:花開不謝——四季如春
【第63句】:在鎮上召開的“嚴打”審判大會上,爺爺見罪犯都是年紀輕輕的小伙子,不由得感慨道:“這些人伸手可提得一斗,抬肩可挑得一擔;站著是根柱子,橫著可當枕木。年輕力壯的,為啥大路不走走歪道啊?”(湖南·瀏陽)
【第64句】:【蝎子的尾巴——有點毒水也不多】(歇)毒水:本指蝎子身上的毒液,轉指能危害人的行動。指即使有點危害,也有限。
【第65句】:天上的銀河——不解近渴
【第66句】:夜飯太晚了,小紅有點不高興。媽媽說:“夜飯夜飯,吃到鴨子下蛋。”(注:鴨子是黎明前下蛋。)(江蘇·南通)
【第67句】:老頭兒發脾氣——吹胡子瞪眼睛
【第68句】:洞庭湖的老麻雀——見過大風浪
【第69句】:八哥兒的嘴——跟著人說話
【第70句】:對著舞臺找對象——相情愿
【第71句】:【做了皇帝想登仙】(慣)形容人貪心不足。
【第72句】:【 去年的皇歷翻不得】皇歷,指農歷歷書。它的節氣不是固 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個樣子,隔年不適用。指不能按老規 矩辦事。皇,也說:黃。孫犁《風云初記》:“去年的黃歷,今 年不能使了。從腳下起,就得變個樣兒!”
【第73句】:【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交談中受到啟發。贊美或恭維 之詞。清代《老殘游記》:“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是 聞所未聞!”
【第74句】:長篇小說——干言萬語
【第75句】:【吃拳何似打拳時】(諺)出拳打人雖然痛快一時,遭人拳打卻是痛苦的。指出拳打人時要想到遭人拳打的苦痛,自己克制自己。
【第76句】:【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諺)八字衙門:舊時官署衙門的門墻呈八字形。舊時進衙門打官司全憑花錢,沒錢即使再有理也打不贏官司。指過去的衙門是只認錢不認理的。 也作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進不來。 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
【第77句】:【背黑鍋】釋義:比喻代人受過,通常指受冤枉。例句:王立言:“都不準走!事情必須弄清楚,不能教全家的人都背__£黑鍋!”
【第78句】:【吃著碗里,看著鍋里】(慣)形容人貪得無厭。 也作吃著碗里,瞧著鍋里。 吃著碗里,盯著鍋里。 吃著碗里的,占著盆里的。
【第79句】:【大饑食宜軟,大渴飲宜溫】(諺)指人在極度饑渴的時候,只宜進軟食,飲溫水。
【第80句】:吳三桂引清兵——吃里爬外
【第81句】:【水溝里翻不了船,蛤蟆騰不起浪】釋義:比喻小人物成不了大事或鬧不起大亂子。例句:水溝里翻不了船,蛤蟆騰不起浪!你們這些臭魚爛蟹來破壞俺們鐵打的江山,妄想!
【第82句】:【不打不成相識】(諺)指人與人之間,往住在發生沖突后,結識乃至成為朋友。 也作不打不相識,不罵不要好。 不打不相識,不爭不相親。
【第83句】:【瓜田不納履,李不下整冠】釋義:納履:提鞋。冠:帽子。在瓜田中不提鞋,在李樹下不整帽子。意思是不做讓人懷疑的事。例句:論她的能力,干一點重要的政治工作還是可以的,但我再三考慮,還是搞技術為好,免得別人背地里說些閑話。古人說過,“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啊!
【第84句】:水田里的螞蟥——你不找它,它找你
【第85句】:老天爺拄拐棍——竿子插到底
【第86句】:刀子插在鞘里——鋒芒不露;不露鋒
【第87句】:【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慣)形容十分喜歡、疼愛。 也作含在嘴里怕化了,頂在頭上怕嚇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放在炕上怕燙了。
【第88句】:【說千道萬,不如一干】(諺)指嘴上說得再多再好,也比不上實干有用。
【第89句】:【拿孩子喂狼】(慣)比喻討好仇人,把好處拱手相讓。
【第90句】:黑豆碾了皮——成了光仁(人)
【第91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慣)盲人騎著瞎馬,半夜走到深水池邊。比喻盲目行動,亂闖亂撞,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
【第92句】:【餓狗不離主】(諺)狗再餓,也不肯離開它的主人。指狗有不嫌主人貧窮的本性,只要見到狗在哪里,也就能斷定它的主人在哪里。
【第93句】:【不三不四】稱不正派、行為不端正的人為“不三不四”。顯然,人們對三與四這兩個數字有很大的好感。它源于古人對三和四的認識,古代,人們對三和四的解釋有著特殊的意義。據史料記載,古代將天看做“一”,將地看做“二”(水陸合計為二),“天地相加為三”。“三”不僅作為一個數,而且還作為事物整體象征,有的甚至把三看做事物的本源。由于三的這個特性,常把事物的約數用三來表示,如“三軍”、“三思”等。漢字的構成也有一個特殊現象,三人成眾、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土成真、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三火成焱,三牛成舞、三水成淼等,組成的新字都與本字有關,且字義更深刻。此外,還有許多BBB、名劇與三有關,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吾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光日月星”等。名劇有“三打”、“三氣”、“三顧”、“三讓”等。細細品味,其味無窮,含義深遠。古人認為“天地相加成三”,“三”自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而對于四.則另有一番說法,謂之“周全”、“稱心”。故古詩原以四式為主;西天如來佛旁必是“四大金剛”;《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為伍,西天取經;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古之文人操四世:琴、棋、書、畫;漢字有四體:真、草、隸、篆;楷書有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頻;唐初四杰: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北宋文壇有四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至于其他方面,如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之類,舉不勝舉。縱觀“四”,可以發現,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而呼之,成為習俗。古代文化中的“三”與“四”,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結晶,“三”與“四”的用法,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贊譽。好與壞只差一個字——“不”,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如這東西不賴),而形容行為不端的人為“不三不四”,大概就是這個緣由。
【第94句】:【魚不進網,妻不養子】(慣)養:生。比喻事事不順心。
【第95句】:【青天白日說鬼話】(慣)比喻無中生有。
【第96句】:【一人一把號】(慣)比喻一人一個主意,意見不一致。
【第97句】:【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絕對保密。成語:秘而不宣。 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你小聲些!這事兒可得保守秘 密;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誰也不能給知道。”
【第98句】:【北人乘馬,南人乘舟】見“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第99句】:八個人抬大轎——步調一致
上一篇:古風韻味的詩句(古風韻味的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