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打退堂鼓】(慣)舊時官吏坐堂問事結束,擊鼓退堂。比喻做事中途退縮或改變主意。
【第2句】:【挨金似金,挨玉似玉】跟什么人在一起,就會受到什么樣 的影響。清代《兒女英雄傳》:“俗話說的:挨金似金,挨玉似 玉。今番親家太太的談吐,就與往日大不相同了。”
【第3句】:三伏天的高粱苗——節(jié)節(jié)上升
【第4句】:驢子拉磨牛耕田——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路
【第5句】:喝著蜜水吹笛子一又甜又樂
【第6句】:【魚兒蹦到沙灘上】(慣)比喻陷入絕境。
【第7句】:【穿草鞋游西湖——忘了自己身份】(歇)譏諷人忘記了自己的卑賤地位,過高估計自己的身份。
【第8句】:【老要癲狂少要穩(wěn)】老人要癲狂些,以防保守;青年要穩(wěn)重 些,以防急躁。清代《兒女英雄傳》:“老要癲狂少要穩(wěn),我不 像你們小人兒家,那么不出繡房大閨女似的。姑太太,等你 到了我這歲數兒,也就像我這么個樣兒了。”
【第9句】:我把媽媽的心愛之物——花瓶弄碎了,我怕媽媽批評,就趕快到媽媽面前認錯。媽媽聽了又好氣又好笑地說:“知錯改錯進步快,滿不在乎真正壞。”我一聽不好意思地跑進了我的房間。(河南·洛陽)
【第10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釋義:徐庶:三國時謀士,曹操把他騙到曹營,但他下決心不給曹操出謀劃策,不發(fā)表意見。例句:全隊上下一百好幾十雙眼珠轉都不轉地盯著他,眼巴巴地等他開口。他倒好,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第11句】:我和哥哥、弟弟去地里干活,一路上你追我打,到了地里幾個人卻噴起空來。媽媽說:“你們是走起路來一條龍,干起活來一窩蜂,坐在一塊亂嗡嗡。”干了一會兒,我們又蹭到地邊歇去了。“這幾個孩子,真是吃飯端盆子拿大碗,干活裝聾子溜地邊。”媽媽的話說得我們很難為情。(陜西·眉縣)
【第12句】:隔壁王嬸剛把自家的雞趕到門前樹下,正好看見李嬸家的一只母雞死在那兒。她拍著巴掌說:“唉!今天是黃泥掉進褲襠里,不是屎也說不清楚了。”(陜西·隴縣)
【第13句】:【巧媳婦不怕挑剔婆】(諺)指媳婦心靈手巧,就不怕婆婆百般挑剔。常比喻商場或服務行業(yè),只要服務周到,就能使顧客滿意,無可挑剔。
【第14句】:【道理講得清,頑石也動心】(諺)頑石:冥頑無知的石頭。只要把道理講清講透,就連頑石也能開竅。 指要想說服人,關鍵的問題是要把道理講清講透。
【第15句】:顯微鏡看人——把人瞧小了
【第16句】:【人離鄉(xiāng)賤】(諺)舊指人離開本鄉(xiāng)本土,到外地去謀生,人地生疏,到處求人,總不免要看別人的臉色。 也作人離鄉(xiāng)賤,物離鄉(xiāng)貴。物離鄉(xiāng)貴:貨物離開它的原產地就值錢了。 物離鄉(xiāng)貴,人離鄉(xiāng)賤。
【第17句】:遠洋輪出國——四海為家
【第18句】:【拋到東洋大海里拋得很遠】多指忘卻,損失。明代《二 刻拍案驚奇》:“張稟生沒計奈何,只得住手。眼見得這一項 銀子拋在東洋大海里了。”
【第19句】:【安下香餌釣鰲魚】香餌,引誘的食物。鰲魚,大魚。謂設 計引誘,使之就范。明代《水滸》:“英雄不會讀詩書,且就梁 山泊里居。準備窩弓收猛虎,安排香餌釣鰲魚。”
【第20句】:【伏天吃西瓜,藥物不用抓】(諺)伏天: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jié)。熱天吃西瓜,可以解暑去病。 指西瓜不僅能消暑解渴,而且有益于健康。
【第21句】:人上一百,武藝皆全。
【第22句】:我家鄰居愛小偷小摸,啥便宜都想占,可仍是窮得揭不開鍋。而我家呢,爺爺常常招待各方客人,但生活還過得蠻可以。我問爺爺這是什么道理,爺爺說:“這就叫做賊不富,待客不窮。”(甘肅·臨澤)
【第23句】:【皇天不負好心人】(諺)皇天:老天。老天不會辜負操好心,做善事的人。指好心人終究會有好結局、好報應的。
【第24句】:【不受磨煉不成佛】釋義:不經受磨煉不會成為出色的人。例句:“不受磨煉不成佛,要不是受了劉隊長的那次教訓,這些日子還不知得闖多少禍!”
【第25句】:哥哥有十四歲了,在家里他吃的飯最多。在一旁的爸爸說:“真是家有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云南·魯句)
【第26句】:【破罐子破摔】釋義:比喻橫下心,不顧后果,任憑事態(tài)惡化。例句:好些年來,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子破摔,不想學好了。
【第27句】:牽著腸子掛著肚——放心不下
【第28句】:【如墜五里霧中】辨不清方向,迷迷糊糊。臺灣林語堂《京 華煙云》:“不過她覺得自己如墮入五里霧中,莫名究竟,她 想事情確是蹊蹺,無法相信。”
【第29句】:【雙手難捉兩條魚】(諺)人的兩只手不能同時捉住兩條魚。指做事得有先有后,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同時完成兩方面的任務。
【第30句】:【嘴硬骨頭酥】(慣)形容說話強硬,卻膽小心虛。 也作“嘴硬骨頭松”。
【第31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第32句】:【不知者不作罪】(諺)指不了解情況而誤犯了別人,應當得到別人的原諒與寬恕。 也作不知者不怪。 不知者莫怪罪。 不知者不為過。
【第33句】:【雨過地皮濕】見“水過地皮濕”。
【第34句】:【一來照顧郎中,二來醫(yī)得眼好】雙方都得到好處。成語:一 舉兩得。明代《西游記》:“你的造化,我有營生。這才是湊 四合六的勾當。你也不須遠行,莫要花費了銀子。我們不 是那不濟的和尚,膿包的道士,其實有些手段,慣會拿妖。 這正是一來照顧郎中,二來醫(yī)得眼好。”
【第35句】:拉纖的喊號子———股勁
【第36句】:【生財有道】(諺)指創(chuàng)收財富,要有正當的方法或途徑。后多指人有發(fā)財之法。
【第37句】:兩把號吹成一個調——響(想)到一塊了
【第38句】:貓兒偷食狗挨打——無辜受累
【第39句】:蝎子敲門——毒到家了
【第40句】:【上了山尖想上天】(慣)形容十分貪心,得寸進尺。
【第41句】:【膽大天下去得,膽小寸步難行】(諺)膽量大的人天底下任何地方都能闖,膽量小的人死守家門哪里也不能去。指膽大就會有作為,膽小不能有出息。 也作“膽大的漂洋過海,膽小的寸步難行”。
【第42句】:【 賣花人說花香,賣菜人說菜芳】為了推銷、推薦,宣傳自己 的優(yōu)點。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賣瓜的,誰不說瓜 甜?賣魚的誰不說魚鮮?賣花兒的,誰不說花香?賣菜的, 誰不說菜嫩?吹唄!”
【第43句】:鴨子走路——左右搖擺;搖擺不定
【第44句】:蘆葦塞在竹筒里——空對空
【第45句】:【既捅馬蜂窩,就不怕挨蜂蜇】釋義:比喻既敢碰硬,就無所畏懼。例句:李堅決心很大:“既捅馬蜂窩,就不怕挨蜂蜇。當年包公敢鍘駙馬陳世美,我們還怕這些地頭蛇!”
【第46句】:【綁雞的繩子,捆不住大象】(諺)比喻用制伏弱小者的方法,根本無法制伏強大的對手。
【第47句】:【沒喝過墨水沒念過書,沒有文化】成語:胸無點墨。姚 雪垠《李自成》:“我自幼沒喝過墨汁兒,拙口笨舌,說不好什 么話。”
【第48句】:【家不和,被人欺】(諺)家庭成員之間要是不和睦,就會招來外人的欺辱。指家庭和睦,是自立自強、不受外辱的基礎。也泛指一個團體、一個邦國,要不受外侮,內部必須團結。 也作家不和,外人欺。 家不和,防鄰欺。
【第49句】:【水清無魚,人清無朋】釋義:水過于清了,就不會有魚;人太苛察了,就沒有人與他交往。例句:在今天,“清如水”是做不到的。“水清無魚,人清無朋。”不但無朋,而且會四面樹敵,使你連正常的工作也干不下去。
【第50句】:九頭鳥拾到帽子——不曉得給哪個頭好
【第51句】:【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指困難的時候,能夠看出人的 品質。王蒙《失態(tài)的季節(jié)》:“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同樣 的邏輯也適用于兄弟姐妹。”
【第52句】:挑著磨盤背著碾——負擔太重
【第53句】:回家看見爺爺正在劈柴,我試著劈了一根,結果累得滿頭大汗也沒有劈開。爺爺拿過來,手起刀落,一下劈成了兩半,然后,他笑瞇瞇地對我說:“砍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河南·淅川)
【第54句】:【 不見真佛不燒香】認準了有用的人,再去求他。電影《紅 色娘子軍》:“南某闖蕩半生,這份家業(yè),得來不易!不見真 佛,我是不能燒香啊!”
【第55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第56句】:紅娘挨打——為別人擔不是
【第57句】:【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戲曲中角色有不同的臉譜,紅 臉多為武將,性格強硬,白臉多為文官,性格奸詐。借指分 別采取軟硬兩種手段。姚雪垠《李自成》:“張守業(yè)和張守 敬,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說好說歹,最后決定叫大家拿 一千兩銀子和五十石糧食,粗細對半,另外拿出來五十兩銀 子給張守敬作為酬勞。”
【第58句】:【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釋義:小蔥是青的,豆腐是白的。“青”與“清”諧音。比喻清楚明白,沒有差錯。也比喻彼此關系清白。例句:隊委會還沒來得及宣布這件事,她已經把保管室里的賬目、實物清點得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第59句】:【開言欺陸賈,出口勝隋何】(慣)陸賈、隋何:都是秦末漢初說客。 比喻能言善辯。含諷刺意。 也作“開口賽隋何,搖唇欺陸賈”。
【第60句】:【空對空】(慣)1指講話、寫文章沒有實際內容。2指什么東西也沒有。
【第61句】:【 雙拳難敵四手】兩只手打不過四只手。成語:寡不敵眾。 明代《西游記》:“行者見兩個兄弟遭擒,他自家獨立難撐,正 是好手不敵雙拳,雙拳難敵四手。”
【第62句】:爸爸是局長,叔叔又有錢,我經常向別人夸耀。可媽媽卻說:“有人不仗人勢,有錢不恃錢勢。你要好好學習,將來靠自己的本領做事。”(河北·易縣)
【第63句】:【耳朵是棉花做的】耳根軟,無主見,易為別人的話所影 響。明代《醒世恒言》:“劉公耳朵原是棉花做的,就依著老 婆,忙去叮囑張六嫂不要泄露。”
【第64句】:【打鼓弄琵琶,相逢是一家】(諺)指打鼓的和彈琵琶的相逢便合場演奏,過后就各分東西。比喻人臨時聚合,不過是逢場作戲,無情義可講。
【第65句】:【明槍好躲,暗箭難防】(諺)來自明處的刀槍容易躲避,從暗處冷不防射來的箭最難防范。指陰謀暗算的小人最不好對付。 也作明槍好防,暗箭難躲。 明槍容易避,暗箭最難防。
【第66句】:【空著肚子打飽嗝——硬裝門面】(歇)指內里不行,表面上還硬要裝得好看。
【第67句】:【家有患難,鄰保相助】鄰里街坊,會互相幫助。明代《金瓶 梅》:“大官人沒奈何,不看僧面看佛面。常言道:家有患難, 鄰保相助。”
【第68句】:【身在曹營心在漢】釋義:蜀將關羽被曹操拘禁,曹操為使關羽投降,給了關羽優(yōu)厚的待遇,但是關羽照樣想念劉備。比喻人在這一方,心卻想念另一方。例句:有人在一個單位玩不轉了,就托人找關系,一走了之。這就助長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騎著馬找馬的壞風氣。
【第69句】:【西紅柿】“西紅柿”是人們非常喜歡吃的一種外來蔬菜。那么,外來蔬菜多了,為何單探西紅柿之源呢?因為西紅柿有個典故。國外傳人的東西,一般用“胡、番、西、洋”來表述,并與國產相區(qū)別。 “西紅柿”最初叫“番茄”,現(xiàn)在還有“番茄醬”美食。顧名思義,它來自番邦,大約在明代時傳人中國。最初稱為“番柿”,后來又叫“西紅柿”,因為它的形狀酷似柿子,顏色是紅的,來自西洋的緣故。據記載,它的老家在南美洲秘魯的叢林幽谷之中,它的枝葉上有一股難聞的氣味,所以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誤認為是有毒植物,艷麗的果實競無人敢吃。當地印第安人認為只有狼才敢吃它,于是給它取名為“狼桃”,警示人們不要誤食。直到十七世紀有個法國畫家先寫下了遺囑,然后冒死吃了一只“狼桃”。他雖然嘗到了酸甜可口的美味,但想到種種可怕的傳說,仍躺在床上心驚肉跳,等候死神的降臨。過了大半天,他仍舊活著,便立即爬起來把遺囑燒掉,興沖沖地出門告訴親友們,“狼桃”無毒可以吃,且味道美極了。這一舉動不亞于魯迅筆下的第一個吃螃蟹者。這件事廣泛傳開,許多科學家對番茄進行研究,證明它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果實。從此,番茄風行全球。
【第70句】:【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諺)相隔千里,民風就不相同;相隔百里,習俗就不一樣。指地域不同,民風民俗就互不相同。
【第71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釋義:洞庭山:有洞庭東山與洞庭西山,均在太湖中,屬江蘇省吳縣,盛產橘子。比喻忘本。例句: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桶子就忘了洞庭山了。”
【第72句】:口咬鐵釘——講硬話
【第73句】:【家有黃金,外有斗秤】(諺)家里有多少金銀,四鄰八舍有斗有秤給你稱量得一點兒不差。指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瞞不過鄰里鄉(xiāng)親。 也作“家有黃金外有秤”。
【第74句】:【功臣難過太平關】(諺)舊時開國建業(yè)的有功之臣,很難度過太平年景這一關。指歷來在取得政權后,最高統(tǒng)治者總要迫害殺戮功臣良將。
【第75句】:水里的螞蟥——粘上便難脫
【第76句】:【鑼齊鼓不齊】(慣)形容行動不一致。
【第77句】:螞蟻緣槐夸大國——小見識
【第78句】:火燒嶺上找螺頭——難尋
【第79句】:【吃飽了撐的】釋義:謂吃飽了飯不干正經事,愛管閑事。例句:小曼聽了也生氣地哼了一聲說:“說這話的人是吃飽了撐的,閑著沒有事放屁辣臊。人們愿意好,誰也管不著,偏要好!一塊活一塊死,非好一輩子不行呢!”
【第80句】:【鉆死胡同】(慣)死胡同:走不通的胡同。形容人固執(zhí),認死理,不知變通。
【第81句】:【跛子走路——一腳高一腳低】(歇)比喻人思想、行動缺少一定準則或掌握不住分寸。
【第82句】:【肥皂泡遲早要破】假象不能長久維持,遲早要破滅。尤 鳳偉《中國一九五七》:“然而肥皂泡遲早有破裂的時候,李 宗倫還是知道了手術后臉上落下的可怕記印。”
【第83句】:【做了皇帝想成仙】謂不知足,貪得無厭。類似的:做了宰 相望諸侯。《民國通俗演義》:“人心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做 了皇帝想登仙,同是中國人,何苦逼得人沒處走。”
【第84句】:水泥電桿——鐵石心腸
【第85句】:【大家拾柴火焰高】(諺)比喻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成就自然就大。 也比喻大家開動腦筋,想出的辦法就多。 也作“眾人拾柴火焰高”。
【第86句】:【喝洋墨水】(慣)比喻上過大學或出國留過學。
【第87句】:航空兵演習——乘機
【第88句】:【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釋義:舊時北方民俗,臘月二十三用麻糖祭灶,端午節(jié)吃黃米包棗做的粽子。指過了端午青黃不接,窮人日子難熬。只有過了臘月二十三,日子才會好過一些。例句:人常說:“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一過五月端午,窮人就又該受冷挨凍。要是一過臘月二十三,吃了祭灶王爺的麻糖棍棍,話說就又是春暖花開,窮人也就又熬出頭來。
【第89句】:【泥多佛大】(慣)佛像是用泥土塑的,泥土用得多,佛像就高大。比喻依附者眾多,根基深厚。
【第90句】:【楚人沐猴而冠】釋義:沐猴:獼猴。冠:戴上帽子。楚國人給獼猴戴上帽子,使其裝成人樣。比喻人虛有儀表或地位,并沒有本領。例句:韓生趨出,顧語他人道:“我聞里諺有言:楚人沐猴而冠,今日果然相驗,才知此言不虛了。”
【第91句】:肚里裝鞋底——心里有底
【第92句】:【湯元】“湯元”是中華美食之一,既好聽又好吃,它歷史悠久,但其名卻歷史不長。這么好聽的名字,卻與臭名昭著的袁世凱有關。湯元雅名元宵。食品的元宵和節(jié)日的元宵同名,顯然是因借而來。元宵形如圓月,所以還有“圓宵”、“湯團”、“團子”等別稱。此外,元宵還叫元子、糖元、湯元等。這里的“元”,大概是和卜元之元聯(lián)系著的。而關于湯元的名稱,還有一則與袁世凱有關的故事。據說,民國年間,時任大總統(tǒng)的袁世凱覺得元宵和“袁消”同音,很不吉利,他又整天怕百姓推翻他的統(tǒng)治,所以下令改稱“湯元”。然而,民意難違,袁某人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該消還是消了。
【第93句】:【老子偷瓜盜果,兒子殺人放火】(諺)當父親的小偷小摸做賊,兒子就會明火執(zhí)仗去搶劫。指父輩行為不端正,兒子就會變本加厲地學壞。
【第94句】:【事后諸葛亮】諸葛亮能預見。事后情況已明,利弊已看 出,這時說得再好,也不能算預見。借指事后批評指責。 《劉澍德小說選》:“你也是事后諸葛亮,為啥不先提醒我?”
【第95句】:【倒胃口】(慣)本指因膩味而不想再吃。比喻因所聽或所見次數太多而心生厭煩。
【第96句】:【一問三不知】開頭、過程、結局均不知道。一無所知,或 不愿意回答。老舍《駱駝祥子》:“自己頂好學拉磨的驢,一 問三不知,只會拉著磨走。”
【第97句】:【戲法人人都會,各有巧妙不同】(諺)指人人都會變戲法,但巧拙不同,自然效果兩樣。常比喻處事。 也作戲法人人會變,各自巧妙不同。 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第98句】:暑假里,我整天和小朋友東奔西跑玩?zhèn)€不停。媽媽多次叫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我都不想干。有一次,媽媽說:“地是種出來的,事是干出來的,什么時候不勞動也不行。”(江蘇·新沂)
【第99句】:【提起一條,放下一堆】(慣)形容人麻木、不上進,無論怎樣對待他都無所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