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賢作文網“醉鄉記”相關醉鄉,翻譯作文內容: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詩經》中就有很多關于酒的詩句:“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幽風·七月》)、“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小雅·鹿鳴》)、“厭厭夜飲,不醉無歸”(《小雅·湛露》)。平民喜飲,欲“以介眉壽”;貴族喜飲,“以燕樂嘉賓之心”,而作為雅俗共賞的一種傳統飲料,酒很久以來便成為儒家禮樂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文化的載體。
唐代,文人大多好飲,“酒”“醉”“酌”“釀”“飲”“樽”等字眼比比皆是,無論是得意時還是失意時,談到酒,詩人總是興致盎然。
醉之鄉去中國不知其幾千里也,其土曠然無涯,無丘陵阪險,其氣和平一搖,無晦明寒著,其俗大同。(王績《醉鄉記》)
初唐隱士王績把醉鄉想象成一個符合老子道家思想、政簡人和的“理想國”,固然是基于對時局的不滿,但是他之所以把“理想國”設在醉鄉,而不是通常的“桃花源”,應該說是跟他的嗜酒分不開的。
酒是政治家的鎮痛劑、緩沖劑,而且政治家醉酒后的情感表達仍然是中規入矩的,所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
興來命旨酒,臨罷閱仙書。但樂多幽意,寧知有毀譽。(張九齡《南山下舊居閑放》)
對張九齡而言,貶謫的滋味固然難以下咽,但是旨酒仙書的道家風流可抵消政治的不如意。
可憐盤石臨泉水,復有垂楊拂酒杯。若道春風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來。(王維《戲題盤石》)
王維奉佛,很少寫酒,但是他半官半隱的生活中也常常有酒的點綴。
不難看出,在初唐、盛唐初期的詩人那里,固然可以藉酒解憂、遺世,但酒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東西:主要與詩書、琴瑟為伴,與高雅的文人行止相伴,可以比喻為一杯清酒,帶來淡淡的輕愁,即使醉了也是高雅地醉著,只含著些許的輕狂。
隨著盛唐國力日漸鼎盛,詩禮文化空前繁榮,酒文化次第濃烈起來了。李白以謫仙人的姿態橫空出世,他的詩歌光耀一代,足令所有的同代人光芒頓失,他42歲就名滿天下,“謫仙人”的美譽使他成為眾多后輩效仿的對象,他詩酒傲至尊的文化姿態更是前所未有,足以范式一代酒文化。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李白《梁甫吟》)
李白的詩中常多舉古人,尤其是那些起于草莽、市井的人物。如“高陽酒徒”,李白幻想著和他們一樣,憑借自己的才學打動人主,風云際會,干一番名垂青史的大事業。這是盛唐科舉制度激起的庶族地主的雄心壯志。所以這個天才詩人的早期詩作中盡是一股傲脫當代、舍我其誰的雄放之氣。放歸后,詩人鎩羽而歸,仍然帶著他的傲氣與豪氣。李白詩中的酒往往與浮名相對。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三)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二)
李白很少提及自己的具體遭遇、論及具體的時政,他將失意的所有憤懣、困惑都裝起來,裝進萬能的金樽,一飲而盡;將人生的千百滋味都收拾起來,只品味酒中的滋味。這是李白式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他的酒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萬古愁”的概念。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艁硎ベt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魅撕螢檠陨馘X,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
李白身處盛世,卻在時年36歲,正意氣風發漫游求進之時大呼“萬古愁”,這很有代表性,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既有對生命易逝的感嘆,也有對功業未建的焦慮,這里的“愁”實質不是悲愁之“愁”,而是急于求進的一種心態催生出來的惆悵,帶著期許、帶著豪情,是典型的盛唐心態。
上一篇:致辭:教師節學生的精彩致辭
下一篇:教師能力培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