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今民間藝術的感想
為了制作一個關于現代中國人如何看待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故做此表 問題1:你喜歡傳統民間藝術嗎(單選題)挺喜歡
【第46句】:7% 94票略有興趣,但只喜歡在特殊場合(如旅游中)欣賞
【第35句】:3% 71票不喜歡
【第17句】:9% 36票問題2:您認為民間藝術在現今市場上受歡迎程度如何
(單選題)很受歡迎
【第51句】:7% 104票較受歡迎
【第30句】:3% 61票不受歡迎
【第9句】:9% 20票不知道
【第7句】:9% 16票問題3:你認為傳統民間藝術的沒落的原因是(多選題)藝術形式與時代不合
【第39句】:8% 110票劇目內容因循守舊,與現實太遠
【第19句】:9% 55票現有的表演班子水平不高
【第13句】:0% 36票觀眾缺乏傳統文化滋養,不懂欣賞
【第13句】:0% 36票宣傳力度不夠
【第9句】:0% 25票其他
【第5句】:0% 14票問題4:是否擁有對傳統民間文藝(包括戲曲、音樂、詩歌等各種形式)的愛好(單選題)有一種愛好
【第62句】:6% 126票有兩種愛好
【第19句】:9% 40票有三種以上的愛好
【第6句】:9% 14票沒有愛好
【第10句】:4% 21票問題5:是否擁有對傳統民間文藝(包括戲曲、音樂、詩歌等各種形式)的愛好(單選題)有一種愛好
【第57句】:7% 116票有兩種愛好
【第14句】:4% 29票有三種以上的愛好
【第12句】:4% 25票沒有愛好
【第15句】:4% 31票問題6:您認為木偶戲、皮影戲,地方戲曲等民間藝術有沒有傳承下去的價值(單選題)有
【第65句】:1% 131票沒有
【第18句】:4% 37票無所謂
【第16句】:4% 33票問題7:您認為中國現存的民間藝術有對外交流演出的必要嗎(單選題)很有必要,這是中華民族的最為珍貴的財富,是我們的文化之根
【第66句】:8% 135票無所謂,順其自然,聽天由命
【第17句】:8% 36票沒必要。
中國的民間藝術已經不符合現代的時代潮流,在現代已經沒有藝術價值,應該開發新的藝術。
【第15句】:3% 31票“生命記憶”消失速度驚人 傳承保護面臨多重困難 “你知道邵陽灘頭年畫嗎
一位鐘姓的傳承老人今年過世了,灘頭年畫也就隨之消失了。
你說,誰能拯救這些草根性的民間手工藝啊
”說到民間手工藝保護,湖南省長沙市一家知識產權咨詢公司負責人曾慶琳感慨萬千。
近日,曾慶琳專門向湖南省政府法制辦遞交了一份名為《湖南省民間手工藝促進辦法》的立法建議書,請求湖南省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來加強對民間傳統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民間藝術消失速度驚人 和曾慶琳一樣,邵陽市群藝館原館長覃保來也是一位關注民間藝術搶救保護工作的熱心人士。
作為一位民俗文化學者,他從1981年起開始從事民間藝術搶救工作,20多年來跑遍了整個邵陽地區。
湖南省隆回縣灘頭鎮是湘西南資水河畔的一個古老小鎮。
漫山遍野的楠竹、清澈見底的溶洞溪水和古樸淳厚的民風,孕育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珍品———灘頭年畫。
據覃保來介紹,灘頭年畫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
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夸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
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制造、刷底,到刻版、7次印刷、7次手繪,一張灘頭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20多道工序。
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這在全國年畫制作中極為鮮見。
灘頭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
無論是門神、故事或是祝福吉祥等內容,都在小小的年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現存的四十多個品種,如《老鼠娶親》、《秦叔寶》、《和氣致祥》等等,成為了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和自身存在的缺陷,灘頭年畫走向了消亡,家家戶戶貼年畫的輝煌場景已成為遙遠記憶。
現在,在灘頭苦苦撐持著這一民間藝術絕品的老藝人高臘梅、鐘海仙夫婦已年近八十,而他們的子女和后人卻無人來繼承這一手工技藝。
覃保來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初普查的時候,邵陽還有100多種民間藝術。
到2002年,按上世紀80年代的普查線索去找,原來登記注冊的366個藝人只剩下57個,民間藝術只剩下26種。
2004年,又有7種民間藝術因為老藝人去世而只剩下了物質陳列品。
重申報輕保護觀念亟待改變 “雖然國家和省市早已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策,但要引起重視并不容易。
”覃保來對記者說。
為了提高對民間藝術的感性認識,6年前,覃保來還做出個“非常舉動”。
那是2003年春節,覃保來把11位民間老藝人帶到邵陽市委常委會議室,給市領導現場表演這些民間藝術。
領導們看了之后頓覺驚奇不已,發現邵陽地區竟然還有這么多的民間藝術,而這些東西稍加開發即能夠帶來經濟效益。
但由于這些老藝人都年近古稀,沒有經濟來源,后來市政府想了各種辦法,對8位老藝人進行重點保護,每個月給他們500元錢,讓他們帶徒弟并傳授藝術。
“ 民間藝術有個特點,都是口口相傳,沒有文字記錄。
拿邵陽的‘花瑤挑花’來說,一個女孩子從7歲就開始挑花,她沒有文化,不認識一個字,繡上去的東西也沒有描圖,就是靠腦子想的,而她這點記憶也就是她母親教給她的。
要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環境很重要。
過去,每個女人都會挑花,現在她們出去打工了,她們的小孩也沒人教了。
”覃保來說。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邵陽市先后向國家申報了十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項,該市文化局還專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但由于缺少專門的經費和人員,中心的工作舉步維艱。
目前全市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費還是從其他經費中擠出來的3萬元。
“我們也多次向有關部門打報告,請求多撥些款項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有的領導認為,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要保護這些遺產,所以財政不好單獨就此項目立項撥款。
”覃保來認為,地方政府部門的一些人存在重申報輕保護的觀念。
立法保護民間藝術是否可行 “對民間藝術的保護不是幾個人和一兩個部門可以做到的,必須通過立法發揮各部門的合力。
現在灘頭年畫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并不是單單這一個民間藝術的遭遇,而是整個民間藝術的共同遭遇。
”曾慶琳感嘆道。
在獲悉湖南省政府法制辦10月份發布的“關于向社會公開征集2010年度政府立法項目和立法計劃編制聽證會代表的公告”后,曾慶琳根據平常積累和調研,專門向湖南省政府法制辦遞交了一份名為《湖南省民間手工藝促進辦法》的立法建議書,請求湖南省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來加強對民間傳統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曾慶琳認為,在引導和扶持方面,政府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比如,給民間手工藝者頒發確認證書,這不只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肯定和號召,同時也是一種責任,使得手工藝者及其繼承人覺得這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
同時,還可以給予資金扶持,給予市場開放、稅費優惠和市場的優先進入等政策扶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靠藝人的口傳身授,靠傳承人的天賦、感悟延續下去,這個性質決定了我們要保護的就是人。
”覃保來建議,立法時可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可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用于對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活動的補助或資助等。
“在立法中還應規定防止對民間藝術的過度開發濫用。
”覃保來對記者說,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帶動當地的旅游市場,也推出過一些民間藝術,但由于太過商業化,這些民間藝術已經失去了原生態的味道。
“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保護,其實是在濫用民間藝術,把原本很原生態的民間藝術變得面目全非。
因此,這些做法也應立法制止。
”覃保來說。
去看博物館的心得
參觀博物館有感 篇一:參觀博物館有感 又一次參觀了歷史博物館,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而且永遠感覺不到厭煩。
走進歷史的長河,沉浸在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輝煌之中,在賞心悅目的同時,更感嘆于漢唐時期的政治開明,文化自由,科學縝密,經濟開放,藝術燦爛,軍事強大。
根植在統治者內心的,不是玩虛假的數字游戲,搞面子工程,與民奪利,而是建設一個“外硬內軟”的國家,讓生活在這里的人感到自豪和滿足。
人民也不用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發愁,連稅負也降最低,醫療是完善的,教育是公平的。
他們絕對不會想到,幾千年以后,在這片土地上,“有尊嚴地生活”竟成為統治者賣弄的噱頭和人民的奢望。
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長安,擁有三百萬人口,城市規劃謹偌棋盤,文人墨客多入牛毛,各國商賈穿梭其間,市民百姓安居樂業。
女人們可以不用為了病態美的骨感身姿而放棄享受美食的權利,可以身著男服甚至胡服,騎馬,射箭,狩獵,蹴鞠,馬球,摔跤……或是批上羽衣彌裳翩翩起舞,放肆地炫耀出自己豐腴的身材。
女人是可以當皇帝的,只要她有能力。
兒媳婦是可以娶的,只要有真愛。
走出博物館,回到這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盛世,心中不免有些遺憾和不甘,方才想起歷史發展中出現倒退。
篇二:參觀博物館有感 就在前天冒著寒冷的天氣緩步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以飽滿的革命精神和深重的歷史情懷參觀我們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更
要寫一篇學習刺繡的總結,幾百字就購了
在綜合實踐課上學習了刺繡后,我開始喜歡上了它,甚至最近還迷上了傳統刺繡,也有了些許的心得體會,也希望和同學、老師們交流切磋,希望大家的秀藝能共同提高,繡出更多的美麗東東,先拋磚引玉:首先是構圖,也就是繡圖,我一般選擇的是工筆國畫,再有就是成品,比如從網上看到的蘇繡作品,當然十字繡的效果圖和繡圖也可以借鑒成為傳統刺繡的繡稿,比如我繡的郁金香是參照蘇繡作品節選組合的,最近繡的馬蹄蓮是參照十字繡的效果圖。
刺繡最好就是從花卉入手,因為簡單而且即使有些變形對效果影響也不大。
其次是配色,我一般會把涉及的顏色按深淺漸變的順序排出來,根據圖樣的大小決定精細程度,一般小圖選2-3個色調,大的花瓣選5-6種顏色,當然如果追求精致可以小的花瓣也可以多用幾種顏色。
然后從手頭的繡線里選出需要的顏色來。
最后就是針法,我一般用套針,從花瓣的根部向邊緣繡,一層一層的套繡,顏色從深到淺(也可能是從淺到深),運針的方向要順著花卉本身的生長方向走,過程有些象畫國畫時的暈染。
另外一個小經驗就是如果對配色沒把握可以參考借鑒十字繡圖的配色,等有經驗了就可以自己配色了。
但是一般都是選出一個色調,按照深淺程度選出相應的顏色,比如紅色的花瓣,可以用暗紅、大紅、紅、淺紅、淡紅。
平時多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比如花卉的顏色,陰陽向背,生長紋路等,再有就是多看一些刺繡作品,觀察作品的用色、運針,可惜的是網上能搜到的作品實在少,尤其是能看清楚針跡的精品就更少了。
生活中的繡店也不多,最郁悶的是也不讓拍照。
這個石榴刺繡部分大約是13個小時,珠繡約3小時,做包大概1小時吧,可能不是很準確。
一般來講,稍微大些的圖案要繡2-3整天(如荷花手袋、牡丹掛袋、石榴),一個周末可以完成,小圖比如玉蘭、馬蹄蓮大概3小時左右可以完成。
總體感覺比繡十字繡的時間要短些,因為不用總盯著圖紙看,當然構圖需要一些時間,比如選擇主題、定稿(選原圖或者搜集素材自己構圖),稿子定下來畫稿和摹稿(簡單的可以直接用鉛筆畫在布上,復雜些的就用拓藍紙摹到布上防止鉛筆字跡模糊)時間不是很長,短的幾分鐘長的可能會稍長些1小時應該能搞定。
配色可能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我有時候把手頭所有的同色系的線都擺出來按顏色深淺排序,選擇合適的線色;借鑒十字繡同主題或類似主題的線色會相對容易些,當然后來繡的有些經驗了可以直接借鑒以前的配色。
一般來講構圖和配色可能要花費半天左右的時間吧。
文人畫的提出者是誰?董其昌?趙孟俯?
中國美術館里可參觀的比較多,你要的是一百字的,所以簡單從一個方面說說。
中國美術館很大,我們決定從風箏展開始看起。
風箏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它們可以被制作成人物、鳥獸、水族、草蟲、器皿等形象。
這次展覽中最大的風箏是板鷂“觀音全圖”,它高
【第2句】:4米,寬
【第2句】:4米。
最小的風箏是《張飛臉譜》,只有一公分見方,但系上風箏線居然還可以飛起來。
最引人注目的懸掛在天花板上一只長10米的風箏,人們把這只風箏設計成“龍”的形狀,威武極了
在美術館同期展出的還有年畫展、莫高窟壁畫展等。
今天的風箏展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風箏可以如此多姿多彩呀
希望對你有幫助
齊白石小時候的故事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終年九十三歲。
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并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白石爺爺小時候,家里很窮。
他八歲就給人家放牛、砍柴。
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 )在地上畫畫。
后來,他當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畫。
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兩腳凍得發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畫到燈油燃盡為止。
就這樣,他畫的畫越來越好了。
白石爺爺家里種著許多花草,招來許多小昆蟲,水缸里還養著魚和蝦,他每天仔細地觀察它們。
他要畫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滿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躍(yuè )時雙腿的動作為止。
別人勸他把蚱蜢拴(shuān )住,他說拴上繩子蚱蜢不舒服,動作不自然,那就畫不準了。
勤于觀察和刻苦練習使齊白石爺爺獲得很大成功,他的畫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已經融為一體了
嚴格的說,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儒釋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這個意思。
根據南懷瑾老師的闡述,共同形成了類似于金字塔的文化結構:
【第1句】:儒家文化是塔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化用到生活當中,就是聽幾乎所有父母說的那一句話:“孩子啊,你要好好念書,將來找份好工作,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所以,儒家思想類似于食品和飲料,不吃不喝是會死人的。
【第2句】: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這個“無為”,不是沒有作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規律,講究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
所以道家思想類似于醫院,有了病就要上醫院,不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還要找到藥方整治。
【第3句】:佛教文化是塔頂,核心思想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超越輪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吃飽喝足了,該考慮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滿足了物質需求的人,必然會產生對精神上的需求”,當今社會為何信仰的趨勢又進入到新的熱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們發現吃飽喝足了但還是感覺不幸福,所以才開始從精神層面找原因呢
所以佛教類似于超市,沒錢進去逛逛,蹭蹭空調,看看產品,心情愉悅,有小錢就買點小東西,有大錢就買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什么是文人畫
文人畫 概況:文人畫,亦稱“士夫畫”。
中國畫的一種。
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
以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并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
但舊時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
”此說影響甚久。
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畫”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
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
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后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
”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
它不與中國畫三門:山水、花鳥、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與工、寫有所區分。
他是中國繪畫大范圍中山水也好,花鳥也好,人物也好的一個交集。
陳衡恪解釋文人畫時講“不在畫里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
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知畫之為物。
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
說明了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
在傳統繪畫里它特有的”雅“與工匠畫和院體畫所區別,獨樹一幟。
歷史發展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菜邕皆有畫名。
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
使歷代文人將其尊為繪畫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臥以游之”。
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的心態。
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
使后世奉他為文人畫的鼻祖。
他的繪畫作品成為后世文人畫家的范本。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蔚然成風,代代相傳。
南北宋時期出現了許多大文人,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父子等,他們在王維的文人畫派基礎上,以書法入畫,實踐并發展了其水墨技巧。
鄧春的“畫者,文之極也”等理論已將“文”與“畫”緊緊的結合在一起,是系統的文人畫理論,對文人畫在以后的發展上啟到了深遠的影響。
此時,蘇軾提出的“士人畫”概念又使文人畫向更成熟邁進了一步。
進入到元代,文人畫進入興盛時期。
元統治者重武輕文,導致更多的文人從事繪畫。
最著名的文人畫家有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
即后世所說的元四家。
他們的畫多表現隱居高隱小隱漁隱,以出世成仙的態度表達一種士大夫階層的孤傲、空虛的情感。
藝術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論上主張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等。
這一時期詩文印信也逐步正式進入畫面。
不但成為布局的組成部分。
而且更直接地抒發作者的心聲。
詩、書、畫、印始成一體,詩畫相聯,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貫注于畫意之中相輔相成,這也標志這文人畫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畫處在繼承發展時期 ,出現了吳門畫派 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進等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直到明代中后期身為理論家、畫家的董其昌根據蘇軾的士人畫理論進一步提出畫分南北宗和文人畫理論,文人畫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同時,作為南宗的文人畫地位得到確立乃至成為中國繪畫觀念的最高認識。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涌現了諸多頂極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
身為明末遺民,他們在書畫中寄寓國破家亡之痛,八大筆法恣肆、放縱、簡括、凝練,造形夸張,意境冷寂。
石濤努力體察自然,鄙視陳陳相因,亦步亦趨的畫家,主張筆墨當隨時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盡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張對后世的揚州畫派、 揚州八怪、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特色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文人借描繪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寫心靈感受。
他們眼中的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沖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清雅幽香,芳草自憐,潔身自好;竹,虛心勁節,直竿凌云,高風亮節;菊凌霜而榮,孤標傲骨;山水、漁隱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抒發他們內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郁的情緒。
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國因家。
有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間南山;有蘇軾作直竹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有吳鎮自號梅花道人,言梅妻鶴子而終老;有鄭思肖因亡國失土作露根蘭......雖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釋思想的慰籍,但是也不乏文質彬彬的浪漫。
文人畫重意。
杜甫講意匠慘淡經營中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
倪贊道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
文人畫重簡,無干的皆可簡,甚至簡到 零, 零既是白既是空。
計白當黑,空、白是為了多,為了夠,為了滿足,空白能給人以無盡深遠悠長的的感受,似 此時無聲勝有聲。
文人畫重書,張延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能書者皆能畫。
趙孟頫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柯九思論畫竹寫竹桿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
文人畫重墨趣,運用墨干濕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
這些在繪畫作品當中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強烈的主觀意識,都是文人畫的精髓。
當代文人畫家 我國當代有眾多從事文人畫創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畫家,如:邊平山、朱新建、王和平、北魚、一然、汪為新等。
當代文人畫家介紹 霍春陽,1946年出生于河北,1969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至今。
現為天津美院中國畫系主任、教授。
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系主任、教授,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畫院院外畫師,天津青年美協顧問,《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特聘畫家,新華社新華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央電視臺書畫院特聘畫家,碩士研究生導師。
霍春陽傾心元、明、清以來的文人畫傳統,經過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刻領悟及對自然之美的悉心體味,潛心追求虛靜空靈的藝術境界,以“凈化人的心靈”為創作宗旨,是我國傳統寫意花鳥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邊平山簡介: 一九五八年生於北京市,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名家研修班。
曾任榮寶齋出版社編輯,編輯美術書籍百余種,并獲全國優秀編輯一等獎。
現客居上海為職業畫家,出版有《邊平山畫集》三種,出版合集二十余種。
1958年 生於北京市。
1987年 參加中國新文人畫南京、福州展。
1988年 組織發起中國新文人畫及其學術活動。
同年參加由四川美院舉辦的“十人畫展”及天津美院舉辦的“九人畫展”。
1989年 參加由上海美術出版社《朵云軒》雜志舉辦的“紀念柳宗元全國書畫展”,并獲二等獎。
1989年 參加北京中國美術館與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中國新文人畫展”及研討會。
1990年 參加北京中國畫研究院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舉辦的“中國新文人畫展”及研討活動。
同年參加中國畫研究院舉辦的“九○春季畫展”。
1991年 參加中國新文人畫山東展及研討活動,并在北京當代美術館參加“青年五人展”。
同年參加在臺北舉辦的“邊平山畫展”,并出版《邊平山畫集》。
1992年 參加中國新文人畫甘肅展。
同年出版《中國青年畫家五人集》。
1993年 參加中國新文人畫福州展及研討活動。
1994年 參加中國新文人畫南京展。
同年為《中國十大詩人》(精)一書作插圖。
1995年 參加中國新文人畫上海展、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學術展”并獲精誠獎、“第九屆全國花鳥畫展”及由哈爾濱美院舉辦的“全國山水畫邀請展”、南京藝術學院舉辦的“北京四人畫展”、河北師大舉辦的教學展。
同年出版精裝畫集《二十世紀末中國水墨畫家——邊平山畫集》。
1996年 參加中國新文人畫杭州展。
同年辭去編輯職務,客居上海,并與臺灣山美術館簽約。
1997年 參加新文人畫北京展、文化部舉辦的“本世紀中國水墨畫大展”、廣州舉辦的“全國中青年水墨畫展”及上海舉辦的“九七迎香港回歸畫展”。
同年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邊平山畫集》,中央電視臺錄制專題片《大雅之人——畫家邊平山》。
1998年 組織發起“中國當代藝術家聯展(第一回)”及研討會。
同年參加由《江蘇畫刊》與加拿大舉辦的國際聯展、在蘇州舉辦的“江南四人展”及上海藝術博覽會。
1999年 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出版個人專輯《垂髫圖》。
2000年 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
同年參加在杭州舉辦的“金色池塘——邊平山作品系列展”及在石家莊舉辦的“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并出版個人畫集《金色的池塘》《邊平山小品集》。
2001年 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
同年參加由浙江美協舉辦的“浦江國際水墨學術邀請展”、浙江臺州舉辦的“邊平山作品觀摩展”、廣州東莞一泉社主辦的“邊平山作品展”以及浙江湖州舉辦的“中國新文人畫第十一回展”。
2002年 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及上海美術館舉辦的“國際水墨邀請展”。
同年參加“上海中日書法聯展”。
2003年 參加臺灣觀想藝術主辦的“今之昔——新文人意境展”、上海抽象藝術油畫展、上海春季藝術沙龍、杭州“尖鋒水墨”畫展及湖南畫院舉辦的“中國新文人畫展”。
同年參加香港舉辦的邊平山“金色池塘”系列展、美國佛羅里達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邀請展。
王鏞,別署凸齋、鼎樓主人等。
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
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李可染、梁樹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畫和書法篆刻專業,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畢業展中獲葉淺予獎金一等獎并留校執教。
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書法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 會副主任。
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和發表,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并出版專集數種。
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東方美術交流學會副理事長。
朱新建,1953年生于南京。
1980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并留校任教。
現為中國美協會員,職業畫家。
1987年為上海美術電影廠、中央電視臺設計動畫片《老鼠嫁女》、《金元國歷險記》、《皮皮魯和魯西西》的人物造型。
作品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參加重要展覽。
曾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
出版有《筆墨隨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版;《水墨小品》、《戲曲人物》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版等多種畫集。
一然 本名崔建立,1974年生于山東淄博,現居北京,職業畫家。
著名畫家邊平山先生入室弟子,大型美術文獻《中國美術30年》責任編輯、《藝術在中國》畫刊責任編輯。
先后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北京榮寶齋畫院首屆中國書畫家高級研修班,師從邊平山、半村、史國良、王和平等先生。
2001年在山東舉辦首屆個人書畫作品展,2005年參加“2005海峽兩岸美術交流展”、“中國當代中青年畫家學術交流展”、2006年參加“畫風·市場——當代中國畫家邀請展”、“零點水墨——齊魯邀請展”等重要學術展覽。
國畫作品及專題介紹刊登于多家專業報刊,出版《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名家系列·一然作品》等。
汪為新,1995年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工藝美術系,199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汪為新書畫藝術展。
作品參加北京青年美術作品展.驗證實力·中國畫家五人展,當代水墨探索展、四人畫展、名家畫荷展。
作品在《美術》、《國畫家》、《青少年書法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中央電視臺書壇畫苑等媒體中專題介紹。
1999年出版《汪為新畫集》。
上一篇:戶外教育師培訓班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