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凡圣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轉變能夠舍己為人,就是佛菩薩;如果為自己也為別人,就是凡夫;只為自己不為別人,就很難避免墮入惡道。
【第2句】: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種感受。每個人都有權追求自己的 幸福,前提是,一個人的幸福不能影響另一個人的幸福,更不能凌駕 于大家的幸福之上。
【第3句】: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生活得更好一點?但人生旅途上 畢竟有太多坎坷,豈能事事順心如愿?淡泊名利,平平淡淡的生活、平平 安安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
【第4句】:世界好像在進步,世界卻又在飛速地倒退。我們對自身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疑惑和迷惘,我們甚至不知道生存之于我們還有什么價值。但是我們在發問的同時卻忘了檢討自己:人類的貪婪,幾時才能休止?那些作惡的人幾時才能意識到,他們是在害人害己?
【第5句】: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缺憾。法國詩人博納富瓦說得好:“生活中無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們只有在鮮花凋謝的缺憾里才會更加珍視花朵盛開時的溫馨美麗,只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緒中才會更加熱愛生命,擁抱真情。
【第6句】:佛陀認為一切事物的和合都是無常,有無常便有苦,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的全部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但是佛陀并不認為無常是壞事,苦雖然不可以消除,但可以減輕。轉變苦的觀念,改變面對生活的心態,就可以淡然面對無常之苦。
【第7句】:【佛心禪語】 一個時刻充滿感恩之心的人,從不會覺得世界欠了自己什么,相反是 為自己無以回報這個世界的慷慨而內疚不安。
【第8句】: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們的;因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結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證嚴法師
【第9句】:佛說:因為無所悔恨,所以心生歡喜;因為心生歡喜,所以心情愉悅;因為心情愉悅,所以心態平和;因為心態平和,所以可得禪定;因為得入禪定,所以能領略真知實見;因為領略了真知實見,所以可以看透生死;因為看透了生死,所以能得到解脫;因為得到了解脫,所以可以明見佛性。
【第10句】:接觸世俗的事物,內心不被誘惑,沒有憂愁,沒有瑕疵,心靈安定,這是多么幸福啊!一《佛陀的格言》
【第11句】:“風動幡動”是禪宗一則著名公案,它說明萬法唯心、境隨心轉之理。外物的變化運動是客觀的,我們無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的心不動,那外物又怎能對我們產生影響呢?
【第12句】:產生的結果又在不斷地增長。如果你不采取行動,你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一旦你采取了行動,其相應結果絕不會就這么隨便消失的。
【第13句】:人活著,不應活得那么苦悶,人死了,不應死得那么傷感,哪怕生命只一朵花開的時間,也要像花一樣燦爛地綻放,剎那永恒,只因我在瞬間感受到地久天長的味道。
【第14句】:佛說,成敗得失皆有緣。成功是因為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失敗是因為承認了失敗。其實,只要盡力了,就無所謂成敗。成敗不是永恒的,世上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不為失敗找理由,只為成功找方法。當我們面對問題或困難時,不找借口推脫,積極地去尋求有效的方法,則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第15句】:愛情,不來不去。愛,不增不減。我愿做一朵蓮花,開在你懷中。譜寫一曲高山流水的知音,在清幽的禪境里,寂然歡喜,默默相望。我亦愿做一朵無爭的云,讓你攬在懷里,忘了清溪湄畔,碧水藍天。我為什么會在這里,你懂得。
【第16句】:禪宗所說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對立、沒有分裂的那個完整的心的原態。
【第17句】:(六)知足常樂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佛遺教經》
【第18句】:人在健康時,應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為自己鋪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則一旦病障現前,身心不得自在時,子媳再孝順也只能盡人事。
【第19句】:世事變幻,禍福無常,當你遇到一些意外的突發事件時,能否處變不 驚,從容應付呢?
【第20句】:譬如人,于夢中,得佛道,度眾生,此無道,無眾生。佛法性亦復然,坐道場,無所得。若不得,則不有,明、無明,同一相。知如是,為世尊。眾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眾生,菩薩眾,亦不二。知如是,為世尊。《諸法無行經》
【第21句】:【天天禪語】調與:萬物因水的存在而匯聚融合。譬如石灰石、黏土與鐵礦粉是三種不同的事物,因為水的調與而融合為水泥。H1于水的存在,它們三種才有可能按比例調與而成。同樣的道理,由于愛心的存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j社會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才有可能與諧相處、充滿與平。
【第22句】:若于出家一切人前起惡心者,則同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前為惡無異。《大方廣地藏十輪經》卷五
【第23句】: 人至中年,日已當空,時光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古怪,一 會兒無端在你的頭頂撒一把霜雪,一會兒冷漠地在你心里劃一道傷 痕。雖然陽光依舊熱烈,卻已經漸行漸遠,夜的寒意一點點侵入思 緒,化為離愁。你的肉身不可挽回地遲鈍,激情慢慢被風吹薄。有一 個聲音在呼喊,我不服氣,還有夢想!
【第24句】: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煉也徒然。(明)憨山《費閑歌》
【第25句】:復有二法,二因二緣:一者有為界,二者無為界。《長阿含經》卷八,《集眾經》
【第26句】: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八
【第27句】:地大水火及風大,四大猶之如虛空.能知此等皆平等,勇健乘空千億界。《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三
【第28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門慧開
【第29句】:養好你的大氣,大氣不是性格,是一種人格魅力,相信你。大氣是一個人的氣質或氣度,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一種外觀表現,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對外散發的一種無形的力量。
【第30句】:當你還沒有愛上你自己之前,你無法真正的快樂、喜悅、幸福,你也無法把快樂、喜悅和幸福給予別人。還好,每一棵小草,都那么自信,我們才可以看到那一片草原。還好,每一朵花,都驕傲地綻放,我們才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兒。
【第31句】:【用智慧和贊美的眼看世界】 不要用貪婪、嗔怒、愚癡的眼光看這個世界,別忘了你還有美麗、智 慧、悲憫、寬恕的另一雙眼。
【第32句】:我期盼著擦肩而過的獲得,卻讓你消失在朦朧模糊的雪花里,一片茫茫無際的雪白掩蔽了你的身影,留下來的卻是無限的遐想與意念中的追逐,冷色的眼界里似乎聽到了音樂的弦音,緩緩地縈繞著我的心夢,也許你就在我的夢幻般的前方,某一處安靜的角落,找求靜心禪落的境地。
【第33句】:持名要不緩不急,不散不昏,調攝得中,務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不可斯須停止,俄頃間雜。(清)省庵(《思歸集》)
【第34句】: 你不算計別人,別人算計了你怎么辦?懦夫的做法是做阿Q, 大不了是兒子打老子;勇者的做法是黑旋風,打他一頓再說;智者的 做法是諸葛亮,借他一個荊州。凡人沒有好法子,只好一吵二鬧三上 訪,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第35句】:世間人要想得個功名,尚需十年寒窗、忍辱負重,若要明心見性、成佛作祖, 更非易事。參禪,在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前,再大的阻礙再大的誘惑 都要克服、斬斷,己心不明,力不可竭。尤需自警的是,不要自封及第 狀元,不要冒充開悟宗師,不老實用功,卻走上禍己禍人之不歸路。
【第36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在學禪,但學禪不只是為了開悟,更重要的是為了得到解脫。試問為什么要“破執”?為什么要“開悟”?因為人有一些與生俱來的人生困惑,唯有通過“悟”解決了這些困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第37句】: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
【第38句】: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道本無體,因體而立名。道本無名,因名而得號。一《盤山寶積禪師》禪德,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無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盤山寶積禪師》
【第39句】:皈依很早,仍不能生起虔誠之心,應當念誦百字明咒來懺悔業障;學佛很久,仍不能生起出離之心,應當觀修四共加行來斷除貪欲;認真修行,仍不能生起菩提之心,應當修持自他交換來降伏自私;禪修很久,仍不能生起空性正見,應當持誦心經與金剛經,并實修大手印的殊勝智慧來摧毀無明執著。
【第40句】:【禪語悟道】不簡單的事能堅持,才是真本領;困難的事能突破,才是真耐心。
【第41句】:云何菩薩不戀財利?菩薩摩訶薩若得財物,不作我所,不謂是財,不作積聚,于時節中回施之者,供養父母及諸識親、諸眷屬等,于時節中復須自用。得此財時不生染著,不得財時亦不周悼,亦不渴仰。于施主邊不起惡心,不取過失。于如法財,與眾共得。《大乘寶云經》卷六
【第42句】:學會在生活里運用禪法,容納別人的失誤,化解自己的戾氣。聽一聽風來的聲音,品味別人的智慧。禪也是機緣,生活在這滾滾紅塵中,無處不禪。宰相肚里能撐船,這句話你一定能懂。
【第43句】:不用安排,切莫造作。造作安排,無繩自縛。不安排不造作,善財彈指登樓閣。——《大慧普覺禪師文案》
【第44句】:所謂平凡,就是任何東西有得有失,都能放得下,并且還有勇氣繼續往前走。有一種平凡的心態,不管遇到多少次失敗,依然能夠站起來,繼續往前走,最后,獲得的是人生的智慧,而不是絕望。有時候淡泊一點的情感,持之以久,甚至愈久愈香。淡泊的情,就是真性情,淡泊的情,就是禪者心。
【第45句】:云何—法斷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謂無明。離欲、明生,得正智。《雜阿含經》卷八,第203經
【第46句】:無“形式”則不足以顯“內容”。然形式要取諸“中道”,不可野亦不可亂,尤其不可輕忽“形實如一”的掌握。
【第47句】:佛陀度人,也會分別眾生的才智、根基和目前的狀況,而不會一概而論。不是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被佛度化,度人要講究條件,也要講究度化的方法。方法對了,度化才能深入被度人的內心,使其得到正見,脫離苦海。度人不是棒喝威逼,以恰當的方法度脫眾生,才是佛的真慈悲。
【第48句】:譬如人行狹道,一邊深水,一邊大火,二邊俱死。著有著無,二事俱失。(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七
【第49句】: 竹子有多少種形態?這個問題要問萬芝老師;竹子有幾重魂 魄?這個問題同樣要請教萬芝老師。萬芝老師畫竹幾十年,結果就將 自己畫成了一竿竹。與竹語,知竹音,樂竹之樂。萬芝老師是我的小 學啟蒙老師之一,有人說他是竹癡,癡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第50句】:大多數男人愛女人時,不自覺地會扮演強者的角色,照顧弱小的女子是他們陽剛的天性使然。
【第51句】: 依賴他人,就會把命運交給別人,而使自己失去做大事的主動權。拋 棄身邊的每一根拐杖,都是對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驗。
【第52句】:【好種子與好收成】 人的心地是一畦田,沒有播種下好種子,就沒有好的收成。
【第53句】: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的關系。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會影響周圍的人跟著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養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第54句】:我們沉醉于自身,沉醉于親情、友情、愛情甚至金錢,殊不知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和靈魂,只有它才能陪伴我們生生世世。
【第55句】:因為有嗔,不知世法自然的奧妙,對人對事,難免強求責備,怨天尤人,到頭來難免心塵四起、煩惱叢生。
【第56句】: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明)憨山《勸世文》
【第57句】:本欄目將佛家智慧一一呈現于你的面前,用佛的智慧凈化你疲憊的心靈,盡除你內心的疑惑,挖出你心中的魔孽,滋潤你的心田,使你擁有一顆佛心。
【第58句】:一個人擁有比較健全的意識是成功的關鍵。習慣于聽吩咐才能做事,不懂得主動自發,并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你就永遠抓不住新機會。
【第59句】:佛佛說法,只成黃葉止啼;祖祖傳宗,還是空拳相嚇。到這里直須自歇,自悟自明,佛是己躬做成,法非別人付得。——《宏智禪師廣錄》
【第60句】: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61句】:佛家認為,身體只是一個“臭皮囊”,不必貪愛;但不貪愛不等于可以隨意糟蹋,一個精致漂亮的“皮囊”豈不更讓人喜愛?何況修成“色相莊嚴”,也是佛家“方便說法”的形式之一,因為凡夫都愛漂亮,都在意自己的外表,一看學佛可以改善自己的形象,學佛的積極性就高了。
【第62句】:什么是衡量成功的標準,是財富,是權勢,還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飯的寧靜日子?在佛家看來,安于貧困生活,以學習和掌握圣人之道為樂,不被現實與名利所擾,便能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便能有所成就。
【第63句】:彌陀滅除我們的貪嗔煩惱,是用釜底抽薪的方式;薪火雖去,鍋還是熱的,水還是燙的。凡夫生死薪火雖滅,現世煩惱依然。
【第64句】:偉大的事物都有一個平凡的開始,它是由平凡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如果說成為佛陀是偉大的,那么,他探求佛法的道路則是平凡的。
【第65句】: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雜阿含經》卷二,第36經佛言
【第66句】:不管世界多么喧囂,被喧囂包裹的卻可以是我們內心的安靜。人們往往認為世界的紛繁復雜是外在的存在,卻不明白那也是人內心的映射。如果你的內心無法安靜下來,這個世界在你看眼中就是無比喧鬧的。我們捧著一本書,如果靜不下心來,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更不用說領會其中的妙處了。
【第67句】: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擾,實在 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間有這么多不如意的環境要面對,不如先自我凈化,把 內心的世界清凈,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 反觀自性,就能自我凈化心地,則無處不感到清凈!
【第68句】:若以造罪者即是“我”,不僅懺悔無力,還很可能造成心靈的壓抑,人格的扭曲,精神上的創傷及病障。一般人為了自我保護,便本能地回避罪、遺忘罪,但這并不是解決的辦法。唯有跳出罪的魔圈,才談得上真懺悔,真平安,真清凈,真慈悲。這只有念佛,仰靠佛力才能,所以善導大師說:“念念稱名常懺悔。”
【第69句】:有些人雖然生活貧困,卻富有愛心、充滿人情味,所以感覺觸目所及都是親切可愛的臉孔,所聽到的也是充滿人情味的聲音,生活得非常快樂充實,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
【第70句】:【天天禪語】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說,猶如美麗的花朵,給眾生帶來快樂;勝義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豐滿的果實,自己成就圓滿。
【第71句】:剎利王子年少雖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幼小而不可輕。《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26經
【第72句】:晝夜勤行利他事,利己內心無我相,如母愛子常衛護,寒暑雖苦心無倦。《佛母寶德藏般若經》
【第73句】:習慣性思維會形成習慣性生活方式。如果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窮人,那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富翁。擁有億萬家財卻還要過一種乞討的生活,不是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嗎?
【第74句】:【每日禪語】【第1句】:氣不與時少說話,有言必失;心不順時莫做事,做事必敗;【第2句】:事莫虛應,應則必辦,不辦便結怨;愿莫輕許,許愿必還,不還便成債;【第3句】:萬物在說法,看你如何著眼;一切是考驗,試你如何用心;【第4句】:知足是富人,平常是高人,無事是仙人,無心是圣人;【第5句】:想開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
【第75句】:一切眾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緣,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對象。寂天菩薩在《人行論》中說:“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從修行所依助緣的角度而言,眾生與佛的作用是相等的,佛和眾生是同等的重要,那我們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眾生呢?
【第76句】: 人生猶如一場戰爭,不能拘泥戰史上的經典案例,不能糾纏 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能太在乎一戰一役的勝敗。應著眼大勢全局, 瞄準終極目標,根據自身條件,摸清周圍環境,有針對性地排兵布 陣。何處佯攻,何處實取,何時詐敗,何時必克,均做到心中有數, 收放自如。唯其如此,方能決勝。
【第77句】:傷害的大小來自于你正氣的多少——有所不遂反求諸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來找你,還要看你是否有此資格。對手皆由能量感召!
【第78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者,阿彌陀佛也。唯有阿彌陀佛知我,故是一知己。阿彌陀佛豈不知我?阿彌陀佛既知我,豈不幸福滿足?
【第79句】:有的人布施,是為了積德,以期萬事順利;還有的人布施,是為了給自己造福,為心靈找到安慰的居所。我們應當相信,每個人活著,心靈都要有所依托,否則人生將索然無味。
【第80句】:菩提心堅圊,說得咒悉地,余則修咒軌,所作皆無果。由略想諸法,一切皆無性,定得菩提心,非唯余能得。《不動明王經》
【第81句】: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于諸眾生慈心平等,猶如子想;又,行施時,于諸眾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視病子;行施之時其心歡喜,猶如父母見子病愈;既施之后其心放舍,猶如父母見子長大,能自在活。《大般涅槃經》卷十五,梵行品
【第82句】:妻子對待丈夫要有禮貌,要懂得尊重。古人說:“愛待敬而不敗,故制禮以崇敬。”有愛而無敬,愛便難以維持,相互敬重,以禮相接,才有愛的基礎。
【第83句】: 我們不一定是某個領域內的專家,但這并不能阻礙我們對那 個領域的感受。我們可能誤讀某些事物及其細節,但感受依然真實。
【第84句】:精進是要你自己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時時不懶惰,時時不自欺,時時必恭必敬,如對佛天,如臨師表,要這樣不自欺叫精進。——耕云先生
【第85句】:法華經上說“唯此一事實,余二皆非真。”不遇正法,自己很難鉆,遇到真正的明眼導師,就不能不皈依禪,皈依禪就是皈依自己。——耕云先生
【第86句】:清明節,透過媒體看到很多祭掃群眾在為去世者祭祀。僅僅從傳統的角度來看待,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但從佛教的角度看,這還是陷于迷信的狀態。看到很多的墳墓,這更加提醒我們死亡無常。在這個世界上,從古至今,無論有多少顯貴、富翁、名人,最后的歸宿只有一個,就是死亡。
【第87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是你的遲早會是你的,沒有必要為它而煩惱;不是你的永遠都不屬于你,為它煩惱又有何用呢?
【第88句】:佛教徒常說“功德無量”,是指對該做的事從不計較,無限量地做、及時地做,’而且不求回報,此即真正無量的大福報,.亦即所謂的“功德無量”。
【第89句】: 若能一切隨它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隨緣是人生拼搏的另一種境界,它不是消極的承受,也絕非放棄人生 應有的追求。隨緣是無為而有為,是無欲而有欲,是成熟的一種標志,是 成功者的一種素養。
【第90句】:幸福的婚姻往往是,有一個時常擔心你的丈夫,無論你在工作時還是生活中,他都擔心你無法應付,擔心你受人欺負。心有掛礙才有愛,心無掛礙哪會有愛?
【第91句】:在生活中,一個懂得愛護自己的人,就是要相信自己,愛惜自己,無論是怎樣的生命,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風景。
【第92句】:生活中,一個有自制能力的人,才能夠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與人與事,才能夠進退有度,并保持著寧靜中的“大氣”或“靜氣”。
【第93句】:人心是相通的,真理是相通的,佛性是相通的。如果對佛法有真實感悟,說出來自然能感動人;如果只是名相堆砌,那僅是知識,聽的人只會覺得累,不會有感動。
【第94句】: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明)蓮池《竹窗三筆》
【第95句】:(一)凈土莊嚴,彌陀本愿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佛說阿彌陀經》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佛說阿彌陀經》
【第96句】:一個人真正的住處應當存于內心。如果能夠不為外物所動,心中的佛性堅如磐石,那才是真正找到了靈命的安身之所。我們也應該不斷在社會中接受磨煉、堅固自己的心,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坦然地去面對。
【第97句】: 一位老僧說,中國是百年老店,掌柜的注定代代相傳;西方 是自由市場,管理者必須大家來選。中西方情況不同,許多東西相互 不能照搬 魯迅一生嬉笑怒罵,橫眉冷對卻能得以善終,令人佩服不 已。名人的兒子卻不好當,總也躲不開父親的影子。
【第98句】:譬如路旁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佛說無常經》
【第99句】: 被人嫉妒不是一件壞事,至少說明你比他在某些方面優秀那 么一點點。人家與你競爭,也不是一件壞事,一則提醒你,之所以被 人家競爭,說明你還沒有優秀到別人難以超越的程度;二則能最大限 度地喚醒你所有的激情細胞,繼續奮發。
上一篇:西瓜視頻素材大全說到心坎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