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有的人以靜掩飾靈魂的空虛,有的人以靜敘述困惑和茫然,有的人以靜表達內(nèi)心的憤怒和憂傷……
【第2句】:【差使鬼神】 心中有善念,吉神隨之來;心中有惡念,惡鬼隨之來。明白這一點便 可以差使鬼神。
【第3句】:世間的傳唱,如裊裊禪音,在菩提深處悠揚。掬一捧懂得,刻一卷光陰,定格一份流年的悠然。不管世間有多少真情如流星劃過,不管身邊有多少愛恨隨風(fēng)飄遠,不管有多少歲月被時光無情蹉跎。守一池清水,我依然如陽光般溫暖,馨香,宜人。
【第4句】:參禪到何種程度,一切都取決于心境的高與低、空與實。心不靜的人,即使離群索居,一旦遇到喧鬧就會煩躁。他們遠離人群只是為了自我。而人我本是一體的,動靜也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如不能自我忘懷,只知一味強調(diào)寧靜,又如何能達到真正的安寧境界呢?
【第5句】:所謂天堂、凈土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參禪修行的目的就是把我們 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顯現(xiàn)出來,就是常說的明心見性。《六祖壇經(jīng)》中的 “無相頌”最后一句說:“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目前。”說的就是這個 道理。
【第6句】:蘇格拉底還有一句名言:“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一個人對物質(zhì)的依賴越小,他的精神和身體越自由,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自己認(rèn)為最有價值的事,那就離“天堂”比較近了。相反,對物質(zhì)的依賴度越高,越是難得自由,為了支付吃喝玩樂的費用,不得不做許多自己原本討厭甚至痛恨的工作。
【第7句】:古德云:佛是眾生藥。有眾生病即用,無眾生病用藥,即藥返為病,甚于有病者。——《大慧普覺禪師文案》
【第8句】:這世上,許多看上去長不出希望的荒地,只要用心開墾,播種,都會有收獲。別沉浸在世俗的眼光中,別讓狹隘的思維限制了自己的方向。——湛弘法師找回內(nèi)心的純粹和充盈,無心而求的快樂之道,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閑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唐·寒山
【第9句】:得生不得生,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明)澫益《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
【第10句】: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當(dāng)人的心靈,猶如空杯,空靈無物,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舍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與。水往低處流,云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與諧地發(fā)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第11句】: 細雨打濕枝頭,凝成葉尖上的晶瑩;涼風(fēng)吹動鳥羽,傳遞清 澈的婉轉(zhuǎn)。自然的交響催開早晨的序幕,我們越過夢境趕往全新的舞 臺。沒有現(xiàn)成的劇本,沒有情節(jié)的設(shè)置,沒有定好的角色,眾生都是 舞臺上的主演。朋友,讓我們互致問候,彼此攜手,相互給力,一起 登臺,演好自己吧。
【第12句】:傷害對方的惡言,就是敵人也別用;否則如山谷回聲,對你馬上有反應(yīng)。(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13句】:【佛語禪心】“我們的大家族就是一棵大樹,我們的父母長輩是家族的根,夫妻是樹干,孩子、財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是樹的枝葉花果。只有孝順老人,大樹才能根深蒂固,才會枝繁葉茂,我們才能得到累累碩果。因此,你只要去耕耘,孩子、財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果實都能夠收獲。”
【第14句】: 總有一些人,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的一生;總有一些事,會讓你在不 經(jīng)意中獲得成長。
【第15句】: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不是自信而是狂妄;我如 果擁有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這不僅夸張而且虛假;我要是有錢我會 去救助天下的窮人,那現(xiàn)在為什么不努力去掙?我才疏學(xué)淺這輩子注 定與成就無緣,那何以不當(dāng)下就抓緊學(xué)習(xí)?
【第16句】:人生最大的五種病,是“貪、嗔、癡、慢、疑”。而諸多煩惱及種種罪業(yè),皆因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若能去除五欲,則能啟發(fā)良知,開展良能,自度度人,饒益一切眾生。
【第17句】: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長沙景岑禪師》
【第18句】:汝于一切剎海中,微塵劫海修諸行,一切如來諸行海,汝皆學(xué)已當(dāng)成佛。《華嚴(yán)經(jīng)》卷十一,毗盧遮那品
【第19句】:你自己就是一顆明珠,自己即是如來,要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那樣才會有圓滿的人生。——鄭石巖
【第20句】:肩負人生職責(zé),勤奮努力,由此產(chǎn)生快樂和幸福,帶來榮譽。《經(jīng)集》第二品,第三章《羞恥經(jīng)》
【第21句】:風(fēng)之所至,皆純凈;心無掛礙,暢游天地;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只需,一片時光的暖,靜靜地注視這婆娑世界。心經(jīng)過千百次過濾,才可領(lǐng)悟到那禪意。一笑一塵緣,一葉一菩提,心,美麗昂然地端坐于時光的盡頭,飽孕陽光,面對風(fēng)雨,微笑展顏。
【第22句】:只做“只知誦經(jīng),不明佛理”的表面文章,只會離大道越來越遠。人生 最大的悲哀,不是沒有錢,沒有勢,也不是沒有地位、沒有職業(yè)等等。最大 的悲哀是無知、不明理,不能認(rèn)清世間的真相,不能認(rèn)清自我的價值,不能 了知世界的一切因緣、因果,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第23句】:【佛語禪心】【第1句】: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第2句】:萬法緣生,皆系緣分。緣起即滅,緣生已空。【第3句】: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第4句】:握緊拳頭,你的手里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第5句】:一切皆流,無物永駐。
【第24句】:世人每天都在忙碌、不安和煩惱中度過,一個煩惱過去下一個煩惱又來,愁工作、愁財富、愁子女,甚至有時候顧影自憐……總之,各種各樣的煩惱層出不窮,永不停息。
【第25句】:若有菩薩將護惡人,不能治罰,令其長惡,惱亂善人,敗壞正法,此人實非,外現(xiàn)詐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終,與諸惡人俱墮地獄,是故不得名為忍辱。(陳)慧思《法華經(jīng)安樂行義》
【第26句】:當(dāng)知一切宗教,各有其長處,皆能令人向善。彼等有信仰之誠,是吾所敬;彼等有求真之心,尤吾所愛。但惜其不如佛法廣大精微,真究竟耳。(民國)弘一《佛法大意》
【第27句】:隨其所行業(yè),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如機關(guān)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yè)性亦如是。《華嚴(yán)經(jīng)》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第28句】:佛本多情,時時惦記著天下蒼生。修禪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眾生。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在圣嚴(yán)法師眼里,慈悲是佛法的開端,也是佛法的精髓。
【第29句】:一切諸法不可得故,非方不離方,隨所至處,即處自滅。《集一切福德三昧經(jīng)》卷二
【第30句】: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需兼修西方凈土。因其他佛土,多賴自力,須修證至二地菩薩以上果位,方可隨愿自在往生。《諾那活佛文案》
【第31句】:不管路有多遠、自己能力有多少,都能隨分隨力盡量去達成目標(biāo),此即“毅力”。
【第32句】:佛教是個以心為本的宗教,佛教的修持講究“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對自我的肯定也要由心而生,只有從心底認(rèn)同自己,才不會在與別人的比較中陷入自卑,才能守住本性,專注于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第33句】:應(yīng)發(fā)欲心,超過有結(jié),應(yīng)發(fā)欲心,于無欲中,欲無欲事。《大威德陀羅尼經(jīng)》卷五
【第34句】:當(dāng)我們處于厄運,面對失敗和重大災(zāi)難的時候,只要仍能在自己的生命之杯中盛滿希望之水,那么,無論遭遇怎樣的坎坷與不幸,我們都能永葆快樂心情,生命也不會因為打擊而枯萎。
【第35句】:敦詩書,尚氣節(jié),慎取與,謹(jǐn)威儀,此惜名也。競標(biāo)榜,邀權(quán)貴,務(wù)矯激, 習(xí)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喪名,莫不由此。 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
【第36句】:慈心無害想,不害于眾生,心常無怨結(jié),是則升天路。《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九,第1229經(jīng)
【第37句】:于正法中生起藥想,于和尚阿閣黎所生起佛想,于自身所起病人想,于說法者起明醫(yī)想。《集一切福德三昧經(jīng)》卷中
【第38句】: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有能為道者矣。《四十二章經(jīng)》
【第39句】:我們只有看到了自己的本性,解開生命的束縛,使生命的活力無限釋放 開來,才可以進入自由狀態(tài)。要超脫世俗人生需要不斷地努力,佛禪的意旨 精神也會經(jīng)歷一個用心——放心——平常心的過程,從對心靈的束縛走上心 靈的自由,獲得大自在。
【第40句】:在為人處世方面,能避免傷害別人而不違反道義的話,就要盡量去約束自己的言行。
【第41句】:【大徹大悟的佛學(xué)智慧】修行并非比賽,而是練就自己的耐力、定力與寬廣的心。
【第42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看破不如看開。紅塵繁復(fù),看破世間種種的七竅玲瓏心又有多少呢?一顆慈悲的心,才可以讓生命如虎添翼,抽干一切浮躁在心中的惡水,注入一股清新的泉流,還一個清靜的靈魂,容江海之天下。
【第43句】:我們都不是很完美的人,但我們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時候,給自己溫暖。學(xué)會獨立,告別依賴,對軟弱的自己說再見。
【第44句】:如果我們能把人間萬物都看得如這短暫的水泡,那么自然也就不會貪婪執(zhí) 著了。一旦把世事看透,我們的心就不會再疲憊,生活也會變得幸福起來。
【第45句】:每個人的潛能都足以創(chuàng)造奇跡,最大障礙不是別的,而是目標(biāo)不定、精力分散。只要你將潛能專注于一個目標(biāo),奇跡就會在你手中發(fā)生。
【第46句】:違背民心的勝利,那是失敗。隨順民意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南傳《佛教格言·勝利品第八》
【第47句】: 譬如趕路,選中目標(biāo)之后便心無旁騖地往前趕,如果最終沒 有達到目標(biāo),那是你能力不及,沒有什么可遺憾的。另一種情況則 是,一邊趕路,一邊左顧右盼、心事重重,倘若能夠達到目標(biāo)那是一 種僥幸;倘若離目標(biāo)就差那么一點點,你懊悔又有何益?殊不知,左 顧右盼、心事重重白白耗費了你多少精力!
【第48句】: 竹子有多少種形態(tài)?這個問題要問萬芝老師;竹子有幾重魂 魄?這個問題同樣要請教萬芝老師。萬芝老師畫竹幾十年,結(jié)果就將 自己畫成了一竿竹。與竹語,知竹音,樂竹之樂。萬芝老師是我的小 學(xué)啟蒙老師之一,有人說他是竹癡,癡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第49句】:學(xué)佛人不應(yīng)該僅停留在念經(jīng)、持咒等表面形式上,更不應(yīng)該迷信于燒香、拜神、算命、神通等。佛教精神是慈悲和智慧。我們應(yīng)懷著慈悲和智慧的心去實際利益自己能力所及的眾生,一切從家庭生活中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內(nèi)心做起。
【第50句】: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愛的心,它的解藥就是珍愛別人。——海濤法師
【第51句】:不沉湎于放逸,不貪戀感官的享受,擁有熱忱而且常思真理的人,可獲得大安樂。——《佛陀的格言》
【第52句】:一切法從心想生,當(dāng)我們修正“心想”,心懷正念,積德行善時,將會事業(yè)成功,社會安定,宇宙和諧,天下太平。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身修好,不把自己的心修正,天災(zāi)人禍?zhǔn)墙^對不能避免的。同時,我們還在消耗我們身上的福報,身上的場態(tài)長期處于負能量,我們便會招惹是非與小人,事業(yè)也很難成功。
【第53句】:生命之舟需要輕載。生活本身就是一份責(zé)任和擔(dān)當(dāng),是絕不輕松的,如果再加上不必要的心理負擔(dān),生活的壓力就會更大了。因此,我們應(yīng)當(dāng)學(xué)會放下心理的負擔(dān),輕松簡單地面對自己的生活。
【第54句】:【古風(fēng)基地】心灰盡,有發(fā)未全僧。風(fēng)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搖落后,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fēng)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納蘭容若《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第55句】: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jīng)》
【第56句】:你命運的好壞及卦象的吉兇和我一點也沒有關(guān)系,都是由你自己來決定。佛家有一句話: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永遠都不要迷信除了你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人,能夠幫你改命,佛陀也只是告訴我們改命的方法。所謂佛度有緣,就是讓我們按照佛陀所說的方法去認(rèn)真實施、修行,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第57句】:悟字拆開是吾、心,悟到我心即是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心,見性即見到自己生命永恒不變的屬性。——耕云先生
【第58句】:參禪先需要凈心,種種心意識如波浪止息,不思不想,此雖有定的功夫, 然而若以此為禪,實為大謬。有志之士還需更進一步,透脫能感受波浪 感受平靜的自心意識,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全身進入不可思的境界,此時, 你能看到普賢菩薩的一根毛孔之中有無量的世界。
【第59句】:唯以般若為導(dǎo),凈土為歸。若無般若,則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終難作飯。若不以凈土為歸,則于現(xiàn)世,決定難出輪回,再出頭來,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嘔心瀝血,以此為勸也。(當(dāng)代)黃念祖《谷響集》
【第60句】:佛教徒常說“功德無量”,是指對該做的事從不計較,無限量地做、及時地做,而且不求回報,此即真正無量的大福報,亦即所謂的“功德無量”。
【第61句】:付出不一定有收獲,努力也不一定成功,但不嘗試就一定沒有結(jié)果。很多時候,成功都來自最初邁出的那一小步。面對未知的旅途,茫然是正常的,但是不應(yīng)在茫然中躊躇不前,而應(yīng)該燃起希望,燃起開創(chuàng)新路的熱情,一路前行。雖然躊躇不前不會嘗到失敗的苦果,卻也無法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62句】: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 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好譽而惡毀,這是人之常情。人都是喜歡 聽別人說自己的好話,而不愿聽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言語相激會生怒氣,聽 到一番甜言蜜語則很舒服。
【第63句】:慢心自恃的人,往往會高夸對經(jīng)文理解的重要,而輕視什么也不懂、只會一句一句念佛的人。這是因為,思維分別念的“理解”是他的長處,而絕思絕議的念佛正暴露出他的短處,為了揚長避短,故作如是說。
【第64句】:“不怕念頭起,就怕覺照遲。”一個人應(yīng)該有自己的主見,相信自己,不要人云亦云,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路。否則,又如何為自己的人生掌舵?
【第65句】: 講究孝道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訓(xùn)云:“百善孝為先,行 孝當(dāng)及時。”應(yīng)該說,“孝”是人倫之始,立人之本,人類有了基于“孝” 的人倫后,才開始邁向“家”的天地,從而走向文明。“孝”乃是禮儀之 邦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66句】: 佛日:“高人一等,必先低人一頭。”唯有善于低頭做人,才能在高處 成事。
【第67句】:諸煩惱藏覆如來性,性不明凈,若離一切煩惱云覆,如來之性凈如滿月。《大法鼓經(jīng)》卷下
【第68句】: 佛說:是心為佛,是心是佛。心境如一,要光有光。給心境一點光, 再灰暗的心境也會充滿光亮。
【第69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妥協(xié),妥協(xié)不成時,你就原諒和容忍他吧。(當(dāng)代)圣嚴(yán)《108自在語》
【第70句】:年輕的女孩問:“穿衣服怎樣才好?”師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表現(xiàn)我們的氣質(zhì);什么身份,什么年紀(jì),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著才好。”又言:“穿衣要順其自然才美;很牽強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證嚴(yán)法師
【第71句】: 人生需要有夢想,但夢想不是人生的全部工人生需要有快 樂,但快樂同樣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意義在于夢想不滅,快樂常 在。因為有夢想,我們才有實現(xiàn)夢想的快樂,也才能體味不達夢想的 痛楚。人生有百味,少一味都難免遺憾。
【第72句】:年輕的佛學(xué)院學(xué)生問師父如何修持?師言:“每天都是我人生道上的一頁,過眼的每個人、每句話,都是頁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第73句】:佛法講真空,一物也無;講妙有,萬行具足。這就是最實際的、活生生的辯證法。
【第74句】:為什么會累?心念妄動。不知隨順因緣,沒有倚靠彌陀,心不甘情不愿,放不下,要面子,對人不放心。
【第75句】:【佛心禪語】 要讓口舌上沒有過失,最好的辦法就是慢說,在說話之前考慮一番, 不要讓往日的習(xí)慣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第76句】: 早安!朋友。早安!眾生。我的真誠問候?qū)橹匡L(fēng)朝霞, 攜著鳥鳴新露,帶著溫馨吉祥,越過千山萬水,抵達你初醒的心田, 蕩起快樂的漣漪。我愿以一己小小的快樂,喚醒你內(nèi)心的快樂;我愿 以一己小小的激情,喚起你內(nèi)心的激情;我愿以一己小小的良善,喚 來人世間的大善。
【第77句】:一個具備這七種美好品質(zhì)、并且臻至完美之人,將獲得如梵天所擁有的不可思議的智慧。一、布施帶來財富;二、美好的世界來自持戒;三、忍辱帶來美好;四、卓越的成就來自精進;五、禪定帶來寧靜;六、自由來自智慧;七、慈悲成就我們所有的愿望。
【第78句】:對待輸贏最好的辦法是放下輸贏,太看重名聲利益,太在乎行動的結(jié)果,往往會導(dǎo)致失敗。
【第79句】:熱衷于找裂縫、挑差錯的人不是朋友;與他相處,就像兒子睡在母親懷中,這樣的人才是朋友。《經(jīng)集》第二品,第三章《羞恥經(jīng)》
【第80句】: 你不可能和所有的人成為朋友,但你可以讓整個世界與你為 敵。你無權(quán)要求人家成為你的朋友,但你有權(quán)決定誰將成為你的敵 人。敵人越少不代表朋友越多,但敵人越多,朋友肯定越來越少。
【第81句】: 看窗外樹上的楓葉又少了,卻沒有一點傷感;任微風(fēng)吹過惺 忪的身軀,卻沒有一絲寒意。初冬時節(jié),朝霞一樣充沛,晨歌一樣飽 滿,我的心靈一樣燦爛。心中有希望,這個世界即使凋零也一樣美 麗,生命里有旭日,這個世界即使飄雪也不寒冷。朋友,你也有自己 的早晨,也有屬于自己的旭日和希望!
【第82句】:十五、安忍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以忍者上。《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二十三,增上品能行忍者,方可名為有力大人。《四十二章經(jīng)》
【第83句】:一切諸佛剎,莊嚴(yán)悉圓滿,業(yè)力差別故,眾生剎不同。《華嚴(yán)經(jīng)》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第84句】:若普為一切眾生護持禁戒,觀第一義空,無我人相而為有情護持禁戒,是則名為凈戒波羅蜜多。《大乘理趣六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六
【第85句】:人心的散亂有兩種:一是昏沉,一是浮動。昏沉是糊里糊涂空過時日,無所事事渙散體力,懈怠、懶惰、昏睡、不肯精進……
【第86句】:人都有慣性思維,愛用常規(guī)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和處理事情,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而善于思辨的人則不會拘泥于常規(guī)思維的條條框框。
【第87句】:這輩子,或許一出生,我們的命運就早已注定,但我們的靈魂卻時刻在抗?fàn)帲桓市木瓦@樣渾渾噩噩地度過此生。或許,終其一生,我們一直在困惑,一直在尋找,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們?yōu)槭裁炊钪棵\的力量真的如此強大,從一出生就一直帶著我們走向未知的死亡歸途嗎?
【第88句】:【天天禪語】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一嗔能摧毀,度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意思是說,即使是千劫中通過布施與供奉諸佛等獲得的善業(yè)福報,只要你生氣發(fā)怒一次,就會將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干凈。
【第89句】:佛說:一切言語都虛假不實。為什么說一切言語都虛假不實?前面講了,“一切念皆是邪念”,人的言語必然是表達內(nèi)心的某種想法、某個觀點,既然內(nèi)心所思所想都是邪念,言語自然帶著毛病。
【第90句】:真理只能發(fā)現(xiàn),不能創(chuàng)造,人可以發(fā)現(xiàn)法則,創(chuàng)造機器,卻不能創(chuàng)造真理。——-耕云先生
【第91句】: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diào)伏。譬如象馬憂戾不調(diào),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后調(diào)伏。《維摩經(jīng)》卷下,香積佛品
【第92句】:人們的真性情都是自然流露,如同天上浮云不受羈絆。當(dāng)我們抑制自己的本性,祈求獲得別人的認(rèn)可時,不但自己失去生機和朝氣,而且生活的歡喜樂趣也會喪失殆盡。從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脫出來,何談不自在呢?
【第93句】: 佛語:“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后念不生,前念自滅。”迷惑的 起因在于二念,若在一念興起時,能如紅爐點雪,頓作消溶,就不會生起 迷執(zhí)。所以,我們需要定期清理腦中的垃圾,心靈凈化了,自然就能透徹 天上地下的一切。心中明了了,一切也就順了。
【第94句】:唯一的幸福之路,不在天堂,不在寺廟,不在桃花源。唯一可以讓你幸福,讓你得道的,只有一條路,就是“愛上你自己”。
【第95句】:有時候,一個人的旅行不是去證明自己征服了什么,而是接受自我內(nèi)心的召喚與靈魂的導(dǎo)引上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禪定無煩惱,心如蓮花開。有時陽光很好,有時陽光很暗,這就是生活。
【第96句】:清凈:水的本質(zhì)是清凈,人的本質(zhì)也是清凈的。水猶如我們的清凈心,煩惱污垢的沙石本來就未曾污染過水的本身。
【第97句】:有些人永遠盲目崇拜他人,貶低自己,而結(jié)果,長了他人的志氣,滅了自己的威風(fēng)。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說不定,自己的某些長處也正在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我們要擺正心態(tài),增強自信心,讓實踐證明:自己才是最好的!
【第98句】: 分享是一種很好的布施 與人分享,是謂大心;不圖回報的分享,收獲到的將是不可預(yù)知的。
【第99句】: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人要有一種無我的態(tài)度,意識 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想長壽這個念頭,這樣就沒有煩惱 生成。
上一篇:人生哲理文案說透人生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