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屎殼郎推車——滾蛋】(歇)屎殼郎常把糞滾成球形,然后雄雌分工,一前一后地把糞球滾到僻靜處貯存。本指屎殼郎滾著糞球,轉(zhuǎn)以責(zé)令人離開或走開。 也作屎殼郎搬家——滾蛋。 屎殼郎搬家——滾球。
【第2句】:【左說左有理,右說右有理】(慣)指人善于詭辯,怎么說都有理。
【第3句】:【郎不郎,秀不秀】(慣)郎、秀:明初把人分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下,郎居中,秀最上。既不是郎,也不是秀。形容人不倫不類,沒有出息。
【第4句】:【早知今日,悔莫當(dāng)初】(慣)早知是今天這個結(jié)果,當(dāng)初真不該那么做。指后悔莫及。 也作早知今日,悔不當(dāng)初。 早知今日,何必當(dāng)初。
【第5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此語是形容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zhì)卻一團糟的人。 這個詞語源于明代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劉基,字伯溫,元代末年進士,朱元璋第一謀臣,能掐會算,據(jù)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間百姓心目中奉為神明,其名望在諸葛亮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為御史中丞。 有一年夏天,劉基在城里漫步,只見一個小販在賣柑子。柑子是很難保存到夏天的,但劉基發(fā)現(xiàn)這小販賣的柑子金黃油亮,新鮮飽滿,就像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他便去向小販買了幾個。回家后,劉基剝開柑皮,發(fā)現(xiàn)里面的果肉干縮得像破舊的棉絮一樣,便拿著柑子,去責(zé)問小販為何以次充好騙人錢財。 可是,賣柑子的小販面不改色地說:“我靠賣這樣的柑子為生,已有好幾年了。買的人很多,誰也沒有說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滿意。”接著小販說道:“當(dāng)今世界上騙人的事到處都有,豈止我一個?請問,那些威風(fēng)凜凜的武將,從裝束看,比孫子、吳起還神氣,可是他們真正懂得兵法嗎?那些頭戴高帽、身著寬大朝服、氣宇軒昂的文官,難道他們真正掌握治理國家的本事嗎?寇盜橫行,他們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們不能救助;貪官污吏,他們不能處置;法紀敗壞,他們不能整頓,只會欺壓百姓。這些人一個個身居高位,住著華美的房子,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液,騎著高頭大馬,哪一個不是裝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又有哪一個不像我所賣的柑子那樣,表面上如金如玉,內(nèi)中卻像是破舊的棉絮呢?” 劉基聽了小販的一席話,啞口無言。回家后就寫了《賣柑者言》達篇文章。 聽了賣柑小販的一番高論,您有何感想?
【第6句】:【開諸葛亮?xí)浚☉T)諸葛亮: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足智多謀。比喻開會集中大家的智慧。
【第7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慣)比喻說話沒有條理,做事不按章法或次序,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比喻這事干一點兒,那事也干一點兒,什么事都干。 也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東一榔頭,西一棍子。 東一榔頭,西一杠子。
【第8句】:【感冒】“感冒”也叫傷風(fēng),是一種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多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它看似是個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流行詞,其實古已有之,它源自宋代。 宋代的最高學(xué)府是太學(xué),隸屬于國子監(jiān),負責(zé)招收官民子弟學(xué)習(xí)經(jīng)典。 太學(xué)有嚴格的考核升級制度和管理規(guī)定,凡是太學(xué)生有特殊情況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請假薄上登記。這個請假薄的封皮上,常按慣例寫上“感風(fēng)”二字,因此被稱為“感風(fēng)”簿。“感風(fēng)”是醫(yī)學(xué)詞,感風(fēng)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風(fēng)寒的侵襲,造成身體不適。 太學(xué)生畢業(yè)后通常會成為學(xué)者或官員,因此“感風(fēng)”這個請假的理由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官場。例如,宋時的館閣有規(guī)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員值宿,也就是值夜班,這是個很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員們常以“感風(fēng)”、“感冒”、“傷風(fēng)”為由請假。 到了清代,“感冒”更受官員們的青睞,是官員請假時最常用的托辭。再后來,感冒被大眾廣泛認可,成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稱。
【第9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釋義:八仙:民間傳說中的八個仙人,即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他們過海時,每個人都有一套法術(shù)、本領(lǐng)。 例句:林牧場的人,聽到佟學(xué)多救治吳世滿的消息后,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按照佟學(xué)多的要求,有人去刨藥,有人去買藥,有人去摳短線藥,只用了一天工夫,搶救吳世滿的中西土藥,全部齊備了。
【第10句】:【玻璃罩里的蒼蠅——眼見光明,沒有出路】(歇)指雖然看到光明的前景,卻找不到現(xiàn)實的出路。
【第11句】:【調(diào)皮的騾子能拉套】(諺)拉套:套在車轅的前面或側(cè)面拉車。不馴服的騾子拉套往往很得力。比喻頑皮的年輕人,只要引導(dǎo)得法,往往很有出息。
【第12句】:【得勝的貓兒歡似虎】 釋義:比喻得意的人趾高氣揚,得意忘形。 例句:這大圣果然歡喜。古人云:得勝的貓兒歡似虎也,只倚著強能,更不察來人的意思。
【第13句】:【當(dāng)差不自由,自由不當(dāng)差】(諺)差(chai):差役。指當(dāng)差役的,受上司或主人的指使與管束,身不由己,不得自由;要想自由,只有不當(dāng)差。 也作“當(dāng)差不自在,自在不當(dāng)差”。
【第14句】:【娘家住不老,親戚飯吃不飽】(諺)閨女不能總住在娘家不出嫁;靠親戚家接濟,難以養(yǎng)活自己。指生活必須自立。
【第15句】:出勁長勁,歇著沒勁。
【第16句】:【耍死狗】(慣)指使用無賴手段,放刁、撒潑,故意搗亂。 也作耍無賴。 耍賴皮。
【第17句】:【有心打石石成磚,無心打石石原原】(諺)原原:原樣。一心一意打石,就能打成長方磚形;三心二意打石,石還是原樣。比喻做事決心堅定,就能成功;信心不足勢必半途而廢。
【第18句】:【拉硬屎】(慣)比喻不愿向人示弱或不肯主動接近人。
【第19句】:【打開話匣子】(慣)話匣子:指收音機或留聲機。比喻人開始嘮叨或說起話來沒完沒了。 也作拉開話匣子。 開了話匣子。
【第20句】:【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漢族的先民,經(jīng)歷夏商周三代長期發(fā)展,至春秋戰(zhàn)國,已形成以“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體,以與周邊各族相區(qū)別。尤其戰(zhàn)國,七雄兼并,共稱“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tǒng)一諸夏的事業(yè),又出現(xiàn)了“秦人”的族稱,直到漢代,匈奴、西域等處各民族,仍稱中原人民為“秦人”。漢繼秦而興,鞏固并發(fā)展了秦開創(chuàng)的統(tǒng)一國家,前后傳四百余年。漢以后,周邊各族即以“漢人”稱呼中原人民,逐漸的,漢族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稱。由上可見,漢族是因漢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形成統(tǒng)一的穩(wěn)定的民族,復(fù)經(jīng)秦漢以后兩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統(tǒng)與文化,得以發(fā)展成為擁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和眾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國自秦漢以后,雖經(jīng)過統(tǒng)一、分裂、再統(tǒng)一的多次反復(fù),然而總趨勢是越來越發(fā)展為更高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與各少數(shù)民族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實際上已形成漢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漢族與各民族團結(jié)進步,共同發(fā)展,成為我國民族關(guān)系的顯著特點。
【第21句】:【救急不救窮】(諺)指救濟人,只能幫忙解決其一時的窘困,難以使之?dāng)[脫長久的貧窮狀態(tài)。也指救助者只救急,不救窮,這是救助的原則。 也作救急救不了窮。 救急容易救窮難。
【第22句】:【吃飽了撐的】 釋義:謂吃飽了飯不干正經(jīng)事,愛管閑事。 例句:小曼聽了也生氣地哼了一聲說:“說這話的人是吃飽了撐的,閑著沒有事放屁辣臊。人們愿意好,誰也管不著,偏要好!一塊活一塊死,非好一輩子不行呢!”
【第23句】:【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陣陣出馬】(歇)穆桂英:《楊家將》中人物,原是山東穆柯寨寨主,自招楊宗保為婿,歸于宋營;智勇雙全,尤擅騎射,在抗遼時,曾躍馬橫刀,大破天門陣,屢建戰(zhàn)功。本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時,每次作戰(zhàn)都親自上陣;轉(zhuǎn)喻婦女對某項活動或事業(yè)非常積極,回回都參加。
【第24句】:【大意失荊州】(諺)荊州:在湖北,三國時期劉備政權(quán)的軍事重鎮(zhèn)。劉備取西川,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只因驕傲大意,被東吳襲取了荊州城。指麻痹大意,必定遭受失敗。
【第25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歇)韓信:西漢初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初屬項羽,后歸劉邦,被劉邦任為大將,后被封為楚王。 將:率領(lǐng)。韓信善于領(lǐng)兵作戰(zhàn),兵越多,指揮越自如。后用來指越多越好。 也作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韓信點兵——越多越好。 淮陰將兵——多多益善。
【第26句】:【打攔頭雷】(慣)比喻竭力阻止。
【第27句】:【年老莫娶年少妻】(諺)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輕女郎。指男女婚配,貴在年齡相當(dāng)。
【第28句】:【三十過,四十來,雙手招郎郎弗來】(諺)弗:不。過了三十歲,就是四十歲,這時候即使不講條件嫁出去也很困難。指女子一過適齡時期就很難找到如意丈夫。
【第29句】:【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借某種口實抬高價格或索取錢財。“敲竹杠”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清朝末年,各水陸要沖設(shè)置關(guān)卡,查禁煙土,但禁而不絕。煙販挖空心思把煙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隨船從水路運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時,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船艙每個角落,未發(fā)現(xiàn)煙土。這時,一個老師爺吸著長煙袋,緩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煙灰,煙袋鍋兒敲得竹篙“篤篤”直響。船上商販心中有鬼,嚇得面如土色,以為師爺已經(jīng)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銀子悄悄塞給他,請求包涵。他這一舉動,倒把師爺鬧糊涂了,還是師爺腦筋轉(zhuǎn)得快,看了看竹杠,這才笑納了銀子,將船放行。從此,“敲竹杠”就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 二說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額交易都是用銅錢,店家接錢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中,晚上結(jié)賬時倒出來盤點。當(dāng)時上海有家店鋪,老板很滑頭,對待陌生主顧常常隨意提價。每當(dāng)伙計接待陌生顧客時,店主以敲竹杠為暗號,敲一下提價一成,坑騙顧客。 三說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上海成為對外通商碼頭,中外客商云集。當(dāng)時外灘的十六鋪碼頭是國內(nèi)各路客商的交匯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販,白天經(jīng)商,夜晚為了節(jié)省開支就在碼頭附近路邊屋檐下打地鋪過夜。這就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財”的機會。他們以維護治安為由,向小商販勒索錢財。小商販就動腦筋把銅板、銀元、紙幣藏在挑運貨物的抬杠里。可時間一長,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內(nèi)情,不交所謂的保護費就敲敲商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販們?nèi)遣黄疬@些歹人,破財免災(zāi),就從杠棒中倒出些銀兩來“開路”。從此“敲竹杠”成了強行勒索的代稱。
【第30句】:【瞎子放驢——不撒手兒】(歇)本指怕驢跑掉,不敢松手,轉(zhuǎn)指緊緊抓住某人或某事物不放。
【第31句】:【打盆說盆,打罐說罐】 釋義:比喻就事論事,不牽扯其他。 例句:王距:“哎!咱們今天是打盆說盆,打罐說罐,可別往我身上鉗火炭。”
【第32句】:【青菜蘿卜一鍋煮】 釋義:比喻不加區(qū)別,同樣對待。 例句:李春山過去攔住,想緩和他,被他觸了一鼻子的灰:“噢!青菜蘿卜一鍋煮,黃鱔泥鰍一簍裝!沒有那么安逸!”
【第33句】:【滄海不能實漏卮】(諺)滄海:大海。實:裝滿。漏卮(zhi):破漏的酒器。指大海里的水再多,也裝不滿一只破漏的小酒器。比喻積存的財物再多,也經(jīng)不起無休止的揮霍浪費。 也作大海不禁漏卮。不禁:經(jīng)受不住。 江河不滿漏卮。江河:長江大河。不滿:裝不滿。
【第34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釋義:極言蘇州、杭州可與天堂相媲美。 例句:江南真是個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像我們這地獄世界。
【第35句】:【清如水,明如鏡】(慣)l形容為官清廉公正。2形容關(guān)系純潔、清白。3形容話說得清楚明白。
【第36句】:【老虎嘴里落下來的,叫狼吃了】(慣)比喻沒費力氣就得到個便宜。
【第37句】:【看菜下飯,量體裁衣】 釋義:要按實際情況辦事。 例句:“看菜下飯,量體裁衣。這是最普通的生活常識,為政者更不能不審時度勢。”
【第38句】:【空手打空拳】(慣)形容手中沒有錢財或工具。 也作“空手捏兩拳”。
【第39句】:【雞啄米】(慣)1形容連連點頭、叩頭或打瞌睡的樣子。2形容干活的速度非常快。
【第40句】:【說溜了嘴】(慣)指不加思考順嘴就說出來了。
【第41句】:【又做巫婆又做鬼】(慣)巫婆: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業(yè)的女人。 比喻耍兩面手法,兼有兩種身份,賺取不義之財。
【第42句】:【東說向東,西說向西】 釋義:比喻沒有主見。 例句:那國王著實昏亂,東說向東,西說向西,真?zhèn)€收了關(guān)文,道:“國師,你怎么與他賭?”
【第43句】:【知性同樂】(諺)指彼此都能了解對方的性格,就能安樂相處。
【第44句】:【榜眼】“榜眼”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二名。它為什么叫“榜眼”,又產(chǎn)生于何時? “榜眼”的稱呼在北宋才開始出現(xiàn)。北宋年間的殿試規(guī)則是,進士一甲只欽點三人,并規(guī)定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為榜眼。第二、三名之所以同為榜眼,是因為填進士榜時,第一名狀元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參見皇帝時,第一名狀元在前面正中,第二、三名分立狀元身后的左右位置,也如同身體的兩只眼睛,故以榜眼稱呼第二,三名進士。到北宋后期,為對殿試中的第二、三名進士有所區(qū)別,人們便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之為“探花”。“榜眼”則成為第二名進士的專稱。
【第45句】:【會行船的,不怕大風(fēng)大浪】 釋義:比喻有本事,有信心,什么危險也不怕。 例句:斗就跟他們斗!怕什么?真金不怕烈火,會行船的,不怕大風(fēng)大浪!
【第46句】:【君子報仇,直待三年;小人報仇,只在眼前】(諺)指君子報仇要深思熟慮等待時機,小人報仇往往會操之過急。
【第47句】:【大懶使小懶】(慣)指懶人支使懶人做事,一個比一個更懶。
【第48句】:【冷處理】(慣)比喻事情發(fā)生后暫不解決,等有了合適的時機再作處理。
【第49句】:【姑爺進門,小雞沒魂】(諺)姑爺:岳丈家對女婿的敬稱。沒魂:嚇掉了魂。指女婿是丈人家的嬌客,女婿一來,就要殺雞置酒,盛情款待。
【第50句】:寡婦門前多是非。
【第51句】:【婚紗】現(xiàn)在,結(jié)婚典禮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紗,這是對傳統(tǒng)觀念和禮俗的徹底顛覆。在以前,結(jié)婚時新娘要穿一身紅,頭上蒙頭紅,身上紅衣服,腳下紅繡鞋,白色是結(jié)婚的大忌。人們稱結(jié)婚是紅事,埋人是白事。 中國古代本沒有婚紗,顯然,婚紗是外來的。婚紗起源于歐洲的服飾習(xí)慣。新娘所穿的連衣裙款式,下擺曳地的白紗禮服,原來是天主教的典禮服。 在古代歐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人們結(jié)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和祝福,這樣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紗禮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誠與純潔。 中國新娘穿婚紗,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是中西結(jié)合式的婚典。
【第52句】:【蚊蟲遭扇打,只為嘴傷人】(諺)蚊蟲用嘴叮人,免不了要遭到扇子的撲打。比喻人說話放肆,出口傷人,自不免要招災(zāi)惹禍。
【第53句】:【飯后百步,不問藥鋪】(諺)吃飯后散步,能保持健康,用不著看病吃藥。指飯后散步,幫助消化,活動筋骨,是健康長壽的有效手段。 也作“飯后百步走,活到了九十九”。
【第54句】:【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諺)內(nèi)行人只要伸一伸手,就能知道交手的對方有多高的功力。指行家里手一接觸便能估透對方的強弱虛實。 也作“行家動動眼,便知深和淺”。
【第55句】:【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見“富家山野有人瞅,貧居鬧市無人問”。
【第56句】:【縫衣店里的營業(yè)員——左也衣,右也衣】(歇)衣:諧“依”。指一味依從。
【第57句】:【矮子過河——越盤越深】(歇)盤:涉水。矮子過河,越向前走,沒入水中越深。喻遇事不知回頭,越陷越深。
【第58句】:【打虎不倒被虎咬】(諺)比喻制伏不了強敵,定會遭到強敵的反撲,后患無窮。 也作打虎不著,反被虎傷。 打虎不死,遺患無窮。 打虎不死反傷人。
【第59句】:【十六兩】把重量單位一斤由十六兩改為十兩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舊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兩在中國至少存在了兩千多年。 古代人為什么把一斤定為十六兩,民間有一種說法,既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據(jù)和理由,且能自圓其說。民間傳說一斤中每一兩都是一顆星,十六兩就是十六顆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賣東西的人在稱重量時,不短斤少兩,講究誠信,就會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祿、壽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會損星。克扣一兩就會減福,克扣二兩就會損祿,克扣三兩就會折壽。所以商家應(yīng)該誠信,否則會受到上天的譴責(zé)或遭受不祥的事情。這顯然是一種附會,用這種說法使不良商販有所收斂。但古代的秤確實和北斗七星是有聯(lián)系的。古時候人們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別稱為“天權(quán)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個斗,后三星像一個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桿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權(quán)”,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盤星”。所以,無論經(jīng)商也好,從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權(quán)力,電視連續(xù)劇《宰相劉羅鍋》有句臺詞:天底下有一桿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盤的星。
【第60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釋義:褶:指包子頂部折皺的面皮。比喻錢財或優(yōu)點不露在表面。 例句:掌柜的,你別瞧我們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主顧,財神爺來了。
【第61句】:【晴帶雨傘,飽帶干糧】(諺)天晴時上路,也得帶上防雨的傘;吃飽后出門,也得帶上充饑的糧。指凡事都要有備,才能無患。
【第62句】:【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 釋義:比喻敢作敢當(dāng),什么也不怕。 例句:雪梅說:“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既然敢跑出來,就不怕刀山火海,誰敢盤問咱,咱就理直氣壯地跟他講:我們是夫妻!”
【第63句】:【一跤跌入青云里】(慣)青云:高空的云,比喻高的地位。指交了好運。
【第64句】:【牽牛鼻子】(慣)比喻抓住關(guān)鍵或要害。
【第65句】:【沙鍋砸蒜——全砸到底】(歇)比喻徹底失敗。
【第66句】:【光屁股打狼——膽大不害臊】(歇)指人膽子是不小,就是丟人現(xiàn)眼,出了丑。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光腚子攆狼——膽大不怕丟人”。腚子:方言,屁股。
【第67句】:【沒骨頭】(慣)比喻沒有骨氣。
【第68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語出《孔子家語》。這句話人們常說,是勸諫之良言,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良藥多苦是規(guī)律,黃連就是珍貴的藥材,它們雖苦,但卻能醫(yī)好人們的疾病。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語言,雖不中聽,但最有價值,能警示自己,敦品厲行,養(yǎng)成良好品德。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聽了魏征的逆耳忠言,把逆耳忠言當(dāng)成一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成就了“貞觀之治”。相反,他的兒孫唐玄宗李隆基雖有“開元之治”,但他自滿了,聽不進忠言,一味相信安祿山的甜言蜜語,卻不知安祿山是口蜜腹劍,結(jié)果放松了警惕,釀成了“安史之亂”,使中興的大唐急速走上下坡路,由盛變衰。 百姓也是如此,人的一生都想稱心如意是不可能的,不能一聽逆耳忠言就不高興,一遇不順利就怨天尤人,一聽奉承話就忘乎所以,必然落得個“狐貍奉承,烏鴉唱歌”的結(jié)果。
【第69句】:【人言可畏】 釋義:流言飛語令人生畏。 例句:大興營是個二百多戶人家的大村,可不是小事。常言說‘人言可畏’,…一
【第70句】:【狗咬包子——露了餡兒】(歇)指泄露了機密,或暴露了真相。
【第71句】:【鐵公雞】“鐵公雞”形容人極其吝嗇小氣,一毛不拔。 鐵公雞的來歷,與一毛不拔有關(guān)。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興起了很多哲學(xué)流派。墨子是墨家學(xué)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意即要兼相愛交相利。可是當(dāng)時另一位哲學(xué)家楊朱卻講究“貴己”,他的主張強調(diào)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的生存與利益,人人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對楊朱學(xué)說頗不贊同,《孟子·盡心上》記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說如果從楊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楊朱也不會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將楊朱利己學(xué)說揭示得淋漓盡致,“一毛不拔”這一成語就源于此。 一毛不拔的行為,被后人形象地喻為“鐵公雞”。因為鐵鑄的公雞,可拔不出一根毛來。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就描述了一個鐵公雞的故事。有一個人叫卞龍,他自稱是鐵公雞,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餓死,連飯也是不吃的。他的兒子也是如此,真是家傳的吝嗇。這一詞語在清代已經(jīng)較為流行,人們爭相傳誦,很多作品都反復(fù)提及鐵公雞。“鐵公雞”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少見,由于它形象生動,至今使用頻率頗高。
【第72句】:【拿豬頭送錯了廟門】(慣)比喻巴結(jié)、投靠錯了人。
【第73句】:【瘦駱駝強似象】(諺)駱駝再瘦,負重遠行,頂個大象。比喻富家衰落,家底也比平常人家厚實。也比喻世家破敗,威勢也還不可輕視。 也作瘦駱駝尚有千斤肉。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第74句】:【目的】“目的”一詞的含義指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jié)果。在“目的”一詞中,“目”是眼睛,“的”是箭靶子,兩者是怎么聯(lián)系起來的呢?這源于一個故事。 公元581年,隋高祖楊堅篡奪了北周的政權(quán),北周高官竇毅也結(jié)束了官宦生涯。竇毅有一女兒不僅姿色出眾,而且是女中豪杰,敢于仗義執(zhí)言,有大丈夫氣概。她無限悲憤,罵道:“可恨我不是男子漢,不然,我必挺身解救國難!”竇毅十分贊賞女兒的膽識,決意為她找一個好丈夫,好讓她輔佐夫君謀大事。 于是,竇毅出榜招婿,條件是不僅要有才學(xué),而且要有武功。竇毅在屏風(fēng)上畫了一只孔雀,宣稱誰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兒嫁給他。一時,滿城嘩然,貴胄王孫,爭相角逐。不過,這幫紈绔子弟沒有一人中的。這時,有位名叫李淵的青年聞訊趕來,他拉弓如滿月,箭出如流星,連發(fā)兩箭,先后射中孔雀的左右兩眼。竇毅高興極了,立即將女兒嫁給了李淵。竇女不僅輔佐夫君成就了帝業(yè),而且生下了明君唐太宗。竇毅和唐高祖李淵都達到了“目的”。“目的”一詞即源于此,意思是把孔雀的眼睛當(dāng)做箭靶子。其含義后來才引申為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jié)果。
【第75句】:【丑八怪】“丑八怪”這一俗語形容某人長相丑陋。說起丑陋,人們就聯(lián)想到豬八戒。其實這個詞原來并不是指相貌的,它源自“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畫風(fēng)相似的一批人,“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所指人物也不盡相同。據(jù)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其中李玉芬《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來的八人為準,即汪土慎、鄭燮、高翔、金農(nóng)、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 八怪中尤以鄭燮、金農(nóng)、汪士慎最為有名。這些人在當(dāng)時所謂正統(tǒng)畫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所以被蔑稱為“丑八怪”。然而,他們的怪異又人情人理,很被廣大百姓喜愛,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畫家和上層社會所攻擊、所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眾喜愛,名氣大振。特別是鄭燮(鄭板橋),愛民如子,他有詩句為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占聲。” 后來被人們喜愛的“揚州八怪”竟然演變出“丑八怪”一詞,簡直是對揚州八怪的褻讀。不過,人們把這種藝術(shù)上的怪異當(dāng)做相貌了,與揚州八怪已無干系,約定俗成,就流傳開了。
【第76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 釋義:從失敗中吸取教訓(xùn)。 例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把人都教能啦。”
【第77句】:【千里姻緣一線牽】 釋義:舊謂月下老人能將遠隔千里的有緣男女用紅線連起來,結(jié)為夫妻。 例句:“我的兒,你們女孩兒家哪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yù)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紅絲,把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哪怕隔著海呢,若有姻緣的,終究有機會作成夫婦。”
【第78句】:【水中撈月】“水中撈月”用來比喻白費力氣,根本達不到目的的愚蠢行為。 “水中撈月”源于佛教的一個寓言故事。據(jù)《僧祗律》載:佛陀對諸比丘說,過去世時,伽尸國波羅奈城有五百只獼猴,一日在林中玩耍,來到一井邊,獼猴主見井水中有一月亮,于是對同伴說:“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們應(yīng)該把它撈出來,以免世間長夜暗冥。”眾猴不知如何下手,一獼猴見井邊有一樹,乃說:“我捉樹枝,汝捉我尾,輾轉(zhuǎn)相連,乃可出之。”于是眾猴尾轉(zhuǎn)相捉,樹弱枝折,群猴都掉進水里去了。佛陀以此故事諷喻那些自以為是,不分是非虛實,害人害己的歪道邪師。
【第79句】:【老龜煮不爛,貽禍于枯桑】(慣)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載:三國時有人獻大龜給孫權(quán),用了一萬車柴也沒煮爛,諸葛恪建議砍下老桑樹來煮,結(jié)果一煮就煮爛了。比喻出了事,禍及無辜的人。 也作老龜烹不爛,移禍于枯桑。 老龜烹不爛,移禍在枯桑。
【第80句】:【六親合一運】 釋義:六親:六種親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杜預(yù)注:指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婭。亦泛指所有親屬。比喻親屬之間有相同的命運。 例句:俗語說得好:六親合一運。那朱恩家事也頗長起。二人不時往來,情分勝如嫡親。
【第81句】:【伏虎容易縱虎難】(諺)伏:降伏。指擒拿猛虎還算容易,放虎歸山卻大費周章。比喻對強硬的敵手,設(shè)計擒拿容易,捉了再放必定造成大患。 也作縛虎容易放虎難。 擒虎易,縱虎難。 捉虎容易放虎難。
【第82句】:【墻里的柱子——捶使勁不顯身】(歇)指暗中不露聲色地出力。也指不吭聲地埋頭苦干。
【第83句】:【磨洋工】“磨洋工”一詞,一般多指消極怠工,干活磨磨蹭蹭。但它原來的含義不含有磨蹭、懶散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 中國舊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磚對縫”。磨磚,就是對磚的表面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協(xié)和醫(yī)院和協(xié)和醫(yī)學(xué)院,共耗資500萬美元,占地33公頃,建筑質(zhì)量要求很高,外觀上采取中國傳統(tǒng)的磨磚對縫、琉璃瓦頂。由于這項工程是外國人出資、設(shè)計,中國人稱之為“洋工”。協(xié)和醫(yī)院有主樓14座,又都是高層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質(zhì)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細致,“慢工出細活”,耗時很長,參加建筑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稱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應(yīng)付洋人,是轉(zhuǎn)義為貶義。
【第84句】:【七夕】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民間傳說這是每年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時刻。 牛郎和織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著銀河相望的兩顆星。以現(xiàn)在的觀點看,牛郎星屬于天鷹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織女星屬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織女不愧為夜空中的一對閃耀伴侶,引得地上眾生仰頭觀望。 有關(guān)牛郎織女的傳說,早在東漢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雛形,后來演繹成我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 相傳,天上的仙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孫女,她能用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美麗的云彩。勤勞善良的人間男子牛郎,自幼父母雙亡,跟隨哥嫂度日。哥嫂對他十分刻薄,與他分家時只給他一頭老牛。一天,織女和諸仙女到人間游戲,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織女也愛上了牛郎,于是織女沒有回天庭而是嫁給了牛郎,并生了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時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幫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擔(dān)挑了兩個小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劃,劃出了一條波浪滾滾的銀河,硬生生將牛郎和織女隔開。不過二人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上蒼,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們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會。這天,會有無數(shù)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為他們搭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據(jù)說,七月初七這天,在地上看不見喜鵲。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現(xiàn)代人將“七夕”視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
【第85句】:【惹了一鼻子灰】見“碰了一鼻子灰”。
【第86句】:【富從升合起,貧從不算來】(諺)合:一升等于十合。富裕是從一升一合積攢起來的,貧窮往往是因為過日子不會精打細算。指日常生活一要積累,二要算計。
【第87句】:【十年九不收】(慣)十年中有九年沒有收成。形容土地貧瘠或自然災(zāi)害頻繁。
【第88句】:【吃回虧,領(lǐng)回教】(諺)指人吃虧上當(dāng),總由于沒有經(jīng)驗,吃一次虧就接受一次教訓(xùn)。
【第89句】:【起了風(fēng),少不得要下點雨】(諺)風(fēng)是雨頭,既然風(fēng)起了,跟著或大或小總要下點雨。借指對方既然已經(jīng)提出了條件,總得多少有點表示。
【第90句】:【親故親故,十親九顧】(諺)親故:親戚與朋友。指親戚故舊之間,遇事總會互相照顧。
【第91句】:認理不認人,幫理不幫親.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第92句】:【插草標賣人】在影視作品和小說當(dāng)中,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場景:或為父母者無奈將兒女出賣,在街市上將草標插在兒女頭上,表示出賣;或貧家女兒無錢葬父,頭插草標跪在街頭自賣自身。這些場景十分悲慘。它源自古代插草標賣物的市場慣例。 這種插草標賣物的市場習(xí)慣最早產(chǎn)生于晉代,那時我國農(nóng)村便產(chǎn)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驛站所在地。因市場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簡易,多用草蓋成,加之糧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趕集者攜物來賣,便隨手拾一根長草插在該物上以示出售。這就是約定俗成,插草賣物成了標志。 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貧困人家因饑寒出賣兒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標價規(guī)則,如,一根為賤賣,兩根為平價,三根為貴賣。
【第93句】:【狐貍再狡猾,狐皮還是經(jīng)常出售的】(諺)狐貍無論怎樣狡猾,也逃不脫身死皮售的命運。比喻邪不勝正,邪惡者終歸要受到正義的制裁。
【第94句】:【龍斗虎傷,苦了小獐】見“斗虎爭狼,苦殺小獐”。
【第95句】:【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歇)頭腦:本指頭部,轉(zhuǎn)指頭緒。 指理不出事情的頭緒,猜不透是怎么一回事。 也作丈二長和尚——摸頭不著。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96句】:【說東就東,說西就西】(慣)指說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毫不含糊。
【第97句】:【瓜桃梨棗,見面就擾】 釋義:人們見到瓜、桃、梨、棗等水果吃幾個或挑挑揀揀是難免的。 例句:哎喲!瓜桃梨棗,見面就擾!賣東西哪有不興人家挑揀的?不讓挑揀! 你干脆留著自家吃。
【第98句】:【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諺)過頭飯:過量的飯。過頭話:夸大失實的話。指說話要有分寸,不可夸大失實。 也作寧吃鍋頭飯,不說過頭話。 能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
【第99句】:【打牙祭】(慣)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現(xiàn)指偶爾吃一頓豐盛的飯菜,改善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