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龜走龜路,鱉走鱉路】 釋義:比喻各走各的門路。 例句:張刀柱一個人在房里左思右想,想起了一個補救的辦法;“對,找朱局長去。兒子搶了頭功,我去搶個二功吧!他報告團長,我報告局長,龜走龜路,鱉走鱉路。”
【第2句】:今俗稱事繁不能兼顧為“不能分身”或“分身無術”。
【第3句】:【十六兩】把重量單位一斤由十六兩改為十兩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舊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兩在中國至少存在了兩千多年。 古代人為什么把一斤定為十六兩,民間有一種說法,既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據和理由,且能自圓其說。民間傳說一斤中每一兩都是一顆星,十六兩就是十六顆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賣東西的人在稱重量時,不短斤少兩,講究誠信,就會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祿、壽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會損星。克扣一兩就會減福,克扣二兩就會損祿,克扣三兩就會折壽。所以商家應該誠信,否則會受到上天的譴責或遭受不祥的事情。這顯然是一種附會,用這種說法使不良商販有所收斂。但古代的秤確實和北斗七星是有聯系的。古時候人們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別稱為“天權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個斗,后三星像一個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桿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權”,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盤星”。所以,無論經商也好,從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權力,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有句臺詞:天底下有一桿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盤的星。
【第4句】:【大伙心齊,泰山能移】(諺)泰山:我國五大名山之一,在山東省。 只要大家心齊,團結一致,就連泰山也能搬掉。指團結起來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也作“人心齊,泰山移”。
【第5句】:【叉手不離方寸】(慣)方寸:指心。兩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第6句】:【又要過河,又怕脫褲子】(慣)比喻既想辦事,又怕麻煩。
【第7句】:【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慣)指說得十分動人,其實做不到或不想去做。
【第8句】:做功德隋代吉藏《勝鬟經寶窟》說:“惡盡言功,善滿日德。義德者,得也。
【第9句】: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第10句】:【快刀斬亂麻】 釋義:問題復雜,必須采取果斷措施。 例句:她雖是個女流之輩,卻是個風來雨就,快刀斬亂麻的人。
【第11句】:【敲門磚,不值錢】 釋義:用來敲門的磚頭,門敲開,磚便丟棄了。比喻借以謀求名利的工具,目的達到后就沒有價值了。 例句:他知道,到胡老大那里去,求他給說情,那只是敲門磚,不值錢。而以后到高大干那里取批條,才是目的。
【第12句】:【兜著豆子——尋炒】(歇)炒:諧“吵”。指沒事偏找著與人吵架。
【第13句】:【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 釋義:栽種蔬菜,水起重要作用,不能缺水。 例句:栽樹種菜,倒是滿好的,可常青道: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這都得靠個水。
【第14句】:【打牙祭】(慣)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現指偶爾吃一頓豐盛的飯菜,改善生活。
【第15句】:【打埋伏】(慣)1指隱藏起來,待機行動。2比喻隱瞞一些實際情況。
【第16句】:【老頭吃糖——越扯越長】(歇)糖:指麥芽糖,能拉長。扯:本指拉,轉指漫無邊際地閑談。形容說話漫無邊際,越說越多,沒完沒了。
【第17句】:不圖便宜不上當,貪圖便宜吃大虧。
【第18句】:【千行萬行,莊稼是頭一行】見“七十二行,莊稼為王。”
【第19句】:【鞋不加絲,衣不加寸】(諺)絲:長度單位,十絲等于一毫。指鞋或衣服的制作稍大一點就不合適,而鞋的制作準確度比衣服更為嚴格。 也作“鞋不增分,衣不增寸”。
【第20句】:會走走不過影,會文案不過理.
【第21句】:【猴彈棉花狗拉車,什么都亂套啦】 釋義:比喻一片混亂,沒有秩序。 例句:這年頭,猴彈棉花狗拉車,什么都亂套啦。不是有事,像她這樣派頭的,不會腳底板癢得沒事干,跑到我們這門上來!
【第22句】:“辯才”出于智慧。據《起信論》說,佛、菩薩在完全了解“宿命”、“未來”和“他心”等基礎上對機說法,故能義理貫通、言辭暢達、方便善巧、毫無滯礙。
【第23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第24句】:【山里說話有鳥聽,屋里說話有鼠聽】(諺)在山里說話,緊防鳥兒聽去;在屋里說話,緊防老鼠聽去。 指人們說話,尤其是秘密的話,要緊防有人竊聽。
【第25句】:【年老莫娶年少妻】(諺)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輕女郎。指男女婚配,貴在年齡相當。
【第26句】:圓通智慧神通,圓融無礙,稱為“圓通”。據<三藏法數》解釋:“.性體周遍日圓,妙用無礙日通。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圣境也。”
【第27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骨
【第28句】:【吃素】在佛教初創時期,并沒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書《十誦律》里規定可以吃“三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殺的動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說“眼不見為凈”,恐怕源于此。 到了南朝梁武帝時期,僧人們才開始只吃素。梁武帝蕭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食肉就是殺生,違背了佛教“不殺生”的戒條。他發誓斷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殺害生靈,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將墮落到阿鼻地獄;他又規定宗廟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嚴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飯。 僧人們在梁武帝的帶動下,開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第29句】:圓融佛家謂破除妄執,圓滿融通。“圓”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別妄見而言,則宇宙萬有,光怪陸離,千差萬別;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來說,則事、理萬法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與波,稱為“圓融”。《楞嚴經》卷四渭:“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華嚴、天臺二宗有關圓融名日很多,華嚴立“三種圓融”,天臺談“圓融三諦”。又如唐代符載《廬山故女道+梁洞微石碣銘》:“靈以靜生,境因圓融。”亦用以指文辭之周密暢達,如清代黃宗羲《與李呆堂陳介眉書》:“以高旦巾志銘中有兩語,欲弟易之,稍就圓融。”
【第30句】:【吃筍子剝皮——一層層來】(歇)比喻做事不慌忙,一步步來。
【第31句】:【樹老心空,人老顛冬】 釋義:顛冬:方言,老年人昏庸糊涂,顛三倒四。上年紀的人糊里糊涂,說話辦事難免顛三倒四,有錯。 例句:阿侯什都忙賠笑說道:“卻波,‘樹老心空,人老顛冬’,我不會說,你會聽。我說得不對,你莫見怪!”
【第32句】: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長。 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扁擔長。
【第33句】:【受熬煎】(慣)指倍受折磨。 也作“受煎熬”。
【第34句】:【駿馬雖良,不中農夫之用】 釋義:比喻雖有本領,卻不被其他行業的人賞識、重用。 例句:寶刀雖利,不動文士之心。駿馬雖良,不中農夫之用。英雄雖有掀天揭地手段,那個識他、用他?還要奚落他。
【第35句】:【狗屁不通】“狗屁不通”是一句不太文雅的俗語。對于不通事理、說話顛三倒四的人,人們常斥之為“狗屁不通”。其實這個俗語通常是指文理不通的話語或文章。 那么,“狗屁不通”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是一句流傳中被訛變了的詞語,實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與其他動物不同,它沒有汗腺,但狗卻長有一條比較特別的舌頭,長長的、薄薄的。炎炎酷夏,狗借助于這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夏季常見到狗伸長舌頭吁吁喘氣,就是這個原因。“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一特點而言的。正因為狗皮密不透風,用以作床墊、椅墊,特別是狗皮褥子,可以隔潮,是冬季最佳的保暖用品。 “狗皮不通”的訛變,在于“皮”、“屁”諧音,所以就演變成“狗屁不通”。屁為污濁之物,對于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此貶之,以不雅對不雅,這意思倒是更為鮮明。所以人們將錯就錯,約定俗成,語雖不雅諷喻效果極佳。
【第36句】:【不怕不賣錢,就怕貨不全】(諺:指生意場中不愁賣不了錢,只愁貨物不齊全,滿足不了顧主的需求。 也借指手藝行業要想使事業興盛,就必須盡力滿足人們的需求。
【第37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諺)舊時認為男子為風情女子而死,也是一件風流韻事。
【第38句】:【受人之托,必當終人之事】(諺)指受到別人的委托,一定要盡心盡力,把事情辦好。 也作受人之托,必當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當終事。
【第39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諺)百足之蟲:一種多足的爬蟲,即馬陸,軀干多節。僵:倒下。比喻有雄厚實力的權勢門第,雖然衰敗,還不至徹底消亡。 也作百足之蟲,三斷不蹶。 百腳之蟲,至死不僵。
【第40句】:【三棱子扁擔尖底子桶】(慣)三棱子扁擔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穩。形容待人刻薄。
【第41句】:【財神爺甩袖子——镚子兒皆無】(歇)镚(beng)子兒:銅子兒,清末流通的圓形無孔的銅幣,大子兒相當于二十文,小子兒相當于十文。 指一個錢也沒有。
【第42句】:【仁不統兵,義不聚財】見“慈不掌兵,義不主財”。
【第43句】:【墻里開花墻外紅】(諺)花在墻里開,卻向墻外展現它的鮮紅艷美。 比喻人或事物往住在當地不受重視,在遠處卻影響很大,非常吃香。
【第44句】:【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吃飯】(諺)接連三輩人居官為宦,這才真正懂得穿衣吃飯。指吃飯穿衣如同一門學問,不容易深入了解。也指生活條件改善后,自然會對吃飯穿衣講究起來。 也作“三世做官,方會著衣吃飯”。
【第45句】:【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慣)前門擋住了猛虎,后門闖進了惡狼。比喻剛趕走一個壞人,另一個壞人又來了,災難接踵而至。 也作前門拒虎,后戶進狼。 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前門驅虎,后門進狼。
【第46句】:【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釋義:無房無地,形容非常貧窮。 例句:僅剩的三間茅草屋也被黃老拐奪去抵了債,他們爺孫倆已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了。
【第47句】:【駝子作揖——起手不難】(歇)作揖:舊時男子見面的禮節,雙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彎,表示敬禮。本指駝背人作揖不難,轉指事情容易做到。
【第48句】:自大的人,為自己的無知筑起高墻;
【第49句】: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第50句】:磨磚作鏡研磨磚瓦欲作成鏡子,只能是徒勞無功。喻辦事不得要領.終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習坐禪,未能悟道。南岳懷讓禪師問他:“大德坐禪圖什么?”回答說:“圖作佛。”
【第51句】:無始沒有開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如眾生、生死、時間等都是沒有開始的。因果關系即建立在“無始”的理論基礎上。《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解釋說:“若有始則無因,以有始則有初,初則無因;以其無始,則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即顯佛法是因緣之義。”眾生由于迷惑而造業,輪回生死,也是“無始”的,稱為“無始無明”(無明即愚昧)。如南朝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說:“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無明無始,故生死無始、眾生無始、世間無始。后道、儒諸家亦用其語。
【第52句】:【東說向東,西說向西】 釋義:比喻沒有主見。 例句:那國王著實昏亂,東說向東,西說向西,真個收了關文,道:“國師,你怎么與他賭?”
【第53句】:【蹬渾水】(慣)比喻跟著人干壞事。
【第54句】:【火中生蓮】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謂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欲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羅虬《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宋·蘇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李君岡)
【第55句】:太陽雖暖不當衣,墻上畫馬人難騎
【第56句】:不貪便宜不上當,上當只因貪便宜
【第57句】:單傳原指禪家宗旨,不依經論文句,單傳心印。如宋代圓悟《碧巖錄》卷一:“達摩遙觀此土(中國)有大乘根機,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又《祖庭事苑》:“傳法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后達摩祖師單傳心印破執顯宗,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后指一師所傳授,不雜別派。
【第58句】:【啞子做夢說不出】《無門關·趙州狗子》說:“無門著語曰: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如吞了個熱鐵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謂不可言說的內證自悟的境界。后來人們用“啞子夢見娘,有話無說場”比喻心里明白,但無法表達出來的痛苦情景。如元·鄭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個是啞子做夢說不的(出),落可便悶的人心碎。”即是一例。(無名氏)
【第59句】:獨柴難引火,蓬柴火焰高。
【第60句】:【官不離印,貨不離身】(諺)當官的要守住自己的官印,賣貨的要管住自己的貨物。指人們借以謀生的東西,必須隨身攜帶,不可輕易離身。
【第61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 釋義:借指自己不會傷害自己。 例句:眾人看了,盡皆駭然道:“怎么外感癥好吃這種大補藥?算來快刀不削自己的柄,一定是他錯了,開錯的,須接位高明先生來評評看。”
【第62句】:真諦“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大智度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第63句】:【石臼里的泥鰍——無路鉆】(歇)比喻人陷入困境,逃脫不了。
【第64句】:耳聞不如目見之,目見不如足踐之
【第65句】:【舍利】梵語sarira,亦稱舍利子,意為骨身、遺骨。原來,“所遺骨分,通名舍利”。(《翻譯名義集》卷五)實際上,舍利專指佛、高僧的遺骨。舍利可分為骨舍利、發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說是都屬于骨舍利。佛家傳說,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煉就的,多作堅硬珠狀,五彩耀目。《魏書·釋老志》說:釋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靈骨分碎,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經中載有八國國王分取舍利,建塔供養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請鳳翔法門寺佛骨舍利入大內供養。其中唐憲宗元和年間迎佛骨時,遭到韓愈的激烈反對,歷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稱為“佛牙”,相傳帝釋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養,故佛牙備受青睞。法顯、玄奘西游時,都見到過佛牙。釋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師獲得,受到歷代帝王的供養,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來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遺骨。入《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見火中一道青煙,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權)
【第66句】:【步步生蓮花】蓮花,是一種吉祥清凈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愛。佛教視蓮花為圣潔的象征。所以佛、菩薩像都設有蓮花寶座。佛典中說在印度,蓮花分為四種:一、優缽羅華(華同“花”),青色;二、拘物頭華,黃色;三、波頭摩華,赤色;四、芬陀利華,白色。雖然因顏色不同而各有其別名,但總稱之為蓮華。《雜寶藏經》卷一有鹿女步跡生蓮花的故事。據說鹿女每走一步,都生出一朵蓮花。后來鹿女被梵豫國王娶為第二夫人,生千葉蓮花,每片葉上有一個小孩,共得一千個兒子。據《南史》記載:南齊東昏侯肖寶卷窮奢極欲,仿照鹿女步跡生蓮花的故事,在宮中用金片雕蓮花鋪地,令其寵妃潘玉兒在上面行走,稱她為“步步生蓮花。”后來就用這句話形容女子步態的輕盈多姿。(無名氏)
【第67句】:【拿銀子當銅錢花】(慣)銅錢:古代銅質輔幣,圓形,中有方孔。比喻花錢沒有節制,任意揮霍。
【第68句】:世界梵語謂路迦馱都(Lokadhatu),原意為日月照臨的范圍,即佛教中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大洲,名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獄、天上等領域)。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干世界或華藏世界。世含流遷意,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
【第69句】:【進了仙觀,忘了舊廟】(慣)比喻人生活環境好了,就忘了過去。
【第70句】:按“不即不離”出于《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渭“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去不來”等。
【第71句】:【陰一套陽一套】(慣)指人耍兩面派,當面和背后不一樣。
【第72句】:【瞞人沒好事,好事不瞞人】(諺)正大光明的事不會瞞哄人,瞞哄人的事不會是正大光明的。指做好事光明正大,做壞事偷偷摸摸。
【第73句】:人要實心,火要空心。
【第74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丈二和尚”指寺廟中比較高大的諸天、羅漢等塑像。俗用“和尚”來稱呼羅漢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經上常有這一類話:“(佛)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羅漢等佛弟子。顯然,人們無法用手觸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比喻弄不明情況,搞不清底細。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李明權)
【第75句】:刀不磨不利,人不磨不精
【第76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釋義:道:道行指僧道修行的功夫。魔:“魔羅”的簡稱,指破壞修行的惡魔。原是告誡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一種說法。后用來比喻一種力量超過另一種力量。 例句:哼,你別臭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那手法到底騙不過咱們丁主任的眼睛。
【第77句】: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78句】:【貪天之功,據為己有】(慣)把天意成就的功勞,說成是由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指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頭上。 也作“貪天之功為已有”。
【第79句】:【骨頭里挑刺】(慣)比喻故意挑毛病。
【第80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慣)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處于中等水平。
【第81句】:【近視眼看匾】(慣)近視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準問題的實質。
【第82句】:路不平,眾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第83句】:【人非草木,誰能無情】(諺)人不是花草樹木,誰能沒有感情?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也作人非草木,豈能無情。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人非草木,焉能無情。
【第84句】:【與其欠錢,不如賣田】(諺)欠錢:借債。賣田:變賣財產。寧愿變賣家業,也不去借債欠人錢。指借債付息,殊不可取。
【第85句】:無量梵文apanmana的意譯。古代印度計算極大數目的名稱,大而不可計算。《攝大乘論釋》卷八:“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勝鬟寶窟》卷中:“無量義者,猶是廣大異名。”俗語中沿用其義。如夏衍《兩個座談會書面回答》:“電影事業的前途是無量的。”
【第86句】:【酒逢知己千盅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諺)和知心朋友喝酒,喝多少也不夠;和說不到一起的人談,一句半句也嫌多。指飲灑與交談,貴在情投意合。 也作“灑逢知己頻添少,話若投機不厭多”。
【第87句】:【依樣畫葫蘆】(慣)照著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不加改變。 也作依本畫葫蘆。 依葫蘆畫瓢。 照葫蘆畫瓢。
【第88句】:【插杠子】 釋義:兩人抬東西,第三人拿杠子插進去。比喻事情有局外人插手干擾。 例句:再說家,仍是我當,不許你亂插杠子。
【第89句】:【瞞債必窮,瞞病必死】(諺)隱瞞債務的,必定窮愁潦倒;隱瞞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時治療,最終誤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隱瞞,不然沒有好結果。
【第90句】:【讀哪家書,解哪家字】(諺)指讀的是哪一門類的書,就得要理解哪門類書的字義。借指說話做事要了解情況。
【第91句】:【吃官飯,打官鼓,官鼓打破有人補】(諺)官:公家的。舊時指干公家事不必過分認真,對公物也不必仔細愛護。
【第92句】:丈六金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一般稱佛的化身為“丈六金身”,如宋代劉昌詩《蘆浦筆記·佛牙》謂:“常聞佛號丈六金身。”又如元代李翀《日聞錄》:“‘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也,何為而有丈六金身?’日:‘既成而變也。”’佛像通常是按“化身”而塑造的,所以也稱為“丈六金身”。其說本于《后漢書·西域傳·天竺》,書中記載:漢明帝夢見一位長大的金人,頂有光明,便問群臣。有人告訴他:“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
【第93句】:【拍馬】“拍馬”又稱“拍馬屁”,現在用來比喻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行為。然而,“拍馬”一詞,原來卻是一種古老的禮俗。“拍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區。據文史載,當時人們騎馬相遇,看到對方的好馬,總愛拍著馬屁股說“好馬,好馬”,稱贊一番。久之,拍馬便成了人們相見時的一種禮節風俗。后來有些人看到權貴駕到,不管馬的優劣,總爭著上前,拍著馬的屁股連連恭維:“好馬,好馬,大人的馬好!”此處拍馬是假,拍人是真(yipinjuzi.com)。 從此,也使“拍馬”一詞發生了質變,變成了阿諛奉承的代名詞了。
【第94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見“好鞋不踏臭糞”。
【第95句】:【毛筆】毛筆是文房四寶之第一寶。相傳,蒙恬是毛筆的始祖。 《史記》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筑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取狐貍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史書言之鑿鑿,稱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 其實,在蒙恬之前就已出現了毛筆。從出土的秦之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在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戰國筆,這些實物都比蒙恬早。可見,史書因局限性也偶有疏忽。
【第96句】:【鞍不離馬,甲不離身】(慣)馬不卸鞍,人不卸甲,隨時準備打仗。 形容軍旅生活的艱辛。 也作鞍不離馬,甲不離軀。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第97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諺)君子:道德學問雙優的人。家里有君子,外面的君子就會來訪。指君子自會招致君子。也泛指同一層次的人總會相互往來。
【第98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詞,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種感情,語出《禮記·禮運》,指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習。中醫講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總稱。七情的變化,一般屬于生理活動范圍。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種欲望,《呂氏春秋·貴生》對六欲作了解釋,東漢高誘作了注釋,認為所謂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進后,從佛家角度對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為“六欲”。后來,人們把“七情”和“六欲”聯系起來,用來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詞話》“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關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直到現在,“七情六欲”一詞還經常被使用。
【第99句】:舌頭是肉長的,事實是鐵打的。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挑一句適合自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