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第五章讀后感
學了第五章,讓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諦, 人生受“看不見的兩只手”的駕馭。
第一只手是命運。
人們帶著各自的命運來到世上,而且在不知命運如何的情況下被命運牽引或催促著度過一生。
也許有人持有不同觀點,但我認為命運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人確實受某種力量支配著,它不受個人的意志或思想所左右。
它不顧人類的喜怒哀樂,像奔流不息的大河,貫穿著我們的一生,一刻也不停地把我們帶向大海。
另一只手是因果定律,命運不是宿命,能夠通過因果報應得法則而改變的.這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這都是作者在第五章中所講到的關于人生,命運,因果循環關系.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埋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那是因為他沒有付之行動,人要懂得珍惜, 學會感恩,而感恩不是去效仿精彩紛呈的感恩話語或淚流如注的激情表達,而是學會在匆忙的人生路上駐足回首,學會積蓄生命中愛的能量,學會與他人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學會時刻提醒自己與世界的真實聯系。
今天的社會節奏太快,人們被繁忙和喧囂、緊張和焦慮所煩擾,所有的人都不停地向前追趕,學生奔赴一個又一個考場,成人奔赴職場、官場或商場,生命在不停地追趕中過早地透支。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給予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類接受大自然最大的恩澤,所以,感恩不單純存在于人和人之間,也存在于人和自然之間。
在西藏,人們祈禱的時候,不是祈禱佛祖保佑自己和家人,而是感激佛祖保佑天空永遠碧藍,大地永遠豐盈,所有的人都快樂安康。
在西方國家很多家庭里,用餐前都有一個感恩的儀式:感謝上帝賜予谷物和食品,感謝賜給親人和家園。
懷著如此的感恩之心,不僅看世界上的一切都美好,更會以敬重之心愛惜所擁有的一切。
西藏人的祈禱和西方人的儀式,其重要意義是提醒自己,記住與自然萬物的真實關系,并不時地發現和反省這種關系中出現的問題。
但人是情感動物,生命的能量來自愛,來自心靈與心靈的滋養,來自給予和感激。
而匆忙奔跑和追趕的人既顧不上給予,也顧不上感激,生命的情感之河因遭遇久旱而干涸… 在擁有幾億農民的中國,每個人的身后都有一個由土地、風雨、汗水,他們的付出才會有了今天的種種成就.這就是自然規律因果循環法則,所以我們只有在屏息靜聽的反省中,心靈才會因充滿感激而變得富足和豐盈.內心才會感激不盡。
學了《活法》五章,讓我的心豁然開朗.人類離不開宇宙中萬事萬物的和諧,而社會又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我們正處于和平年代青年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要懂得感恩,學會知足勤奮工作,思善行善,自我反省,嚴格地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磨練心志、提升人格。
這就是人活著的意義之所在。
才能讓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稻盛和夫,單純的原理原則就是不可動搖的人生指針感悟
稻盛和夫《活法》讀后感前言:“小朋友”贈送一套書籍《活法》,要求我寫下讀后感.謝謝小朋友,以下算是我的答復.這是一本勵志的書,但不是普通的勵志書,這是一個老人寫下對企業的思考,更是對人生的思考.它不像普通的勵志書籍讀起來干澀乏味,也不會讓人覺得膚淺無益.書中融貫的是佛家的思想,他在教導我們要信天理長存,人要勤奮實干磨礪心靈.佛家的禪學“凈靜精”,這似乎和我們這些年輕人所應該有的豪邁激情不相符合.我略帶有抵觸的心里讀完了《活法》.讀完之后,我不想過多的琢磨書中某些樸實而又精深的文字,只想寫點我腦海中還留有的印象.
【第1句】:混亂的時代中要追尋人生的意義,而在稻盛和夫先生看來,人生的意義就在于磨礪靈魂.我們處在一個高速發展,信息化的社會,許多都市人都過著壓力式的生活,很累,甚至累得麻木.一個社會人,活得太理想和太現實都是很難有大成就的.把現實的生活過的理想化,把理想的愿望現實化——我想這應該就是我的追尋人生意義的方式,不必害怕道路上的挫折,它磨礪了靈魂,使人生獲得了精進.
【第2句】:思維方式很重要.稻盛和夫先生的成功公式:成功=思維方式x努力x實力;思維方式決定了人生的方向.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態度,而不同態度的人就會有多樣化的人生.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我想說,選擇好自己的生活態度,或許這是讓我們避免一些選擇恐懼的方法,是快樂生活的開始.《活法》中還提到:單純的原理原則就是不可動搖的人生指針.我很認同.學習物理的時候也接觸過類似的思想,把簡單的個例復雜化,再把復雜總結為簡單的原理,物理之美在于簡單;在我考研復習政治時,也接觸了“演繹與歸納”,這些語言其實應該是相通的吧.
【第3句】:我就是我.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的經商之圣,在晚年的時候寫的書應該是屬于他對人生的一種歸納.在我看來我們遠遠還沒到達那種境界,老氣橫秋和拾人牙慧不會有什么真的人生體會,年輕的時代我們應該演繹人生,就像老先生說的:人生如戲,而我們就是編劇和導演.以前,我的思維方式帶有一點點的消極和倔強,雖然強求外表樂觀,但內心不肯承認自己的脆弱.這是一道坎,壓抑著往往適得其反.以前看韓劇《黃手帕》而“中毒”,我對男主角悲慘收場很是同情,我恐懼自己會有類似的人生模式:為了事業可以放棄感情和家庭,最后迎來的是一場將死的悔悟.Whatafunny!也許也是受了李尚明的影響,我對感情恐懼,討厭消極悲傷,厭倦為感情糾葛.當時,我就是帶著這種讓人無法理解的“刺猬思想”.后來發覺,其實大家的思維方式都是有所偏差,所以總是會煩惱悲傷浮躁.漸漸地敢于面對自己的脆弱,也不再懼怕將缺點暴露,我只想真誠的對待生活,尋求快樂.我想創業,我想做貢獻獲得意義和價值,這是尋求的快樂,但我不該把自己和那些不相干的、功成名就的、或者悲慘收場的人結合.我就是我!4“喜歡”就燃起熱情.“對于想要達到的目標要睡也想,醒也想,堅持強烈的愿望最重要.”這有點像《秘密》中的吸引法則——所謂成功學中的一條BigPrinciple.不得不說這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有想法才能行動,而且正如孫子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我常會玩味的想,如果我多想想就會實現,那我就整天想我喜歡的人,想careerplan.不過,這顯然是普通青年扮演2B.不論什么目標,最終只有實踐才可能會實現.Everyoneknow,butnotmanypeoplewilldo.先生曰:只有主動追求的東西才可能到手,這是人生的法則.
【第5句】:“利他”——他很強調這個觀念.我們中有一個爭論,認為自己活著,還是為他人活著?Whichoneyouwillchoice?許多人會覺得思考哲學類的東西很無聊.是的,這些東西很虛,但應該去思考!在我看來利他和利己沒法選擇,但這兩者不完全排斥,應該思考兩者如何結合.我相信的是,利他信念激發的力量會比利己大的多.不是有“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之類的傳說嗎?愛一個人,愛國家,愛社會……,往往是為他人付出的愛才造就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和豐功偉績.……我只是寫了我印象比較深的幾點讀后感,覺得讀此書不后悔.雖然是被歸為勵志書(所謂的精神鴉片),但其實它真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勵志書;書中雖然融貫了佛學,但沒有消極的避世隱世思想.書中還有許多金玉良言,我感覺自己許多沒法體會,因為我沒有那種閱歷.敬佩稻盛和夫先生可以把禪學融入生活態度,把這種態度融入企業管理.他可以對世界&人性&宇宙萬物有自己的理解,他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又從細處入手.讀書也是一種態度的選擇,每個人思維模式不同,不能保證某本書對你一定是好書.不過,還是推薦一下:《活法》,選擇你自己的“活法”.
《活法》這本書主要講的什么
廢話,這是人間的活法;不主動追求的東西也會到手,那是菩薩。
稻盛和夫·《活法》·讀后感
首先要說的,如果人臺果不能話得精彩閃亮,那么就選擇平平淡淡過日子。
人活著是的個讓你感受生活的酸甜酸苦辣的過程,你必須去品味生活才知道生活的樂趣,因而也豐富了你的生活。
人活著就要快快樂樂,輕輕松松,自由自在,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親人朋友,象健美操大師馬華把自己的青春和微笑都留給了世人。
不必為一點點瑣碎的小事而郁悶,甚至于把這種不快的情緒都帶給了家人;不必為一點點名利而斤斤計較,甚至于詆毀要好的朋友;不必為一點點家務事而搞得家庭緊張,人活著如能開朗、豁達,勤奮向上,寵辱不驚,并把這種感受傳播給周圍的每一個人,那么他就超凡脫俗
人生為什么這么累
今年真的很倒霉,今年19了,出來打工兩年,好不容易賺了點錢,自已做點生意,結果全虧
應該是活法,請提問者在考慮一下,是不是名字有問題;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兒島,1955年畢業于鹿兒島大學工學部。
1959年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創辦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之列。
在日本四大“經營之圣”(另三位分別是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齡最小的(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
事業成功之余,稻盛和夫在1984年創立“稻盛財團”,同年創設“京都賞”,以表彰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卓越貢獻的人士。
其主要著作有《活法貳——超級[企業人]的活法》、《活法叁——尋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你的愿望一定能夠實現》、《人為什么活著》、《創造高收益叁:實踐經營問答》、《稻盛和夫的實學:經營與會計》、《人生經營》、《成功與失敗的法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