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些關于善良的素材
拾荒助人 善良女生被捧殺 吉林一初二女生不堪“盛名”壓力而欲轉班 ■核心提示 吉林省吉林市初二女生李玉(化名)自幼開始拾荒助人。
在近5年時間里,她將自己和弟弟拾荒換得的5000多元錢,全部用來幫助別人。
她因此是獲得“2004年感動吉林十大人物”榮譽稱號的唯一在校學生。
然而今年開學后,李玉卻向學校提出了轉班的請求。
因為,她已承受不了“盛名”帶來的壓力。
姐弟拾荒 5年來捐贈5000多元 李玉自幼家境貧寒。
她從5歲開始撿拾廢紙、廢瓶子等賣錢貼補家用,后來她的弟弟也加入到撿廢品的行列中。
后來,家里的生活條件有所好轉,撿廢品換回的錢可以自由支配了,李玉開始資助別人。
自小學四年級開始,李玉和弟弟開始每學期資助一名家庭生活困難的同班同學150元錢,直至小學畢業。
5年來,李玉姐弟用撿拾廢品一分一角積攢下的5000多元錢,資助過50多名經濟上需要幫助的人。
其中有上不起學的學生,有看不起病的病人,還有抓罪犯的警察和見義勇為的負傷者,資助金額最少為30元,最高為270元。
樂于助人的李玉特別熱心學校的公益活動。
上初中后,她為班級購買了一套《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目》及100多本其它圖書,發給同學。
一夜成名 媒體成就“高大全”形象 一篇接一篇的新聞報道“畫”出了一個“高、大、全”式的李玉形象:家境十分貧寒,學習成績優異,每天背著編織袋上下學,一路拾荒換錢幫助別人;“她成績優異,熱心為后進生補課,在她的帶動下班里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有媒體甚至異想天開地杜撰:“在聽取李玉的建議受到鼓勵后,一個下崗工人成了富翁”
一個奇怪的現象也隨之出現:只要當地報紙發起捐助活動,幾乎就都能看到李玉積極參與的身影和相關報道。
受到嘲諷 初二女生態度堅決要轉班 令李玉始料不及的事情也開始出現:很多同學對她拾荒助人的做法表示“難以理解”,一些同學用各種方式嘲諷她。
上課時常有同學在背后搞小動作干擾她聽課,有的男生還惡作劇地在走路時碰撞她。
李玉認為,“其實我學習成績很一般,只是喜歡幫助別人而已。
媒體的報道太夸張了,給同學們造成一種李玉經常對新聞單位說謊話的印象。
” 新學期伊始,李玉沒有到校上課,而是向學校提出了轉班的請求,并且態度堅決:若被拒絕自己將轉學。
苦心打造的典型竟然要轉學,校方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該校團委書記王雪峰認為,當前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太過單一,也是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
走路上學觀后感
《走路上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講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邊上的瓦娃和娜香小姐弟倆,為了到江對面學校去上學,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的故事。
先后獲得華表獎、金雞獎和平壤國際電影節大獎等重要獎項。
==========
【觀后感】 這是一部很令人感動的故事片 感動的最深刻原因,是因為影片的真實: 從故事原型, 到人物, 到那艱險的場景, 以及孩子們那艱難的求學之路, 最重要的,是那令人感銘肺腑的求知之心…… 云南怒江邊上的小姐弟倆,姐姐為了到對面去上學,而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
弟弟向往上學卻因溜索的危險而被呆在家里。
后來姐姐因弟弟的新鞋而墜落江中,弟弟從此沉默寡言,直到政府修建了一座新橋,他才得以“走路上學”。
瓦娃是一個7歲的傈僳族孩子,他對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過江讀書好生羨慕。
媽媽堅持要瓦娃等爸爸回來帶著才可以溜索。
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總也不回。
終于,沒能抵抗住來自對岸的誘惑,瓦娃獨自偷偷溜索過江了,看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
沒想到,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來家訪的聶老師戳破了。
是聶老師送來的那雙紅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
他答應媽媽和姐姐: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偷著溜索。
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這雙漂亮雨鞋還給了姐姐。
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
誰也想不到,因為趕著給弟弟送一雙新鞋回來,姐姐娜香失手從溜索上墜落江中……從此,瓦娃對于溜索有了一種深深的恐懼,并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春暖花開的季節,馬吉鄉第一座“愛心橋”在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下,順利建成,瓦娃終于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學。
在初春的陽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倆手牽手,小鳥一般從橋上飛過…… 直到看完整部影片,到了末尾,才終于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才又回到現實中 才想起我們自己 每天坐在明亮的課堂里 每天輕松的上學放學路 可是,我們大部分學生,卻缺少影片中的他們那不懈求學的心…… 看完影片,我思緒久久不能平靜……
上一篇:家長感言兒子為我做家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