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笑傲江湖》的現實意義
故事的主線是寫許多年前江湖武林正邪兩派的斗爭。
正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各派都有相傳數百年的歷史和自己獨有的武功,都有自己武藝高強的掌門人。
屬于正派的還有少林和武當等名門。
邪教的主要代表是日月神教。
兩派在武林各不相讓,爭強斗勝,死傷無數。
但是武林中有獨立思想的正義之士并不贊成以派劃線,互相殘殺。
其中老者有衡山派掌門劉正風和魔教長老,他們不顧黨禁,以音樂交友,共譜了傳世名作《笑傲江湖》,最終自己則被逼慘死。
小的中則是本劇主角華山派大師兄令狐沖和魔教教主的女兒圣姑任盈盈,他們也不顧幫規教規,一切以社會公德、人道為標準,最終與本派教義發生沖突并與之決裂。
華山派掌門岳不群是偽善的化身。
他武術高明,治派森嚴,道貌岸然,言必稱正邪不兩立。
為了爭得武林第一的霸權,他耍盡陰謀詭計,終于奪得并練就了武林密覘《辟邪劍譜》,為此不惜嫁禍自己的大弟子令狐沖和害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他妻子寧女俠也因完全絕望而自殺。
他老謀深算,盡管他很想當上并派后的五岳派首領,但又不自己出面,而讓野心畢露、咄咄逼人的嵩山派掌門左冷禪在前臺充分表演。
他暗殺了堅決反對并派的恒山派掌門定逸師太,最后在比武中殺死了左冷禪,當上了五岳派的掌門。
但他并不就此罷手,而是率眾到黑木崖向另一個自認為天下第一的日月神教首領任我行挑戰。
經過一番肆殺,他殺死了任我行,但還想同時除掉令狐沖,以絕爭霸的心腹之患。
令狐沖顧及原來的師徒之情,在岳受傷后放過了岳。
但岳卻突然反撲,欲置令狐于死地,終于在眾人的憤怒下被亂劍釘死在黑木崖的巖壁上。
令狐沖生性狹義,廣結朋友,深受自由主義思想影響,不拘門派。
他因與桃園六仙等非正派武林朋友交往而受到師父的嚴厲斥責和處罰。
在思過崖面壁一年中無意學到非正宗的孤獨九劍又遭岳的懷疑。
岳讓他殺死對令狐有情有誼并救過他命的田國光和任盈盈,他不遵從,以致最后被逐出華山派。
日月神教教主要招他為女婿并讓他當該教副教主,盡管他很愛任盈盈,但他還是拒絕了任我行的加盟邀請。
他反對以派劃線,反對兩派互相殘殺,反對武林中的強權霸權。
在爭霸武林第一的任我行、岳不群相繼喪生后,他與任盈盈離開了那硝煙的武林,退隱深山老林,合奏樂曲《笑傲江湖》,過著和平的生活。
在觀看四十集連續劇的全部過程中,我始終感覺到劇中正派不正,邪教不邪,而那口口聲聲要與邪教不兩立的岳不群、左冷禪等正派領袖人物,卻無比自私,內心十分卑鄙,不惜犧牲別人甚至家人的生命以達到個人稱霸的野心。
金庸的這本武俠小說寫的是古代武林的故事,卻對當今中國和世界完全適用。
我們現在不是天天在聽那些自稱是唯一正確的代表的理論、講話、指示、豪言壯語、動人說教嗎,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實在難以讓人恭唯。
看了《笑傲江湖》,我腦子里涌現出了不少各式各樣的岳不群。
金庸先生寫這本書是幾十年前,他想批判武林中的偽善,他不會想到他的作品對幾十年后的現實社會竟如此的適用,這才叫真正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吧
金庸所寫的政治寓言的《笑傲江湖》中,影射了哪個時代的哪些真實政治人物
如作者在這部書的《后記》中所說: 這部小說并非有意的影射文革,而是通過書中的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
影射性的小說并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不顧一切的奪取權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后幾千年,恐怕仍會是這樣。
任我行、東方不敗、岳不群、左冷禪這些人,在我設想時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
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虛道人、定閑師大、莫大先生、余滄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
這種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時代中都有,每一個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別的國家中也有。
……因為想寫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政治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所以本書沒有歷史背景,這表示,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
如此,應該看到,這部《笑傲江湖》果真是一部奇書,而且是一部杰作。
首先,這部小說并非形射之作---小說的創作年代,正值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奪權斗爭如火如荼之際,而作者則又每天都要為《明報》書寫冷靜客觀而又情緒激烈的社評,按說此時的小說,尤其是寫政治寓言小說,其影射的現象在所難免。
---從中我們并不能看出來“這是某某人”或“那是某某事件”。
這在政治寓言小說中對可以說是極為難得的。
其次,這部小說并未將政治人物及政治事件寫得簡單化、概念化與公式化。
它只是一種廣義而又極為深刻的寓言。
它的政治人物及其言行舉止、所作所為,都只是一些普遍現象及普遍人性的必然而又獨特的反映和表現。
這對于小說,尤其是政治小說或寓言小說的創作,可以說是極為困難的。
歷史與傳奇,江湖風波與政治斗爭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極其明顯的,甚而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天差地遠的。
然而這部小說卻在這二者之間---通過描寫和刻畫永恒的人性及其在特定情境中的必然表現---架起了一座堅實而卻隱蔽的橋梁。
最后,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你即便是已經領會到這部小說是一部政治斗爭的寓言小說,然而依舊可以將它看成是一部極為精彩、純粹、熱鬧、緊張的武俠傳奇故事。
亦即,你可以看其“熱鬧”(它有熱鬧可看),亦可以看其“門道”(它更有門道可看);你可以是純粹的消譴為目的地看而覺得它“好,同時亦可以抱著一種嚴肅的研究態度去看它而覺得它“耐看”。
只怕有不少的讀者并未知覺它是---或不承認它是---一部政治斗爭的寓言小說也同樣會覺得它熱鬧而又深沉,好看而又大有文章。
金庸創作《笑傲江湖》的年代正是中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此時香港受到影響,也發生了“香港式的文化大革命”,金庸在這場運動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萌發了創作沖動。
在《笑傲江湖》的具體創作過程中,金庸充分借豐富的人物性格和精彩的故事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觀點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看法,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如今,岳不群作為偽君子的代言人,左冷禪作為懷有野心、企圖建立霸業者的代言人,令狐沖、劉正風、曲洋等作為無心權勢的隱士的代言人,這種觀點已深入人心,有的甚至成為習語廣為流傳。
如果說最初的10年,查良鏞寫武俠小說更多是為了賺錢、為了支撐《明報》報業的話,那么到了60年代后期,查良鏞寫武俠小說,則更多是為了在武俠小說創作方面做一些嘗試,試圖把武俠小說創作推上另一巔峰,并且通過武俠小說表達自己的一些政治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一些看法。
“逃亡潮”、“核褲之爭”、“文革”、“六七暴動”,這些大事都把查良鏞深深地卷進去。
尤其是“文革”發生后,查良鏞作為一個社評家,他每天都在關注著中共政局的變化。
對社會的反思,使得查良鏞不可能不把這些反思寫進自己的武俠小說之中。
也正因為這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笑傲江湖》終于誕生。
《笑傲江湖》開始寫于1967年,那正是中國大陸“文革”進行得轟轟烈烈的時期。
實上,查良鏞也曾承認,在他的構思中,任我行、東方不敗、岳不群、左冷禪,甚至是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虛道人、定閑師太、莫大先生、余滄海等人,都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
查良鏞在他的武林小說中,第一次把強烈的政治意識滲透進去,第一次把武林高手當成政治人物來寫,主要是因為寫這部小說時,適逢國脈危難。
但查良鏞認為,《笑傲江湖》并非有意的影射文章,而是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若干普遍現象——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查良鏞一反過去的寫法,摒棄他最擅長的歷史背景和虛構故事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在《笑傲江湖》中沒有任何歷史背景——正如他所說,“不顧一切地奪取權利,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后幾千年恐怕仍是這樣。
” 不管怎么說,《笑傲江湖》畢竟與查良鏞過去的武俠小說已明顯不同,它是一部政治寓言,更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為什么許多人認為笑傲江湖是金庸小說里寫的最好的一部
因為,
【第1句】: 江湖是金庸1967年寫的武俠小說。
《笑傲江湖》屬于金庸的作其敘事狀物,已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第2句】:所涉及的場景、人物以及各類武林人物交手搏斗的場面不可勝數,但歷歷寫來,景隨情轉,變化無窮而皆能貼合生活。
【第3句】:《笑傲江湖》系海外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之一,其不僅靠跌宕起伏、波譎云詭的情節引人入勝,更能于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塑造出數十個個性鮮明、生動可感的文學形象。
若豁達不羈、舍生取義的令狐沖;嬌美慧頡、摯情任性的任盈盈;陰鷙狡詐,表里不一的岳不群;桀驁不馴、老謀深算的任我行;冰清玉潔、相思癡戀的儀琳;虛懷若谷,蕭條離寄的沖虛以及逃避紛爭寄情于各自喜好的“江南四友”,打諢插科的“桃谷六仙”,皆可為武俠小說的人物畫廊增添異彩。
作品所高揚俠義、仁愛、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精神對今人仍有強烈的感召力。
從金庸武俠里讀出來的現實江湖好看嗎
古龍的武俠才是現實的江湖,金庸的太主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