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群眾辦實事”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進一步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有利于凝聚更多更大的人民偉力,有利于筑牢廣大黨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典型事跡材料【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為群眾辦實事典型事跡材料篇1
為認真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有關要求,總行就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作出安排部署,金星分理處高度重視,基于分理處工作實際出發,形成了初步思路舉措。
一、打鐵還需自身硬
為群眾辦實事,就必須做到自身有完善的專業素質。積極學習省聯社發展的新業務,透徹分析新業務便民為民的優惠點,以專業的服務素養滿足客戶的綜合金融服務需求,在實踐中錘煉過硬的本領。總行組織多次金融知識進萬家宣傳活動、反洗錢宣傳活動、反假幣宣傳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平臺,將我們的社會義務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二、知客戶之難。才能解客戶之急
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事,接待客戶時多聊多溝通,關注客戶需求,柜面服務時不怕小錢難存,小錢難發,大額資金支現,以最大的努力滿足客戶需求。電子銀行業務發展時,結合客戶資金特征,店鋪分布,為客戶提供多元化服務、上門服務,手把手教會客戶使用方法,縮短辦理業務周期,讓客戶不等待。集中上門為村民辦理社保卡激活業務,讓老人不跑路,讓業務不等待。
三、群眾無小事,點滴暖民心
加強柜面服務水平,用細節暖人心。從客戶進金星分理處營業廳開始,從一句溫暖問候開始,從接到客戶第一筆業務開始,始終堅持唯一信念,急客戶之所急,想客戶之所想,一切服務先于需求而動,以滿意服務贏得客戶。營業廳外的輪椅專用道,營業廳內的服務指示牌,服務柜臺的老花鏡,票據填寫的專業樣表,大寫漢子數字的模板,按指印后的一張衛生紙,用貼心的服務、暖心的態度,為群眾辦好事、實事,將“只跑一次”體現在每一次的窗口服務中,將金融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
我分理處將矢志不渝堅守“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工作理念,踏踏實實干實事,為群眾辦實事,為信合事業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我為群眾辦實事典型事跡材料篇2
“我為群眾辦實事”是黨史學習教育中貫穿全年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要求的集中體現,必須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要在思想認識上再提升,深刻認識到實踐活動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和地位,深刻認識到各級實踐活動組在工作推進中的重要作用,堅決扛起政治責任。要在頂層架構上再完善,緊扣“指導、協調、梳理、總結、提煉、督促”工作要求,抽調精兵強將,研究制訂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對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要在相互銜接上再緊密,加強上下溝通、左右協調,建立聯絡網絡、暢通信息渠道,確保各項工作無縫對接、信息共享。要在統籌協調上再加強,按照“切口小、發力準、效果好”的要求,細化量化工作標準,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當前工作有機融合、一體推進。
畢業后參加工作已有二年多,我院關于群眾工作各項經驗做法使我受益頗多。現本人結合在檢察院工作的實際,就群眾工作談談自己的認識。
首先干警與群眾打交道,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絕不能以為自己勝人一籌、高人一等。如果我們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與人溝通的時候就處在了一個個性不受歡迎的位置。大家都厭惡你,你還怎樣與人相處?杜絕高人一等的官本位思想,是警民溝通的前提。
其次要營造適合溝通的氛圍,中國人講話很少開門見山,都要寒暄一番。的確如此,我們平時與親友一齊吃飯還要先等“門面酒”下肚才開始介紹賓客們相互認識。這個噓寒問暖的過程之所以必不可少,是因為雙方在溝通前需要表示友好、充分釋放善意。民警在與群眾溝通的時候也需要利用一個提前的環節來了解對方脾性,穩定情緒、緩和氣場,營造適合交流的氛圍,以此來拉近距離。那么如何營造適合交流的氛圍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與群眾交往能從對方最關心的事、最著急的事、最苦惱的事入手,講禮貌不去擺譜,說實話不繞彎子就行。“你愛人身體恢復得怎樣樣了?”、“你家的水管修好了沒有?”、“家里此刻還有什么困難?”――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站在群眾角度替人著想,多關心一下別人的事,溝通便成功了一半。
再次,不要隨便“為民做主”諺云:“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而在當今的法制社會,封建時代那種事事想著為民做主的“父母官”已經不值得我們提倡。尊重民意、關注民生,都要求我們要把決定權留給群眾。事實上無論是誰,你讓他做決定,他都會覺得自己很受重視,反之你替他做決定,他心里一百個不愿意。中國的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往往有著相同的苦惱:“自己明明是為他好、替他著想,孩子卻總是好心當成驢肝肺,一點也不領情。”這就是因為我們慣于越俎代庖替人做主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同樣,在與群眾交往時也有自己的期望和選取,我們就應更多地傾聽群眾心聲,真誠地給予幫忙。在工作、交往中,如果我們能站在群眾身邊給他們提提推薦、幫幫忙,遠比直接替他們決定什么更容易讓人理解。
最后要多聽多想,少說后說,給足群眾話語權。要主動把話語權讓給群眾,“少說”是溝通的美德,“后說”是工作的需要。路上的車多了,就容易出事故,交流時講話多了,也容易有摩擦。群眾與我們打交道必然有話要說,大家都七嘴八舌就容易吵架。只有我們自己少說一點,群眾才能多說幾句,得到提想法、表達意見的機會,此外“多說無益、言多必失”;后說,是指我們要在多聽群眾講話的同時也為自己騰出一個思考的空間,以便把經過大腦加工的東西妥當地表達出來。
我為群眾辦實事典型事跡材料篇3
近日,xx自治區xx市xx區委組織部全體組工干部積極行動,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通過包聯到戶到人“聽”訴求、了解社情民意“幫”解決、集中整合資源“帶”共建,真正與人民群眾交朋友,為群眾解決煩心事,讓黨心民心更加密切、緊緊相連。
一、包聯到戶到人,認真傾聽群眾訴求
區委組織部將每周五晚作為全體組工干部“入戶走訪日”,通過入戶走訪、溝通交流、了解民情民意,與小區居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小區居民一看到組織部的干部來了既親切又熱情。區委組織部創新性建立起了單位包小區、組室包樓棟、干部包單元的包聯機制,讓包聯到戶到人,部領導班子、組室負責同志分別擔任小區中心戶、堡壘戶和黨員先鋒戶助理,通過認真開展“三問”活動(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切實征求群眾困難和意見,同時印制我為群眾辦實事入戶“三問”記錄簿,了解掌握居民具體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共同宣傳黨的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群眾訴求。
二、了解社情民意,及時幫助解決問題
了解社情民意,及時幫助解決問題。幫助群眾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是全體組工干部的目標,通過入戶了解情況,采集居民的需求和問題后,有效梳理,形成“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小區電動車在樓道內隨意停放、拉線充電,造成了極大地安全隱患,區委組織部下大力氣對小區的自行車棚的亂堆放進行了集中清理,讓自行車、電動車集中停放到車棚內,同時申請集中充電樁,為解決電動車充電問題奠定基礎。解決了自行車、電動車的問題,汽車的亂停亂放也需要合理規劃,區委組織部在為小區平整路面后,合理規劃停車位xx個,解決了小區停車問題。此外為保證小區居民安全,通過與物業公司協商,安裝了院落智能門禁;為豐富小區居民生活,為小區打造了“院中院”活動園地,居民在小區內便有了休閑娛樂的場所;為讓居民居住的更加安心,解決了影響院落圍墻的安全隱患。
小區居民感嘆,以前想搬家,自從有了包聯單位,覺得現在的小區真好。區委組織部結合“資源、需求、項目”三張清單,主動認領服務崗位和服務事項,力所能及地幫助居民群眾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充分整合資源,有效帶動群眾參與
充分整合資源,有效帶動群眾參與。在入戶走訪中過程中了解到,小區的居民對廣場舞協會非常認可且愿意參與,區委組織部創新舉措,聘請廣場舞協會黨支部書記擔任該區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特別顧問,與廣場舞協會建立深入聯系,讓廣場舞協會的成為小區治理的“助推器”。廣場舞協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社會責任,第一時間與小區樓棟長、單元長以及區委組織部包聯干部進行對接,分別認領所包聯樓棟、單元急需解決的上下水、小區路面坑洼等問題,通過協會在居民群眾中的影響力,有效帶動居民共同參與小區治理,讓小區居民進一步轉變思想,每個人都是小區治理的主人,齊心協力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我為群眾辦實事典型事跡材料篇4
習近平總書記19日下午前往x騰沖和順古鎮考察調研。他沿著古鎮小巷步行,和沿途的游客、村民親切地打招呼。有個游客問:彭媽媽呢?總書記回答說:“沒來,過年了,都在家里忙著呢。”總書記與群眾“拉家常”的視頻一時間成為熱點,古鎮上笑聲陣陣。
俗話說,鄉里鄉親,下鄉才親。“拉家常”是建設服務型政府路上的一種交流藝術,更是一種工作能力。黨員干部要把約會與群眾“拉家常”作為必修課,下苦功夫學習掌握,才能更好將黨的溫暖傳遞到人民群眾心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俘獲群眾“芳心”,成為群眾“貼心人”。
誠以待人,“拉”近距離。拉家常,重要的是要會“拉”,所謂“拉”字,強調嘮嗑雙方的關系。群眾可能羞澀、有戒心,要在短時間內“拉”近距離,只能憑借真誠。反之,總覺得自己比群眾“高一等”,嘮幾句,自己別扭,對方也不舒服。同群眾打交道,真情是關鍵,沉下身融入基層、零距離和群眾“拉家常”,體現的是我們黨員干部對群眾的一份真情、一種作風的轉變。學會和群眾拉家常,就要求廣大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公仆意識,自覺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習慣與群眾坐到同一條板凳說話,在一句溫暖的許諾、一聲親切的問候中,拉近黨群之間魚水之情。
貼近生活,以“家”為本。拉家常,關鍵的是找準“家”一個“家”字,強調嘮嗑的內容。不僅不說官話,還要避免“打哈哈”。茶米油鹽、菜價工資,都是“家”事。黨員干部唯有多關注人民群眾的“家事”,人民群眾才會拿出真情。與群眾的距離有多近、離實情就有多近。作為黨員干部我們下基層、同群眾“拉家常”,不能流于形式、“走馬觀花”,更不能講派頭、擺官架子,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從群眾最關心、最期盼解決的問題入手,實打實與群眾聊“家事”。與群眾“拉家常”,就是要以群眾家為家,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在雞毛蒜皮的小事里解民憂,在家常里短的寒暄里暖民心。
夯實作風,形成“常”態。拉家常,可貴的是做到“常”一個“常”字,強調嘮嗑的精髓。拉家常成為常態,才能密切聯系群眾。那種“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把深入群眾工具化庸俗化,不僅無助交流,反而會讓群眾寒心。黨群干群關系是干部作風的晴雨表,和群眾“拉家常”是做群眾工作的一個好辦法,我們黨員干部要多和群眾“拉家常”,多“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拉家常”常態化、制度化,才能在“拉家常”中把問題找準,解決實,讓群眾滿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拉家常”是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一課,看似清風拂面,實則功力很深。唯有讓“拉家常”成為工作常態,才能及時掌握群眾想法,真正做到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加深厚。
我為群眾辦實事典型事跡材料篇5
一切為了村民,一切服務村民,要與群眾心連心,讓干部與群眾聯系在一起,一起發力,形成一股勁一起把美麗鄉村建設得更美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對于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我們應該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出機關,到基層群眾中去,面對面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然后精準施策、精準服務,確保把問題解決到群眾心坎上,讓人民群眾滿意。
根據鎮黨委關于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調研活動要求,為進一步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關念,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結合我鎮實際情況及群眾意愿反映較為強烈的身邊事。我深入南楞村委會壩也新寨小組,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調研工作,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1、南楞村基本情況
南楞村委會人口多為哈尼族、布朗族,位于勐遮鎮西南邊陲,距離勐海縣45公里左右,距離勐遮政府24公里,到鎮道路為硬化路面,東臨勐混鎮,南臨打洛鎮,西臨西定鄉,全村共有5個村小組(其中一個小組為布朗族,四個小組為哈尼族),一座緬寺(南楞緬寺),茶葉地面積9535畝(采摘面積6280畝),甘蔗地2435畝,玉米地1940畝,水稻地2025畝。耕地面積9646畝(水田面積3998畝、旱地面積6048畝),20xx年12月止,全村委會共有居民429戶2038人(其中男性1053人、女性985人、勞動力1355人),全村主要經濟來源為甘蔗、茶葉、水稻和玉米種植,20xx年人均收入8538元人民幣。壩也新寨小組屬于哈尼族寨子,東臨壩也老寨,南臨村委會,西臨安樂,茶葉地面積651畝(采摘面積520畝),甘蔗地面積131畝,玉米地面積185.5畝,水稻地面積18.5畝。耕地面積1569畝(水田面積255畝、旱地面積1114畝),20xx年12月止,壩也新寨共有43戶居民,203人(其中男性92人、女性111人、勞動力134人),壩也新寨小組主要經濟來源為甘蔗、茶葉、水稻和玉米種植。
村黨總支設黨支部5個,支部書記5名,組織委員5名,宣傳委員5名,現有黨員65名(女性黨員7人,男性黨員59人),預備黨員1名,平均年齡42歲,黨建活動場所5個。壩也新寨設黨支部1個,支部書記1名,組織委員1名,宣傳委員1名,現有黨員8名(女性黨員1人,男性黨員7人),平均年齡45歲,黨建活動場所1個。
2、存在的問題
壩也新寨小組地處凹形山坡中上部,眾晨礦廠尾礦庫旁,村內地形較陡,20xx年以來勐遮鎮汛期降雨量較常年多,小組當年9月份開始出現塌方、滑坡等地質災害。得知險情后,縣直部門和黨委政府及時動員,將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較重的7戶村民安置到村小組社房暫住。20xx年以來,我鎮積極向縣直部門反映并開展了地質環境調查,20xx年、20xx年兩次調查結論均為壩也新寨誘發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大。根據調查結論及村民意愿,我鎮建議把也新寨整村進行搬遷,搬遷地點擬定在南楞村委會附件。自20xx年以來,搬遷工作一直未有明顯進展。
3、下一步工作措施
鎮級將成立工作專班,指導、幫助村組開展搬遷工作,村組開好群眾會議,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推進搬遷工作,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契機,投工投勞建設美麗家園,同時鎮黨委政府將多方爭取政策支持,最大限度降低群眾負擔。
(一)進一步落實搬遷地點,完善土地手續,鎮村兩級掛包干部將協助小組開展土地協商、林地報批各項工作;
(二)委托中介單位開展原址勘測、評估,編制《增減掛鉤實施方案》,并報行業部門審批辦理,申請縣級業務人員指導開展工作;
(三)做好村莊規劃,高標準建設民族特色美麗家園;
(四)采取村集體補助+群眾自籌+企業贊助方式,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