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劉備的稱帝野心害死了關羽
紅潮導語:劉玄德在建安二十四年為什么回成都,為什么不出兵呼應關羽,他到底在干什么
答案就是:劉備在積極準備稱帝
中國的歷史從來都是那么的撲朔迷離。
《三國志》說:關羽與劉備情同手足,寢食不離。
他們的君臣兄弟友誼也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對象。
但在這個顛覆的時代中,沒有什么神圣可言,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少英雄,而在這個時代,中國已經沒有英雄了。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同時關羽進攻曹操的襄陽、樊城,并在八、九月間圍困曹仁,擊敗于禁,史書稱之為“威鎮華夏”,顯赫一時的曹操也不得不糾集幾乎所有的軍隊準備迎戰關羽。
而就在此時,孫權突然翻臉,在背后捅了關羽一刀,關羽進退失據,最后敗走麥城,在臨沮落馬受誅,身首異處。
這就不禁讓人產生懷疑: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關羽威風凜凜的時候,劉備在干什么,他為什么不出兵呼應關羽
關羽兵敗后他又為什么不出兵救援
于是“諸葛亮借刀殺關羽”、“劉備殺關羽”等言論新鮮出爐。
也難怪,那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老先生太節省墨汁,只說了句“(劉備)于是還治成都。
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
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擒于禁于樊。
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就沒了下文,如此省略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又或他認為后代人的智商足以看懂他的“無字天書”
蜀漢史料原本就少,千百年的流失、誤傳,使得后人即使韋編三絕、皓首窮經也難以窺見歷史的真相,但歷史就是歷史,它已經定格,不管后人怎么評價看待它,它客觀的樣子已經鑄就了。
書上沒有它的痕跡不代表現實中也沒有。
只不過我們要弄清現實與歷史記載的聯系還要搞個剖析。
劉備為什么不出兵呼應關羽
關羽兵敗后他又為什么不出兵救援
要弄清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搞清楚關羽和劉備都處于怎樣的境地。
劉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打敗曹操稱漢中王的,緊接著就拜關羽“假節鉞”(擁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殺的特權),命他進攻襄樊。
關羽隨即出兵,順利的圍困襄陽、樊城,并在八月“水淹七軍”消滅于禁,“威鎮華夏”,這個時候劉備為什么不出兵漢中進攻關中
根據“隆中對”的計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親率益州之眾出秦川。
如此則霸業可成”。
當時的局勢不是很符合這一規劃嗎
其實筆者認為當時的情況并不適合劉備出關中,并不是曹魏的因素,而是劉備的巴蜀已經精疲力盡了。
從建安二十年開始的漢中爭奪戰已經讓巴蜀千瘡百孔,急需休養生息,《三國志·楊洪傳》記載楊洪語:“方今之事(漢中爭奪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可以想象,男子全部參戰,女人都搞運輸的全民動員戰爭足足打了四年,巴蜀的承受能力已經到了極限。
《典略》記載:“(漢中爭奪戰后)備于是起館舍,筑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余區”。
劉備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恢復和發展殘破不堪的巴蜀。
這大概就是劉備不發兵呼應關羽的原因之一。
關羽兵敗后他又為什么不出兵救援
這個問題仔細想想就會明白,關羽兵敗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左右,十二月他就死在了臨沮。
從他兵敗到死亡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是現代化戰爭從四川派空降兵和洲際導彈或許可以救關羽,但那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事情,劉備別說派兵支援,就是得到消息恐怕也是一個月之前的消息,所以根本來不及前往荊州救關羽。
另外,關羽敗在徐晃手下其實并不致命,因為關羽的水軍還在封鎖漢水,他完全可以進退自如。
而真正給關羽致命一擊的其實是東吳,呂蒙“白衣渡江”,江陵關羽軍守將投降,導致關羽無家可歸。
而東吳為了將關羽斬盡殺絕,更是派出蔣欽率領精銳的水軍前往漢水,使關羽在水陸兩方面都無路可退。
但是,只從關羽和劉備所處的境地考慮仍然無法解釋所有問題,漢中爭奪戰后巴蜀固然疲敝,但并不是無兵可用,無糧可吃,而當時曹操的局勢更加危急萬分,陸機的《悼魏武文》曾說:“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面臨的局勢是內憂外患、四面楚歌。
在漢中他輸了劉備,關羽兵鋒直指許都,東邊孫權在合肥蠢蠢欲動,魏諷以及忠于漢室的大臣開始謀反叛亂,曹魏各地流寇蜂起呼應關羽,曹操曾一度考慮遷都。
就是這樣一個萬分緊急的時刻,劉備如果出兵漢中,與關羽、孫權三線夾擊曹操,天下局勢或許就真是隆中對構想的局面了。
可惜,歷史不是開車可以掛倒檔,劉備真的就沒出兵。
劉備從稱漢中王回成都到關羽敗死,再到一年以后上庸失守,直到兩年后夷陵之戰爆發前夕,劉備再沒有任何軍事動作,未派出川外一兵一卒。
如果說是因為巴蜀疲敝,那他還會有力氣打夷陵之戰
究竟是什么使劉備在建安二十四沒有出兵漢中
又是什么讓他在丟失荊州之后整整兩年沒有任何大的軍事動作
有個叫廖立的人給了我們答案,《三國志·廖立傳》中有一段記載:“(劉備)后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就是說劉備軍事動作太慢,導致關羽敗死,上庸劉封覆敗。
雖然這是廖立同志“詆毀”劉備的話,但只是他看問題的角度反對劉備,并不能說沒這回事,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導致劉備動作如此緩慢,慢得不但耽誤了與曹操的決戰,耽誤了救關羽,連上庸丟失也沒趕上
如果說前者是因為時間來不及,那么后者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歷史的記載是那么的零散,傳說是那么的令人心馳神往,但歷史的真相從來沒有改變過。
劉備固然屬于擁漢派,但那只是他對抗自己的敵人曹操“挾天子”的一個政治工具而已,更不能說明劉備不想當皇帝。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他在荊州沒有子嗣,收劉封為養子,隨后得長子,取名“禪”,“封禪”恐怕不是巧合。
而劉備手下的人跟隨他的目的無非也是攀龍附鳳,建功立業,封妻蔭子,名留
劉備說過的經典話語
劉備白帝城托孤,勸誡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三國志》里記載,劉備還說過“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話,不是劉備原創
如果三國劉備有很大野心.三國會是他來統一嗎
我眼中的劉備《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東漢末年戰爭紛起,群雄逐鹿,直到三國歸晉的過程。
當我初次翻閱這本書時,曹操、劉備、諸葛亮等傳奇人物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說到故事中的劉備,有些人可能覺得劉備只會哭只會跑,沒有多少真本事。
但在我看來,劉備是一位絕世英雄,并非無能之輩。
首先,跟曹操和孫權比起來,劉備的起步異常艱難。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便在朝廷任職,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最后建立了魏國。
孫權較大程度上仰仗了父兄基業,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孫策遇刺身亡后,孫權繼而執掌家業,最終成為吳王。
反觀劉備,他出生于沒落的漢朝皇室世家,父親劉弘去世較早,少年時期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非常艱苦,二十八歲時仍然一事無成。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劉焉、劉恢、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多次寄人籬下。
但是劉備百折不撓,從不灰心喪氣,從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在敵友之間周旋。
身為草根平民的他卻能在亂世中以微薄的力量抗爭強大的勢力,堅韌不拔,終成一方霸業。
其次,劉備以仁義當先,熱愛百姓。
自萬世佳話桃園三結義開始,關羽和張飛就跟了劉備一輩子,關羽還來了一個千里走單騎,就因為劉備重義。
劉備在長坂戰時,不顧自己的危亡,帶著百姓一起撤退,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他管理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與民秋毫無犯,深得百姓的愛戴。
再者,劉備極其注重人才。
大家都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講的就是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落空,第三次拜訪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便和關張二人在臺階下等候了一個時辰,直至孔明醒來。
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終于當了劉備的軍師,自此命運的天平就開始向劉備傾斜,劉備才能咸魚翻身。
除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也是為劉備所用,組成了五虎上將,威震四方。
這些文武奇才之所以能夠忠心輔佐劉備,是因為劉備唯才是舉、禮賢下士。
煮酒論英雄時,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誰能當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可見曹操對劉備的認可。
劉備不只是英雄,更是一位賢德之君。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這是劉備在臨終時對劉禪的告誡,這做人的道理也讓世人銘記于心、千古傳誦。
這就是我眼中的劉備,一位胸懷遠大、仁義當先、求賢如渴、寬厚愛民、百折不撓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