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團礦與燒結礦區別
解決方案1:與伯利恒鋼鐵的關系如題,以及二戰以來的變化,與三井的關系解決方案2:美國的實驗基地與金融中心當年,作為巴西最大或者說世界最大礦業公司第一大股東的巴西政府對淡水河谷公司海外銷售的鐵礦沒有定價權利,然后再分包給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通過不加掩飾的介入巴西軍事政變。
這個地位甚至決定了。
現在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最大非國有股東是否是住友。
在這輪變革中,當時的日本大公司逐漸從象伯利恒鋼鐵公司美國鋁業等這樣的當時美國的大公司手里接過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股權。
不過,以及在石油危機之后,隨著美日同盟關系的形成,美國試圖通過以金融全球化為急先鋒的經濟變革來擺脫美國當時日益下降的絕對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
伯利恒鋼鐵在1967年巴西政變中的角色和所獲得的回報,逐漸形成了,歐洲和日本成為把技術變為生產力與產品。
也成就了日本人在該領域的話語主導權。
在這個過程中,輕而易舉的獲得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最大非公股東的地位
回轉窯調整技術
關于回轉窯托輪的調整 回轉窯托輪調整是穩定回轉窯運行的重要手段。
首先,回轉窯托輪調整可以使回轉窯輪帶在托輪上往復運行,使托輪表面均勻磨損,避免出現臺階從而出現設備故障。
另外,當回轉窯出現故障時,可以使回轉窯處于上位或下位,防止故障進一步擴展。
如擋輪損壞時可調整上行,調整得好可以穩定在一個位置運行。
回轉窯托輪調整方法與步驟 1)回轉窯在運行時,為減輕托輪與輪帶的摩擦阻力,一般在托輪上方安裝有石磨塊對其進行潤滑。
我們在調整托輪時,則需要增加托輪與輪帶的摩擦力,因此,在調整托輪前要把所有托輪上的石磨塊取掉。
2)每個托輪軸承座側都裝有頂絲,為便于調整,頂絲的螺紋處應當經常加油。
3)確定托輪調整方向。
首先確定我們是要讓回轉窯上行還是下行,根據回轉窯的旋轉方向繪出托輪所受摩擦力矢量圖,需要注意的是托輪所受摩擦力沿回轉窯軸心線上的分量必須與窯所需要移動的方向相反;然后根據托輪需要歪斜方向確定要調整的托輪軸承座。
4)擰松需要調整的托輪軸承座的腳螺栓,并將該軸承座頂絲鎖緊螺母松退2圈。
先將頂絲預調90°~180°,然后啟動回轉窯以0.3~0.6r\\\/min的速度慢轉。
運行不超過8mm\\\/h為好。
必要時可調整頂絲,此時回調90°,觀察1小時,觀察上行速度再調,調整到位時,頂絲要回位。
回位頂絲也要逐步退,頂絲在退到位后,等一段時間,托輪軸承座與頂絲接觸后再固定軸承座螺栓,緊固鎖緊螺母。
5)裝回托輪石磨塊。
【第4句】:2 回轉窯托輪調整應注意事項 回轉窯托輪調整一般以只調Ⅰ擋為好,必要時可調Ⅱ擋;拖輪歪斜后其所受摩擦力沿回轉窯軸心線上的分量方向必須一致,即不能出現八字形。
5 回轉窯托輪調整應用實例 新鋼公司球團廠設計能力為120萬t\\\/a,于2005年11月26日建成投產,回轉窯規格為?5m×35m。
主要技術性能參數如下: 1) 設備規格?5m×35m。
2) 窯傾斜度
【第4句】:25% 3) 支承數 2組 托輪軸承SKF(?560mm×?820mm×258mm)頂絲M125×3 4) 回轉窯轉速 正常工作轉速:
【第1句】:05r\\\/min 調速范圍:0.5~
【第1句】:5r\\\/min 輔傳動:0.06r\\\/min 5) 傳動裝置
【第1句】: 液壓馬達 型號:CB560-C-N
【第2句】: 齒輪傳動 模數:m=32 傳動比:i=234\\\/23 6) 固定擋輪裝置 型式:固定雙邊擋輪 擋輪直徑:?1200mm 2006年3月24日08:05回轉窯前擋輪軸承壞,值班長遂組織降窯速、降溫停機處理。
停機后發現窯體向下移動了60mm。
3月25日,為了使回轉窯筒體復位,我們經研究確定了在1擋托輪東北與西南軸承座來進行調整。
將該2個軸承座地腳螺栓擰松,并將該2個軸承座頂絲鎖緊螺母松退2圈,再將頂絲預調整進180°,然后啟動回轉窯以0.5r\\\/min的速度慢轉。
當窯運行半小時后,我們發現窯沒有上行,還向下移動了5mm,遂將窯速降為0.3r\\\/min,頂絲再調進270°。
以0.6r\\\/min的速度運行3小時后,窯上行移動恢復至原位停機。
由于擋輪備件加工周期較長,當時沒有備件,我們決定將后擋輪拆除安裝之前擋輪位置恢復生產。
修復后,考慮適當減輕擋輪受力,在窯低速運轉條件下,分3次將頂絲只退回了270°。
觀察2小時后,遙控制在下位運行,無異常情況,然后投料正常生產。
3月29日19:00,因擋輪質量問題,擋輪與軸配合過松在運行中分離掉至地面。
當發現時,窯以向下移動了71mm,在無擋輪的情況下正以
【第1句】:0r\\\/min的速度高溫運行,情況非常緊急。
我們立即采取措施停止造球布料,降機速,窯速降至0.3r\\\/min,并組織檢修工人開始調整托輪。
這次我們調了Ⅱ擋,邊調邊觀察分多次調節,每次調90°,于23:30停止下行,這時窯最大行量為120mm。
30日01:00開始緩慢上行,窯中溫度已降至150℃以下,30日早班窯上行到位后停窯,歷時15小時,Ⅰ擋頂絲共調進450°,Ⅱ擋頂絲共調進360°。
我們將擋輪作堆焊修復后安裝恢復生產,將Ⅰ擋頂絲退270°,Ⅱ擋頂絲通調進180°。
擋輪正常運行至今再未發生過故障。
為確保回轉窯安全運行,避免擋輪損壞后沒有及時檢查發現造成回轉窯筒體從托輪上掉下來釀成重大設備事故,我們在Ⅱ擋托輪前方增設立一個固定當塊。
正常情況下擋塊不與輪帶接觸,根據我廠實際情況,窯的膨脹伸長量為40~55mm,我們將其間隙設定為80mm。
一旦發生擋輪損壞,擋塊與輪帶接觸時,在擋塊與輪帶接觸表面加入高溫潤滑脂進行潤滑減輕摩擦力,這樣事故處理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并將事故限定在我們控制之中 6 結語 回轉窯作為球團生產中的重點設備,規格大于?5m×35m要的筒體裝配重量在500t以上,確保其安全穩定運行應作為我們的工作重點,掌握托輪調整技術是非常必要的。
為避免出現我廠類似擋輪事故,有條件的最好在Ⅱ擋輪處設置一個前擋輪,沒有條件的該處設置一個固定擋塊也是簡單實用的。
正常情況下對回轉窯托輪進行調整也可以使回轉窯輪帶在托輪上往復運行,使托輪表面均勻磨損,避免出現臺階從而出現設備故障。
托輪調整平時需要經驗的累積,并做好原始記錄。
【河南中材水泥裝備】為您解答。
燒結操作規程
責落實加熱制度,做好調溫工保證焦餅上、機、焦各點均勻成熟。
②負責按規定(焦爐工藝系統驗查制度)測量和調節各項溫度、壓力(9 溫 5 壓) ,并保證測 1 量與記錄的正確和齊全。
③負責維護好加熱系統和交換系統,保證交換、加熱系統能正常運行。
④負責定期檢查蓄熱室、斜道區、炭化室、小煙道等處砌磚的損壞和漏氣情況,并作好記錄。
【第2句】:負責護爐鐵件的維護和爐門修理工作 ①負責對護爐鐵件的檢查、清掃、加油潤滑,定期測量、分析、調節,并記錄數據歸檔。
②負責爐門的檢修。
③負責維護護爐鐵件的完整,如有損壞及時進行更換。
【第3句】:負責焦爐的熱修工作 ①負責焦爐各部位的檢查、抹補、噴補,精心維護好爐體,保證爐體的嚴密。
②負責做好焦爐檢查、修補的原始記錄。
【第4句】:負責集氣管清掃及集氣系統設備維護工作 ①負責清掃集氣管,保證荒煤氣排出暢通無阻。
②負責清掃焦油盒里的焦油,保證氨水排出暢通。
③維護與集氣管相連接的氨水閥門、考克,保證靈活、清潔,每周必須活動、加油。
調火工操作細則 溫度壓力測量制度 編 項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直行溫度 全爐橫排溫度 小煙道溫度 爐頭溫度 爐頂空間溫度 冷卻溫度 蓄熱室溫度 看火孔壓力 蓄熱室頂部吸力 炭化室底部壓力 每班測量四次 (三班測溫工) 白班調火工每周檢測三次 每月測量一次 每兩周測量一次 每兩周一次 每季度測量一次 冬夏各測一次 每月測兩次 每月測量一次 每月測量一次 每季度測量一次 強化生產時每周測一次 標準火道看火孔 特殊情況增加測量次數 強化生產時增加測量次數 畫橫排曲線,進行細調 目 測 量 周 期 備 注 2 11 12 13 14 15 空氣過剩系數 進風門斷面開度 廢氣瓣翻板開度 爐頂看火 觀察焦餅 每周兩次 每月隨同看火孔壓力測一次 交換機工溜煙道檢查 每天檢查一次 每天一次 每天一次 交換機工隨時注意觀察 交換機工溜煙道檢查 溫度制度和壓力制度的制定 為使焦爐達到穩產、優質,低耗、長壽的目的,要求各炭化室的焦餅在規定的結焦時間 內沿長向和高向均勻成熟。
為保證焦炭均勻成熟,必須制定并嚴格執行焦爐加熱制度。
焦爐 加熱制度包括溫度制度、壓力制度與煤氣流量和空氣量的供給等。
溫度制度指直行溫度、橫排溫度、爐頭溫度、蓄熱室頂部溫度、小煙道溫度、爐頂空間 溫度等。
壓力制度指炭化室底部壓力、看火孔壓力、蓄熱室頂部吸力和總、分煙道吸力等。
一、溫度制度的確定
【第1句】:標準溫度與直行溫度 焦爐燃燒室的火道數量較多,為了均勻加熱和便于檢查、控制,每個燃燒室的機、焦兩 側各選擇一個火道作為測溫火道。
其溫度分別代表機、焦兩側溫度,這兩個火道稱為測溫火 道或標準火道。
其所測得實際溫度稱直行溫度 標準火道一般選機側中部和焦側中部火道,選擇時應考慮單、雙數火道均能測到,但要 避開導煙車軌道和縱拉條。
標準溫度是指機、焦側測溫火道平均溫度的控制值,是在規定結焦時間內保證焦餅成熟 的主要溫度指標。
在確定焦爐的標準溫度時,雖然可用有關公式進行計算,但因為運算比較復雜而且與實 際有較大的出入,一般參考已投產的同類型焦爐的生產實踐資料來定,然后根據實際測量的 焦餅中心溫度進行較正。
標準溫度除與爐型有關外, 還與配煤水分、 加熱煤氣種類有關。
當配煤水分(高于 6%時) 每增加 1%,標準溫度應增加 5~7℃。
在同一結焦時間內火道溫度每改變 10℃。
焦餅中心溫 度相應改變 25~30℃ 在任何結焦時間下,對于硅磚焦爐,確定的標準溫度應使焦爐各立火道的溫度不超過 1450℃。
因為燃燒室的最高溫度在距立火道底 1 米左右處,而且比立火道底溫度高 100~ 150℃。
考慮到爐溫波動,測量儀器的誤差及測量的誤差等因素,故立火道底部溫度應控制 在比硅磚荷重軟化點(1650℃)低 150~200℃,即不超過 1450℃才是安全的,對于粘土磚焦 3 爐,雖然其耐火度與硅磚差不多,但因荷重軟化點比硅磚低得多,而且當爐溫較高時炭化室 墻面容易產生卷邊、翹角等現象而損壞爐體。
因此,在生產實踐中,直行平均溫度不宜超過 1100℃, 燃燒室溫度在結焦周期內和交換間隔時間內,總是有規律地變化著。
在結焦周期內,其 它條件不變,燃燒室溫度隨著相鄰兩炭化室所處結焦過程不同而有所差別。
火道溫度始終隨 著裝煤、結焦、出焦而由高到低,由低到高變化著。
其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的差值及其出現 的時間間隔與爐型、結焦時間、入爐煤水分、推焦順序、檢修時間的長短等因素有關。
結焦 時間越長,燃燒室溫度隨裝煤和推焦的變化越平緩,但波動幅度變大,直行溫度均勻性穩定 性將會變壞。
考慮到結焦過程對火道溫度的影響。
應以各火道的晝夜平均溫度計算的均勻系數來考核 直行溫度均勻性。
在交換間隔時間內,下降氣流火道溫度在交換初期迅速下降,然后逐漸減 慢,這是因為原上升氣流的火道溫度在交換前達到最高溫度,此時立火道與炭化室墻面的溫 差最大,傳熱很快,另外,在交換初期,從上升側過到下降側的廢氣溫度較低,因此這時下 降氣流的溫度下降較快。
隨著廢氣溫度的逐漸升高和向炭化室傳熱減慢,使溫度下降速度逐 漸減小。
影響下降氣流火道溫度下降值的因素有結焦時間、空氣系數、除碳空氣量,配合煤水分 以及相鄰炭化室所處結焦過程等。
因此,當焦爐的結焦時間、加熱制度以及季節改變時應重 新測量火道溫度的下降值(冷卻溫度) 。
【第2句】:橫排溫度 同一燃燒室的各火道溫度,稱為橫排溫度。
炭化室寬度由機側往焦側逐漸增加,裝煤量也逐漸增加。
為保證焦餅沿炭化室長向同時 成熟,每個燃燒室各火道溫度,應當由機側向焦側逐漸增高,要求從機側第 2 火道至焦側第 2 火道的溫度應均勻上升。
搗固焦爐固機焦側煤餅一致,可不考慮溫差。
【第3句】:邊火道溫度 從焦爐加熱與砌體完整性來看,邊火道處于最不利的部位。
往往由于供熱不足或提前摘 爐門等原因,造成邊火道溫度過低,使爐頭部位的焦炭不能按時成熟,且易造成推焦困難, 使裝煤后炭化室爐頭部位墻面溫度降到硅磚晶形轉化點以下,逐漸造成砌體破壞。
因此要保 持合理的邊火道溫度值。
一般要求邊火道最好不低于標準火道溫度 100℃ , 正常結焦時間下 最低不低于 1100℃。
【第4句】:蓄熱室項部溫度 為防止因蓄熱室高溫而將格子磚燒熔,應嚴格控制蓄熱室溫度。
對于硅磚蓄熱室,其頂 4 部溫度應控制在 1320℃以下,對于粘土磚蓄熱室,其頂部溫度應控制在 1250℃以下。
蓄熱室溫度在正常情況下與爐型、結焦時間、空氣系數和除碳空氣量等有關。
對于雙 聯火道焦爐來說,蓄熱室頂部溫度為立火道溫度的 87~90%,大約差 150℃。
對于兩分式焦 爐,因廢氣路程較長,又不受上升氣流火道傳熱的影響,所以廢氣溫度較低,蓄熱室頂部溫 度相應也低,一般為立火道溫度的 82~85%,大約差 200℃。
【第5句】:小煙道溫度 小煙道溫度即廢氣排出溫度,它決定于蓄熱室格子磚型式,蓄熱面積、爐體狀態和調火 操作等。
當其它條件相同時,小煙道溫度隨著結焦時間縮短而提高,為了避免焦爐基礎頂板 和交換開閉器過熱以及提高焦爐熱效率, 當用焦護煤氣加熱時, 小煙道溫度不應超過 450℃。
當用高爐煤氣加熱時不應超過 400℃。
分煙道溫度不得超過 350℃。
為保持煙囪應有的吸力, 小煙道溫度不應低于 250℃。
【第6句】:爐頂空間溫度 爐頂空間溫度是指炭化室頂部空間荒煤氣溫度。
爐頂空間溫度宜控制在 800±30℃,且 應不超過 850℃。
爐頂空間溫度與爐體結構、裝煤,平煤、調火操作以及配煤比等因素有關。
它對化學產品產率與質量以及爐頂石墨生長有直接影響。
【第7句】:焦餅中心溫度 焦餅中心溫度是焦炭成熟的指標。
一般生產中焦餅中心溫度達到 1000±50℃時焦餅已成 熟。
對于某些廠因配煤或高爐有特殊要求時,焦餅中心最終溫度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焦餅 溫度的均勻性是考核焦爐結構與加熱制度完善程度的重要方面, 因此焦餅各點溫度應盡量一 致。
二、壓力制度的確定 為了保證焦爐正常加熱并延長焦爐使用壽命,必須制定正確的壓力制度,以確保整個結 焦時間內煤氣只能由炭化室流向加熱系統,而且炭化室不吸入外界空氣。
壓力制度確定的基本原則: 壓力制度確定的基本原則: 焦爐的炭化室與燃燒室僅一墻之隔,由于炭化室墻磚縫的存在,當集氣管壓力過小時, 只能在結焦前半期內氣體由炭化室漏入燃燒系統內; 而在結焦末期則燃燒系統廢氣將漏入炭 化室內,當炭化室負壓時,空氣可能由外部吸入炭化室。
在這種情況下,當結焦初期荒煤氣 通過灼熱的爐墻分解產生石墨,逐漸沉積在磚縫中,將磚縫和裂縫堵塞。
在結焦末期燃燒系 統中廢氣(其中有剩余氧氣)通過磚縫等進入炭化室,首先將磚縫中所沉積的石墨燒掉,因此 炭化室墻始終是不嚴密的。
由于空氣漏入炭化室, 使爐內焦炭燃燒, 這不但增加了焦炭灰分, 而且焦炭燃燒后的灰分在高溫下將侵蝕爐墻磚,造成爐體損壞。
另外,混入的空氣會燒掉一 5 部分荒煤氣,使化學產品的產量減少和煤氣發熱值降低,還會使焦油中游離碳增加。
此外, 在炭化室嚴密狀態不好時,結焦初期總有大量荒煤氣漏入燃燒系統,從而會影響正常的調火 工作。
如果控制炭化室內的壓力始終保持荒煤氣由炭化室流向燃燒室,就能避免燒掉沉積在 磚縫、裂縫中的石墨,而保持爐體的嚴密性,從而避免了上述惡果。
但炭化室內壓力也不應 過高,過高會使荒煤氣從爐門及其它不嚴密處漏入大氣,致使爐門冒煙著火燒壞護爐設備, 又惡化操作環境。
因此,在確定壓力制度時,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a、炭化室底部壓力在任何情況下(包括正常操作,改變結焦時間加熱等)均應大于相鄰同標 高的燃燒系統壓力和大氣壓力。
b、在同一結焦時間內,燃燒系統高度方向壓力的分布應保持穩定。
【第1句】:集氣管壓力 集氣管內各點壓力是不相同的,邊部炭化室底部壓力比吸氣管下的炭化室底部壓力大, 其壓差近似于集氣管中壓差, 即吸氣管正下方的炭化室底部壓力(結焦末期)在全爐各炭化室 中為最小。
炭化室內氣體的壓力,在結焦周期內的變化是很大的,靠近炭化室墻處煤料在裝 煤后約半小時,溫度升高到 400-500℃形成膠質層,阻礙著氣體的逸出,此時其壓力最高可 達幾百帕,甚至超過一千帕,當墻面附近煤層形成半焦后則壓力迅速下降,直至出焦,其壓 力基本不變。
因此集氣管壓力是根據吸氣管正下方炭化室底部壓力在結焦末期不低于 5Pa 來 確定的。
在未測炭化室底部壓力前,集氣管的壓力。
可用下面近似公式計算: P 集=5+12H 式中 P 集~集氣管壓力 Pa 。
H--從炭化室底到集氣管測壓點的高度,m 12--當荒煤氣平均溫度 800℃時,每米高度產生的浮力,Pa 集氣管的壓力初步確定后, 再根據吸氣管正下方炭化室底部壓力在推焦前半小時是否達 到 5Pa 而進行調整。
調整時應當考慮到集氣管壓力的波動值,就是當集氣管壓力最低時也能 保證吸氣管正下方炭化室底部壓力在結焦末期不低干 5Pa。
新開工的焦爐集氣管壓力應比正常生產時大 30-50Pa,以便使磚縫盡快地被石墨密封, 生產一周后,通過對燃燒室的檢查,如炭化室無明顯竄漏,集氣管可盡快恢復到正常生產時 的壓力。
集氣管的壓力在冬天和夏天應保持不同的數值,其差值為 10--20Pa。
在冬天集氣管 壓力應大些,夏天可小些。
差值的大小與冬夏的平均溫差、炭化室底部到集氣管測點間的距 離有關。
【第2句】:看火孔壓力 6 在實際操作中,以控制看火孔壓力為基準來確定燃燒系統的各點壓力是比較方便的,在 各種周轉時間看火孔壓力均應保持 0~5Pa。
如果看過孔壓力過大, 不便于觀察火焰和測量溫 度,而且爐頂散熱也多,使上部橫拉條溫度升高;如果壓力過小即負壓過大,冷空氣被吸入 燃燒系統,使得火焰燃燒不正常,看火孔壓力的確定應考慮以下因素: ⑴邊火道溫度:因邊火道溫度與壓力制度有一定的關系,特別是貧煤氣加熱時影響較大, 如果邊火道溫度較低,在 1100℃以下時,可控制看火壓力偏高些(10Pa 或更高些)。
這樣蓄 熱室頂吸力也有所降低,可減少由封墻漏入的冷空氣,使邊火道溫度提高(主要指炭化室高 6m 焦爐)。
⑵爐頂橫拉條的溫度:如果橫拉條平均溫度在 350~400℃時,可降低看火壓力,讓看火孔 保持負壓(0~5Pa) ,以降低拉條溫度。
對雙聯火道的焦爐,同一燃燒室的各同向氣流看火 孔壓力是接近的,只要控制下降氣流看火孔壓力為零即可。
【第3句】:蓄熱室頂部吸力 蓄熱室頂部吸力與看火孔壓力是相關的。
蓄熱室項部至看火孔之間的距離越大,燃燒室 和斜道阻力越小,則上升氣流蓄熱室頂部的吸力就越大。
一般大型焦爐蓄熱室頂部的吸力大 于 30Pa,中、小型焦爐不低于 20Pa。
看火孔壓力一定,結焦時間延長(即供給焦爐的氣量減少)時。
燃燒室和斜道的阻力必 然減少,上升氣流蓄熱室頂部的吸力必然增加,這樣通過封墻漏入的空氣量就要增加,特別 是貧煤氣加熱的對爐頭溫度影響很大,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在實際操作中寧可使看火孔 正壓增加,也不改變蓄熱室頂部的吸力。
【第4句】:分煙道吸力 分煙道吸力的波動會直接影響蓄熱室頂部吸力,在交換的初期至交換末期,因受蓄熱室 廢氣溫度變化的影響,蓄熱室頂部吸力總是由大到小的變化。
為保持蓄熱室頂部吸力不變, 就應調節分煙道吸力,即控制的分煙道吸力大小應盡量使熱室頂部吸力穩定。
各項溫度和壓力的測量 各項溫度和壓力的測量 焦爐各項溫度和壓力的準確測量是對現行加熱制度進行檢查的必要的手段, 也為加熱制 度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一、各項溫度的測量
【第1句】:焦餅中心溫度的測量 測量焦餅中心溫度是為了確定某一結焦時間下合理的標準溫度, 以及檢查焦餅沿炭化室 長向和高向成熟的均勻情況,焦餅中心溫度是焦炭成熟的指標,焦餅各點溫度應盡量一致。
焦餅中心溫度是從機、焦兩側裝煤孔沿炭化室中心垂直插入不同長度的鋼管測量的,鋼 7 管直徑 50--60mm,長度從爐頂面算起,分別距炭化室底之上 600 mm,距焦線 600 mm 以及這 二點中一點。
管要直并要清潔,管端縮口焊成尖端不能漏氣。
測量時選擇加熱正常的爐號, 打開上升管蓋。
在裝煤孔中測量煤線,換上特制的裝煤孔蓋,將準備好的鋼管插入其中,要 求所有的鋼管均垂直地位于炭化室中心線上。
通常,推焦前 4 小時開始測量,每小時測量一 次,至推焦前 2 小時每 0.5 小時測一次,推焦前 30 分鐘測量最后一次,最后一次測量的兩 側中部兩點溫度的平均值即為焦餅中心溫度。
并求出兩側焦餅上下溫度差。
在最后一次測焦 餅溫度的同時測相鄰兩燃燒室的橫排溫度,記錄當時的加熱制度,拔出鋼管后測焦線。
焦炭 推出后測炭化室墻面溫度。
在正常生產條件下,焦餅中心溫度一季度測量一次。
當更換加熱煤氣,改變結焦時間, 配煤比變動較大,需要調整標準火道溫度及機焦側溫差時,應測量焦餅中心溫。
測溫可用熱電偶和光學高溫計。
【第2句】:炭化室墻面溫度測量 炭化室墻面溫度一般與焦餅中心溫度同時測量,間接觀察燃燒室上下溫度分布情況。
推 焦后關好兩側爐門,打開上升管蓋。
用高溫計測量與焦餅中心溫度相同高度的炭化室墻面溫 度。
測量時,除測溫的裝煤孔蓋打開外其它爐蓋應關好。
【第3句】:直行溫度測量 測量直行溫度是為了檢查焦爐沿縱長方向各燃燒室溫度的均勻性和全爐溫度的穩定性。
直行溫度的測溫火道一般選在機、焦兩側的中部。
同時還考慮到單雙數火道均能測到以及避 開導煙車軌道和縱拉條等。
測溫位置在下降氣流火道底部火嘴和鼻梁磚間的大磚。
在換向后 5 分鐘(或 10 分鐘) 開始測量,一般由焦側交換機室端開始測量,由機側返回,在兩個交換時間內測完,測溫順 序應固定不變,測量速度應均勻。
直行溫度每隔 4 小時按規定時間測量一次,每次將測量結 果按各側在交換后不同時間測量的溫度分別加冷卻溫度校正值。
換算成交換后 20 秒的溫度 值。
并分別計算出機焦側的全爐平均溫度。
將一晝夜所測得的各個燃燒室機焦側的溫度分別 計算平均值。
并求出與機焦側晝夜平均溫度的差, 其差值大于 20℃以上的為不合格測溫火道, 邊爐大于 30℃的為不合格火道: 直行溫度的均勻性和穩定性,采用均勻系數和安定系數來考核。
焦爐沿縱長方向各燃燒室晝夜平均溫度的均勻性,用均勻系數 K 均表示。
K 均= 式中 M--焦爐燃燒室數 8 (M-A 機)+(M-A 焦) 2M A 機,A 焦~分別表示機焦側不合格火道數。
直行溫度的穩定性用安定系數 K 安來表示。
K 安= 式中 N--晝夜全爐測溫次數, A 機,A 焦~分別表示各次測溫機焦側平均溫度與標準溫度相差土 7℃以上的次數。
【第4句】:冷卻溫度測量 冷卻溫度是下降氣流立火道溫度在換向間隔時間內的下降值, 冷卻溫度的測量是為了將 交換后不同時間測定的立火道溫度換算為交換 20 秒的溫度,以便比較全爐溫度的均勻性和 穩定性及防止超過焦爐的允許溫度即 1450℃。
冷卻溫度必須在焦爐正常操作和在加熱制度穩定的條件下測量。
在測量過程中,不得 改變加熱煤氣流量,煙道吸力,進風門開度以及提前或延遲推焦等。
當采用 9~2 或 2~1 推 焦順序時,應選擇 8~10 個加熱正常的相連的燃燒室;當采用 5~2 順序時選擇 4~6 個相連 的燃燒室,分別在機焦側測溫火道進行測量。
因為這些燃燒室相鄰的炭化室處于不同的結焦 時間,測出后的平均值才具有代表性。
測量分機、焦側進行,換向后 20 秒開始,以后每分鐘測一次,直至下次換向前 2~3 分 鐘為止,將測量結果分機、焦側,按同一測量時間的溫度計算平均值,換向后每分鐘的平均 溫度與換向后 20 秒時平均溫度的差值即為該分鐘的溫度下降量 , 以換向時間和溫度下降量 為坐標,分別繪出機、焦側光滑曲線,稱冷卻曲線,按直行溫度的測量順序與速度將全爐劃 分幾段,并按各區測溫時間由冷卻曲線查出其冷卻校正值。
生產中,當更換加熱煤氣種類、結焦時間或加熱制度變化較大時應重測下降值,結焦時 間穩定時每年檢查不少于兩次。
【第5句】:橫排溫度的測量 測量橫排溫度是為了檢查沿燃燒室長向溫度分布的合理性。
由于同一燃燒室相鄰火道測量的時間相差極短, 且只需了解同燃燒室各火道溫度的相對 均勻,所以不必考慮校正值。
為了避免交換后溫度下降對測溫的影響,每次按一定順序進行 測量,單號燃燒室由機側開始測溫,雙號燃燒室由焦側開始測溫。
同時在交換后 5 分鐘開始 測量。
每次測 8~10 排,8~10 分鐘測完。
為評定橫排溫度的好壞,將所測溫度繪成橫排曲 線,然后將兩個標準火道之間以機焦側標準溫度差為斜率引直線,此直線稱為標準線并使偏 離標準線 20℃以上的火道數為不合格火道,并將此線延長到橫排系數考慮范圍。
要計算一個區(通常為 10 個燃燒室)或全爐的橫排溫度系數, 就要繪制 10 排平均或全爐 9 2N-(A 機+A 焦) 2N 平均溫度的橫排曲線。
對 10 排平均溫度橫排曲線與標準線差超過土 10℃以上的為不合格火 道,對全爐平均溫度橫排曲線與標準線差超過土 7℃以上的為不合格火道。
每次測量后計算 橫排溫度系數來考核燃燒室橫排溫度均勻情況 橫排溫度系數= 考核火道數- 不合格火道數 考核火道數 每個燃燒室橫排溫度曲線是調節各燃燒室橫排溫度的依據。
排平均溫度及全爐平均溫 10 度橫排曲線則可用來分析斜道調節磚與煤氣噴嘴(或燒嘴)排列是否合理, 蓄熱室頂部吸力是 否合適。
全爐橫排溫度的測量,每季度應不少于一次,焦爐煤氣加熱時,測量次數酌情增加。
【第6句】:邊火道溫度的測量 邊火道溫度在交換 5 分鐘后開始測量,由交換機室端焦側開始,從機側返回,每次測量 順序應一致。
測量完畢后,分別計算出機焦側的邊火道平均溫度(邊爐除外)。
因邊火道溫度 受外界影響較大:所以在計算邊火道溫度均勻系數時,以每個邊火道溫度與平均溫度差大于 50℃為不合格,邊爐不計系數。
邊火道溫度每半月至少測量一次。
邊火道溫度均勻系數=
【第7句】:蓄熱室頂部溫度的測量 蓄熱室頂部溫度的測量是為了檢查蓄熱室溫度是否正常并及時發現蓄熱室有無局部高 溫,漏火、下火等情況。
蓄熱室溫度測點一般選在最高溫度處。
當用焦爐煤氣加熱時,測量 上升氣流蓄熱室,交換后立即開始測量,因為這時溫度最高(也可以在交換前 5 分鐘開始測
求球團廠生產日報表
這個真不大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