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愛心和智慧是最好的心靈良藥。愛心能感化他人,智慧可凈化自己。擁有愛心和智慧的人生,是最完美的人生,也是最有價值的人生,更是有意義的人生。
【第2句】:看透才能獲自在,得解脫;人生說起來或許真的很沉重,成敗,榮辱,福禍,得失……面對挫折和苦難,一路生活,一路坎坷;若將自己沉緬于悲憂低落的圈套中,再美麗的生活也會黯然失色。
【第3句】:相對來說,以身行善,給人的印象最深刻,人們總是最相信自己的眼睛,用事實說話,可信度也最高——一個現(xiàn)成的產(chǎn)品,總比一個虛擬產(chǎn)品、一個產(chǎn)品設(shè)計方案更看得清,因此,事實帶來的報償也往往來得及時一些。
【第4句】:因為有嗔,不知世法自然的奧妙,對人對事,難免強求責(zé)備,怨天尤人,到頭來難免心塵四起、煩惱叢生。
【第5句】: 有些人生性好競爭,逞強好斗,絕不輕易屈服于他人。其實,戰(zhàn)勝別 人不一定非要打敗他,向人低頭也是爭取勝利的一個手段。爭強好勝的人 如果不能自我控制,最終是要吃大虧的。
【第6句】: 如果沒有信仰,不妨將早晨當(dāng)作自己的信仰。信仰是人生的 方向,早晨會告訴你方向在哪里;信仰是精神的皈依,晨風(fēng)會示現(xiàn)你 往何處皈依;信仰是生命的希望,希望就在早晨歡悅的鳥鳴之中。因 為早晨,你會懂得對眾生的敬畏;因為早晨,你會了解天地是何等悲 憫;因為早晨,你會洞悉生活的全部意義。
【第7句】:比丘諸戒,皆屬菩薩戒中攝律儀戒之一部分,人菩薩戒應(yīng)兼學(xué)比丘律。(民國)弘一《四分律含注戒本講錄》
【第8句】:慈就是愛,是清凈的大愛?!盁o緣大慈”,是指沒有污染的愛:他與我雖然非親非故,而我卻能愛他;愛得他快樂,我也沒煩惱,這就是清凈的大愛。
【第9句】:如人死生,雖無來去者,而煩惱不盡故,于身情意相續(xù),更生生情意。身情意造業(yè),亦不至后世,而從是因緣更生后世果報。譬如乳中著毒,乳變?yōu)槔?,酪變?yōu)樗?;乳非酪酥,酪酥油非乳,乳、酪雖變,而皆有毒。(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八
【第10句】: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fù)一切。
【第11句】:雖然一切顯現(xiàn)都來自于自己的內(nèi)心,但這絕不等同于唯心主義。根據(jù)佛教的觀點,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唯心主義既不提倡心的本性是空性,也不主張心的自性是光明。我們絕不能將大乘佛法的觀點和唯心主義混為一談。
【第12句】: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好好地運用。人生跟寶劍一樣,劍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輕越好。如果帶著過多的包袱上路,注定舉步維艱,只有卸下身上的包袱才可能走得更快。我們總是讓生命承載太多的負(fù)荷,這個舍不得丟掉,那個舍不得丟掉,最終被壓彎腰的是我們自己。
【第13句】:靜,是一種氣質(zhì),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也是東方智慧之一。我國古人對此多有經(jīng)典闡述。諸葛亮在給他兒子的信中這樣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边@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今天讀來,還是那么發(fā)人深省。
【第14句】: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清)彭際清《華嚴(yán)念佛三昧論》
【第15句】:【佛心禪語】 安逸產(chǎn)生懶惰,讓人失去進取心。要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就要有緊 迫感,如果你覺得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哪有多余的時間去玩樂消遣,如 .此自然也就不敢放逸了。
【第16句】: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雄起,取決于精神上是否強大,精神上 強大與否則取決于有無信仰。
【第17句】:生活的路很寬,富貴貧窮代表的只是各自的活法。做小民有做小民的樂趣,當(dāng)官有當(dāng)官的憂愁。窮有喜富有悲,環(huán)境不同,個人的心境不同,體會到的生活滋味也就不同,正所謂“窮亦樂,富亦樂”。有些人想盡辦法苦苦追求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卻不知認(rèn)真做事、老實做人才能開開心心地生活。
【第18句】: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堕L阿含經(jīng)》卷二,《游行經(jīng)》
【第19句】: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心:“最大的愿望是無愿望。無愿望并不是消極失望。與實實真理相通相融,大智的財富受用不盡,徹底了生死,無須乞求什么,沒有失落,唯有自在,隨緣助人,而不著度人之見,永無煩惱,一切愿望都是多余?!薄墓?/p>
【第20句】:世上最難辦的事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善良而有智慧的人,世上最難纏的人只是自己,認(rèn)認(rèn)真真把自己做好,世上就少有難題了!
【第21句】:人必須不停地求知,不斷地歷練自己,令“自我功能”提升,才能正確 有效地處理問題,才有快樂和幸福。切忌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因為未經(jīng)解決的 難題,會不斷地困擾你,逃避是墮落和崩潰的原因。
【第22句】:禪宗說“日日是好日”,就是要讓每一天都充實無憾地度過。須知,一生的幸福也往往來自每一天快樂的積累。
【第23句】:此苦圣諦,本所未曾聞法,當(dāng)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圣諦,本所未曾聞法,當(dāng)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峨s阿含經(jīng)》卷十五,第379經(jīng)
【第24句】: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wù),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第25句】:隨順為姊妹,愛樂為善友,安慰則為母,隨意為婢使。此四賢良妻,則是夫眷屬。(古印度)龍樹《勸發(fā)諸王要偈》
【第26句】:名利如井,易進難出,世界上有金錢、有名位、有富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歡喜。
【第27句】:死者棄身,其行不亡。譬如種谷,種敗于下,根生莖葉,實出于上。作行不斷,譬如燈燭,展轉(zhuǎn)燃之,故炷雖消,火續(xù)不滅。行有罪福,如人夜書,火滅字存。……人死神去,隨行往生,如車輪轉(zhuǎn),不得離地?!斗鹫f孛經(jīng)》
【第28句】:精進是要你自己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時時不懶惰,時時不自欺,時時必恭必敬,如對佛天,如臨師表,要這樣不自欺叫精進。——耕云先生
【第29句】:【天天禪語】對于有意識地去生活者而言,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之旅,但對于無意識地去生活的人來說,人生的確是一種大的懲罰。
【第30句】: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樂,施燈得明目,虛館以待賓,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誨彼,是則施甘露?!峨s阿含經(jīng)》卷三十六,第997經(jīng)
【第31句】:凡夫人所著起業(yè)處,無如毛發(fā)許實事,但顛倒故。《摩訶般若經(jīng)》卷二十九,七喻品
【第32句】:人自身的煩惱,比身外的冤家更厲害!因此,應(yīng)該常常警惕自己,莫讓良知睡著了。良知一旦睡著,則殺、盜、淫、妄等種種罪業(yè)都會發(fā)生。
【第33句】:如果能消除內(nèi)心的苦惱、憂慮,使心智大開,了悟道理;或成功遠離淫欲之事,勤奮進修,并能將自己的心得傳播給他人,以道度人,即是忍辱。
【第34句】:一雨一情,蓋載生成。桃花濯錦而麗,楊柳弄風(fēng)而輕。決決野泉發(fā)響,關(guān)關(guān)林鳥和鳴。歷歷見聞中得妙,更嫌何處不分明?——《宏智禪師廣錄》
【第35句】:天堂和地獄的區(qū)別只是人心的區(qū)別。一個只想得到卻不想付出的人,得不到;一個愿意付出不求得到的人,卻會得到。此生最美的報償,莫過于幫助后來者打開關(guān)閉的門,在漆黑的夜里為他人點亮一盞燈,主動將長柄湯勺里的肉湯喂給對方。
【第36句】:心如蓮花,人生才會一路芬芳。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我邁著平靜的步伐,生活就是禪,在匆忙中活出一份超越的智慧,在那平凡中去走出一條人生的軌跡,動也是好,靜也是好,寵辱不驚。拿也好,放也好,去留無意。
【第37句】:【最有禪意的文案】再富再紅再成功也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事實。在無常的規(guī)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緣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這就好比在花園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還是在花園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還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難得,猶如曇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fù)?。?/p>
【第38句】: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修持上獨力承擔(dān),自我追找,自我完成,這是禪的最大特色。
【第39句】:禪宗認(rèn)為,一個人只有把一切受環(huán)境影響的東西都放掉,萬緣放下,才能夠逍遙自在,才能萬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
【第40句】:【天天禪語】當(dāng)我們愉快時,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著放棄了世間的鎖事,而是對它的看破與放下;當(dāng)我們煩惱時,煩惱的原因,并不意味著現(xiàn)象對我們的干擾,而是對它的分別與執(zhí)著。
【第41句】:(二)聞思修慧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痛苦之良藥也,伐煩惱樹者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dāng)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斗疬z教經(jīng)》
【第42句】:財富無常,終會用盡,應(yīng)當(dāng)舍棄吝慳,廣結(jié)善緣;地位無常,終會衰敗,應(yīng)當(dāng)舍棄自私,無私奉獻;名氣無常,終會失去,應(yīng)當(dāng)舍棄我慢,傳遞愛心;親人無常,終會離散,應(yīng)當(dāng)舍棄報怨,和睦相處;身體無常,終會衰老,應(yīng)當(dāng)舍棄貪執(zhí),勇猛精進。無常的觀念里誕生永恒的真理,生活的點滴中發(fā)現(xiàn)覺醒之道。
【第43句】:名利的本質(zhì)是什么名與利的供養(yǎng)真的是越多越好嗎?未必。在佛祖看來,過于優(yōu)渥的供養(yǎng)如竹子開花、騾子懷孕,不但于修行無益,反而會毀壞正法。所以,修行人不應(yīng)太在意物質(zhì)的享受,那只會給修行帶來阻礙。
【第44句】:諸不善法生,為因能感苦,皆意為前導(dǎo),與煩惱俱生。意為前導(dǎo)法,意尊意所使,由意有染污,故有說有行,苦隨此而生,如輪因手轉(zhuǎn)。諸凈善法生,為因能感樂,皆意為前導(dǎo),與善法俱生。意為前導(dǎo)法,意尊意所使,南意有清凈,故有說有行,樂隨此而生,如影隨形轉(zhuǎn)。《本事經(jīng)》卷一
【第45句】:三、歸依三寶(一)佛陀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fù)能覺他?!洞蟀隳鶚劷?jīng)》卷十八,梵行品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yīng)世。《楞嚴(yán)經(jīng)》卷六
【第46句】:禪,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我們心靈上的塵埃;如天上的白云,讓人可以漂流十方,任性逍遙。禪是不離開人間的,禪是幫助吾人在人間獲得解脫的不二法門。
【第47句】:【禪語悟道】不執(zhí)迷科學(xué),不沉醉哲理,只愿證悟真諦。聞思佛陀的法教而實修實證,是凈化心靈和啟迪智慧的唯一途徑。
【第48句】:要稱準(zhǔn)自己的重量,認(rèn)清自己能力的底線。過分自信就是自負(fù)輕狂,我們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rèn)識。
【第49句】: 那些鳥兒一大早就起來唱歌,我問它們?yōu)槭裁纯偸窍矚g在早 晨唱歌,得到的答案居然和我希望的一模一樣:熱愛光。我們都是早 晨的歌者,因為光,內(nèi)心有不可遏制的旋律回蕩;因為光,我們的喉 嚨會不由自主地發(fā)癢。朝霞和旭日、信仰和希望、愛和善良,掠過我 們的心弦,彈撥的都是自然和人生的絕響。
【第50句】:習(xí)性不是“真性”。真性必須從人的習(xí)性中去體會、修為、契合,謂之“神會”,即是由精神體會而領(lǐng)悟出來的真理。
【第51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一嗔能摧毀,f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币馑际钦f,即使是千劫中通過布施與供奉諸佛等獲得的善業(yè)福報,只要你生氣發(fā)怒一次,就會將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干凈。
【第52句】:在生活中,沒有功利色彩的善言、善行,總是最讓人感動;而且,真誠的善良,如同名貴珍寶一樣,將被受者珍藏于心,永久流傳下去。
【第53句】: 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若念天堂,有愛便是天堂;若念地獄,人 間處處即煉獄!
【第54句】:一個人若能超脫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他才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
【第55句】:房間因其空,才可有家具電器之?dāng)[放。眾生心因其空,方能含容世間出 世間之萬有而無礙。日月輪轉(zhuǎn),如煩惱如菩提,不礙虛空之性,體證此 虛空之性,暫且謂之禪心,為何暫且?只因執(zhí)著虛空亦成相對,諸位, 你能粉碎虛空嗎?
【第56句】:生活中,許多人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傷害。不管傷害你的人是無意識還是蓄意向你挑釁,心胸寬闊的人都應(yīng)采取不和他一般見識的態(tài)度。暫時巧妙地躲開,就可以避免兩敗俱傷的悲劇。
【第57句】:若報佛恩,無先弘法。裂邪見網(wǎng),樹正法幢。若欲闡揚,離心非正。心若正,萬法皆正;心若邪,萬法亦邪。……但能守護自心,即是護持正法,亦是普念十方如來,亦名報恩,亦名滿愿。(五代)延壽《觀心玄樞》
【第58句】: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壇經(jīng)·機緣第七》
【第59句】:云何菩薩摩訶薩凈佛國土?佛言:有菩薩從初發(fā)意以來,自除身粗業(yè)、除口粗業(yè)、除意粗業(yè),亦凈人身口意粗業(yè);……自布施亦教人布施;……持是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回向凈佛國土故。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赌υX般若經(jīng)》卷二十九,凈佛國土品
【第60句】:在別人的優(yōu)勢中挺直脊背,堅持自我,任何時候都不驕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才是一種正確的肯定自我的方式。
【第61句】:做人如蘭,淡泊自然。淡泊的人生,如一株幽蘭,靜靜地生長,默默地開放。開花不為與百花爭艷,只為不辜負(fù)了寶貴的生命。遠離塵世的喧囂,獨居幽處而從不寂寞,與世無爭而又從不孤芳自賞。
【第62句】:入海算沙,空自費力;磨磚作鏡,枉用功夫。君不見,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黃龍慧南禪師文案》
【第63句】: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惰缶W(wǎng)經(jīng)》卷下
【第64句】:唯有能舍下、放下,才能真得到、提起。放得下的人,不僅要放下自己,還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放下也并非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指不再存對抗心,也不再有舍不得,要對任何事物沒有絲毫的牽掛或不舍,能如此,才談得上是自在,是解脫。
【第65句】:人生想得透徹一點,沒有一件東西可以永遠與我們?yōu)榘?。再親愛的人、再多的財物,也終有離別聚散的時候。所以,又有什么東西舍不得呢?
【第66句】:【佛語禪心】弟子問師父:如何理解永遠?答:人人都覺得永遠會很遠,其實它可能短暫得你都看不見。問:生活太累,如何輕松?答: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與攀比。問:怎樣做叫腳踏實地?答:只要你的腳還在地面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輕;只要你還生活在地球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大。
【第67句】: 如果夢想還很遙遠,你盡管勇往直前;如果夢想舉步可入, 你則需小心翼翼。因為一旦走進夢想,夢想可能就成了另一個現(xiàn)實, 并不一定比曾經(jīng)的現(xiàn)實美好。
【第68句】:用推人之手扶人,毀人之口贊人,怨憾人之心愛人慈人,是謂即業(yè)火成解脫火。(明)澫益《靈峰宗論》卷四
【第69句】:欲修六度,當(dāng)凈六根,先降六賊。能舍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于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diào)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贊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于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diào)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第70句】:【禪語感悟】 《壇經(jīng)·機緣品》上面,臥輪禪師有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第71句】:土地松軟有水分,莊稼好長;土地硬結(jié),莊稼無收。心也一樣。心地柔軟潤澤,善長靈性之苗;心地硬結(jié)緊繃,便缺生氣,與人交往辦事往往障礙重重。
【第72句】: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連“我”都不存在,又何苦執(zhí)著?放下,忘記,拋卻,才是悟到空的途徑。
【第73句】:(六)善知識人應(yīng)該崇敬能從他那里學(xué)到正法的人,正如眾神崇敬因陀羅?!督?jīng)集》第二品,第八章《船經(jīng)》
【第74句】:有些事,我們不能蓋棺定論的事,榮枯事過都是夢,悲喜不驚便是禪,自有人明白好與壞。
【第75句】: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人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于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清凈道,無所障礙?!度A嚴(yán)經(jīng)》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第76句】:【佛心禪語】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間。珍惜生命的人,明白自強不息中的云淡風(fēng)清; 拋棄生活的人,在荼毒自己的生命。無論如何,走好我們生命中的每一 步,才有可能邁向我們幸福生活的彼岸。
【第77句】:人生,有時候需要沉淀,也需要歷練。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也要有足夠的閱歷去成長,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睿智,更具有成熟淡然的魅力。
【第78句】:做一個自由、樂觀的人。一味抱怨的悲觀者,看到的總是灰暗的一面,即便到春天的花園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斷的殘枝,墻角的垃圾;而樂觀者看到的卻是姹紫嫣紅的鮮花,飛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處都是春天。
【第79句】: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積極投入人間服務(wù);在服務(wù)的過程中,心靈不被環(huán)境所轉(zhuǎn),能勇敢突破萬難,難行能行;做到別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別人不能舍而我能舍的地步,這才是“藉事練心”。
【第80句】:細(xì)雨迷蒙,已不須記得是幾度秋涼。時光薄如云水,舊事且隨清風(fēng)。既已從昨天的巷陌走出,再無謂那些擦肩的背影。以后的歲月,半爐香,一盞茶,幾卷經(jīng)書。光年似水,日子如禪。
【第81句】:所有的夢想都不是在床上完成的,并且沒有一個成功者是習(xí)慣晚起的。比如李嘉誠,無論他頭天忙到幾點睡覺,次日總是清晨5:59起床;還有無數(shù)的禪修大師,一生都堅持凌晨四點前起床誦經(jīng);就連一只小小的生物體鳥兒,也知道早起才有蟲子吃。
【第82句】:沏一壺禪青茶,慢慢等你。若,月上柳梢時,你還不來,我便不再續(xù)。茶香里,沒有你的影子。我知道,你又去了很遠的地方。來不及回頭,來不及,輕輕與我說聲,再見。
【第83句】:在清簡如水禪意的時光里,靜賞一山一水,一朝一夕,淡看繁華煙云,所有不舍與難忘,從容一笑,此時歲月依舊安好,流年如初無恙。
【第84句】:古人云:“善啟迪人心者,當(dāng)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奔幢闶窃儆H密的朋友,也不是你的附屬品,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指責(zé)他或教訓(xùn)他。不適當(dāng)?shù)膭窀嬗诩河谌硕紩a(chǎn)生不良影響。
【第85句】: 我喜歡桂花飄香的日子,在這樣的日子回望春天,有一種錯 亂的愉悅感。人生總是那樣按部就班,模式化的重復(fù)使人麻木暈眩。
【第86句】:但誰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認(rèn)為珍貴的東西時,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關(guān)的美麗像沙子一樣悄悄從指間溜走?每個人掌中所握的沙子數(shù)量都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找不回來。
【第87句】:對人生抱有一種恐懼。這種恐懼使得只想把自己封閉起來。這種自我封閉的心情,同是試圖深入封閉狀態(tài)中并勇往直前的心情之間的矛盾,總是使自己陷入孤獨,并且成為我們總是嘟囔著人生真沒意思那句口頭禪的根本原因。
【第88句】: 追了一路,尋了一生,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追尋的原來只有兩個 字:干凈。來也干凈,去也干凈,人生的過程,是快樂,是痛苦, 榮華富貴也好,貧困潦倒也罷,都只為了一件事:洗滌肉身和心靈 的齷齪。
【第89句】:一個人如果一生中沒有享受到生活的樂趣,沒有品嘗到生命的真味,那么,就意味著這個人缺乏生命的自覺與自省。沉浮動靜皆人生,用心體悟每種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沉浮得失皆是生活的賜予,才能于生活的每一處細(xì)節(jié)中品味到樂趣。
【第90句】:每個人發(fā)表意見時,都以為掌握了真理,說得有理;如果對方聽不進去,那就是不懂道理了。殊不知,你講的道理未必有道理,為了維護道理而冒犯他人、傷害他人,就犯口業(yè)了,弄不好還會遭報應(yīng)。
【第91句】: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以欲網(wǎng)自蔽,以愛蓋自覆,自恣縛于獄,如魚人笥口。為老死所伺,若犢求母乳。離欲滅愛跡,出網(wǎng)無所蔽,盡道除獄縛,一切此彼解,已得度邊行,是為大智士?!斗ň浣?jīng)》卷下
【第92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贊嘆:“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干,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逐欲未得足,生惱復(fù)失意,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知足便能快樂,心無所求,福分便能無窮無盡。而不知滿足的人哪怕?lián)碛性俣嗟呢敭a(chǎn),也不會覺得自己富有。
【第93句】:世,并不是天方夜譚的事情,它是有因果聯(lián)系的,而命運的吉兇和未來的禍福,也可以從我們自身找到答案。
【第94句】:若有眾業(yè)障,無生凈土因,乘彌陀愿力,必生安樂國。若人造多罪,應(yīng)墮地獄中,才聞彌陀名,猛火化清涼。若念彌陀佛,即滅無量罪,現(xiàn)受無比樂,后必生凈土。《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jīng)》
【第95句】:【新年談“新”】心新,年才新;心好,年才好。若要“新年好”,需是“新心好”。心若是舊的,年年過年,只是舊年,何來新年?心若新,則分分秒秒皆新,何必等待過年?獵奇、搜新聞、學(xué)知識,并不能讓心新;若能念佛,與佛心相通,便如濁溪得活水源頭,清清汩汩,無時不新。
【第96句】: 曾幾何時,蛇成為人間美味,蛇國公民從此銳減。據(jù)說蛇國 公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體小有毒,一類體大無毒。蛇國規(guī)則,以大 蛇吃小蛇保持生態(tài)平衡。因成餐桌美味者大多無毒,劇毒者無人問 津,時至今日,蛇國幸存者均身負(fù)劇毒,已成泛濫之勢,漸淅危害人 間。蛇之天敵老鼠,也乘天敵日減漸成大患。
【第97句】:我們死時絲毫財物都無法帶走,死后一個親人都無法陪伴,如果我們不遵循依教奉行去修行的話,永無止境的輪回苦海里,誰會救我們呢?我們能依靠誰呢?佛陀曾經(jīng)說:“吾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dāng)知解脫依賴于自己。”這才是“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蠹乙黄鹩旅途M地修行,才有解脫的希望!
【第98句】:如果你簡單,這個世界就對你簡單。幸福就是簡單的生活,簡單的做人。什么事情都不能想得太繁雜,心靈的負(fù)荷重了,就會怨天尤人。不愉快的人和事不需要記住,簡簡單單的生活就是不要人為的增加自己的精神負(fù)擔(dān)。
【第99句】:有缺乏的人,才能顯出知足者的人格;有需求的人,才能顯出無所求者的偉大。所以,應(yīng)該時時感恩那些接受我們布施的人。
上一篇:佛語文案好現(xiàn)實的一句經(jīng)典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