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噶舉祖師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內在所起的一切意識,當不明其性的時候,意識即是無明,即一切業煩惱之根源;一旦證悟的時候,意識即是自證智慧,善緣的功德都會得以圓滿。究竟的意義中,智慧不可得,一切諸法消融于窮盡之中。”窮盡一一空性或者法界之義。
【第2句】:佛陀一再教誡我們:要好好調節自心,把嗔恨、怨嫌之心轉化為愛心、寬心,時時刻刻寬恕別人,發揮愛念。
【第3句】: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維摩經》卷上,佛國品
【第4句】: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眾色常住世,行者斷心欲。《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52經
【第5句】: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過;善念不間斷,好事日日做;妙法時時用,法喜多分享。
【第6句】:佛陀告訴我們,輪回的一切系列過患、無窮無盡的痛苦,皆是從無明開始,因無明引發。正如第?在世大寶法王在《了義大手印》中所說:“從本未有自現迷為境,由無明故執白明為我,由二執故流轉于諸有,愿斷無明迷亂之根源。”
【第7句】: 心掛兩頭,事情做不好,懶也懶不夠,一頭都顧不上。正確的 做法是:做事就認真去做,懶散就盡情去懶,不要糾結在兩者之間。
【第8句】: 佛經十分推崇孝道,佛對于父母,對于師長,對于眾生,無一不關懷 備至。佛經中《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說的就是要孝養父母,它告訴我 們,父母生養我們是多么不易。
【第9句】:正如小馬過河,要真正知道小河的深度只需自己親自去試試。有些事 情,只是想并沒有用,只有親身經歷了,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
【第10句】:【禪語感悟】 人的力量可大可小,就像太陽光一樣。陽光照在我們身上暖洋洋的, 這時候的陽光是溫柔的。要是用一個放大鏡將溫暖的陽光聚焦,只要持續 一定的時間,就可以點燃焦點處的可燃物,從而形成火焰。
【第11句】: 孤羊對群狼說,我是和平主義者。群狼大笑:跟你講和平, 那我們吃什么呀?誰讓你的肉那么鮮美,你的血跟石油一樣誘人而 昂貴。
【第12句】:其實,人們的快樂和痛苦取決于內心的選擇。如果你決定讓一切顯得不順心,那只要告訴自己一切都不順心,沒有什么是令人滿意的;如果想要快樂,你就需要告訴自己一切都進展順利,生活過得很好。
【第13句】:“言必信,行必果”,對佛家而言亦是如此,心底坦蕩,做事光明正大。想好了你就要大膽去做,無論做什么都不要優柔寡斷,畏首畏尾,錯失良機。
【第14句】:一切的修行法門,如坐禪、念佛等,都是為了收攝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第15句】:【人生四賤】 可笑貧而無志;可悲無知無學;可惡賤而無能;可嘆老而虛生。
【第16句】:禪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寬度和量度都是禪的智慧。心寬,放下一切自我執著而引發的煩惱;量大,用包容的心去容下他人的一切,才能獲得真正的灑脫,做到真正的慈悲,獲得真正的智慧。
【第17句】:困境并不是絕境,勇敢面對才有辦法可想,逃避也躲不過。人應擴大心 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縛,才會健全茁壯地成長。
【第18句】: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閑 談戲謔,慎勿形言。結怨仇,招禍害,傷陰騭,皆由于此。
【第19句】:人生最大的價值,在于被了解與被尊重。我們覺得屈辱,不是因為別人言辭粗魯、舉止不雅,而是因為我們的尊嚴受到了侵犯,我們的精神世界被否定、被踐踏,因此一時難以忍心頭之氣,沖動之下如果意氣用事,最后只會讓自己陷入難以收拾的局面。
【第20句】:不殺害生命,不欺蒙眾生,只愿利益有情。輪回中的一切蕓蕓眾生,皆是往昔曾做過我們的大恩父母。
【第21句】:誰是佛,誰不是佛,不能只從外表判定。穿百衲衣者,不一定是真和尚。不穿百衲衣者也未必就不是真覺者。同樣,誰是對,誰是錯,也不能僅憑一面之詞。
【第22句】:生活就好像旅行,到近處去,一天來回,回來了肚子還是飽的;走一百里路就不同了,得帶一點干糧,說不定要兩三天才能回來;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準備帶兩三個月的糧食了。
【第23句】:僧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師日:“青青河畔草。”日:“磨后如何?”師日:“郁郁園中柳。”——《智海本逸禪師》
【第24句】: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眾苦大壑。……我當于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華嚴經》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25句】:時光,可以滄桑了容顏,唯不變的,是對生命的感恩,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相信最美的風景在前方。人世間的聚散依依,不過是心與心的距離,紅塵中終會有人來人往,學會在遇見中感恩,在經歷中感動,在包容中豐盈,
【第26句】:猶如金在礦,處石不堪用,銷煉得真金,作眾莊嚴具。賴耶性清凈,妄識所熏習,圓鏡智相應,如日出云翳。平等真法界,佛與眾生如,非斷亦非常,大悲恒不盡。諸佛法性身,本覺自然智,是真勝義諦,唯佛方證知。《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十
【第27句】:信仰宗教,能夠正信最好;不能正信,迷信也比不信好;但是寧可不信,千萬不能邪信。信仰錯誤,就如走差了道路,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地。(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系列·人生與社會·佛教對民俗病態的療法》諸佛菩提極甚深故,若不厚種善根,惡知識所守,難得信受。《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28句】:學佛一定要從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錯過時機。功德是由時間累積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達,“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第29句】:非空非海中,非人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
【第30句】: 朋友問行者,你為什么那么熱愛早晨?行者答,因為每個早 晨都是全新的,新事物總能打動我快樂愉悅的神經,我會因此按捺不 住內心的激動,并不可遏制地想給大家傳遞這種激動。如果你足夠細 心和敏感,就一定會發現早晨與早晨并不一樣,鳥鳴和鳥鳴的韻律千 差萬別,霞光的味道也如此不同。
【第31句】:【天天禪語】皈依很早,仍不能生起虔誠之心,應當念誦百字明咒來懺悔業障;學佛很久,仍不能生起出離之心,應當觀修四共加行來斷除貪欲;認真修行,仍不能生起菩提之心,應當修持自他交換來降伏自私;禪修很久,仍不能生起空性正見,應當持誦心經與金剛經,并實修大手印的殊勝智慧來摧毀無明執著。
【第32句】:很多人之所以碌碌無為地過活,是因為他們無法以平常心度日,不肯承認自己只是凡人,好高騖遠,對自己沒有準確清晰的定位,如此一來,自然就會在煩惱與焦躁中虛度時光。許多大的修為,都是在一日一精進中不斷積累,繼而到達的。
【第33句】:世間的盜賊偷竊東西,不一定會把東西都偷光。但只要一念嗔心起,心中的“嗔賊”就會把一切功德偷得無影無蹤。
【第34句】: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墮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理,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課,也是人格升華的階梯。
【第35句】: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人于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暗障,悉能除盡。《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36句】:心緒,碾轉萬千。無論憂傷,還是喜悅,都在流年深處安靜盛開。別在衣襟的溫婉,折疊著不同的風華。與時光握手言與吧。將一切瑣碎,擱置在紅塵之外,靜靜看菩提開出一樹樹禪意的圓滿。而我依舊在無風亦無雨的安然里,淺笑,晴朗,向暖。
【第37句】:無論哪一種宗教派系,只要具備慈悲和智慧雙運的見地,都是值得我們追求的。正如佛經所說:“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離眾生。”擁有慈悲和智慧,才能白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誰提倡慈悲和智慧教理,誰就是我們的宗教;誰宣說慈悲和智慧的真理,誰就是我們的導師。
【第38句】:經、律、論三藏是屬于教法,戒、定、慧三學是屬于證法。教法以聞思來通達,證法以實修去現證。印度的大成就者世親菩薩說:“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
【第39句】:真正的善良,就像雪山腳下的淙淙細流,每一滴都是圣潔純凈的雪水的聚合體。匯集成溪的善良之水,一路歡歌,蕩滌著沿途的污濁、腐朽、風塵,理直氣壯地匯人人生的江河大海。清澈的水來自雪山之巔,人的善良來自干凈的心底。
【第40句】:對自己要自制,即要自我克制,對別人要寬容,即要寬厚待人。這兩個方面都做得好的人,必定是快樂、有福氣的人。善待自己不是自私,恰好相反,這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指你將美好的自己、美好的生命綻放出來,而不是將枯萎的你犧牲出去。
【第41句】:佛法救世主要之修行,必先之以勇犧牲也。能勇犧牲則有威力,一人拼死,萬夫辟易;能勇犧牲則有功德,為眾亡己,天下歸仰。(民國)太虛《佛法救世主義》
【第42句】:行念佛者,如大力士,拋心王枷鎖,到慧彼岸。……行是定者,住過去佛實際海中。《觀佛三昧海經》卷九
【第43句】:學云:“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師云:“著衣吃飯’。學云:“著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師云:“你且道,我每日做什么?”——《趙州真際禪師文案》
【第44句】:我們很少人有勇氣獨樹一幟,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擁護什么主張。假如周圍環境與我們個性格格不入,我們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會感到失落和迷惑,會不喜歡我們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現在外的癥狀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
【第45句】: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四十二章經》
【第46句】:壽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與壽之源也。(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四
【第47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人的貪欲釀造了無數的災禍。任何時候都應清心寡欲,取舍有道。
【第48句】:真正合格的父母,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不僅要懂得拿捏愛的分寸,還要懂得生克原理,不要等到子女走上了邪路才來后悔,適當的管理與知識的教育相結合,才不至于讓孩子偏離正確的成長軌道。
【第49句】: 我們只有像佛陀弟子一樣,既不追悔過去,也不杞憂未來,活在現 在,才能神采奕奕,生命才能綻放奇光異彩。
【第50句】:若人依止惡,不名自愛身,既不愛自身,世間更何愛?《正法念處經》卷五十七
【第51句】: 近來每次下鄉看到農民依然那么辛苦,田間的路依然那么窄 小,仍然存在原始的勞作方式,我就在想:修一公里高鐵的錢,如果 用在一個鄉鎮的農田基本建設上會是什么狀況?
【第52句】: 還有的人為錢而煩惱,有了一萬想兩萬,有了二十萬想三十萬……可 是他除了想過錢多有錢多的得意,有沒有想過錢多有錢多的煩惱?錢少的 或許沒有錢多的那么神氣,但錢少的也沒有錢多的那么多擔憂,平民小戶 沒有大富人家對盜賊、綁匪的擔心,恐怕也少有為爭奪家產使兄弟反目甚 至相殘的悲哀。
【第53句】:什么是生活禪?從物質到精神,就是生活禪;從迷失到覺悟,就是生活禪;從染污到凈化,就是生活禪;從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禪。
【第54句】:只要順著彌陀的救恩,就著個人的根機,努力伸展念佛的生命,在佛的眼里,都是一樣的美。我們又何必羨慕他人如何?不僅不必,而且不能,因為那是違背天命的死路。經言“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色雖不同,光是一樣;光雖一樣,色仍不同。
【第55句】: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為貴,忍辱包容是妙方;身體是寺院,心靈是佛像,兩耳鐘鼓齊鳴,呼吸梵音嘹亮。
【第56句】:簡單,是修行人的生活方法、目標。由簡而單,簡是方法,單是目的。《老子》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第57句】:(二)聞思修慧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痛苦之良藥也,伐煩惱樹者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佛遺教經》
【第58句】:智慧大海勝威德,知法自在為法王。世間應供天中天,覺悟自在應歸命。《方廣大莊嚴經》序品
【第59句】:當我們心念積極時,事情也會往好的方向發展。而當我們心念消極時,事情會變得更糟糕。
【第60句】:【禪語感悟】 四個婆羅門自以為自己很神通,不用修行,但是一佛偈使他們醒悟 了。他們無不為以前的想法而懊悔,而且又回到佛前懺悔對佛的不敬,從 而專心修行,變成了四個羅漢。四個婆羅門的經歷告訴我們,犯了錯誤不 要緊,只要能夠吸取教訓,及時修正,永遠不晚。
【第61句】:【天天禪語】再富再紅再成功也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事實。在無常的規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緣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這就好比在花園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還是在花園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還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難得,猶如曇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第62句】: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圣諦如實知,習、滅、道圣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
【第63句】:幽默并不是一種智力的素質。相反,幽默超越于理性與邏輯之上,它甚至還調侃了理性思維。其實,幽默就是一種禪。
【第64句】: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五代)延壽《角虎集》卷四
【第65句】:不貪戀過去,不留戀回憶;來,無言;去,無蹤。如落花般涅盤,似大寂般禪定。這是人生的清逸逍遙,也是佛的境界。佛憐惜眾生,常以花草養寧靜,以禪寺塑修身,以蒼海煉心胸。人若憐佛,當一心念山水,吞云雨,靜坐觀心般,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才能各得領會,各得悟禪。
【第66句】:假使世間一切眾生都不知報恩,普度眾生的菩薩對他們也不會有任何嫌恨,而且不圖一絲回報,還會繼續幫助他們消除煩惱與痛苦。——布袋和尚
【第67句】:枯木逢春,緣于滴水之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世事如此,只要用心付出,定會有奇跡出現。
【第68句】: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第69句】: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
【第70句】:【問禪】弟子問師父:"您能談談人類的奇怪之處嗎?"師答道:他們急于成長,然后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后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著仿佛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仿佛他們從未活過。
【第71句】: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多么令人遺憾和 悲哀的事情!其實,每天都是盡孝的良辰吉時。
【第72句】: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做到平靜無為,對任何境遇都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就能達到“日日是好日”的理想狀態。平靜無為不是叫人一無所爭,也不是讓人完全不顧物質上的自足,而是要人看淡貧富,不為外界遭遇所動。
【第73句】: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保蒙救濟;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清)省庵《勸發菩提心文》
【第74句】:一富人請教禪師,為何自己有錢后變得更狹隘了?禪師帶他到窗前問:向外看到了什么?富人說:外面有山有水。又帶他到鏡子前,問: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自己。禪師笑:窗戶與鏡子都是玻璃的,區別只是鏡子多了一層薄薄的銀子。就這點銀子,就使人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第75句】:佛祖說:欲望微小的人,內心坦然,沒有什么擔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總可從容應對,沒有什么缺憾。
【第76句】: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鉆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圓覺經》卷上
【第77句】:水很謙卑,它總是向下流動,可它卻流成了江河湖海;山很謙卑,它總是沉默寂靜,可它卻在無言中聳立成一道風景;春很謙卑,它總是在凌厲的冬后悄然而至,可它卻溫暖了生命;秋很謙卑,它總是在喧鬧的夏后靜靜到來,可它卻帶來了收獲。總之,保持一顆謙卑的心,生命就有了一種無法言傳的尊嚴和價值。
【第78句】:不要把憂愁傳染給別人,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79句】:信如手,如人有手,人寶山中自在取寶。……無信如無手,無手人人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人佛法寶山,都無所得。(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一
【第80句】:一切世間貪性清凈、瞋性清凈故,一切世間垢性清凈,罪性清凈。……一切世間法性清凈、眾生性清凈故,一切世間智性清凈。《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第81句】:言身瘡者,為財物故,不憚劬勞,四方役身,疾急忽務,違于戒律。《大乘寶云經》卷六
【第82句】:錢財本是身外物,身外之物當然就有聚散的時候;因此,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
【第83句】:人生如跑馬拉松。浮躁的心態、盲目地加速,只是一時的痛快,對長遠 的發展并不是好事。很多時候,挺得住就是有成果的開始,人生到底可跑多 遠,并不在于速度快慢,而是要不停地跑。無論做什么事,有明確的目標、 根據動機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法,才是走向成功的關鍵。
【第84句】:芳華老去,是否依舊看山看水,一程程暖于眼底,對著光陰說禪,欣喜不增不減。
【第85句】:酲夢般悠遠寧靜的音樂,如珠落玉盤的清音在心底繚繞回旋。靜靜聽來,清遠虛淡,高雅古拙,佛曲繚繞于室,禪意纏綿于心,持一卷禪意的韻文,讓身體與心靈在一曲天籟中休憩停泊。
【第86句】:【一日禪心】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同行的人,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無論你博覽多少群書,依舊無法做到淡定從容。無論你多么深曉人間世事,依舊無法做到淡定從容。世間百態,必定要親自品嘗,才知其真味;漫漫塵路,必定要親力親為,才知曉它的長度與距離。
【第87句】: 山那邊是更高的山,綠那邊還有更深的綠。我無法越過,也 不能窮盡。和自然相比,人過于渺小,生命多么短暫!我們因此有理 由珍惜屬于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和心靈律動。
【第88句】:在解決問題時,不要被問題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要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才能從問題的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89句】:【佛說】:百態之世存百態之人,人即有百態,世也便需百態,又何分苦海于岸,出世入世。人之生來,歷百難而成,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即需要百年而樹,便需歷百態而成百態,喜則喜矣,悲則悲矣,痛則痛矣,樂則樂矣,一味無欲便樹不了人,便失去了人的本氣。
【第90句】:對修行不負責的人分兩種。一種是,到處皈依,從不修行;另一種是,從不皈依,到處學佛。
【第91句】:如眾翳者同于一處,見各差別,互不相礙,皆由眼翳,不見正色。眾生亦爾。色性無礙,心緣異故,蔽于正見,不了真實。《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第92句】:小乘行者注重斷惡,大乘行者重視行善。出離心,是斷惡的起點;菩提心,是行善的動力。證悟空性,是大小乘的共同趨向。為個人的解脫而修證無我,是小乘佛法的解脫之道;為普度眾生而證得佛果,是大乘佛法的菩提大道。
【第93句】: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圓覺經》卷上
【第94句】: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一顆平靜心,才能使生活更加安逸,只有做到心無雜念,才能是生活更加舒適。
【第95句】: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悅,愛染深樂著,諸天及世人,唯以此為樂。變易滅盡時,彼則生大苦。唯有諸賢圣,見其滅為樂。《雜阿含經》卷十三,第321經
【第96句】: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
【第97句】:菩薩若樂受寂靜樂,不樂聽法、說法、問疑,以寂靜故,煩惱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離離想,不證證想,不修修想,不得實義,是名魔業。《大集經》卷十一,海慧菩薩品
【第98句】:禪宗所說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對立、沒有分裂的那個完整的心的原態。
【第99句】:無論哪一種宗教派系,只要具備慈悲與智慧雙運的見地,都是值得我們追求的。正如佛經所說:“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離眾生。”擁有慈悲與智慧,才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誰提倡慈悲與智慧教理,誰就是我們的宗教;誰宣說慈悲與智慧的真理,誰就是我們的導師。
上一篇:網上年度精選禪語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