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圣經文案】303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于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8:18)
【第2句】:【佛心禪語】不知把握因緣的人,就有如放在碗里的湯匙一樣,即使浸浴在瓊漿玉液里,他也感覺不出來。
【第3句】:【修行智慧禪語】淡度日,多頤養神經;狂飲攫食病變至,粗茶淡飯疾患遠;深愛之人傷處深,隨遇而安痛時淺。得到時,要保持平常心,失去后,要維系平常心,人生方可少些顛簸。
【第4句】:【禪心佛語】路,不通時,選擇拐彎,心,不快時,選擇看淡;情,漸遠時,選擇隨意。成長是無止境的,生活中很多是難以把握的;但是成長是可以把握的,這是對自己的承諾。
【第5句】:【禪心佛語】所謂真正的智慧,在于是否能分辨什么是可能和不可能的,而且要懂得如何因應不可避免的事物。
【第6句】:【佛家靜心禪語】你是否有四個模樣?一個是在朋友面前瘋癲的樣子,一個是在戀人面前完美的樣子,一個是只身一人時脆弱的樣子,還有一個,是在陌生的人群中安安靜靜的樣子。
【第7句】:佛教微博經典:一片葉,落在哪里都是歸宿。一朵花,開在哪里都是芳香。一個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一顆心,想到哪里都是情愫。佛說:隨緣放下,心安是家。
【第8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生活要有一分氣度,容得下是非;有一分大氣,舍得下惆悵;有一分度量,放得下計較;有一分灑脫,想得開憂煩。凡事看開,則幸福無憂。
【第9句】:【禪語人生】一切的發生皆是依賴因緣,已經發生的請放過自己,即使經歷是痛心的,沒有發生的請聽聽心聲,即使現象是誘人的。
【第10句】:凈化自心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凈矣。《四十二章經》
【第11句】:【禪心佛語】人生需要豁達,人生需要包容,少一些糾結,就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就多一些幸福。大路寬寬,不要把人生活窄了。
【第12句】:【心靈禪語】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無法讓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樣。所以不要苛求別人,也不要埋怨自己。
【第13句】:【心靈禪語】不要認為快樂是一場輕松,說不定是一場淚眼朦朧,不要希望聰明能證明什么,人生這一趟旅程,一場辛苦才能換來光明,快樂不是用來等待的,她更是一種生活的運用。
【第14句】:做人也是如此,成就圓滿,就要有至善的心,以一顆愛心惠及他人,不僅可以溫暖他人,也可以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第15句】:【佛心禪語】不殺害生命,不欺蒙眾生,只愿利益有情。輪回中的一切蕓蕓眾生,皆是往昔曾做過我們的大恩父母。
【第16句】:有些事誰也怪不得,當放手的一刻,就要知道必須承受所有的后果。把疼留給對方,也把自己的位置徹底流放。不是每次轉身都可以回頭,不是每一次都有人為你守候,挑戰了底線的抉擇,別再說你有不舍。
【第17句】:【禪心佛語】當時社會上對賤民之女出家有各種議論,為此釋尊講述了《虎耳傳》。在眾生平等的理念感召下,摩登伽女缽吉蒂的修行成果得到廣泛承認,她的美德圣行受到僧團和大眾的贊頌。
【第18句】:【佛心禪語】當我們以正面心態去修行,即使做世間瑣事,也會成為獲得解脫的緣;當我們以負面心態去修行,即使行佛教事業,也會成為墮落惡趣的因。
【第19句】:【禪心佛語】人生苦短,事難求全,哪怕位居總統國王也未必事事稱心如意,我們凡人更何必自己與自己較真。
【第20句】:【禪心佛語】請勿心存害人之意,因惡意則毀你所有善業,也毀你本性之善根。請勿欺詐他人,因一次欺騙會失百個信任。
【第21句】:做一個安靜細微的人,于角落里自在開放,默默悅人,卻始終不引起過分熱鬧的關注,保有獨立而隨意的品格,這就很好。
【第22句】:觀樂作苦想,苦受如劍刺,于不苦不樂,修無常滅想。是則為比丘,正見成就者。寂滅安樂道,住于最后邊,永離諸煩惱,摧伏眾魔軍。《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67經
【第23句】:【禪心佛語】任何一個團體,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發展的,每個人都要自覺地約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為和主張損害了團體、家庭或者企業的發展。
【第24句】:【禪語人生】先在此介紹一下,這個阿難是什么人呢?他是釋迦牟尼佛聞法第一的大弟子。在釋迦牟尼佛的眾位弟子中,他被稱為“多聞第一”。阿難侍奉在佛陀身邊,跟隨佛陀弘揚佛法,是佛陀的侍者。
【第25句】:【禪語人生】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人走入其間,仿佛步人一片燈海,燦爛輝煌。
【第26句】:【佛心禪語】生命本身并沒有意義,你給他定位什么,他就是什么意義,意義是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
【第27句】:【佛心禪語】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28句】:觀念決定行為,掌握了清凈的觀念,才有清凈的行為。而清凈的觀念來自于學習和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深刻認知。
【第29句】:【禪心佛語】精神本身就是自己的審判者,同時也是自己的避難所,不要傷害了自己內在世界,這位至高的審判者。
【第30句】:【禪心佛語】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度。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第31句】:【禪心佛語】危困,可以考驗一個人的耐力,安泰的境遇,任何平凡的人都能適應。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駕齊驅,但當命運的鐵掌擊中要害時,卻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方能泰然處之。
【第32句】:【禪心佛語】恒秋;生活里經常被那些不快樂的心情困擾,甚至產生對外在事物無奈應付的負面情緒,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和放下的歷練,學會為自己提出一句忠告,打開心窗,往事如煙。
【第33句】: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歸宿都是死亡。你不知道來路和去路,也看不見兩者的盡頭,悲傷也徒然。《經集》第三品,第八章《箭經》
【第34句】:六和文化: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夸贊,而在于自己安詳。
【第35句】:【禪心佛語】所有活著的東西,都怕苦也怕死。認清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避免殺生吧。」不要由你引起苦惱或死亡,要尊重所有的生命。
【第36句】:上為父母,中為己身,下為兒女,做得清方了卻平生事;立上等品,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個安樂窩。
【第37句】:人間佛教網:不說欺心話,不吐傲慢語。逢人多低頭,不作無謂辯。只要你痛快,你對你全對。回首看后來,何必說過頭。
【第38句】:【禪語感悟】做人要有度量,要懂得寬容。當別人犯了錯誤的時候,訓斥并不一定能起到作用,有時寬容一下,給別人提供一個冷靜反省的空間,反而會使其改過自新。
【第39句】:【禪心佛語】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第40句】:一頭白發催將去,萬兩黃金買不來。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一夜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一著靈,全盤活;一著錯,全盤輸。一柱擎天頭勢重,十年踏地腳根牢。
【第41句】:生活再忙,總有休息的時間,利用休息時間,就可以靜心打坐,也可以參禪悟道。甚至忙著作事,也是修行,如百丈禪師所說,搬柴運水無非是禪。因此,不要怕沒時間,只怕無心。
【第42句】:【禪語人生】只不過為了儲存足夠的愛、足夠的溫柔和狡滑,以防萬一醒來就遇見你;我只不過為了儲存足夠的驕傲、足夠的孤獨和冷漠,以防萬一醒來你已離去。
【第43句】:懺即“發露先惡”,悔即“改往修來”。人人皆有良知,能勇于面對現實,懺悔反省,始能自覺錯誤。進而坦誠告白,誓愿改過,并力行正道,則能明心見性,清凈圓滿。
【第44句】:【佛語悟道】一個人傳說某件事,別人不相信。但是如果上萬的人都這樣傳說,別人就信以為真了。
【第45句】:【禪心佛語】人生最大的愚昧不去思考道,最大的犯戒是聞道而沒有開悟,最大的浪費是虛度年華。
【第46句】:【禪心佛語】如果不去在意鄰人們說什么、做什么、想什么,節省下來的時間一定很可觀。
【第47句】:【禪語人生】這真的是真的,這個世界上永永遠遠不會厚此薄彼。其實,你沒必要去爭什么,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
【第48句】:若有供養發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名供養僧。《優婆塞戒經》卷三,供養三寶品
【第49句】: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因為修行要有超越之心、承擔之心、轉化之心、和合之心。
【第50句】:人時時刻刻都處在無常的流動中,也經常處在無明的風雨交加中;唯有時時自我警惕,才能安度人生之險境。
【第51句】:【佛心禪語】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第52句】:【禪心佛語】時常被莫名的情緒反應所束縛之人,就如落雨的湖面般,難以感受到平靜安祥之美。
【第53句】:【禪心佛語】進入上世紀90年代,幾乎現存所有漢傳佛教史上有重要影響的祖庭名剎都被難逃官商運作的厄運。少林寺門票風波是一個縮影。
【第54句】:一個家庭不能只是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更該著重于心靈溝通,使親子、夫妻之間的關系和諧、圓滿。
【第55句】: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樂,施燈得明目,虛館以待賓,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誨彼,是則施甘露。《雜阿含經》卷三十六,第997經
【第56句】:當世界上沒有了煩惱,你是否還會微笑?當世界上沒有了困難,你是否還會堅強?當我們心里沒有了目標,你是否還會挑戰自己?
【第57句】:如是我聞,一笑紅塵遠一懷溫柔,我不知安放在哪里,一臉甜蜜,我不知讓誰來品嘗,我收拾起這段被月光漂洗過的舊事,沿著古韻跌宕的禪道,向一座檀香繚繞的古剎走去,我心皈依。
【第58句】:若有眾業障,無生凈土因,乘彌陀愿力,必生安樂國。若人造多罪,應墮地獄中,才聞彌陀名,猛火化清涼。若念彌陀佛,即滅無量罪,現受無比樂,后必生凈土。《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
【第59句】:初發心堅固有二事,于諸眾生起真凈心:一者安隱心,二者快樂心。安隱心者,為諸眾生除不善處,安置善處;快樂心者,貧乏眾生無所依怙,能以攝法等心饒益。《菩薩地持經》卷一
【第60句】:歸命阿彌陀佛,我就不再是我的,而是阿彌陀佛的,是佛的產品、佛的作品,所以不能嫌棄、厭棄,而是歡喜感恩、全面接受。
【第61句】:布施即是修“福”,所以要善于用錢,用得妥當則能福國利民,有益群生;若有錢而舍不得用,存在金庫做守財奴,便與窮人無異,已失去擁有金錢的意義。
【第62句】:【禪語人生】以清晰的理解力(正知)有正念地住著,經常保持警覺,并精確、嚴謹地做每一件事。
【第63句】:【禪心佛語】逃避不一定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最難受,孤單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常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轉身不一定最軟弱。
【第64句】:【禪語悟道】當我們愉快時,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著放棄了世間的鎖事,而是對它的看破和放下;當我們煩惱時,煩惱的原因,并不意味著現象對我們的干擾,而是對它的分別和執著。
【第65句】:一者思惟諸佛發菩提心,二者觀身過患發菩提心,三者慈愍眾生發菩提心,四者求最勝果發菩提心。(古印度)世親《發菩提心經論》卷上
【第66句】:【佛心禪語】不需要為掙不盡的財富焦頭爛額。也不會為柴米油鹽而憂愁。不爭,自然從容;不計較,所以常快樂。
【第67句】:古人道,活計隨分做,生死如推磨。一口氣不來,總是他人個。誠哉是言也。——《天如和尚文案》
【第68句】:【禪心佛語】蟬,最沒有理由快樂,但它最快樂,這就是知缺的哲學態度所迸發出來的生命禪意。
【第69句】:有些事,我們不能蓋棺定論的事,榮枯事過都是夢,悲喜不驚便是禪,自有人明白好與壞。
【第70句】: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才是真正的處世之道。
【第71句】:【禪心佛語】人生一世,要起好頭:踏實工作,不出風頭;實事求是,不爭彩頭;奮發有為,不減勢頭;頭腦清醒,不栽跟頭。
【第72句】:旅途中,大家都在忙著認識各種人,以為這是在豐富生命。可最有價值的遇見,是在某一瞬間,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會懂:走遍世界,也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蘇芩
【第73句】:【佛心禪語】禪就存在于紅塵中,所謂最深的紅塵,不過是提供了一個清靜的修禪道場。紅塵中,懂得放下,懂得慈悲,覺悟。做到明心見性,不貪念,不執拗,是為參禪。
【第74句】:很多人不是孤僻,而是有原則有選擇地社交。和喜歡的人千言萬語,和其他的人一字不提。真正交深的人,朋友不會多。真性情的人有著強烈的愛憎,無論多大的世界,心靈能共鳴的人不會有幾個。
【第75句】:【禪心佛語】那些以前說著永不分離的人,早已經散落在天涯了。收拾起心情,繼續走吧,錯過花,你將收獲雨,錯過這一個,你才會遇到下一個。
【第76句】:每個人的煩惱都有兩個來源,一是自身的欲望,另一個就是外物,如金錢、權力、華屋、名聲、美色、佳肴等,總是誘惑著人們,也煩惱著人們。
【第77句】:【禪語人生】照體獨立,不是把外在的環境改變為符合我們內心的需要,而是要改變我們自心。
【第78句】:【禪心佛語】人們拼命渴望得到的財富、愛人、地位等,在歷盡艱辛、剛剛擁有時,會覺得幸福萬分,但慢慢地,這種幸福就不斷縮水,用經濟學的話來說,這叫“邊際效益遞減”。
【第79句】:【禪心佛語】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稍嫌粗糙了一些,再細一些就是自觀自在,亦即‘我覺故我在’。
【第80句】:【圣經文案】109你們的罪雖象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塞1:18下)
【第81句】:【禪心佛語】對于曾經的驛站,只能剪輯,卻不能駐足,對于曾經的過客,只能感激,不能強留。生命的腳步只有不停向前,才可能在生命沒逝的時候找到自己的心靈歸屬。
【第82句】:善福大慧弱,而有少罪惡,是罪無救者,能令墮地獄。大慧福德者,雖有罪惡事,不令墮地獄,現身而輕受。譬如央掘魔,多殺于人眾,又欲害母、佛,得阿羅漢道。(古印度)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五
【第83句】:【禪語人生】學會掂量,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知道自己的鞭有多長,矛有多尖,盾有多厚,才能不被過高的欲望所迷惑,才能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方正不亂,讓自己活得舒心。
【第84句】:所以凡稱知識,法爾須明佛語,印可自心,若不與了義一乘圓教相應,設證圣果,亦非究竟。(五代)永明延壽《宗鏡錄》卷一
【第85句】:【禪心佛語】反對與質疑很簡單,大要說來,只不過是兩方面:一是因誤會而有疑,一是出于偏邪的故意攻擊。對于誤會,吾人應當解釋,對于故意,吾人應當正辭以破解之。
【第86句】:世間本沒有天生的東西,是自己的過錯就要敢于承認,不找借口推脫給別人。認錯才會懂得反省,更新自我。
【第87句】:佛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應當互相尊敬愛護,不可彼此憎恨忌妒;互相幫助,互通有無,不要貪婪吝嗇;言語態度要常常保持寬厚溫和,不要互相違逆傷害。
【第88句】:【禪心佛語】大部分人把焦點放在別人的缺點或問題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避免面對自己的問題。
【第89句】:將自己的最低需求作為貧富分界線,人就容易知足;將別人的狀況作為貧富分界線,則永不知足。
【第90句】: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你根本不可能憑懊惱一下子就消除懊惱、解脫煩惱的。再加上沒有后悔藥可以吃,所以應該做的是盡量少把精力用在對過去發生的事的反思中,放下,就可以輕松,就能繼續前行。
【第91句】:【禪語人生】心態越自然,別人越能接受。帶著情緒說話,就算有理,別人也難以接受,甚至產生抵觸;不是不接受道理,而是不接受情緒。
【第92句】:【禪心佛語】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第93句】: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也不需要做任何事都要聯系起堅持和信心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簡單的方法把事做好,最重要的就是把知識融和于現實生活中.僅此而已。
【第94句】:【禪心佛語】俗話說:路不平有人鏟,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話又說: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第95句】:若猶聰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別,遠離善友,不聽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斷善根。《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五,迦葉菩薩品
【第96句】: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既定的立場,也因此而習慣于執著在本身的領域當中,忘卻了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有著他自己特殊的一面,永遠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審視別人,更不要用我們的想法去評價別人。
【第97句】:【禪心佛語】那時,我會守候在蓮花盛開的地方,等你歸來。哪怕,你不在愛我,哪怕,只能遠遠的看你一眼。我,亦不悔。
【第98句】:【禪語人生】一個菩薩,也就是學大乘佛法的人,萬事萬物,人類的一切學問,都是他持戒的對象。
【第99句】: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日: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人炬來分取,熟識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