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說著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2句】:【不怕學不會,只怕不肯鉆】 釋義:指只要用心鉆研,什么都能學會。 例句:俗話不是說嗎:“不怕學不會,只怕不肯鉆。”工夫到了,自然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啦。
【第3句】:紙做花兒不結果,蠟做芯兒近不得火。
【第4句】:睡覺不蒙頭,活到九十九。
【第5句】:【學好千日不足,學歹一日有余】(諺)人要學好,長期努力還嫌不夠;要學壞,用不了一天就會壞到底。指人學壞容易學好難,要時刻嚴防自己滑向邪路。
【第6句】:【有大量者,必有大福】見“量大福大”。
【第7句】:【叫化子買米——只有這一升】(歇)升:容量單位,10升等于1斗,諧“身”。指衣服只有一身。
【第8句】:【中流失船,一壺千金】(諺)中流:河流的中心處。壺:葫蘆,浮水的救命工具。船行到河中間失了事,此時的一個葫蘆就有千金的價值。指物品的價值不固定,急用時價值就高。
【第9句】:【駱駝擱在橋板上,兩頭無著落】 釋義:駱駝背有駝峰,仰臥橋板上,頭和尾沒有著落處。比喻兩方面都無著落,處境困難。 例句:陶子堯一聽這話,臉上一紅,知道各事瞞他不過,不妨同他實說,或者有個商量。便說:“我現在好比駱駝擱在橋板上,兩頭無著落。你總得替我想個方法才好。”
【第10句】:【日頭常晌午】(慣)晌午:中午。 中午的太陽最好。比喻人運氣總是很好。
【第11句】:【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釋義:蚍蜉:大螞蟻。撼:搖撼。嘲笑人不自量力。 例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第12句】:【鉆牛犄角】(慣)比喻人固執地研究不值得研究且無法解決的問題。 也形容人心眼死,遇事過于較真。 也作鉆牛角尖。 鉆牛角。
【第13句】:【貓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釋義:比喻做機密事,要先隱蔽好。 例句:他說:“要少言少語,言多語失,走漏了消息不是玩兒的,虎要取食,必先蹲一下勢子。貓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第14句】:【聽三不聽四】(慣)指聽人說話沒聽全,不明其意。
【第15句】:【跑了和尚跑不了廟】(諺)和尚跑得了,和尚廟卻跑不了。指當事人可以跑掉,但產業還在,有干系的人還在。比喻暫時的應急辦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也作跑了和尚有廟在。 跑得了老道跑不了觀。觀:道教的廟觀。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
【第16句】:【鋸子】“鋸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是魯班發明的。 有一天,魯班抄小路爬上山去挑選木料。天剛蒙蒙亮,魯班艱難地往山上爬,不小心腳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覺得一陣刺痛。待他爬起來時,魯班才發現,他的手掌竟然讓野草劃開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 魯班十分驚訝,仔細觀察起手掌中的那把野草,發現野草的葉子兩邊都長著一排非常整齊的小細齒。魯班摘下一片葉子,在手掌上又試了一下,果然又劃開一道口子。魯班從中受到啟發,找來一段薄薄的鐵片,在鐵片邊緣上磨出像草葉上那樣的小細齒,然后就用它來鋸樹,結果,不一會兒就鋸倒了一棵樹。就這樣,魯班發明了鋸子。
【第17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釋義:榻:床。比喻不許別人侵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側”又作“旁”。“豈容”又作“不容”。“酣”又作“鼾”。 例句:金桂又見有香菱這等一個才貌俱全的愛妾在室,越發添了“宋太祖來南唐”之意,“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之心。
【第18句】:【吃黑棗】(慣)黑棗:指子彈。比喻被槍斃。
【第19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釋義:指待在家里不出門,不與外界接觸。“邁”又作“進”、“跨”。 例句:李德才舔著長胡子,說:“你跟她不一樣,你是大家閨秀,應該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跑出來跟黃毛丫頭們一塊放牛割草?”
【第20句】:【狗攆鴨子——呱呱叫】(歇)本指鴨子發出“呱呱”的叫聲,轉以形容極好。多用來稱贊某人或某事物。 也作狗趕鴨子——呱呱叫。 狗咬鴨子——呱呱叫。
【第21句】:【眾人拾柴火焰高】見“大家拾柴火焰高”。
【第22句】: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說.
【第23句】:【染房里的捶布石——經過大家伙的】(歇)比喻人見過大世面,經歷過大場面。
【第24句】:【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慣)指本以為要尋找的人或物在很遠的地方,其實就在跟前或附近。 也作遠在天涯,近在咫尺。 遠在千里,近在眼前。
【第25句】:【癩蛤蟆吃蒼蠅——將供嘴】(歇)將:方言,剛。指收入有限,剛夠吃飯。
【第26句】:【被窩里不見了針,不是婆婆就是孫】 釋義:不是你,就是他,不會是外人。 例句:咱看事情總得鬧個水落石出,被窩里不見了針,不是婆婆就是孫,咱村上會寫字的人,掰著腳趾頭數得清的,把筆跡拿來對對,不一下就明白了嗎?
【第27句】:【猛火烤不出好燒餅】(諺)燒餅:面食的一種,用火烤熟。指火力過猛,烤出的燒餅皮焦里生。比喻操之過急辦不好事。
【第28句】:【打倒不如就倒】(諺)指與其被人打倒,還不如自己順勢倒下。借指凡事要順應形勢,靈活通變,不必自討苦吃。
【第29句】:【放馬后炮】(慣)馬后炮:象棋術語。比喻事過之后才采取行動,已來不及。
【第30句】:【餓狗不離主】(諺)狗再餓,也不肯離開它的主人。指狗有不嫌主人貧窮的本性,只要見到狗在哪里,也就能斷定它的主人在哪里。
【第31句】:【汗毛梢上都長著心眼兒】(慣)形容人非常聰明、機警。
【第32句】:【人怯鬼蝎虎,人勇鬼縮頭】(諺)蝎虎:放肆猖狂的樣子。人要是膽怯軟弱,邪惡鬼物就會猖狂;人要是勇猛剛強,邪惡鬼物就會退縮。 指對邪惡勢力只能強硬,不能軟弱。
【第33句】:【老鼠吃貓飯】(慣)比喻弱者侵占了強者的利益。
【第34句】:【光吃炒豆不炸鍋】(慣)比喻光得好處,不付出代價。
【第35句】:【百樣米養百樣人】(諺)指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與志趣。
【第36句】:【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諺)古:自古以來的傳統。譜:標準。 老輩人如果不經常講說民族傳統,年輕一代就會失去傳統的知識與道德。指傳統文明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向下傳承。 也作“老人不講古,后生沒個譜”。
【第37句】:【肉爛嘴不爛】(慣)形容人嘴硬,不服輸。
【第38句】:【上有老,下有小】(慣)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兒女要撫育。指家里有負擔,有拖累。
【第39句】:【七大姑,八大姨】(慣)指眾多的女性眷屬。
【第40句】:【人不能全,車不能圓】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第41句】:沙石積在一起是座山。
【第42句】:【八九不離十】 釋義:數字的順序是八九緊接著十,比喻相差不多。另外,“十”與“實”諧音,常說明估計或猜測的情況與實際情況很接近。 例句:“……咱們對男人心理分析不了,可是對咱們自個兒總能透視個八九不離十……”
【第43句】: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樹多成森林。
【第44句】:【凍豆腐——難拌】(歇)拌:攪拌,諧“辦”。指事情很難辦,或問題不好處理。 也作“凍豆腐——拌不成”。
【第45句】:【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諺)郎中:醫生。指木匠的手藝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醫生的年齡越大,臨床的經驗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第46句】:【老壽星上吊——活膩了】(歇)老壽星:傳說中長壽的仙人。指活得厭倦了,自己尋死。含責罵意。 也作“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
【第47句】:【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慣)指人雖窮而有志氣,在困難面前不低頭。
【第48句】:吃過的饃饃不香,嚼過的甘蔗不甜。
【第49句】:【不敢越雷池一步】 釋義:雷池:古代雷水的別稱,在今安徽省望江。指不敢越過雷池多走一步。 比喻不敢超過一定的界限或范圍。 例句:我們決不能死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必須按照中國今天的具體情況辦事哪!有的人認為:只有圣經上寫了的才是對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只能叫作:蒙昧,無知!
【第50句】:【亂彈琴】 釋義:彈琴不按節拍。比喻亂來一氣。 例句:你這個警衛員真是亂彈琴,連首長也看不住。要是旅首長碰到特務出了差錯,保衛科會砍你的頭!
【第51句】:【娘想兒,流水長;兒想娘,筷子長】(諺)母親想念兒女,像流水一樣長流不斷;兒女想念母親,卻像筷子那樣很短很短。指母親對兒女的情愛是永無休止的。
【第52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諺)情:實情。知道了實情,就不會責怪對方;怪罪對方,往往是不知道實情。指對人的責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第53句】:【鼻子翹上天】(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也作“鼻子朝天”。
【第54句】:【兵熊一個,將熊一窩】 釋義:熊:無能。士兵無能,只他一人,將領無能,影響整個部隊。說明領導者能力差就會影響全局(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的廠子換了幾茬領導了,總是搞不好,為啥?兵熊一個,將熊一窩。放著有本事的人,他們不用,專門用那些大草包,怎么能不垮!”
【第55句】:【人窮志不窮】 釋義:雖然貧窮,但是不能沒有志氣。 例句:“同志們哪,我們窮,不假,可是我們人窮志不窮,我們有窮人的骨氣。”
【第56句】:【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面】(歇)木锨:揚場用的木制農具,形似鐵锨,長柄大頭。本指木锨大的一頭在后面,轉指更重要的人、事或更嚴重的事情還在后面。 也作老鼠拖木锨——大頭在后邊。 耗子拉木锨——大頭在后。
【第57句】:【只借不還,再借就難】(諺)指借人東西不歸還,自然再借時就借不到。
【第58句】:【熱水燙腳,頂住吃藥】(諺)指每天用熱水燙一次腳,舒筋活血,其效力頂得上吃藥治病。
【第59句】:【烏龜撞石板——硬碰硬】(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以強硬的態度對待強硬的態度,針鋒相對。也指兩強相遇,互不相讓。 也作“烏龜碰石板——硬碰硬”。
【第60句】:【拉住黃牛當馬騎】 釋義:比喻讓能力小或條件差的承擔繁重任務。 例句:我們既要面對廠里的實際情況,更要看到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咱們要拉住黃牛當馬騎。
【第61句】:【除了死法有活法】(諺)除去原本固定的辦法,更有許多靈活變通的辦法。指做事不要死守成規,只要放開思路,辦法很多。
【第62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釋義: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比喻百姓可以扶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 例句:想到這里,嘴里不禁冒出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句BBB,心也隨著越發緊縮了。
【第63句】:【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兒】(歇)本指馬尾巴搓不成一股繩子;轉指人心不齊,合不成一股勁兒。
【第64句】:【拍拖】男女戀愛搞對象,有的地方叫“拍拖”,這其中有什么說法嗎? “拍拖”原為廣東珠江口一帶航運俗語。珠江口航運發達,通常大船載貨,并拖一小船。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快靠岸時,大船吃水深,難以靠岸,此時小船便卸貨上岸,來回相依。 后以此形象比喻男女戀愛時的互相關心和難舍難分。“拍拖”便成了搞對象的形象說法,并由南向北傳至全國。
【第65句】:【膽大有官做】(諺)舊指敢于冒風險、善于鉆營的人才能做上官。
【第66句】:【刀尖上過日子】(慣)形容在極其危險的環境中生活。 也作“在刀子刃上過日月”。
【第67句】:【不聽老人言,禍患在眼前】 釋義:不聽老年人的話,橫禍就會到來。因為年老人閱歷廣,生活經驗豐富,他們的話是經驗之談。 例句:這可好,鬧出毛病來沒有?不聽老人言,禍患在眼前!這簡直把祁家的臉丟透了。
【第68句】:【眼里插棒槌】(慣)比喻使手段欺負人,讓人承受不了。
【第69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 釋義:比喻在各種能人之中,缺少一位女的。 例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進據點,在敵人的肚子里戰斗,海潮鄉那個勇猛的女民兵,馬國本覺得不能輕易使用,瞎子媽媽又只有那么一個女兒,萬一有個兇險,不好。
【第70句】:【野雞戴皮帽兒——充鷹】(歇)比喻冒充大人物。含譏諷意味。
【第71句】:【唱獨角戲】(慣)獨角戲:只有一個角色的戲。比喻一個人獨自去做通常不是一個人做的事。
【第72句】:【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打得貼天飛】 釋義:比喻自家人被打,還在自己家里;外人被打,就會離家而去。 例句:“常言道:‘家雞打的團團轉,野雞打的貼天飛。’你就把奴兒打死了,也只在這屋里,敢往那里去?”
【第73句】:【魚不進網,妻不養子】(慣)養:生。比喻事事不順心。
【第74句】:【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諺)指當官就必須為老百姓辦事,不然就枉吃國家俸祿,還不如回家做點小買賣。
【第75句】:【養不教,父之過】(諺)對孩子只知生養而不知管教,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指對后代除了生養,還要教育。 也作“養子不教父之過”。
【第76句】:【打落水狗】(慣)比喻打擊已經失勢或陷入困境的壞人。
【第77句】:【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 釋義:舊時北方民俗,臘月二十三用麻糖祭灶,端午節吃黃米包棗做的粽子。 指過了端午青黃不接,窮人日子難熬。只有過了臘月二十三,日子才會好過一些。 例句:人常說:“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一過五月端午,窮人就又該受冷挨凍。要是一過臘月二十三,吃了祭灶王爺的麻糖棍棍,話說就又是春暖花開,窮人也就又熬出頭來。
【第78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人們久別重逢,有時會用老眼光看人,一旦發現此人進步很大,便會感慨地說:“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那么,這個“士”最早是說誰呢?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大將。但自當兵以來,不愛讀書學習。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你從十五歲起,一年到頭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現在做了將軍了,不能再不學習啦!”呂蒙說:“我實在因為軍務太忙,沒有時間讀書啊。”孫權擺擺手說:“你雖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嗎?我每天還能抽去點時間讀書,覺得大有好處。” 呂蒙聽了大受啟發,開始發奮讀書,知識大有長進。 后來魯肅做都督的時候,以為呂蒙還是那么無知。有一日,魯肅路過呂蒙的駐地,同呂蒙聊天。呂蒙十分誠懇地向魯肅闡述了吳、蜀兩國的形勢,提出了五點建議。魯肅聽了,非常佩服,不禁走到呂蒙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贊揚道:“我一直認為老弟只會帶兵打仗,今天同你談話,才知道你還是有學問、有見識的人,真是文武全才呀,已不是當年的阿蒙了。”呂蒙也笑著說:“人們離別三天,便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咱們兩個人隔了這么久的日子沒見面,老兄怎么能再用老眼光來看我呢?” 呂蒙果然不負眾望,用計巧取荊州,逼迫關羽敗走麥城。魯肅、呂蒙二人的對話,便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源頭。
【第79句】:【不以成敗論英雄】(諺)指不用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來評定英雄。
【第80句】:【進了仙觀,忘了舊廟】(慣)比喻人生活環境好了,就忘了過去。
【第81句】:【買關節】見“打關節”。
【第82句】:【祧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就賣錢】 釋義:種植果樹,桃樹三年結桃,杏樹四年結杏,梨樹五年結梨,棗子當年就結棗兒。 例句: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逐漸掌握了各種果木的生長規律:“桃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就賣錢。”
【第83句】:【八字】“八字”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合起來是八個字。迷信的人認為,根據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好壞。 “八字”源于歷法。相傳在黃帝時代,即由天皇氏制干支,伏羲作甲歷,創建了中國的歷法(太陽歷)。“八字”是從歷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個字。 “八字”表達了人出生時太陽的位置,根據陰陽五行的原理來推算人的性格與這種性格所呈現的人生方向。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兩個字,上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柱”正好八個字,所以稱為“八字”。“八字”始于唐代,最初以年柱為主體,以生年干為本命,輔以納音法推命。唐代的李虛中改以年為主,取年、月、日、時四柱推命。五代的徐子平改以日干為主(日主),查四柱間之五行生克制化,刑沖會合為推命重點,并發揚光大。當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為正宗,故“八字”命學又稱“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學”。
【第84句】:【廳上一呼,階下百諾】見“堂上一呼,階下百諾”。
【第85句】:【酒病酒藥醫】(諺)指人因飲酒而得的病,還要用酒來醫治。也泛指人從哪方面引出的問題,還得從哪方面去著手解決。 也作“酒病還須仗酒醫”。
【第86句】:【毛筆】毛筆是文房四寶之第一寶。相傳,蒙恬是毛筆的始祖。 《史記》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筑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取狐貍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史書言之鑿鑿,稱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 其實,在蒙恬之前就已出現了毛筆。從出土的秦之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在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戰國筆,這些實物都比蒙恬早。可見,史書因局限性也偶有疏忽。
【第87句】:【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諺)世間夫妻之間的關系最親近,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論親近數夫妻,論恩情數父母。 也作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 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
【第88句】:【話柄】被他人當做談資的言論和行為,稱為“話柄”,也有叫“話把兒”的。“話”怎么會有“柄”呢?《辭源》的解釋是:“古人清談,多執麈尾,僧人講法或執如意,故有談柄之名。”“談柄”即“話柄”,有的地方叫“話把”。這就告訴我們,“話柄”源有兩物,一為麈尾,一為如意。 麈尾說。宋人筆記《天祿志余》有云:“古人清談多執麈尾,故有談柄之名。”麈尾是魏晉清談家經常手執的一種道具,用麈(一種大鹿)的尾毛制成,形如樹葉,下部靠柄處為平直狀。魏晉名流清談時必執麈尾,以助談鋒。 《晉書》和《世說》記載,孫盛與殷浩談論很久,端上飯來也顧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尾毛都落在飯上,最后吃不成。《陳書·張譏傳》記載,陳后主在鐘山開善寺使清談家張譏“豎義”(大約是豎佛經中之義),取麈尾未至,臨時找松枝代替。可見,麈尾是清談的必備工具。名士、清談、麈尾,三者是緊密相連的,由此,后人遂把談資叫做“話柄”。 如意說。談資稱作“話柄”,還與和尚講經時手執如意有關。如意是一種器物,早在漢代就已出現。最早的如意用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長一尺許,柄端多為手指形,也有心字形和云葉形。古代和尚講經時手執如意,有的把經文記于其上,以防遺忘。因而這也成了“話柄”的又一個起源。
【第89句】:【牙對牙,眼對眼】(慣)比喻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90句】:【有苗三分收】見“見苗三分收”。
【第91句】:【知錯改錯不算錯】(諺)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就不算錯誤了。指任何人都會犯錯誤,關鍵在于知錯能改。 也作知錯能改不為锘。 知錯改锘不算錯,知錯不改錯中錯。
【第92句】:【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諺)他投送給我桃,我用李去回敬他。指桃與李的價值是相當的,禮尚往來,合情合理。
【第93句】:【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慣)才:文才。八斗:六朝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獨占八斗。見《南史·謝靈運傳》。五車:五車書,形容書很多。指人富于文才,學識淵博。 也作“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第94句】:【心記不如墨記】(諺)指憑記憶力去記事,不如用筆墨記錄可靠。
【第95句】:【撐門面】(慣)指勉強維持外表的體面。 也作“撐面子”。
【第96句】:【前車覆,后車誡】(諺)覆:翻倒,傾覆。指前邊的車翻倒了,后邊的車就要引以為戒。比喻前人失敗了,后人就要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也作前車既覆,后車當戒。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第97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諺)風、俗:民俗風情。指各地民俗風情不同。
【第98句】:【老不舍心,少不舍力】(諺)心:思慮。力:體力,力氣。老年人往往喜歡多操心,年輕人往往肯多出力。 也作老不歇心,少不歇力。 少不舍力,老不舍心。
【第99句】:【使他的拳,搗他的眼】(慣)指借用對方的力量來打擊對方。 也作“使他的拳頭塞他的嘴”。
上一篇:佛語禪心文案忍不住看了好幾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