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賢作文網“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教學反思作文內容: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篇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第三冊的教學內容,主要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初步的認識角。這節課也曾聽過一些公開課,有過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但大體的也主要是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比較角的大小這三塊內容。那么怎樣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讓學生掌握這個內容,建立正確的空間觀念呢?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角的概念。
學生對于角究竟有多少認識呢?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曾經有過觀察物體的學習體驗,學生覺得在長方體、正方體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說對于角的認識他們是比較模糊的,只是直覺中感覺角應該是尖尖的,另外學生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這些平面圖形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覺得角的認識首先應該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并在這節課當中發展他的認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學導入的環節,運用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兒童化的語言“認認老朋友”引導學生把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逐個地呈現出來,而后又從學生以及認識的三角形出發,把三角形的一條邊去掉形成一個新的圖形,這個圖形就是角。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來接受角的形象。這樣的教學處理我覺得是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的,另外正確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學生對角的概念的形成。角雖然出現了,但并不代表學生就已經認識了。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設計了一個了解學生基礎的環節“關于角,你聽到過或者知道些什么?”,學生究竟有怎樣的基礎呢?這個基礎對于后續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開展教學,也就是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只有切合學生實際的才是對學生有意義的。
二、依存學生體驗,發展學生認知。
數學教學一向來都是以知識和技能為重要目標的,直至到了新的課程標準出臺才有了“經歷、體驗”這樣的詞語。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自我的體驗,因為文科更需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來理解文章的意蘊,那么在理科中又為什么要提到這個字眼呢。我覺得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哪一種教育,其心理機制是一樣的,什么東西都必須是來自學生內心的,無論是知識的重點還是難點,無論是他們容易出錯的地方,只有學生自己體會到了這個點的重要性,學生才能真正的重視起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問題。體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在畫角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顧自己剛才創造角的時候是怎樣畫的?因為有了剛才畫角的過程,學生紛紛敘說自己的畫角的步驟,這個步驟有比較成功的、簡便的,也有比較繁雜的,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先畫一條邊,再畫一條邊,然后再將兩條邊延長到相交點,這個方法就有很多同學認為過于復雜,都比較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為學生對于畫角都有了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認同比較好的畫法,所以,我覺得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好處的。體驗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的革命,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進入體驗的概念,要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
這節課,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處理上還不夠好,學生折角后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太過于開放,沒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本次課例對于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識的把握,突破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課堂實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學設想,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一、體現了教學與知識的聯系
上課時能從生活實際中讓學生找角,到身邊找角,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教學于生活,并能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教學的生活化。
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動手動腦去解決和探究
本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使他們通過折一折,摸一摸,體驗到角的項點與邊的特點,通過小組內比一比活動角,探究大小三角板各角的大小來為學生搭建了問題研究的舞臺,使他們在實踐操作中自己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三、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本課教學中,我能使學生在會心的笑容中輕松的掌握了課堂要求掌握的知識與方法,為學生創設了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體現了我扎實的課堂教學技能與課堂教學藝術。
四、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相互質疑等合作探究活動,學生從學習能動性,得到激發,在自己探究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總之,本節課我較為滿意,同時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同課異構”的確是為后上課的人帶到了許多價值的思索,可以使后上課的老師思索一下如何去突破學生的難點,怎樣才會使學生們更快樂地體驗成功、收獲知識,怎樣教才會使學生不用再教,使他們樂學、愛學,一節課帶給我們的反思的確很多,做為教師的確應該做到了解學生,了解教材,以人為本,將來我會一直認真探究新課程及有關理念,以便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于角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第一次接觸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我先通過單元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通過觀察、操作、演示、驗證、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玩一玩、畫一畫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并讓學生初步學會畫角。此外,在教學中,我力求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
整個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節課我注意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認識角;在小組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2、教學思路設計清晰。
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我充分研究了教參,懂得了本節課有三部分的教學內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認識,第二部分是比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畫角。然后再精心設計每一部分的教學,爭取做到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每一個知識點。
3、采用現代教學技術。
比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在PPT中插入了視頻動畫“紅角與藍角的爭論”,這樣會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4、給每個學生機會,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
在這節課上我盡量調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尤其是在畫角的時候,讓每個學生都拿起筆來畫角,并一一指導,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
雖然,這節課有以上成功之處,但也有很多不足,現就自己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整個教學設計顯得過于累贅。在情景圖中讓學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讓學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后還是讓學生找角指角,雖然這樣的設計會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但是顯得過于繁瑣,找角指角的部分適度即可。
在講解角的特點這一部分的時候,除了讓學生上到講臺上指一指角,還可以讓學生表達一下在哪里找到了角,比如情景圖中,就可以引導學生說:“我在鐘表上發現了角,鐘表的時針和分針組成了一個角。”這樣子,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不僅僅停留在學生用手指指說那有角,只會指不會說。
在比較角的大小時,學生自己動手做了角,教師拿學生做的角和老師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較,不夠明顯。可以拿出學生做的兩個角去比一比誰大誰小,得出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在講解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時”,也可以搜索一些網上的動畫演示,讓一個角的邊加上,再加長,縮短,再縮短,讓學生觀察這個角的大小是否變化,這樣學生更易于理解,也不會產生視覺疲勞,相反,學生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高。
在練習的設計上,也可以更新穎一些。這就需要備課的時候下功夫,從網絡上、各種資料上查找或者自己設計,新穎的設計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做題的積極性,讓枯燥的練習變得生動有趣。
5、評價語言相對單調、機械。
對于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或操作練習,我的評價相對而言比較單調,缺乏教學藝術,有些評價語言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還需要學習。
聽了導師的課,我感覺自己的課設計得不夠理想。“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我想因為有遺憾,才會不斷反思,才會有所發現,才會逐漸進步,所以,我會一直努力。
上一篇:微信個性簽名清明節最新的
下一篇:自我鑒定:幼兒教師自我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