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釋義:表:說。敘述故事時,放下一頭,講另一頭。“兩”又作“干”。 例句:老祖宗“一張口難說兩家話”,“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第2句】:【戰斗環境出英雄,艱苦條件出智慧】(諺)指一個人的智謀、膽量,都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
【第3句】:【打鼓弄琵琶,相逢是一家】(諺)指打鼓的和彈琵琶的相逢便合場演奏,過后就各分東西。比喻人臨時聚合,不過是逢場作戲,無情義可講。
【第4句】:【不圖打魚,只圖混水】(慣)不為捕魚,只想把水攪混。比喻不圖得到多少好處,只為把事情攪亂。
【第5句】:【不叫的狗咬人】 釋義:比喻害人的人兇相不外露。 例句:故玉音的男人黎桂桂,是個老實巴交的屠戶,平日不吭不聲,三錘砸不出個響屁。可是不叫的狗咬人。他為王秋赦總結過一句話,當時流傳甚廣,影響頗壞。
【第6句】:【好漢難打三面鼓】(諺)手腳再利索的漢子,也不能同時敲響三面鼓。借指人不論怎樣精明能干,也難應付同時發生的多起事情。
【第7句】:【力貴突,智貴卒】(諺)突:迅猛。 卒:通“猝”,急遽。用力貴在迅猛,用智貴在快速。指用力也好,用智也好,全在一個“快”字上。 也作“力貴疾,智貴卒”。
【第8句】:【殺人可恕,情理難容】(諺)殺人的行為有時也可寬恕,違情悖理的事情卻實在難以容忍。指違情悖理的行為,有時比殺人還可惡。
【第9句】:【叫人不蝕本,舌上打個滾】(諺)蝕本:賠本。稱呼人是很容易的事,損失不了什么,只不過動動舌頭就是了。指見面向人打招呼,既不受損失,又能有益于人際交往。 也作“喊人不費本,舌頭打個滾”。 喊人:稱呼人。
【第10句】:【谷地里點玉茭——高出一截子】(歇)點:點種。玉茭:玉米。指比一般程度高出很多。
【第11句】:【百拙無一能】(慣)拙:笨。指一點本領、能耐都沒有。
【第12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第13句】:【灶膛里掄錘——砸鍋】(歇)本指把鍋打破,轉喻把事情辦糟了。
【第14句】:木尺雖短,能量千丈。
【第15句】:【螳螂捕蟬,黃雀隨后】(諺)螳螂一意捕蟬,不防身后的黃雀又來捕它。比喻人往往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禍患。 也作螳螂捕蟬,黃雀伺后。 螳螂捕蟬,不顧身后。
【第16句】:【問醫不瞞醫,問卜不瞞卜】(諺)卜:占卜、算命之類。請醫生看病,不能隱瞞病情;請卜者算命,不能隱瞞內情。指凡求人辦習;,必須以真情相告。
【第17句】:【好意反成惡意】(慣)指以善心待人,卻被人誤解為歹意。
【第18句】:【胳膊兒往外撇】(慣)比喻說話、做事向著外人。 也作胳膊肘往外拐。 胳膊肘朝外扭。 胳膊肘往外彎。
【第19句】:【前打后商量】(慣)指先用武力制服對方,然后再與之議事。
【第20句】:【柳樹上開花,沒結果】 釋義:柳樹的種子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飛散,很像一團團白花,叫柳絮,種子非常小,不顯眼,人們錯以為柳樹不結果。比喻事情沒有個結果。 例句:唉,他說命太苦,頭一回說親說了個你,鬧了一回子,誰知道柳樹上開花,沒結果。
【第21句】:【和尚跟著月亮走——借光】(歇)光:本指光亮,轉喻好處。指憑借某人或某事得到好處。 也作“和尚跟著月亮走——沾光”。
【第22句】:【開口見喉嚨】(慣)指一張口就知道他想說什么,或一說話就暴露了他的真實意圖。
【第23句】:【老虎戴念珠,假裝善人】 釋義:念珠:數珠,佛教徒誦經時用來計算次數的成串的珠子。比喻偽裝成好人。“戴”又作“掛”。“假裝”又作“假充”。 例句:韓寶根又說:“錢萬利是老虎戴念珠,假裝善人。咱使他的錢,就等于用他的高利貸呀!”
【第24句】:【富人過年,窮人過關】 釋義:舊時富人過年高高興興,窮人過年卻有人催租和逼債,像過關一樣困難。 例句:大家知道,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最怕這十二月的節期,窮人的孩子也害怕過年。
【第25句】:【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諺)既是親親熱熱的一家人,就不會說出不是一家人的冷漠話。多指彼此關系親密得如同一家人,就不可說見外話。
【第26句】:【軟的欺,硬的怕】 釋義:欺侮老實人,害怕厲害人。 例句:“我深知你們軟的欺,硬的怕,背著我的眼,還怕誰?倘或二奶奶告訴我一個‘不’字,我要你們的命。”
【第27句】:【地肥禾似樹,土薄草如毛】(諺)指土地肥沃,田禾會長得像樹一樣高大;土地瘠薄,野草會長得像毫毛一樣細小。也比喻有基礎的政權最容易發展鞏固。
【第28句】:【好馬卻馱癡漢走,巧妻偏伴拙夫眠】見“駿馬卻馱癡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第29句】:【惡言傷心,惡行傷身】(諺)惡毒的話會傷害人心,惡毒的行為會傷害人體。指惡言惡行是野蠻的,是文明社會絕不容許的。
【第30句】:【地誤誤一季,人誤誤一輩】見“耽誤了莊稼是一季,誤了孩子是一代”。
【第31句】:【急驚風撞了個慢郎中】(慣)急驚風:中醫指小兒因高燒引起的驚厥、抽搐。比喻事情緊急,卻碰上了慢性子或漠然視之的人。 也作急驚風遇著個慢郎中。 急驚風偏碰著慢郎中。
【第32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諺)比喻人應該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別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
【第33句】:【沒事常思有事】(諺)指人應有備無患,以免事到臨頭措手不及。
【第34句】:【唱戲的不瞞打鑼的】 釋義:比喻關系密切或相互合作干事的人不必相互隱瞞。 例句:過了幾天,楊大肚子按照藥葫蘆的吩咐把幾個親信的班長叫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一頓之后,說:“唱戲的不瞞打鑼的,跟兄弟們商量件事情。”
【第35句】:【三禮拜六點鐘】(慣)三禮拜:指二十一日,是“昔”字。六點鐘:指酉時。昔、酉合為“醋”。吃醋的隱語。
【第36句】:【看著魚兒下罩】 釋義:比喻看準了再下手。 例句:小梅又安頓給崔骨碌:“聽說張金龍常到你們這兒來,要是有機會,把這個鐵桿漢奸—塊兒抓住,那就更好了。反正看著魚兒下罩,你瞧著辦吧!”
【第37句】:【烏云遮不住太陽】 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38句】:【只認銀錢不認人】(慣)指人過于看重錢財,根本不講人情。
【第39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40句】:做做力出,縮縮病出。
【第41句】:【干打雷不下雨】(慣)1比喻干嚎無淚。2比喻光造聲勢,沒有行動。 也作干響雷不下雨。 光打雷不下雨。
【第42句】:【一石激起千層浪】(慣)比喻某種言論或行動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反響。
【第43句】:【豆芽不可做柱,丫頭不可做主】 釋義:丫頭做不了一家之主,就像豆芽做不得柱子一樣。比喻女子擔當不了大任。
【第44句】:【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見“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第45句】:【千日吃了千升米】(慣)比喻住的日子已多,花銷很大。
【第46句】:【挨一拳,得一著;挨十拳,變諸葛】(諺)諸葛: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以足智多謀著稱。指人受到挫折不要緊,只要善于總結教訓,挫折越多,越能增添智慧,增長才干。
【第47句】:【伯樂一顧,馬價十倍】(諺)伯樂:春秋時秦人,善相馬。指只要伯樂對某一匹馬看上一眼,這馬的價錢就會提高十倍。也借指經威望高的人推薦,其人的地位就會大為改觀。
【第48句】: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第49句】:【抓大頭】(慣)見“捉大頭”。
【第50句】:【鍋里無米白添柴】(諺)比喻缺乏關鍵的條件,一切都是徒勞。
【第51句】:【兩虎相斗,必有一傷】(諺)兩只猛虎相互咬斗,其中必有一只要受到損傷。比喻兩強相斗,必有一方受害。 也作兩虎共斗,勢不俱生。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
【第52句】:【摔碟子摔碗】(慣)形容摔摔打打,亂發脾氣。 也作摔盆子砸碗。 摔桌子砸板凳。 摔盆子摜碗。
【第53句】:【來得易,去得易】(諺)得來容易,失去也容易。多指財物不是通過正道取得的,往往不知心疼,隨意揮霍浪費。 也作來得容易去得快。 來時容易去時快。
【第54句】:【虎進深山,龍歸大海】見“龍歸滄海,虎入深山”。
【第55句】:【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諺)絲:十分之一寸的長度單位。一絲一絲織成寸,一寸一寸織成尺;不斷積累,才成丈匹。 指成匹的布是由一絲一寸織成的。 泛指凡事必須注重由少到多的積累,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第56句】:【貓老吃子,人老惜子】(諺)指貓老了,會將生下的崽子吃掉;人老了,會特別惜愛自己幼小的孩子。 也作“人老惜子,貓老吃子”。
【第57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釋義: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 例句:對我這一代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你們年輕一代應該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第58句】:【粗柳簸箕細柳斗,世上誰見男兒丑】(諺)只要能編成簸箕和斗供人使用,粗柳細柳是一樣的;只要有能耐,男子美與丑都關系不大。
【第59句】:【人要金試,金要火試】(諺)金子是真是假,放在烈火中一試便知。 人是貪是廉,在金錢面前也一試便知。指認清一個人的品格,最有效的辦法是用金錢去檢驗。
【第60句】:【夜貓子不黑天不進宅,黃鼠狼不深夜不叼雞】 釋義:說明壞人看準時機才干壞事。 例句:“俗語說:‘夜貓子不黑天不進宅,黃鼠狼不深夜不叼雞。’狗東西再來,它就得瞅上個空子才下嘴。”
【第61句】:【摸到韭菜就當蔥】(慣)比喻由于簡單草率而錯把不同的事物當成一回事。
【第62句】:【一個釘子一個眼】(慣)形容對事情非常認真。也形容盤算得很緊,沒有剩余。 也作一口釘子一個眼。 一個竹眼釘一條釘。
【第63句】:【葉落歸根,人老還鄉】見“樹高干丈,葉落歸根”。
【第64句】:【一分行情一分貨】(諺)行(hang)情:市場上商品的時價。 指出錢多少決定貨物的優劣。也泛指得多少好處辦多大的事。 也作一分價錢一分貨。 一分錢,一分貨。 一分貨色一分價。
【第65句】:【嫌吃嫌穿沒吃穿】(諺)在吃穿上過于挑剔,必然造成無度的揮霍浪費,最終落得吃不上穿不上的結局。指在吃喝上追求奢侈是注定要貧困的。
【第66句】:【熱灶一把,冷灶一把】 釋義:熱灶燒一把火,冷灶也燒一把火。比喻待人處世,不趨炎附勢,不因人而異。 例句:古亭劉端簡公居鄉,邑大夫或慢之。值宴會,端簡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詩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屬。劉云:“一枝紅杏出墻來,見一半不見一半。” 含有誚意。邑大夫云:“旋斫松柴帶葉燒,熱灶_把,冷灶—把。”
【第67句】:【舍著金鐘撞破盆】(慣)比喻不惜任何代價,甚至豁出性命去拼搏。
【第68句】:【媳婦堂前拜,公婆背利債】(諺)指舊時窮人家要靠借債來娶媳婦。
【第69句】:【一字入公門,千牛不能拔】(諺)公門:衙門。指訴訟狀一經遞入衙門,一字也不能更改。告誡人們寫訴訟狀應特別謹慎。
【第70句】:菜無心必死,人無心必亡。
【第71句】:【三頭不辨兩】(慣)連三個兩個都分不清楚。形容人分辨不出好壞。
【第72句】:【樹怕皮薄,人怕體弱】(諺)指樹憑的是皮的脈絡向上輸送養料,樹皮薄了養料供應就會不足;人憑的是身體強壯長精神,體質衰弱就會百病纏身,無所作為。
【第73句】:【家將敗,出妖怪】(諺)指家庭將要衰敗時,往往會出現離奇古怪的事。也指國家將耍衰敗時,往往會出現非常怪異的人事現象。
【第74句】:【親家】孩子們結婚后,小夫妻雙方父親之間的稱呼,雙方母親則稱為“親家母”。深受國人喜愛的豫劇《朝陽溝》有句著名的唱段“親家母,你坐下,咱倆拉拉知心話……”“親家”之稱最早始于唐代。《新唐書·蕭嵩傳》載:“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玄宗)呼為親家。”最初這一稱呼只流行于皇親國戚的聯姻上,唐玄宗直呼龍婿生母為親家母,足見其關系的親密。因此,唐代詩人盧綸作《王駙馬花燭詩》云:“人主人臣是親家。”后來,“親家”這個稱呼通行到了民間,一般老百姓也開始使用這一稱呼,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75句】:【揭底就怕老鄉親】(諺)揭底:揭開見不得人的老底。指老鄉親最知底細,要揭發老底,最有效的還是知情的老鄉親。
【第76句】:【螳臂當車——不知自量】(歇)螳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抵擋。指過高地估計自己,妄圖抗拒強大的力量或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也作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第77句】:【逢人減壽,見衣加錢】(諺)見了人,要把人家的歲數說得小點;見了人家穿的衣服,要把衣價抬得高點。舊指與人交往要善于取悅對方。 也作“逢人減歲,遇貨加錢”。
【第78句】:【刀切豆腐——兩面光】見“快刀切豆腐——兩面光”。
【第79句】:【瞞債必窮,瞞病必死】(諺)隱瞞債務的,必定窮愁潦倒;隱瞞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時治療,最終誤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隱瞞,不然沒有好結果。
【第80句】:【秦】“秦”字是人們很熟悉的一個字。然而,它的來歷非同一般。 傳說在秦朝之前,是沒有“秦”這個字的,秦朝的國號當時寫做“菜”。 據說,“秦”這個字是秦始皇造出來的。他造的“秦”字流傳千古,武則天造的“墨”字,卻是曇花一現。 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倨傲得意。他覺得“王”已經不能適應自己的功德,還要再找一個比“王”更高大的詞,來標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為自己的稱號。國家也是一樣,他覺得國號“琹”字不好,“一塊木席上坐兩個王,這怎么行?要找一個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沒想出個好字。突然,他瞥見案頭的史書《春秋》,心想,《春秋》里寫的是秦朝以前的歷史,而歷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邊字合在一起,寫出一個“秦”字,然后傳令下去,將國號“栗”改為“秦”。從此“栗國”就成了“秦國”。 然而,秦始皇雖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遠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夢很快就破滅了,秦朝僅傳兩代便被起義軍滅掉了。秦朝雖短,不影響秦始皇千古一帝。
【第81句】:【西鶴年堂去討刀傷藥】(慣)西鶴年堂:北京一家中藥鋪。罵人將要被殺頭。
【第82句】:【白吃蘿卜還嫌辣】(慣)比喻白白地得了好處還挑剔。
【第83句】:【生在蜜罐里】見“落在蜜缸里”。
【第84句】:【量體裁衣,看菜吃飯】見“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第85句】:【驚堂木】在舊戲舞臺上,縣官以上的地方官員的案頭都放有一塊“驚堂木”,案犯一到,驚堂木“啪”地一拍,問道:“有招無招!”動刑之前,驚堂木一拍:“大刑侍候!”那么,“驚堂木”源自何時,有何作用呢? “驚堂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開始使用。《國語·越語》中記載:“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這就講清了它的規格和作用。“驚堂木”的正式名稱叫“氣拍”,也有叫醒木、界方和撫尺的,俗稱“驚堂木”,是一塊長方體的硬木,有棱兒有角兒,取“規矩”之義,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的作用。 只有普通官員手中的那個小木塊才叫“驚堂木”,皇帝用的稱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統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員用的叫“佐朝綱”,元帥、將軍等高級武官用的叫“驚虎膽”。
【第86句】:【喝西北風】“喝西北風”這一俗語現在指餓肚子。“喝西北風”有兩個來源,一是出自典籍,一是出自傳說。 先說出自典籍。“喝西北風”原作“吸風”,指道家所宣揚的一種境界,即不食人間煙火,只靠呼吸空氣生存。也指沒有東西吃,餓著肚子過日子。 “吸風”出自《莊子-逍遙游》:“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以后,多有引用。 如唐朝枉檐的《游邊》中有:“萬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風。”清朝吳敬梓的《儒林外傳》中有:“叫我們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 此外還有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個十分吝嗇的趙財主,一心想給兒子請個先生,但又舍不得花錢。到哪里才能請到一個光教書不吃飯的先生呢?夫妻倆動起了腦筋。 妻子說:“聽人說,翻過那座山,有個小村莊,村中有個窮秀才,不吃飯,只喝西北風。如果能把他請來,那就再好不過了。”趙財主信以為真,便騎著毛驢去請那位只喝西北風的先生。 趙財主走出家門不多遠,遇到了晏子。他想晏子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何不聽聽他的意見呢?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對晏子說了。晏子聽了連聲說:“好,好,請到這樣的先生真是太好了。”然后,他又連連搖頭說:“不行,不行,要是有一天刮起東南風,拿什么東西給先生吃呢?”此話便傳出去了,趙財主留下讓人“喝西北風”的笑柄。
【第87句】:【好鷹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獸】 釋義:比喻行為要光明磊落,昧良心的事不做。 例句:巴滿貢追上幾步,又氣又笑地攔住她:“你把話說明白呀!好鷹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獸,赫哲人辦事都在明處。”
【第88句】:【磚錢不買瓦】(慣)買磚的錢不用來買瓦。形容人做事不靈活,不知變通。
【第89句】:【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諺)大喜中說的話,往往過后兌現不了;大怒中說的話,往往過火沒分寸。戒人在感情沖動時說話要有理智。
【第90句】:【一根燈草沾缸油】(諺)燈草:舊時油燈的燈芯。一根燈草雖細,長時間點燃也能耗干一缸油。比喻微少的支出,日積月累后也能造成大耗費。
【第91句】: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第92句】:【秋后問斬】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有特例,根據不同的犯人,不同的犯罪性質,進行不同處理。 秋后算賬“秋后算賬”比喻事后等待時機進行報復或清算。它的本義是,到秋后,農作物收獲了,有了經濟收入,那么在這一年當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后結賬了。因為古代我國的農民沒有其他收入,只好等秋后賣了農產品,有了錢才能與人結算。至于秋后算賬的含義(比喻),是與原意的相關聯才形成喻體。秋天,還是個肅殺的季節,秋字加個心就是個“愁”字。 秋后算賬蘊含著新賬舊賬一起算,最后清算總賬的意思,它來源于明清秋后斬殺犯人的慣例,民間口頭相傳,秋天這么多事,便得出了“秋后算賬”這一今義的俗語來。
【第93句】:【忍宇中間一把刀,不忍分明把禍招】(諺)忍字的結構是“心”上有“刀”,是指如果遇事不忍,就會惹出殺身之禍。指遇事能忍,自會免除災禍。 也作忍自忍,饒自饒,忍饒相加禍自消。 忍自忍,饒自饒,忍耐比著饒恕高。
【第94句】:【還債容易還情難】(諺)情:人情。指人際間的情誼比錢財更寶貴。
【第95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諺)指商店資格老,規模大,就往往會慢待顧客;顧客財大氣粗,又往往會刁難商店。 也作“客大壓店,店大壓客”。
【第96句】:雁無頭,飛不齊。
【第97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釋義:多向幾個老師求教就會本領高強。 例句:“俗話道:‘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往后兒,你要注意隨時隨地向認字的入學習,多認些老師。”
【第98句】:【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是流行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句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學習優秀就應該當官”,是一種典型的“讀書做官論”。其實這是犯了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的嚴重錯誤。那么,“學而優則仕”源自哪里,又怎樣正確理解它呢? “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原文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有人常常把它當成孔子的話,其實這話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的高論。 按《辭海》的解釋,“優”字的含義其中有一條為“充足、富裕”;“仕”字的含義其中有一條為通“事”。如果按此理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本意應該是“做事有充足的空閑時,應該學習;學習尚有富裕時間,應該做事。”這才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看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本義就是“知行合一”,即“實踐與認識相統一”,這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工學結合,處理好工學矛盾”是相似的。 南宋大儒朱熹就持這種觀點。他在《論語集注》中說:“優有余力也。仕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顯然,朱熹也把“學而優”解釋為“學有余力”,并認為“仕”與“學”同等重要。對此,北京大學一教授解釋說,“學”是理論總結,“仕”是運用理論到實踐。“學”可以增加“仕”的深度,“仕”可以增加“學”的廣度。《論語集注》是南宋以來官方認定的權威版本,它的解釋無疑是最正確的。
【第99句】:【凈水澤必深】 釋義:比喻人知識淵博,謙虛謹慎,不顯示自己。 例句:凌雪春問:“說我什么?”夏小云道:“凈水澤必深,滿瓶搖不響,精工出細活。”
上一篇:鼓勵人的的文案,發朋友圈會高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