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開始到輪回要經(jīng)過那些地方
給順序
人的說法在中國,傳說人死后,會有陰間的黑白無常來捉拿人魄,把他們帶到陰曹地府去接受陰間官閻羅王的審判,以決定他們是升天做神仙;或再次投胎做人;還是打入十八層地獄去受苦。
人的魂魄到陰間報到要走很長一段路,過很多的關;黃泉路一是對這些關和路程的總稱;另一種是專指這一路程中的一段叫黃泉路的路。
有人認為,人的陽壽到了就會死,這是正常的死亡,正常死亡的人首先要過鬼門關,過了這一關人的魂魄就變成了鬼,接下來就是黃泉路,是接引之路。
在黃泉路上還有很多孤魂野鬼,他們是那些陽壽未盡而非正常死亡的,他們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陰間,只能再黃泉路上游蕩,等待壽陽到了后才能到陰間報到,聽侯閻羅王的發(fā)落。
在黃泉路上有火紅的彼岸花。
彼岸花是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
在那兒大批大批的開著這花,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 又因其紅的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 也是這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 人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
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
接下來還要過忘川河,奈何橋,跨過三生石,喝迷魂湯等等。
中國在佛教未傳入前的傳統(tǒng)信仰認為,普通人死后亡魂會歸于泰山之下,泰山神東岳大帝為冥界主宰。
后來認為酆都為冥界入口之一。
佛教傳入后認為地獄是六道輪回中最劣最苦的,民間認識的“重獄”便是“十八層地獄”,事實上地獄只有十殿,每一殿有一閻王掌管,故有“十殿閻王”之稱,十八層地獄即是十殿的第九殿——阿鼻地獄。
中國人相信,通過冥幣能夠買通地獄中的小鬼,而免于較重的刑罰,而已故親屬的家人在農歷十月初一或者清明節(jié)掃墓期間也會焚燒“紙錢”給“陰間”的親屬。
閻王觀念:十殿閻羅。
閻羅王被認為是地獄的主宰,掌管地獄輪回。
大約在南北朝期間由印度傳入中國。
由于閻王的信仰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統(tǒng)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十殿閻王中國佛教中,有十殿閻羅之說。
此說源于唐代,相傳天帝冊封閻羅王,由閻羅王統(tǒng)率地獄和五岳衛(wèi)兵。
地獄更分為十殿,十殿各有其主和名號,稱地府十王,統(tǒng)稱十殿閻王。
十殿閻王各有其主、誕辰和專職,簡述如下:第一殿:秦廣王蔣(廣明王蔣子文),二月初一日誕辰(一說為二月初二日),專司人間壽夭生死,統(tǒng)管吉兇。
第二殿:楚江王歷,三月初一日誕辰,專司活大地獄,即寒冰地獄。
第三殿:宋帝王余(宋帝明王),二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黑繩大地獄。
第四殿:五官王呂(官明王),二月十八日誕辰,專司合大地獄,即血池地獄。
第五殿:閻羅王包(閻羅天子包拯),正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叫喚大地獄。
第六殿:卞城王畢,三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大叫喚大地獄及枉死城。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誕辰,專司熱鬧地獄,即肉醬地獄。
第八殿:都市王黃,四月初一日誕辰,專司大熱鬧大地獄,即悶鍋地獄。
第九殿:平等王陸,四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鐵網(wǎng)阿鼻地獄。
第十殿:轉輪王薛,四月十七日誕辰,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區(qū)別善惡,核定等級,發(fā)往投生。
十殿閻王這是中國特有的閻王系統(tǒng),最初佛經(jīng)中是沒有十殿閻王這一說法的。
據(jù)《禁度三昧經(jīng)》說;閻王治下只設五官,鮮官禁殺,水官禁盜,鐵官禁淫,土宮禁兩舌,天官禁酒。
中國佛教史傳著作《佛祖統(tǒng)記》卷三十三記載;“世傳唐道明和尚神游地府,見十五分治之人,因傳名世間。
”閻王的屬下變成了十五。
據(jù)說至此在中國佛教開始有了十殿閻王的設供。
十殿閻王的名稱最初出現(xiàn)在《預修十五生七經(jīng)》。
十殿閻王各自都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的職權,爭自處理罪鬼的方式,在《玉歷鈔傳》、《閻王經(jīng)》中有詳細記載,現(xiàn)抄錄如下:十殿閻王的名稱和各自’的職權、處罰罪鬼的方法如下:第一殿,秦廣王蔣,二月初一誕辰,司人間天壽生死,統(tǒng)管幽冥兇吉。
善人壽終,接引超生。
功過兩半者,交送第十殿發(fā)放,仍投人世,男轉為女,女轉為男。
惡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臺,名曰孽鏡臺,令之一望,照見在世之心好歹,隨即批解第二殿,發(fā)獄受苦。
第二殿,楚江王厲,三月初一誕辰,司掌話大地獄,又名剝衣亭塞冰地獄,另設十六小獄。
凡在陽間傷人肢體,奸盜殺生者,推入此獄,另發(fā)應到何小獄受苦,滿期轉解第三。
殿,加刑發(fā)獄。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誕辰,司掌黑繩大地獄,又名剝戮血池地獄,另設十六小獄。
九陽世許逆尊長、教唆興訟者,推入此獄,另發(fā)應至幾重小獄受苦,受滿轉解第四殿,加刑發(fā)獄。
第四殿,五官王呂,二月十八日誕辰,司掌合大地獄,又名剝戮血池地獄,另設十六小獄。
凡世人抗糧賴租,交易欺詐者,推入此獄,另再判發(fā)小獄受苦,滿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第五殿,閻羅王天子包,正月初八誕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憐屈死,屢放還陽伸雪,降調此殿,司掌叫喚大地”獄并十六誅心小地獄。
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鄉(xiāng)臺,令之聞見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隨即推入此獄,細查曾犯何惡,再發(fā)入誅心小獄,鉤出其心,擲與蛇食。
受苦滿日,另發(fā)別殿。
第六殿,卞城王畢,三月初八誕辰,司掌大叫喚大地獄及枉死城,另設十六小獄。
凡世人怨天尤地、對北溺便涕泣者,發(fā)入此獄,查所犯事件,應發(fā)何小獄受苦。
滿日轉解第七殿,再查有無別惡。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誕辰,司掌熱惱地獄,又名碓磨肉醬地獄,另設十六小獄。
凡陽世取骸合藥、離人至戚者,發(fā)入此獄,再發(fā)何重小獄。
受苦日滿,轉解第八獄,收獄查臺。
第八殿,都主王黃,四月初一誕辰,司掌大熱惱大地獄,又名熱惱悶鍋地獄,另設十六小獄。
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悶煩惱者,擲入此獄,再交各小獄加刑。
受盡痛苦,解交第十殿,改頭換面,永為畜類。
第九殿,平等王陸,四月初八誕辰,司掌豐都城鐵網(wǎng)阿鼻地獄,另設十六小獄。
凡陽世殺人放火、斬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鋼柱煉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燒,燙燼心府,隨發(fā)阿鼻地獄受刑,直到被害者個個投生,方準提出,解交第十殿發(fā)生六道。
第十殿,轉輪王薛,四月十七誕辰,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別善惡,核定等級。
發(fā)四大部洲投生。
男女壽天,富貴貧賤,逐名詳細開載,每月匯知第一殿注冊。
凡有作孽極惡之鬼,著令更變胎卵濕化,朝生暮死。
罪滿之后,再復人生,投胎蠻夷之地。
凡發(fā)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忘臺下,灌飲湯,使忘前生之事。
這十殿,通常以第五殿閻羅王為代表,統(tǒng)稱為十殿閻羅、十殿閻君或十殿閻王。
。
實際上是人世間的統(tǒng)治系統(tǒng)在陰間的翻版,是人間的官職在陰間的延伸。
這種各有漢姓,生辰明確的地獄統(tǒng)領階級,是佛教漢化的典型例子。
十殿閻王在民間的影響很大,大約自唐未五代時期開始流行,以致連道教也沿用這一套冥府神仙系統(tǒng)起來。
佛寺中往往是在冥界總管地藏菩薩左右分塑十殿閻王,過去在城隍廟里一般具有十五殿。
著名的大足石窟石箓山第九龕有北宋十殿閻王像,十王形象如下:秦廣王豹眼獅鼻,絡緦長須,頭戴方冠,右手持笏于胸前。
楚江王短臉闊口,頭戴冠,身著長袍,左手持笏。
宋帝王橫眉瞪眼,雙手于胸前捧笏。
五官王皺眉瞪眼,連耳長鬃,頭戴方冠,身穿長袍,左手在膝前握一個念珠,右手持笏放在膝間。
閻羅王白凈面孔,頭戴冠旒,兩側垂香袋護耳,身穿荷葉邊翻領寬袖長袍,雙足著靴;雙手在胸前捧笏,正襟危坐。
卞成王豎眉張口,頭頂戰(zhàn)盔,身著鉛甲,束腰勒帶,足踏革靴,雙手于胸前拱揖。
泰山王扁鼻凹臉,頭戴方冠,雙手懷中持笏。
都市王白凈面皮,雙手捧笏。
平等王老者形象,連鬃長髯,頭戴方冠,身著長袍;雙手握于袖中,懷中抱笛板。
轉輪王面有短須,雙手捧笏。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什么意思
鬼節(jié)簡介 四大鬼節(jié):三月三、清明節(jié)、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jié),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清明節(jié) 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 參見 “ 清明節(jié) ”詞條。
七月十四\\\/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jié),又稱中元節(jié)、七月半或鬼節(jié),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jié)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jié),又是道家的中元節(jié),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
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jù)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xiàn),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民間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
據(jù)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后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yǎng)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
佛祖有鑒于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
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jié)。
農歷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jié)日——鬼節(jié),又稱中元節(jié)或盂蘭盆節(jié),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jié)日之一。
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jié)陰間過鬼節(jié)的傳說。
據(jù)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jié),并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愿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lián)網(wǎng)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fā),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jīng)永遠離去的親人。
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 道教的“中元節(jié)” 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yǎng)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
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里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jié)段,類似于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chǎn)生在中國農業(yè)文明發(fā)達地區(qū),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
這就是說,由于中國農業(yè)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jié)”;下半年的地官節(jié)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jié)”;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jié)”。
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tǒng)認識。
中國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
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
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
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jīng)》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采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于游樂”,就是來源于中國道教的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jié)”,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jié)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
中元節(jié)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
而對于一般教眾,道教則創(chuàng)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樂之中”。
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游,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于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
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jié)”并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jié)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jié)”,所以,“中元節(jié)”又是中國節(jié)日中的“懺悔節(jié)”和“贖罪節(jié)”,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jié)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jié)”。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qū),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
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jié)。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
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于祭祖節(jié)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fā)明出紙時,買賣很好。
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
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
后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
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
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
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后,只聽見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
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
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xiàn)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
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后門,放我回來了。
蔡莫裝作糊涂:我并沒有送錢給你啊
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
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
慧娘慷慨地送給鄉(xiāng)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xiāng)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
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
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
相傳這一習俗起源于春秋秦國。
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
秦文公令人追殺。
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
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
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
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鬼節(jié)起源 鬼節(jié)源于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
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jīng),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jù)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jīng)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fā)現(xiàn)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
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jīng)。
按照指示,目連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
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了食物。
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鬼節(jié)”。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
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
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fā)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
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
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
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
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
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jié)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jié)”是因傳統(tǒng)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jié)淳樸的意義。
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jié)豐富的人文內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
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jié)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jié)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jīng)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 漢語中用“鬼”組成的詞如“鬼雄、鬼魅、鬼才”之類舉不勝舉,民間關于鬼的傳說更無法搜集窮盡。
我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達到幾近完美的程度。
鬼節(jié)文化 在上古神話中難以見到死后世界的描繪,“鬼”字最初也并不是現(xiàn)在的意義。
甲骨文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怪物。
后來逐漸演化成人死之后所變之物。
《禮記?祭義》已說得很明確:“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
”《禮記?祭法》則進一步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
”那就是達官貴人死后有廟供奉,終年有人祭祀,則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無廟享祭,四處飄泊,才是鬼。
我國第一部辭書《說文》中解釋的“鬼,人所歸為鬼”就是現(xiàn)在的含義。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
后來雖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總還無法動搖國人對鬼神的迷信。
到了清代蒲松齡筆下,雖有兇神惡煞般的厲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禮儀年輕漂亮的女鬼,讀了《聊齋》之后,不但不覺得鬼可怕,反而覺得十分可愛。
我國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實得益于佛道兩教。
道教是我們地產(chǎn),佛教是漢魏時從西土傳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陰間世界(佛家也稱冥間),也就是鬼們生活的世界逐漸構建起來。
道家的主要建筑是豐都城,并在四川東部長江之濱的平都山上具體演示。
風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漢的王方平和東漢的陰長生都曾在此修煉,后得道成仙。
豐都的由仙而鬼,與兩位仙人的姓氏有關,王、陰倒讀便是陰王,遂成了“陰間之王”,經(jīng)過歷代的演繹,加上《西游記》《鐘馗傳》等神魔小說的渲染,豐都便被營建成一座陰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橋、鬼門關、陰陽界、天子殿、無常殿、城隍廟等陰間地面和各級官府。
比之于道教的陰間,佛教的冥間要完整系統(tǒng)得多。
佛教有所謂“十界”之說,也就是世界上存在著十種境界,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
前四者稱“四圣”,即已經(jīng)超凡入圣,脫離了生死輪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穢土中不盡地輪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惡道”“三惡趣”,是更為不幸的境界,而地獄則是不幸之最。
說起地獄,叫人不寒而栗,且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層,苦難越深重。
地獄中不但有閻羅、判官、鬼卒等兇神惡煞,還有刀山、油鍋、碾盤、鋸解、石磨種種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進入十八層地獄。
鬼節(jié)歷史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
據(jù)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因此無從祭掃。
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漢時代,祭墓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
《后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于墓側,漢因而不改。
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
”皇帝幾乎是逢節(jié)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么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清明。
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墳。
”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jié),也成了踏青游樂的日子。
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jié)的設置也恰到好處。
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jīng)過一秋一夏的雨水沖刷和一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一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
記得以前我家春節(jié)祭祖時上面的橫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遠”, 即不忘祖先之意。
文革期間,破四舊,反迷信,誰還敢上墳燒紙
市上也沒有燒紙可買,但仍有不少人家買小學生訂本子用的白紙去墳上偷偷地燒給親人。
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賺錢的一大門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滿街的燒紙,在店家門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種類之繁,數(shù)量之多,不亞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
而且很有些現(xiàn)代商品意味,燒紙都成沓成捆,整齊美觀,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印記,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港幣,大面值的,一張就是數(shù)億,加上大小不一的黃燦燦的金元寶,如果真有冥國銀行,也得自愧財力不足,甘心倒閉。
燒掉這么多“錢”是否真能使離去的親人在陰間過富足日子
無法得知,有句話叫“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而已。
記得小時候老人說,印現(xiàn)成的燒紙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沒用,最好使的是拿著木頭刻成銅錢樣的鑿子,用小榔頭一下一下在紙上打。
打紙時有很多講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頭必是木頭的,打的痕跡不能疊在一起。
小時候,過年或兩個鬼節(jié),我就經(jīng)常做這件事。
老人告訴我,打上個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陰間不好用,總是用力地打,還怕錢少了,先人不夠用,總是打得密密麻麻的。
雖然現(xiàn)在紙多了,樣子美觀了,我倒覺得小時候由后人一鑿子一鑿子打出的紙錢倒更能體現(xiàn)出對先人的真情。
當然,鬼節(jié)這一天,從山野到街路,到處火光閃耀,煙氣繚繞,紙灰飛揚,造成環(huán)境的污染,有時還會釀成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有什么辦法呢
祖上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那樣用鮮花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思和懷念的習慣。
鬼節(jié)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國家,現(xiàn)代科學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發(fā)射到了火星,但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移,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托。
我們給已逝親人燒幾張紙看似土俗,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內涵。
這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對話,是同先人的一種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xù)。
即使親人活著的時候,有不孝順或照顧不周的情況,在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種平衡。
也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民族會找到更好的紀念先人的辦法,但對先人的紀奠和追思卻是什么時代都不可缺少的。
傳說中陰歷7月15日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在那天它們可以在陽間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陽間人們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稱之為鬼節(jié).
人的生辰八字都是由什么組成的
辰八字或者說八字,其實是周易術語四柱的另一種說法。
四柱是指人出生的時間、即年、月、日、時。
在人用天干和地支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別來表示年、月、日、時,如甲子年、丙申月、辛丑日、壬寅時等,包含了一個人出生時的天體運行的基本狀態(tài)。
每柱兩字,四柱共八字,所以算命又稱“測八字”。
依照天干、地支沂涵屬性之相生、相克的關系,推測人的體咎禍福。
得到正確的出生時間,白天以日晷儀測量最準。
鐘表時間是人為的平均時和地區(qū)標準時,必須依節(jié)氣()計算“真太陽時差”與依出生地計算“地方經(jīng)度時差”,才能得到真正的出生。
八字之中,年的干支與日的干支是延續(xù)的,是實的;月與時的干支是依據(jù)年、日的干支推算的,可以說是虛的。
,最多只能反映一個人出生的天時,用來記錄時間也不為過。
有些人用來算命,這是很不可靠的。
因為一個人的命運受多種條件的影響,除了天時之外,還有生長的地域、人群的限制,再加上機遇的差別,出生的天時的影響又能占多大的比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