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雛鳳清于老鳳聲】釋義:雛鳳:小鳳凰。比喻年輕人勝過老年人,后一代勝過前一代。例句:水溶見他語言清楚,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司量也。”
【第2句】:表姐為了考入理想的大學,終日埋頭苦讀,可一次測驗的失敗讓她失去了信心。舅媽心疼地說:“眼前苦,往后甜,凡事都要往前看。既然努力了,就會有收獲的。”(廣東·龍門)
【第3句】:【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在我國又稱“小寫數字”,比起中國的大寫數字簡省、方便得多。它現在是世界通用的數字,發明者可謂對世界科學進步貢獻大焉。阿拉伯數字并非起源于阿拉伯國家,它的發源地在印度。印度在自然科學方面,最杰出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 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那么,為什么叫阿拉伯數字呢?是因為這種數字符號和計數法產生后,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西方,被命名為“阿拉伯數字”。
【第4句】:【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可看出幼年的性格,七歲可對 一生作出判斷。相關的:三歲定八十。臺灣梁實秋《雅舍散 文二集》:“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悲觀的人就認為 這孩子沒有出息,長大了之后大概是敗家子或社會上的蠹 蟲。”
【第5句】:【開后門】(慣)比喻利用職權給人以不應有的方便和好處。
【第6句】:【月下老人】“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指為男女之間牽線搭橋的媒人。它源自唐代李復占《續幽怪錄·訂婚店》。《續幽怪錄·訂婚店》載:唐代有個叫韋固的人,年少沒有婚配。在赴長安途中旅居宋城,晚上,他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拿著一本書正在月下翻看,韋固問老人看的什么書,老人回答是婚書,上面記載著男女婚配姻緣。韋固又問袋中裝得什么,老者說:“是用來系夫妻腳的紅繩,他們一生下來,我就暗中把他們的腳用紅繩相系。不論冤家對頭,貴賤貧富,天南地北,只要這小繩子一系,他們終究要成夫妻。”于是韋固又向老人問及自己的婚姻大事。老人告訴他是店北賣菜盲婦的女兒,與盲婦一樣丑,今年三歲。韋固很生氣,便派家奴去刺殺丑女。家奴刺傷了丑女的眉間后,與韋固一起逃走。十余年后,韋固任相州參軍,被刺史相中,把女兒許配給他。妻子容貌漂亮,只是眉間總貼一花鈿,才知道此女即為家奴所刺丑女,被刺史收養。此即“月下老人”的由來,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出處。月下老人原來是司職姻緣之神,中國不少地方建有月老祠,以解人們對“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美好期盼。
【第7句】:過了冬至種小麥——趕不上節氣
【第8句】:從學校參加拔河比賽歸來,未進家門我就高聲報喜:“媽,俺班得了冠軍!多虧我上場,同學們都說我是第一大功臣呢!”媽媽聽后,不僅沒有夸我,反而為我澆了冷水:“要知道,一塊磚砌不成墻,一根甘蔗榨不成糖啊!你是集體的一員,應該為集體的勝利而高興。”(河南·虞城)
【第9句】:【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諺)閉住嘴巴,管住舌頭,不隨便講話,自然就保得安全,不會惹是生非。 指慎言可以免禍。
【第10句】:【兩袖清風】“兩袖清風”比喻為官清正廉潔。此詞確實源自清官。明朝時候,在外居官的臣子如果有機會奉旨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帶上許多當地的“土儀”(即土特產)去獻給皇帝和朝中權貴。當時有位著名的清官叫于謙,在外省當巡撫(相當于現在的省長)。有一次,于謙也奉命進京面見圣上,但他既不張羅禮物,也不采辦“土儀”,而是準備空手前去。有人問他什么緣故,于謙作了一首詩回答:“絹帕蘑菇并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詩中“絹帕”、“蘑菇”、“線香”借指土特產,“閶閻”借指老百姓。為了避免老百姓議論,黎民指斥,于謙做到了“為官不擾民”。后來,人們就把居官清正、一塵不染贊頌為“兩袖清風”。
【第11句】:【否極生泰】(諺)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個卦名,否是兇卦,泰是吉卦。否和泰是對立統一的,可以互相轉化。指事情壞到極點時,就會轉好。 也作否極早生泰。 否極泰來,泰極否生。
【第12句】:【地肥茄子嫩】(諺)土地肥沃,長出的茄子就鮮嫩肥大。比喻基礎好,就容易出好的成果。
【第13句】:【 放.長線,釣大魚】從長計議,不要急于求成。李曉明等 《平原槍聲》:“何必打草驚蛇呢,不如放長線,釣大魚。”
【第14句】:四肢開刀——無關大體
【第15句】:【南人駕船,北人乘馬】(諺)南方多水域,故人們善于駕船;北方多平原,故人們善于騎馬。指不同的生活環境往往會培養人們的特有習性與技能。 也作“北人乘馬,南人乘舟”。
【第16句】:【你有毒藥,我有解方】(慣)解方:解毒的藥方。比喻比對方技高一籌或總有對付對方的辦法。
【第17句】:【摟草打兔子——捎帶】(歇)指做某件事時順便做另一件事。 也作“摟草打兔子——捎帶手”。
【第18句】:【紅花還得綠葉扶】釋義:比喻人本領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別人幫助。例句:老羅兄弟,我這是替你們想啊!你瞅哪個在臺上掌權的沒幾個貼心人?紅花還得綠葉扶嘛!
【第19句】:【靠山山崩,靠水水流】釋義:依賴別人靠不住。例句:“……人家說我命苦,是命苦;靠山山崩,靠水水流,靠樹樹歪,一心靠社會主義,可生產隊又說我是累贅……”
【第20句】:山鷂子站在崖頭上——高瞻遠矚
【第21句】:隔皮選西瓜——難識貨
【第22句】:【人嘴兩張皮】釋義:比喻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說話沒準,不可信。例句:“真是人嘴兩張皮,愿說什么說什么。分明是剛才你和錢掌柜商量的。”
【第23句】:我和幾個小伙伴幫一位老爺爺把車子推上坡。老爺爺高興地說:“真是添個蛤蟆四兩力。別看你們人小力薄的,可幫了我的大忙。”(河南·扶溝)
【第24句】:【戲子穿上龍袍,成不了皇上】冒充沒有用,不可能成功。 馬烽《劉胡蘭傳》:“好人誰去她家?穿得闊要怎?唱戲的穿 上龍袍,也成不了真皇帝!”
【第25句】:【拉住狀元喊姐夫】(慣)譏諷人不顧廉恥去攀附權貴。
【第26句】:媽媽讓我擇好青菜后再洗干凈,我偏要洗干凈后再擇。媽媽說:“你真是犟死驢不解韁繩,真拿你沒辦法。”(河南·鄭州)
【第27句】:【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沒錢的斗不過有錢的,有錢的 斗不過有權的。相關的: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爭。歐陽山 《三家巷》:“你年紀還小,你還不懂得這些個事情。俗話說, 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爭嘛。”
【第28句】:【六月戴氈帽——不看氣候】(歇)氈帽:嚴寒時所戴的用羊毛氈做的帽子。比喻不識時務或不看時機。 也作“六月間戴氈帽——不合時宜”。
【第29句】:賣雞蛋的摔跟斗——沒有一個好的
【第30句】:【死不死,活不活】(慣)死不了,也活不好。1指備受病痛的折磨。 2指受盡苦難的折磨,生不如死。 3指被打得死去活來。 也作死不死,生不生。 死不能死,活不能活。
【第31句】:【雞屁股拴線——扯蛋】(歇)扯:本指拉,轉指漫無邊際地閑談。 蛋:諧“淡”。指沒有根據地瞎說,或漫無邊際地閑聊。
【第32句】:神仙女下凡間——天配良緣
【第33句】:【鉆故紙堆】(慣)故紙堆:成堆的陳舊書籍和資料等。指埋頭研讀大量的古代書籍、文獻資料等。
【第34句】:【人來投主,鳥來投林】見“鳥來投林,人來投主”。
【第35句】:【拉弓不可拉滿,趕人不可趕上】見“趕人不要趕上”。
【第36句】:【狼趕到屁股后頭都不著急】形容人慢性子。張賢亮《靈與 肉》:“我們清清她爹可是個老實巴交的受苦人(干活的),三 腳踢不出一個屁來,狼趕到屁股后頭都不著急。”
【第37句】:【冬至吃餃子】每年冬至這天,家家吃餃子,并流傳著“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這種習俗,源自紀念醫圣張仲景。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愛民如子,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流行,他在大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時,正值寒冬季節,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仿照在長沙時的辦法,讓弟子們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用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藥湯。人們吃下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凍爛的耳朵全好了。后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在冀、魯、豫一帶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第38句】:【裝一佛像一佛】(慣)比喻裝什么人像什么人。
【第39句】:【跺跺腳四面城墻亂顫】人有勢力,獨霸一方。或說:跺跺 腳,四個墻角掉土/立在十字街上一跺腳,四街亂顫。成語: 炙手可熱。張孟良《兒女風塵記》:“你問別家我也許不知 道,若提起鼓樓大街劉推事,那是天津有名的人物,跺跺腳 四面城墻亂顫,誰不知道呀?”
【第40句】:我問爸爸:“‘作者’和‘作家’一樣嗎?”爸爸武斷地說:“好比貓叫個‘咪咪’。”(甘肅·鎮原)
【第41句】:韓信拜帥——有用武之地
【第42句】:爸爸的自行車出了個小毛病,他沒修理就又騎著走了,晚上回來直喊倒霉。媽媽說:“你又想好,又想巧;又想馬兒跑得快,又想不喂草和料。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江蘇·贛榆)
【第43句】:【花不好,是自家栽的】(諺)花兒縱然不好,也是自己親手栽下的。 比喻兒女不好,也總是自己養的,只怪自己沒教育好,該關愛時還得照樣關愛。
【第44句】:【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笤帚】釋義:比喻男女雙方十分相配。例句:“揀一個日子,便好過門,這方是田莊小家禮數,有何不可。”正是:“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笤帚。”
【第45句】:【有理走遍天下】(諺)人只要占理,走遍天下也不怕;要是沒理,抬腳動步也為難。指有理處處通行,無理到處受制。 也作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有理天下去得,無理寸步難行。
【第46句】:【捂著耳朵捅鈴鐺】見“堵著耳朵搖鈴鐺”。
【第47句】:【愛之深,妒之切】(諺)愛得越深,嫉妒心就越強。專指男女間越是愛情濃烈,排他的意念就越重。
【第48句】:【貨有高低三等價,客無遠近一般看】(諺)貨物可以有高有低,分開等級;顧客卻不能分遠近薄厚。指對待顧客必須一視同仁,熱情招待。
【第49句】:【雞蛋里尋骨頭】(慣)比喻故意挑刺、找毛病。 也作雞蛋里挑骨頭。 雞蛋里找骨頭。
【第50句】:【有錢難買自主張】(諺)指遇事可貴的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見。
【第51句】:【錢有磨盤大,膽比綠豆小】(慣)形容人既貪財又膽小怕事。
【第52句】:【兩面光】(慣)比喻做事圓滑,雙方都不得罪。
【第53句】:不出芽的谷子——壞種
【第54句】:啄木鳥演戲——尖嘴薄舌
【第55句】:黃瓜打驢——剩半截兒
【第56句】:【三天兩后晌】(慣)晌:一天內的一段時間。形容很短的時間。 也作三天兩晚上。 三天兩早上。 三早起兩晚晌。
【第57句】:大姑娘相親——羞羞答答
【第58句】:車臨頭,馬掛角,將帥活不了。
【第59句】:我很饞嘴,想跟媽媽去很遠的地方吃宴席,媽媽說:“就知道吃肥走瘦。”(貴州·印江)
【第60句】:【慈不掌兵,義不主財】(諺)生性仁慈的人,不宣統領軍隊;行俠仗義的人,不宜主管錢財。指掌兵的不宜講仁慈,主財的不宜講情面。 也作仁不統兵,義不聚財。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第61句】:【把死人說活了】善于說話。死人,也說:木頭人。馬烽 《劉胡蘭傳》:“咳,你這兩片嘴呀!真能把死人說活。”
【第62句】:【紗帽底下無窮漢】(諺)紗帽:烏紗帽,舊時官員的帽子。指只要當上官,自然就有錢。也指一人當上官,家屬、親友就都沾光發財。
【第63句】:流水簿做袍子——滿身都是賬
【第64句】:我家床上沒席子,每天都是把被子直接鋪在木板上。一到晚上鋪床,媽媽就埋怨:“一支蠟截兩半兒,看著省,實際上是費了。”(河南·淮陽)
【第65句】:【英雄所見略同】(諺)指分析形勢或設計謀略,英雄豪杰的觀點見識,往往是不謀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見,畢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見略同。
【第66句】:木魚張嘴——等著挨敲
【第67句】:【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釋義:比喻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門前”又作“檐前”。“不管他人瓦上霜”又作“休管他人瓦上霜”、“哪管他家瓦上霜”、“莫管他家瓦上霜”、“莫管他家屋上霜”等。例句:我可以在我的小酒店里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我可以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或者是帶上盤費遠走高飛,離開紅楓嶺這塊是非之地。
【第68句】:【瘋癆臌脹膈,閻王請下客】(諺)舊時認定,凡患瘋、癆、臌、膈這類病的,都屬于不治之癥,必死無疑。 也作“瘋癆臌膈,閻羅王請的上客”。
【第69句】:國強民不受辱,民強國不受侮。
【第70句】:【一窩狐貍不嫌騷】釋義:騷:同“臊”。狐貍有臊臭味,同一窩狐貍互不討厭臊臭。比喻壞人和壞人混在一起,臭味相投。例句:“從表面上看來,他們父子們好像不能共事,其實是一窩狐貍不嫌騷,只要利害一致了,互相體諒著一點,還是可以合作的。”
【第71句】:【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釋義:觀看下棋而不多嘴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端起酒杯就喋喋不休的是小人。例句:所以古人說得好: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可喜王三老偏有一德,未曾分局時,絕不多口。
【第72句】:老水牛拉馬車——不合套
【第73句】:【一字長蛇陣】原為一種隊列,借指排長隊,或稱長龍。李 準《老兵新傳》:“在往農場的路上,幾輛舊汽車上邊裝著糧 食、豆子、麩皮、柴油桶等,排成一行在前走著;接著是一排 拖拉機一字兒排開跟著;再后邊是牛群、騾子群、大馬車,逶 逶迤迤在路上布成了一條一字長蛇陣。”
【第74句】:蒸籠里伸出個頭——熟人
【第75句】:【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釋義:無房無地,一無所有,形容非常窮困。例句:三間爛草房也讓馬大頭奪了去。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她們母女只得沿街乞討,漂泊他鄉。
【第76句】:【漏風信】見“露風聲”。
【第77句】:爸爸一回到家,就給我們派活干。他一會兒指使媽媽去做飯,一會兒又讓我去掃地。奶奶說他:“你真是嘴勤屁股懶,看見活讓人家干,自己卻在這里享清閑。”(河南·鄧州)
【第78句】:【吃的鹽和米,講的情和理】(諺)吃飯菜,要有米,要有鹽;說話,要合情,要合理。指有米有鹽,是做飯菜的基本條件;講情講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第79句】:水里捉鱔魚——滑不溜鰍
【第80句】:挖耳勺掏灶炕——小摳
【第81句】:我的新襯衫被火燒了個洞,媽媽就在上面繡了只小花鹿,可漂亮了。鄰居阿姨見了,直夸媽媽繡得好。媽媽卻說:“唉!遠看是朵花,近看是個疤。”(安徽·臨泉)
【第82句】:【 掏雀掏出蛇來】掏雀與討巧諧音,借指想討便宜反而吃 了虧。成語:弄巧成拙。西戎《年輕的一輩》:“是我,閨女, 我要早知道闖這么大的亂子,就是選一斤能掙一百分,我也 不會干呀。真是掏雀(討巧)掏出蛇來了!”
【第83句】:大海退潮——水落石出
【第84句】:【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釋義:比喻不分青紅皂白,傷害好人。例句:咱把話扯明白,今天不是誰跟誰過不去,掃大伙兒臉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第85句】:【寧叫人打死,別叫人嚇死】強調要有斗爭精神,不能懦弱 自棄。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怎么把牙都咬碎了,不值 得。在我們民族的老俗話中,我喜愛這一句:寧叫人打死, 別叫人嚇死!”
【第86句】:【滴水成河,積米成籮】釋義:比喻積少成多。例句:滴水成河,積米成籮嘛。我這一點幫不了集體什么忙,但通過這個方式,可以使我和勞動保持聯系呀。
【第87句】:【賴象嗑瓜子——眼飽肚中饑】(歇)指所追求的人或物,眼睛能看見卻得不到滿足。
【第88句】:【賣關子】(慣)說書人在說到重要之處打住,以吸引聽眾接著往下聽。比喻說話或講故事在關鍵處故弄玄虛,讓聽者著急而央求自己或答應自己提出的要求。
【第89句】:【東場搬到西場,也要三日飯糧】(諺)從東邊場地搬家到西邊場地,也得要耗費幾天的飯糧。指凡搬動一次,總得有不少的耗費。勸人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第90句】:【親的掰不開,疏的貼不上】(諺)掰(bal):用手分開。關系親密的,掰也掰不開;關系疏遠的,靠也靠不攏。指人際關系的親與疏是自然形成的,勉強不得。 也作“親的疏不開,疏的親不攏”。
【第91句】:導火線上拴炸藥——觸即發
【第92句】:【雙日不著單日著】不是雙日就是單日,謂逃避不了。明 代《水滸》:“賊老咬蟲,不要慌!我不看宋押司面皮,教你這 屋里粉碎!教你雙日不著單日著,我不結果了你,不姓唐。”
【第93句】:【看景不如聽景】見“觀景不如聽景”。
【第94句】:拆東墻補西墻——湊合著過
【第95句】:【金戒指】“金戒指”原來并非定情之物,鎖定姻緣,一定終身。“金戒指”原為“經戒指”,意即婦女經期應該戒止性生活,因“經”、“金”諧音而改名。早在漢代,宮廷已經盛行戴金戒指了,開始時,只限皇后和嬪妃戴,每逢皇后或嬪妃月經來潮時戴用,示意在此期間,帝王不可與之同房。因為月經一詞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諱的“穢語”,不能直接說出,而當她的手戴“經戒指”時,帝王見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來,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屬相繼效法,成為古代文明禮節與衛生的習慣,并逐漸風靡民間,演變為現在的金戒指,詞義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第96句】:大刀砍虱子一不上算;不合算
【第97句】:【說得出,做得到】(慣)指人信守諾言,敢作敢為。 也作說得出來,干得出來。 說得出來就做得出來。
【第98句】:船老大帶學員——從河(何)說起
【第99句】:孤兒院里的孩子一窮小子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令人愛不釋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