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拳頭硬的是大哥】(諺)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比喻在競爭中,誰的實力最雄厚,誰就是強者,誰就是霸主。 也作拳頭大,做大哥。 拳頭大是大哥,個頭壯是強梁。
【第2句】:【高山上倒馬桶——臭氣沖天】(歇)比喻壞名聲人人皆知。
【第3句】:【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慣)進門點火做飯,出來鎖門走人。指單身一人過日子。 也作“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
【第4句】:【山依嶺,嶺依山】 釋義:比喻互相幫助,互相依靠。 例句:咱們近人不說遠話,互助組里,魚幫水,水幫魚,山依嶺,嶺依山,年輕人照顧你們上歲數的老人,是應該的。
【第5句】:【人怕落蕩,鐵怕落爐】(諺)鐵落入熔爐,不熔化也得熔化;人落入圈套,不上鉤也得上鉤。指人一旦陷入圈套,就完全不能自主。
【第6句】:【山前有路你不走,飛蛾撲火自來投】 釋義:比喻不走光明大道,自尋死路。 例句:他冷笑一聲說:“我沒有把你一棍子夯死,就夠便宜的了,你竟敢闖山門,這可真是山前有路你不走,飛蛾撲火自來投!”
【第7句】:【家無生活計,不怕斗量金】(諺)生活計:謀生的打算和門路。斗量金:用斗來量金銀,極言金銀之多。 指家存的錢財再多,也比不上有個長遠可靠的謀生之計妊。 也作“家無營活計,不怕斗量金”。
【第8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見“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9句】:吃不俗的老米飯,穿不俗的粗布衣
【第10句】:一日難再晨,歲月不待人
【第11句】:【紅玫瑰】“紅玫瑰”象征著愛情,這是從何說起呢? 在,希臘傳說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蒂愛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有一天,阿多尼斯外出打獵被野豬咬傷。阿芙羅狄蒂聞訊后,急忙趕來,當她奔向奄奄一息的阿多尼斯時,白玫瑰的刺把女神的腳刺傷了,殷紅的鮮血滴落在土地上。后來,在女神鮮血滴落的地方,長出了一片鮮艷的紅玫瑰。后來,人們便用紅玫瑰來象征愛情了。
【第12句】:在時間上爭分奪秒是上進,在金錢上斤斤計較是墮落
【第13句】:看自己莫用放大鏡,看別人莫要隔門縫
【第14句】:【老太婆縫補丁——紉針】(歇)紉:引線穿過針鼻兒,諧“認”。針:諧“真”。指做事嚴肅對待,毫不馬虎。
【第15句】:【醉死也不認酒錢】(慣)比喻在事實面前死不認錯或死不認賬。
【第16句】:【官大青樹林壓死人】(諺)品:舊時官員共分九品,青樹林為一級。指官員間只要高一個等級,就能壓得下一級抬不起頭。 也作“官高一級壓死人”。
【第17句】:【鳥過留聲,人過留名】(諺)指人的一生,名聲很重要。 也作鳥過留聲,人活圖名。 鳥飛留影,人生留名。
【第18句】:【光打雷不下雨】見“干打雷不下雨”。
【第19句】:不磨不煉,不成好漢.
【第20句】:【發空頭支票】見“開空頭支票”。
【第21句】:【螳臂當車——不知自量】(歇)螳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抵擋。指過高地估計自己,妄圖抗拒強大的力量或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也作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第22句】:【正經】“正經”現多指嚴肅認真,端莊正派,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如說某某是一個正經人,就是評價他為人正派;或者說某某不正經,就是評價他道德品質有問題。然而,“正經”一詞最初與人的品質不沾邊,而是另有來歷。 “正經”一詞,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學的教學內容。唐代教育發達,有官學和私學兩大體系。各類學校都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將所學的儒家經書分門別類,設立不同專業來研修,產生了“正經”與“旁經”的區別。正經分三類共九種,旁經則分為兩種。這里所謂正經,指主體課程。研修正經又可細分為三種情況:《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學制為三年;《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學制二年;《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則被稱為小經,學制一年半。與正經相對的旁經,分為《孝經》和《論語》兩種,學制為一年。 “正經”本是一個教育制度用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義發生了演變、擴展,成為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評價。 “正”字計票法在我國現在還保留著投票、唱票、計票的選舉辦法,計票人總是用“正”字來計票數?!罢弊钟嬈狈ê啽阋仔?,充分利用了漢字“正”字的特點,橫平豎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發明。 “正”字計票法源于上海舊戲院統計觀眾人數的方法。那時的戲院都稱為茶園,如上海有丹桂園、天仙園等。這種戲院,舞臺是方形的,樓上的座位叫花樓,左右為包廂,大多是達官貴人預包下的;樓下為正廳,設八仙桌,可品茶飲酒;后座是長凳排列的,票價最低廉。樓上樓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寫滿行行“正”字。因為當時舊戲院無戲票,是由一些“案目”(相當于現在的服務員)站在戲院門口招攬觀眾,領他們入座。每領來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寫一個“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這樣記數十分簡便,賬也算得清楚,也能夠統計出進園看戲的總人數。后來戲票出現后,就不再用這種辦法了。沒想到這種辦法被移植到統計選票上來了。
【第23句】: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
【第24句】:【狗皮膏藥】“狗皮膏藥”療效雖好,但用于比喻卻是貶義,比喻某些人耍賴、纏人,甩不掉。那么,“狗皮膏藥”是誰發明的呢? 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從前,彰德府(今河南安陽)有一個專做膏藥的王掌柜,他為人善良,不論貧富,只要誰生了瘡,就給誰治,對窮人分文不取,名聲不錯,遠近聞名。一天,王掌柜帶上膏藥去趕廟會,半路上碰上了一個瘸腿乞丐,穿得破破爛爛,一身臭氣。那乞丐見了王掌柜,伸開他的瘸腿,指著腿上的疔瘡,請王掌柜給他治治。王掌柜忙取出一貼小膏藥為他貼在瘡上,說:“放心吧,明天準好?!?第二天,王掌柜又碰上了那個乞丐,忙問:“好了嗎?”乞丐搖搖頭說:“沒好,疼得更厲害了?!蓖跽乒窠议_膏藥一看,確實瘡更大了,就說:“我給你再換一貼藥力大的,如果不好,你到我家來找我?!庇谑墙o乞丐換了一貼膏藥。 第三天,王掌柜剛要出門,見瘸腿乞丐正在門邊等著他呢?還沒等王掌柜開口,他就大罵起來:“你真坑人!彰德府的膏藥,凈是假貨!”王掌柜沒有急,揭開膏藥一看,大吃一驚,腿上的瘡變得像碗口大了,還化了膿。王掌柜忙說:“對不起,我再給你配制一貼最好的膏藥。”他扶著乞丐走進家門。 誰知,剛一進院,一條大黃狗突然撲了上來,咬住了乞丐的腿。王掌柜一急,抄起乞丐手中的木棍,一棍競把大黃狗打死了。乞丐反而笑了:“今天有狗肉吃了?!?王掌柜趕忙跑到后院,找出幾味名貴藥材,又配了一貼膏藥,旁邊還攤放著幾塊狗皮。乞丐接過膏藥,往腿上一按,又順手拿起一塊狗皮,也捂到了上面。功夫不大,乞丐就把狗皮和膏藥一揭,碗口大的膿瘡奇跡般地不見了,傷口也完全長好了。真是奇跡,王掌柜接過那狗皮膏藥,正想看個究竟,這時,瘸腿乞丐已經不見了。王掌柜這才明白,是拐仙——鐵拐李前來傳授仙方。自此,狗皮膏藥便名揚天下。
【第25句】:【家無隔宿之糧,灶無半星之火】(慣)形容家境十分貧窮,連第二天的口糧也沒有。
【第26句】:【頭白可種桃】(諺)人到年老發白時,栽種桃樹還趕得上吃桃子。指桃樹結果實比其他果類樹木快。
【第27句】:【說老婆舌頭】(慣)指翻閑話,搬弄是非。
【第28句】:勇氣退一分,困難長一寸
【第29句】:一個人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子。
【第30句】:人生就是幫助別人攀登的階梯
【第31句】:【 人死不結冤】人在臨死時想求得心理平衡,心靈安靜。 劉云若《紅杏出墻記》:“俗語說,人死不結冤,即在旁人也可 稍存厚道,況且式蓮又是他的侄女,更不宜忍心如此?!?/p>
【第32句】:【往臟水坑子里邊爬】(慣)比喻人不走正道,往錯路上走。
【第33句】: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第34句】:【魯班門前不敢弄斧】 釋義:魯班:又寫作“魯般”,古代巧匠。比喻不敢在高手面前逞能,賣弄本領。 例句:田月軒落落大方地說:“魯班門前不敢弄斧,善人面前焉敢焚香?我今天來,是誠心誠意想聽聽你老先生和團總的指點哩。”
【第35句】:流通《最勝王經》卷三:“安穩豐樂,正法流通。”比喻佛法的傳播暢通無阻。《十地義記》卷一:“傳布名流,無壅日通?!倍嘀競鞑冀谭?,使其流暢而無阻塞。佛經巾最后一部分稱“流通分”,寺院中出售佛教用品的處所稱“法物流通處”。俗語中亦以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
【第36句】:【比丘尼】《魏書·釋老志》謂:“比丘為行乞,婦人道者曰比丘尼。”比丘是梵語bhiksuni的音譯,意為“乞士女”,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比丘尼的具足戒比比丘要多,有三百四十八戒,通常舉其大數,號稱五百戒。釋迦牟尼成道后,在弟子阿難的請求下,允許佛的姨媽大愛道出家,大愛道成了最早的比丘尼。南朝梁·寶唱著《比丘尼傳》四卷,收六十五人。比丘尼俗稱尼姑,也有稱為尼師、師姑的。關于“比丘尼”的意義,可以參閱“比丘”條。(李明權)
【第37句】:【點起一盞燈,亮了一屋人】(諺)在黑夜里點起一盞燈來,就能使滿屋子的人都見到光亮。比喻一人傳播真理,能使眾人心明眼亮。
【第38句】:【打開天窗說亮話】(慣)天窗:開在房頂上用來采光的裝置,似窗。 比喻有話明講,不隱諱。 也作“推開天窗說亮話”。
【第39句】:【看人要看心,聽話要聽音】(諺)看人要看到他的內心,聽話要聽出他的話外之音。指看人或聽話不要停留在表面現象上。 也作“看人看心,聽話聽音”。
【第40句】:熱心閑管招非,冷眼無些煩惱
【第41句】:【吊在絲上的蜘蛛——懸空著】(歇)本指懸在空中,轉指心里不踏實,牽掛著。
【第42句】:【因果】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系、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鄙钚乓蚬欠鸾掏降幕拘拍?。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顗《摩訶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為因,克獲為果?!币蛴址Q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通于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耙炎鞑皇В醋鞑坏谩保ā惰べ煹卣摗肪砣耍┦且蚬f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如宋·錢明逸《南部新書》序謂:“忠鯁節義,可以勸臣子;因果報應,可以警愚俗?!庇秩绨徒稹渡瘛す怼と恕罚骸八^因果報應在這里能夠有什么樣的說明呢?”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系。如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保ɡ蠲鳈啵?/p>
【第43句】:【棺材里伸手——死要錢】(歇)死:本指死亡,轉指拼死,不顧生命。指人財迷心竅,愛財如命,臨死還不罷休。常含責罵意。 也作“棺材里伸出手來——死要”。
【第44句】:【鳥貴有翼,人貴有志】(諺)翼:翅膀。指鳥兒可貴的是有翅膀,可以自由飛翔;人可貴的是有志氣有智慧,能夠創建事業。
【第45句】:【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歇)張飛穿起針線來,睜大眼睛瞪著針頭的小孔。形容驚訝、驚奇或發呆、發愣。也形容驚恐、害怕。
【第46句】:【大徹大悟】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不退道心,屬于大菩薩的境界。如《觀無量壽經》謂:“廓然大悟,得無生忍?!鼻宕形恢亩U師,是臨濟宗三十六世,即以“徹悟”為號。他主張禪凈雙修,大弘凈土宗?!按髲卮笪颉迸c通常所說的“開悟”程度不同?!伴_悟”是覺悟之始,而“徹悟”是覺悟之成。按天臺宗“六即”之說,“開悟”為“名字即”,見道而已,仍是凡夫;而“徹悟”為“分證即”,已經證道,屬于圣賢。梁啟超在《中國古代思潮》第六章中說:“修法華三昧,越十四日,智者大徹大悟,遂直接佛傳,創立此派?!敝钦呒搓?、隋間的高僧智顗,他在二十多歲時從慧思修行“法華三昧”而徹悟,后來成為天臺宗的創始人。后用以泛指徹底了解,完全明白。如《老殘游記續集》:“你緊記在心,將來自有個大徹大悟的日子,你就知道不是尋常的套話了?!保ɡ蠲鳈啵?/p>
【第47句】:【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諺)指丈母娘愛女兒,自然就喜歡自己的女婿。 也作丈母娘看女婿親。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
【第48句】:【抓條岔道跑到底】(慣)比喻堅持走錯誤的道路而不悔改。
【第49句】:【話到舌尖留半句】(諺)話到出口時,應有所保留,不可和盤托出。 指說話不宜毫無遮攔,必須慎重思索,嚴加控制。 也作“話到嘴邊留三分”。
【第50句】:【豆腐拌成了肉價錢】(慣)比喻由于某種原因,本來不值錢的東西成本提高,價格大幅提升。
【第51句】:【老將至而耄及之】(諺)耄:昏聵,糊涂。指人上了年紀,年老糊涂隨著來了。
【第52句】:【擰成一股繩】 釋義:比喻團結一心。 例句:只要咱們大家擰成一股繩,按著黨的話好好干,有啥困難都能克服。
【第53句】:【神仙下凡,先問土地】(諺)下凡:下到人世間。土地:掌管一方土地的神。神仙下凡來,還得先向土地神了解當地情況。比喻權勢再大的官僚,到地方上也得求助于當地勢力。 也作“神仙下凡問土地”。
【第54句】:【當眾教子,背后教妻】(諺)教育子女,可以當著人們的面,批評妻子卻要避開他人。指教育批評的對象不同,方式方法也要隨之改變。
【第55句】:【脫了褲子放屁——費兩道手】(歇)指多此一舉或自找麻煩。常含責罵意。 也作脫褲子放屁——多費一道手續。 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第56句】:【更上一層樓】(慣)比喻在原有基礎上,再提高一步。
【第57句】:【老鴉啄柿子——揀著熟的開口】(歇)熟:本指成熟,轉指熟悉。指找熟悉的人求情。
【第58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諺)狗肉煮熟了,發出的香味連神仙都忍不住想吃。指狗肉在肉類里是非常美味的。也泛指美味佳肴對人極有誘惑力。
【第59句】:樹從根上吸取營養,人在群眾中得到成長。
【第60句】:金口佛為“金身”,故佛口稱為“金口”。如《華嚴經》說:“何況如來金口所說?!苯鹂诒硎緸榉鹩H口所說,真實可信。如明代張守約《擬寒山寺·因果》:“此是金口宣,普為諸人告?!庇秩缑鞔鷹钌鳌斗饡牧罚骸苞愵^峰下,演金口之微言;雞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敝羔屽饶材岱鹪陟`鷲山下說法。金口又作“金剛口”,如《瓔珞本業經》卷上:“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苯饎偪?,謂佛之口舌堅固不壞,猶如金剛。后俗語中,謂發一言而舉足輕重者為金口。如:承先生金口允諾,學生才得以進入貴公司服務。有謂不輕易開口者為“金口難開”。
【第61句】:【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閻羅王為地獄主,連鬼都怕他。此俗語比喻沒有一個主顧敢登門。如明·吾丘瑞《運甓記》第二三出:“今日早間坐到這個時候,并無一個主顧與我發市。正是: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或作“閻王老子開飯店,鬼都不上門”。多比喻惡人當道,都敬而遠之,無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一章三:“因為聽講的人,尤其下級軍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閻王老子開飯店,鬼都不上門’?!保ɡ蠲鳈啵?/p>
【第62句】:【爭著不足,讓著有余】(諺)相互爭奪,既傷感情,又損財物;相互謙讓,既有情義,又物盡其用。指與人相處應相互體諒,謙讓和氣。
【第63句】:【老米飯捏不成團】 釋義:借指感情不睦的人聚不到一塊。 例句:“我跟他今生不得聯合,我跟他‘老米飯捏不成團’,我看見他就來氣!”
【第64句】:【老牛拉破車,慢慢來】 釋義:比喻不慌不忙,慢慢干。 例句:又說:“就靠我們這幾個人,老牛拉破車,慢慢來吧。到時候看錢萬利怎么向上級交待?!?/p>
【第65句】:【矢在弦上——不得不發】見“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第66句】:【結發夫妻】“結發夫妻”是指原配夫妻,為什么叫結發夫妻呢? “結發”又叫“束發”。我國古代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此為孝行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頭發。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歲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經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歲也要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 這里的“結發”即表示初成年。 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關系,在結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發髻上的絲纓解開,這是“結發”夫妻的一項重要儀式。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贝送?,新婚夫妻,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綰在一起表示同心?;槎Y之夜,夫妻二人要“對鏡結紐”,即對著鏡子把頭發束好。唐宋時期婚禮中的這些禮儀,就是由“結發”演變而來。由此,人們稱首次結成的夫妻為“結發夫妻”。倘若再婚,就沒有資格稱為“結發夫妻”了,男方稱為續弦,娶二房稱為納妾,女方則稱再醮了。
【第67句】:【亂王年年改號,窮士日日更名】(諺)亂王:亂世的國君。號:年號。亂王總是頻繁地更改著年號,不走運的讀書人總是頻繁地更改著名字。諷嘲人不從根本上下功夫,總喜歡在表面上做文章。
【第68句】:【哪塊黃土都能落腳,哪棵樹上都能搭窩】(諺)落腳:安家落戶。搭窩:像鳥一樣筑巢歇息。指任何地方都可謀求生活的出路,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受困。
【第69句】:木不離根,水不脫源
【第70句】:學戲不懂意,等于活爛泥。
【第71句】:【爹娘親,娘舅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諺)娘舅:母親的兄或弟,即舅父。指子女跟父母和娘舅的親情,任何外力都不能隔斷。 也作“娘舅親,骨肉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第72句】:【驢糞球兒——面前光】(歇)驢糞球兒:驢子的糞便,呈球形,里面是食物經消化后排泄的渣滓,而外表很光滑。形容表里不一,外表好看而實際不行或很壞。常含責罵意。 也作驢糞球兒——外面光。 驢糞蛋子——外面光。 驢糞蛋——皮兒光。
【第73句】:【人作千年調,鬼見拍手笑】(諺)調:謀劃,打算。人生不過幾十年,卻要作千年的謀算,其愚妄連鬼也會拍手譏笑。指人生苦短,只可做最切實際的事,莫作無聊的空想。
【第74句】:【官不大,僚不小】(慣)形容人職位雖不高,卻裝腔作勢,官氣十足。 也作“官兒不大,架子不小”。
【第75句】:【不怕人老,只怕心老】 釋義:不怕年紀老,只怕意志衰退。 例句:“這是一種悲觀情緒,要不得!俗話說:不怕人老,只怕心老。”
【第76句】:【刀山敢上,火海敢闖】 釋義:形容非常勇敢。 例句:“如果這樣魁梧的小伙子,能碰上一個好樣的帶頭人,準能造就成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英雄好漢……”
【第77句】:【汗毛梢上都長著心眼兒】(慣)形容人非常聰明、機警。
【第78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釋義:原是佛教語,比喻因果報應關系。指種什么就能收獲什么。后比喻做了什么事情,就會得到什么結果。 例句:古人有篇偈子說得好,道是:“朝看釋伽經,暮念華嚴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第79句】:【狗咬狗】(慣)比喻壞人與壞人爭斗。
【第80句】:【打問訊】“問訊”又稱“打問訊”,是佛教徒相見時的禮儀。其法:正身,彎腰,當胸合十,向對方問安。宋·道誠《釋氏要覽》引《善見律》:“比丘到佛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戒律中規定,相見致敬時應問安,“不得如啞羊”,一言不發,故稱“問訊”。例如《水滸傳》第四回:“真長老打了問訊,說道:‘施主遠出不易。’”(李明權)
【第81句】:寧念家鄉一撮土,不戀他國萬兩金
【第82句】:【偏心眼】(慣)指不公正,偏袒某一方。
【第83句】:【家常飯,粗布衣,知寒知暖自己的妻】(諺)家常飯吃得飽,粗布衣穿著暖;自己的妻子最能知熱知冷,體貼入微。指不要羨慕山珍海味,不要貪圖綾羅綢緞,更不要眼熱那些妖艷的女色。 也作“家常飯,粗布衣,知熱知冷結發妻”。結發妻:原配妻。I
【第84句】:【豐干饒舌】為佛教典故。據《宋高僧傳》卷十九載:唐·豐干禪師原在浙江天臺山國清寺舂米供僧。先天(公元712-713)中,他去京兆化緣,閭丘胤將去臺州作太守,問豐干說:“臺州有何賢達?”豐干說:“到任記謁文殊?!遍偳鹭飞先魏蟮絿逅拢谏畯N中見到了寒山、拾得二個僧人(傳說為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于是禮拜。兩個僧人笑著說“豐干饒舌”,便揚長而去。后用以比喻多嘴、嘮叨。(常正)
【第85句】:【耗子給貓捋胡子——溜須不顧命】(歇)溜須:本指捋胡須,轉指溜須拍馬。指冒險諂媚奉承人。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耗子給貓捋胡子——舍命溜須”。
【第86句】:【半部論語治天】《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其代表作?!墩撜Z》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后世許多帝王將相都把《論語》當做治國良策。北宋初期的宰相趙普甚至說出了“半部論語可治天下”的大話。可見,《論語》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此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 此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其半輔陛下致太平?!?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宰相、謀士,他為建立北宋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治國平天下也有自己的一套本事。相傳每當趙普遇到政事不能決時,回家后便于書房中查閱書箱里的一本書,第二天就能解決問題了。久而久之,他的家人十分好奇,趁宰相大人不在時偷偷打開那個書箱,結果發現里面只有半部《論語》。于是時人便說,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才有趙光義與趙普的一段精彩的對話。
【第87句】:【披的人皮,做的鬼事】 釋義:比喻外表像人,暗地里盡做壞事。 例句:“你們朝廷無道,奸貪橫行,一個個披的人皮,做的鬼事,弄得民不聊生,走投無路?!?/p>
【第88句】:【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洋號】(諺)指新兵沒有實踐經驗,聽到大炮聲就會驚慌失神;老兵最怕沖鋒號聲,知道號聲就是命令,不得違抗。
【第89句】:【聽人勸,吃飽飯】(諺)能聽人的良言相勸,就可以吃飽飯不餓肚子。指人能虛心接受意見,就能給自己帶來切實的好處。
【第90句】:【做了和尚不撞鐘】(慣)比喻占著職位不干實事。
【第91句】:娘勤女不懶,爹懶兒好閑。
【第92句】:【富人家日子好過,窮人家孩子好養】(諺)指富人家有錢,過日子不愁吃穿不愁用;窮人家缺吃少穿,子女容易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成長。
【第93句】:【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見“藏了和尚藏不了寺”。
【第94句】:【山山有路,路路相通】 釋義:形容道路四通八達?!吧缴健庇肿鳌吧娇凇?。 例句:“他們走的是哪條路?”“山山有路,路路相通!進來的時候就是分開走的,講不準。”
【第95句】:【柴多入灶塞死火】(諺)灶里有柴才能燒火做飯,但如果灶膛里塞入的柴太多,就會把火塞滅。比喻用人過濫,反會把事情辦糟。
【第96句】:【寶塔】佛塔俗稱“寶塔”,又稱“浮屠”、“浮圖”。如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四:“本是眾寶裝飾,故稱寶塔,今則磚瓦所成動稱寶塔矣。”又如陳毅《延安寶塔歌》:“延安有寶塔,巍巍高山上。”寶塔起源于古印度,本有兩類:一類是窣堵波(Stupa,或稱浮圖Buddhastupa),“塔”是省音譯,意為方墳、靈廟等,是收藏佛舍利和高僧遺骨的建筑?!墩f文解字》中沒有“塔”字,最早見于晉·葛洪的《字苑》。一類是支提(Chaitya),不放舍利、遺骨,而放佛像、經卷等。相傳釋迦牟尼佛涅槃后,八國國王分取其舍利,造塔供奉。后阿育王立佛教為國教,據說造了“八萬四千”寶塔。印度的窣堵波一般為復缽狀的半圓冢,傳入中國后,同中國故有的建筑形式相結合,形成習見的樓閣式、密檐式等,用木、磚、石等建造,亭亭玉立,千姿百態。寶塔的平面以八角或四方形居多。層次通常為單數,五、七、九級居多。寶塔分為塔剎、塔身和地宮三大部分。藏傳佛教的塔,如北京北海的白塔,與印度窣堵波的形制比較接近。一說,寶塔為“七寶塔”的省稱,指用“七寶”(眾寶)裝飾之塔。典出《法華經·見寶塔品》:“多寶佛于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獅子座上結跏趺坐。”佛教認為造塔功德很大,故佛教徒廣建佛塔,使佛塔星羅棋布,為大好河山生色不少。在語詞中,塔亦泛指高聳細長的塔形建筑物,如燈塔、鐘塔等。(李明權)
【第97句】:【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 釋義:不求文章寫得好,天下第一,只求被主考官看中。古代科舉考試,只要文章被主考官看中,應試者就能被錄取,登金榜、做大官、享厚祿。 “高”又作“中”?!霸浮庇肿鳌耙薄?例句:其年湘潭縣考試,仲先空受一日辛苦,不曾考得個名字。嘆口氣道:“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p>
【第98句】:【蛤蟆、促織兒,都是一鍬土上人】(諺)促織兒:蟋蟀。像蛤蟆、蟋蟀一樣,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活動著的。指地位相同、命運相連的苦命人,理應相互關照。
【第99句】:生活的悲劇不在于沒有實現目標,而在于沒有樹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