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慣)指沒人疼愛或喜歡。
【第2句】:【解鈴還需系鈴人】這一俗語比喻由誰引起的問題,仍由誰去解決。 “解鈴還需系鈴人”源自一句佛語。南唐時期,在金陵(南京)的清涼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據(jù)說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羈,寺內(nèi)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歡他,唯獨(dú)寺院住持法眼禪師對他十分器重。 一天,法眼在談禪之余,向眾和尚提出一個問題:“猛虎頸上系著一顆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都沒有正確回答上來。這時泰欽禪師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便請他回答。眾和尚都幸災(zāi)樂禍地等著看笑話,可泰欽禪師卻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個把金鈴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來。”法眼很滿意,眾僧也都驚呆了。法眼對大家說:“汝輩輕覷不得!”眾和尚也恍然大悟,都?xì)J佩他的智慧,從此便不敢再輕視他了。
【第3句】:【早上不做官,晚上不作揖】(諺)作揖:男子彎腰拱手的通行禮。早上被罷免了官職,晚上就沒人理睬了。指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
【第4句】:【人過三十不學(xué)藝】(諺)指人的年齡過了三十歲,再從頭學(xué)習(xí)技藝就很難。
【第5句】:【矮子看戲——見人道好,他也道好】.(歇)矮子擠在人群里看戲,并未看見,只好隨人說長道短。多指自己沒有主見,附和他人意見。
【第6句】:【天塌下來當(dāng)被蓋】(慣)形容人堅強(qiáng)樂觀,在災(zāi)難面前毫不畏懼,或?qū)χ卮蟮淖児蕽M不在乎。 也作“天塌下來當(dāng)被窩蓋”。
【第7句】:【道路不平有人踩】(諺)道路不平坦,自有人會把它踩平。比喻遇列不公平的事情,自有人抱打不平,上前干預(yù)。
【第8句】:【人要實(shí)心,火要空心】見“火心要虛,人心要實(shí)”。
【第9句】:【先給杠子,后給麩子】(慣)麩子:小麥、大麥等磨成面過篩后剩下的麥皮和碎屑。比喻對人又打又拉。
【第10句】:【端鐵飯碗】(慣)比喻從事有固定收入的、非常穩(wěn)定的職業(yè)。 也作“捧鐵飯碗”。
【第11句】:【眼不見,心不煩】(諺)指只要不是親眼看到的煩心事,就不會引起內(nèi)心的煩惱。人們?yōu)榱嘶乇苊?,求得自身的安寧,往往以此語作慰藉,也作眼不見,心不亂。 眼不見心凈。
【第12句】:【名師出高徒】(諺)名師:德藝深孚眾望的師傅。指高明的師傅培養(yǎng)出來的,一定是才藝出眾的弟子。 也作名師手下出高徒。 名師自有高徒。
【第13句】:【打開場鑼鼓】(慣)原指戲曲開場前敲一陣聚眾鑼鼓。比喻在進(jìn)行某活動之前造聲勢。 也作“敲開場鑼鼓”。
【第14句】:【老不以筋骨為能】(諺)指人到了老年,筋骨弱化,不能再憑力氣逞能。 也作老不以筋骨為力。 人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15句】:【良馬不窺鞭,側(cè)耳知人意】 釋義:窺:暗中察看。良馬不待鞭起,側(cè)耳便能領(lǐng)會御者的心意。比喻才智很高的人,辦事不待驅(qū)策。 例句:魏府大覺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良馬不窺鞭,側(cè)耳知人意?!?/p>
【第16句】:【人靠衣裝,神靠金裝】見“佛是金裝,人是衣裳”。
【第17句】:【樹根兒不動,樹梢兒白搖】(諺)只要樹根扎得穩(wěn),樹梢再擺動也是白搖。比喻主事人不發(fā)言、不表態(tài),旁人說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第18句】:【除了死法有活法】(諺)除去原本固定的辦法,更有許多靈活變通的辦法。指做事不要死守成規(guī),只要放開思路,辦法很多。
【第19句】:【樹不成林怕大風(fēng)】(諺)樹木如果不能形成森林,孤孤單單,就最怕狂風(fēng)襲擊。比喻人如果不團(tuán)結(jié)成堅強(qiáng)的群體,就無力抗擊天災(zāi)人禍。
【第20句】:【打破腦袋用扇子扇】(慣)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豁出去了。 也作“腦袋破了用扇子扇”。
【第21句】:【飽食傷心,忠言逆耳】(諺)過度貪食會損傷身體,忠言勸告往往令人難以接受。
【第22句】:【打成一鍋粥】(慣)形容打作一團(tuán),場面十分混亂。
【第23句】:【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慣)折:折斷。胳膊折斷了,悄悄藏在袖筒里,自我忍受,不讓人知道。比喻內(nèi)部出了丑事,盡量忍著掩蓋著。 也作胳膊只折在袖子里。 胳膊肘折了總要袖子蓋。
【第24句】:【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此俗語比喻做事因缺少必要條件而難以做成。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出自宋代陸游《老學(xué)奄筆記》卷三:宋朝時,尚書晏景初一次外出,回來時天色已晚,打算在一家寺院借宿。寺院和尚認(rèn)識他,不想留他住宿,于是推托說:“寺院太窮太破,沒有地方住?!标叹俺醪桓吲d地說:“再窮再破,安頓一個人總不會成問題吧?”和尚反譏道:“巧婦安能做無面湯餅乎?”
【第25句】:不看人親不親,要看理順不順.
【第26句】:【更上一層樓】(慣)比喻在原有基礎(chǔ)上,再提高一步。
【第27句】:【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諺)指官府把老百姓逼得走投無路,百姓只得起來造反。 也作官逼民反,民急則亂。 官逼民反民自反。
【第28句】:【大姑娘裁尿布——閑時做下忙時用】見“小大姐兒裁褯子——閑時置下忙時用”。
【第29句】:【誰走的路長遠(yuǎn),誰能到西天佛地】(諺)西天:佛教指佛祖所在的地方。誰不怕路途遙遠(yuǎn),誰就能到西天見到佛祖。指誰有毅力有志氣,誰就能達(dá)到目的。
【第30句】:【棉花耳朵風(fēng)車心】(慣)形容人耳軟心活,沒有主見,容易聽信他人。
【第31句】:【劈柴看柴勢】(諺)指要劈開木柴,先得看清木柴的紋理走勢。比喻著手做事或解決問題,必須首先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審時度勢,注重方法。 也作“劈柴要看紋理”。
【第32句】:【棰楚之下,何求不得】(諺)棰楚:杖擊鞭打。指靠嚴(yán)刑逼供可以使之屈打成招。
【第33句】:【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節(jié)節(jié)空】 釋義:比喻人不實(shí)在,作風(fēng)虛浮。 例句:真是婦道人家短見。根子不正,還能長出好苗來呀?我就不待見這個小子那副酸相,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節(jié)節(jié)空。
【第34句】:認(rèn)理不認(rèn)人,幫理不幫親。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第35句】:【摳人碗底】(慣)碗底:剩飯。指靠給人干活為生。 也作摳人家飯碗底。 摳人家碗底。
【第36句】:【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浚ㄖV)不測:無法預(yù)料。旦夕:早晚。指人的禍福命運(yùn)就像天空變幻的風(fēng)云一樣很難預(yù)測。 也作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無常禍福。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變。 天有不測的風(fēng)云,人有無端的禍福。
【第37句】:【老虎嘴里掏食】 釋義:比喻不看對象,自找倒霉。 例句:“為了一只鴿子,我敢從老虎嘴里掏食兒去?我不敢闖這個禍?!?/p>
【第38句】:【拉不下臉來】(慣)指不好意思,難為情,或礙于情面。 也作拉不開臉來。 拉不下臉皮。
【第39句】:【棋逢敵手難相勝,將遇良才不敢驕】(諺)下棋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想贏對方很不容易;打仗時良將相遇,彼此都不敢掉以輕心。指在競爭中兩強(qiáng)相逢,誰也不敢輕視對方。 也作棋逢對手難藏幸,將遇良材好用功。藏幸:心存僥幸。 棋分對手無上下,將遇良材各逞能。
【第40句】:【不如意事常八九】(諺)八九:十之八九,十成中就有八九成。指世上不如人意的事情很多,往往十成中就有八九成。
【第41句】:【不顯山,不露水】 釋義:比喻守口如瓶,不露聲色。 例句:“吵什么呢?背人的事,不顯山不露水唄!”
【第42句】:【若要俏,帶三分孝】(諺)俏:俊俏。孝:孝服為白色,故代指白色。 若要衣著打扮俏美,最好是在艷色服裝上配三分白色。指女性著白,能增添幾分姿色。 也作若要俏,添重孝。 若要俏,須戴三分風(fēng)流孝。 若要俏,三分孝。
【第43句】:【逮雀兒也得舍一把米】 釋義:比喻做事總要付出代價?!按竷骸庇肿鳌按€麻雀”?!吧帷庇肿鳌皵\”。 例句:該修補(bǔ)的修補(bǔ),該添置的添置,決不可在這方面小氣。我的天!過日子嘛,不攤點(diǎn)底兒還能行?逮雀兒也得舍一把米哩!
【第44句】:【門神】門神畫像多為唐代名將秦瓊和尉遲恭。傳說唐太宗即位后身體很差,夜間多做噩夢,常見群魔在寢殿內(nèi)外拋磚扔瓦,凄厲呼叫。群臣建議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wèi)于宮門兩旁,果然,太宗不再夢見鬧鬼。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制二將戎裝像,怒目發(fā)威,手持鞭锏,懸掛于宮門兩旁,效果依然。后流傳民間,人們在畫像兩邊添加一副對聯(lián)“昔為開國將,今作鎮(zhèn)宅神”,與畫像一起貼于門上,鎮(zhèn)守宅門。 門神的形象很多,還有鐘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 與其他神祗相比,門神所受禮遇較差。每逢新年,戶主買一張新畫像,把舊的撕掉,然后貼上就算完事,所謂“舊桃換新符”,沒有供品也沒有鞭炮迎送。難怪有一劇本寫門神滿腹委屈請玉帝另選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第45句】:【橫插一杠子】 釋義:比喻橫加干涉。 例句:我起先跟老崔不錯,本來說好要跟他結(jié)婚的,沒想到郭三麻子橫插一杠子。三麻子在那邊是個隊長,誰惹得起呀!
【第46句】:【既到大江邊,不怕水濕腳】(諺)比喻人既然到了某個地步,就不怕生事惹麻煩。
【第47句】:【真窮好過,假富難當(dāng)】(諺)指真正的窮日子還容易度過,咬緊牙關(guān)就是了;冒充富人家卻很難做到,因?yàn)楦患业母邫n次生活離開錢財是無法安排的。
【第48句】:【善神相逢,惡神遠(yuǎn)去】(諺)善不容惡,惡也不容善;善神相聚到一處,惡神自然就遠(yuǎn)遁了。比喻好人受到重用,邪惡者自然被疏遠(yuǎn)。
【第49句】:【不是武二郎,不過景陽岡】(諺)武二郎:武松,排行第二,故稱,《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以在景陽岡上徒手打死猛虎出名。指不是英雄好漢,就不敢獨(dú)闖險地。
【第50句】:【搖了半天船,忘了解纜繩】(慣)纜繩:拴住船只用的由許多股繩擰成的粗繩(yipinjuzi.com)。比喻白費(fèi)力氣。
【第51句】:【寺破僧丑,也看佛面】(諺)縱然看不上破爛的寺院和丑陋的和尚,也應(yīng)該看在佛祖的面上照顧他們。 比喻瞧不起當(dāng)事人,也應(yīng)顧及與他有關(guān)的人的情面。
【第52句】:【知底莫過當(dāng)鄉(xiāng)人】(諺)當(dāng)鄉(xiāng)人:同鄉(xiāng)人。再沒有比同鄉(xiāng)人更清楚底細(xì)的了。指在同鄉(xiāng)人面前,不要想隱瞞自己見不得人的事。
【第53句】:【開口見喉嚨】(慣)指一張口就知道他想說什么,或一說話就暴露了他的真實(shí)意圖。
【第54句】:【開一道口子,毀一座堤壩】(諺)堤壩:防水?dāng)r水的建筑物。指堤壩上如果開了口,水就會沖潰整個堤壩。比喻事情一旦開了先例,就會發(fā)展到不可收拾。
【第55句】:【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見“打起來沒好拳,罵起來沒好言”。
【第56句】:【貓兒見了魚鮮飯】(慣)貓兒喜歡吃魚,見魚就要吃。比喻見了所愛的人或物,一心想得到、占有。 也作“貓兒聞到魚腥味”。
【第57句】:【路子寬】(慣)比喻門路多、關(guān)系廣。 也作路子野。 路子廣。
【第58句】:【百萬豪家一焰窮】(諺)豪家:富豪之家。任你是百萬富豪人家,一場火災(zāi)會燒得精光。指水火無情,必須謹(jǐn)慎防范。
【第59句】:【熱不過火口,親不過兩口】(諺)火口:火爐的火焰出口,溫度最高。 兩口:專指夫妻。指火口的熱度是最高的,夫妻間的情感是最深的。
【第60句】:【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 釋義:開一條路,指遇到困難得到幫助;堵一道墻,指給自己增加障礙。意為不要得罪人。 例句:他喃喃地說:“我是說犯不著去得罪人呀!自古道:‘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都是街坊鄰居,一出門就見面,鬧翻臉多不好!……”
【第61句】:【茅廁跌倒——屁也沒得放】(歇)指沒有什么話可說。
【第62句】:【知識就是力量】(諺)指知識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能開拓事業(yè),創(chuàng)造財富,克服困難,戰(zhàn)勝敵人;人類離開了知識,就會失去文明,失去進(jìn)步,甚至失去生存的條件。
【第63句】:【哪吒下凡——一身火】(歇)哪吒:《西游記》、《封神演義》中的人物,《西游記》說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第三子,《封神演義》寫他在金光洞里復(fù)生后自天而降,手持火尖槍,腳踩風(fēng)火輪。火:本指火焰,轉(zhuǎn)指火氣、怒火。形容人脾氣暴躁,極易發(fā)怒。
【第64句】:【破蒸籠——不盛氣】(歇)盛:諧“成”。氣:諧“器”。指沒有出息。
【第65句】:【餓眼見瓜皮——就當(dāng)一景兒】(歇)景:景物,這里指美好的事物。 譏諷人貪婪,連別人遺棄的壞東西或不三不四的人,都當(dāng)成寶貝。
【第66句】:人有恒心萬事成,人無恒心萬事崩。
【第67句】:【不遇盤根,誰別利器】(諺)盤根:樹根盤繞。指不遇到盤根錯節(jié),誰能識別出斧子的鋒利。比喻不遇到棘手難辦的事,就顯現(xiàn)不出英杰之材。
【第68句】:【吃了豹子膽】(慣)形容人膽子大,什么都不怕。常用于指責(zé)人膽大包天。 也作吃了熊心豹子膽。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膽。
【第69句】:【雙肩抬一張嘴巴】見“兩個肩膀扛張嘴”。
【第70句】:【牛頭馬面】“牛頭馬面”比喻各種陰險丑惡的人。它源自佛教,傳說中閻王手下的兩個鬼卒,一個頭像牛,一個面像馬?!芭n^馬面”是地獄的公差,讓人在陰間受上刀山下油鍋等刑罰的差事都是他們?nèi)プ觥En^最初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大無比,能排山倒海。阿傍在世時,因孝父母,死后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dān)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頭傳人中國后,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對稱、成雙,于是又配上了馬面?!芭n^馬面”可以說是土洋結(jié)合。
【第71句】:【窮家愛雞,富家愛狗】(諺)窮人家愛養(yǎng)雞,因?yàn)殡u能下蛋,蛋可換來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須品;富人家愛養(yǎng)狗,因?yàn)楣纺芸撮T,起到防偷防盜的功用。指舊時人們養(yǎng)雞養(yǎng)狗,各有所圖。
【第72句】:【千年的房舍換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諺)千年的老房是不斷更換主人的,經(jīng)過修整,照樣和新房一樣。指房舍沒有定主,只要修整,自會舊貌換新顏。
【第73句】:【小雞下大蛋】(慣)比喻小人物干出大事情。
【第74句】:【有錢的王八大三輩】(諺)王八:烏龜,罵人語。舊指卑劣的小人只要有了錢,在鄉(xiāng)鄰的眼中就被抬高三輩,受世俗的恭維。
【第75句】:【相思樹,連理枝】“相思樹”和“連理枝”比喻男女愛情忠貞不移。典出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 據(jù)載,宋康王偶見一美貌女子,原來,此女是宋康王的舍人韓憑的老婆何氏。宋康王不顧君臣關(guān)系,硬是把何氏弄到手。韓憑不滿,宋康王就給他定罪,并發(fā)配邊境修筑城墻。韓憑的老婆何氏寫了一封信,偷偷送給勞改的丈夫。信中寫道:“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dāng)心?!币馑际钦f,她的幽怨很多,雖思念丈夫,可河水太深,不能見面,對夫發(fā)誓,要死的決心下定了。 后被宋康王發(fā)現(xiàn),韓憑自縊身亡。 盡管丈夫已死,何氏還是不肯屈從宋康王,她又寫了一首《烏鵲歌》表明志向,歌日:“南山有烏,北山張羅。烏自高飛,羅當(dāng)奈何!烏鵲雙飛,不樂鳳凰。妾是庶人,不樂宋王?!币馑际钦f,南山有烏鵲,你在北山布羅網(wǎng),你拿我有什么辦法,烏鵲不羨鳳凰,妾身不靠宋王。 有一天,宋康王與她登高吹風(fēng),她縱身一跳,左右侍從伸手一抓,只抓住了衣服碎片,那些衣服碎片,立刻化作了五彩斑斕的蝴蝶,仿佛是從何氏靈魂里飛出的驚艷幻影。后世梁?;膭?chuàng)作靈感或許是從這里來的吧。 何氏當(dāng)場摔死,衣袋內(nèi)有一份遺書,要求宋康王賜她與韓憑合葬。宋康王看罷暴跳如雷,叫人分離新舊兩墳,讓兩墳隔路相對,還狠狠地說:“你們夠恩愛的,看你們能合在一起!” 沒過多久,兩座墳?zāi)股隙奸L出梓樹,十來天竟有一抱之粗,而且樹干彎曲,互相靠攏,不但地下樹根交錯纏繞,樹上枝Y也慢慢糾合難分。不知哪來的兩只鴛鴦,每天棲于樹上,依偎哀鳴,仿佛在控訴宋康王的暴虐,嘲笑他的無能。 宋國人可憐韓憑夫妻,把這兩棵樹叫做“相思樹”?!跋嗨紭?,連理枝”典出于此。
【第76句】:【嫁得雞,逐雞飛;嫁得狗,逐狗走】(諺)嫁給雞,就得跟著雞飛;嫁給狗,就得跟著狗跑。舊指女子不論嫁給什么樣的漢子,都得順從地跟人家過一輩子。 也作“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第77句】:【亂七八糟】“亂七八糟”是人們常用的口頭語,用來形容雜亂無章、一片混亂的一個詞語。這詞源自歷史上的兩次叛亂,一次是西漢時的“七國之亂”,一次是西晉時的“八王之亂”。 西漢景帝時,膨脹起來的諸侯王勢力已危及到皇帝的統(tǒng)治。漢景帝采納晁錯的意見,削減諸侯王的領(lǐng)地和特權(quán),引起諸侯王的強(qiáng)烈不滿,吳王劉漳串通楚王、趙王、膠東王等六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聯(lián)合起來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錯殺了晁錯,仍不能退兵。最后,派大將周亞夫領(lǐng)兵平定了這場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死后,他的兒子司馬衷做了皇帝,司馬衷昏庸無能。 有一次他外出,聽到青蛙的叫聲,便問侍從:“為官乎,為私乎?”是說這些青蛙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侍從聽后,哭笑不得,只得說,在官田為官,在私田為私。這樣的皇帝當(dāng)然掌不了權(quán),結(jié)果大權(quán)落到其外祖父楊駿手中。 司馬衷的皇后賈后野心勃勃,欲掌皇權(quán),她設(shè)計謀殺了楊駿,請汝南王司馬亮輔佐,后又對汝南王不放心,便派楚王司馬韓殺死了汝南王。后來趙王司馬倫發(fā)動政變,殺死賈后,自立為帝。這又引起其他一些諸侯王的強(qiáng)烈反對,先后又有五個王參與了這場叛亂,最后,以司馬衷被毒死,另立一個新皇帝結(jié)束。這場叛亂持續(xù)了十六年,先后有八個王參與了叛亂,史稱“八王之亂”。 “七亂”、“八亂”,人民災(zāi)難深重,將社會搞得一團(tuán)糟,后人將兩次叛亂聯(lián)系起來,造出一個“亂七八糟”的詞來。
【第78句】:【更上一層樓】 釋義:比喻再提高或再前進(jìn)一步。這是王之渙《登鸛雀樓》詩句。 例句:野心勃勃的張作霖再不甘心蟄伏洮南一隅,又要“更上一層樓”了。
【第79句】:【百煉方能成好鋼】(諺)鐵經(jīng)過多次鍛煉,才能成為優(yōu)質(zhì)鋼材。比喻人必須在實(shí)踐中千錘百煉,才能成為優(yōu)秀人才。
【第80句】:【廟里豬頭——有主】(歇)指女子已經(jīng)有了婆家。也指東西已經(jīng)有了主人。
【第81句】:【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 釋義:事實(shí)不容歪曲。 例句:“是白的,黑不了,是黑的,白不了;再多幾張嘴,我也不怕!”
【第82句】:【獨(dú)占鰲頭】見“占鰲頭”。
【第83句】:【機(jī)不可失,時不再來】 釋義:意為不可錯過時機(jī)。 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決心,曉易不說,我說!機(jī)不可失,時不再來,飯桌上的氣氛最適合拉家常了。
【第84句】:【七個窟窿倒有八個眼兒等著】(慣)形容入不敷出,錢不夠花。
【第85句】:【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諺)富貴之后如果不回家鄉(xiāng)顯示一番,就像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誰也看不見的。舊指發(fā)達(dá)之后理應(yīng)回故鄉(xiāng)顯耀榮華。 也作富貴若不歸田畝,如著錦衣黑夜游。 富貴不還鄉(xiāng),如衣錦夜行。
【第86句】:【人不求人一般高】(諺)人只要無求于人,自然就不會看人的眉高眼低,就不會低人一等。指人要想在人格上不受制于人,最好是不伸手求人。
【第87句】:【過了篩子又過籮】(慣)篩子:用竹篾、鐵絲等編成的有許多小孔的器具,要篩的東西放在上面,細(xì)碎的可以漏下去,塊兒較大的則留在了上頭。籮:一種器具,將網(wǎng)狀物固定在木框或竹框上,用來使細(xì)的粉末或流質(zhì)漏下去,較粗的粉末或渣滓留在網(wǎng)上。比喻一遍又一遍地挑選或?qū)彶椋浅W屑?xì)。
【第88句】:【雞叫三遍天明亮】 釋義:比喻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定會到來。 例句:陶家媽媽!雞叫三遍天明亮,烈士們的血不是白流的。我們的力量比從前大得多了!革命總是要成功的。
【第89句】:【兔兒不吃窩邊草】(諺)兔子為了掩護(hù)自己,不吃窩旁的草。比喻惡人作案,不犯自己附近的人家,以便于自我保護(hù)。 也作兔子弗吃窠邊草。窠(ke):巢穴。 兔子不吃家邊草。 兔子不食窩旁草。
【第90句】:【鳳凰飛在梧桐樹】(慣)比喻英雄或有功之人,地位得到提升。也比喻漂亮的女子找到了好歸宿。 也作鳳凰飛在梧桐上。 鳳凰落在梧桐樹。
【第91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的本意是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從不自我宣傳,但開出的花艷麗動人,結(jié)出的果實(shí)甘甜可口,所以大家就會經(jīng)常來欣賞,時間久了,樹下自然就會踏出一條小路來。它的寓意是比喻為人真誠,踏實(shí)自律,成就突出而不炫耀,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敬,朋友和學(xué)生就會多起來。 此語典出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西漢名將李廣,為人謙恭謹(jǐn)慎但不善言辭,以驍勇善射、智謀超群著稱。因在一次戰(zhàn)斗中飛身奪得敵人馬匹,射殺追騎無數(shù),被匈奴人稱為“漢之飛將軍”。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幾次仗,戰(zhàn)功卓著,雖然身居高位,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始終和士兵同甘苦,深受廣大官兵和百姓的愛戴。他的事跡,有詩為證:“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薄暗过埑秋w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鼻笆翘拼娙吮R綸的《塞下曲》,后是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的《出塞》,都描寫了李廣將軍的傳奇故事。 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稱贊道:“諺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贝说渚蛠碓从诖?。李廣雖然戰(zhàn)功赫赫,但命運(yùn)多舛,始終未能封侯,有一成語日:李廣難封。盡管如此,他能忍辱負(fù)重,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盛贊他,非常貼切。不是嗎?朝廷不封,后人自有公論。
【第92句】:【花為腸肚,雪作肌膚】(慣)形容女子美麗、嬌嫩。
【第93句】:【坐山觀虎斗】(慣)比喻冷眼旁觀別人爭斗,等到兩敗俱傷時從中取利。
【第94句】:【搔不著癢處】(慣)比喻沒有觸及要害。 也作“搔頭不知癢處”。
【第95句】:【懷里沒揣金剛鉆,不敢攬那破瓷碗】見“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
【第96句】:【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 釋義:向人求助不容易?!按蚧ⅰ庇肿鳌扒芑ⅰ??!伴_口求人”又作“出門告人”。 例句:老梭這人死愛面子,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再說剛才你們又戳了他幾篙竿。
【第97句】:【林大哥——木木的】(歇)“林”字由兩個“木”組成。形容人遲鈍、死板。
【第98句】:【打破沙鍋問到底】 釋義:“問”與“璺”諧音,璺是瓷器、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沙鍋打破了,裂紋直通到底。比喻刨根問底?!吧场庇肿鳌吧啊薄?例句:張金龍說:“咳,你看你這個人!打破沙鍋問到底,緊著問什么呢?”
【第99句】:【朝三暮四】“朝三暮四”形容做事情反復(fù)無常,顛三倒四。為什么早上是三,晚上是四,這些數(shù)字代表著什么呢?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宋國有一個非常喜歡猴子的人,他養(yǎng)了一大群猴子。在和猴子的長期相處中,漸漸有了感情,他能猜出猴子們的各種要求,猴子也似乎很能懂得他的心思。養(yǎng)猴人的日子并不寬裕,他寧可減少家人的食物,也盡量去滿足猴子的要求,給它們充足的食物??墒丘B(yǎng)猴人漸漸人不敷出,實(shí)在堅持不下去了,就決定減少猴子的食物供應(yīng)。 這些猴子非常喜歡吃橡實(shí),養(yǎng)猴人打算減少橡實(shí)供應(yīng)。他能猜透猴子們的心思,生怕猴子們不同意,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對猴子們說:“從今以后,就要減少橡實(shí)的供給了,你們不得不少吃橡實(shí)了。早上可以吃三個橡實(shí),晚上吃四個,這樣可以嗎?”猴子一聽不高興了,怎么才這么點(diǎn)兒,它們紛紛跳起來表示反對。這在養(yǎng)猴人的預(yù)料之中,于是他又說:“那么這樣吧,給你們的橡實(shí)改為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猴子們一聽,都樂呵呵地趴在地上,同意了養(yǎng)猴人的安排。 橡實(shí)的總數(shù)還是一樣的,可是猴子卻有不同的態(tài)度,看起來再聰明的猴子也不能和人相比啊。后來,人們就以此來形容善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