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多出韓信】(諺)韓信:古代杰出的軍事家,漢初幫漢高帝劉邦建立帝業的元勛。指人多就會出人才。
【第2句】:趕腳的騎驢——圖個眼前快活:一時的快活
【第3句】:【軟繩可以捆硬柴】(諺)柴是硬的,繩是軟的,軟的繩能捆住硬的柴。比喻人使用柔軟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強硬的敵手,或性情溫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剛烈的人就范。
【第4句】:【山里說話有鳥聽,屋里說話有鼠聽】(諺)在山里說話,緊防鳥兒聽去;在屋里說話,緊防老鼠聽去。 指人們說話,尤其是秘密的話,要緊防有人竊聽。
【第5句】:學藝終身福,是藝不虧人。
【第6句】:頭痛抓腳跟——弄錯了地方
【第7句】:老師要找一位學生的家長商量事,找了幾次都沒找到,結果在路上碰見了。老師說:“這真是山不轉水轉,找不見碰見。”()
【第8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能夠生活在一起的人,人品也 差不多。浩然《艷陽天》:“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口 子又都比較膽子小,最怕惹是非。”
【第9句】:【風不搖,樹不動】(諺)風如果不刮動,樹枝就不會搖擺。借指凡事總有個起因,絕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 也作“風不吹不響,樹不搖不動”。
【第10句】:驢子拉磨——跑不出這個圈;走的老道兒;兜圈子
【第11句】:偷雞不成蝕把米——得不償失;劃不來
【第12句】:【堵著耳朵搖鈴鐺】(慣)堵著耳朵搖鈴鐺,自己聽不見,以為別人也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也作“捂著耳朵捅鈴鐺”。
【第13句】:媽媽聽我把一句話說了好幾遍后說:“話說三遍淡如水。”(陜西·西安)
【第14句】:【戴籠頭】(慣)籠頭:騾馬等頭上套的東西,用皮條或繩子做成,用來系韁繩,有的還用來掛嚼子。比喻被人控制,受人支配。
【第15句】:【掉鏈子】“掉鏈子”用于調侃人們做事情正在興頭上或關鍵時候,突然卡殼做不下去了,導致事情失敗或無法進行。 “掉鏈子”源于北京口語,具有調侃意味。對喜歡玩單車(自行車)的人來說,都知道車行半路掉鏈子的尷尬。假期三五知己輕裝短打,太陽鏡一戴,單車徑上風馳電掣競技,絕對是賞心樂事,大家爭先恐后踩動腳踏,鏈條拉動車輪飛車之時,突然“喀嚓”一聲,腳丫子再也蹬不動了,那沾滿油污的鏈子突然掉將下來,眼見驢友們載著歡聲笑語遠去,自己卻要下來掛鏈條,本來高昂的情緒頓時一落千丈,像泄了氣的皮球。北京的自行車是上百萬人每日上班上學的主要交通工具,對腳下“私家車”掉鏈子的掃興、尷尬、著急、無奈,體會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開聯想,發明了“掉鏈子”一詞,真是形象之至。
【第16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足之蟲,指蜈蚣。蟲身截為幾段, 爪子仍能活動。指富貴者衰敗后仍有余力,不會完全垮臺。 清代《紅樓夢》:“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 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
【第17句】:【人老不以筋骨為能】見“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18句】:獅子大張口——胃口不小
【第19句】:云南老虎蒙古駝——素不相識
【第20句】:【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女】(諺)平地里常會開出好看的鮮花,高山上常會有俊秀的女子。指僻野的山村往往有美麗的女子。
【第21句】:【亂點鴛鴦譜】“亂點鴛鴦譜”比喻胡亂撮合姻緣。這句俗語源自明代馮夢龍話本小說集《醒世恒言》中的《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杭州有一個叫劉秉義的人生有一兒一女,叫劉璞和慧娘,分別與孫寡婦女兒珠姨、裴九家兒子裴政訂親。此外,孫寡婦家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孫潤,是珠姨的孿生哥哥,也是自小便與徐家女兒文哥訂親。當時劉璞長到十六歲時,得了一場大病,久治不愈,劉家便想到要與孫寡婦女兒珠姨早日成親來沖喜。孫寡婦得知劉璞病重在身,不愿把女兒嫁入劉家,于是便將兒子孫潤扮為女裝冒充妹妹嫁到劉家。成親那天,劉家因劉璞不能起床,便讓女兒慧娘代兄與“嫂子”孫潤拜堂,還讓女兒晚上陪新娘過夜。但這一陪就出了問題。男扮女裝的孫潤與前來陪夜的慧娘正值青春年少,獨處一室后互相心生愛慕,順理成章地發生了男女關系。事發后,雙方都告到衙門,裴家告劉家悔婚,劉家告裴家誘奸。按當時的法律,悔婚和通奸都是犯罪行為,是要受處罰的。受理此案的杭州知府喬太守十分憐惜這些年輕人,一心想成全美事。經過權衡利弊,喬太守想出了一個最佳方案,在征得四家同意后,以杭州府的名義給三對年輕人重新做媒。劉家的兒子劉璞與孫寡婦的女兒珠姨重新拜堂成親,慧娘因與孫潤已行過拜堂儀式,認定他們的婚姻合法有效,為彌補裴家公子裴政的損失,將徐家女兒文哥介紹給裴政。三對新人即刻在公堂上拜堂。這樣成就了三對情侶,一時被傳為美談。按當時的官情民俗,做到這一點已經難能可貴了。可作者馮夢龍卻出錯丫題目《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冤枉了喬太守。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寓意深刻的俗語——亂點鴛鴦譜,流傳至今。
【第22句】:【田怕秋早,人怕老窮】(諺)指田禾最怕秋季干旱,人生最怕老來貧窮。 也作“田怕秋來旱,人怕老來貧”。
【第23句】:【吃不了蹦蝦仁】把握不住好機會。《新鳳霞回憶錄》:“這 孩子沒有多大出息,吃不了蹦蝦仁,蝦仁蹦到他嘴里也得蹦 出去!”
【第24句】:好船兒也要好掌舵。
【第25句】:【說風就是雨】(慣)比喻說到什么,馬上就要干什么。 也作“說起風就來雨”。
【第26句】:【豬貪別人槽】想占別人的好處。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 狗》:“弓著個腰,上別人的槽頭搶食吃。怎么不讓你一口氣 上不來噎死!”
【第27句】:【不能正己,焉能化人】(諺)自己不能嚴于律己,使自己品行端正,又怎能教化別人。指要想教育別人,必須先嚴格要求自己。
【第28句】:【倒苦水】(慣)比喻傾訴所遭受的苦難或心中的痛苦。
【第29句】:【小姐身子丫環命】(慣)丫環:婢女,也作丫鬟。指女子身體嬌弱或容貌美麗,卻命運不濟,要吃苦受累。 也作小姐胚子丫鬟命。 小姐眉眼丫鬟身。眉眼:容貌。
【第30句】:【菜里蟲兒菜里死】(諺)指貪食蔬菜的蟲兒,最終都死在蔬菜里。比喻在什么地方做壞事,就會在什么地方受到懲罰。
【第31句】:耕者離開牧者,耕者要凍死;牧者離開耕者,牧者要餓死。
【第32句】:【不顯山,不露水】謂不露痕跡,不動聲色。《劉澍德小說 選》:“這些人真有本事,不顯山、不露水的,幾時‘對’上的, 大家全不知道。”
【第33句】:【針尖對麥芒麥】芒也是尖的。謂斗爭雙方相當。成語: 針鋒相對。孫犁《風云初記》:“這倒有個看頭,看誰告下誰 來吧,一頭是針尖兒,一頭是麥芒兒!”
【第34句】:黑烏鴉變不了白鴿子一種不同
【第35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釋義:人要是沒有志向,必定一事無成。例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什么是力量?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識是力量。只要努力,這一切你都能爭取得到。
【第36句】:【狗肉不上席】這是統行于民間的俗語,現在常用來形容某人素質差難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東西用此話作比。其實,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僅可以上席,還曾把狗肉列為祭祀大禮的專用品,在周朝,那時狗肉是周天子專用食品,貴重如金,官員都沒有資格享用這種美味。佛教傳人后,佛學典籍認為狗是不潔動物,禁止徒眾食用,由此影響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幾乎都是佛教的鐵桿信徒,他們曾多次頒布禁食狗肉的詔令。唐高祖李淵、女皇武則天都先后頒布《禁屠詔令》,嚴厲禁止宰殺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貽謀錄》載:屠殺狗,吃狗肉都要處以斬刑。到滿族貴族入主中原以后,這類規定也沒有放松,不僅不能吃狗肉,連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歷史上禁吃狗肉的規定延續如此之久,對于狗肉不能上桌,發揮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實際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第37句】:電視電話——耳聞目睹
【第38句】:【說東就東,說西就西】(慣)指說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毫不含糊。
【第39句】:【驚堂木】在舊戲舞臺上,縣官以上的地方官員的案頭都放有一塊“驚堂木”,案犯一到,驚堂木“啪”地一拍,問道:“有招無招!”動刑之前,驚堂木一拍:“大刑侍候!”那么,“驚堂木”源自何時,有何作用呢? “驚堂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開始使用。《國語·越語》中記載:“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這就講清了它的規格和作用。“驚堂木”的正式名稱叫“氣拍”,也有叫醒木、界方和撫尺的,俗稱“驚堂木”,是一塊長方體的硬木,有棱兒有角兒,取“規矩”之義,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的作用。只有普通官員手中的那個小木塊才叫“驚堂木”,皇帝用的稱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統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員用的叫“佐朝綱”,元帥、將軍等高級武官用的叫“驚虎膽”。
【第40句】:關公走麥城——死到臨頭
【第41句】:樹頭烏鴉叫——不入耳;難入耳
【第42句】:窟窿眼兒里看人——孔之見
【第43句】:【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見“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
【第44句】:【舌頭比刀子厲害】(慣)指人嘴厲害,說話不讓人。
【第45句】:【在刀刃上試脖子軟硬】(慣)比喻拿生命去冒險。
【第46句】:【 魯班門前弄大斧】魯班,戰國時期有名的木匠。此句表 示:在內行人面前賣弄自己,太不自量。成語:班門弄斧。 賈平凹《廢都》:“得了得了,鍾主編是什么人,你別魯班門前 掄大斧!”
【第47句】:【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不可錯過機會。類似的:過了 這個節日,就怕種不上這個莊稼了/過了此船無好渡。反義 說:過了這個村,再找一個店。老舍《茶館》:“告訴你,過了 這個村可沒有這個店,耽誤了事可別怨我!快去快來!”
【第48句】:卓別林演戲——滑稽
【第49句】:【千人打罕,萬人稱奇】(慣)指眾人都覺得罕見、稀奇。
【第50句】:吃飯的時候,小姑給我盛粥。最后,鍋里還剩下一點又盛給我了。她說:“寧叫糊涂‘黃面稀飯’撐死人,不叫糊涂占了盆。”(山東·莒南)
【第51句】:【自己的夢自己圓】釋義:圓:圓夢,指推測吉兇。比喻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一例句:“老王,自己的夢自己圓。你好好想想,你和黨一個心眼么?和老鐵一個心眼么?要說是一個心眼,為啥你離老鐵那么遠,可又離那些不清不白的那么近?”
【第52句】:爸爸拉一袋麥子去磨面,袋子上面有個小窟窿,媽媽看見了,連忙拿針線去縫,還說:“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掉了多可惜!”(河南·鄧州)
【第53句】:【棺材出了討挽歌郎錢】挽歌郎,替喪家唱挽歌的人。指事 前的要求在事后提出,被動。明代《水滸》:“眼望旌旗至,專 等好消息。不要叫老身‘棺材出了討挽歌郎錢’!” 饑時飯,渴時漿謂正應急需。成語:雪中送炭。明代 《古今小說》:“恰好王媼說起馬秀才,分明是饑時飯,渴時 漿,正搔著癢處。”
【第54句】:【坐堂醫】在我國,中藥店大多稱“堂”,如“同仁堂”、“樂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藥全國馳名。在藥鋪候診的醫生叫“坐堂醫生”,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醫”源于醫圣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他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疫病流行,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鉆研祖國醫學,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規戒律,坐在辦公的大堂上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還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醫”四字。后人寫詩贊頌他“官隨民愿守長沙,心涵胞于千萬家。興亡盛衰同禍福,坐堂行醫惠無涯。”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后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藥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第55句】:【把舌頭伸直了再說】話斥責人說話不利落,或不在理。類 似的:用搟面杖把舌頭搟搟。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 “你該用搟面杖把舌頭搟搟了吧?話內話外,咋這么多彎 兒!”
【第56句】:【東河里沒水西河里走】(諺)指東河里沒小時,就去西河,總會取到水的。比喻做事貴在靈活通變,一處不通,還可另找途徑。
【第57句】:【 葫蘆里賣的什么藥】舊時用葫蘆裝藥。指弄不清真相。 臺灣瓊瑤《彩云飛》:“涵妮瞪大了眼睛,驚異地瞧著,不知道 云樓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第58句】:【有錢難買回頭看,頭若回看后悔無】(諺)回頭看:回頭再檢點一番。指經常回想過去的失誤,可以避免許多后悔和煩惱。也指事情做完后,再檢查一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遺漏或失誤。
【第59句】:【吃虱子,留大腿】釋義:比喻過分吝嗇。例句:原來李克用是吃虱子留大腿的人。因見白娘子容貌,設此一計,大排筵席。
【第60句】:【事在不疑,卜之何益】(諺)卜:占卜算卦,屬于迷信活動。對所做的事既然深信不疑,又何必去占卜吉兇呢?指占卜算卦毫無必要。
【第61句】:【有飯大家吃,無飯大家餓】(慣)比喻同甘共苦。
【第62句】:【婦女能頂半邊天】(諺)指婦女的潛力很大,凡男人能做到的,婦女同樣能做到。
【第63句】:【軍令重如山/軍令如山倒】軍事命令必須嚴格執行。袁靜 孔厥《新兒女英雄傳》:“軍令重如山啊!不聽指揮,還能打 仗?”
【第64句】:前浪;無窮無盡;一瀉千里
【第65句】:【飽漢不知餓漢饑】(諺)指能吃上飽飯的人,很難體會出挨餓是什么滋味。也泛指處于良好境況中的人,體會不到處于艱辛困難狀況中的人的痛苦。
【第66句】:【做夢娶媳婦兒——光想好事】(歇)指人一心想著實現不了的美事。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做夢娶媳婦兒——凈想好事兒。 做夢娶媳婦——盡想好事。
【第67句】:【會家不忙,忙家不會】(諺)會家:會做的人,懂行的人。指從容應對的必是行家,慌手慌腳的必是外行。 也作會者不忙,忙者不會。 忙者不會,會者不忙。
【第68句】:磨道驢子斷了套——空轉一圈
【第69句】:【酒】酒,對中國人來說,是太重要了。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曹操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反諷日:“借酒澆愁愁更愁。”李白還說:”舉杯邀明月”。蘇軾說“把酒問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當中,也是“無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誰發明的呢?關于酒的發明,說法很多。一種說法是“猿猴造酒”。傳說猿猴將采摘的蘋果儲存起來,時間一長,蘋果發酵成酒,醉倒猿猴。一說始于大禹時代的儀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記載,上古用桑葉包飯的發酵方法造酒,是指儀狄用此法造酒,獻給大禹而言的。儀狄是個官員,他造酒是為了獻給大禹邀功。另一種說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傳說杜康生于周朝,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裝進竹筒里帶著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忘記帶走。半個多月后,他趕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遺忘之物,打開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經發酵變成液體了。村里人喝了都夸這種液體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了,并辦起了杜康酒店。
【第70句】:【解疙瘩】(慣)1比喻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2比喻解決雙方之間的矛盾,消除隔閡。 也作“解扣子”。
【第71句】: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各有所長
【第72句】:【丟去東洋大海】(慣)東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喻東西白扔了,再也回不來。也比喻徹底忘掉。 也作丟到東洋大海。 拋在東洋大海里。
【第73句】:【少女的心,秋天的云】(諺)指少女的心最富于幻想,像秋天的云一樣飄忽不定。也指少女的心最天真無邪,像秋天的云一樣明麗爽朗。
【第74句】:課外活動時,整個校園都是學生在活動。一個下地干活的農民路過這里看見了,說:“你看,就跟魚泛池一樣。”(河南·新野)
【第75句】:我的數學考了100分,心里比喝了蜜還甜。正當我和媽媽說笑時,爸爸出差回來了,還給我買了一塊鍍金的女式手表。那天的喜事可真多啊,我高興得又蹦又跳。媽媽說:“看把你高興的,腳底板子就不挨地了。’(安徽·臨泉)
【第76句】:扁擔挑燈籠——兩頭明
【第77句】:不能讓壞人進我們的寨門,不能讓敵人進我們的國土。
【第78句】:【爭得貓兒丟了牛】(慣)比喻得不償失。
【第79句】:這天,奶奶看到一群螞蟻爭先恐后地往樹上爬,忙對我說:“螞蟻上樹,滿天風雨;螞蟻下山,必有干旱。婷婷,快把晾著的衣服收起來吧!”(河北·唐山)
【第80句】:天天練長跑,年老變年少。
【第81句】:【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慣)指當事人不急,其他人卻非常著急。譏諷人瞎操心。 也作“皇帝不急太監急”。
【第82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第83句】:包公斷案——六親不認;明察秋毫;向理不向人:鐵面無私
【第84句】:依靠群眾是千里眼,脫離群眾是瞪瞎眼。
【第85句】:【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諺)物和物不一樣,人和人也不會相同。指人與人總有差別,不能強求一律。
【第86句】:【好漢爭氣,賴漢爭食】(諺)好漢爭的是一口氣,賴漢爭的是嘴里食。指好男兒在功名事業上拼搏,奮力向上;賴漢子只謀填飽肚子,毫無出息。
【第87句】:自習課時,我正在左看右瞧的,猛不防老師從背后拍了我一下并說:“你東看老鴰西看燕的,到底在干什么?”(河南·伊川)
【第88句】:【小舢板去撞大船】釋義:小舢板:用槳劃的小船。比喻以弱試強。例句:他們要同陳魷刺作對,也不想一想,小舢板好去撞大船?
【第89句】:【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歇)本指算盤珠子用手撥才會動,轉喻人做事很被動,沒有人督促就不會去干。
【第90句】:小弟弟總不好好吃飯,有時媽媽說一百句好話也難喂下點東西。鄰家奶奶說:“一個豬娃不吃糠,兩個豬娃吃得香。小孩子吃飯,得攀著比著才吃得香。”(河南·新野)
【第91句】:【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主要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友好關系,促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 1942年,美、英、蘇、中等國著手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并決定草擬一份宣言,但一時沒有合適的名稱。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多次討淪名稱問題,但一直沒有拿出令人滿意的名稱。一天清晨,羅斯福醒來后,突然想到“聯合國”這個名稱,丘吉爾聞聽后表示贊同。于是,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到1971年才驅逐臺灣當局,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第92句】:【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備有用】(諺)人多掌握一種技能,總是有好處的;器物能多準備一件,總有用得著的。指人的本事不嫌多,物的備件不可少。
【第93句】:【七月半燒紙錢——哄鬼】(歇)七月半:指陰歷七月十五,迷信說這一天是鬼節。紙錢:迷信的人燒給死人或鬼神的冥鈔。本指哄騙鬼魂,轉指人說的話或做的事全是騙人的。含責罵意。
【第94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倆口打架不記仇】(諺)指年輕夫妻吵架很平常,彼此很快就會忘記,也作天上下雨地下流,倆口子吵架不記仇。 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打架不記仇。
【第95句】:【生米成了熟飯】(慣)比喻已成事實或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也作生米已煮成了熟飯。 生米做成了熟飯。 生米燜熟了飯。
【第96句】:【 見過鬼怕黑受過挫折,老有顧慮。】成語:心有余悸。陳 殘云《香飄四季》:“是呀,見過鬼怕黑,你便斷了這條心吧。”
【第97句】:【揀了芝麻,丟掉西瓜】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98句】:【穿新鞋走老路】(慣)比喻形式變了,內容和實質沒變,還是老一套。
【第99句】:【百聞不如一見】“百聞不如一見”意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一俗語出自漢朝。漢武帝時,居住在甘肅西部、四川北部、青海東部的羌族各部落,歸順漢朝。到漢宣帝時,西羌各部族開始秘密和匈奴聯絡,甚至準備向匈奴借兵,“擊鄯善、敦煌以絕漢道”,準備徹底推翻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建立統一的羌族政權。自此,漢朝對于羌族的控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面對困難的局勢,宣帝派人向曾參加過武帝時北征匈奴的老將軍趙充國請教,派誰去才能解決問題。趙充國說:“沒有誰比我更合適了。”宣帝不太放心,又派人問趙充國:“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如何,需要多少人馬?”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事安排,不能離開現場具體情況,紙上談兵。我愿意先盡快趕到金城,從當地了解情況,制定好應對的計劃,再向陛下回復,請陛下相信老臣。”到達金城之后,趙充國充分了解情況,準備充足,率兵前往羌地,又穩守不出戰,利用自己在西羌各部族中崇高的威望,使西羌聯軍中并不堅定的部分首領,對和漢朝作戰產生了懷疑,引起了羌族內部矛盾。穩扎穩打,一戰擊敗羌軍主力,其他羌軍紛紛倒戈,投降漢朝,西羌局勢終于安定下來。自此,“百聞不如一見”便流傳后世。
上一篇:說到心坎的文案句句深入心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