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三色圓珠筆——多芯(心)
【第2句】:【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按佛教說法,菩薩能保佑人。此 謂自己保不住,更幫不了別人。臺灣瓊瑤《幾度夕陽紅》: “我們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還難保呢,他又拉上了這么個女 孩子,到底預備怎么辦?”
【第3句】:【大鍋飯,小鍋菜】(諺)指做飯要用大鍋,飯不會夾生;炒菜或燜菜要用小鍋,菜出爐快,又能保持鮮嫩不走味。
【第4句】:【好言難勸該死的鬼】見“良言難勸該死鬼”。
【第5句】:【薩其瑪】“薩其瑪”聽起來像外文中譯,但它并非西點,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小吃。“薩其瑪”是滿族的一種風味糕點。 “薩其瑪”一詞,最早見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學士傅恒著《御制增訂清文鑒》一書。書中寫道:“薩其瑪”,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摻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薩其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這里是指薩其瑪的制作方法。制作薩其瑪的最后兩道工序是:將其切成方塊,隨后碼起來。“切”,滿語為“薩其非”;“碼”,滿語為“瑪拉木壁”。“薩其瑪”便是這兩個滿語的縮寫。早期,薩其瑪的漢名叫“糖纏”,這可見于《清文補匯》一書。但此名一直沒有傳開,而薩其瑪卻成了滿漢兩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稱。
【第6句】:見了王母娘娘叫大姑——攀高親
【第7句】:黑烏鴉變不了白鴿子一種不同
【第8句】:【二八月,亂穿衣】農歷二、八月氣溫發生變化,正是換衣 季節。也指過渡時期,情況復雜。《中國教育報》( 1993,7, 4):“現在的社會如二八月亂穿衣,可是青少年們沒有那么 高的辨別力呀!”
【第9句】:桌布蓋牛背——露頭角
【第10句】:【焦了尾巴梢子】(慣)焦:干枯,轉指斷絕。尾巴梢子:比喻子孫。 譏諷人斷子絕孫。 也作“焦尾巴”。
【第11句】:【狐貍就是睡覺,也在磨牙】釋義:比喻壞人時刻都想害人。例句:田文中懷疑地說,“我對這個匯報真要打個問號:這條狐貍怎么能夠老實呢?”“狐貍就是睡覺,也在磨牙!”
【第12句】:【老鼠跺腳震不塌地】釋義:比喻小人物干不成多大壞事,沒什么了不起。例句:同志們!咱還是那句老話:老鼠跺腳震不塌地,問題慢慢解決。
【第13句】:【駱駝下騾子——怪種】(歇)下:動物生產。本指怪異的變種,轉指不肖的子孫。含責罵意。
【第14句】:【夫婦是樹,兒女是花】(諺)夫妻好比樹,兒女好比花;有了花就有了情愛的果實。指生兒育女會使家庭生活顯得更充實美滿。
【第15句】:【冤有頭,債有主】(諺)報仇找對頭,討債找債主。指報仇討債,各有其主。也指出了事,總有人要承擔責任。 也作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冤有冤家,債有債主。 債有主,冤有頭。
【第16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諺)指家庭不論大小,必須由一入主事。也泛指任何集體都要由一人統管全局。 也作家有干丁,主事一人。 家有萬貫,主事一人。
【第17句】:【癩蛤蟆跳到腳背上——不咬人硌癢人】(歇)硌:也作圪、格,用作詞頭,使形容詞變為動詞。癢:諧“厭”。指某人或某物雖沒大礙,卻叫人厭煩。常含責罵意。 也作“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格癢人”。
【第18句】:【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諺)行軍打仗,沒有固定的陣勢,就像水的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指打仗要隨機應變,不能死守教條。
【第19句】:【砍倒大樹有柴燒】謂做事要看準大目標,收效大。砍,也 說:扳。申躍中《掛紅燈》:“嘿嘿,砍倒大樹有柴燒,正面敵 人最要緊。”
【第20句】:爸爸又在外面花錢喝酒,媽媽知道了,生氣地說:“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沒有我,你掙錢再多也是枉然。”(新疆·吉木薩爾)
【第21句】:不成葫蘆不成瓢——兩不像
【第22句】:【百拙無一能】(慣)拙:笨。指一點本領、能耐都沒有。
【第23句】:大水沖過龍王廟———家人不認一家人
【第24句】:【瘸和尚登寶座——能說不能行】(歇)瘸:腳跛。寶座:佛主的座。 指只能說話而無法行動或做不了事情。 也作“瘸和尚說法——能說不能行”。說法:講解佛法。
【第25句】:黨哥和女朋友第一次見面,他急得團團轉,女朋友卻遲遲不來。他媽擔心地說:“可別是遼天地(指空曠遼闊的野地)烤火,一面熱啊!”(河南·南陽)
【第26句】:【羹里來的飯里去】(慣)比喻哪里來的還回到哪里去。
【第27句】:【前言不答后語】(慣)指說話前后對接不上。也指話說得很亂,沒有條理和層次。 也作前言不搭后語。 前言不對后語。 前言不接后語。
【第28句】:觀音的肚子一慈悲心腸
【第29句】:放羊的拾柴禾——捎帶
【第30句】:【逮著旋風就是鬼】(慣)旋風:螺旋狀運動的風。比喻聽到一點風聲,就信以為真。
【第31句】:我一進家門,就見奶奶站在院子里一手拿刀,一手提雞,嘰嘰咕咕地說:“陽間一碗菜,我殺你別怪。”(安徽·巢湖)
【第32句】:【話柄】被他人當做談資的言論和行為,稱為“話柄”,也有叫“話把兒”的。“話”怎么會有“柄”呢?《辭源》的解釋是:“古人清談,多執麈尾,僧人講法或執如意,故有談柄之名。”“談柄”即“話柄”,有的地方叫“話把”。這就告訴我們,“話柄”源有兩物,一為麈尾,一為如意。麈尾說。宋人筆記《天祿志余》有云:“古人清談多執麈尾,故有談柄之名。”麈尾是魏晉清談家經常手執的一種道具,用麈(一種大鹿)的尾毛制成,形如樹葉,下部靠柄處為平直狀。魏晉名流清談時必執麈尾,以助談鋒。《晉書》和《世說》記載,孫盛與殷浩談論很久,端上飯來也顧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尾毛都落在飯上,最后吃不成。《陳書·張譏傳》記載,陳后主在鐘山開善寺使清談家張譏“豎義”(大約是豎佛經中之義),取麈尾未至,臨時找松枝代替。可見,麈尾是清談的必備工具。名士、清談、麈尾,三者是緊密相連的,由此,后人遂把談資叫做“話柄”。如意說。談資稱作“話柄”,還與和尚講經時手執如意有關。如意是一種器物,早在漢代就已出現。最早的如意用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長一尺許,柄端多為手指形,也有心字形和云葉形。古代和尚講經時手執如意,有的把經文記于其上,以防遺忘。因而這也成了“話柄”的又一個起源。
【第33句】:【墊刀背】(慣)比喻替人去冒風險或代人受過。
【第34句】:【掘墳先埋了送殯的】(慣)比喻別人好心給幫忙,卻暗算別人。
【第35句】:【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諺)將相:將帥、宰相,最高的文武官職。指將相不是天生的,有志的男兒應自強不息,奮力進取。
【第36句】:見小叔大把大把地花錢,爸爸勸他:“只有勤來沒有儉,好比有針沒有線。學會節約,才能過上好日子喲!”(河北·行唐)
【第37句】:老鼠管倉——越管越光
【第38句】:我問爸爸:“‘作者’和‘作家’一樣嗎?”爸爸武斷地說:“好比貓叫個‘咪咪’。”(甘肅·鎮原)
【第39句】:【 幾十年如一日】一貫如此,沒有變化。臺灣朱秀娟《女強 人》:“想想看,十多年如一日,哪件事我不聽你的。”
【第40句】:【陛下.殿下、閣下】這三個詞都是敬辭,“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閣下”一般指宰相。這三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高帝紀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說法。顏師古注引漢應劭的話:“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 古人的尊稱有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不敢正視對方,因為對方地位太高。陛下。見到皇帝,不能正視,只能站到臺階之下,更不能直接與皇帝說話,寶座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對皇帝的尊稱。殿下。見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視他們,只看他們的宮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對他們的尊重。閣下。見到宰相,也不敢正視,只能看到他的樓閣之下,于是稱之為“閣下”。“閣下”可解釋為在你的閣樓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機構——內閣。到了明朝中后期,內閣才成為權力的中樞,內閣成員稱為閣老。在這時,閣下又增加了一層意思,就是對內閣大臣的尊稱。現在“閣下”多用于外交場合,如:首相閣下、大使閣下。陛下、殿下、閣下是對他人的敬稱,以自稱的“在下”地位來襯托出他們的高貴地位。
【第41句】:【沒水不煞火】(諺)指只有用水才能撲滅火。泛指要想制服一種暴力,就必須動用它的克星。也指離了金錢就辦不成事。
【第42句】:叔叔要進城去做生意,爺爺不放心,再三叮嚀叔叔:“多做生意少占本兒,一年多打幾個滾兒;三分毛利吃飽飯,七分毛利餓死人。”(山西·平陸)
【第43句】:【 有家難奔,有國難投】不得安身,無處效勞。成語:走投無 路。明代《警世通言》:“今日不想我閃得有家難奔,有國難 投,如何是好?”
【第44句】:【東門不開西門開】這兒不通那兒通,總會有出路。《法制 文萃報》(1999,6,14):“(危機感)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 都會有。但有一條:東門不開西門開。”
【第45句】:東海洋里的黃沙——經不起浪來磨
【第46句】:【 扁擔橫在地上,不知道念個一】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相關 的:斗大的字不識一升/一個大字不識。成語:目不識丁。 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你一個莊稼人,扁擔橫在地上 都不知念個一,還添了個知識分子的毛病。”
【第47句】:【不走高山,咋會顯平地好】釋義:不走艱險的山路,顯不出平地好。比喻不經過比較,不知道哪個好。例句:老七伯感慨地說:“當然嘍,不走高山,咋會顯平地好?你們兩人和好如初,還要比以前好好多呢!”
【第48句】:媽媽叫我幫她干活,我說先玩一會兒再干。媽媽朝我一變臉:“我看笤帚疙瘩要吃食兒。”嚇得我趕緊干活去了。(山東·昌樂)
【第49句】:【中吃不中看】(慣)中:適于。好吃不好看。比喻人有本事,但長相不濟。
【第50句】:【錢財入手非容易,失處方知得處難】(諺)錢財掙到手并不容易,人往往是在沒有了錢財的時候才知道掙錢之難。指人要珍惜錢財,養成節儉的習慣。
【第51句】:【正等肉下鍋,兔子來叫門】(慣)比喻要抓的人不請自到,來得正巧。
【第52句】:【慌吃要燙嘴,慌走腳踢傷】釋義:比喻慌張匆忙容易出差錯。例句:阿土阿耳卻冷靜地制止:“‘慌吃要燙嘴,慌走腳踢傷。’你們莫忙,等走近了,我下命令你們再打!”
【第53句】:【說嘴的大夫沒好藥】夸夸其談的人往往沒有真才實學。 清代《何典》:“村東頭有個試藥郎中,他自己夸口手到病除 的,但只怕說嘴的郎中無好藥。”
【第54句】:【圣誕樹】在西方,不論是否基督教徒,過圣誕節都要準備一棵圣誕樹,以增添節日氣氛。西風東漸,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圣誕樹也開始流行起來。據說是阿爾薩斯地區最先把冷杉樹枝或冷杉樹做成的圣誕樹豎在屋內,樹上點綴著許多糕果和蘋果。到了十八世紀,圣誕樹已經很流行,而且圣誕樹上已經有了插蠟燭的習俗。而人們在圣誕樹上飾以花卉,則是因為在民間傳說或《圣經》故事里面都描述過天堂樂園里果樹開花的盛況,因而從一開始人們就喜歡用蘋果來裝飾圣誕樹。現在,圣誕樹上的飾物更多了,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還掛上各種圣誕禮物,電源一通,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第55句】:九牛去一毛——微不足道
【第56句】:【見錢眼就鉆】(慣)比喻利用各科機會撈取錢財。
【第57句】:牛拉磨子——走不出圈套
【第58句】:【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釋義:加倍報答恩情。例句:只有當他想到了在石灰窖的那個晚上,他的思緒才掀起狂瀾:“雁娘” 不就是她自己的投影嗎?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第59句】:全家人都在吃飯,我卻穿著新裙子跑到外面去,想讓鄰居們看看。媽媽說:“越說你美,越往燈亮里鉆。”(江蘇·灌云)
【第60句】:【有錯拿的,沒錯放的】既已捉住,就不會輕易放走,須得仔 細查究。相關的:只有錯捉,沒有錯放。老舍《離婚》:“有錯 拿沒錯放的,小趙一句話可以叫他出來,一句話也可以叫他 死。隨張大哥的便。”
【第61句】:冷水泡茶——不起色
【第62句】:【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有良心】天地作證,憑良心做事。袁 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有良心;我 要是三心兩意,叫我挨槍子兒。”
【第63句】:【不成器】(慣)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比喻沒出息,不成材。
【第64句】:【要知山下路,須問去來人】(諺)要知山下路的難易走向,還得問問過往的行人。比喻要了解真實情況,還應向實踐著的人請教。
【第65句】:【三十年的寡婦——好守】(歇)守:守寡,諧“手”。指好手。常用來贊嘆人手段高強。
【第66句】:對著酸菜缸吶喊——甕(嗡)聲甕(嗡)氣
【第67句】:【放響炮】(慣)比喻明確地作出某種承諾。
【第68句】:【看人下菜碟兒】釋義:看人行事待人態度不一。例句:“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你都會看人下菜碟兒!”
【第69句】:【三十晚上咽了氣——活不到大年初一】(歇)指活不長久,即將死亡。
【第70句】:【散步】飯后散步是人們的一種習慣,有諺贊日:飯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那么散步這種習慣是怎么形成的呢? “散步”這個詞的產生與古人食藥風氣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追求延年益壽,盲目服用“五石散”,成了風氣。所謂“五石”,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硫黃五種礦物質,這是主要成分,此外還包括萎根、防風、桔梗、海蛤、白術、人參等藥材搭配。服藥后,不能靜臥休息,必須行走,以刺激藥性發作。原因是藥物中某些成分含較大的毒性,會對人體構成傷害。服藥后,若能使藥性發作,身體發熱,就能減輕毒性對身體的傷害。藥性的呈現,被稱為“散發”,散發說明藥已得力。如果藥性不顯,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服藥后行走,目的是藥性顯現,這叫做“行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服用“五石散”,不僅不能延年益壽,反而對身體有害。于是,自唐代以后,服“五石散”之風趨于衰落,而“行散”這種漫步的方式卻對身體有益,被人們保留下來了。“行散”就是有目的的散步,現在意義上的“散步”已與服藥行散脫了鉤,變成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第71句】:【病好打太醫】將恩人當仇人。成語:恩將仇報。汪幸福 《浪跡臺灣島》:“狗婆子,過河丟拐杖,病好打太醫。過去, 你男人為升官想方設法巴結我。今天,我浪跡到這里,你卻 忘恩負義拒我于門外,做了幾天和尚,連肉味也忘了。”
【第72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諺)一年計劃的實行,關鍵在春天;一天計劃的實行,關鍵在早晨。指行動貴在早動手。
【第73句】:【水不到渠不成】釋義:比喻條件還不成熟,不能急于求成。例句:她既然把話吞回去,一定是有難言之隱,而且一定是思想斗爭尚不成熟,勉強叫她說,不一定能說出真情來。水不到渠不成啊!
【第74句】:井底撐船——無路可走
【第75句】:高梁稈挑水——擔當不起
【第76句】:【河水不犯井水】釋義:犯:侵犯,干擾。比喻互不相干。例句:我從中作保,今天你倆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擾,各奔東西不行?
【第77句】:【啞子掘著藏金——心里說不出的歡喜】(歇)指事情正合心意,心里有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歡喜。
【第78句】:張果老賣壽星——以(倚)老賣老
【第79句】:錐子沾香油——又尖(奸)又滑
【第80句】:鍍金的菩薩——不經擦
【第81句】:【七字兩點——斗出彎來了】(歇)“七”字左上角加兩點,就成了“斗”字下面加個彎鉤。斗:諧“抖”。指人因境遇好轉而得意洋洋起來。含譏諷意味。
【第82句】:【一支筷子不能調炒面,一只腳不能走路】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孤單,辦不成事。例句:以前跟你們喝血酒的那些奴隸主都去了,只剩下我阿達一個人。“一支筷子不能調炒面,一只腳不能走路”,我阿達沒有辦法,只好派我去同共產(黨)假靠攏。
【第83句】:表姐好吃懶做,找到工作后卻不認真去做。媽媽勸她說:“若要富,雞叫頭遍離床鋪;若要窮,天天睡到日頭紅。光聽見你怨天尤人,你也要好好找自己身上的原因啊!”(廣東·龍門)
【第84句】:【掉片樹葉子都怕打破頭】見“樹葉子掉下來都怕打了頭”。
【第85句】:【染缸里拿不出白布】染缸為布上色。借指被污染。染,也 說:靛。類似的:掉進染缸里。劉紹棠《鷓鴣天》:“大學是個 大染缸,染缸里拉不出白布;近墨者黑,所以柳岸劃了右 派。”
【第86句】:【賞酒不吃吃罰酒】見“敬酒不吃吃罰酒”。
【第87句】:不搭棚的葡萄——沒有架子
【第88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一俗語多指心甘情愿。也指故弄玄虛,不可能實現。此俗語源自商、周交替時期。商朝末期,商紂王無道,周文王決定討伐昏庸殘暴、民心盡失的商紂王,便留心物色一位有才能的軍事指揮者來輔佐自己。一天,周文王帶著他的兒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獵,看到一個老翁在渭水邊釣魚。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魚鉤是直的,而且離水面有二三尺。老翁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愿者上鉤。”這時,一個樵夫走近他,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那老翁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文王見狀大為驚奇,就下車,與之交談。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布陣的高人。周文王喜出望外,便誠懇地請他一起回宮。此后,姜太公釣魚、文王訪賢廣為傳誦,遂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俗語。
【第89句】:【鵓鳩樹上鳴,意在麻子地】(諺)鵓鳩:又名勃鴣,鳥名。鵓鴣鳥身在樹上嗚叫,心卻想的是吃麻地里的麻子。比喻人表面做作往往是假,心里暗打主意才是真。
【第90句】:菜籃子裝泥鰍——爬的爬,溜的溜
【第91句】:【只拉弓,不放箭】見“開弓不放箭”。
【第92句】:【老虎不吃人——只是壞了名色】(歇)名色:名稱,名聲。指名稱或名聲不好已是客觀存在。 也作“是個老虎不吃人——壞了名色在那里”。
【第93句】:稿子寫到紙邊上——不夠格
【第94句】:【禍不單行,福無雙至】見“福無雙至日,禍有并來時”。
【第95句】:背著虎皮進村寨——嚇唬老百姓
【第96句】:【到了三月三,薺菜可以當靈丹】釋義:薺菜:一種野菜,一年或多年生,可吃。靈丹:靈驗有效的藥。農歷三月三日以后,薺菜可以用來治病。例句:用薺菜還可以治療痢疾、腸炎、腎炎、水腫等疾病。所以民間有諺語說:“到了三月三,薺菜可以當靈丹。”
【第97句】:【腳踩兩只船】兩者都不愿意放棄。比喻猶豫不決,或投 機取巧。臺灣瓊瑤《心有千千結》:“愛情是那樣的自私,他 怎能容忍她腳踩兩只船?”
【第98句】:【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借指人貪饞。《小說月報》 (1980,4):“果然,通過一段時間的耳聞目睹,她見這樣做的 并非一個單位,更不只姓馬的一人;從中悟出了‘狗肉滾三 滾,神仙站不穩’,‘雞腿打人牙根軟’這些口頭俗語是奧 妙。”
【第99句】:【晴天里一聲霹雷】見“青天里一個霹靂”。
上一篇:諺語大全100條-民間諺語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