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黃貍黑貍,得鼠者雄】(諺)貍:貍貓。不論是黃色的貓還是黑色的貓,哪個能捉住老鼠,哪個就是好貓。比喻用人只求有實際的辦事能力,其他可以不論。 也作黑貓白貓,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 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第2句】:【拉黑牛】(慣)指賣主讓同伙裝成顧客,假裝購買其貨物,誘騙顧客上當。
【第3句】:【青天里一個霹靂】(慣)比喻突然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事情。 也作青天打下一個霹靂。 晴天里一聲霹雷。
【第4句】:【碰釘子】 釋義:比喻遭到了拒絕、斥責,也指遇到了阻礙、挫折。 例句:哪知東也碰釘子,西也碰釘子,一個錢沒弄到,而且還受了許多閑氣。
【第5句】:【拋頭顱,灑熱血】(慣)指為了信仰而流血犧牲。 也作“灑熱血,拋頭顱”。
【第6句】:【關門打狗】(慣)比喻把敵人死死包圍住,然后殲滅掉。
【第7句】:【按著葫蘆摳子兒】(慣)比喻用強硬的手段逼供或索取財物。
【第8句】:【拜倒在石榴裙下】(慣)比喻男子為心愛的女人所傾倒,事事遷就。
【第9句】:【賣慣了私鹽走慣了硝】(慣)比喻做慣了違法的事。
【第10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11句】:【一路榮華到白頭】(慣)指一生官運亨通,富貴顯達。多用作祝福之語。
【第12句】:【七個頭,八個膽】(慣)形容人膽子非常大。
【第13句】:【進在手里,吃在肚里】(慣)指生活比較拮據,收入多少,花掉多少,沒有節余。
【第14句】:【墻里的柱子——捶使勁不顯身】(歇)指暗中不露聲色地出力。也指不吭聲地埋頭苦干。
【第15句】:【刀不離手,弓不離身】 釋義:形容處于戒備狀態,警惕性高。 例句:盡管這群人隊伍不齊整,有的站著,有的蹲著,卻都是刀不離手,弓不離身,準備著隨時廝殺。
【第16句】:【唱反調】(慣)比喻發表相反的意見或采取相反的行動。
【第17句】:【打窩里炮】(慣)比喻內訌,自己人發生沖突和爭斗。
【第18句】:近廚得食,近民得力。
【第19句】:【東場搬到西場,也要三日飯糧】(諺)從東邊場地搬家到西邊場地,也得要耗費幾天的飯糧。指凡搬動一次,總得有不少的耗費。勸人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第20句】:【求只求張良,拜只拜韓信】(諺)張良、韓信:西漢的開國元勛,張良為謀士,韓信為大將。指要想得到真正的幫助,不可隨意拜求平庸之輩,一定要拜求高手。
【第21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的本意是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從不自我宣傳,但開出的花艷麗動人,結出的果實甘甜可口,所以大家就會經常來欣賞,時間久了,樹下自然就會踏出一條小路來。它的寓意是比喻為人真誠,踏實自律,成就突出而不炫耀,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敬,朋友和學生就會多起來。 此語典出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西漢名將李廣,為人謙恭謹慎但不善言辭,以驍勇善射、智謀超群著稱。因在一次戰斗中飛身奪得敵人馬匹,射殺追騎無數,被匈奴人稱為“漢之飛將軍”。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幾次仗,戰功卓著,雖然身居高位,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始終和士兵同甘苦,深受廣大官兵和百姓的愛戴。他的事跡,有詩為證:“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前是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后是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的《出塞》,都描寫了李廣將軍的傳奇故事。 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稱贊道:“諺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此典就來源于此。李廣雖然戰功赫赫,但命運多舛,始終未能封侯,有一成語日:李廣難封。盡管如此,他能忍辱負重,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盛贊他,非常貼切。不是嗎?朝廷不封,后人自有公論。
【第22句】:【足寒傷心,民怨傷國】(諺)指腳受寒了,就會傷及心臟;同樣道理,人民對執政者的怨怒,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和諧,社會的穩定。
【第23句】:【秀才人情紙半張】(諺)指舊時讀書人大多窮困,與人交往,只能用書畫作饋贈。后用作以薄禮相酬的常語。
【第24句】:【拿著銀碗討飯吃】(慣)比喻自己有極好的條件不知利用,卻伸手乞求別人施舍。 也作“捧著金碗討飯吃”。
【第25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 釋義:比喻在各種能人之中,缺少一位女的。 例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進據點,在敵人的肚子里戰斗,海潮鄉那個勇猛的女民兵,馬國本覺得不能輕易使用,瞎子媽媽又只有那么一個女兒,萬一有個兇險,不好。
【第26句】:【山依嶺,嶺依山】 釋義:比喻互相幫助,互相依靠。 例句:咱們近人不說遠話,互助組里,魚幫水,水幫魚,山依嶺,嶺依山,年輕人照顧你們上歲數的老人,是應該的。
【第27句】:【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釋義:一經比較就能看出人或物的優劣。 例句:“斜對門就是糧食加工廠,哪個省勁,哪個費力,哪個快,哪個慢,一看就清楚了。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第28句】:【芥菜子偏落在繡花針眼里】(慣)形容事出偶然,十分湊巧。
【第29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慣)比喻剛脫離苦難的地方,又陷入更兇險的處境。
【第30句】:【耳聞是虛,眼見是實】(諺)靠耳朵聽來的是虛的,憑眼睛看到的才是實的。指聽來的信息不可靠,親眼看到才是真實可靠的。 也作耳聞是假,目見始真。 耳聞未可信,眼見方為真。
【第31句】:【酒怕牛肉飯怕魚】(諺)指最好的下酒菜是牛肉,最好的就飯菜是魚肉。
【第32句】:【福】春節,家家戶戶貼“福”字,源自何處。一為“福”字的含義好,二是源自一個傳說。 先看“福”字的含義。福,是形聲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禱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內容在右半邊:上邊是人的頭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滿,既要有五谷雜糧,也需要鮮蔬葷腥,一句話,吃飽就是福。至如今,人們恭維一個人既胖又健康,總是說:“哎喲,您發福了!” 這不經意間的“發福”,最是祖先創造“福”字的本義。然而,福的內容不斷擴展,吃飽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釋為:富、貴、壽、考,齊備為福。富貴自不必說,壽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個“福”字,誰不想把其請到家。 再看那個傳說。相傳,姜太公之妻是個敗家種,不管到哪里都敗。在姜太公封神之時,其妻說:“別人都封了神,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敗,封你干啥!也罷,要封就封你為窮神吧。”其妻很不滿意:“封我為窮神,叫我蹲在哪個地方?”姜太公說:“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傳開后,驚動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門、小門貼上“福”字,以對窮神的拒絕。從此便成了傳統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第33句】:【只有千里人情,沒有千里威風】(諺)人情可以傳播到千里之外,威風只限于一定的區域。指人情比權威傳播得更遠,更能感動人心。
【第34句】:【走漏風聲】見“露風聲”。
【第35句】:【不敢越雷池一步】 釋義:雷池:古代雷水的別稱,在今安徽省望江。指不敢越過雷池多走一步。 比喻不敢超過一定的界限或范圍。 例句:我們決不能死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必須按照中國今天的具體情況辦事哪!有的人認為:只有圣經上寫了的才是對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只能叫作:蒙昧,無知!
【第36句】:【上爛藥】(慣)指說人壞話,給人使壞。
【第37句】:【終使他誠服。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此處用八擒孟獲指某種行動是不必要的、多余的。
【第38句】:【交杯酒】這是現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必備的程序,即新郎新娘舉杯交臂互請對方飲酒。其實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式,在古代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 據傳,這一習俗源于先秦時期。《禮記·昏義》載:新郎、新娘各執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征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同等地位,婚后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以杯代瓢已經普及,延續至今。“交杯酒”為婚禮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第39句】:【黃泥巴糊褲襠——不是屎來也是屎】(歇)黃泥巳:黃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糞。屎:諧“事”或“死”。 指蒙受冤屈,無法申辯,或性命難保,必死無疑。
【第40句】:【傘】“傘”是下雨天出行誰也離不開的雨具。“傘”是誰發明的呢? 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丈夫而發明的。看來,若要申請專利,還是魯班夫婦倆人共享比較合理。 傳說,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云氏每天都要往返送飯,若遇上雨天,免不了挨淋。魯班便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小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內暫避一下。然而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于是云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知道媳婦的想法后,茅塞頓開,動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塊布,安上骨架,裝上把兒,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
【第41句】:【官向官,民向民,窮人向的是窮人】(諺)向:偏向。指各個群體的切身利益不同,辦起事來,總是偏向著自己的群體。
【第42句】:【今朝有酒今朝醉】 釋義:比喻過一天算一天,只顧眼前,不作長遠打算。 例句:你們莫看我老八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個沒甚志氣的。人在有些事情上,不是夸口,我老八可真當得上先知先覺,料事如神。
【第43句】:【擠牙膏】(慣)比喻靠外界施加壓力才肯交代問題。
【第44句】:【兩個肩膀扛著一張嘴——凈等吃】(歇)指等著吃現成的。
【第45句】:【昧著惺惺使糊涂】(慣)昧:隱藏。惺惺:清醒。指心里明白,裝作糊涂。
【第46句】:【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慣)形容人剛強有力,光明磊落。 也作拳頭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馬。 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 拳頭上站得住人,胳臂上跑得了馬。
【第47句】:【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人在一方,心卻在對立的另一方。 這一俗語源自《三國演義》。有兩處描寫。 一處是關羽與劉備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準皇嫂),不得已與曹操約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劉備下落后允其團聚),暫棲曹營。曹操對關羽禮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祿企圖感化關羽。但關羽不為所動,日夜思念劉備,當得知劉備下落后,掛印封金,不辭而別(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見),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二處是徐庶進曹營一計不獻。徐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為劉備服務。曹操慕其才,屢招不致,遂用其母為質。徐庶是孝子,為保其母性命,無奈,只得投奔曹操。與劉備分別時,徐庶對劉備說:“請主公放心,庶不為曹獻一計。”果然,到曹營后終不獻一計。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趙云為救皇嫂(準皇嫂)與后主劉禪,孤身一人,七進七出曹營,身陷險境。徐庶怕趙云有失,遂終向曹操“獻一計”,對曹日:“丞相愛將,何不保住趙云性命,為閣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保全了趙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長坂坡”的好戲。
【第48句】:【打了梅香,丑了姑娘】(諺)梅香:通稱侍候小姐的丫環。姑娘:指小姐。打的雖然是丫環,卻使小姐丟了臉面。泛指懲治下人,失體面的卻是主子。 也作打的丫環,嚇的小姐。 打壞了丫環,哭壞了小姐。
【第49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釋義;比喻虛心好學,多向人請教,學到的知識就多。 例句:俗話道:“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往后兒,你要注意隨時隨地向認字的人們學習,多認些老師。
【第50句】:運動使人健康長壽,靜止使人衰弱短壽。
【第51句】:【沒理攪三分】見“無理攪三分”。
【第52句】:【丟去東洋大海】(慣)東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喻東西白扔了,再也回不來。也比喻徹底忘掉。 也作丟到東洋大海。 拋在東洋大海里。
【第53句】:【窮家愛雞,富家愛狗】(諺)窮人家愛養雞,因為雞能下蛋,蛋可換來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須品;富人家愛養狗,因為狗能看門,起到防偷防盜的功用。指舊時人們養雞養狗,各有所圖。
【第54句】:【有例不興,無例不滅】(諺)原有舊例,就照著做去,不必另創新規;原本沒有前例的,談不上廢除什么。舊指凡事墨守成規,遵循慣例就好。
【第55句】:【奶媽抱孩子——人家的】(歇)指人或物屬于別人,不屬于自己。
【第56句】:【清官騎瘦馬】(諺)清廉的官員連騎的馬也是瘦的。指清官一身清貧,難有享受。
【第57句】:【真理越辯越明】(諺)指真理不怕辯論,越辯論越明白清楚。
【第58句】:【洞房】“洞房”指新婚夫婦的房間。為什么把新娘新郎的房間稱為“洞房”呢?源出兩處。 出處之一。傳說,這是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當時,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于團結的因素,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面臨著分裂的危機。黃帝提出建立一夫一妻制。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為夫妻的,舉行完結婚儀式后,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里,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分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此人已結婚,其他男子不能再打此女主意。否則,按部落法規(族規)處治。 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凡兒女們一結婚,舉行儀式后,就把他們送入洞房。 出處之二。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尋歡作樂,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強選天下美女陪伴他。其中有一個俊俏聰明又勇敢的姑娘,因在家排行第三,稱為三姑娘。她不甘心過那種被奴役、蹂躪的生活,便以驚人的記憶力把宮中路徑記清了,在一個暴君大搞宴樂的日子偷偷逃離了阿房宮,直奔華山。 當時,一位名叫沈博的儒生為避“焚書坑儒”的迫害,也逃到了華山。 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處日子久了,三姑娘同沈博相互愛慕,心心相印,產生了愛情。他們對天盟誓,結成了患難夫妻。兩人身處深山老林,荒無人煙,哪里有房棲身!他倆在一塊大青石底下,發現一個能容納兩人的石洞,他們就把這洞作為結婚的住房。雖然他們生活清苦,但相親相愛,日子過得甜蜜而幸福。后人很羨慕他們親密無間、與世無爭的夫妻生活,就把結婚用的新房叫做“洞房”了。 “洞房”雖簡陋,一旦成新婚的殿堂,便被詠唱不衰,宋入洪邁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最為有名。
【第59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釋義:白天勞動,夜晚休息。 例句:這里家家互通有無,不分彼此,休戚相關,情同骨肉;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織,人人勤儉。
【第60句】:【官大青樹林壓死人】(諺)品:舊時官員共分九品,青樹林為一級。指官員間只要高一個等級,就能壓得下一級抬不起頭。 也作“官高一級壓死人”。
【第61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第62句】:【水火無情】(諺)水火是不講情面的。指水災、火災的破壞力極大,災禍一旦發生,很難抵御控制。 也作“水火不留情”。
【第63句】:【殺人見血,鏟草除根】(諺)殺人必須見血,證明人死無疑;斬草必須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滅敵方力量必須完全徹底,不留后患。 也作“殺人須見血,斬草要除根”。
【第64句】:【初三月下有橫云,初四日里雨傾盆】 釋義:初三晚上月亮下有云帶,初四白天就有傾盆大雨。 例句:新月下,有黑云橫截,主來日雨。諺云:“初三月下有橫云,初四日里雨傾盆。”
【第65句】:【人逢喜事情神爽】(諺)人遇到歡樂喜慶的事,精神就格外興奮振作。指喜事最能振奮精神。 也作人逢喜事情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人逢運至精神爽,月到秋來光彩新。
【第66句】:【一竿子插到底】 釋義:比喻說話或做事一直貫徹到底。“插”又作“扎”、“捅”、“撐”。 例句:不論大小事,一言既出,便唯恐落空,要一竿子插到底,必求落實。
【第67句】:【解疙瘩】(慣)1比喻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2比喻解決雙方之間的矛盾,消除隔閡。 也作“解扣子”。
【第68句】:【人家搬磚你搬坯,人家打狗你打雞】(慣)斥責人做事故意和別人不一樣。
【第69句】:【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 釋義:三國:指羅貫中著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看《三國演義》掉下了同情的眼淚,在為古人擔憂。比喻擔憂是多余的,沒有必要。 例句: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該咋樣做你自個瞧著辦!我說這話也不過是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反正你今后在外的一切行為都與本號無涉!
【第70句】:【風馬牛不相及】(慣)比喻人或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第71句】:【強盜遇著賊偷——大來小往】(歇)指昧良心得來的大宗錢財又被壞人一點一點地暗算走。
【第72句】:【露一手】(慣)比喻顯露出不為人知或比人強的本事、技能。 也作露兩手。 露一兩手。 亮一手。
【第73句】:【死無葬身之地】(慣)死了連埋葬的地方都沒有。形容下場很悲慘。 常用作賭咒發誓語。 也作死無藏身之地。 死無葬身之所。
【第74句】:【水過千網魚不盡,鐵經百煉必成鋼】 釋義:比喻經過艱苦斗爭磨煉會變得非常堅強。 例句:水過千網魚不盡,鐵經百煉必成鋼。像梁永生這個從財主、官府、日本鬼子結成的羅網中間過來的人,一旦投入革命的大熔爐里,經過戰斗實踐的千錘百煉,必將成為一塊響當當的好鋼!
【第75句】:【說一千,道一萬,不如拿眼看一看】(諺)聽別人說千道萬,終究是聽來的,不如自己親眼過目,才是真切的。指耳聞不如目見,聽得再多也不如目睹可靠。
【第76句】:【半年下雨半年睛】 釋義:一年中就有半年下雨,只有半年是晴天。指氣候多雨或久晴。 例句:元帥道:“國中氣候如何?”公公道:“時候常熱,就像我南朝的夏月天道。五六月間,日夜大雨,街市成河。俗語說道‘半年下雨半年晴’,就是這里。”
【第77句】:【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慣)比喻雙方都是高手,勢均力敵,才智相當。 也作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棋逢對手,將遇作家。作家:行家。
【第78句】:【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歇)天橋:北京市永定門內一個地段,舊時民間藝人常聚在那里演出。把式:靠賣藝為生的人。舊時在天橋賣藝的人常擺出表演功夫的架勢,但多耍耍嘴皮子,并不動真的。指光說得好聽而不實干。
【第79句】:【閻王也怕拼命鬼】(諺)比喻世間的強人惡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第80句】:窮漢妻,半張犁。
【第81句】:【東方不亮西方亮】 釋義:這個地方不行,別的地方就會行。 例句:趙編輯給他打氣:“不過,好在現在出版社很多,‘東方不亮西方亮’,你們不妨再拿到別的地方試試……”
【第82句】:【人心不足蛇吞象】(諺)指人的貪心永遠不會滿足,得寸進尺,不斷膨脹,就像小小的蛇也想吞下大象一樣。 也作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了鍋臺想上炕。
【第83句】:【餓咽糟糠甜似蜜,飽飫烹宰也無香】(諺)飫(yu):飽時進食。烹宰:經過烹調的肉食佳肴。人在饑餓時,吃糠咽菜也香甜;在肚飽時,美食佳肴也不香。指飯菜香不香,關鍵在于人是饑是飽。 也作餓了糠如蜜,不餓蜜不甜。 饑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第84句】:【開大口,說大話】(慣)指夸口,言過其實。 也作“開大口,講大話”。
【第85句】:【鴇兒愛鈔,姐兒愛俏】(諺)鴇兒:老鴇,舊時妓院的老板娘。姐兒:也稱小娘,妓女。指老鴇愛的是錢財,妓女愛的是俊美男子。 也作小娘愛俏,鴇兒愛鈔。 妓愛俏,媽愛鈔。媽:老鴇。
【第86句】:【掙錢不掙錢,先落個肚兒圓】(諺)舊指勞力工或生意人,先不說掙錢多少,只要能吃上飽飯就滿足了。
【第87句】:【娼妓】“娼妓”指賣淫的女子。娼妓本義并非如此,“娼”和“妓”原本不是雙音節的詞,娼是娼,妓是妓,只是娼和妓的本義比較接近。古時娼與倡相通,《說文解字》解釋說:“倡優,女樂也。”指從事歌舞的女藝人。 妓與伎通,《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妓,女樂也。”可見,娼與妓最初都是指歌舞女藝人。后來,娼和妓的詞義發生了轉變,均指賣淫的女子,并合二為一,稱為“娼妓”。 “娼妓”源于春秋時期。據《戰國策》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七閭七百,國人非之。”有記載解釋說,這就是指齊國相國管仲開設的公營妓院,所收取的錢財都歸國庫所有,用于軍費開支。這種說法被后人接受,清人紀的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娼族祀管仲,以女閭三百也。”因此,明清時揚州等地的妓院里供奉的祖師爺就是管仲。妓院里不僅設有管仲牌位,妓女們還要給管仲叩頭燒香,以祈生意興隆。從此,一代名相管仲,名譽受損,留下此業被后人詬病。
【第88句】:【草綠色軍服】“草綠色的軍服”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20世紀初,英國人為了掠奪非洲南部的財富,派軍隊進攻非洲的布爾人。當時,布爾人的武器不如英國軍隊。為了戰勝數量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英軍,布爾人便根據非洲的山地特點,穿上草綠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與草木相似的顏色。他們悄悄地躲在叢林里,敵人簡直看不出叢林里有人。而當時的英軍卻穿著很顯眼的紅色軍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軍目標太明顯,布爾人老遠就可以用武器射擊,英軍被打死打傷七萬多人。 后來,英國軍隊接受了這個教訓,將紅色軍服改為暗綠色。以后,各國的軍隊也相繼把軍服改成了黃色或草綠色。
【第89句】:【在劫難逃】“在劫難逃”形容遇到不可解決或無法挽救的災難。這個詞語的中心詞是“劫”,“劫”是佛教用語,表示時間極長,同“一剎那”相反。 古印度傳說認為,世界經過若干萬年就要毀滅一次,再重新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就叫做“劫”,也叫“劫波”。關于劫的長短,各佛經說法不一,但總的說來,一劫都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叫做“四劫”。到“壞劫”時,將會有水、火、風三災出現,最后世界歸于毀滅。也有說法認為,劫分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一中劫包括兩小劫,而每小劫則為一增(人壽自f一歲開始,每百歲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或一減(人壽自八萬四千歲開始,每百歲減一歲,減至十歲)的時間。這樣看來,將永遠恢復不了的東西比喻為萬劫不復還真是恰當。如果遇到“四劫”當中的“壞劫”,當然是“在劫難逃”了。
【第90句】:【守著駱駝不牽驢】(諺)指取大舍小,是選擇的原則。也比喻干事業要奔大目標。 也作守著駱駝不說驢。 守著駱駝不吹牛。
【第91句】:【腦袋砍了碗大個疤】見“砍了頭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第92句】:【捧著金飯碗討飯吃】見“拿著銀碗討飯吃”。
【第93句】:【燈不撥不亮,話不說不明】(諺:話不說清楚,聽話的人心里就不明白;這和油燈必須撥動燈芯才能燃亮是一個理。指講話必須把道理講清講透。 也作燈不挑不明,鼓不打不響。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辯:辯論。
【第94句】:【響鼓不用重錘】 釋義:比喻聰明人不用說,稍加指點就能領會。“重錘”又作“生錘”、“重錘敲”。 例句:響鼓不用重錘,李三旺一下子明白了。他豁然開朗地說:“這么說,我今天有點莽撞?”
【第95句】:【水不激不能破舟,矢不激不能飲羽】(諺)飲羽:飲沒箭身尾部的羽毛,指箭射入很深。水受的阻力不大,就激不起破舟的浪;弓弦的拉力不大,就射不出飲羽的箭。比喻人沒有激勵,就不會有昂揚的斗志。 也作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水激則悍,矢激則遠。
【第96句】:【借花獻佛】“借花獻佛”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但原來的意思并不是這樣,它源出佛教,是名副其實的借花獻佛。 這個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經卷》佛本生故事中。故事說,佛在修成正果前,有一世是一位婆羅門弟子,叫做善慧,在四出參訪途中,聽到燃燈佛(三佛中的過去世佛)將要說法。善慧想以鮮花供養燃燈佛,然而國王已將全城鮮花用來供養燃燈佛。善慧尋遍全城,最后在井邊遇到一位年輕婢女,手中捧著一個瓶子,瓶子中有七枝優缽羅花,善慧于是懇切求花。婢女受他的至誠之心感動,給他五枝,并請他將另外兩枝替自己獻給燃燈佛,以積自己的功德,并且要善慧許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結為夫妻”的諾言。善慧求花心切,就答應了,隨后趕到城門口向燃燈佛許愿獻花。燃燈佛為他授記,并對他說:“無量劫后,你必可成佛,號釋迦牟尼。”這就是“借花獻佛”的來歷。
【第97句】:【兵來將迎,水來土堰】(諺)堰:攔水的土壩,此謂阻攔。指交戰時要針鋒相對地采取措施,對付敵方。也泛指做事要有針對性。 也作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來將擋,火來水滅。
【第98句】:【船到橋頭自會直】 釋義:船到了橋邊自然會放直船身過去。比喻事到臨頭,自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句:“算了罷!‘船到橋頭自會直’!王八才去趕他媽媽的夜市!打碎了吃飯家伙可不是玩的!”
【第99句】:【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諺)漁父:也稱漁夫,以打魚為職業的人。指沒有漁夫的指引,怎能見識大海中的波濤。比喻從事某種活動,離不開知情人的指引。
上一篇:佛教文案經典-經典佛語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