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考上秀才想當官,做了皇帝想成仙——欲望無窮
【第2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慣)比喻以對方使用的手段來回擊對方。 也作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第3句】:【一輩子不出嫁是個老閨女】指保守,沒有長進。或說:閨 女不出門,到老不成人。成語:因循守舊。柳青《種谷記》: “你不練習,一輩子不出嫁是個老閨女。”
【第4句】:懷胎婦女——肚里有貨
【第5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慣)比喻做事時斷時續,不能持久。 也作“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第6句】:【老怕喪子,少怕喪母】(諺)年老人最怕喪了兒子,落得老無人養;年幼人最怕喪了母親,落得無人疼愛。指老年喪子、幼年喪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第7句】:【翻老賬】(慣)老賬:過去的賬。 比喻重提已經過去,讓人厭惡的事情。 也作“翻舊賬”。
【第8句】:大媽為小慶的婚事快愁出了病,可小慶常說大媽是“咸吃蘿卜、淡操心”。大媽嘆氣說:“我這是推完磨還挨磨棍打。”(河南·商水)
【第9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釋義:善:做好。利:鋒利,精良。器:器具,工具。工匠要做好活,必須事先把工具磨鋒利。比喻要想做好工作,事先一定要把所用的工具準備好。例句:常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工具之利否,同工作效果是大有關系了。
【第10句】:【喝了蜜糖水,忘了黃連苦】釋義:比喻人忘本。例句:我王哈哈在舊社會是個流浪江湖的窮藝人,要沒有共產黨,我哪有今天?可我……喝了蜜糖水,忘了黃連苦。
【第11句】:一塊塊磚頭砌起墻,一條條小河匯大江。
【第12句】:【怪由心作】(諺)怪異妖魔的景象,都是由人的主觀幻覺產生的。 指人只要心懷坦蕩,光明正大,就不會見神見鬼。
【第13句】:【丈夫人前走,帶著老婆的手】見“男人往外走,帶著娘們手”。
【第14句】:北風頭上點芝麻——種得多,收得少
【第15句】:【柳樹上開花,沒結果】釋義:柳樹的種子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飛散,很像一團團白花,叫柳絮,種子非常小,不顯眼,人們錯以為柳樹不結果。比喻事情沒有個結果。例句:唉,他說命太苦,頭一回說親說了個你,鬧了一回子,誰知道柳樹上開花,沒結果。
【第16句】:【皇帝不急,急煞太監】當事人不急,幫忙的人著急。戴厚 英《人啊人》:“這真是皇帝不急急煞太監。你們到底打算怎 么辦呢?”
【第17句】:【此處無聲勝有聲】釋義:比喻在關鍵時刻沉默不語更能表達出心意、情感。例句:此刻,他在“長輩”面前用眼淚表達自己的委屈,即可讓對方產生親近感,又會表現出一條剛烈漢子的真情。他這手“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把戲,真是用到了點子上。
【第18句】:【東葫蘆扯到西架上】釋義:借指把不相干的事混在一起。例句:“嘿嘿嘿!這叫把東葫蘆扯到西架上了!”老隊長不以為然地笑笑……
【第19句】:【燒香得罪菩薩】對人好,反而落埋怨。類似的:燒香惹得 鬼叫。電視劇:“咱們做人啦,腳正不怕鞋歪,我這是燒香得 罪了菩薩。”
【第20句】:【八兩換半斤,人心換人心】(諺)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換來半斤,這是公平的交換。指只要誠懇待人,自會換取人們的信任。 也作“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第21句】:【清明節插柳】我國有清明節插柳的風俗,特別是江南,每逢清明節,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就來源于清明插柳活動。現在看來是個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的好習慣。據說,清明節插柳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宮馬娘娘有關。有一年清明節,馬娘娘身穿便裝出城游玩。可鄉下路窄,不能過車,她只得下車步行。不知底細的人見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雙腳。”馬娘娘聽見后十分生氣,叫人記住這個村名轉身就走。忽聽得有人哭著走來,馬娘娘一看,原來是個老太婆,老太婆那雙腳,比自己的還大。馬娘娘問其原委,原來是人們譏罵她生有一雙大腳。馬娘娘聽后,產生了憐憫之情,便說:“那些無知村民,回頭都得殺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門前插上兩枝柳。” 原來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裝扮的,他見村民奚落馬娘娘,知道闖了大禍,便改裝前往打探虛實。結果不出所料,他趕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門前插上柳條。馬娘娘回宮后,立即派兵將那個村子圍得水泄不通,打算將門前無柳的人家全部殺掉。可官兵進村,看見家家門前都插上了柳條,只好作罷。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馬娘娘又來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俗。
【第22句】:老頭兒發脾氣——吹胡子瞪眼睛
【第23句】:爸爸出差回來,看到我正在讀書,說:“牛吃草,羊吃菜,愛學習的孩子人人愛。”(山東·高青)
【第24句】:【云端里看廝殺】不介入糾紛,看熱鬧。清代《兒女英雄 傳》:“天下最妙的是云端里看廝殺,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 旁觀,看后來安水心先生,怎的下手?”
【第25句】:【井深槐樹粗,街闊人義疏】(諺)高原深井,樹大根粗,這是北方的自然景觀;街道寬闊,往來稀少,這是北方的人情寫照。指景象壯麗,人情疏淡,這就是北國風光。
【第26句】:【好漢爭氣,賴漢爭食】(諺)好漢爭的是一口氣,賴漢爭的是嘴里食。指好男兒在功名事業上拼搏,奮力向上;賴漢子只謀填飽肚子,毫無出息。
【第27句】:【反貼門神——不對臉】(歇)門神:舊俗貼在兩扇門上以為能驅鬼避邪的神像,多為唐朝秦瓊、尉遲恭的畫像,也有以鐘馗和溫(溫嶠)、岳(岳飛)二元帥等為門神的。 比喻雙方意見不相合,不來往,或不理睬。
【第28句】:【拿鴨子上架】見“趕鴨子上架”。
【第29句】:【拉屎攥拳——暗里使勁】(歇)攥:握。指悄悄地下功夫。
【第30句】:【黃鱔坭鰍一簍裝】釋義:坭鰍:即泥鰍。比喻不加區別,混為一談。例句:李青山過去攔住,想緩和他,被他觸了一鼻子灰:“噢!青菜蘿卜一鍋煮,黃鱔坭鰍一簍裝!沒有那么安逸!”
【第31句】:【馬有失蹄,人有失足】(諺)失蹄:馬在行進間腿蹄閃空。失足:失足落水,借指行為出錯。馬有失蹄的時候,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指人偶爾犯錯是難免的。 也作馬有前失,人有后悔。 馬沒有不打前失的,人沒有不犯錯誤的。 人有失錯,馬有失蹄。
【第32句】:【露馬腳】現代人們用“露馬腳”來比喻暴露了隱蔽的事實真相。關于露馬腳,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布衣,家境十分貧寒,參軍后與一位在軍中長大的姓馬的姑娘結婚。馬氏聰明賢惠,相貌也不錯。朱元璋當了皇帝,馬氏夫人被封為皇后。馬皇后苦盡甘來,盡享榮華富,但也有令她苦惱的隱衷。她深居簡出,每當與外人接觸時,總是長裙拖地,把雙腳蓋住。原來這位皇后,沒有纏足,長有一雙“天足”。在封建時代,女子大腳,本來就是一大忌諱,何況皇后呢?一天,馬皇后坐轎到金陵街頭,當然她不會忘記隱藏那雙“天足”,不料一陣大風掀起了轎簾,馬皇后的腳露出來了。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了金陵城。于是“露馬腳”一詞就像一陣風刮到了民間。這是“露馬腳”一詞來源的主流說法,影響很廣。
【第33句】:【農民觀天氣,商人觀市場】(諺)農民關心的是天氣變化,商人關心的是市場行情。指不同行業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敏感問題。
【第34句】:鄰居王奶奶,總愛燒香拜佛祈求過好日子。我奶奶說:“求上帝不如求自己,靠佛祖不如靠雙手。”(河南·焦作)
【第35句】:鄰居小弟弟是個又懶又饞的小家伙,他媽媽這樣說他:“遠叫不答應,近叫發迷瞪,聽見吃點啥,跑得腿肚疼。”(河南·蘭考)
【第36句】:【千金難買好音訊】(諺)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好的音訊。指使人振奮的好消息是最有價值的。
【第37句】:新栽的楊柳——光棍一條
【第38句】:我問爸爸媽媽我長得怎么沒有別人好看,爸爸說:“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河南·信陽)
【第39句】:癡情女子負心漢。
【第40句】:【嘴軟的小牛有奶吃】(諺)吃奶時不頂撞母牛乳部的小牛,奶就吃得飽。比喻說話謙和溫順的人辦事就順利,成功的幾率就高。
【第41句】:高射炮手——見機行事
【第42句】:【將軍額前跑開馬】(諺)將軍的前額很寬闊,足以跑開馬匹。指有地位、有度量的大人物,最能寬恕別人,最有容人之量。 也作“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
【第43句】:【挑刺咂骨頭】(慣)比喻故意挑別人毛病。
【第44句】:【山高有個頂,海深有個底】釋義:事情總有個邊兒,有個限度,可以弄清楚。例句:山高有個頂,海深有個底,世事沒有絕對秘密,何況沙木龍兄弟還提示過我。現在看來,茶三錢再狡猾,只怕今朝跑不脫了。
【第45句】:我問奶奶在人很多的場合下,想放屁又不敢,該怎么辦。奶奶笑了笑說:“有屁你就放。屁是武郎神,不放憋死人。”(河南·博愛)
【第46句】:【酒好不怕巷子深】(諺)只要酒的質量好,哪怕酒店設在偏僻的深巷里,買主都會主動找上門。指只要貨好,就不怕沒買主。也指只要作品的品位高,就不愁沒有賞識的人。 也作酒香不怕巷子深。 好酒不怕巷子深。
【第47句】:包公鍘陳世美——大快人心;皇親國戚不例外
【第48句】:【記德不記仇】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忘掉別人對自己 的傷害。明代《醒世恒言》:“那白氏是個記德不記仇的賢 婦,念著同胞份上,將前情一筆勾卻。”
【第49句】:【八十歲學吹鼓手】吹鼓手的職業項目之一是送葬,八十 歲不能為別人送葬,可能已經需要別人為自己送葬。指年 紀大了,不值得重新學習,來不及從事新的職業。張恨水 《啼笑因緣》:“我還念書當學生去,這倒好,八十歲學吹鼓手 啦。”
【第50句】:飛機上做夢——天知道;天曉得
【第51句】:【葫蘆牽到扁豆藤】釋義:比喻東拉西扯。例句:“我非但算不得清,而且也呼不清,真是葫蘆牽到扁豆藤。”
【第52句】:【忍得一時忿,終生無煩悶】遇事應該冷靜,不要沖動,以免 做錯事后悔。清代《紅樓夢》:“賈瑞只要暫息此事,又悄悄 的勸金榮說:‘俗話說的:忍得一時忿,終生無惱悶。…
【第53句】:高梁稈做鞭桿——經不起摔打
【第54句】:【越渴越給鹽吃】助長事態惡化。《天怒》:“有哪些會牽涉 到我呢?他畢竟給我當過兩年秘書啊,真是越渴越給鹽 吃。”
【第55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諺)蹊(xi):小路。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可它們的花果很吸引入,人來人往,樹下自然就踩出了條條小路。 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自然引人景仰。 也作桃李不言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第56句】:【蕎麥皮里榨油】(慣)比喻對窮人殘酷地剝削或搜刮。 也作“蕎麥皮里擠油”。
【第57句】:【當家人,惡水缸】(諺)惡水缸:盛污水的缸子。掌管家事的人就像個盛污水的缸子,無論什么臟污都有可能往里傾倒。指當家人往往受累又受怨,只有默默承受。
【第58句】:王大娘在我家聊天,談起本村張家今年的收成特別好時說:“夏天跑,冬天飽;秋天睡,一年累。人家在農忙的時候干得歡啊!”(河南·郟縣)
【第59句】:神仙女下凡間——天配良緣
【第60句】:【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諺)三:泛指多。字如果輾轉傳抄多次,魚字就會寫成魯字,虛字就會寫成虎字。指漢字傳抄的次數越多,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作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字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第61句】:【各人腳下都有一條路】(諺)每個人的腳下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借指人的生命歷程,要靠自我選擇,自我奮進。
【第62句】:吃了豹子膽——膽子不小;膽子大
【第63句】:【無可無不可】(慣)1指沒有什么絕對可以,也沒有什么絕對不可以。2指對事情沒有主見或拿不定主意。3指不固執己見,怎么都行。 4形容高興得不知怎樣才好。 也作“無可不可”。
【第64句】:午飯時,姥姥打來電話,說舅舅跟舅媽在家生氣吵架,讓媽媽去勸架。奶奶聽后嘆道:“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太奶奶也在一旁嘮叨著:“光邊席,毛邊炕,你家我家都一樣。”(河南·湯陰)
【第65句】:【要知心腹事,但昕口中言】(諺)要想知道一個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事,只要聽他嘴里說些什么就明白了。指言為心聲,嘴里說出的往往就是心里所想的。
【第66句】:【打小報告】(慣)指背地里向領導或長輩夸大或無中生有地反映別人的所謂問題或缺點錯誤。
【第67句】:【有上稍,沒下稍】(慣)指有好的開頭,沒有好的結果。
【第68句】:鐵打的釘耙———把硬手
【第69句】:【心去意難留】(諺)指當人決意要離開時,就不必勉強挽留,因為即使能留住他這人,也留不住他的心。 也作心去意難留,留下結冤仇。 心去最難留,留下結冤仇。
【第70句】:【風里楊花——滾上滾下】(歇)本指楊花隨風上下翻滾,轉指人感情、態度等變來變去。
【第71句】:晚上睡覺前,貪吃的弟弟又在問媽媽離過年還有多長時間,當他聽到只有四十來天的時候,高興地說:“噢,又有好吃的了!”爸爸在一旁笑著說:“這真是叫花子盼過年,螞蟥盼栽田啊!”(湖南·邵陽)
【第72句】:【強盜收心做好人】壞人改惡從善,改過自新。成語:洗心 革面。《漁海怒濤》:“狼走千里吃人,狗到天邊吃屎,我知道 你決不會強盜收心做好人。”
【第73句】:以前姑媽窮,伯伯連句話都不愿意跟她說。現在姑媽富了,伯伯見她總是點頭哈腰的。爸爸說:“你伯伯這人,不要菩薩,扔下江;要起菩薩,點起香。”(江蘇·江都)
【第74句】:一馬當先,萬馬奔騰。
【第75句】:狗舔貓鼻子——居心不良
【第76句】:【人好不如家伙妙】(諺)家伙:工具的俗稱。人再有能耐,也總比不上先進、得力的工具效果好。指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改進機械工具。 也作人巧不如家什妙。 人快還要工具利。
【第77句】:貓兒偷食狗挨打——無辜受累
【第78句】:【槑】“槑”,最近在網絡流行語中十分走紅,出現頻率非常高。有人覺得在日常調侃中諷刺別人呆已覺不夠,開始用雙呆“槑”,用來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比呆還呆,超級呆。那么,“槑”真的很呆嗎?它不僅不呆,而且很俏,很香,很招人喜歡。 “髁”字由倆“呆”組成,但并不讀“dai”,而讀“me1”,音同梅,“槑”是“梅”的異體字。《康熙字典》里這樣解釋:“髁即梅。其形:丑怪驚人能嫵媚,斷魂只有曉寒知。其神:任他桃李爭觀賞,不為繁華易素心。”毛澤東曾贊譽它“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至今,在開封包公祠的匾額上還有“槑”這個字,其匾為“槑花堂”,即“梅花堂”。用“槑”喻包公的品格,傲雪斗霜。網絡上見字起義(諺語日秀才識字識半邊)的“髁”與古寫梅字的“槑”,其義可謂風馬牛不相及,字典上守住其義,網絡上任其立異,它們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各有歸宿吧!
【第79句】:跛腳馬上戰場——有死無活
【第80句】:【正月】我國農歷每年的第一個月叫“正月”,為什么叫正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在先秦以前,以哪一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代以建寅的月份——現在的農歷正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建丑的月份——現在的農歷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以建子的月份——現在的農歷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后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朝代改后,把紀年的方法也改過來,樹立新政權的權威,直到漢武帝時,才最后確定以建寅的月份,作為農歷的第一個月——正月,一直通行到現在。再一種說法,正,是一年的開始。古代帝王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稱為正(政)月。周朝時,許多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處理,所以干脆叫正月為政月。那么,“正”月的“正”字又為何讀“征”音呢?據說與秦始皇有關,秦始皇名贏政,他嫌“正”字讀音與他的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諱,就下令把“正”月念成“征月”。從那時起,正月的“正”字,就讀成“征”音,延續至今。
【第81句】:【刮胡子】(慣)比喻批評人。
【第82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諺)君子:道德學問雙優的人。家里有君子,外面的君子就會來訪。指君子自會招致君子。也泛指同一層次的人總會相互往來。
【第83句】:表弟沒上學的時候,常答不出外婆出的問題,上學以后卻大不相同了。外婆高興地說:“這真是天上星星搖兩搖,公雞變成金鳳凰。”(安徽·安慶)
【第84句】:【 困龍也有上天時】謂有能耐的人不會永遠處于困境。端 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那可不然,窮人也有無饑日,困龍 還有上天時,人家打柴的朱買臣還當過宰相呢!”
【第85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較能夠看出好壞。馬烽《劉 胡蘭傳》:“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看你做的這是什么 東西!”
【第86句】:火燒馬蜂窩——炸了營
【第87句】:【觀世音下海,足下也得有個蓮臺】釋義:觀世音:傳說她是救苦救難的女菩薩,坐在蓮花臺上。比喻辦事要有所憑借和依靠。例句:這時他不知從什么地方竄出來,接住田尋芳的話說:“這不叫膽小,這叫謹慎。觀世音下海,足下也得有個蓮臺,何況我們。”
【第88句】:【小時】“小時”一詞,既是舶來品,隨著鐘表的引進而引進,又是土洋結合的產物。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今天的24小時,半夜11點到凌晨l點為子時,1點到3點為丑時,3點到5點為寅時,依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于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表剛剛傳人我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的時間一個鐘點叫做“小時”。當時是“大時”、“小時”土洋并用。以后,隨著鐘表的普及,“大時”一詞消失,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第89句】:【扣屎盆子】(慣)指無中生有地陷害人,損害其名譽。
【第90句】:曹操借人頭——多個屈死鬼
【第91句】:【馬到崖頭收韁繩,船到江心補漏遲】見“船到江心補漏遲”。
【第92句】:【糊涂事糊涂了】對于事情不必細問,馬馬虎虎算了。成 語:不了了之。趙樹理《三里灣》:“范登高主張糊涂事糊涂 了,勸一勸大家好好過日子,只求沒事便好。”
【第93句】: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第94句】:【長安雖好,不是久戀之鄉】(諺)長安:西安的前身,唐代為世界四大名城之一。指繁華熱鬧的地方雖好,也不宜長久留連。泛指不宜久戀某地。
【第95句】:劉伯溫的八卦——神機妙算
【第96句】:【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見“從小離娘,到大話長”。
【第97句】:【 化干戈為玉帛】意即以友好方式解決爭端。陸文夫《圍 墻》:“此種化干戈為玉帛的領導藝術很深奧,開始時總顯得 拖沓猶豫,模棱兩可,說話羅嗦,最后卻會使人感到是大智 若愚,持重穩妥。”
【第98句】:罐里捉王八——沒跑;跑不了;手到擒來
【第99句】:【惡瘡都打內里破】(諺)惡瘡:毒瘡。毒瘡總是從內里潰爛的。借指自家人的矛盾沖突,內因是起主要作用的。
上一篇:歇后語的文案瀟灑優雅的個性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