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小車子不拉——推好】(歇)推:諧“忒”。指太好了。表示贊美或贊同。
【第2句】:【_E軌道】(慣)比喻生活或工作開始正常有序地進行。
【第3句】:【嫩扁擔難壓千斤】(諺)嫩扁擔:尚未經受過打熬的扁擔。比喻年輕人沒有社會經驗,難以承擔重任。
【第4句】:【纏麻頭,續麻尾】(慣)麻:這里指麻類植物的纖維,是紡織麻類織物的原料。比喻說話東拉西扯繞彎子,不直截了當。
【第5句】:【井底撈明月】(慣)比喻根本不可能做到或一無所獲。 也作“水里撈月亮”。
【第6句】:【抱金娃娃】(慣)比喻得到極大的收獲。
【第7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慣)小人:品行不好的人。度:推測。 君子:品行高尚的人。指以自己卑劣的心理去揣測道德高尚的人的心思。 也作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將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8句】:【牙疼不是病,疼殺無人問】(諺)指牙痛不算什么大病,犯上了卻揪心般疼痛,別人無法體會。 也作牙痛不是病,疼開真要命。 牙痛不算病,痛起來真要命。
【第9句】:【瞎貓碰死耗子】(慣)1比喻偶然獲得或事有湊巧。2比喻碰運氣。 也作瞎貓撞著死老鼠。 瞎貓碰到死老鼠。 瞎貓碰見死耗子。
【第10句】:【兩頭摸不著韁】(慣)韁:韁繩。 指對兩面的情況都不清楚。
【第11句】:【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養老、醫療、殯葬等各種生活現象;也指人的一生從生到死的過程。是誰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塊去說,并且形成了新的含義,源出有二。 說法一。源于北宋時一些福利設施與學校相鄰的巧合。北宋崇寧年間,朝廷有旨,令州縣置居養院(即養老院)以存老者,按濟坊(療養院)以養病者,漏澤園(殯葬所)以葬死者。看來,宋代的社會保障機構比較健全,比較重視社會保障工作。而當時的吳江,邑小地狹,遂于縣學(小學)之東的空地,依次設置。當時眾多的小孺子們在學,又與居養院、按濟坊、漏澤園相為毗鄰,故有“生、老、病、死”之說。說來也真巧,還真是一條龍服務。 說法二。源于佛家用語。佛家稱生老病死為“四苦”。《涅磐徑》日:“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第12句】:【在山靠山,在水靠水】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第13句】:【久聞大名,如雷灌耳】(慣)舊時見面的寒暄語。指對方名氣很大,讓人仰慕。 也作久聞高名,如雷灌耳。 久聞大名,如雷轟耳。
【第14句】:【豬八戒上陣——倒打一耙】(歇)豬八戒以九齒釘耙為武器,常用倒打一耙的戰術來戰勝對方。 指對方想算計自己,自己反過來算計對方。也指反咬一口,把責任或過錯推到他人身上。 也作豬八戒開戰——倒打一耙。 豬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耍把式:練武術。
【第15句】:【遠憑衣裳近憑人】(諺)指從一個人的衣著、相貌上可以觀察出一個人的修養素質。
【第16句】:【東閃日頭西閃雨,南閃烏云北閃風】(諺)閃:天空閃電。指東方閃電,主晴;西方閃電,主雨;南方閃電,主陰;北方閃電,主風。
【第17句】:【事不三思,終有后悔】(諺)三思:反復多次思考。指人如果遇事不能反復思考,輕率地作出決定,最后就會懊悔莫及。 也作事不三思,必有后悔。 事不三思,忙中有錯。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第18句】:【身熱怕加衣】(諺)比喻人已經承受著煩難的困擾,最怕的是再增添新的更大的麻煩事。
【第19句】:【鳥兒飛過都有影】(諺)比喻人的所作所為總會留下痕跡。 也作“鳥飛有影,風過有聲”。
【第20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 釋義:窺:暗中察看。良馬不待鞭起,側耳便能領會御者的心意。比喻才智很高的人,辦事不待驅策。 例句:魏府大覺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
【第21句】:【鹽緊好賣,賊緊好偷】(諺)鹽在緊缺時容易賣出,賊在人們緊張忙亂中容易行竊。偏指人應當從容謹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亂,給竊賊留下可乘之機。
【第22句】:【陰也有個晴,黑也有個明】(諺)天陰也有晴的時候,天黑也有明的時候。比喻惡勢力橫行霸道,也會有受到制裁的時候。
【第23句】:【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諺)指老年人的話,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后輩不聽取,必然會落得個悔恨無及。 也作不聽老人言,禍事在眼前。 不聽老人言,必定打破船。
【第24句】:多鳴之貓,捕鼠必少。
【第25句】:【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諺)藥只能醫治可挽救的病人,佛只能超度有緣分的人。指起死超生,都是有限度的。
【第26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諺)秀才:明、清稱府、州、縣學的生員,后泛指讀書人。舊指讀書人閉門苦讀,足不出戶就可知道天下大事。 也作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第27句】:【閻王爺嘴上拔胡子】(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28句】:【麻繩單從細處斷】(諺)指麻繩的細處最容易裂斷。比喻在最緊要的環節上往往容易出問題。也比喻最關鍵的人往往容易傷損。 也作毛草繩先從細處斷。 繩從細處斷。
【第29句】:【不打勤,不打懶,只打不長眼】 釋義:有眼色的人不吃虧,沒眼色的人倒霉。 例句:不打饞,不打懶,單打不長眼;他這個人眼觀六路,遠遠瞄見地主的影子,馬上手勤眼快,爭風搶上,揮汗如雨,一馬當先,歡喜得那個地主口口聲聲夸他是忠臣。
【第30句】:【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諺)一根羽毛在風里飛動,能標示出風向;一根小草在水中漂浮,能標示出水的流向。指觀察局部的動向,可以推斷出全局的變化。
【第31句】:【掉進悶葫蘆里】見“跌進悶葫蘆里”。
【第32句】:【不做賊,心不驚;不吃魚,口不腥】(諺)不曾做賊偷盜,心里不會驚慌;沒有吃過魚,嘴里不會有腥氣。指人只要正道直行,心里總會踏實。
【第33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諺)匹夫:普通公民。懷璧:身藏璧玉寶物。普通百姓本來是無罪的,只因為他身藏寶物,遭到權勢者的艷羨,容易被無端加上罪名。指金銀珠寶會招來災禍。 也作匹夫無辜,懷璧其罪。 小人無罪,懷璧其罪。
【第34句】:【有粥吃粥,有飯吃飯】(慣)比喻隨遇而安。
【第35句】:【春蟹夏鱟秋翅冬參】(諺)鱟:節肢動物,有甲殼,生活在海洋中。指春季吃螃蟹,夏季吃鱟肉,秋季吃魚翅,冬季吃海參。一年四季,營養價值極高的美食各有側重。
【第36句】:【讓了甜桃,去尋酸棗】(慣)比喻把好的讓出去,卻去尋找差的。
【第37句】:【眼里揉不下沙子】(慣)比喻容不得人或容不得看不慣的事。也比喻不能容忍別人的蒙蔽、欺騙。 也作眼里下不去砂子。 眼里不揉沙子。 眼里著不得沙子。
【第38句】:【軟的欺,硬的怕】(慣)指欺負老實的、軟弱的,害怕厲害的、強硬的。 也作“軟的欺負硬的怕”。
【第39句】:【啄木鳥翻跟頭——賣弄花屁股】(歇)比喻人賣弄花哨,或故意炫耀自己的本事或才能。含譏諷意味。 也作啄木鳥打跟頭——耍花麗屁股。 啄木鳥翻筋斗——耍花麗屁股。
【第40句】:【心眼子長到肋條骨上】(慣)形容人心術不正,心眼兒太壞。
【第41句】:【瞎子過河——不摸水深淺】(歇)深淺:本指水深淺的程度,轉喻事情的根底。比喻不知道事情或人的根由、底細。
【第42句】:【求出來的雨點是不大的】(諺)向神靈求雨,降下的雨點不會大。 比喻向別人求助,是不能徹底解決自己的困難的。
【第43句】:【人不親藝親,藝不親刀把子親】(諺)藝:專指習武行。刀把子:習武人手握的刀柄。指人和人即使不熟,但只要同是習武的,便會使人親熱起來。也泛指只要是同行,就有同情心。 也作人不親藝親,藝不親刀柄親。 人不親藝親,藝不親祖師爺親。祖師爺:創建武藝行的鼻祖。
【第44句】:【池里的魚蝦曉不得大海大,籠里的雞鴨曉不得天空寬】 釋義:比喻不出去見世面就缺少見識。 例句:“池里的魚蝦曉不得大海大,籠里的雞鴨曉不得天空寬”,我們不出去參觀,曉不得自己落后。
【第45句】:【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見“各有各的牢籠計,各有各的跳墻法”。
【第46句】:【老母豬吃萬年糠】(慣)比喻重提老早以前的事。 也作“老母豬嚼萬年糠”。
【第47句】:【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慣)形容美女嫁給了丑陋無能的丈夫。含諷刺意。
【第48句】:【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釋義:遲早逃脫不了,總會找到。 例句:“……躲過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將來總有抓住他的機會哩!”
【第49句】:【倚酒三分醉】(慣)倚仗喝了點酒就裝出醉態來。指人借酒生事。
【第50句】:【芝麻掉到針鼻兒里——趕巧】(歇)針鼻兒:針頭上的小孔。指湊巧、巧合。
【第51句】:【人有一技之長,不愁家里無糧】(諺)一技之長:在技藝方面有一種是擅長的。指人只要擅長一種技藝,就能維持生計,不用擔心養活不了一家人。
【第52句】:【不敢越雷池一步】(慣)雷池:古雷水自今湖北省黃梅縣界東流,經今安徽省宿松縣,至望江縣東南,水積成池,稱雷池。語本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勸溫嶠坐鎮原防,不要越過雷池向東。指不敢超越一定的界線或范圍。
【第53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釋義:顧了小的丟了大的,或指抓住了次要的,丟掉了主要的。 例句:這種負責精神很好,可是光你一個人總忙不過來啊!搞不好,撿了芝麻反倒丟了西瓜。
【第54句】:【死蛟龍,不如活老鼠】(諺)蛟龍:傳說中能興風作浪的神異動物。蛟龍只要一死,就連一只活著的老鼠都不如。指世間的一切貴在新生有活力。也專指文藝作品貴在活潑有生氣。
【第55句】:【皇帝不差餓兵】見“朝廷不差餓兵”。
【第56句】:【山山有路,路路相通】 釋義:形容道路四通八達。“山山”又作“山口“。 例句:“他們走的是哪條路?”“山山有路,路路相通!進來的時候就是分開走的,講不準。”
【第57句】:【公雞頭,母雞頭,湊到一起就想斗】 釋義:形容人像好斗的雞一樣喜歡爭斗。 例句:老蒲見兩人拉起架子,要吵嘴的樣子,忙推開二人,打著哈哈說:“公雞頭,母雞頭,湊到—起就想斗,斗來斗去,為的是—粒砂土豆。”
【第58句】: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會說.
【第59句】:【日頭打西出來】(慣)比喻絕不可能有的事情。也指事有反常。 也作日頭從西天出來。 日頭從西山出。 太陽從西邊出來。
【第60句】:【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 釋義:比喻人本領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別人幫助。 例句:人是要有幫助的。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一個籬笆要打三個樁,一個好漢要有三個幫。單干是不好的,總是要有人幫,在這樣的問題上尤其要有人幫。
【第61句】:【民以食為天】 釋義:比喻吃飯問題很重要。 例句: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不讓土地生產出五谷雜糧,靠什么活著?
【第62句】:【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釋義:惹是生非,只因愛說閑話;煩惱纏身,都是由于硬要出頭露面。指為人處世,要慎言慎行。 例句:小蔡,你我要不是小姜子,咱們也不管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63句】:【天無絕人之路】(諺)老天不會讓人無路可走。指人在絕境中總能找到出路。為鼓勵人戰勝困難的常語。 也作天下沒有絕路。 天不絕人。
【第64句】:【文不文,武不武】(慣)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形容人沒有一點兒本事。 也作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 文不能提筆,武不能捉刀。
【第65句】:【真心要吃人參果,哪怕山高路難行】(諺)人參果:傳說中形狀像嬰兒的一種仙果。比喻只要下決心做一件事,什么困難都能克服。
【第66句】:【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諺)指凡事有它有利的一面,也就必定有它有害的一面。
【第67句】:【一箭就上垛】(慣)垛:箭垛,即箭靶。一箭就射中了靶子。比喻一次成功,一拍即合。
【第68句】:【飛鳥各投林】(慣)比喻各人尋找各人的辦法、出路。
【第69句】:【癡人前不得說夢】(諺)指面對癡呆的人,不可說夢,以免其當真而惹出是非。也指癡人沒有正常人的理解能力,對有深層含義的話沒法理解。
【第70句】:【對胃口】(慣)比喻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
【第71句】:【偷吃禁果】“偷吃禁果”多指未婚男女青年發生性行為而導致懷孕,它源于西方的一個傳說。 伊甸園是上帝創造的供亞當與夏娃居住的樂園。上帝警告亞當不能偷吃“分辨善惡的智慧樹”上的果子,不然就會馬上死去。但亞當和夏娃在狡猾的蛇的引誘下偷吃了禁果,他們的眼睛打開了,看見自己赤身裸體。上帝懲罰蛇,讓它吞食塵土,用腹部在地上爬行。而沒有服從他指示的夏娃則將在懷孕分娩時遭到痛苦,并永遠受亞當的管轄。亞當則將終生為每日的口糧在大地上辛苦操勞。上帝用獸皮將二人遮身并把他們逐出樂園,避免他們再吃生命之果而獲得永生。并派了一個天使守在樂園的東方,防止人類再進去。原來偷吃禁果就意味著付出代價,人生就是受苦也是上帝安排的。
【第72句】:【三分人才,七分修飾】(諺)人才:人的身材長相。一個人的儀表美,三分靠生成,七分靠打扮。指衣著打扮對人的外觀形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也作三分人樣,七分打扮。 三分相貌,七分打扮。
【第73句】:【花綢子上繡牡丹——錦上添花】(歇)比喻好上加好。
【第74句】:【店小二】在古裝影視劇和戲曲中,經常可以聽到“店小二”這個稱謂,看到“店小二”這個形象。為什么把店中的伙計稱為“店小二”,其實,是對小伙計的敬稱。 王實甫《西廂記》里有一段描寫:張生說:“這里有一座店兒,琴童接下馬者!店小二哥那里?”店小二日:“自家是這狀元店里小二哥,官人要下來呵,俺這里有干凈店房。” 這里的“店小二哥”跟“店小二”是同一個意思。據記載,宋、元時期習俗稱店伙計作二哥,是對店主稱大哥而言。一家客店或酒店,店主地位最高,當然算老大,而伙計居次,當然稱二哥。不過伙計稱老二,已經含有敬意在內。清代小說中,常有稱官紳的侍從為“二爺”的,如《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只見一個戴紅帽子的二爺,答應了聲‘者’。”這個“二爺”,就屬于敬稱。“店小二”就屬于此類敬稱。 以上說的是“二哥”、“二爺”,再文案“小二”。“小二”的“小”,含有年輕的意思。店中的伙計,一般都由年輕人擔任,因而以“小”字稱之。 如果出現年長的伙計,那就會直呼其名了。有人說“老伙計”未必不可,不過,多指老戰友或老朋友。
【第75句】:【破雖破,當家貨】(諺)家傳之物雖然破舊,卻有保存以留念的價值。
【第76句】:【樹挪死,人挪活】 釋義:樹多移動死得快,人多走動活路多。指人不要困守在一個地方。 例句:“樹挪死,人挪活。”老洪福老頭子父子兩個,雖然到了福山、煙臺,依然在敵偽鐵蹄下輾轉。可是,這一年總算是熬過來了。
【第77句】:【死豬不怕開水燙】 釋義:比喻反正已經到了最壞境地,干脆橫下一條心,任人擺布。 例句: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大不了管制起來,再不就蹲監獄;你可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第78句】:【我有黃金千萬兩,不因親者卻來親】(諺)指只要有了大量的金錢,無親無故的人也會來攀親結故。
【第79句】:【各師傅各傳授,各把戲各變手】(諺)把戲:雜技。一個師傅自有一套傳授技能的方式,一種把戲自有一套表演變幻的手法。指在技藝的傳授與表演上,各有各的路數。
【第80句】:【敗為寇,成為王】見“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第81句】:【砍倒大樹有柴燒】(諺)比喻朝著大的經濟目標下手,自然就能得到很多利益。
【第82句】:【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歇)原為禪家語。傳說羚羊夜宿時,角掛在樹上,四肢不著地,使獵狗無從找到。形容詩藝精湛,無疵可尋。今也指人或物銷聲匿跡,無法尋找。 也作“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第83句】:【常讀口里順,常寫手不笨】(諺)經常讀,嘴巴順溜;經常寫,筆下利索。指學習要勤讀勤寫,自然就學識淵博,文章練達。
【第84句】:【請將不如激將】(諺)激:用刺激性的或反面的話鼓動。請將軍出馬交戰,不如鼓動他,激他出馬。 泛指正面懇請人做某事,不如采用反激的辦法更有效。 也作“勸將不如激將”。
【第85句】:【財帛動入心】(諺)財帛:錢財(古時以布帛為貨幣)。謂錢財能打動人的心。
【第86句】:【在刀子刃上過日月】見“刀尖上過日子”。
【第87句】:【脫帽禮】“脫帽禮”多在隆重、莊嚴的場合下使用,如升旗、聆聽尊者講活(講課)或悼念亡者。這一禮節源自歐洲。 在中世紀的歐洲,由于戰火不斷,作戰時與敵短兵相接,肉搏而戰,頭部容易受到襲擊,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頭盔。士兵們到達安全地帶就脫下頭盔以減輕負擔;同時,到別人家里去,來者為了表示自己不是敵人,就首先把頭盔掀開,露出自己的面孔。這種習慣發展到近代,就成了脫帽禮。
【第88句】:【放大炮】 釋義:比喻對某人或某事進行猛烈的抨擊。 例句:她對于醫院的制度、設施,談得很多;起先有人說她放大炮,說她熱心,說她愛出風頭,慢慢成了老生常談,不大為人所注意。
【第89句】:【物以少為貴】(諺)指事物總是稀少了就顯得珍貴,越多越不值錢。 有時也指人。 也作物以稀為貴。 物以罕為貴。
【第90句】:【桃李滿天下】(慣)桃李:比喻所教的學生。形容培養出來的人才很多,遍布各地。
【第91句】:【紡絲吊面——布里兒】(歇)吊面:用絲綢做衣裳的面。布里:用棉布做衣裳的里,諧“不理”。指不予理睬。
【第92句】:【軸承脖子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 釋義:形容人頭腦靈活,善于隨機應變。貶義。“脖子”又作“腦袋”。“風向標”又作“試風標”。 例句:希望他今后再不要“軸承脖子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要“老老實實承認錯誤,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
【第93句】:【屬黃花魚的——溜邊】(歇)黃花魚:學名黃魚,分大黃魚和小黃魚,在深海過冬,春天向沿岸洄游,產卵后在近海覓食。本指黃花魚喜歡在海邊游動,轉指人靠著邊兒行走,或遇事回避矛盾,躲在一旁。 也作“黃花魚——溜邊兒”。
【第94句】:【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慣)比喻人不知輕重,不識好歹。 也作“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
【第95句】:【描不成,畫不就】(慣)形容容貌美麗非凡,難以描繪。
【第96句】:【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嘴里倒不出來】 釋義:茶壺肚大嘴小,餃子在里面倒不出來。比喻人嘴笨不善表達;或有難言苦衷,不好開口。 例句:周丑孩給眾人講,兩手比畫著,脖子都急紅了,嘴里卻結結巴巴地說不出來。張有義笑著說:“哎呀周教官,你可是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嘴里倒不出來。還是叫馬教官吧!”
【第97句】:【說得出,做得到】(慣)指人信守諾言,敢作敢為。 也作說得出來,干得出來。 說得出來就做得出來。
【第98句】:【擠訛頭】(慣)比喻敲詐勒索。
【第99句】:【破車之馬,可致千里】(諺)指有狂力能把車拉破的馬,就有日行千里的本領。比喻有魄力沖破舊規矩的年輕人,往往有異乎尋常的能力。
上一篇:歇后語的文案,句句精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