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當我們遇到外境時,它給我們帶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愉快還是煩惱,都取決于自己內在的心態。分別念少,執著輕的人,即使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會很從容、善巧地化解,并從中體現出他的寬容和智慧;分別念大,執著強的人,哪怕是遇到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使他煩悶憂郁,并導致發生害人害己的事。
【第2句】:佛云:“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敵人,行善與作惡的時候,自己是自己的證人。”
【第3句】:人的本性清凈無染,善惡都是后天的積習。接近惡知識,模仿惡知識,最終必然受到惡的熏染。在惡知識的引導下,我們錯將謬見當做真知,錯將退步認作進步,錯將惡習看做個性,錯將作惡視為自己的自由權利,久而久之,必然種下惡果,甚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第4句】: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于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么這個宗教便是佛教。(美)愛因斯坦
【第5句】:在喧囂處,修得暇滿身,真正的清閑應是身處繁華世間,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煩惱,擁有一顆無分別的心,從容面對任何境遇。
【第6句】:【前世】人若能轉世,世間若真有輪回,那么,我們的前生曾會是什么?【佛說】:萬物于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
【第7句】:茶有濃淡,有冷暖,亦有悲歡,用一顆出離的心品茶,便可以從容地享受飛云過天、綠水無波的靜美;品茶是修心,在無塵的凈水中徹悟禪意,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間,在婆娑的世界里找到最初的自己。
【第8句】:人在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時,應該要有正確的心態,既要追求生活的充實與快樂,同時又要摒除凡塵浮名與虛利的捆綁。
【第9句】:【佛心禪語】 總想著依賴別人,而自己卻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什么也不能得到。
【第10句】: 有種期待,永遠不能實現;有種逃亡,永遠不能停歇。有些 味道,只能一個人靜靜品嘗,有些景致,只能一個人遠遠觀看;有些 情懷,只能一個人默默珍藏。有些該記住的被忘記,有些該忘記的去口 被記住。
【第11句】: 與噩夢糾纏的人,最希望有個聲音來打破 死寂的靜謐,幫助脫離迷海。佛家所言,當頭棒 喝、醍醐灌頂實際上也有這個意思。有些人在夢 中被噩夢纏繞,有些人是醒著被迷障遮眼。叫醒 夢中的人容易,叫醒醒著的人則困難重重。醒著 的人若迷,是迷于心智,心智的問題要靠心去解 決。悟而后方能覺。
【第12句】:人若執著自己的我相,就會變得傲慢起來,那么距離地獄就不遠了;反之,能以謙卑平直之心待人,天堂就在眼前。——鄭石巖
【第13句】:【敬重貴人,禮待小人】 敬重貴人,禮待小人。這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修課。
【第14句】:人人若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和一切眾生,人間便會散發“透徹之愛”的光芒。
【第15句】: 夜晚的寧靜就像夢中的月光,灑滿祥和的氣息。其實這是一種 致命的迷醉,她讓你的生物鐘心甘情愿地停擺,然后,誘騙你進入一 種生命的亙古沉寂,無聲無息地盜走你的年輪。就這樣,明天的太陽 是否升起,已與迷路在沉寂中的人們無關,而寧靜依舊,月光依舊。
【第16句】:【心境】 身外的環境要天天清理和打掃,心的境界要經常保持清凈。我們要做 好社會環境的保護,也要做好心境的保護。懺悔是心靈的慰藉,也是精神 垃圾的大掃除。
【第17句】: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更是教我們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計較。一證嚴法師
【第18句】:持心當如四方石,石在中庭,雨墮不能壞,日炎亦不能消,風吹亦不能動,持心當如石。《佛說忠心經》
【第19句】: 一看就懂的人生感悟,一點就通的佛學智慧。是什么讓我們的心靈緊閉?誰能開啟塵封的闡門?透過感悟到佛學智慧;都能衍生出不簡單的人生。
【第20句】:生:“要悟,能不能結婚?”心:“若是良緣,男大可婚,女大可嫁,隨緣了緣,安家立業,不舍不執,與悟自性并不矛盾。對男女情愛,你應不著其相,既不壓抑躲避,更不貪求放縱,無私地愛護、幫助對方,又不沉溺于戀情,這也是修行。”——心光
【第21句】:一切諸佛,于信于毀二種眾生,大悲普觀,平等無異。《華嚴經》卷四十六,佛不思議法品
【第22句】:世人常常在獲取名利之時喜不自勝,卻不知有身處名利巔峰的喜悅,就必定有從巔峰跌落下去的苦楚。名利本就虛幻,再高的權位,總有退位的一天,再多的金錢,也總有散去的一刻。看透了這一點,就能在高處不忘形,低處不消沉,無論富有還是窮困,都能保持平和之心。
【第23句】:多數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對人都不坦誠,諂曲逢迎、處處巴結;人若不能坦誠相待,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想去除這些痛苦,就必須把得失心轉為誠實心,坦然地取諸社會并用諸社會——從社會取得有意義的錢財,為社會做有意義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坦坦蕩蕩,不是更快樂而自在嗎?
【第24句】:雖然世人皆知誘惑苦,但仍無法抵制誘惑。究其原因,就是弄不清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欲求。心中無欲無求的人,不僅不為誘惑所動,還能舍身成就自己的修為,同時也保全他人的尊嚴。
【第25句】:一切諸法皆從自業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緣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無字法門經》
【第26句】: 擁有獨立的思想才會擁有獨立的人格,對道德的景仰、對天 地的敬畏、對眾生的悲憫、是獨立思想的源泉。
【第27句】:的執著,甚至放下對“法”的執著,把一切放下,徹底放下,才能承擔起“建設世間和拯救世間”的責任,才可解脫自己、解脫世人。
【第28句】: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無明住地生、建立增長,若無明住地斷者,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皆亦隨斷。《勝鬘經》
【第29句】: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永嘉證道歌》
【第30句】: 有些人出口成章,有些人神機妙算,不要相信那是什么天賦 奇才。因為你看到的是他們人前的表演,我看到的則是他們人后的懸 梁刺股、皓首窮經。人和人的屬性一樣,天賦的差別不大,努力還是 蹉跎,最終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分際。
【第31句】:【佛心禪語】 學會了感恩,我們的一顆心將會永遠被溫暖籠罩,被甜美滋潤,我們 的生活中不會再有冰雪、沖突、憤怒、戰爭、咒罵,遠離了這些,那我們 就會每天都生活在快樂的國度里。
【第32句】:【天天禪語】對于智者而言,錢財是積功累德的一種資糧;對于凡夫而言,錢財是誘惑,是迷惑,成為流轉輪回的因素。古人云:“善用之為福,不善用之為禍。”我們需要用一顆覺醒的心來看待物質與錢財,善用錢財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第33句】: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觀心品
【第34句】:妄有非實故,與所見不同。由境相虛妄,能緣亦非有。(古印度)陳那《掌中論》
【第35句】:人們經常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也是因緣而生,這個“緣” 不是上天安排的、我們自己無能為力的,我們可以珍惜每一次的機會,廣 結善緣,造福他人,也成就自己。廣結善緣,和諧地與他人相處,別人會 因你和他們的交往而生活得快樂順心,你也會因為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順 風順水。
【第36句】: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煉也徒然。(明)憨山《費閑歌》
【第37句】: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是見已,即于座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緣經》
【第38句】: 世上的人各有各的專長,各有各的短板,均衡起來,大致都 差不多。勿為一專長喜,勿為一短板悲,是我們應取的人生態度。
【第39句】: 而這布施就猶如溝渠河道一般,能將心靈世界貪毒的洪流疏導至仁愛慈悲 的大海。而這份布施亦如同一粒粒種子,種下去的時候是種子,但是在四 方開花散葉之后,收獲到的卻是累累的碩果。
【第40句】: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優婆塞戒經》卷二,自利利他品
【第41句】:擁有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不論是感情,還是美好的事物,保持距離去欣賞,也許更能夠看得周全、看得清楚。遠遠地欣賞,是一種知足,是一種遠見,更是一種溫暖平和的慈悲心。
【第42句】:這世上,許多看上去長不出希望的荒地,只要用心開墾,播種,都會有收獲。別沉浸在世俗的眼光中,別讓狹隘的思維限制了自己的方向。——湛弘法師找回內心的純粹和充盈,無心而求的快樂之道,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閑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唐·寒山
【第43句】: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皆令人趨吉避兇、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知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潔手凈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讀,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矣。《印光法師文鈔》
【第44句】:諸有為法才得自體,從此無間必滅歸無,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余方。(古印度)世親《俱舍論》卷十三
【第45句】: 年輕時我們向往天空,希望鶴立雞群。當歲月走過,當發染 冰霜,我們才真正理解,天空為什么永恒高遠,鶴立雞群是何等寂 寞。那時花開,生命里有無窮律動,卻并不懂得人生,選擇往往對錯 各半。因為心性高遠,我們選對了飛翔;因為生活的懵懂,卻選錯了 對象。大地是雞的故鄉,天空才是鶴的天堂。
【第46句】:無常是苦,同時也是人生的好事。無常的本質是變化、轉化,快樂固然不長久,但痛苦也不會永恒。因此,有死的無常,就有生的無常;有不幸的無常,便有扭轉不幸的無常;有無常的這一半發生,就必定有另一半存在。一切都在無常中變化、相互轉化,因此,吃苦也是吃補,受難也是享福。
【第47句】:群居閉口,獨坐防心!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后。
【第48句】:我不求佛,也不念經,心若清禪何須求,晨鐘暮鼓輪回起,本就一場空。看淡,勘破,就沒了計較,沒了索取,包容所有的不平。
【第49句】:金錢可以帶來優渥的生活,可以開拓事業,實現夢想,它的作用不可忽視,愛財之心也并非過錯,然而,對待金錢必須拿得起放得下。
【第50句】:眾生皆有佛性,念佛是眾生本能,人人皆會,不用教。饑餓的人,遇到美食,自然會吃,不用人教。恐懼輪回的人,聽聞念佛,也自然會念。
【第51句】: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名利與感情,而是慈悲與智慧。因為有了慈悲,才能自利利他,有了智慧,才能自覺覺他。
【第52句】: 既做一件事,就要以認真的態度去做,做好了是本分,做不 好沒遺憾。事情總要人做,不是你做就是我做;人都必須做事,不是 這事就是那事。敷衍著去做,還是用心去做,都一樣要做,都一樣要 付出氣力、時間和生命。與其在敷衍中荒廢自己,不如在用心中充實 自己,做事如做人,到頭來做的都是自己。
【第53句】:對自己不滿意的人,迫切想改變自己的人,想讓自己脫胎換骨的人,都是把別人或者環境對自己的不滿,植入了內心。外界的要求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就意味著外界的攻擊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攻擊。
【第54句】:佛說:人要是用至誠之心追求正道,力求上進而毫不松懈,必能獲得善果,還有什么樣的愿望不能實現的呢?
【第55句】:時間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貴的,金錢買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而且屬于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在佛法上時間是唯心的,不是絕對的,正如痛苦的時候,我們會感覺時間特別漫長,而幸福快樂的時候,則感覺時間轉瞬即逝。
【第56句】: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牛處故。《圓覺經》卷上
【第57句】: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實則一室之中,婦稚臧獲,其長處皆有己所不及者,無在不可取為師資也。(當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58句】: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如是阿難,有此七法,名為親友。《四分律》卷四十一
【第59句】:云何正見?所謂現觀前方便慧、正現觀慧,及與現觀后所得慧。《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
【第60句】: 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你的心不會安靜。心的凌亂反過來又加 重了時代的浮躁,從而造成一種惡劣循環。常言道,人作有禍,天作有 雨,時代在作,人心在作,導致天災人禍層出不窮,致使我們美麗的藍 色星球越來越黯然失色,越來越不宜居。在星際旅行還是一縷夢想的時 候,我們是否應該設法安靜?
【第61句】:又阿摩羅識有二種:一所緣,即是真如;二本覺,即真如智。能緣即不空如來藏,所緣即空如來藏。《宗鏡錄》卷三十三
【第62句】:為了擺脫煩惱而參禪,這樣不會成功。因為當他煩惱的時候,就想到了禪;當他快樂、不煩惱的時候,便把禪忘掉了。——耕云先生
【第63句】: 如今最弱勢的不是農民,而是城市里的邊緣群體。他們一沒 有生產資料,二沒有職業,除掉微薄的低保金,他們幾乎沒有任何 其他收入。
【第64句】:慈悲能喚醒眾生內心深處的善念。一個修煉的人即使身陷魔難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間成為他最有力的法器,鏟除邪惡,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
【第65句】: 不要輕易忽視生活中的任何細節,你忽視的,或許正是你的 親人、你的愛人、你的朋友在乎的。你一個抱怨的眼神,可能會使親 人感到負擔;你一個無意的舉動,可能讓你的愛人產生誤解;你一句 直率話語,可能給你朋友造成傷害。細節決定人際關系,細節決定生 活質量,細節決定人生成敗。
【第66句】:相生,不一定就好。愛也是一樣,只有符合孩子正常需求的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第67句】:悟是一種通達的茫然,也是一種茫然的通達。當你悟的那一刻,豁然通達了,回首看看以往執著虛妄的世界,會覺得茫然,這就是通達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無際中,突然電光一閃,照破無明迷霧,頓見光明燦爛的世界,這也就是茫然的通達了。
【第68句】: 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若念天堂,有愛便是天堂;若念地獄,人 間處處即煉獄!
【第69句】:如今有些人從書本上、網絡上積累了很多佛法知識,這個也學,那個也修,并且求了很多法,內心卻并沒有生起出離心和虔誠心,在覺悟上也尚未提升,反而更加迷惑,這種情況叫做“智慧錯亂”。智慧錯亂的人是無藥可救、無法可度的。僅僅積累很多知識卻不實修,那又怎么能趨人解脫大道呢?
【第70句】:佛教不僅僅屬于佛教徒,佛教屬于一切信仰佛教和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是真正的公益,是超過陽光、空氣、水的公共資源、公共利益。
【第71句】:室內繚繞著層層水霧,茶的氣息清新的彌漫著這方小小的世界。不經意的,忽然想到,曾經有人問過我,你為什么喜歡秋?翻看著桌上攤開的文集,我想已經有了答案。眼前略過秋葉的黃,秋云的淡,大概是秋意如禪吧,似涼薄似悲憫,似沉湎似頓悟,十分矛盾又太過理所當然。
【第72句】:在人之上,要把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風水輪著轉,花開時要學會呵護腳下的小草,宜向冷廟燒香,這樣冬來花落時會有人為你點一盞心燈,讓自己不至窮途末路!
【第73句】:什么是無?能在這一問上起疑,皆具參禪見性的根機。什么是無?他人 的任何答案都于己無關,不要好奇他人的感受,當自己心中生出一個答案, 也要如片雪飛入火焰中。舍去一切對世間所形成的固有執著,語默動靜 何有分別?生死何有分別?
【第74句】:抵制誘惑,在誘惑面前保持清醒,意味著我們能用心靈的智慧覺照這個世界,意味著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是什么,并能在生活中將這種清醒的智慧貫徹始終。
【第75句】:只要有心,淡泊無處不在:高朋滿座時,不會忘乎所以;曲終人散時,不會郁結于心;成功之時,不得意忘形;失敗之時,不心灰意冷。
【第76句】:于甚深法,隨己所取,執著妄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設在余方,應為除滅,彼腐敗者,一切天人,應共摧伏。《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
【第77句】:保持一顆平常心——無斷常、無取舍、無憎愛、無凡無圣、超越一切對立的東西,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解脫生死的法門。
【第78句】: 佛經十分推崇孝道,佛對于父母,對于師長,對于眾生,無一不關懷 備至。佛經中《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說的就是要孝養父母,它告訴我 們,父母生養我們是多么不易。
【第79句】:【天天禪語】學佛是為了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諦,長養慈悲與了達智慧的真理。學佛不是注重表相的東西,更不是沉迷在修學佛法的表面形式上。作為一個佛弟子,做人的修養、品格要一天比一天提升,自己內心的煩惱、妄想要一天比一天減少,斷除煩惱與增上功德,這才是修行的目的。
【第80句】:時光流轉,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習慣,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將洶涌不安的歲月,喝到水靜無波。多少人可以將渾濁紛紜的世象,喝到純凈清朗。也許我們可以選擇一個無意的日子,無論晴雨,不管春秋,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回歸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第81句】:“寬容”兩個字包含著人生的大道至理。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寬容,注定不會幸福。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和胸懷,更是一種處世的態度,我們在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
【第82句】:說什么法?說自然法,一切皆屬自然,只要以自然之心,做本分上該做的事,接受自然而至的結果,就能從容恬淡地享受自然的快樂。
【第83句】:因果法則總是平衡的,好比化學方程式,一邊起什么反應,那么另一邊就會有相應的生成物。每個行為都產生著相應的結果,每個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又在不斷地增長。如果你不采取行動,你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一旦你采取了行動,其相應結果絕不會就這么隨便消失的。
【第84句】: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可以讓我們心緒平穩,不驕不躁。不管處于何種境 地,一份良好的心態總會讓你有所受益的。
【第85句】: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人重患,凡夫困之,致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菩薩訶色欲經》
【第86句】:平凡的人生是一種清淡的人生,生命即使沒有轟轟烈烈,也無后人之仰慕,卻無不讓人感到一種生存的神圣與尊嚴。平凡絕非淺陋,絕非自甘平庸,更不是不思進取。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只要我們付出了努力,承擔了責任,實現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平凡人也同樣具有魅力,平凡人同樣也是高尚的人。
【第87句】:實義者,所謂不虛妄,即真如也。此法自內所證,非有文字能施設之。《大乘寶雨經》卷五
【第88句】:【好心化行動】 有人說“心好就好”,但是徒有好心,如果不去化為行動,就不能成 就好事。世間沒有一件容易辦成的事,但也沒有一件辦不成的事。
【第89句】:生:“禪既然不是文字觀念,但記載禪宗公案、禪師文案的典籍卻又不少,又致有人譏諷‘不立文字’為‘不離文字’。這該怎樣解釋?”心:“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禪宗運用文字既平常又獨特:即用文字,即離文字;用其方便,離其名相,超其局限。”——心光
【第90句】:【佛說母親十恩】一、懷胎守護恩;二、臨產受苦恩;三、生子忘憂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濕恩;六、乳哺養育恩;七、洗濯不凈恩;八、遠行憶念恩;九、深加體恤恩;十、究竟憐愍恩。唵嘛呢叭咪吽。愿天下所有母親吉祥健康,平安喜樂。文案基地。
【第91句】:譬如有人,于百年中積聚薪草,以火焚乏,須臾還滅。是故當知:少時修善,能滅無量惡業重罪。《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
【第92句】:不如實知故,于色愛樂贊嘆、攝受染著;緣愛樂色故取;緣取故有;緣有故生;緣生故,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如是純大苦聚斯集起。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有流。《雜阿含經》卷六
【第93句】:似乎是無從記起,夜闌人靜,我就成了那位任思緒渺茫追憶的女人。在靜悟深省中,靜聽音韻風鈴,搖醒靈魂里的一簾幽夢又隱秘包裹觸覺。無從記起,青燈黃卷中,我就成了那位深夜執筆,任思緒飄零到雙鬢紛落白雪,在世俗的洗禮中,一再隱忍禪讓把靈魂就燒成了一把灰燼。
【第94句】: 忽然想起辜鴻銘的一句話,大意是:我的辮子長在頭頂,你 們的辮子長在心里。辜的話像一把長矛,戳破了當時國人的虛偽。我 不知道,百年過去,國人是不是已經都變得實誠了,心里已不再長辮 子。有人告訴我,當下心里長辮子的人其實比辜時代的人還要多,辮 子也更長。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
【第95句】:你若覺悟,就會“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宣化上人
【第96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孝敬父母,不僅物質奉養,還要服從、尊重,才是既“孝”且“順”。
【第97句】:圣人鄙視虛名,視虛名為國之敵、人之敵、己之敵。佛家的得道高僧無不視虛名為身外之物,連沾染了一絲閑名都要在死前除去,好以一具清清凈凈的內身去往極樂西方。
【第98句】:有一句話說得好:“學藝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無論學做什么工作,有關這項工作的知識總是容易掌握,功夫卻不是可以學到的,一定要下苦工夫練習。
【第99句】:佛家認為,學佛是“大丈夫的事業”,對別人的惡毒打罵,不僅能忍,還像喝蜜糖水一樣甘甜,這樣的境界,大概是忍的最高境界了,到此境界的人,豈止是大丈夫,已經是佛了。
上一篇:微信賬號素材大全說到心坎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