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好意反成惡意】(慣)指以善心待人,卻被人誤解為歹意。
【第2句】:大地養活人民,英雄保衛祖國。
【第3句】:無門關佛家常說“言語道斷”,認為語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單憑語言文字是無法領悟“不可思議”的真諦的。“無門”也叫做“無字門”,經中有《無字法門經》。佛家所說的“無門”,又并非簡單地否定語言文字,而是強調領悟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早期禪宗取《楞伽經》來“印心”。經中說:“無門為法門。”禪宗亦因以自稱“無門宗”。
【第4句】:【草窩里飛出金鳳凰】(諺)比喻環境條件差也能出杰出之人。
【第5句】:【勇猛精進】“精進”一詞,是梵語毗梨耶(Virya)的意譯,有時也譯為“勤”,意為勤修佛法,即毫不懈怠地修善止惡,利益眾生。菩薩“六度”大行中,有“精進”一事,至為重要。如《維摩詰經·佛國品》謂:“精進是菩薩凈土。”隋·江總《攝山棲霞寺碑》亦謂:“六和精進,十會允諧。”又《成唯識論》卷六指出:精進以“勇悍為性”,因此,經中亦作“勇猛精進”。如《無量壽經》卷上:“勇猛精進,志愿無惓。”又如《大般若經》中有精進菩薩,名“善勇猛”,后來,以精進、勇猛精進泛指刻苦學習,不斷進步。如《朱子語類》卷四三:“善人只循循自守,據見定,不會勇猛精進。”(李明權)
【第6句】:【水大漫不過船去】見“大水漫不過船桅去”。
【第7句】:【轎上來,馬上去】(慣)形容講究排場、闊氣。
【第8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來是古代漢語文言文的四個虛詞助語(有時做代詞用),四個字連在一起詞義就發生了變化,有了新義,用以諷刺那些咬文嚼字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話或一般含有識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 將“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大發明。據宋代僧人《湘山野錄》載:宋太祖趙匡胤巡游朱雀門,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四個大字,便問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趙普道:“為何不只寫‘朱雀門’,加‘之’字做什么?”趙普解釋道:“‘之’是助語氣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產生了一個新詞語,而且使用頻率頗高,如《紅樓夢》中有:“石頭說: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魯迅《孔乙己》云:“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現實生活當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轉(音Zhuai)兩句古文,張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第9句】:【金剛怒目】形容面目威嚴,令人生畏。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式,向我大喝一聲。”金剛是佛寺山門的守護神,左右各一。金剛頭戴寶冠,裸上身,作憤怒相。左金剛張口,高舉金剛杵;右金剛閉口,平托金剛杵。金剛又稱“密跡金剛”。相傳密跡金剛原為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后歸屬托塔天王之下,成為護法神。(見《大寶積經》卷八。)關于金剛怒目的意義,見宋·龐世英《談藪·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嘗游鐘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為努(怒)目?菩薩何為低眉?’小僧答曰:‘金剛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憮然,不能對。”(李明權)
【第10句】:【弓開如滿月,箭發似流星】(慣)形容弓弦拉得足,射出的箭又快又多。
【第11句】:雪山再高遮不住陽光,泥土再厚壓不死種子
【第12句】:【打狗欺主】 釋義:比喻懲處某人,是針對他的主人或上司的。 例句:有些領導觸犯不得,哪怕他的一條狗—打狗欺主哇!
【第13句】:【光禿禿的樹杈留不住鳥】(諺)比喻沒有吸引人的物質條件與良好的環境,就留不住人才。
【第14句】:【人在人情在】(諺)人在的時候,你來我往,有情有義;人一死,便情義兩斷。常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令人慨嘆。 也作人在人情在,人死情丟開。 人在人情在,人死兩丟開。
【第15句】:【假戲真做】(諺)戲文是假的,但演員卻要像真的一樣去表演。借指明知是假,卻要真做,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也作假戲還得真唱。 假戲只好真做。
【第16句】:【貂惜皮毛象護牙】 釋義:貂:一種動物,皮毛珍貴。比喻各自珍惜自己最寶貴的東西。 例句:他略頓了頓,又進一步開導說:“貂惜皮毛象護牙。咱們呢,眼下最要緊的就是站穩腳跟,不被沖垮,保住烏紗帽。”
【第17句】:【騎牛不怕牛身大,騎馬不怕馬頭高】(諺)比喻決意要征服對方,就不怕他的勢力有多強大。
【第18句】:【和尚的房子——廟】(歇)廟:寺廟,諧“妙”。用來表示贊賞,指非常美妙,妙極了。
【第19句】:【鴨子不吃癟稻——肚里有食】(歇)癟:不飽滿。指人不吃差一些的食物,是因為肚子不餓。
【第20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慣)盲人騎著瞎馬,半夜走到深水池邊。比喻盲目行動,亂闖亂撞,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
【第21句】:【一醉能消萬古愁】(諺)只要喝醉了酒,就能把心頭所有的愁煩事都消解掉。指酒有暫時排憂解愁的功能。 也作一盞能消萬種愁。 一醉解干愁。 一杯熱酒解干愁。
【第22句】:【魚找魚,蝦找蝦,兩個渾人湊一家】(諺)渾人:糊涂、不明事理的人。指人的相親相近,總是以志趣相投為根據的。此處專指素質低下的人。
【第23句】:【樹老心空,人老顛冬】 釋義:顛冬:方言,老年人昏庸糊涂,顛三倒四。上年紀的人糊里糊涂,說話辦事難免顛三倒四,有錯。 例句:阿侯什都忙賠笑說道:“卻波,‘樹老心空,人老顛冬’,我不會說,你會聽。我說得不對,你莫見怪!”
【第24句】:【狗咬包子——露了餡兒】(歇)指泄露了機密,或暴露了真相。
【第25句】:【碰釘子】(慣)比喻遭人拒絕、斥責或遭受失敗、挫折。
【第26句】:【肉骨頭落了鍋——啃定】(歇)啃:諧“肯”。指某事是確定無疑的。
【第27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們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對至高無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實,這兩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誰亂點鴛鴦譜,把他們二人撮合在一起的? 王母的概念在遠古就有了,在《山海經》中就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是狀如人還不屬于人類。在《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中,西王母是人間的國王,不是神仙。 東漢后期,道教產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現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沒有兩位天神是夫妻關系的記載。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為玉皇大帝的,道教認為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最高,神權最大。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說家們。在宋代的《太平廣記》中,還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關系,所以把西王母強行嫁給玉皇大帝的應該是南宋以后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宋、元、明時期,許多文學家皆以王母蟠桃會為題材,寫入小說、戲曲中,如《蟠桃會》、《瑤池會》、《王母祝壽》等,都是那時期的作品。特別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所描寫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就是對上述劇本的進一步演繹,而且把西王母的戶口從西方昆侖山遷到了天上,并給玉皇大帝作了皇后。從此,兩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來被百姓所認同。
【第28句】:【口吐蓮花】“蓮花”是佛教的象征,吉祥和清凈的標志。說法微妙,謂之“口吐蓮花”,似出于唐·張瀛《贈琴棋僧歌》:“我嘗聽師說一法,波上蓮花水中月。”然而,其源當上溯至南北朝時的佛圖澄。《晉書·藝術傳·佛圖澄》記載:后趙國主石勒召佛圖澄,試以道術。佛圖澄便“取缽盛水,燒香呪之,須臾缽中生青蓮花,光色曜日”。后用“口吐蓮花”比喻口出妙語,說話有文采。如《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少游又問訊云:‘愿小姐身如藥樹,百病不生’小妹一頭走,一頭答應:‘隨道人中吐蓮花,半文無舍。’”也作“口吐珠璣”。如明·謝讜《四喜記·花亭佳偶》:“身呈文彩,口吐珠璣,登云會上廣寒梯,攀龍定涉承明陛。”(李明權)
【第29句】:實相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狀態。佛家還指出,實相也就是無相、空相,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華經·方便品》:“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話說人間榮華富貴,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又如龔自珍《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佛不壞假名而說實相。”后指真實情形,如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此正滿洲行政之實相也。”
【第30句】: 一門技術或學問,以期深造,稱為“一門深入”。此說本于《楞嚴經》卷四:“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原來,佛在楞嚴會上問大家,你們各用什么方法(門,法門)證得“圓通”境界,二十五位菩薩、羅漢分別介紹了各自證道的經驗。例如,觀世音菩薩由“耳根”“一門深入”,而證到“圓通”。佛家認為,深入一個法門可以證知一切法門,如唐代善導說:“從此一門得人法界,即是普人一切法界門也。”(《大日經疏》卷一)“一門深入”的結果,是獲得清凈解脫。
【第31句】: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常用以指佛事、法會、道場等(參見“功德”條)。俗以“做功德”謂延請僧人誦經念佛,超度亡靈,祈禱冥福。如《水滸傳》第六十回:“寨內揚起長幡,請附近寺院僧眾上山做功德,追薦晁天王。”也引申指講好話、行好事。如瞿秋白《論文學革命及語言文字問題》:“更要有替大人老爺結善緣做功德講講人道主義的清客。”
【第32句】:【面壁】古印度高僧菩提達摩航海來到中國,先應梁武帝邀請至建康,話不投機,又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見《景德傳燈錄》卷三、《五燈會元》卷一)。達摩后被尊為中國禪宗的東土祖師。面壁又稱壁觀,是達摩祖師禪的主要內容之一。達摩曾有一偈概括面壁的精義:“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二引)相傳達摩面壁十年(一說九年),身影透入石中,謂之“影石”。后用面壁指專心一意地參悟。如宋·劉克莊《題小室》詩:“近來弟子俱行腳,誰畔山僧面壁參?”獨處不語,也稱面壁。(李明權)
【第33句】:【接神容易送神難】見“請神容易送神難”。
【第34句】:【鍋里煮娃娃——熟人熟食】(歇)本指被煮熟的食品,轉指熟識的人。
【第35句】:【哭的是各人的兒,落的是一樣的淚】(諺)各人落的淚都是一樣的,但落淚的因由卻各不相同。指各人都有自己的悲苦事,外人很難體味得出。
【第36句】:傘把背行囊,處處是家鄉
【第37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第38句】:燈盞無油枉費心
【第39句】:至唐代,懷海(720—814)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專指住持的居室,并用為一般寺院內住持僧的尊稱。《景德傳燈錄》卷六載懷海所制《禪門規式》:“既為化主,即處于方丈,同凈名(即維摩詰譯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西游記》第四四回:“打掃干凈方丈,安寢一宿。”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靜室。
【第40句】:【官不容針,私通車馬】(諺)按官法,連針一樣的違法小事也通不過;若徇私情,像車馬一樣大的非法之舉也能通融。指舊時私情大于公法。
【第41句】:【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諺)農業生產最難得的是農歷五月干旱六月澇。指五月天旱,利于夏收復播;六月多雨,利于秋苗成長。
【第42句】:【說死蓮花還有藕】 釋義:蓮花死了還有藕存在。比喻根本是不會動搖的。“還有藕”又作“一枝藕”。 例句:還有沒有?八盤四碗盡管端出來,我余家富吃得了呢,嗨嗨,你說,說死蓮花還有藕。
【第43句】:【沒碰過釘子不知道疼】(諺)比喻人沒有遭受過打擊和挫折,就不會有切實的經驗教訓。
【第44句】:【半個秀才】“半個秀才”指有一定的文化,但屬于低層次的。在使用上根據文章語言環境,有時用于褒獎,有時用于嘲諷。如通過參加掃盲班,王大叔也能頂半個秀才了。再如,《孔乙己》里有句嘲諷孔乙己的話:“你怎得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那么科舉考試真有“半個秀才”的稱謂嗎? “半個秀才”源自民間。按清朝科舉考試制度,童生方有資格參加秀才考試。先經縣考初試,再府考復試;復試通過者,可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院考選上的稱為生員,生員亦即秀才。而那些沒有考取秀才的童生,也還是有出路的,經學政擇優錄為佾生。佾生即朝廷和孔廟中任佾舞的歌生、舞生。 這樣看來,佾生只是童生到秀才的“一半”。所以民間把佾生俗稱為“半個秀才”。
【第45句】:【背著牛頭不認贓】(慣)偷來的牛頭就背在身上,卻不承認。比喻干了壞事就是不認賬。
【第46句】:【豆腐嘴,刀子心】(慣)指嘴上說得綿軟動聽,內心卻十分狠毒。
【第47句】:【驢不跑怨鞍不好】(慣)比喻主觀上不努力卻埋怨客觀條件差。
【第48句】:【一棒打著兩個人】(慣)比喻一句話傷了兩個人。
【第49句】:【貓兒扳甑子——給狗趕了膳】(歇)甑子:蒸米飯等的炊具,形似木桶,有屜無底。膳:飯食。比喻自己得來的成果被人奪走。
【第50句】:【走了和尚丟了廟】(慣)比喻兩頭落空。
【第51句】:【貓哭老鼠假慈悲】 降義:偽裝好人,假裝慈悲。 例句:他聲嘶力竭地狂叫一通,稍停,又貓哭老鼠假慈悲地說:“我知道大家日子不好過。親幫親,鄰幫鄰嘛!今天我做件積德事,每人發糧五斤。……”
【第52句】:【打旗號】(慣)旗號:舊時標明軍隊名稱或將領姓氏的旗子,現比喻某種名義。指假借某種名義。
【第53句】:【一爭兩丑,一讓兩有】(諺)面對名利,只要一方爭占,雙方都顯得丟臉;只要一方謙讓,雙方都得到益處。指為人處事,宜讓不宜爭。
【第54句】:【油瓶倒了不扶】見“推倒油瓶不扶”。
【第55句】:【白露日個來,來一路苦一路】 釋義:個:助詞,無義。來:指雨來。謂白露這一天下場雨,會使蔬菜發苦。 例句:白露雨為苦雨,稻禾沾之則自颯,蔬菜沾之則味苦。諺云:“白露日個來,來一路苦一路。”
【第56句】:【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邊】 釋義:木锨:揚場時用來鏟糧食的木制工具,樣子像鐵锨。比喻更重要的人或事還在后面,沒有出現。 例句:周任民看火候不到,坐在陳二僧一邊,澆開了油,說:“這才算開了個頭兒,告訴你吧,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邊哪!”
【第57句】:【念念】指極短的時間,起滅連續不斷。在佛教中,“念”是梵語“剎那”的意譯,指一動心念的短暫時間,念念,猶言剎那、剎那。佛典中有“念念不住”、“念念生滅”、“念念相續”、“念念無常”等說法;俗語中則有“念念不忘”等。《維摩詰經·方便品》:“是身如電,念念不住。”《無量義經》:“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若有天眼,鑒其念念隨滅,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耶?”明·王世貞《鳴鳳記·忠佞異議》:“你念念不忘嚴府,恐被他人笑罵。”又如劉觀德《我的財富在澳洲》:“加薪是我蓄謀已久的計劃,自從當上打工仔的第一天開始,便一直夢寐以求,念念不忘。”(張文良)
【第58句】:【白臉狼戴草帽——假充好人】(歇)白臉狼:狼的一種,體形較小,尾短,臉白,性極兇殘。指惡人偽裝成好人。
【第59句】:【年三十看皇歷——好日子過完了】(歇)好日子:本指吉利的日子,轉指美好的日子。指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第60句】:【老牛拉破車】(慣)比喻做事磨蹭,節奏慢、效率低。 也作老牛拖破車。 老牛破車。
【第61句】:根深不怕風動搖,樹正何愁月影斜
【第62句】:【冷鍋里爆出了熱栗子】(慣)比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時候出了問題,或聽到了從未聽說過的事。
【第63句】:【法律無靈,錢神作祟】(諺)靈:靈驗。作祟:搗鬼,作怪。法律失去了作用,那是金錢在作怪。指執法人員如果接受賄賂,執行法律就不會公正。
【第64句】:天才出于勤奮,知識來自實踐
【第65句】:【月下老人】“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指為男女之間牽線搭橋的媒人。 它源自唐代李復占《續幽怪錄·訂婚店》。 《續幽怪錄·訂婚店》載:唐代有個叫韋固的人,年少沒有婚配。在赴長安途中旅居宋城,晚上,他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拿著一本書正在月下翻看,韋固問老人看的什么書,老人回答是婚書,上面記載著男女婚配姻緣。韋固又問袋中裝得什么,老者說:“是用來系夫妻腳的紅繩,他們一生下來,我就暗中把他們的腳用紅繩相系。不論冤家對頭,貴賤貧富,天南地北,只要這小繩子一系,他們終究要成夫妻。”于是韋固又向老人問及自己的婚姻大事。 老人告訴他是店北賣菜盲婦的女兒,與盲婦一樣丑,今年三歲。韋固很生氣,便派家奴去刺殺丑女。家奴刺傷了丑女的眉間后,與韋固一起逃走。十余年后,韋固任相州參軍,被刺史相中,把女兒許配給他。妻子容貌漂亮,只是眉間總貼一花鈿,才知道此女即為家奴所刺丑女,被刺史收養。此即“月下老人”的由來,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出處。月下老人原來是司職姻緣之神,中國不少地方建有月老祠,以解人們對“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美好期盼。
【第66句】:【要的般般有,才是買賣】(諺)顧客進了商店,要什么貨物就有什么貨物,這才算是做買賣。指貨物齊全,生意才能興隆。
【第67句】:【爛套子也能塞窟窿】(諺)爛套子:使用過多年的舊棉絮。指爛套子再陳舊無用,還可以拿來堵塞窟窿。比喻人能力再差,也總有用得上的地方。
【第68句】:【一是一,二是二】(慣)形容說話做事老老實實,是一不二。 也作一則一,二則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第69句】:【念珠】是佛教的法器,又叫做“數珠”,梵語Pasakamala。一般用香木制作,也有用玉石、瑪瑙、菩提子等制作的。用繩索把小圓珠貫穿成串,隨身攜帶,以便念佛、誦咒時計數,調伏身心。一串念珠的數目,以一百零八顆為常見,其象征意義是破“百八煩惱”,證“百八三昧”。也有多至一千零八十顆或少至十四顆的。《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暇,手持念珠。”凈土宗強調持名念佛,常用念珠計數。唐代飛錫和尚以出入息計數念佛,他說:“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念佛三昧寶王論》)此外,在印度古代,貫穿三十顆黑白相間的珠子,用來計算日期。這可能是念珠的來源。在小說中引用如:魯迅《彷徨·離婚》:“兩個老女人也低聲哼起佛號來,她們擷著念珠,又都看愛姑,而且互視,努嘴,點頭。”(李明權)
【第70句】:【苦惱】《無量壽經》卷下:“貪恚癡愚,苦惱之患。”這就是佛教說明苦惱的根源,是有貪、嗔、癡三毒所生。《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又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即是佛教解脫苦惱的辦法。佛教所說的苦,有如下幾種:《大智度論》卷十九說有內苦和外苦。內苦為身苦和心苦。外苦為惡賊虎狼等害和風雨寒熱等災。《俱舍論》卷二說:“自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為‘苦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為‘壞苦’,一切有為法無常變遷之苦為‘行苦’。”《涅槃經》卷十說“八相為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身心所生長的諸苦)。后用以泛稱痛苦煩惱。如:大學沒考上,他很苦惱。(寬忍)
【第71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見“飯來張口,水來濕手”。
【第72句】:雖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長一智。”也作“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紅樓夢》第六十同:“俗語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支問著我了。”又如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四章:“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第73句】:【碓頭砸磨扇——石打石】(歇)碓頭:舂米谷用的圓形石制用具,安裝在杠的一端。石:諧“實”。指說話、做事實實在在,毫不摻假。
【第74句】:【過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見“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第75句】:年年植樹,時時育人
【第76句】:【天道好還】(諺)天道:舊指掌握賞善懲惡之權的天意。好還:樂于主持報應。指天道總是公正無私的,善的就賞,惡的就懲。 也作天道好還,絲毫不爽。不爽:不差。 天道好還,報應不爽。 天道好還,無惡不報。
【第77句】:【仰臉的女子低頭的漢】見“抬頭老婆低頭漢”。
【第78句】:【只看見活人受罪,沒看見死人扛枷】(諺)活人受罪是常事,死人扛枷從來無。指受罪的當然都是活著的人,人們的一切努力,應該是只為了活人少受罪。
【第79句】: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第80句】:【買了個母雞不下蛋——莫不吃了不成】(歇)莫不:莫非,表示反問語氣。本指若買了只不能生蛋的母雞,即使殺了也無濟于事;轉指婦女即使不會生養,也無人可奈何。
【第81句】:善易消,惡難除
【第82句】:【將軍肚】“將軍肚”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肚子,也有叫“啤酒肚”的。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將軍肚越來越多。在過去很多人以將軍肚為榮,認為有氣派。其實,將軍肚對身體健康危害很大,所以現在時興減肥。 將軍不一定都是大肚子,那么,為什么把大肚子稱為“將軍肚”而不稱作宰相肚呢?這和清末一位著名的將領有關,他就是湘軍統帥之一的左宗棠。 左宗棠身材魁梧,喜歡開玩笑,詼諧幽默,他曾指著自己的大肚子說:“將軍不負腹,腹亦不負將軍。”“將軍肚”因此廣泛流傳開來。 左宗棠尤其喜歡拿自己的大肚子開玩笑。左宗棠領兵駐甘肅時,炎夏的一天,他躺在榻上,撫摸著自己的大肚子,問身邊的侍從:“你知道這大肚子里裝的是什么嗎?”侍從回答說:“都是燕窩魚翅。”左宗棠聽后,笑斥道:“你說的是什么話?”侍從又說道:“那裝的是甲魚、火腿了。”左宗棠聽后大笑:“你不知道這里面裝的是絕大侖嗎?”侍從不解,卻又不敢直言左帥,出來對人說:“什么樣的金輪,將軍能吞到肚子里,何況還是絕大的。”人們聽了被逗得捧腹大笑。 還有一次,左宗棠向左右說:“你知道我肚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嗎?”有人說是滿腹經綸,有人說是甲兵百萬,也有人說是包羅萬象。左公聽后搖頭說都不對。忽然一小校站起來大聲說:“大帥的肚子里沒有裝東西,都是屎。” 此語一出,驚壞了四座,人們都為這個膽大包天的小校捏了一把汗,不料左公不但沒有處罰這個小校,還帶著喜色地說:“這話還差不多。”像這樣的故事在左帥身上發生過不止一次,每次都是以溫和幽默的方式處理,可見左帥為人之率真。
【第83句】:【不怕官,只怕管】 釋義:大官不可怕,怕的是頂頭上司來管。 例句:他今日發跡,得做殿帥府太尉,正待要報仇,我不想正屬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急得?
【第84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釋義:機關:周密而巧妙的計謀。卿卿:舊時對女子的愛稱。耍盡心眼自以為非常聰明,到頭來卻斷送了自己性命。嘲諷人玩弄權術和詭計,最后落得身敗名裂。 例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他這才是自作自受呢!
【第85句】:【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諺)耙:平整土地的農具。牛疲累無力時就胡亂拽耙,人到理屈詞窮時就蠻不講理。指人說話蠻橫是因為他不占理。
【第86句】:【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釋義:譏諷人說大話吹牛皮,狂妄不自量。“哈欠”又作“呵欠”。 例句:“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啊!這不是大手大腳是什么?”朱師傅嚴肅地說,“那墊鐵,每塊像飯盒子那么大,從別處動動腦子,也保準能湊齊。”
【第87句】:【穿小鞋】 釋義: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使人受到刁難、打擊報復,又無法說出口(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倆一齊心,處處找她的毛病,老給她小鞋穿,她就不敢再美了!”、
【第88句】:【十耕蘿卜九耕麻】(諺)指農歷十月宜耕蘿卜地,九月宜耕麻地。
【第89句】:【春江水暖鴨先知】 釋義:這是蘇軾《惠崇春江晚景》詩句。比喻首先體察和領受到。 例句:雷公樂呵呵地說:“你們看,這真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呵!”
【第90句】:【馬瘦毛長,人瘦面黃】(諺)馬瘦了,沒膘沒肉,毛就顯得長;人瘦了,營養不良,供血不足,臉色就枯黃。指人面色枯黃,不是餓態,就是病態。
【第91句】:【大白菜倒了秧——打根上壞】(歇)倒了秧:植物幼苗因病蟲害等而枯萎。本指植物從根部壞死,轉喻人從根本上變壞了。
【第92句】:【茶喝多了養性,酒喝多了傷身】(諺)茶是清淡的,多喝能養性;酒是濃烈的,多喝要傷身。指經常喝茶有益,過量喝酒有害。
【第93句】:【葉落歸根】“樹高千尺,葉落歸根”,已成為客居他鄉的人對故土的懷念而發出的心聲,也是客居他鄉的人終要回到本鄉本土的心愿和歸宿。此語出自《壇經》,惠能大師將入涅槃時,曾對他的門人說他想回歸新洲老家,要門人們迅速給他準備舟楫,弟子們向六祖苦苦哀求挽留。惠能大師說:“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六袓又對門人說:“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后來把“葉落歸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現僑居美國的李漢魂先生,1934年8月曾為供養六袓真身的曹溪南華寺撰書一聯:“衣缽真傳,明心見性;菩提無樹,落葉歸根。”1982年6月4日,李漢魂先生不遠萬里回國觀賞舊聯,感慨萬千。由此,彌見他鄉客子眷戀故土的綦切心情!(無名氏)
【第94句】:【去年的皇歷看不得】見“隔年的黃歷不管用”。
【第95句】:一根柱子難撐天,一塊石頭難壘山。
【第96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諺)虎穴:老虎的洞穴。指不敢進入虎穴,就不能捉到老虎的崽子。比喻人不冒大的風險,就不能取得大的勝利。
【第97句】:【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兒】(慣)形容事情非常機密,連最親近的人也不能告訴。
【第98句】:【臭皮囊】“皮囊”又稱“革囊”,就是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于較早譯出的《四十二章經》:“天神獻玉女于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污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做“不凈觀”,專用以破除淫欲。明·屠隆《曇花記·超度沉迷》:“任他天女,覷為革囊;豈放摩登,毀吾戒體。”即為直用此典。佛教還認為,人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虛幻不實,污穢不凈,不值得貪戀,故喻之為“臭皮囊”。(可參見隋·智顗《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卷二。)俗語中應用例如《紅樓夢》第八回:“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新舊臭皮囊。”亦可作“臭皮袋”。如清·王世禛《池北偶談·談異四·善慶庵老僧》:“(老僧)遂升座而寂,壁間留偈云:者個臭皮袋,撇下無掛礙。洪爐烈焰中,明月清風在。”(李明權)
【第99句】:【牙對牙,眼對眼】(慣)比喻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上一篇:老話俗語-民間諺語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