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諺)沒有家親作內應,就不會引來外部的邪魔鬼怪。指外部的邪惡分子到內部來搗亂,總是內部有人勾引。 也作沒有家賊引不進外鬼來。 無家鬼送不了家人。
【第2句】:【擺譜】“擺譜”指擺門面、擺架子、擺氣派。是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那么,“擺譜”是怎么來的呢? 18世紀,清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之為“康乾盛世”。和平局面的出現,再加上清朝實行“攤丁人畝”政策,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人口已首次超過四億,相當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數量。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耕地面積的相對縮小,當時京師一帶地區情況更是突出,再加上人為因素,清朝統治階層八旗貴族在京郊跑馬圈地,搶占良田,因此,人們不得不開始向人口稀少的東北和西北移民。這些從北京一帶出來的移民,到達目的地后建立起了村落,安家落戶,繁衍后代。由于老輩家都有家譜,于是大伙坐到一塊,將各自家的家譜擺開,看看誰家的譜大,從而確立起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地位。這就是“擺譜”。看來本義的擺譜和現代意義上的擺譜有相近之處,都是貪大。不過原意淡出,只剩鋪張和顯擺了。
【第3句】:【牙疼不是病,疼殺無人問】(諺)指牙痛不算什么大病,犯上了卻揪心般疼痛,別人無法體會。 也作牙痛不是病,疼開真要命。 牙痛不算病,痛起來真要命。
【第4句】:【黃鱔泥鰍——差不離兒】(歇)黃鱔和泥鰍體形相似,都生活在水中泥里。指相差很有限。
【第5句】:能吃能睡,長命百歲。
【第6句】:善書者不擇筆。
【第7句】:【一只腳已踏進棺材】(慣)形容人歲數大,來日不多了。
【第8句】:【打兔子碰上了黃羊,撈了個大外快】釋義:比喻意外地得到了好處。例句:唐連生見廠長和工程師都信心十足,心里想:看來,這次也許真能抱個金娃娃呢!這真是打兔子碰上了黃羊,撈了個大外快。工廠出了名,他這位副廠長當然也光彩呀。
【第9句】:【身上有屎狗跟蹤】(諺)狗愛吃屎,只要人身上沾了屎,狗就會跟著來。比喻人自身行為不正,就會招來邪惡分子。
【第10句】:【豬羊走入屠宰家,一腳腳來尋死路】釋義:屠宰家: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家。比喻自尋死路。例句:冒著雨又行了數十步,見一個小小竹門樓,王七三官人道:“且在這里躲一躲。”不是來門樓下躲雨,卻是:豬羊走入屠宰家,一腳腳來尋死路。
【第11句】:【提著頭過日子】(慣)比喻時時處于危險的境地。
【第12句】:【入地無門,升天無路】見“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第13句】:【打了一輩子雁,被雁啄瞎了眼】(慣)指內行老手因一時的疏忽而招來失敗或災殃。 也作打了一輩雁,反叫雁鹐了眼。鹐(qian):啄。 打雁的讓雁鹐了。
【第14句】:【醫生】現在,我們把專門治病救人的人稱作“醫生”。而在我國古代,行醫的人,北方稱為“大夫”,南方稱為“郎中”。據此,有人認為“醫生”是一個外來詞,隨西醫而進。其實不然,“醫生”一詞在我國古已有之,而且和醫有關。 “醫生”作為一種稱謂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了,而且與醫學、醫術有關。唐代太醫署下開始設立專門的醫學,屬于學校性質的教育機構,招收學生,培養醫學人才。針對不同專業,學校將學生分為五種:醫生、針生、按摩生、咒禁生、藥園生。其中所謂“醫生”,其實就是學習醫學病理的學生。而其他學生分別以學習針灸、按摩推拿、念咒施法、識用藥材而命名。這時候“醫生”一詞專指一種醫學學生,即準醫生。那么,“醫生”是怎么成為職業行醫者的稱謂呢?這與近代西醫東傳有直接的關系。在日本,明治維新后稱職業行醫者為“醫師先生”。在中國,漸漸演化為“醫生”。這其實與“博士”、“學士”在學位上的用法來歷類似,是采取中國古代早已存在的相關名詞,拿來稱謂西方傳來的新的文化內容。所以“醫生”一詞并不是外來詞。
【第15句】:張叔叔正擠在人堆里看電視,忽聽有人叫他,他撥開人群出去了。站在旁邊的王叔叔頓覺松散了許多,說道:“真是拔個蘿}、地皮松。”(河南·孟津)
【第16句】:【以貌取人】“以貌取人”的意思是用來批評那些只注重相貌,而忽視真才實學的錯誤做法。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往往漏掉賢才。 “以貌取人”源自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由做武城帝宰,把武城治理得極好,百姓稱贊,市井繁榮。孔子聞知,十分高興。有一天,孔子親自來到武城,問道:“由啊,你用什么辦法把武城整治得這樣好呢?’孔子由回答說:“我都是按老師的教誨,以禮治城。”孔子又問:“是否還有賢能的人在給你幫忙呢?”子由答:“有,就是子羽,許多治城的辦法都是他告訴我的。”孔子一聽,吃了一驚,原來,子羽也曾向孔子求教,因他相貌丑陋,被孔子拒之門外。后來,子羽就自修孔子的思想學說,成就很大,因他也是武城人,所以經常為子由出謀劃策。此時的孔子真是后悔不迭,連聲嘆道:“我錯了,我錯了,我以貌取人,失去了像子羽這樣賢能的人,實在可惜呀!”
【第17句】:【 氣死活人不償命】成心氣人,或說話不負責任。王蒙《失 態的季節》:“哪怕說的是假的呢,人家愛聽呀!這不是氣死 活人不償命嗎?”
【第18句】:坐飛機寫文章——高論
【第19句】:【重陽節】“重陽節”指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老人節。它源自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令家人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這段記載生動地描述了重陽節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被沿襲至今。究其原因,在中國人心中,“九”為大數,是個特別的數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之說,認為“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在中國文化中也特別看重“九”。如:九宵、九洲、九重天、九九歸一等,好像與九有關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聯系在一起,稱為“九五”之尊。在《易經》中,“六”被定為陰數,“九”被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稱之為“重陽”。古代人們認為這是個大吉大利、值得慶賀的日子。于是把九月九日定為重陽節。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中又是最大的,包含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正因為此,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又定為“老人節”。
【第20句】:【獨拳難打虎】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小,辦不成大事。例句:雖然聞長山住院之后,徐慶春如“砍掉一只有手”,覺得“獨拳難打虎”。但他毫不猶疑地保證道:“沒問題,親自負責就親自負責。”
【第21句】:火線上飛出來的鷹——見過響槍大炮
【第22句】:滿天烏鴉———片黑
【第23句】:【行見行,沒處藏】(諺)行內的事遇到真正懂行的人是無法瞞過的。 指一切假冒偽劣的東西,逃不過內行專家的眼睛。
【第24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形容心跳急速。成語:忐忑 不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他這時心中十分煎熬,真 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
【第25句】:【站著說話不腰疼】(諺)沒事人站著閑談,當然不覺腰酸腿疼。指事情與自己無關,站在一邊閑評說是很容易的。
【第26句】:【扯下水】見“拉下水”。
【第27句】:【不是省油的燈】(慣)比喻不是省事的人或不是好對付的人。
【第28句】:木頭楔子一專門鉆空子
【第29句】:【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諺)穿靴:腿腳浮腫得像穿上靴子一樣。 戴帽:頭臉浮腫得像戴上棉帽一樣。男病人腿腳腫,女病人頭臉腫,民間認為是將死的預警。 也作“男怕腿腫,女怕臉腫”。
【第30句】:【房檐上的冰凌柱——根子在上邊】(歇)冰凌柱:雪化后房檐滴水遇冷凝成的柱形的冰。比喻事情的根源在上層領導。 也作“房檐上的冰槌——根子在上面”。
【第31句】:【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諺)白頭:指年老。蓋:古時車蓋,形如傘。傾蓋:指路上相遇,停車交談。 故:故舊,老朋友。有的朋友交往了一輩子,直到白頭,還如同新交往的一樣彼此不了解;有的人在路上相逢,交談不多,但志趣相投,就像老相識一樣。指交友貴在知心,不在時間長短。
【第32句】:【為人容易做人難】(諺)指人活在世上容易,要做個有品格、有作為的人不容易。
【第33句】:【聾子不怕驚雷響】對后果沒有顧慮。張資平《梅嶺之 春》:“他們號稱學士又何曾有什么學問!普通科學程度還 夠不上,說什么高深學問!但他們回來居然說要辦大學了, 真是聾子不怕雷!”
【第34句】:我和媽媽去趕集,見賣豬肉的很多。媽媽脫口說:“真是豬肉壓斷街啊!”(安徽·宿松)
【第35句】:【菩薩心腸豪豬嘴——心軟嘴巴硬】(歇)豪豬:哺乳動物,全身黑色或褐色,肩部至尾密布長刺,也叫箭豬、刺豬。嘴巴:本指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指人心地慈善,說話卻強硬、嚴厲。
【第36句】:傷風鼻孔塞——似通非通
【第37句】:【呂端大事不糊涂】呂端為北宋大臣。宋太宗要任命呂端 為宰相,有人說他“為人糊涂”,宋太宗說他“小事糊涂,大事 不糊涂”。借指能夠分清大是大非,不計較小事。魯迅《華 蓋集續編》:“呂端大事不糊涂,猶言小事不妨糊涂點,這自 然很足以顯示我們中國人的雅量,然而我的胃病卻因此延 長了。”
【第38句】:姥姥帶我回城,我非要坐出租車不行,姥姥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增產不節約,好比漏底兒鍋,上面添了水,下面流成河。過日子可不能這樣大手大腳的。”(陜西·西安)
【第39句】:吃了豹子膽——膽子不小;膽子大
【第40句】:【百年難遇歲朝舂】釋義:百年中也難以遇到元旦立春。舊日寸認為是一種吉兆。例句:崇禎元年元旦立春,諺云:“百年難遇歲朝春。”適際改元,尤千古罕遇,天道庚始,人事聿新,圣作物睹,其以不言示與?
【第41句】:【海深不為深,友情第一深】釋義:比喻友情比海深。例句:錢萬利說:“海深不為深,友情第一深嘛!為人虛虛假假的不夠朋友,咱一見面,我就知你這人很實在。”
【第42句】:【寧分數斗,莫增一口】(諺)寧可分出幾斗糧食送人,也不愿平添一口人吃飯。指增添人口吃飯,是極大的經濟負擔。 也作寧出一斗,莫進一口。 寧贈一斗,莫增一口。 寧出一斗,莫增一口。
【第43句】:【一個富貴心,兩只體面眼】(慣)體面眼:指勢利眼。心里只向著富人,眼里只看得起有地位的人。形容人非常勢利。
【第44句】:我有一雙白嫩嫩的小手,姥姥卻說我長了一雙拙手,我疑惑地問為什么。姥姥打趣說:“你的指頭是荷包指,俗話說‘尖指能,圓指巧,荷包指頭拙到老’。”我才不信呢?(河北·任丘)
【第45句】:烏龜找甲魚——路貨
【第46句】:白露寒露——兩露(路)子的事
【第47句】:【一張床上說不出兩樣話】(諺)能睡在一張床上的夫妻二人,心想的、嘴說的總都一致。指夫妻思維方式、是非觀念往往是相同的。
【第48句】:【杏核子——仁兒苦】見“山杏核——苦仁兒”。
【第49句】:【渾身是刀,沒一把是快的】(慣)形容人掌握的東西雖多,卻沒有一樣是精通的。
【第50句】:【貓不跟狗斗,窮不跟富斗】釋義:舊謂窮人不和富人作對,以免吃虧。參見“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例句:他覺得,自古道:“貓不跟狗斗,窮不跟富斗。”這是老人們興下哩。
【第51句】:【老牛走道兒——一步一個坑兒】(歇)形容做事踏實,一步一個腳印。
【第52句】:吃飯時,媽媽見我總是狼吞虎咽的,就教育我說:“吃得快,咽得慌,傷了口胃傷了腸。”(江蘇·新沂)
【第53句】:【 誰家敢掛無事牌】每家都有些麻煩事。周克芹《許茂和 他的女兒們》:“親戚處,這都是常情嘛!誰家敢掛無事牌, 保證沒得個三長兩短的?”
【第54句】:叔叔不小心把手機丟了,天天愁眉苦臉。爺爺安慰他說:“天有陰有晴,事有敗有成,人有禍有福,有什么可發愁的?”(廣東·龍門)
【第55句】:【不知者不作罪】(諺)指不了解情況而誤犯了別人,應當得到別人的原諒與寬恕。 也作不知者不怪。 不知者莫怪罪。 不知者不為過。
【第56句】:長篇小說——干言萬語
【第57句】:【 隔行如隔山】不了解別的部門的情況。海外於梨華 《尋》:“他說隔行如隔山,這并不是我的孤陋寡聞。”
【第58句】:【暗中使絆子】表面客氣,暗地里刁難。《人民日報》 (1981,10,13):“這種暗中使絆子的作法,特別使人惱火。 因為他刁難你,卡你的脖子,是打著公事公辦的招牌,講著 堂堂皇皇的理由下手的。”
【第59句】:【兵驕者敗,欺敵者亡】(諺)欺敵:輕敵。打了勝仗就驕傲的軍隊,不把敵方放在眼里的軍隊,必定要敗亡。指驕兵和輕敵是兵家大忌。
【第60句】:石頭人打架——硬碰硬
【第61句】:中午忽然下起雨來,可是下了一會兒就不下了。爸爸說:“真是亮一亮,下一丈;人怕猛一窮,天怕猛一晴。”(河南·濮陽)
【第62句】:黑瞎子懷孕——熊包(比喻軟弱無能的人)
【第63句】:崖頭上睡覺——死也不怕
【第64句】:【人不住手,馬不停蹄】一刻不停,繼續前進。又指忙碌。 住手,也說:歇腳。明代《西游記》:“師徒們人不住手,馬不 停蹄,又行了一日一夜,卻又天色晚矣。”
【第65句】:表哥初中畢業,嫌自己家窮,想出外打工。舅母說:“人勤,窮不久;人懶,富不長。只要你腳踏實地地干,在哪都會過上好日子。”(廣東·龍門)
【第66句】:【沒包彈】(慣)包彈:批評,指責。 指沒有缺點,無可挑剔。
【第67句】:練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第68句】:水面上的浮萍——沒有根底
【第69句】:【打鼓弄琵琶,相逢是一家】(諺)指打鼓的和彈琵琶的相逢便合場演奏,過后就各分東西。比喻人臨時聚合,不過是逢場作戲,無情義可講。
【第70句】:【雕塑匠不給神像叩頭——知道老底】(歇)本指雕塑匠清楚神像是雕塑而成的,轉指了解某人或某事的底細。
【第71句】:【喝了人家的酒,跟著人家走】釋義:比喻接受了人家的好處,就順從人家的意愿辦事。例句:最后,還有兩句話送給你:喝了人家的酒,跟著人家走;花了人家的錢,鼻子被人家牽。危險啊!
【第72句】:鐵釘釘鐵板——硬對硬
【第73句】:【知底莫過當鄉人】(諺)當鄉人:同鄉人。再沒有比同鄉人更清楚底細的了。指在同鄉人面前,不要想隱瞞自己見不得人的事。
【第74句】:【攢錢好比針挑土,花錢好比浪淘沙】(諺)攢錢:積蓄錢財。浪淘沙:大浪沖擊沙岸。指積攢錢財像用針挑土一樣艱難緩慢,花費錢財像大浪沖沙一樣容易快速。
【第75句】:鴨子浮水——飄飄然;暗里使勁;使暗勁;上松下緊
【第76句】:狼吃東郭先生——恩將仇報
【第77句】:【沒油沒鹽沒滋味】原指烹調淡而無味,借指說話沒有意 思。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罷呀,罷呀,盡是些沒油沒 鹽沒滋味的話。”
【第78句】:【蜂成群,蝶成對】釋義:比喻有情男女成雙成對。例句:這為什么不能呢?有“蜂成群,蝶成對”的比喻,有些人的結合是“蝶”,另一些人的結合就一定要雙方一湊,成為一群“蜂”嗎?
【第79句】:【寡婦年】無立春節氣的年份南方叫“盲年”,北方則俗稱“寡婦年”。民間流傳“寡婦年”結婚不吉利,因此,無春之年的前一年末青年男女結婚的扎堆,而在無春之年結婚的較少。那么,“寡婦年”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古人崇信陰陽,在古人的觀念中,陽是天,是男;陰是地,是女。一年四季都與陰陽相配,春為少陽,夏為老陽,秋為少陰,冬為老陰。于是分別為少男、老父、少女、老母。天地萬物的化育,與男女交媾生殖類同。春天陰陽平衡,就好比男女的和諧,正是生育季節。無“立春”之年被稱為“寡婦年”,與古人的上述認識有關。一年之中無立春,即無陽氣來臨。無陽為孤陰,不生。于是,無陽,即無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婦。所謂“寡婦年”,來由在此。其實,某年中無“立春”并非天道。而陽歷是年年有春,無春之年只存在于陰歷,因為陰歷閏年有13個月,這就造成可能一年之中無春的年份。因此,“寡婦年”的說法純屬附會。
【第80句】:【隔著皮兒看不透瓤兒】(諺)瓤(rang):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指隔著表層看不透內里。比喻人或事物的內情與本質不容易了解清楚。 也作“隔著皮看不見瓤”。
【第81句】:【金花配銀花,西葫蘆配南瓜】(諺)金花和銀花可搭配,西葫蘆和南瓜可搭配。比喻男女婚配要門當戶對,條件相當。
【第82句】:羊肥了要挨刀——注定的
【第83句】:【買起馬備不起鞍】(慣)鞍:即鞍子,放在牲口背上馱東西或供人騎坐的器具。比喻舍得大把花錢辦大事,卻舍不得花很少的錢辦小事。 也作買得起馬買不起鞍。 有錢買馬,沒錢置鞍。
【第84句】:一天,我和媽媽到地里拔草,我忽然看見一棵麥子長穗了,媽媽笑著說:“一穗二穗,一月上囤。”(河南·長垣)
【第85句】:【機不密,禍先招】保密不慎,容易招禍。明代《醒世恒 言》:“常言道:機不密,禍先招。這樣事體,只宜悄然商議。”
【第86句】:貨郎鼓別在腰里——沒貨了
【第87句】:【十日灘頭坐,一日行九灘】(諺)行船遇到逆風大浪,只好長時間在灘頭困守;一旦風順浪平,即可揚帆遠航。比喻機會不來,只好坐等;機會一來,便可大顯身手。
【第88句】:娘勤女不懶,爹懶兒好閑。
【第89句】:師范畢業后劉暢和吳寶分到了同一單位。吳寶在單位安心工作,劉暢要辭職下海。劉暢媽心急如焚,百般阻撓。吳寶媽勸道:“鷹飛高空雞守籠,兩者理想各不同,你由他去吧!”(湖北·荊沙)
【第90句】:暑假期間媽媽讓我下地撤糞,因為是頭次撒,鐵锨總不聽使喚,撒出去就是一堆。媽媽邊示范邊講:“撒糞要均勻,揚起一條線,落下一大片。”(河南·虞城)
【第91句】:【京劇】“京劇”是中國的國劇,是國粹。它源于徽劇和漢劇。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召集全國各地著名的戲班進京賀演。壽慶之后,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愛,繼續留京獻藝。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出于同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漢劇是西皮調的唱腔,徽劇以二黃調為主,這兩種腔調同臺演出,取長補短,并不斷汲取當時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戲曲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根據觀眾的要求和北京的語言特點,創造南北觀眾都能接收的戲劇語言——韻白。這樣京劇便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由當初的“皮黃”改稱“京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京劇已經在全國盛行開來。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夸張的特點,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節奏感。京劇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視,出現了“老生三杰”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后來又出現“老生新三杰”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開始變得重要了,出現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各行當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劇流派。
【第92句】:斬草不除根——后患無窮
【第93句】:【書讀千遍,其意自見】強調熟讀背誦的重要。書讀,也說: 讀書。清代《鏡花緣》:“古人云:書讀千遍,其意自見。我們 既不懂得,何不將這十一字讀的爛熟?”
【第94句】:飛機打坦克——居高臨下;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第95句】:【少飲不濟事,多飲濟甚事?有事壞了事,無事生出事】(諺)酒飲得少了不頂事;飲得多了,不是壞事,就是生事。指飲酒害多益少,勸人應戒酒。
【第96句】:【欲知山中路,須問打柴人】(諺)打柴人成天緣山打柴,最知山中路徑。比喻親自實踐的人最熟知實情。
【第97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至今在百姓當中流行,紅白喜事有,過年過節有,拜師收徒有,認干親結金蘭有,不過不像古代那么繁瑣罷了。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規范化了。“叩”是叩頭,與“拜”密不可分。《周禮》對九拜的解釋是“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具體情況是吉事三拜,兇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吉事三拜。先說稽首,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禮節,跪下之后,兩手著地,叩頭至地,并停留一段時間。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大禮;再說頓首,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也稱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說空首,空首稱“拜手”,其動作要領是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頭停空中而不叩頭至地,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漸普及,人們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轉為躬身示禮。以上三種禮節即“三叩首”,此為正拜,又叫“大拜”。兇事三拜。先說振動,此為喪禮中最重跪拜之禮。振動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栗,涕泗交流,表現得越悲痛越算心誠禮重。再說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后,和喪家相見要行吉拜禮,其動作要領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頓首拜。三說兇拜,是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答拜賓客的禮節。先頓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以上是兇事三拜。其他三拜。先說“奇拜”,奇為單數,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說“褒拜”,即拜的次數在兩次或更多。需要說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常常視跪拜對象和場合的需要而定。三說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是俯身拱身行禮,并不下跪,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作揖。這種禮節一是適用女性,不僅有利于孕婦,還可以防止弄臟衣服。它還適用于軍禮,軍人身披甲胄,軍務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肅拜。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第98句】:村子團結力量大,家庭團結幸福多。
【第99句】:【千古】“千古”,為哀挽死者之辭,已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其含義有二:一日年代久遠。《水經注》中有文:“追芳昔娛,神游千古。”又如千古絕唱一詞;一日永別。《新唐書·薛收傳》中記載:薛收三十三歲卒,秦王李世民聞訊,哀痛之至。他寫信給薛收二哥的兒子元敬,信中云:吾與伯褒(薛收字)原在軍中服務,經常一起外出作戰,他辦事殷勤,很有抱負,想不到現在“一朝成千古也”。“千古”一詞由此而來。
上一篇:《佛家經典禪語》的文案-佛家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