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相傳魚晝夜常醒。作魚形,是為警覺信眾,防止昏惰。“團魚”形制較多,用于念佛誦經時調整音節,一般為深紅色或涂金,還有龍形或雙魚形的。吃齋、敲木魚念佛的形象,民間是熟悉的。如張天翼《兒女們》:“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敲著木魚念經。”后來,僧人亦有敲木魚報曉或化緣的。如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又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一日,有游僧乞食于塾外,木魚瑯瑯,白辰逮午不肯息。”明代以后,木魚又逐漸發展為戲fH【第1句】:曲藝和民樂中的打擊樂器之一。
【第2句】:【指桑罵槐】“指桑罵槐”是用來比喻看似在罵一個人或數落一件東西,實際上暗中在罵另一個人或數落另一件東西。那么,“指桑罵槐”與桑樹和槐樹有關嗎? 傳說在古代的時候,文武百官晉見皇帝得先穿過宮廷的庭院,因為是龍庭,多栽有帶龍字的龍爪槐,這種龍爪槐的樹枝,經常把他們的烏紗帽勾落。 官員心中有氣,可樹的名字中帶有“龍”字,若對它唾罵便是犯上,只好對著一旁長得類似的桑樹大罵出氣。據說,這便是“指桑罵槐”的由來。
【第3句】:【貴易交,富易妻】(諺)易:更換。 舊指人有權有勢了,就會拋棄患難時的朋友,另交新貴;有錢有業了,就會拋棄窮困時的妻子,另娶新人。 也作“富易交,貴易妻”。
【第4句】:【黃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 釋義:比喻越來越糟。一代不如一代。 例句:待黎倀當家時,更是黃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人死家破,一敗涂地,只剩下黎倀一人,以教私塾為生。
【第5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此語是形容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的人。 這個詞語源于明代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劉基,字伯溫,元代末年進士,朱元璋第一謀臣,能掐會算,據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間百姓心目中奉為神明,其名望在諸葛亮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為御史中丞。 有一年夏天,劉基在城里漫步,只見一個小販在賣柑子。柑子是很難保存到夏天的,但劉基發現這小販賣的柑子金黃油亮,新鮮飽滿,就像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他便去向小販買了幾個。回家后,劉基剝開柑皮,發現里面的果肉干縮得像破舊的棉絮一樣,便拿著柑子,去責問小販為何以次充好騙人錢財。 可是,賣柑子的小販面不改色地說:“我靠賣這樣的柑子為生,已有好幾年了。買的人很多,誰也沒有說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滿意。”接著小販說道:“當今世界上騙人的事到處都有,豈止我一個?請問,那些威風凜凜的武將,從裝束看,比孫子、吳起還神氣,可是他們真正懂得兵法嗎?那些頭戴高帽、身著寬大朝服、氣宇軒昂的文官,難道他們真正掌握治理國家的本事嗎?寇盜橫行,他們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們不能救助;貪官污吏,他們不能處置;法紀敗壞,他們不能整頓,只會欺壓百姓。這些人一個個身居高位,住著華美的房子,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液,騎著高頭大馬,哪一個不是裝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經的樣子?又有哪一個不像我所賣的柑子那樣,表面上如金如玉,內中卻像是破舊的棉絮呢?” 劉基聽了小販的一席話,啞口無言。回家后就寫了《賣柑者言》達篇文章。 聽了賣柑小販的一番高論,您有何感想?
【第6句】:【沒本錢買賣——賺起賠不起】(歇)比喻事情不能失敗,只有努力取得成功。
【第7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釋義:說明做事要小心謹慎。 例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第8句】:金口佛為“金身”,故佛口稱為“金口”。如《華嚴經》說:“何況如來金口所說。”金口表示為佛親口所說,真實可信。如明代張守約《擬寒山寺·因果》:“此是金口宣,普為諸人告。”又如明代楊慎《佛書四六》:“鷲頭峰下,演金口之微言;雞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指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下說法。金口又作“金剛口”,如《瓔珞本業經》卷上:“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金剛口,謂佛之口舌堅固不壞,猶如金剛。后俗語中,謂發一言而舉足輕重者為金口。如:承先生金口允諾,學生才得以進入貴公司服務。有謂不輕易開口者為“金口難開”。
【第9句】:忘記祖國的人,好比離開森林的鳥。
【第10句】:【匹夫】“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來解釋,常言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什么稱普通的平民百姓為匹夫呢?它起源于春秋時期。 匹,原是數量單位,古代四丈為一匹。又說兩丈為一端,二端為兩,每兩就成一匹,長四丈。兩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這個意思,夫婦兩者也相合,故作匹夫、匹婦。由于古代只有貴族、富人才可能實行一夫多妻的制度,如《論語·正義》:“士大夫以上,則有妻媵;庶人無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雖單,亦通謂之匹夫匹婦。”這就是“匹夫”的出處。因此,實行一夫一妻的人也就是代表著地位低下和貧苦,所以,在封建社會里,便把沒有地位的平民百姓叫做“匹夫”、“匹婦”。 段玉裁注《說文》中說:“雖其半,亦得云匹……猶人言匹夫也。”就是說匹夫、匹婦拆離開來單獨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平民百姓。需要指出的是,匹夫本是貧富和不平等的產物,帶有歧視百姓的意味。如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稱為“匹夫之輩”、“匹夫之勇”,這就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背道而馳。
【第11句】:【不怕路遠,只怕志短】(諺)比喻只要有志氣,有決心,就不怕艱難困苦。
【第12句】:【老太太吃檳榔——燜啦】(歇)檳榔:這里指檳榔的果實,長橢圓形,橙紅色,可食用。檳榔殼硬,老太太吃時需燜熟。燜:諧“悶”。指悶聲不響,不說話。
【第13句】:【自己絆住自己的腿】(慣)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使行動不自由。
【第14句】:【貓不急不上樹,兔不急不咬人】 釋義:急:急迫,發急。比喻人在緊急的情況下會做出冒險的事來。參見“人急懸梁,狗急跳墻”。 例句:他也有點底虛,白斌是個無賴,貓不急不上樹,兔不急不咬人。真要是捅火了他,也是不好招架的。
【第15句】:【賣狗皮膏藥】(慣)狗皮膏藥:藥涂在小塊狗皮上的膏藥,療效較好,舊時常有賣假冒的狗皮膏藥以騙人錢財的,故常用來比喻騙人的假貨。比喻說假話騙人或耍貧嘴說漂亮話。 也作“賣膏藥”。
【第16句】:【交情是交情,買賣是買賣】 釋義:做生意不能講個人交情。 例句:老棒子要跟他在賬上找齊!——賬可是一筆一筆都記得清清楚楚的。交情是交情,買賣是買賣。何況他跟這個“黃毛”算什么交情?簡直是他身上的一塊牛皮癬,想起來就癢。
【第17句】:【拉硬弓】(慣)l比喻態度強硬,不肯服軟、認輸。2比喻能擔當重任。
【第18句】:【二一添作五——平分】(歇)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訣,即用二去除十位上的一,得五。指二人平分,各占一半。 也作“二一添作五——一半”。
【第19句】: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第20句】:【強迫不成買賣,強求不成夫妻】(諺)買賣要愿買愿賣,不能強迫;婚姻要兩相情愿,不能強求。指使用強迫手段,任何事情都難以辦成。 也作“強迫不成買賣,捆綁不成夫妻”。
【第21句】:【皇上的旨,將軍的令——一口說了算】(歇)旨:圣旨。指一人說了就算數。
【第22句】:【鬼話】“鬼話”,指的是騙人的謊話。“鬼話”一詞,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帶,與今日詞義不同。那時的“鬼話”曾指鬼佬之話——英語。 約一百六十年前,廣州出版過英語學習讀本,封面大字標明書名是《鬼話》。 如當時已有今義,斷然不會將英語學習讀本命名為《鬼話》。那樣,誰還敢學習英語呀! 這本早年英語課本《鬼話》很有趣,是中文英語書。如在“球”后面用漢語注音為“波”,所以后來粵語干脆不說“球”了,改用“鬼話”之“波”了。《鬼話》書已罕見,美國有本《廣州番鬼錄》對此有較多介紹。 何以稱英語為“鬼話”呢?許多文獻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鬼話”顯然來自古代中國對外國的稱謂,無貶義。 鬼話轉義為今義,顯然是中文特點一詞多義之故,國人又極善于聯想,“鬼”在古代許多小說中是壞東西,能妖言惑眾,借《鬼話》為“鬼話”。
【第23句】:【學得薄技在手,勝似腰纏萬貫】(諺)薄技:小的技藝。貫:古時錢制,一貫千文。只要能掌握一門薄技,也比擁有萬貫錢財強。指維持家計,靠積存的錢財,不如靠技藝的收入。
【第24句】:自滿是求知的攔路虎,自謙是智慧的引路人
【第25句】:種谷得谷,種麻得麻
【第26句】:【吃黑棗】(慣)黑棗:指子彈。比喻被槍斃。
【第27句】:【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龍燈】 釋義: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月十五:元宵節。謂中秋日晴,元宵節就無雨雪,可以看燈了。 例句:諺語不是說:“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龍燈。”看來,來年的元宵節就可以把龍燈看個夠了!
【第28句】:枯木逢春語本《五燈會元》卷六里“婆子燒庵”故事中的兩句話:“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謂能“死”而不能“活”。禪宗謂“大死”才能“大活”,所謂“枯木生花物外春”(同上卷十一)。《敦煌變文集》卷二《廬山遠公話》:“是日遠公猶如臨巖枯木,再得逢春。”《景德傳燈錄·唐州大乘ILJ和尚》:“僧問:‘枯木逢春時如何?’師日:‘世間稀有。”’后來用“枯木逢春”比喻從絕望中重獲生機。如《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兩口兒回到家鄉,見了岳丈黃太學,好似枯木逢春,斷弦再續,歡喜無限。”
【第29句】:【滿堂兒女,當不得半席夫妻】(諺)半席夫妻:指非原配的夫妻。 即使兒女很多,也抵不上個半席夫妻。指兒女再多再好,也比不上夫妻間的相互體貼照料。 也作“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
【第30句】:【看火候】(慣)叱喻觀察時機是否成熟。 也作看火色。 看風色火候。
【第31句】:【陰曹地府】“陰曹地府”是古代封建社會里講迷信的人認為是死人的去處,鬼魂的世界。它源自道教。 按照道教的說法,陰曹地府共有兩處:一處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晉葛洪《神仙傳》載:東漢時代的陰長生,三國時代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煉成仙,后人把陰、王讀為陰王,以訛傳訛變成了“陰間之王”或“幽冥之王”。后來逐漸演變,遂以酆都為“陰曹地府”。 另一處叫“羅酆山”,據說在北方癸地,山高2600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宮室。 道教稱“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酆都北陰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并說其為炎帝大庭氏,諱慶申,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
【第32句】:【長齋】佛教戒律中規定中午12時以后進食為非時食,稱遵守過午不食戒者為持齋,長時如此則謂之持長齋,在我國,持戒者多伴隨著吃素(不食葷腥),故民間多謂終年素食者曰吃長齋。《般舟三昧經》:“一食長齋”。《南史》:“劉虯精信釋氏,衣粗布,禮佛長齋。”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成語“長齋繡佛”喻信佛虔誠,即出于此。(常正)
【第33句】:【喝墨水】(慣)比喻有文化、有知識。 也作“喝墨汁”。
【第34句】:【開葷】中國佛教徒自梁武帝之后普遍實行素食,不食葷辛,也有在規定的齋日、齋月茹素的。而茹素者改食葷辛之始,民俗謂之開葷,亦名開齋、開素。宋·王楙《野客叢書》:“今人久茹素,而其親若鄰,設酒肴之具,以相暖熱,名曰開葷,于理合曰開素。此風已見六朝。”如唐·白居易有“月終齋滿誰開素”詩句。清·崔灝《通俗編·飲食·開葷》:“東昏侯(蕭寶卷)喪潘妃之女,閹豎共營肴羞曰:為天子解菜。解猶今云開葷也。”其實,佛律雖禁食酒肉葷辛,但若有病患等原因需要飲食者,也可開許。如《四分律》卷四二:“為病比丘,許啖諸種肉,飲諸種汁漿,”又《十涌律》卷二六、《僧祇律》卷三二等則許食離見、聞、疑之三種“凈肉”。今民間稱初次嘗試新鮮事物或初次打破禁忌曰“開葷”。也有長期過艱苦生活,一朝改善伙食,增加葷菜,戲稱“開葷”的。(常正)
【第35句】:【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諺)氣力小,就不要承受重的負荷;說話沒威望,就不要去規勸別人。指做事要量力而行,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第36句】:【急中有失】(諺)指人在匆忙中,往往頭腦不冷靜,考慮不周到,出現失誤。
【第37句】:【蘇湖熟,天下足】(諺)蘇湖:蘇州和湖州。蘇州、湖州糧食要是豐產,全國就不愁沒飯吃了。指蘇州、湖州素有“國家糧倉”之稱。
【第38句】:【秋蟬落地——啞了】見“落地的秋蟬——啞了”。
【第39句】:船頭坐得穩,不怕風來顛.
【第40句】:【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諺)折(she):折本,虧本。指做生意不怕折本,怕的是折本后停業,那就沒有機會扭虧為盈了。
【第41句】:【善知識】相識的人、友人稱為“知識”,最早見于先秦諸子書。如《墨子·號令》:“其有知識兄弟欲見之,為召,勿令入里巷。”岑仲勉注云:“知識,友人也。”聞名為“知”,見形為“識”,合稱“知識”。佛書上用“善知識”稱善友、道友、良師,系譯自梵語Kalyanamitra。如《華嚴經·十回向品》:“常樂大愿,修習菩提,依善知識,離諂曲心。”又如《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這里有個海月禪林。那和尚是個善知識。”亦省為“知識”。如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常州無錫南禪寺僧靜蓀,號雪舟,幼時能詩……中年遍參知識,主南禪講席。”(李明權)
【第42句】:【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漏】(歇)馬蹄刀:馬蹄形的刀。木勺:木制的舀東西用具。本指用馬蹄刀在木勺里切菜,汁水不會漏掉,轉以形容人極其吝嗇,舍不得拿出錢來。也形容人言行嚴密周到,毫無漏洞。 也作“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不漏”。
【第43句】:【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 釋義:要注重人情交往,與人互相幫助。 例句:凡事都從長遠著想,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我問你,家里是不是還缺糧?有什么為難的事,你盡管跟我來商量。
【第44句】:【買關節】見“打關節”。
【第45句】:【年里不老日里老】(諺)指老年人是在不知不覺中一天一天衰老的。
【第46句】:當頭棒喝禪門認為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用心即乖。為了打破學人的迷執,不少禪師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馳”,作為一種特有的施教方式,以促人領悟佛理。“棒”始于德山宣鑒。僧來參問,“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臨濟錄》)。雪峰禪師曾說:“我在德山棒下,似脫卻千重萬重貼肉汗衫。”(《圓悟心要》卷三)頗有切膚之痛。“喝”當始于馬祖。百丈禪師回憶說:“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景德傳燈錄》)最善于“喝”的,無過于臨濟義玄,他有四種“喝”法,門下“棒喝交馳”。“德山棒,臨濟喝,留與禪人作模范。”(《五燈會元》卷十七)遂成為禪林的風氣。后以“當頭棒喝”、“當頭一棒”泛指警覺迷誤。如《鏡花緣》第八四回:“這個笑話雖是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聽了,卻是當頭一棒,真可猛然喚醒。”
【第47句】:【東宮】“東宮”一般認為是皇后的代稱,其實也是“太子”所居之地。 從歷史正史來看,“東宮”向來是太子所居之地,有時也指太子,與所謂娘娘并無任何聯系。那么,為什么太子及其所居之地號稱“東宮”呢? 據《唐兩京城防考》描述,宮廷分為三個部分:中間主體部分稱太極宮,其前半部分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場所,后半部分是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之處;太極宮左右各有一塊狹長的城區拱衛,西部城區稱掖廷宮,多居宦官雜役,并設太倉;東部城區即稱東宮,是太子曰常起居的地方。這種居住習慣早在秦漢以前就已經確立了。《詩經·衛風·碩人》:“東宮之妹,邢侯之姨。” 《毛亨傳》:“東宮,齊太子也。”孔穎達疏:“太子居東宮,因以東宮表太子。”因此,有時候也稱太子為東宮。 太子號稱儲君,是未來的皇帝,地位僅次于在位的皇帝,因此歷朝歷代對太子的成長和發展極為重視,為其配備一系列屬官,又稱東宮屬官。東宮屬官基本上是仿照朝中百官的結構體系來設置的。東宮仿照三省六部設立太子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等機構。實際上就是小一號的三省六部。而東官屬官往往是其登基后實施朝政的組織基礎。 不過,“東宮娘娘”的說法也有一定根據。《春秋公羊傳》僖公二十年載:“西宮者何?小寢也。小寢則曷為謂西宮?有西官則有東宮矣。”諸侯的正房夫人居住在中宮,右媵(即嬪妃)住在西面,稱為西宮,左媵住的地方被叫做東宮。《漢書·劉向傳》云:“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 其注云:“師古日:東宮,太后所居也。”在漢代,太后住在長樂宮,長樂宮位于未央宮的東面,因而又稱太后為東宮。
【第48句】:【圣誕樹】在西方,不論是否基督教徒,過圣誕節都要準備一棵圣誕樹,以增添節日氣氛。西風東漸,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圣誕樹也開始流行起來。 據說是阿爾薩斯地區最先把冷杉樹枝或冷杉樹做成的圣誕樹豎在屋內,樹上點綴著許多糕果和蘋果。到了十八世紀,圣誕樹已經很流行,而且圣誕樹上已經有了插蠟燭的習俗。而人們在圣誕樹上飾以花卉,則是因為在民間傳說或《圣經》故事里面都描述過天堂樂園里果樹開花的盛況,因而從一開始人們就喜歡用蘋果來裝飾圣誕樹。現在,圣誕樹上的飾物更多了,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還掛上各種圣誕禮物,電源一通,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第49句】:【癩蛤蟆上櫻桃樹,盡想高口味】 釋義:諷人想得太高太美,實現不了。 例句:丁萬紅越聽越失望,暗自罵道:“見鬼!盡他那套富農思想……我算對牛彈琴!難怪馬村長發脾氣的,原來他——癩蛤蟆上櫻桃樹,盡想高口味呀。”
【第50句】:【善錢難舍】(諺)善錢:用于善事的錢。指善錢難以募到。 也作“善財難舍”。
【第51句】:【老貓喝燒酒——夠嗆】(歇)本指嗆得十分厲害,轉指夠受的。
【第52句】:【手比腳丫子還笨】(慣)形容人的手非常笨拙,干不了細活。 也作“手都比腳丫子笨”。
【第53句】:【戴大帽子】(慣)比喻夸大別人的錯誤,給人加上不實的罪名。
【第54句】:【開口不罵笑臉人】(諺)對賠著笑臉的入絕不應張口謾罵。指人不可用粗暴的態度對待謙恭有禮或誠心賠禮的人。
【第55句】:暗箭傷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
【第56句】:【搞鬼把戲】(慣)指暗中使用陰險的手段或計策。 也作“搞鬼名堂”。
【第57句】:知過不難改過難,言善不難行善難.
【第58句】:【上山虎遇見下山虎】(慣)比喻兩個強者遇到了一起。
【第59句】:【炒魷魚】(慣)魷魚在油鍋里一炒便會卷起來,很像卷好的鋪蓋。比喻被解雇或辭職,卷鋪蓋走人。
【第60句】:【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 釋義:比喻人本領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別人幫助。 例句:人是要有幫助的。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一個籬笆要打三個樁,一個好漢要有三個幫。單干是不好的,總是要有人幫,在這樣的問題上尤其要有人幫。
【第61句】:【如入無人之境】(慣)形容就像到了沒有人的地方,毫無阻擋。 也作如踐無人之境。 如入無人之地。
【第62句】:【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兒】(歇)本指馬尾巴搓不成一股繩子;轉指人心不齊,合不成一股勁兒。
【第63句】:【打補丁】(慣)比喻彌補工作中的不足或疏漏之處。
【第64句】:彼岸印度風俗,凡是辦好一件事情,就說“波羅蜜多”,意為“到彼岸”、“度無極”、“事究竟”等。佛教沿用此語,以有生有死的煩惱、染污的境界為“此岸”,而以超脫生死的清凈、涅檗的境界為“彼岸”。《大智度論》卷卜二:“成辦佛道,名到彼岸。……以生死為此岸,涅檗為彼岸。”菩薩修習無量法門,以期“究竟涅粲”。佛對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到彼岸。”俗語中彼岸又指所向往的境界。
【第65句】:【船頭怕鬼,船尾怕賊】(慣)形容膽小怕事,顧慮重重。
【第66句】:【大家齊了心,黃土變成金】(諺)眾人只要齊心合力,黃土也能變成黃金。指團結起來力量無窮,自然就能創造奇跡。 也作大伙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人心同一起,黃土變成金。
【第67句】:蟻多推山山也倒,人多戽海海也干。
【第68句】:一天吃一頭豬,不如床上打呼嚕。
【第69句】:【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 釋義:開一條路,指遇到困難得到幫助;堵一道墻,指給自己增加障礙。意為不要得罪人。 例句:他喃喃地說:“我是說犯不著去得罪人呀!自古道:‘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都是街坊鄰居,一出門就見面,鬧翻臉多不好!……”
【第70句】:【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諺)駟馬:四匹馬所拉的車。說出一句話,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指話一說出口,就難以收回。 也作一言既出,如白染皂。皂:黑色。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一言駟馬追不到。
【第71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們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對至高無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實,這兩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誰亂點鴛鴦譜,把他們二人撮合在一起的? 王母的概念在遠古就有了,在《山海經》中就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是狀如人還不屬于人類。在《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中,西王母是人間的國王,不是神仙。 東漢后期,道教產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現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沒有兩位天神是夫妻關系的記載。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為玉皇大帝的,道教認為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最高,神權最大。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說家們。在宋代的《太平廣記》中,還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關系,所以把西王母強行嫁給玉皇大帝的應該是南宋以后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宋、元、明時期,許多文學家皆以王母蟠桃會為題材,寫入小說、戲曲中,如《蟠桃會》、《瑤池會》、《王母祝壽》等,都是那時期的作品。特別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所描寫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就是對上述劇本的進一步演繹,而且把西王母的戶口從西方昆侖山遷到了天上,并給玉皇大帝作了皇后。從此,兩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來被百姓所認同。
【第72句】:【皇帝不使病人】(諺)皇帝也不派遣有病的人去公干。指病人休養治療,是任何人不得干涉的。
【第73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語指拿小人卑劣的想法揣測道德高尚之人的心思。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 典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國梗陽有人打官司,魏戊審理不了,把案子上報給獻子。官司一方拿女樂賄賂獻子(即性賄賂),獻子準備接受,魏戊派閻沒和女寬前去勸諫。三人一塊吃飯時,閻沒、女寬一語不發,三次嘆氣。獻子問其原因,二人答道:“飯菜剛上來時,我們擔心不夠,所以嘆氣;飯菜上到一半,責怪自己不該那么想,因此再次嘆氣;飯菜上齊后,想到我們這些小人的肚子猶知滿足,想必君子之心也應該是這樣的吧?”獻子聽出二人是在婉言勸諫,于是堅決回絕了賄賂。看起來三人誰也不是小人,盡管獻子準備受賄,知錯就改,也不乏君子之風。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現在的詞義,已今非昔比,完全是反詞叉而用之,由褒義轉為貶義。
【第74句】:早睡早起,賽過人參補身體。
【第75句】:【斑鳩嫌樹斑鳩起】 釋義:斑鳩討厭樹,只能斑鳩飛起,而樹不動。比喻客人與主人之間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離開。 例句:誰不愿遵守軍紀,請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邊,斑鳩嫌樹斑鳩起,任諸位遠走高飛,我決不相留。
【第76句】:英雄永遠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富饒的寶藏永遠同大地在一起。
【第77句】:作繭自縛此句表達了佛教的“自因自果”的觀點,正如《楞嚴經》卷八所說:“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惡業造成的,不必怨天尤人。本于《妙法圣念處經》:“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后俗語中用“作繭自縛”比喻自己做事不慎而使自己陷于困境。如陸游《書嘆》詩:“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縛裹。”又如茅盾《腐蝕·九月十九日》:“我卻怕我這空虛的心會被幻象所填滿——我竟自感到‘作繭自縛’的危險了,怪不怪?”
【第78句】:【掉書袋】(慣)指愛引經據典,賣弄才學。 也作“調書擔”。
【第79句】:【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慣)形容奄奄一息,即將斷氣。
【第80句】:【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見“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81句】:【酒令】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 酒令由來已久,開始時是為了維護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又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現在有滴一滴罰三杯之說。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于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實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 最能活躍氣氛的是猜拳行令,俗稱劃拳。劃法是兩人同時伸出手指并各說一個范圍為十以內的數,并附加吉利語,誰說的數目跟雙方所伸手指的和相等,誰就算贏,輸方喝酒。劃拳時所喊數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且代表數字所用吉祥語也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一字有一條龍,一心敬,獨占一;二字有哥倆好,兩相好,多以“哥倆好”開局,所以不計輸贏;三字有三星照,三結義,桃園三;四字有四喜財,四鴻喜,四喜;五字有五魁首(意為古人苦讀《詩》、《書》、《易》、《禮》、《春秋》五部經典著作,以求功名,奪得魁首);六字有六六六,六六順;七字有七個巧,七巧;八字有八大仙,八仙;九字有九連環,九重天;十字有滿堂紅,全來到,十全十美。
【第82句】:壇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第83句】:慧眼智慧有識別、洞察事物的功用,猶如眼能辨色一樣,故名慧眼。隋代慧遠《大乘義章》說:“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就是這個意思。佛教中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分,它們各有其特定的含義和作用。“慧眼”亦特指聲聞二乘之“眼”。《無量壽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就是說慧眼能照見諸法無相、真空之理,依靠它能得到解脫。宋代法云《翻譯名義集》有“是慧眼菩薩無法不見、無法不知、無法不識”之語。后借用作具有獨特的眼光和見解,形容目光敏銳,見解高超。常用來稱贊那些有遠見卓識的人,如說慧眼識才,獨具慧眼等。
【第84句】:【無理攪三分】(慣)指人胡攪蠻纏,不講理。 也作“沒理攪三分”。
【第85句】:【男愁唱,女愁哭】(諺)指男人有了愁煩事,往往以唱來排遣;女人有了愁煩事,往往以哭來發泄。 也作“女愁哭,男愁唱”。
【第86句】:【老健春寒秋后暖】(諺)指老年人的健康就像春天的返寒,秋后的乍暖,都是不久長的暫時現象。也指老年人的健康無法逃過自然法則,很快就會由衰到死。
【第87句】:【水清見底,明鏡照心】 釋義:比喻以誠相見。 例句:嘿!頭回李書記去我家里,苦口教育我,硬是俗話說的:水清見底,明鏡照心。叫我大大提高了覺悟。
【第88句】:讓人一寸,得理一尺.
【第89句】:【壓不住臺】(慣)比喻控制不住局面。
【第90句】:釣魚要時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91句】:烏鴉插上美麗的羽毛,也變不成鳳凰
【第92句】:上山方知山高低,下水才知水深淺
【第93句】:【不怕不賣錢,就怕貨不全】(諺:指生意場中不愁賣不了錢,只愁貨物不齊全,滿足不了顧主的需求。 也借指手藝行業要想使事業興盛,就必須盡力滿足人們的需求。
【第94句】:人橫有道理,馬橫有韁繩。
【第95句】:【七巧板】“七巧板”是孩子們的益智玩具,在現代社會長大的孩子,絕大多數都玩過七巧板。“七巧板”還被制成各種花色圖案,還走出了國門,在國外被稱為“唐圖”,“唐”代表中國,類似于“唐裝”、“唐人街”一類的稱呼。“唐圖”被李約瑟稱為“東方最古老的消遣”。那么,七巧板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 傳統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幾圖”。所謂“燕幾”,同“宴幾”,就是請客人吃飯的小桌子。宋朝有一位叫黃伯恩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而且熱情好客,他首先發明了一種用六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后來有人又增加了一小幾,把它改進為七張桌子組成的宴幾。七張宴幾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設計原理,視賓客的多少,任意拼成不同形狀的桌面。比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方形,六人拼成六方形等,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這就是傳統七巧板的雛形,為后世的拼圖玩具開創了先河。 后來,明朝戈汕依照“燕幾圖”的原理,又設計了“蝶翅幾”,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幾組成,拼在一起呈蝴蝶展翅狀,分開則可拼出一百多種圖形。 現在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幾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可以說七巧板最初的確是用桌子擺出來的。
【第96句】:如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又如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聞義里》:“神龜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慧生向西域取經,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又如清代俞樾《小浮梅閑話》:“因《三國演義》而及《西游記》,余日:‘取經之事,自古有之。”’后常比喻向先進的地區、單位或人物求取經驗。
【第97句】:船載千斤,掌舵一人。
【第98句】:【認錢不認親】(慣)指為了錢財連親情都不要了。
【第99句】:【樹正不怕月影斜】(諺)比喻自身行為端直,就不怕流言蜚語的惡意中傷。 也作樹正何愁月影斜。 樹正不怕影子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