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我們班上有的同學,遇到稍難一點的題就望而生畏。班主任張老師耐心地說:“身怕不動,腦怕不用;刀子越用越鋒利,腦子越用越靈活。”(河南·長葛)
【第2句】:【拉住狀元喊姐夫】釋義:比喻攀附權貴。例句:只要他認為是用得著的人,即是“拉住狀元喊姐夫”,也決不怕人笑他攀高結貴。
【第3句】:【 做得初一,就做得十五】事情開了頭,就會發展下去。古 華《芙蓉鎮》:“有了第一,就不愁第二。做得初一,就做得十 五。”
【第4句】:【鐵匠沒樣,邊打邊像】邊做邊學,在實際中逐漸完成。類 似的:草鞋沒樣,邊打邊像。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好 吧,你去搞,鐵匠沒樣,邊打邊像,慢慢來,總有辦法的。”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形容人精明,細心觀察情況。語序 亦可換置。池莉《來來往往》:“他不得不謹慎行事,不得不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第5句】:花開不謝——四季如春
【第6句】:【雞抱鴨子——干忙活】(歇)抱:孵。干:徒然,白白地。忙活:急急忙忙地做活,指白忙一場。 也作雞孵鴨子——干著忙。 雞孵鴨子——白忙乎。
【第7句】:【上天堂】(慣)天堂: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安居的福地。1比喻去幸福、美好的地方。2死亡的婉稱。
【第8句】:我從縣城買了幾個蘋果要給姥姥帶回去,可半路上忍不住自己吃了。媽媽知道后,指著我的腦門說:“你啊,心孝嘴不孝,買個燒餅捎不到!”(河南·鄧縣)
【第9句】:【放下一星火,能燒萬仞山】(諺)仞:一仞為八尺。投放一點火星,就能燒毀萬丈山林。比喻小小的失誤,會釀成無法估量的大禍。 也作“放著一星火,能燒萬頃山”。 頃:百畝為一頃。萬頃山:形容極寬闊的山林。
【第10句】:【樹老心空,人老顛冬】釋義:顛冬:方言,老年人昏庸糊涂,顛三倒四。上年紀的人糊里糊涂,說話辦事難免顛三倒四,有錯。例句:阿侯什都忙賠笑說道:“卻波,‘樹老心空,人老顛冬’,我不會說,你會聽。我說得不對,你莫見怪!”
【第11句】:【橫下一條心】(慣)指下了非常大的決心。 也作“橫下心”。
【第12句】:糊涂蟲不知聰明的可貴,健康不知患病的痛苦。
【第13句】:【過了秤又過戥子】(慣)戥(deng)子:測量貴重物.品或某些藥品重量的小秤。比喻再三權衡、比較。 也作“過了秤又過尺”。
【第14句】:三天前,老姑在我家時,不知因為一件什么事讓我奶奶把她好一頓批評。這天,老姑一進屋,我問她怕不怕批評,咋又來了。奶奶笑著說:“這真是家雞一打團團轉,野雞不打滿天飛呀!”(黑龍江·哈爾濱)
【第15句】:【舍不得牛犢,套不住老虎】(諺)牛犢:小牛。舍得拿牛犢作誘餌,才能套住老虎。借指要敢冒險,敢付出代價,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第16句】:【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釋義:比喻一下子就發大財,或取得巨大成績。例句:不說了,芒種心太高啊,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這馬占個人不說,還占一筆錢。
【第17句】:刀子嘴,豆腐心——嘴硬心軟
【第18句】:【 路上行人口似碑】指行人到處傳說。成語:有口皆碑。 明代《石點頭》:“常言‘鐘在寺里,聲在外邊’,又道‘路上行 人口似碑’,好歹少不得有人傳說,如何禁得人口嘴呢!”
【第19句】:拿著兔子當牦牛使——亂套
【第20句】:我不知道“饃”字怎么寫,就抬頭問爸爸。爸爸讓我查字典,可我又不想查,就隨手寫了個“饅頭”。爸爸見了,說:“你呀,要迎著問題上,不要繞著問題走。這次躲過了,以后怎么辦?快去查字典。”(河南·濟源)
【第21句】:【 打著了狐貍,兔子搬家】懲罰行動威脅到有關的人。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打著了狐子兔子搬家,聽見鬧革命崔二 爺心害怕。”
【第22句】:我們在屋里吵鬧,爸爸正巧從外面進來,大聲說:“你們像麻雀窩里捅了一扁擔,嘰嘰喳喳地吵個沒完。”屋里頓時變得靜悄悄的了。“可不是嘛,雞一嘴,鴨一嘴,俺說誰也不聽,這下老鼠見了貓啦!”媽媽在一旁笑著說。(甘肅·平涼)
【第23句】:【點天燈】在古代,“點天燈”是一種慘無人道的死刑刑罰。它是借用了“天燈”這個民俗活動作為刑罰名稱。古代漢族有一種節日風俗,元旦夜晚,每家每戶在屋樓上用長竿懸掛燈盞,通宵達旦,稱“天燈”。一為烘托節日氣氛,二為祈求五谷豐登(燈),歲歲平安。后來,酷吏們竟受到“天燈”的啟發,發明了“點天燈”的酷刑。“點天燈”也叫“倒點人油蠟”,把犯人衣服扒光,用麻布包裹,再放進油缸里浸泡,入夜后,將他頭朝下腳朝上拴在高桿上,從腳上點燃,直到將人體燒完方滅。史載唐代叛賊安祿山就是被這種刑罰處死的。據此,“點天燈”的刑罰最遲出現在唐代。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舊時代,川湘一帶還存在“點天燈”的酷刑,這種點天燈不同于古代的點天燈,為當地土匪所創,在所謂的人犯的腦袋上鉆個小洞,倒人燈油并點燃,讓人犯在極度痛苦中被燒死。他們稱此為“點天燈”。解放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剿匪,才徹底消滅了這種慘無人道的酷刑。
【第24句】:【安下香餌釣鰲魚】香餌,引誘的食物。鰲魚,大魚。謂設 計引誘,使之就范。明代《水滸》:“英雄不會讀詩書,且就梁 山泊里居。準備窩弓收猛虎,安排香餌釣鰲魚。”
【第25句】:去年夏天,家家都在曬小麥,天突然下起雨來。爸爸急忙幫張爺爺收麥子,結果自家的麥子淋了雨。媽媽在一旁難過地抹著眼淚,爸爸安慰媽媽:“你哭什么?老天淋濕老天曬。老天爺這會兒都雨過天晴了,你還陰著個臉下小雨啊!”(山東·龍口)
【第26句】:【螞蟻尿到書上——濕不了兩個字】(歇)濕:諧“識”。指識字不多。
【第27句】:【菩薩腳下開鋪——伴神享福】(歇)菩薩:泛指佛和某些神。比喻借助別人得到某種好處。
【第28句】:【棉花里裹著針——軟里硬】(歇)本指軟里帶硬,轉喻表面和善而內心兇狠。 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針——柔中帶刺”。圪針: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兒。
【第29句】:魚靠水,人靠集體。
【第30句】:獵人打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第31句】:媽媽聽我把一句話說了好幾遍后說:“話說三遍淡如水。”(陜西·西安)
【第32句】:農貿市場上的爛冬瓜——隨行就市
【第33句】:【唱獨角戲】(慣)獨角戲:只有一個角色的戲。比喻一個人獨自去做通常不是一個人做的事。
【第34句】:【送瘟神】(慣)瘟神:傳說中會散播瘟疫的惡神。比喻送走了令人厭惡或給人帶來災難的人。
【第35句】:【收船好在順風時】(諺)收船:收起船上的風帆。帆在順風時容易收。比喻做事要見好就收,在順境中收場是最明智的。
【第36句】:我整整玩了一天,到了晚上才開始寫作業。媽媽說我是“白天搖盅喝茶,黑夜張燈剝麻”。(山東·萊蕪)
【第37句】:【勤能補拙,儉可養廉】(諺)勤勞能彌補自己笨拙的缺點,儉樸能培養自己廉潔的品德。指勤和儉不僅可以使人擺脫貧困,更可以培養人的美德。 也作“勤能致富,儉能養廉”。
【第38句】:華佗治病——妙手回春
【第39句】:玉皇大帝講天書——空談
【第40句】:渾水摸魚——撈一把
【第41句】:我的字總寫不好,爸爸說我的字像是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我埋怨說筆不好,爸爸說:“驢不好好拉套,還嫌套桿子彎。”(河南·新野)
【第42句】:【爭氣發家,斗氣受窮】(諺)斗氣:憋著一股氣與人比排場比闊氣。指爭氣能使人奮斗成才,振興家業;斗氣卻會使人奢侈腐糜,錢財耗盡。
【第43句】:舞臺上的嗚槍——打不死人
【第44句】:【不怕寅時雨,只怕卯時雷】釋義:寅時:凌晨三時至五時。卯時:早晨五時至七時。不怕寅時下雨,但怕卯時打雷。例句:雷占:未雨先雷,船去步回。不怕寅時雨,只怕卯時雷。
【第45句】:【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釋義:干什么事情精力就集中在什么事情上。例句:“這叫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你當時一心只想著強攻南山口,和敵人殺個痛快。同志啊!打仗可要有勇有謀。”
【第46句】:老師讓我口頭作文,可我當著那么多的人一個字也說不出。老師鼓勵我說:“地干了還裂縫呢,沒大有小,沒多有少嘛!”(河北·磁縣)
【第47句】:蚊子叮鐵牛——無處下口
【第48句】:【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指在飲食上寧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貪多。 也作“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
【第49句】:【打卦打卦,只會說話】(諺)打卦:算卦,算命,推算人未來命運的迷信活動。指測八字算卦的人,只會用花言巧語騙人錢財。
【第50句】:【事在不疑,卜之何益】(諺)卜:占卜算卦,屬于迷信活動。對所做的事既然深信不疑,又何必去占卜吉兇呢?指占卜算卦毫無必要。
【第51句】:【一日兩,兩日三】(慣)指日子一天天過去。也指日積月累。
【第52句】:【 做一輩子狐貍,給公雞啄了眼睛】謂有經驗的人偶然失利。 羅旋《南國烽煙》:“只怪我粗心大意,做一輩子狐貍,給雞啄 了眼睛。”
【第53句】:戈壁灘上的石頭——明擺的
【第54句】:【 白紙上寫黑字】意為明白無誤,不能不承認。也指字跡 清清楚楚。賀敬之等《白毛女》:“不行啊,大鎖,大春。白紙 上寫了黑字呀,楊大叔按了手印的。”
【第55句】:奶奶叫叔叔起床買菜,叫了好幾遍,只聽叔叔答應,卻不見叔叔出來。奶奶急了,進屋一看,見叔叔還在床上躺著,便生氣地說:“你真是嘴行千里,腚不挪窩!”(山東·臨沂)
【第56句】:【好雨天留客】下雨天正好留住客人。或說:下雨天是留 客天。清代《花月痕》:“我卻喜歡好雨天留客;我叫他們熬 些桂圓湯,給你作點心,好嗎?”
【第57句】:吃桑葉吐絲——肚里有貨
【第58句】:【把吐出來的苦水再喝進去】(慣)比喻重新受苦受難。
【第59句】:【書到用時方恨少】遇到實際問題需要解決,才體會到自 己學習不夠,讀書太少。王蒙《活動變人形》:“‘熟讀唐詩三 百首,不會做詩也會謅。’她又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 過不知難。”’
【第60句】:奶奶晚飯吃得很少,我感到疑惑不解。奶奶笑著說:“少吃一口,舒坦一宿。我是想長壽啊!”(河北·唐山)
【第61句】:【踏著鼻子上臉】見“登鼻子上臉”。
【第62句】:【硬來硬抗,軟來軟磨】想一切辦法對付。浩然《艷陽天》: “對這種事兒,硬來硬抗,軟來軟磨。就是到了韭菜葉兒那 么寬的路,也決不把胸脯子彎下來。”
【第63句】:【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只手】(諺)搖錢樹:傳說中的寶樹,用手一搖,就會落下錢來。指人的兩手就和搖錢樹一樣,只要肯出力氣,就不會缺少錢財。
【第64句】:【大姨媽】女生的月經來了,有許多隱諱之語,來代替使人害羞的月經一詞。如“例假”、“倒霉”等,還有一種隱諱之語叫“大姨媽”。那么,“大姨媽”的說法是怎么來的呢?這里面有一個愛情故事。據說在漢代,有個女孩叫佳兒,早年父母雙亡,就一直跟著姨媽家的人生活。年方二八之時,正是出嫁的好時候,上門說媒的人也就多了,佳兒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個姓李的書生。李姓書生也很愛慕佳兒姑娘,那時候人都很傳統,兩個人定了親,可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完婚,兩個人獨處的機會不多。當兩人見面的時候,往往大姨媽也在家里忙活,兩人溫存的時候,自然怕人看見,說三道四。所以聽見腳步聲,佳兒就會說:“大姨媽來了,你快躲起來。” 終于到了結婚的日子,入了洞房,書生就急匆匆想要一盡云雨之歡,可惜日子不巧,佳兒就說今晚大姨媽要來。書生也是聰明人,知道一定有難言之隱,就忍住了。從此以后,就有了這個習慣說法,月經來了,就會說“大姨媽”來了。
【第65句】:鄰居張嬸來家里還錢,奶奶客氣地推辭了一下,沒想到張嬸把錢揣進懷里就走了。過后,奶奶尷尬地說:“虛意思碰見熱沾皮,客氣話被聽成了圣旨法律,這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呀!”(河南·汝陽)
【第66句】:【狗肉包子上不得席】不夠資格,不配抬舉。王蒙《相見時 難》:“你怎么這么土鱉,真是狗肉包子上不得臺盤。” 好漢不提當年勇夸耀以往的功勞,沒有用處。王朔《愛 你沒商量》:“不提了,沒意思,好漢不提當年勇。”
【第67句】:【輕敵者必敗】(諺)指輕視對手,必定會招致失敗。
【第68句】:拖拉機進弄堂——轉不過彎
【第69句】:【言必信,行必果】說話有信用,做事見效。從維熙《泥 濘》:“他是個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長得雖然瘦小枯干,但精 神世界卻極富有。”
【第70句】:【乖氣致戾,和氣致祥】見“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第71句】:高梁稈當頂門杠——經不起推敲
【第72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釋義:朱:朱砂,紅色的顏料。赤:紅色。比喻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例句:馬專員也笑道:“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也學會我們這套八股濫調了!”
【第73句】:【看風向】(慣)比喻觀察形勢發展變化的情況。 也作看風勢。 看風頭。
【第74句】:【狗還向主人三分】釋義:罵人不知向著主人,不如狗。例句:他媽的,狗還向主人三分。你們端著掌柜的碗,掌柜的遭了難,一點都不著急,簡直是沒良心。
【第75句】:【路是人開的,樹是人栽的】(諺)指事業的成功全靠人的努力,不努力就無法創造輝煌。
【第76句】:晚上做完作業,媽媽總催著我再練會兒琴。一天我自己練得煩了,就告訴媽媽說:“琴像是有毛病了,音老不準,怎么練啊?”媽媽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小把戲,笑著說:“腳癢癢了別往頭上撓,累了就去睡吧!”(陜西·武功)
【第77句】:唐三藏的扁擔——擔經(驚)
【第78句】:菜地里圍籬笆——沒有不透風的墻
【第79句】:蠶寶寶的肚皮——凈是絲(私)
【第80句】:【光棍遇著沒皮柴】(慣)沒皮柴:剝了皮的木柴,一根光光的棍子。 光棍遇到光棍。比喻遇到了對手。 也作“光棍撞到沒皮柴”。
【第81句】:【叫花子撥算盤——窮有窮打算】(歇)指經濟困難的人有切合自己實際的安排、打算。
【第82句】:大象的鼻子一能屈能伸
【第83句】:【人非草木,誰能無情】(諺)人不是花草樹木,誰能沒有感情?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也作人非草木,豈能無情。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人非草木,焉能無情。
【第84句】:【不費吹灰之力】(慣)形容事情很容易辦成,不費一點兒氣力。
【第85句】:【打狗要用擒虎力】(諺)比喻降伏一般敵人,也要使出對付強敵的手段,絲毫不能輕敵。
【第86句】:【 冤有頭,債有主】各有當事人,與別人無關。茅盾《子 夜》:“你發瘋了么?不干你的事,冤有頭,債有主。到后面 去吧!不許亂跑。”
【第87句】:腰里掛算盤——時刻為自己打算
【第88句】:【狗咬狗】(慣)比喻壞人與壞人爭斗。
【第89句】:【放大炮】釋義:比喻對某人或某事進行猛烈的抨擊。例句:她對于醫院的制度、設施,談得很多;起先有人說她放大炮,說她熱心,說她愛出風頭,慢慢成了老生常談,不大為人所注意。
【第90句】:【哥哥】“哥哥”現指兄長,但在古代,哥開始同歌,后同父,再后才同兄。要論“哥哥”的來歷真是說來話長。“哥”字其實是“歌”的本字,在晉代以前的文獻中常常出現,如晉傅玄《節賦》中就有“黃鐘唱哥,九韶興舞”的文案。清人段玉裁也說:“《漢書》多用哥為歌。”可見,“哥”與兄弟沒有關系,真正表達這種關系的字是“兄”。那么,現在常說的“哥哥”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古代漢語專家王力先生曾經指出:漢語中“哥哥”一詞可能是外來語,據學者研究,哥哥的來歷恐怕與胡語有關:古代鮮卑族把兄長喚作“阿干”,隨著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鮮卑語中的“阿干”一詞被漢語諧音借用,逐漸演變為“哥哥”,并最終定格為“哥哥”。自唐代開始,哥哥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獻記載中,這也許和李唐王朝的鮮卑血統有關。但那時的哥哥常常作為父對子的自稱,如《淳化閣帖》中有唐太宗寫給唐高宗手跡,就自稱“哥哥敕”。到元人白樸的《墻頭馬上》中,仍舊將父親稱為“哥哥”。元明以后,哥哥逐漸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長或親戚中年長的男性同輩,如《紅樓夢》里的“寶哥哥”。不是探源,誰也想不到“哥哥”的來歷這么復雜。
【第91句】:【千日錛子百日斧】(諺)錛(ben)子:木匠斫削木料的工具。指木匠使用工具,三年才能練好錛子,一百天才能練好斧子。泛指各行業要練好基本功并非易事。
【第92句】:【撐船撐到岸,幫人幫到底】(諺)撐船運送乘客,一定要送到對岸;幫助危難中人,一定要幫他徹底解除危難。指幫助人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第93句】:【刀切豆腐兩面光】釋義:比喻人兩面討好。例句:如今過日子不能刀切豆腐兩面光,在誰面前都想賺好人。腳踩兩只船略有點風浪就會閃到海里去,輕了嗆幾口水,重了會淹死。
【第94句】:搬著磨盤過江——吃力不討好
【第95句】:【百煉才成鋼】釋義: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成為有用人才或杰出人物。例句:他十分樂觀地想:身上掉肉、眼睛熬紅沒有什么了不起。常言說,烈火識真金,百煉才成鋼嘛!
【第96句】:【一而二,二而一】二者合在一起,不可分。成語:合二為 一。臺灣林語堂《京華煙云》:“可是在結婚后一年之中,莫 愁沒有一次使立夫感覺到他花的是莫愁的錢,因為倆人相 信他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第97句】:【吃過水面】(慣)本指面條煮熟后在涼水中過一下再吃,比喻在商品交易中轉手倒賣,從中獲利。也比喻替別人辦事,從中得好處。
【第98句】:我見爸爸拖地沒拖墻角,就告訴了媽媽。媽媽說:“他這是洗臉不洗耳朵,拖地不拖旮旯。”(湖南·攸縣)
【第99句】:南極壽星,太上老君——各有千秋
上一篇:佛語的文案,令人傾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