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井里打水往河里倒】 釋義:比喻白費力氣。 例句:萬一蕭何壯大起來自立為王,那漢王不是井里打水往河里倒,白費力氣嗎?因此,他老是牽腸掛肚地派人到關(guān)中去慰問蕭何。
【第2句】:【無糧不聚兵】(諺)沒有充足的糧草,就不能聚集軍隊。指自古以來行軍打仗,必須糧草先行。也泛指沒糧食就無法舉事。
【第3句】:【捉到強(qiáng)盜連夜解】(慣)比喻事情緊急,要立刻動手。
【第4句】:【魚找魚,蝦找蝦,兩個渾人湊一家】(諺)渾人:糊涂、不明事理的人。指人的相親相近,總是以志趣相投為根據(jù)的。此處專指素質(zhì)低下的人。
【第5句】:【網(wǎng)兜舀水】 釋義:用疏網(wǎng)兜舀水,一下子就漏光了。比喻計劃或努力完全落空。 例句:眼瞅著今年果松是豐年,皮子稠,一茬收入說不定能頂兩三年。一搬家,豈不成了網(wǎng)兜舀水。
【第6句】:【你有長蘿繩,我有翹扁擔(dān)】 釋義:說明有辦法對付對方。 例句:“說實話,你有長蘿繩,我有翹扁擔(dān)。有一條做不到,我們不光是吹燈,還要端掉烏龜樓!”
【第7句】:【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 釋義:人一老就不中用了。 例句:看來,自己已經(jīng)到了“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的時候,自己是老了。
【第8句】:【前打后商量】(慣)指先用武力制服對方,然后再與之議事。
【第9句】:【牛耕田,馬吃谷】(慣)谷:谷物。 受累的不享福,享福的不受累。比喻分配不公。 也作“牛耕田.馬食谷”。
【第10句】:【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見“交游滿天下,知交有幾人”。
【第11句】:【下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見“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
【第12句】:【有鼻子有眼】(慣)指把事情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像真有那么回事。 也作“有鼻子有眼睛”。
【第13句】:【三錢兒油,倆錢兒醋】(慣)比喻很小的事情。
【第14句】:【背后是石巖——靠得住】(歇)指可以依靠或可以相信。
【第15句】:【雞多不下蛋】 釋義:人多了,缺乏必要的組織、管理,反而干不好事情。 例句:“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生產(chǎn)搞不好,這回虧算吃上了。”
【第16句】:【有的說,沒的道】(慣)有根據(jù)的說,沒有根據(jù)的也出去說。指人不負(fù)責(zé)任,喜歡亂說。
【第17句】:【魯班門前掉大斧】(慣)魯班:也作魯般,古時著名的木匠。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也作魯班門口掄斧頭。 魯班門口弄大斧。 魯班門前耍斧子。
【第18句】:【不知哪頭炕熱】(慣)指不知做什么事情得利大。
【第19句】:【不信好人言,吃虧在眼前】(諺)好人:指正直、無私且有遠(yuǎn)見的人。 指不接受好心人的忠告,必定會遭逢倒霉的事。
【第20句】:【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慣)形容過日子非常節(jié)儉。
【第21句】:【危難之中,見智見情】(諺)見智見情: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智慧與真情。指人的真品質(zhì),只有在非常時刻才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22句】:【山高怕慢上】(諺)山再高,只要有耐性慢慢向上爬,終有到達(dá)目的地的時候。借指在巨大的困難面前,最可貴的是有耐力,能持久,信心足。
【第23句】:【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第24句】:【故土難離】(諺)故土:世代定居的故鄉(xiāng)。指人總是留戀生養(yǎng)自己的家鄉(xiāng)土地,不舍得離開。
【第25句】:【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 釋義:比喻身強(qiáng)力壯,勇猛無敵。 例句:羅英道:“這就怪了。我好端端的,無災(zāi)無病,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你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第26句】:【一口唾沫一個釘】見“吐口唾沫是個釘兒”。
【第27句】:【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諺)前程:做官或成名的前途。指人應(yīng)該只想著為社會做有益的事,不應(yīng)去考慮個人的功名利祿。勸人一心向善。 也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第28句】:【自搭梯子自下臺】(慣)比喻給自己找借口擺脫窘境。
【第29句】:【吃酒的望醉,放債的圖利】(諺)喝酒的總想圖個一醉方休,放債的總想得到豐厚的利息。偏指放債圖的是牟利。 也作“吃酒望醉,放債圖利”。
【第30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釋義:人面好認(rèn),人心難測。多指了解人的真實思想很不容易。 例句:薛婆本是個不善之人,一般甜言軟語,三巧兒遂與他成了至交,時刻少他不得。正是: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31句】:【到老方知妒婦賢】(諺)妒婦:嫉妒丈夫有外遇的婦女。指男子到年老時,沒有因貪色而傷身,這才體會到有個妒忌心強(qiáng)的妻子是有益的。
【第32句】:【鉆進(jìn)悶葫蘆里】 釋義:比喻沉悶起來。 例句:他喝了一口茶,瞅著錢萬利的滿臉愁容,說:“怎么,唉聲嘆氣的,又鉆進(jìn)悶葫蘆里去了?”
【第33句】:【臉丑怪不著鏡子】(諺)比喻做錯事受到懲罰,只怨自己,怨不得別人。
【第34句】:【耗子栽進(jìn)書簍里——咬文嚼字】見“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
【第35句】:【腦子怕不用,身子怕不動】(諺)腦子怕的是不用,越不用越遲鈍;身子怕的是不動,越不動越僵硬。 指腦子越運用越靈活,身子越活動越健康。
【第36句】:【八寸三分帽子話】(慣)直徑為八寸三分的帽子很大,人人都能戴上。比喻不著邊際的套話。
【第37句】:【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yīng),呼地地?zé)o門”。
【第38句】:【跌到茅坑就不怕屎臭】(諺)人跌進(jìn)屎尿坑里,也就顧不得屎尿的臭氣了。比喻人既然已經(jīng)陷入險惡的境地,也就豁出去了。
【第39句】:【迷而知反,得道不遠(yuǎn)】(諺)反:通“返”,返回,回頭。道:人生正道。迷失了正道知道回頭,就會很快尋著正路。指犯錯誤貴在及時改正。 也作“迷途知返,回頭是岸”。
【第40句】:【大六月里曬日頭——念他啥晴】(歇)晴:諧“情”。指不念他什么情分。
【第41句】:【老虎屁股摸不得】 釋義:比喻不可觸犯。 例句:張作霖十分緊張。他想派人到日本領(lǐng)事館去搜,又覺得老虎屁股摸不得。
【第42句】:【獅子搏兔用全力】(諺)獅子在捕捉一只小小的兔子時,也要用上全身的力量。比喻對付弱勢敵人,也要當(dāng)強(qiáng)敵來打。也比喻從事細(xì)微工作,也要全力以赴。 也作“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第43句】:【舍命不舍財】(慣)寧可舍棄性命,也不放棄錢財。指人太貪財。
【第44句】:【親不親,故鄉(xiāng)人;美不美,鄉(xiāng)中水】(諺)只要是故鄉(xiāng)人就親,只要是故鄉(xiāng)水就甜。指人們的鄉(xiāng)土感情總是很濃的。 也作親不親,故鄉(xiāng)人;甜不甜,家鄉(xiāng)水。 美不美,故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
【第45句】:【沒有好果子吃】(慣)比喻沒有好的結(jié)果。
【第46句】:【耗子倒管起山貓來啦】 釋義:比喻事理顛倒。 例句:他忽然把胳膊一甩:“反正沒有死罪,耗子倒管起山貓來啦。走!”
【第47句】:【牽牛鼻子】(慣)比喻抓住關(guān)鍵或要害。
【第48句】:【行李】“行李”指出門時所攜帶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如火車設(shè)有行李車。但它最初指稱的對象是人不是物,指的是外交官。 “行李”一詞,源出《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供)其乏困。”杜預(yù)注:“行李使人也。““使人”即外交使節(jié)。古代的外交官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卷六中說:“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dāng)做‘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這段話的意思是:“李”和“理”是通假字,“行李”即“行理”,就是行走于國外以辦理國家事務(wù)的人。這種說法是有根據(jù)的。《左傳》中“行李”有時就作“行理”。如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 到了漢代,“行李”的意義,由“行人”引申為“行旅”。蔡琰《胡笳十八拍》有云:“追思往日行李難。”從唐代開始,“行李”的詞義有了顯著變化,它由“行旅”引申為“行裝”。白居易題贈李盧中丞詩云:“聞君每來去,砣砣事行李。”這里的“行李”就是出門時帶的東西。從此以后,“行李”的含義,便逐漸由指人過渡到指物了。至宋代,“行李”指物的用法已很廣泛。蘇軾《與程德孺運使書》云:“約程四月末間到真州,當(dāng)遣兒子邁往宜興取行李。”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早晚即行,試遣人往求之,時行李已出房。”此兩處“行李”,分明都是指行裝。至明代,繼續(xù)沿襲“行李”即行裝的用法。如明曲有“半夜三更路兒又蹺蹊,東倒西欹顧不得行李”之句。 由此可見,“行李”詞義演變的脈絡(luò)是很清晰的:行人——行旅——行裝。化成順口溜就是:使節(jié)要出行,艱辛伴旅程。隨身攜物品,饑寒有保證。
【第49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諺)州官:古代一州的長官。指舊時官吏可以為非作歹,老百姓的正當(dāng)需要卻遭禁止。 也作“只興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第50句】:【屬螃蟹的——橫行慣了】(歇)本指螃蟹習(xí)慣橫著爬行,轉(zhuǎn)指一貫蠻橫不講理。 也作“屬螃蟹的——橫著走”。
【第51句】:【武大郎玩鴨子——啥人玩啥鳥】(歇)本指個子矮小的武大郎只配玩腿短的鴨子,轉(zhuǎn)喻什么樣的人自會與什么樣的人交往,或什么樣的人配用什么樣的東西。
【第52句】:【叫化子烤火——凈往自己懷里扒】(歇)比喻各人只為自己打算,不顧別人。 也作“叫化子烤火——只往自己懷里扒”。
【第53句】:做做力出,縮縮病出。
【第54句】:【上臺容易下臺難】(諺)指受任官職,有職有權(quán),自然容易;罷免丟官,無職無權(quán),自然難堪。
【第55句】:【照葫蘆畫瓢】 釋義:比喻照現(xiàn)成的樣子模仿。 例句:你們怎么搭,我們也怎么搭,照葫蘆畫瓢還不會?
【第56句】:【不到長安辜負(fù)眼,不到兩湖辜負(fù)口】 釋義:長安:唐國都長安城,后作為京城的通稱。兩湖:湖南、湖北,泛指南方。不到京城看看,辜負(fù)了眼神;不到兩湖走走,辜負(fù)了口福。指旅游勝地,不可錯過。 例句:九福:天下有九福,京師錢福、限福、屏帷福,吳趙口福,洛陽花福、蜀川藥福,秦籠鞍馬福,蘇趙衣裳福、美女福。《珍珠船》云:“不到長安辜負(fù)眼,不到兩湖辜負(fù)口。”
【第57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諺)熟讀:讀得精熟,朗朗上口。唐詩:唐代詩歌。指能熟讀詩歌名篇干百首,自會摸出寫詩的門道而學(xué)會寫詩。 也作熟讀古詩千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
【第58句】:【天不打吃飯人】(諺)老天不在人吃飯時懲處人。指不管怎樣,總得讓人吃飽飯。
【第59句】:【玉不琢,不成器】 釋義:玉不經(jīng)過雕琢,不會成為器物。比喻人不經(jīng)過教育、學(xué)習(xí),不會成材。 例句:“是你不懂道理!”玉姑惱了,“玉不琢,不成器;幼不學(xué),老何為?”
【第60句】:【駝子跌在街心上——賣翹】(歇)翹:諧“俏”。指人故意造作嬌媚姿態(tài)來誘惑人。含譏諷意味。
【第61句】:【爺】“爺”是對祖父的稱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親。那么,一開始“爺”指的就是祖父嗎? 最初,“爺”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親,至今還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現(xiàn)在“爺娘”連用,便是指“父母”,現(xiàn)在稱“爺倆”,便是指父子。 古代,“爺”字寫為“爺”。據(jù)查,出于南朝蕭齊的《玉篇》最早收錄此字,并解釋說:“古俗稱‘父’為‘筇’。”看來,“爺(筇)”字大約是南北朝時期的產(chǎn)物。不過,這個字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梁章鉅《稱謂錄》云:“古人稱父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漢語大字典》則認(rèn)為,“耶”和“筇”是一對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耶”字主要用為語氣詞,但同時代指父親。東晉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大約出于北魏的《木蘭詩》云:“軍書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正是基于這種用法,人們用形聲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來代指父親。 不過,此后“耶”字仍在不時使用。如杜甫《北征》詩云:“見耶北面啼,垢膩腳不襪。”大約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漸取代“耶”字,其意義也有所變化。明代沈榜《宛署雜記·民風(fēng)二》云:“祖日爺。”由此可見,至遲在明代“筇”字開始用來稱呼祖父,直系親屬之間用字稱呼清晰確定。
【第62句】:【走麥城】(慣)《三國演義》中描述,劉備大將關(guān)羽敗走麥城,被孫權(quán)殺害。比喻英雄人物遭到失敗。 也泛指失敗。
【第63句】:【放屁都不會放個響的】(慣)譏諷人沒本事,說話、做事沒有分量。
【第64句】:【一爭兩丑,一讓兩有】(諺)面對名利,只要一方爭占,雙方都顯得丟臉;只要一方謙讓,雙方都得到益處。指為人處事,宜讓不宜爭。
【第65句】:【當(dāng)著和尚罵賊禿】 釋義:借指當(dāng)面揭短。 例句:副廠長邵順寶聽了這些話,明知這是當(dāng)著和尚罵賊禿,也只好打落牙齒往肚里咽。
【第66句】:【一鍬就挖出個井來】 釋義:比喻輕易就做成了一件事。 例句:他又安慰郭全海,鼓勵他說:“隨便干啥,都不能一下就能干好的。不是一鍬就挖出個井來,得慢慢地挖,不能心急。”
【第67句】:【猢猻入布袋】(慣)猢猻:猴子。 比喻行動不自由,受約束。
【第68句】:【你一言,我一語】(慣)指兩人或眾人交談、討論或爭辯。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第69句】:【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慣)指不說還好,說出來的事情令人大吃一驚。
【第70句】:【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諺)指人前半輩子,正在成長之年,眾人看重他,是看在他父親的情面上;后半輩子,父親老了沒作為,眾人敬重他父親,是看在兒子的情面上。
【第71句】:【說著葫蘆忘了瓢】(慣)形容記性差,丟三落四。
【第72句】:【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諺)指丈母娘愛女兒,自然就喜歡自己的女婿。 也作丈母娘看女婿親。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
【第73句】:【亂點鴛鴦譜】“亂點鴛鴦譜”比喻胡亂撮合姻緣。這句俗語源自明代馮夢龍話本小說集《醒世恒言》中的《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故事發(fā)生在北宋年間。杭州有一個叫劉秉義的人生有一兒一女,叫劉璞和慧娘,分別與孫寡婦女兒珠姨、裴九家兒子裴政訂親。此外,孫寡婦家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孫潤,是珠姨的孿生哥哥,也是自小便與徐家女兒文哥訂親。 當(dāng)時劉璞長到十六歲時,得了一場大病,久治不愈,劉家便想到要與孫寡婦女兒珠姨早日成親來沖喜。孫寡婦得知劉璞病重在身,不愿把女兒嫁入劉家,于是便將兒子孫潤扮為女裝冒充妹妹嫁到劉家。 成親那天,劉家因劉璞不能起床,便讓女兒慧娘代兄與“嫂子”孫潤拜堂,還讓女兒晚上陪新娘過夜。但這一陪就出了問題。男扮女裝的孫潤與前來陪夜的慧娘正值青春年少,獨處一室后互相心生愛慕,順理成章地發(fā)生了男女關(guān)系。事發(fā)后,雙方都告到衙門,裴家告劉家悔婚,劉家告裴家誘奸。 按當(dāng)時的法律,悔婚和通奸都是犯罪行為,是要受處罰的。受理此案的杭州知府喬太守十分憐惜這些年輕人,一心想成全美事。經(jīng)過權(quán)衡利弊,喬太守想出了一個最佳方案,在征得四家同意后,以杭州府的名義給三對年輕人重新做媒。劉家的兒子劉璞與孫寡婦的女兒珠姨重新拜堂成親,慧娘因與孫潤已行過拜堂儀式,認(rèn)定他們的婚姻合法有效,為彌補(bǔ)裴家公子裴政的損失,將徐家女兒文哥介紹給裴政。三對新人即刻在公堂上拜堂。這樣成就了三對情侶,一時被傳為美談。 按當(dāng)時的官情民俗,做到這一點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可作者馮夢龍卻出錯丫題目《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冤枉了喬太守。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寓意深刻的俗語——亂點鴛鴦譜,流傳至今。
【第74句】:【窮漢妻,半張犁】(諺)窮漢的妻子,干起活來要頂半張牛拉的犁。 指舊時窮人的妻子要干很重的勞力活,生活負(fù)擔(dān)十分大。
【第75句】:【狗戴帽子裝人】 釋義:罵人假裝正經(jīng)。 例句:牛打江山馬坐殿,你倒狗戴帽子裝人了!你他媽的問問天,問問你祖宗!誰給你置的家,誰給你養(yǎng)活的人?
【第76句】:【天子避醉漢】(諺)連皇帝也要躲開喝醉酒的人。指醉漢已失去理智,不能再和他打交道。
【第77句】:【螞蚱眼老鼠膽】(慣)形容人目光短淺,膽小怕事。
【第78句】:【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 釋義:比喻一天不如一天,事情向壞的方面發(fā)展。 例句:風(fēng)里雨里,酸甜苦辣,這些年總算熬過來了,孩子也大了,自己也老了,還有一身病,真像人家說的那樣: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
【第79句】:【殺風(fēng)景】“殺風(fēng)景”一詞源于民間隱語,原意是損壞美好的景色,后來用于比喻在興高采烈的場合使人掃興。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他撰寫的《雜纂》一書中曾有六個“殺風(fēng)景”的例子:一、清泉濯足。在清澈晶瑩的泉水中洗腳。 二、花上曬裨。在美麗的花枝上曬褲衩。 三、背山起樓。背靠山起樓,開窗看不到令人神清氣爽的山色。 四、焚琴煮鶴。把琴當(dāng)做木柴燒,把鶴宰了煮著來吃。 五、對花啜茶。賞花本應(yīng)飲酒,但不飲酒而喝茶。李白有“花間一壺酒”的詩句。 六、松下喝道。清幽靜謐的松下是歇腳小憩的理想所在,不料達(dá)官貴人驅(qū)使車騎人馬吆喝而過。這是“殺風(fēng)景”的典型例子,后來泛指一些掃興和不愉快的事情。如魯迅《致山本初枝》信:“龍華的桃花雖然已開,但警備司令部占據(jù)了那里,大殺風(fēng)景,游人似乎也少了。”此例“殺風(fēng)景”一詞用得非常到位準(zhǔn)確,一語雙關(guān),不愧為文學(xué)泰斗。
【第80句】:【哪處田園不歇馬】(諺)歇馬:下馬休歇。沒有哪一處田園不可下馬休歇的。指天下到處都可容人落腳安身,不必發(fā)愁無處去。
【第81句】:【一個汗珠摔八瓣兒】見“汗珠摔八瓣兒”。
【第82句】:【敗事有余,成事不足】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第83句】:【隔墻掠肝腸——死心塌地】(歇)掠:撩,順手拋。本指心肝被拋過墻,是死了的心落在地上;轉(zhuǎn)指人主意已經(jīng)拿定,死不改變。
【第84句】:【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諺)溺愛:無原則、無節(jié)制地偏愛。指對人溺愛,就不能明察;貪婪財色,就永遠(yuǎn)沒有滿足的時候。
【第85句】:一心想趕兩只兔,反而落得兩手空.
【第86句】:【扯葫蘆倒秧】 釋義:比喻說話絮叨,翻來覆去。 例句:這老婆說起話來就沒個頭,劉永義知道要是不打斷她,她扯葫蘆倒秧,東家長西家短,不知道要說到什么時候。
【第87句】:【啄木鳥翻跟頭——賣弄花屁股】(歇)比喻人賣弄花哨,或故意炫耀自己的本事或才能。含譏諷意味。 也作啄木鳥打跟頭——耍花麗屁股。 啄木鳥翻筋斗——耍花麗屁股。
【第88句】:【閹豬割耳朵——兩頭受罪】見“劁豬割耳朵——兩頭受罪”。
【第89句】:【打了和尚滿寺羞】(諺)打了一個和尚,滿寺院都蒙受了羞辱。指一人受辱,群體都不光彩。也借指枝節(jié)問題上處理失當(dāng),就會影響全局的聲譽(yù)。
【第90句】:【人窮志不窮】 釋義:雖然貧窮,但是不能沒有志氣。 例句:“同志們哪,我們窮,不假,可是我們?nèi)烁F志不窮,我們有窮人的骨氣。”
【第91句】:【桑樹上脫枝柳樹上報】(慣)比喻把罪名加到不相干的人身上。
【第92句】:【當(dāng)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諺)臨場交手比武,不管對手是誰都絕不能相讓,下手也絕不能留情。指交手比武爭高下,是只認(rèn)輸贏不認(rèn)人的。 也作當(dāng)場不讓故,舉手不留情。 故:故舊,老朋友。 當(dāng)場不認(rèn)父,舉手不留情。
【第93句】:【砌屋三擔(dān)米,拆屋一頓粥】(諺)砌:用泥灰粘合磚石筑墻。請人建造房舍,要吃掉三擔(dān)米;拆掉房舍,只需要吃一頓粥。指建房很費力,拆房極容易。泛指破壞容易建設(shè)難。 也作砌屋三擔(dān)米,拆屋一頓飯。 砌墻千朝,拆屋一日。
【第94句】:【脊梁朝天臉朝土】見“臉朝黃土背朝天”。
【第95句】:【黃連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諺)黃連:常用中藥,味苦。人參:滋補(bǔ)品。黃連味苦而普通,即使救活人命,人們也不認(rèn)為它有功;人參滋補(bǔ)而貴重,即使吃死人,人們也不相信它是兇手。指人們往往不能真正認(rèn)識事物真相,甚至認(rèn)不準(zhǔn)功過是非。
【第96句】:【老虎也有打盹兒的時候】 釋義:比喻本事再大的人有時也會疏忽。 例句:她時時留意著,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終于有一天,老頭出門鎖沒有鎖死,叫她拔開了。
【第97句】:【把火往懷里扒】(慣)扒(ba):撥動。比喻引火燒身,自招禍患。
【第98句】:【舍命吃河豚】(慣)河豚:一種味道非常鮮美的魚,有劇毒。l指拼出性命品嘗河豚。2指為了得到美好的東西而不惜舍棄生命。
【第99句】:【遠(yuǎn)路無輕擔(dān)】見“百步無輕擔(dān)”。
上一篇:佛語的文案,朋友圈感悟生活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