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牙齒還有和舌頭相碰的時候】(諺)比喻在一起生活的人,關系再親密,也不免有時要發生沖突。 也作牙跟舌頭還有不和的時候。 牙齒跟舌頭那樣親,有時也會咬到。 牙齒有時也會嚼痛舌頭。
【第2句】:【 既在江邊站,定有望景心】謂來者有意,有目的而來。類 似的:既在神前站,就有看佛心。劉云若《小揚州志》:“老弟 你既在江邊站,定有望景心,必定是花錢找樂兒來的。”
【第3句】:斬草不除根——后患無窮
【第4句】:我問爸爸:“‘作者’和‘作家’一樣嗎?”爸爸武斷地說:“好比貓叫個‘咪咪’。”(甘肅·鎮原)
【第5句】:【揪辮子】見“抓辮子”。
【第6句】:船老大坐后艄——見風使舵
【第7句】:【一百個朋友嫌少,一個仇人嫌多】(諺)朋友交得越多越好,仇人最好是一個也沒有。指人應廣交友,不結仇。
【第8句】:有一次,小華做錯了事,爸爸批評他,他雙腳跳著哭。媽媽生氣地說:“看你那樣子,像要跳水。去吧,大河是沒有蓋兒的。”(四川·江安)
【第9句】:【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諺)人上了七十歲,就難保一年能活到頭;上了八十歲,就難保一月能活到頭。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隨時可能結束的準備。
【第10句】:【朝三暮四】“朝三暮四”形容做事情反復無常,顛三倒四。為什么早上是三,晚上是四,這些數字代表著什么呢?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宋國有一個非常喜歡猴子的人,他養了一大群猴子。在和猴子的長期相處中,漸漸有了感情,他能猜出猴子們的各種要求,猴子也似乎很能懂得他的心思。養猴人的日子并不寬裕,他寧可減少家人的食物,也盡量去滿足猴子的要求,給它們充足的食物。可是養猴人漸漸人不敷出,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決定減少猴子的食物供應。這些猴子非常喜歡吃橡實,養猴人打算減少橡實供應。他能猜透猴子們的心思,生怕猴子們不同意,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對猴子們說:“從今以后,就要減少橡實的供給了,你們不得不少吃橡實了。早上可以吃三個橡實,晚上吃四個,這樣可以嗎?”猴子一聽不高興了,怎么才這么點兒,它們紛紛跳起來表示反對。這在養猴人的預料之中,于是他又說:“那么這樣吧,給你們的橡實改為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猴子們一聽,都樂呵呵地趴在地上,同意了養猴人的安排。橡實的總數還是一樣的,可是猴子卻有不同的態度,看起來再聰明的猴子也不能和人相比啊。后來,人們就以此來形容善變了。
【第11句】:【井底蝦蟆吞卻月】(慣)比喻心高妄想,無法辦到。
【第12句】:【不知葫蘆里賣甚么藥】(慣)舊時方士賣藥把藥裝在葫蘆里。指不了解內情,不清楚對方的意圖。 也作不曉得葫蘆里賣的甚么藥。 不知道葫蘆里裝著什么藥。
【第13句】:【金盆雖破值錢寶,分量不曾減分毫】(諺)指金鑄的盆子縱然打破,也仍是值錢的寶,因為黃金的分量一點兒也沒減少。常比喻品行高尚的人雖然一時失勢,但無損于他的聲望。
【第14句】:【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諺)要想求得生平的富裕貴顯,就得下苦功夫。指努力拼搏,可求得富貴享樂。 也作欲求生快活,須下死工夫。 欲求生受用,須下死工夫。
【第15句】:【 空手套白狼】套,有“設圈套”之意。謂不花本錢而得利。 《天意》:“真的,我這個主編是空手套白狼。懂嗎?誰如果 要上《大全》,想占個頁碼是五千塊錢,半個頁碼是兩千五, 封底上萬。”
【第16句】:【假馬賣了個真馬的價兒】(慣)比喻把差的當好的來用。
【第17句】:【拉到老虎當馬騎】(慣)比喻把危險的事情看得過于簡單了。
【第18句】:【把別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哭】釋義:沒有事找事,自找煩惱。例句:八戒近前道:“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里哭!不要煩惱!……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
【第19句】:【衣不壓眾,貌不驚人】見“人不壓眾,貌不驚人”。
【第20句】:【晴天還要防陰天】見“好天也得防陰雨”。
【第21句】:懸崖上勒馬——化險為夷;回頭是岸
【第22句】:【好郎沒好妻,瘌痢配花枝】(諺)郎:男子。瘌痢:黃癬,長滿黃癬的頭,形容形象丑陋。俊美的男子娶不到嬌妻,丑陋的男子偏配上美女。指男女婚配往往不相稱。 也作好漢無好妻,賴漢娶嬌枝。 好漢無好妻,賴漢娶仙女。
【第23句】:【抬杠】“抬杠”比喻好挑毛病、好打叉子、搭話好與人作對的現象。它起源于中國的北方,“抬杠”起初還真同抬杠子有關。在我國的北方,很早就殘存著一種習俗,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人們除了逛花燈、吃元宵、猜燈謎之外,還要參加熱鬧的“抬杠會”。會上,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轎子上坐著一個穿著奇裝異服、口齒伶俐的人物。他就是“抬杠會”的主角。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中穿行,轎上的人就和周圍的人找話茬進行辯論,比賽斗嘴,甚至對罵,但誰也不會惱怒。 “抬杠會”上的兩人的語言對抗逐漸演化,人們就常常把說話時雙方的對抗較勁兒叫做“抬杠”。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后,成了“抬杠”的起源。這種“抬杠”或“斗嘴”甚至還被轉化成俗民生活藝術里以耍嘴皮子為樂的藝術活動,特別被相聲藝術吸收和運用,中國有一個相聲段子名字就叫《抬杠》,所以,“抬杠”并不全是浪費口水,其中也包含著智慧,要是能抬出點水平,那也是一種“口才”。
【第24句】:【針無兩頭利】利,兼指鋒利、利益。謂事情不可能兩全其 美。《深圳特區報》(1986,5,21):“針無兩頭利嗎?來自大 山溝的中國振華電子工業公司和深圳實行橫向經濟聯合 后,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第25句】:老鼠上鍋臺——熟路
【第26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諺)窮人家的孩子經受的磨煉多,懂事早,小小年紀就知道為家計操心。指比起富家子弟,窮家孩子成熟早。
【第27句】:【好貓兒不吃雞,好男兒不欺妻】(諺)就像好貓兒不吃雛雞一樣,好漢子絕不欺凌自己的妻子。指丈夫對妻子,只應有愛護的義務,不應有壓迫的特權。 也作“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第28句】:【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慣)荊山玉:即和氏璧;相傳楚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西部)抱玉巖得璞玉,后把它琢磨成價值連城的美玉。不認識荊山寶玉,把它看作頑石。比喻沒有眼力,錯把好人看作壞人,或把有才干的人當作無能的人。
【第29句】:眼看暑假就要結束了,我的作業還沒完成一半。奶奶提醒我,我總說時間還早。“別說時間早,一去沒處討;別說你還小,人生容易老。”奶奶說。(山西·平陸)
【第30句】:【千金難買老來瘦】(諺)指人到老年,最怕身體肥胖;清瘦一點,是難得的好事。 也作“有錢難買老來瘦”。
【第31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一俗語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它看似一條農諺,卻是一個典故,典出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九卷。說的是宋高宗(趙構)紹興年間,有個叫柳宣教的書生考中進士,當上臨安(今杭州)府尹。上任時,廳下一應人全部來參拜,唯獨城南水月寺住持玉通禪師不到。柳宣教懷恨在心,決心報復他,定下一計,讓一個叫紅蓮的絕色女子去與玉通禪師私通。玉通禪師得知上當,當晚自處圓寂。他死后,同樣沒有放過柳宣教,投胎柳妻,生下一女,名叫柳翠,不守婦道,干盡風流韻事。佛家認為這是玉通禪師對柳宣教的懲罰性報復,該到此為止了,便決定找個機會度玉通禪師出世。也就是說要使玉通禪師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門。所以,佛家委派法空長老點化柳翠。一天,法空長老來到柳翠門前化緣,柳翠問道:“師父,你有何本事來此化緣?”法空長老說:“貧僧沒有什么本事,只會說些因果之事。”柳翠問道:“什么因果?”法空長老說道:“前為因,后為果;作者為因,受者為果。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種是因,得是果。沒有播種,哪里會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惡因得惡果。”一番話,說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們都說是活佛顯化,很多人趕來送葬。
【第32句】:我們村有一家人,去年辦廠,今年辦店,結果借滿了債。人們都說,他們這是爛泥中搬石頭——越搬越往下陷。(江蘇·無錫)
【第33句】:哥哥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發火。媽媽勸他:“酒多傷身,氣大傷人;棍子傷肉,惡語入骨。你要改改自己的壞脾氣啊!”(廣東·陸豐)
【第34句】:【為著別人的豆子,炸了自己的鍋】(慣)比喻為給別人辦事,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第35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第36句】:【臭寡婦不如香嫁人】(諺)指丈夫死后,與其和外邊的男人鬼混,還不如名正言順地另嫁為好。
【第37句】:【進可攻,退可守】(慣)l指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既可以主動出擊進攻,也可以防御守衛。2指有一塊能維持生活的地盤,使自己進退自如。
【第38句】:【摻沙子】(慣)比喻安插新人,以改變原來的人員組成。
【第39句】:【說著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40句】:【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慣)進門點火做飯,出來鎖門走人。指單身一人過日子。 也作“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
【第41句】:【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采樵人,打柴的。謂有意偽裝, 以智謀取勝。清代《說岳全傳》:“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因你城中固守難攻,故用此計。”
【第42句】:爸爸去集市上賣紅薯苗,為了使紅薯苗看起來更精神些,爸爸就在水里泡了泡。誰知只賣出一小部分,剩下的第二天都死了。媽媽埋怨說:“不走小路不硌腿,不貪便宜不吃虧。你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河南·修武)
【第43句】:烏龜皎王八——自家人不識自家人
【第44句】:【二十四孝】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中華孝道的典范和樣板。那么,它始于何時,都包括哪些內容呢?二十四孝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版本,但不同版本重合的比例相當高。在現在流行的版本中,共包括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這二十四個故事,涉及的人物則有帝舜、郯子、老菜子、子路、閔損、曾參、漢文帝、董永、江革、黃香、姜詩、丁蘭、郭巨、楊香、蔡順、陸績、王裒、孟宗、王祥、吳猛、庾黔、唐夫人、黃庭堅、朱壽昌等二十四人。二十四孝的最后兩位——黃庭堅和朱壽昌都是宋代人,所以,這個版本的寫定不能早于宋代。一般認為,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輯錄,并且每個故事都賦詩一首,作為課訓童蒙的教材。不過,根據最近的研究,二十四孝至少在北宋中期就已經形成,甚至可能要到唐代。在宋代的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以孝子為主題的壁畫或磚雕,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不僅如此,保存在敦煌的唐末寫本中,已經出現了“二十四孝”的名目,其中甚至包括釋迦牟尼。看來,二十四孝故事的流傳不是一兩個人的有意創作,而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文化傳承。
【第45句】:【春雨落地,草苗一塊兒長】釋義:比喻各種力量同時興起。例句:人們全笑了,說:“不要緊。這叫春雨落地,草苗一塊兒長,廣大人民的抗日要求是很高的。明天高部長到那里去,整理整理就好了。”
【第46句】:【男兒沒性,寸鐵無鋼;女人沒性,爛如麻糖】(諺)男子沒有剛強的性格,就像鈍鐵無鋼一樣無用;女人沒有剛強的性格,就像爛麻糖一樣立不起來。指人無論男女,都必須自立自強,剛強而有個性。 也作男入無剛,不如粗糠。 男兒無性,鈍鐵無鋼。
【第47句】:半天云里掛口袋——裝風
【第48句】:【烏云遮不住太陽】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49句】:【娘家住不老,親戚飯吃不飽】(諺)閨女不能總住在娘家不出嫁;靠親戚家接濟,難以養活自己。指生活必須自立。
【第50句】:【名字有叫錯的,綽號沒有起錯的】(諺)綽號:也叫外號,根據人的行為特征起的另名。指人有什么行為,就起什么綽號,往往名副其實。
【第51句】:【落圈套】釋義:指中了對方預先安排好的計謀。例句:罷了罷了!我落在這畜生圈套里了。
【第52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是經常用到的一句俗語,意思是高人之外有高人,多用于批評告誡那些自以為高明的人。它源自于《敦煌曲·何滿子四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它告訴我們,當我們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出色、很優秀,但也不要驕傲,更不要自滿,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到處人才濟濟,很可能有人比我們在這方面更出色,更優秀。體育比賽中的一流高手,常有被名不見經傳的人打敗。所以,一個人,無論做什么,就算在一定范圍內很優秀了.但還要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應該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才是聰明人所為。別人就是一面鏡子,用別人的長處,照看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第53句】:白露寒露——兩露(路)子的事
【第54句】:【今日三,明日四】(慣)今天這樣,明天又那樣。比喻經常變換花樣。 也作“今朝三,明朝四”。
【第55句】:我們家正在蓋房子,花了很多錢,有兩萬元呢!家里快沒錢了,可爸爸的工廠又讓集資。“去哪兒借錢?”媽媽嘆著氣說,“唉!這真是‘窮漢碰上閏月年’啊!”(河南·尉氏)
【第56句】:葵花的盤子一老轉向
【第57句】:【嘴上缺個把門的】意為沒有阻攔,有話亂說。把門的,也 說:站崗的。浩然《山水情》:“你如今可不是學生了,還這么 任性,嘴上缺個把門兒的,可沒啥好處。”
【第58句】:鞭打綿羊過火焰山——往死里逼
【第59句】:【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怎樣千變萬化,本質上一樣。馬烽 西戎《呂梁英雄傳》:“吳為才一時勸解,一時威脅。軟一套, 硬一套,萬變不離其宗。”
【第60句】:【丟了芝麻,撿了西瓜】(慣)比喻得大于失。 也作“撒了芝麻撿個西瓜”。
【第61句】:拔了蘿卜栽上姜———茬比一茬辣
【第62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釋義:廖化:三國時蜀國將軍,武藝不太出眾。三國后期,蜀國名將相繼死亡,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比喻當地沒有出色人物或主事者,個別一般人物就擔當了重任或出了名。例句:“好比何來?”亭面糊學著鄉里說書的人的口氣。“好比無牛捉了馬耕田:好比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第63句】:村里跑運輸的人,一天能掙幾十元,而種莊稼的農民干一年也收不了多少錢。嬸子說:“這就叫龍行一步,鱉爬半年哪!”(山東·萊陽)
【第64句】:【 千中有頭,萬中有尾】謂事情再復雜,總有主次、原因、結 果。馬烽《劉胡蘭傳》:“千中有頭,萬中有尾。你是一家之 主,我就要和你算賬!”
【第65句】:【七十三,八十四】(慣)形容說話東拉西扯,嘮嘮叨叨。
【第66句】:【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活】修補瓷器,須用鉆石打眼。 此語意為:沒有把握,不說大話。類似的:沒有蘆葦葉,不敢 包粽子/沒有指甲,不攬蒜剝。王蒙《相見時難》:“俗話說, 沒有金剛鉆,就不敢攬瓷器活兒,我看中了,我娶定了,一切 條件由你!”
【第67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釋義:不是情趣相投的人,不會聚合成一家。例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口子又都比較膽子小,最怕惹是非。”
【第68句】:【潑水節】在影視劇中,看到潑水節很浪漫、很好玩、很開心。其實,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傣歷的年節,在農歷清明的后十天。關于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傣族家鄉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后來來了一個火魔,使傣族家鄉變得酷熱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連搶走了七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其中一個最小的叫依香。她聰明伶俐,為了除掉火魔,她設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歷六月(農歷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興時,假意奉承說:“大王,火、刀、劍、水,哪一樣武器都不能傷害你,你永遠活著該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極,便泄露了天機:“我只告訴你一個人,可千萬不能告訴別人。有一個辦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頭發,勒緊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機,輕輕地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頭就掉下來了。可火魔的頭一落地,馬上就著了火,滾到哪里火就燒到哪里。依香趕忙把其他六個姑娘叫來,輪流抱著魔頭,不讓魔頭落地。魔頭火熱滾燙,姑娘們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頭才死去。后來,傣族人民為紀念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歷六月(農歷三月)舉行潑水節。
【第69句】:【和顏悅色買人心】(諺)態度謙和,言談友善,就會得到別人的好感和支持。指待人和顏悅色是受人敬愛的重要條件。
【第70句】:【急驚風撞了個慢郎中】(慣)急驚風:中醫指小兒因高燒引起的驚厥、抽搐。比喻事情緊急,卻碰上了慢性子或漠然視之的人。 也作急驚風遇著個慢郎中。 急驚風偏碰著慢郎中。
【第71句】:【遠說不如樣子】比實物比空說有力量。劉澍德《橋》:“遠 說不如樣子比,今年我們每畝增產一成,自己就心滿意足 了,可是我省九個農業社有的增產二成,有的增產到三成 二!”
【第72句】:【兔兒踹壞了娑婆樹——月不好了】(歇)兔兒:傳說中月宮里的玉兔。娑婆樹:傳說中月宮里的桂樹。月:諧“越”。指事情越來越糟了。
【第73句】:【為人最怕老來貧】(諺)指人生最怕的是年老時貧困,無法生活。
【第74句】:【小報告】人們把告黑狀等目的不純的報告稱為“小報告”。這種“小報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見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上奏折參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職責的一部分。唐代時規定,由“下之所以達上的”官文書有“表、狀、箋、啟、辭、牒”等六種形式。到明代時,朱元璋通過改革,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許大臣之間寫秘密奏折,報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內容一定屬于機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曉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議之外的一種非正式文書,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強、無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參與等特點,類似于現在的小報告。從洪武時期實行密奏形式,永樂之后逐漸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圍更加廣泛。密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專制皇權,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報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條控制官員的信息渠道。但同時也為心術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機會和條件。被人暗算了,還不知道是誰。
【第75句】:【三打不回頭,四打連身轉】(慣)形容人反應遲鈍,懦弱膽小。 也作三答不回頭,四答和身轉。 三推不上肩,四推和身轉。
【第76句】:【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諺)力氣是靠不斷承受壓力增大的,不承受壓力就出不來力氣;臚量是在驚嚇中練大的,不經受驚嚇就出不來膽量。指人的力和膽是在艱難險阻中不斷增強的。 也作“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
【第77句】:【軍禮】“軍禮”即軍人的禮節氣,通常包括舉手禮、注目禮、舉槍禮等。軍禮瀟灑英姿,整齊劃一,甚是好看。軍禮最早是從英國開始的。當年,英國海軍在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凱旋的將士們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在大會上,女王親自為有功將士頒發獎章。當時,為了維護女王的尊嚴,特規定參加授獎將士不得平視女王,要用手背遮住眼部。這個動作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今天各國軍隊的軍禮。
【第78句】:【三步并作兩步】(慣)形容快步行走,步子邁得很大。 也作三步并兩步。 三步并成一步邁。
【第79句】:大年五更死了驢——不好也說好
【第80句】:食不多言,寢不多語。
【第81句】:【人敬有錢的,狗咬挎籃的】(諺)挎籃的:舊社會一手拖棍、一手挎籃沿街討飯的乞丐。指在金錢社會里,人情勢利,敬重的是有錢有勢的人,凌辱的是窮苦無告的人。 也作“人敬有的,狗咬丑的”。丑的:穿著又破又爛的窮人。
【第82句】:【出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83句】:【披著羊皮的狼】兇惡者偽裝成溫順者。香港阮朗《香港 風情》:“碧姬是瞎了眼睛,連披著羊皮的狼——她都愛!”
【第84句】:【專咬硌牙的鐵核桃】(慣)比喻專門整治態度強硬或難對付的。
【第85句】:【真人不露相】這句俗語在百姓當中的使用率較高。有本事的人一般平時不露才,關鍵時刻顯才能。人們會說:“這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那么,這個真人源自哪里呢?它源自佛教。大凡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羅漢室,唐代高僧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五百羅漢的由來。據說,摩揭陀國有一千個佛僧,其中五百個是凡夫僧,五百個是羅漢僧。國王無憂王對他們很敬仰,一視同仁。所謂羅漢僧,是指那些斷除了貪、欲之念,已得正果,不受生死輪回的佛僧。這五百羅漢僧平時不露其相,連無憂王也不知道他們是羅漢僧。在五百凡夫僧中,有一個名叫摩柯提婆的,經常發表一些違背教規的言論,影響了一大批佛僧。無憂王很生氣,想把一千佛僧全部淹死。這時五百羅漢僧才各顯本相,騰云駕霧而去,在迦濕彌羅國的一個山谷里隱居起來。無憂王知道后,又悔恨又懼怕,親自到羅漢僧隱居的地方向他們承認自己的過錯,并請他們回去。羅漢僧們不肯,無憂王便在國都建起一座寺廟,照五百羅漢僧的模樣塑了五百羅漢像流傳下來。這就是“真人不露相”的源頭。
【第86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此語一般兩句連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過去封建時代,用來激勵人們上進好學,形容讀書的重要性和好處。那么,它源自何處呢?它源自宋真宗的《勸學詩》,詩中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使他沒有想到的是,后來人們受其啟發,又續貂一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也不知道人們是有意逢迎皇帝,還是寒磣皇帝,反正“顏如玉”不如“黃金屋、千鐘粟”格調高雅。不管怎么說,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給冷落了。以上三句詩,無非是說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讀了書,有錢花;讀了書,有飯吃;讀了書,有嬌娘。有的少年為此追逐名利享受,誤入歧途。毛澤東也曾向少兒勸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才是正道。
【第87句】:【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釋義:經商刻薄的,不一定多賺錢;忠厚的,也不一定就蝕本。例句:那些和尚們也聞知秦賣油之名,他的油比別人又好又賤,單單作成他。所以一連這九日,秦重只在昭慶寺走動。正是: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第88句】:電視里播放廣告,我在一旁尖聲怪調地隨著學說廣告詞。媽媽嫌難聽,白了我一眼說:“嘴不尖學鷹叫。”(山東·平邑)
【第89句】:喜歡狗,狗舔口;喜歡貓,貓上灶——不識抬舉
【第90句】:【晚晌火燒云,明早曬殺人】(諺)火燒云:云朵火紅,像燒著了一樣。 指如果傍晚時分西邊天空云朵火紅,那就預兆第二天是個大晴天。 也作晚霞燒山尖,明個大晴天。 晚霞滿天要放晴,
【第91句】:一個書法家伯伯來我家看我寫字。我怕寫不好不敢寫,伯伯說:“寫字不怕丑,只要筆筆有。”(河南·博愛)
【第92句】:垃圾堆里的畫——廢畫(話)
【第93句】:【無事不登三寶殿】三寶殿,佛寺。去佛寺自是有求,表示 有目的而來。沈從文《邊城》:“無事不登三寶殿,坐了就一 定有話說!”
【第94句】:【狗屁不通】“狗屁不通”是一句不太文雅的俗語。對于不通事理、說話顛三倒四的人,人們常斥之為“狗屁不通”。其實這個俗語通常是指文理不通的話語或文章。那么,“狗屁不通”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是一句流傳中被訛變了的詞語,實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與其他動物不同,它沒有汗腺,但狗卻長有一條比較特別的舌頭,長長的、薄薄的。炎炎酷夏,狗借助于這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夏季常見到狗伸長舌頭吁吁喘氣,就是這個原因。“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一特點而言的。正因為狗皮密不透風,用以作床墊、椅墊,特別是狗皮褥子,可以隔潮,是冬季最佳的保暖用品。 “狗皮不通”的訛變,在于“皮”、“屁”諧音,所以就演變成“狗屁不通”。屁為污濁之物,對于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此貶之,以不雅對不雅,這意思倒是更為鮮明。所以人們將錯就錯,約定俗成,語雖不雅諷喻效果極佳。
【第95句】:笨鳥先飛——早入林
【第96句】:【蛇入竹簡——曲性猶在】(歇)曲性:彎曲的本性。本指蛇爬行時總是身體彎曲前進,轉指人的壞本性還在,改變不了。
【第97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諺)指只要有青山在,自然就有樹木,有樹木就不愁沒有柴火。比喻只要保住基本力量,就不愁得不到發展。 也作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 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98句】:【左不是,右不是】(慣)指怎么做也不合適,不知怎樣才好。
【第99句】:【殺人不見血】(慣)殺了人連血跡都沒有。形容人很陰險,害人不留痕跡。
上一篇:說到心坎的文案最新經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