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釋義: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 例句:文如月小聲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把鎖,還得馬廠長那把鑰匙才能開。我去找馬廠長?!?/p>
【第2句】:頭上安頭比喻事物累贅繁復,弄巧成拙,稱為頭上安頭。如宋代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添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蓋屋?畢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逼湟饬x與“畫蛇添足”相似。這個俗語本于禪宗?!毒暗聜鳠翡洝肪硎d:唐代有個元安禪師,是著名的臨濟宗義玄禪師的弟子。元安在臨終時對大眾說:“我不是明天就是后天要同你們告別了,今有一事問汝等:若道這個是,即頭上安頭;若道這個不是,即斬頭求活?!彼^“這個”,就是禪宗“直指”的“心印”,教中稱為“平等不二”的本體——“如如”?!靶挠 被虮倔w是不能通過“理路”去進行思量分別的。說有,就是“增益謗”,喻如“頭上安頭”;說無,就是“減損謗”,喻如“斬頭求活”。
【第3句】:【饑梳頭,飽洗澡】(諺)餓著肚子梳頭,吃飽了飯洗澡。指梳頭宜在飯前,洗澡宜在飯后。
【第4句】:【英雄難脫美人手】(諺)指英雄人物往往會因迷戀女色而喪失斗志,或落入“美人計”圈套。 也作“英雄難過美人關”。
【第5句】:勤,來源于目標的遠大;奮,來源于決心的堅定
【第6句】:導師最早見于佛經,其本義是引路的人。如《百喻經·殺商主祀天喻》:“人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后可去?!狈馂樽尡娚酝局獨w,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正如《佛報恩經·對治品》所說:“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檠徑,使得無為,常得安樂?!逼兴_亦可稱“大導師”。如《華嚴經》謂:“一切菩薩為大導師,引諸眾生,人佛法門?!苯裢ǔV冈趯W校中負責指導學生學習和教育的老師。如周尊攘《桂林尋夢》:“我的班導師就是從桂林來的?!币仓杆枷?、學術等方面的指導者。如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大家都不免要想做青年的新的導師,而誠實的愿意做一個‘革命軍導師’的,卻是魯迅?!?/p>
【第7句】:井底之蛙,所見不大;螢火之火,其亮不遠
【第8句】: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
【第9句】:無志山壓頭,有志人搬山。
【第10句】:【表面上仁義道德,骨子里男盜女娼】見“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第11句】:居家不得不儉,創業不得不勤
【第12句】:【插起招軍旗,就有吃糧人】 招軍旗:古時招募士兵用的旗幟。吃糧人:指吃糧餉的士兵。插起招軍的旗幟,就有人應招參軍。也比喻總會有人響應。 例句:“插起招軍旗,就有吃糧人?!庇袀€吳先生是在閻錫山部下當過旅長的退職軍官,家里很富,才死了老婆。他在姐姐廟大會上見過小芹一面,愿意續她,媒人向三仙姑一說,三仙姑當然愿意。
【第13句】:菜無心必死,人無心必亡。
【第14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第15句】:莫學桐樹半年綠,要學松柏萬年青
【第16句】:【端誰的碗,受誰管】 釋義:吃誰的飯,給誰干活,就得受誰管。 例句:張楓林欲擒先縱,故意拿捏著說:“端誰的碗受誰管。人家蹺起腿來比咱們腦袋都高,不斗意氣,不生閑氣,閉著眼睛活著吧?!?/p>
【第17句】:【水火不留情】 釋義:水災、火災殘酷無情,給人造成的損失大。 例句:飼養員笑嘻嘻地說:“沒事兒。我活這么大年歲了,還不知道水火不留情?你就放心吧!”
【第18句】:【香餑餑】“香餑餑”一詞現在使用頻率很高,指受重視、受人待見、受歡迎的人或事物。那么,“香餑餑”是什么樣的東西呢? “香餑餑”源自滿族對面食的稱呼。滿族早期以漁獵經濟為主,但農業經濟所占比重是逐漸上升的,滿族早期種植的糧食以雜糧為主,包括小米(谷子)、黃豆、高粱、玉米、稷等,滿族的發祥地東北現仍種植這些莊稼。這些糧食磨成面做成各種面食,滿族人把用面粉做成的饅頭、包子、餃子等面食統稱為“餑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餑餑有:豆面餑餑、蘇子葉餑餑、搓條餑餑、黏米餑餑、薩其瑪(又稱油炸條餑餑)、哎吉格餑餑、菠蘿葉餑餑、酸餑餑、牛舌餑餑等等。 可以看出滿族人做的餑餑種類繁多,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同時也體現了滿族飲食文化的特色。 餑餑之所以香,從滿族的習俗可知其意。滿族祭祀時要用各種餑餑,在《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中,對祭祀時所用祭品有明確規定:每歲春秋二季祭,以搓條餑餑供獻,五月以椴葉餑餑供獻,六月以蘇子葉餑餑供獻……從這段文字記載來看,滿族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餑餑為主。另外,結婚時要吃“子孫餑餑”(即餃子),以示早生貴子。辦理喪事也吃多種餑餑。從這些風俗當中可以看到餑餑在滿族民間習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然很吃香了。在今天,以瘦為美,減肥成為時尚,雜糧面食當然更是“香餑餑”了。
【第19句】: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燒香禮佛是佛門的早晚常課,是平時積德修行的具體表現之一。如果平時恣意妄為,一旦到生死關頭或大難臨頭,匆忙求佛,自然難以解脫了。據宋代張世南《游宦紀聞》載:“云南之南一番國專尚釋教,有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便貰(赦)其罪。”佛教以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為懷,雖是有罪而平時不燒香的人,只要他虔誠懺悔,止惡修善,還是可赦其罪,獲得安慰和解脫。又據宋代劉敞《中山詩話》載:王安石曾與沙門道因戲對云:“投老欲依僧。”道因對云:“急來抱佛腳?!?/p>
【第20句】:【各有各的牢籠計,各有各的跳墻法】(諺)牢籠計:嚴防固守的計謀。跳墻法:越墻進入的辦法。指你有你的守法,我有我的攻法,各有各的手段和計謀。 也作“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
【第21句】:【媒妁之言】現在,雖然提倡自由戀愛,但是還有很多人要經過別人介紹,特別是信息時代又出現了很多宅男宅女,癡迷網絡生活,缺少人際交流,所以,媒妁之言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消失。不過,媒妁之言不再是媒婆的專利,也有同事或親朋,或者婚介機構。 婚姻需要媒妁之言,源自《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意思就是若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和自己喜歡的人私會,那么,爹娘和社會人七都會輕視她(他),認為是不遵守禮教。在那種禮教下,使得女性受盡委屈,只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新中國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子才從舊婚姻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第22句】:【身熱怕加衣】(諺)比喻人已經承受著煩難的困擾,最怕的是再增添新的更大的麻煩事。
【第23句】:【看破紅塵】“紅塵”,原指繁華熱鬧的所在。如漢·班固《西都賦》:“紅塵四合,煙云相連?!庇秩缣啤⒂礤a《元和十一年戲贈看花諸君》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佛教所說的“塵”,系譯自梵語pajas,意為污染,謂能污染人的真性?!皦m”又與“境”同義,指外部一切感知認識的事物。佛教認為,塵境是一心所變現的,并非真正的客觀實在,屬于虛妄的“似外境現”。后因以紅塵指虛幻的塵世間。如《紅樓夢》第一回:“原來是無才補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彼渍Z看破紅塵,謂看透塵世的虛妄污濁,不足留戀。常用以形容達觀、灑脫。如《鏡花緣》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約我,卻一人獨往,豈非看破紅塵,頓開名韁利索么?”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序:“看破紅塵的老漢,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難受?!保ɡ蠲鳈啵?/p>
【第24句】:拋頭露面舊時指婦女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封建道德認為是不體面的事。清代俞萬春《蕩寇志》第七二回:“至于小女,素日亦不拋頭露面,今日因他的母親陰壽,故到玉仙觀里進香,不意弄…這等事來。”川劇《柳蔭記》:“嘿,自古以來,女子應該謹守三從四德,豈能拋頭露面,有玷門庭?”現在泛指公開露面。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八章:“他在暗里給他拿點子,鼓勁兒,倒比自己拋頭露面強得多。?!彼未怯蕖短撎煤蜕形陌浮罚骸傲R豐干,是者漢。竹筒盛菜桓,指出教人見。其實只要知機,不欲彰頭露面?!币馑际牵簠⒍U的目的在于掌握對方的機鋒,不是為了顯露自己。
【第25句】:枕頭不選對,越睡人越累。
【第26句】:拉弓要膀子,唱曲要嗓子。
【第27句】:【東方不亮西方亮】 釋義:這個地方不行,別的地方就會行。 例句:趙編輯給他打氣:“不過,好在現在出版社很多,‘東方不亮西方亮’,你們不妨再拿到別的地方試試……”
【第28句】:【無中生有】“無中生有”指把沒有的說成有的,憑空捏造,栽贓陷害他人。這個詞源自道家學說,原是一種哲學思想,并無貶義。 道家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從“無”開始的。從“無”生出“有”,又從“有”發展成萬物。《莊子·齊物論》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個開始,在開始之前有一個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的形態是“有”,在“有”之前是“無”,還有連“有”和“無”都沒有的“無”。 莊子這話聽起來有點玄。不過老子早就說過:“玄而又玄,眾妙之門。” 道家認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兑捉洝芬舱f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無窮。但是事物一開始,首先是“無中生有”。 后來“無中生有”雖是貶義,但用到兵法當中卻是克敵制勝的法寶,“無中生有”是三十六計當中的重要一計,常能收到出人意料之戰績?!度龂萘x》中“蔣干中計”就是運用的“反間計”,也是“無中生有”之計?!霸鲈钣嫛薄ⅰ皽p灶計”都是“無中生有”之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無中生有”編造事實,中傷朋友或同志。
【第29句】:【有緣】指事物互相作用、依仗的關系。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只有在一定的條件關系中才能產生、變化,稱為“緣起”。如樹,便是由陽光、空氣、水份、枝干、花葉等各種緣和合而生成的?!秷蠖鹘洝肪砥哒f:“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痹诜鸾浿?,有緣多指信入佛法而得度的有善根的人。此外,遇法寶出現,與高僧往來等,也稱有緣.如南朝梁·簡文帝《奉阿育王寺錢啟》:“牙床白繖,無因不暏;金瓶寶函,有緣斯出?!庇秩缣啤に究請D《贈岑上人》詩:“巡禮諸方遍,湘南頻有緣。”亦泛指有機緣和條件。如《三國志·魏志·董昭傳》:“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況今有緣,宜通其上事并表薦之?!庇痔刂赣幸鼍?,亦作“緣會”。如唐·元稹《遣悲懷》詩:“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俗語中又有“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這句話的含義偏于上半句,意思是人與人相逢結交都是彼此間有緣。如《水滸傳》第三五回:“宋江聽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又多專指男女間結為良緣。如明·朱鼎《玉鏡臺記》第四出:“孔雀屏開燭影紅,會看佳婿近乘龍。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保ɡ蠲鳈啵?/p>
【第30句】:【斧頭再鋒利,剖不開頭發絲】 釋義:比喻本事再大,也有對付不了的難題。 例句:真是斧頭再鋒利,剖不開頭發絲;共產黨再厲害,也改變不了千年萬代的老規矩!
【第31句】:【把禿尾巴母雞當成鳳凰】 釋義:比喻過高估價或過分重用。 例句:只見賈有富猛地跳起來,嘩啦一聲,把桌上的酒杯、酒瓶和盤子、碟子一掃落地,咆哮如雷:“什么施工員,把禿尾巴母雞當成鳳凰!”
【第32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釋義:年輕夫妻眇架,很快就會忘掉。 例句:“唉呀,嫂子,別生氣了。你沒聽人家說嗎,‘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p>
【第33句】:【囚人夢赦,渴人夢漿】(諺)赦:赦免。漿:湯水。囚犯常夢到自己被赦免釋放,口渴的人常夢到有湯水供自己喝。指心里想什么,就容易夢到什么。
【第34句】:【晴天還要防陰天】見“好天也得防陰雨”。
【第35句】:【驚開六葉連肝肺,唬壞三魂七魄心】(慣)形容極其害怕、震驚。
【第36句】:【滑天下之大稽】(慣)滑稽:逗人發笑。指天下最可笑而荒唐的事情。含譏諷意。
【第37句】:自稱好,爛稻草.
【第38句】: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
【第39句】:【拿著雞毛當令箭】 釋義:比喻把別人隨便講的話當作命令一樣來對待,或把小事當成大事。 例句:“俺就得問,這是俺們民兵的責任!”“哼!別拿著雞毛當令箭,你爹見著俺還得讓三分。”
【第40句】:【求佛求一尊】大乘認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拜佛當至誠專一。俗語“求佛求一尊”,比喻遇事不要亂求人,看準后,誠心誠意去求一人就可以了。如張恨水《金粉世家》第八六回:“你總不學一點交際手段,怎樣混得出來?連七爺這樣好說話的人,都不高興了,別人還行嗎?求佛求一尊,你這樣子,還是請七爺多幫忙吧?!保ɡ蠲鳈啵?/p>
【第41句】:【烏龜有肉在肚子里頭】(諺)烏龜的肉不在表層,而是在內里。比喻老謀深算之徒的陰險詭計埋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發現。
【第42句】:【東葫蘆扯到西架上】 釋義:借指把不相干的事混在一起。 例句:“嘿嘿嘿!這叫把東葫蘆扯到西架上了!”老隊長不以為然地笑笑……
【第43句】:【道具】僧人所用的器具。如比丘所穿的“三衣”,隨身備用的“六物”、“十八物”等?!吨邪⒑洝丰尩溃骸八钗锟少Y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菩薩戒經》釋道:“資身順道之具。”僧人所用之物,必須符合佛教的道理和戒律,故稱“道具”。道具和法器的概念是有區別的。道具一般是指僧人個人日常所用之物,而法器是指在法事活動中所用之物。《敕修百丈清規》所列道具有:三衣、坐具、便衫、裙、直綴、缽、錫杖、拄杖、拂子、數珠、凈瓶、濾水囊、戒刀。今則以道具指戲劇、電影等演出中的舞臺用具。(李明權)
【第44句】:【拿了雞毛當令箭】(慣)令箭:古時軍中發布命令時用作憑據的東西,形狀似箭。本指假借名義,發號施令。比喻把別人不重要的話當作命令來執行。 也作拿著雞毛當令箭。 雞毛當了令箭。 拾到雞毛當令箭。
【第45句】:【頭白可種桃】(諺)人到年老發白時,栽種桃樹還趕得上吃桃子。指桃樹結果實比其他果類樹木快。
【第46句】:打空拳費力,說空話勞神.
【第47句】: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第48句】:【三日不好兩日好】(慣)指人的病情時好時壞。 也作“三日好兩日不好”。
【第49句】:【豬八戒玩老雕——各好一路】(歇)老雕:猛禽,嘴成鉤狀。指各人有各人的愛好。
【第50句】:【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 釋義:比喻進退兩難。 例句:一時間,他真有點像“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
【第51句】:【報喜不報憂】 釋義:只說好的,不說壞的。比喻虛報成績。也說“報吉不報兇”。 例句:“會不會因為馬之悅去年犯了錯誤,現在想要討好、表功,故意跟自己報喜不報憂呢?”
【第52句】:賊去關門比喻出了事故才去防范。《紅樓夢》第一一二回:“天已二更,不言這里賊去關門,眾人更加小心,不敢睡覺。”《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丈夫的品行也丟了,他的聲名也丟了,他還在那里賊去關門,明察暗訪。”語本《景德傳燈錄,法瑤宗一禪師》:“僧日:‘若不遇于師,兒成走作。’師日:‘賊去后關門。”’笑面夜叉比喻面容和善而內心險惡之人。陸游《老學庵續筆記》:“蔡元慶對客喜笑,溢于顏面,雖見所甚憎者,亦親厚無間,人莫能測,謂之‘笑面夜叉’。”蔡元慶一作“蔡元度”,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一》:“建中靖國元年,侍御史陳次升言章,以蔡元度為笑面夜叉?!币共?,梵語Yaksa,佛經中一種形象丑惡的鬼,勇健暴惡,能食人,后受佛之教化而成為護法之神,列為天龍八部眾之一?!毒S摩詰經·佛國品》:“并馀大威力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等悉來會坐。”鳩摩羅什注:“(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乍馬施,故能飛行。”
【第53句】:【二姑娘頑老雕——架不住】(歇)頑: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第54句】:【不會做官看前樣】(諺)指不熟悉當官的事,只要看看以前的種種事例,也就知道該怎么做了。也泛指多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就可知道如何從政。
【第55句】:雙橋易進,獨木難行
【第56句】:【豬八戒擺手兒——不伺猴】(歇)豬八戒:《西游記》中人物,原是天界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貶,誤投豬胎,變成豬的模樣,后與孫悟空、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成為孫悟空的師弟。猴:即孫悟空,原是花果山上的猴王,諧“候”。指甩手不干。
【第57句】:要學蜜蜂采百花,問遍百家成行家
【第58句】:【拴不到一個槽上】(慣)形容兩個人合不來。
【第59句】:【人怕逼,馬怕騎】見“馬怕騎,人怕逼”。
【第60句】:屋里兄弟各條心,千家萬財化灰燼
【第61句】:【五谷不分,四體不勤】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第62句】:【老壽星】我國自古以來都把長壽老人尊稱為“老壽星”。民間有一“壽星圖”,形成了老壽星的固定像:長額突出,美髯長須,容光煥發,精神矍鑠,手托鮮紅的壽桃,懷抱一根龍頭拐杖,慈祥和善,笑瞇瞇地出現在青松、鹿群、桃林之中。現在,老人做壽,兒孫獻上壽桃,應該來自壽星圖。 那么,“老壽星”源自哪里呢?據古書記載,“壽星”本是一種星座的名字,又名“南極老人星”。由于它的“壽”字應了人的年歲長久,而星星猶如日月經天,永不泯滅,所以人們愛把“三壽”老人(即上壽100歲、中壽80歲、下壽60歲)統稱為“老壽星”。
【第63句】:【無量壽】無量壽極言高壽,長生不老。源出佛教《觀無量壽佛經》“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無量壽佛為阿彌陀佛的意譯?!稛o量壽經》中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第十三愿為“壽命無量愿”。唐·張說《奉和同皇太子過慈恩寺》之一:“愿君無量壽,仙樂屢徘徊”。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米元章書無量老人詩句:“余家有米元章書‘長壽閹’三字,后題兩句‘人是西方無量佛,壽如南極老人星’不知古人之詩句,或元章自作也。”(李君岡)
【第64句】:【君子一言,快馬一鞭】(諺)指重然諾、講信用的人,一言出口,必定實行,絕不中途反悔,就像快馬上道,只需一鞭便不再停蹄一樣。
【第65句】:【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諺)在家中一切事都好辦,出門在外,隨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舊指出門在外,總不如在家方便。
【第66句】:【粉身碎骨】其意原指為求佛法而不惜生命,《大品般若經·菩薩陀波侖品》說,有一菩薩在求法時,“自恨無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長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藥,即時敲骨出髓,賣與長者,以所得金,買種種花香供養于佛。”唐·玄覺《證道歌》亦說:“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焙筠D變為忠貞于某一事業或某一人物。唐·顏真卿《馮翊太守上表謝》有“誓當粉身碎骨,少酬萬一”;北宋·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有“洗心改過,粉骨報效”句;明·于謙《石灰詩》:“千錘百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膾炙人口。(純一)
【第67句】: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
【第68句】:沒錢時挨餓,有錢時耀闊.
【第69句】:【鐵樹也有硬蟲攢】(諺)即使是鐵樹,也會有硬蟲鉆得進。指再堅硬的東西也有蟲能咬。
【第70句】:【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說好,轉指見了東西不分好壞,都說是好的。
【第71句】:【買賣攪莊戶,日子必定富】(諺)攪:攪和。莊戶:務農種田的人家。指種地兼做生意,是發財致富最有效的門路。
【第72句】:【火燒屁股——慌了手腳】(歇)形容情勢急迫,人驚慌失措。
【第73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第74句】:【金剛廝打,佛也理不下】(諺)金剛:佛的侍從力士。金剛要是互相打起來,佛也調和不了。比喻內部鬧起糾紛來,有權威有地位的人物也難以排解。
【第75句】:活著為眾人,生命值千金;活著為個人,不如一根針
【第76句】:水頭不渾水尾清,水頭不清水尾渾
【第77句】:泉水不息,井水不枯.
【第78句】:【病好打太醫】 釋義:太醫:皇家的醫生,也用于對一般醫生的尊稱。比喻自己的目的一達到,就丟掉或打擊幫助自己的人。 例句:“而今過上好世道就不能過河丟拐棍,病好打太醫,你說,政府哪件事偏待過你?”
【第79句】:【小姐】“小姐”現在一般指未婚女子。《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對未婚女子的一種尊稱,多用于外交場合”。然而“小姐”這個稱呼原非美稱,更沒有尊敬的意思。據清代學者趙翼《陔余叢考》稱:宋時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又據錢惟演《玉堂逢辰錄》中說:小姐之稱起于茶酒宮人韓小姐,是宮婢人名也。而蘇東坡則有《成伯席上贈妓人小姐》詩,可見,宋代妓女也稱“小姐”。小姐作為尊稱,始于明代,當時朱有敦《元宮詞》中有“簾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來”的詩句。從此便把“小姐”作為深閨女子的代稱了。 不過,當今黃、賭、毒又沉渣泛起,人們又習稱“三陪女”為小姐了,弄得正經的“小姐”一詞名聲掃地,良家閨秀避之不及,歷史兜了個圈又回到原地。
【第80句】:【吃眼前虧】(慣)指立刻就受到傷害。
【第81句】:【真實】“真實”的反面是虛妄、虛假。與事實完全符合,沒有虛假的成分,稱為“真實”。如《心經》謂:“般若波羅密多(意謂大智慧可達到解脫的彼岸)……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狈鸾桃嘤谩罢鎸崱敝肝ㄒ徊蛔?、與萬法同一的本體。本體與變幻的現象相對而言,也稱“真如”、“法界”,在佛稱“法身”,在眾生稱“佛性”,在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稱“法性”。所謂“唯一真實,不可思議,名一真法界”(《三藏法數》)。又如清·吳偉業《贈愿云師》:“世法夢幻,唯出世大事,乃為真實?!焙笠嘤谜鎸嵄硎菊嫘膶嵰狻H缑鳌だ钯棥稄蜅疃ㄒ姇罚骸吧w真實下問,欲以求益,非借此以要名,如世人之為也?!币仓盖宄媲?。如明·馮惟敏《不伏老》第二折:“且是眼花花的,怎生去看得真實?!庇秩鐥钏贰逗J小罚骸斑@真實的海市并非別處,就是長山列島?!保ɡ蠲鳈啵?/p>
【第82句】:【缸里擲骰子——沒跑兒】(歇)骰子:又稱“色子”,賭具,用骨、木或塑料等制成的小立方體,六面分刻一至六點。本指骰子滾不到哪兒去,轉指人陷入困境無法解脫,或者跑不掉。
【第83句】: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第84句】:善男信女為善男子、善女人的簡稱,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稱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稱?!吧啤毕祵π欧鹇劮ǘ猩茦I者的美稱。《雜阿含經》卷三十中,對比丘稱善男子;大乘經典中,稱菩薩為善男子,對比丘則稱其名?!督饎偨浟g疏記》:“善男信女有二義:一以人稱……一以法喻?!泵鞔旰甏髱熞苍凇栋浲咏浭琛分校汀吧啤弊峙e出兩義,一為宿生之善因,一為今生之善類?!澳信蓖ㄖ妇l素利鈍及六道中一切有情的眾生。一切男女,今得聞法者,必因宿世中積修善根,故稱善男、善女。
【第85句】:【 聞名不如見面】久聞其名,見面得到證實。周立波《暴風 驟雨》:“張主任就是你?早就聞你大名了,真是聞名不如見 面?!?/p>
【第86句】:【肥處割膘,瘦處添油】(慣)膘:肥肉。形容不偏不倚,很公正。
【第87句】:【放屁都不會放個響的】(慣)譏諷人沒本事,說話、做事沒有分量。
【第88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 釋義:比喻人雖年輕或沒有名氣,卻很有本領。 例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我聽說那岳元帥十三歲在內黃歲武考,獨占鰲頭。
【第89句】:理還理,情還情,黑白是非要分明
【第90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見“行行出狀元”。
【第91句】:【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 釋義:比喻在富裕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不出意志堅強的人。 例包:我對閨女說,不是你爹無情,這人一生一世,不鍛就煉不出心來,不闖就造不出真正的人來,男的女的都不例外,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所以我對丫頭說,你爹就算能找到門路,我也不去找,不把你摔打成了不算數!
【第92句】:【猴子穿馬褂,裝貴人】 釋義:比喻諷刺人冒充尊貴的人。 例句:我那是什么地方?能讓你正經嗎?一天不理人,閑言冷語都來了。臭派頭,窮講究,肚子里全是草,猴子穿馬褂,裝貴人。你受得了嗎?
【第93句】:【聽三不聽四】(慣)指聽人說話沒聽全,不明其意。
【第94句】:兒女都是父母身上肉。
【第95句】:【人活臉,樹活皮】(諺)人活著,就憑著一張知榮知恥的臉面;樹活著,就憑著一層通脈護樹的外皮。 指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有名節,有人品。 也作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 人活臉面樹活皮。
【第96句】:入流梵文Srotapanna(須陀洹)的舊譯,意譯預流、人流。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謂初人圣人之流。《金剛經·一相無相分》:“須陀洹,名為人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焙蠖嘀妇o跟時流,或列人流品。如《南齊書·王僧虔傳》:“謝靈運乃不倫,遇其合時,亦得人流?!币仓讣尤肽硞€行列。如魯迅《南腔北調·題記》:“真的,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
【第97句】:【菩提樹】“菩提樹”是經常碰到的一個名詞,特別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菩提樹是佛教中的圣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碧瞥跄?,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關于菩提樹的偈子,流傳甚廣。那么,菩提樹到底存在不存在呢?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覺樹”、“道樹”、“思惟樹”、“佛樹”,屬于??疲a于東印度,為常綠喬木。其葉呈心形而末端尖長,花隱于球形花囊中,花為囊熟時呈暗橙色,內藏小果。 “菩提”為古印度語(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菩提樹與佛教淵淵頗深,據傳說,兩千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輕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于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佗。所以,后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圣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第98句】:對牛彈琴譏笑講話不看對象或對不明事理的人講道理,白費唇舌如《鏡花緣》第九十回:“對牛彈琴,牛不入耳,罵的很好,咱們一總再算帳?!边@句俗語出于中國第一篇佛教論文,即漢代的《牟子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倍U宗亦用此語,如《續傳燈錄·汝能禪師》:“對牛彈琴,不入牛耳。?!敝傅氖嵌U師說法不塒根機,達不到效果。義如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對牛彈琴’這句話,含有譏笑對象的意思。如果我們除去這個意思,放進尊重對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譏笑彈琴者這個意思了。為什么不看對象亂彈一頓呢?”
【第99句】:【只揀有頭發的抓】(慣)比喻專門挑能夠撈到好處的事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