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裹腳布——又臭又長】見“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
【第2句】:【凍死迎風(fēng)站,餓死不折腰】 釋義:窮要窮得有骨氣。 例句:我家從老爺爺那輩,傳下來兩句話:“凍死迎風(fēng)站,餓死不折腰。”窮要窮個骨頭硬,直個兒。
【第3句】:【一腦門子官司】(慣)形容人氣不順,想吵架。
【第4句】:【狹路相逢勇者勝】見“兩軍相遇勇者勝”。
【第5句】:【君子報仇,直待三年;小人報仇,只在眼前】(諺)指君子報仇要深思熟慮等待時機,小人報仇往往會操之過急。
【第6句】:【萬年歷】在歷法中,大家都知道有一個“萬年歷”可推算出前、后若干年的具體日期。由于前后跨度時間長,人們稱之為“萬年歷”。其實,這是對“萬年歷”一詞來源的誤解。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jié)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jié)令定準的打算,但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蔭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設(shè)計了一個測日影計時間的日晷,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fā)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fā)現(xiàn)每隔360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fù)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fēng)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于是,祖乙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創(chuàng)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天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fù)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敝廊f年創(chuàng)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xiàn)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fù)始,祈請國君定個節(jié)吧?!弊嬉艺f:“春為歲首,就叫春節(jié)吧?!睋?jù)說這就是春節(jié)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fù)一年,萬年經(jīng)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頭銀發(fā)。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jù)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原來,《萬年歷》是以創(chuàng)立者的名字命名的。
【第7句】:【省了一把鹽,酸了一缸醬】(諺)制醬需鹽,為節(jié)省一把鹽,卻使一缸醬發(fā)酸報廢。比喻在不該節(jié)省的地方節(jié)省,結(jié)果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第8句】:【老太太坐牛車——慢透了】(歇)指做事進度太慢,或動作太遲緩。
【第9句】:【藥醫(y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yī)】(諺)藥只能治可治之病,不治之癥是無藥可施的。指再高明的醫(yī)生,再名貴的藥物,功能都是有限的。
【第10句】:【黃忠人老心不老】 釋義:比喻人老志不衰。 例句:好啊!咱說這年紀上了,再趕不上世道兒。誰知道又要組織群眾,發(fā)動群眾、開展游擊戰(zhàn)爭!日本鬼子,你來吧!咱黃忠人老心不老!
【第11句】:【醬油碟子跟著蹄子——拖拖就拖干了】(歇)蹄子:方言,肘子。 肘子的肉較厚,蘸碟子里的醬油,蘸不了多少次就蘸光了。指錢財很快就消耗完了。
【第12句】:【瞎子害眼——也就是這么回事】(歇)害眼:生眼病。指事情反正已經(jīng)這樣,沒有什么了不起,不必在乎。
【第13句】:【半天云頭掛口袋——裝風(fēng)】(歇)風(fēng):諧“瘋”。指裝瘋賣傻。 也作“半天云里吊口袋——裝瘋”。
【第14句】:【船過大悲口,鹽方是你的】 釋義:大悲口:在四川省巫溪縣境內(nèi),溪心有兩巨石相對,水流湍急,船只經(jīng)常遇險沉沒。船過得大悲口,船上裝的鹽才算是貨主的。形容大悲口水情險惡,航行艱難。 例句:大悲口:在郡西十六里,溪心兩巨石相對峙,上廣下狹,故名,行人乞靈之祠也。諺云:“船過大悲口,鹽方是你的。”
【第15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諺)指只要有青山在,自然就有樹木,有樹木就不愁沒有柴火。比喻只要保住基本力量,就不愁得不到發(fā)展。 也作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 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16句】:【好人不長壽,賴人活不夠】(諺)指好人安分守己,正道直行,卻往往早死;壞人為非作歹,橫行霸道,卻往往長壽。 也作好人沒長壽,賴人活不夠。 好人命短,壞人命長。
【第17句】:【有藥敷在疼處,有話說在明處】(諺)藥用在疼處,見效快;話說在明處,少懷疑。指有話擺在明處說,不要背后說閑話。也指說話要直截了當,不要吞吞吐吐。
【第18句】:【老虎借豬,有進沒出】 釋義:強行奪取,不付代價。 例句:“連個價錢也不容說定,就硬逼著把豬宰了??墒侵两?,連一文錢也不給。”說到這里,她揩著眼淚說:“大老板呵,你替我們想想,這不是合著了那句老話‘老虎借豬,有進沒出’么?”
【第19句】:【丑八怪】“丑八怪”這一俗語形容某人長相丑陋。說起丑陋,人們就聯(lián)想到豬八戒。其實這個詞原來并不是指相貌的,它源自“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畫風(fēng)相似的一批人,“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所指人物也不盡相同。據(jù)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其中李玉芬《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來的八人為準,即汪土慎、鄭燮、高翔、金農(nóng)、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 八怪中尤以鄭燮、金農(nóng)、汪士慎最為有名。這些人在當時所謂正統(tǒng)畫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所以被蔑稱為“丑八怪”。然而,他們的怪異又人情人理,很被廣大百姓喜愛,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畫家和上層社會所攻擊、所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眾喜愛,名氣大振。特別是鄭燮(鄭板橋),愛民如子,他有詩句為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占聲。” 后來被人們喜愛的“揚州八怪”竟然演變出“丑八怪”一詞,簡直是對揚州八怪的褻讀。不過,人們把這種藝術(shù)上的怪異當做相貌了,與揚州八怪已無干系,約定俗成,就流傳開了。
【第20句】:【掀被頭討屁臭】(慣)比喻自找倒霉,自討沒趣。
【第21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第22句】:【一手托百家】(慣)一手:指一人。比喻一個人所做的事關(guān)系到眾多人家的利益。
【第23句】:【臨崖立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見“船到江心補漏遲”。
【第24句】:【冰人】在古代媒人又被稱為“冰人”或“大冰”。媒人一般都是熱心腸,怎么反倒稱為“冰人”呢? 這一稱呼最早見于《晉書·索統(tǒng)》中的一段故事:孝廉令狐策有一天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詢問圓夢的解釋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主陰陽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人陽語陰,主為人說媒,因而你當為人說媒,冰河開了,婚姻也就成了。 由此,后人稱媒人為冰人。
【第25句】:【馬前諸葛亮——啥也少不了你】(歇)馬前:事前。指對方管事太多,什么都要過問。常含責(zé)罵意。
【第26句】:【乞食身,皇帝嘴】(慣)乞食:討飯。指人窮嘴卻饞。
【第27句】:【隔著皮兒看不透瓤兒】(諺)瓤(rang):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指隔著表層看不透內(nèi)里。比喻人或事物的內(nèi)情與本質(zhì)不容易了解清楚。 也作“隔著皮看不見瓤”。
【第28句】:【柴經(jīng)不起百斧,人經(jīng)不起百語】(諺)木柴再硬,也經(jīng)不住斧百次砍斫,定會劈開;人再固執(zhí),也經(jīng)不住上百次的勸說,定會回心轉(zhuǎn)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會生效。
【第29句】:【吃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見“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30句】:【過河丟拐棍,病好打太醫(yī)】(慣)太醫(yī):皇家的醫(yī)生。比喻事成之后便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第31句】:【狼到天邊不改性】 釋義:比喻壞人本性不改。 例句:狼到天邊不改性,會同我們一條心?十年來,我們的人怎么死的,我兩眼怎么瞎的?他們比狼還狠十分!
【第32句】:【錯把紅土當朱砂】 釋義:比喻看不準,把差的當成好的。 例句:“那我也得親眼相看相看?!被ㄈ沔移ばδ?,“媒婆子一張嘴,裝罷神來又鬧鬼;我倒不是信不過小姑奶奶熱心腸兒,好心眼兒,就是怕小姑奶奶自幼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只見過井口大的天,錯把紅土當朱砂?!?/p>
【第33句】:【賊去了關(guān)門】(慣)去:離開,離去。財物被賊偷走后才關(guān)門。比喻事后才采取防范措施。 也作賊走了才關(guān)門。 賊走了才拴門。
【第34句】:【捂蓋子】(慣)比喻掩蓋真相,不許別人揭露矛盾或揭發(fā)壞人壞事。
【第35句】:【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見“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
【第36句】:【癱子掉在井里——撈起也是坐】(歇)癱子:肢體癱瘓的人。坐:諧“做”。指事情反正要做。也指事情反正就是這樣,怎么都行。 也作“癱子落井——撈上來也是坐”。
【第37句】:【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諺)比喻前人開創(chuàng)事業(yè),子孫后代因之享福。 也作前人種樹,后人乘涼。 前人栽樹,后人遮陰。
【第38句】:【聽風(fēng)就是雨】(慣)比喻聽到一點傳聞,就信以為真,甚至盲目采取行動。 也作聽見風(fēng)就來雨。 聽見了風(fēng)就以為是下雨。
【第39句】:【三磚打不透】(慣)形容人非常愚笨,點不醒。
【第40句】:【五官】“五官”本是人臉部的眼、耳、口、鼻、眉五個器官。如醫(yī)院有“五官科”,馬季的相聲“五官爭功”人們還記憶猶新。那么,“五官”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黃帝戰(zhàn)蚩尤后,定都涿鹿城(今河北),并開始了治世大業(yè)。他封馴服七種野獸、大敗蚩尤的馬師皇為牧政官,管理衣食住行和馴服六畜;封在戰(zhàn)場上救死扶傷和采集治創(chuàng)良藥的炎帝為醫(yī)政官,管理醫(yī)藥和治疾;封理財有方的嫘祖為財政官,專管國家的經(jīng)濟和出納;封屢立戰(zhàn)功的力牧大將軍為軍政官;封聯(lián)系各部落有功的伏羲氏為行政官。后來,在朝任職的這五位官員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因而得到了黃帝的嘉獎。黃帝說:“多虧五官的臣子相助,方使得我臉上增了光彩呀!”從此,人們便稱臉上的口、鼻、眼、眉、耳為“五官”。
【第41句】:【老佛爺】現(xiàn)在,清代的影視劇泛濫,將慈禧太后稱為“老佛爺”,誤導(dǎo)大家一提到“老佛爺”就認為是慈禧太后。其實,“老佛爺”并不是慈禧太后所獨有的,甚至不應(yīng)她所有,是她強加于自己的。 “老佛爺”源于清初。清朝是由滿族(先初稱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首領(lǐng)被稱為“滿柱”,“滿柱”是佛爺“曼珠”的轉(zhuǎn)音,是佛爺吉祥的意思。以后代代相傳,清朝建立后,將滿語的“滿柱”譯為漢語的“佛爺”,于是“佛爺”就成了皇帝的特稱。慈禧太后雖獨斷朝政,但她沒有做過女皇,何來“老佛爺”之稱。 慈禧太后為什么被稱為“老佛爺”呢?其中有一個故事。光緒初年,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使用種種手段為自己大造聲勢。心腹太監(jiān)李蓮英明白主子的心意,令人依照慈禧的模樣在萬壽寺大雄寶殿后面新建了一座觀世音像,接著向太后謊稱萬壽寺大雄寶殿有雙佛顯光。慈禧去之后發(fā)現(xiàn)大雄寶殿還是原來的三世佛,勃然大怒。李蓮英請?zhí)蟮胶蟮钣[,慈禧轉(zhuǎn)到三世佛后,果然看到一尊觀世音像,李蓮英大喊“老佛爺?shù)健?,在場的大臣們立刻跪下高呼“恭迎老佛爺?!贝褥蠊首鞑唤獾貑柕朗悄膫€老佛爺啊,大臣們立刻回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爺?。 薄澳褪蔷瓤嗑入y的觀音!”“請您再度垂簾聽政,解救萬民?!边@一席話讓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很快“太后老佛爺”之稱就舉國上下無人不知了。慈禧太后強奸民意稱她“老佛爺”,給中國帶來了無盡的災(zāi)難。
【第42句】:【官憑印,虎憑山,女人憑的是男子漢】(諺)指官員憑借印信,行使職權(quán);老虎憑借山林,施展雄威;婦女依靠丈夫,才能過好日子。
【第43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 釋義:黃梅成熟時節(jié),即四五月間,水潤土溽,礎(chǔ)壁盡濕,郁蒸的氣體,如同下雨。 例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張蒙溪謂梅當作霉,雨中暑氣也。梅雨善污衣服,故又云霉浣,言其為霉所壞也。
【第44句】:【貓兒頭差事】(慣)貓兒頭:元代民間指勾結(jié)官府、稱霸一方的人,轉(zhuǎn)指訛索錢財?shù)娜恕2钍拢罕蝗伺汕捕プ龅氖虑?。比喻有利可圖的差事。
【第45句】:【一口吃成胖子】(慣)比喻一次就取得成功或一下子發(fā)了大財。也泛指急于求成。 也作一口吃個胖子。 一嘴吃個胖子。
【第46句】:【土居三十載,無有不親人】(諺)在同一塊土地上居住了幾十年的人,沒有不親密的。指共同的勞動生活容易使人們親近和睦。
【第47句】: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第48句】:【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慣)指本以為要尋找的人或物在很遠的地方,其實就在跟前或附近。 也作遠在天涯,近在咫尺。 遠在千里,近在眼前。
【第49句】:【扎筏子】(慣)扎:捆,束。比喻拿別人當出氣筒,發(fā)泄怨氣,震懾眾人。 也作“作筏子”。
【第50句】:【睡不著覺埋怨枕頭】(慣)比喻自己有問題,卻責(zé)怪埋怨別人。
【第51句】:【香菇】“香菇”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野生菌類,無論炒菜燉湯都美味可口,是宴席上的珍品。何以叫“香菇”這樣好聽的名字,還有個十分動人的故事呢。 很久以前,巫山腳下住著一對淳樸善良的夫妻,結(jié)婚幾十年都沒有個一兒半女。一直到老人滿六十歲時,才生了個女兒,且一出生就天賦異稟,不同凡響,開口就能叫爹娘。老年得嬌女,讓老夫妻大喜過望,他們搜腸刮肚、苦思冥想地為她取了個名字叫香姑。香姑長到十三歲時,父母先后去世了,由于沒有經(jīng)濟來源,她的生活頓時艱難起來。村里有個財主早就垂涎于香姑的美貌,見此機會便假惺惺地派人上門對香姑問寒噓暖,心里卻打著乘機霸占她的如意算盤。香姑年紀雖小,但早就看穿了財主的用心,她怒斥并趕走了財主派來的人。財主見來軟的不行,就親自帶著家丁上門搶人。鄉(xiāng)親們聽說后都替香姑擔(dān)心。但香姑這時候氣定神閑,她讓鄉(xiāng)親們放心,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被派下來侍候兩位老人,現(xiàn)在這件事已經(jīng)圓滿完成,自己也該回去了。說著她拍手一招,天上馬上飛過來一只五彩錦雞,落到了香姑的身旁,她騎上錦雞飛到了空中。這時壞財主剛好趕到,看到煮熟的鴨子要飛了,急忙命人用箭向香姑射去。只見香姑不慌不忙,從空中撤下一把小白子兒,將射出的箭倒撞了回去。惡有惡報,財主被箭射死了。那些小白子兒落地后都慢慢變成了菌兒。鄉(xiāng)親們按香姑吩咐,把這些菌兒采來煮菜,味道極為鮮美。 為了紀念香姑,人們便把這種菌兒叫做“香菇”了。
【第52句】:【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xiāng)風(fēng)】(諺)離開家門,哪怕只有三里遠的地方,也會是另外一種風(fēng)俗習(xí)慣。指各地的風(fēng)俗習(xí)慣不盡相同。 也作“離家三步遠,別是一家風(fēng)”。
【第53句】:【關(guān)大王賣豆腐——人硬貨不硬】(歇)關(guān)大王:即關(guān)羽,也稱關(guān)王、關(guān)老爺、關(guān)夫子等。硬:前字指強硬;后字本指堅硬,轉(zhuǎn)指強硬、過硬。 指人外表強硬,但本事不過硬。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關(guān)王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關(guān)老爺磨豆腐——人硬貨不硬。
【第54句】:【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諺)惡:惡劣,不肖。碩:碩大,豐盛。人們總是不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不認為自己的田禾比別人的長得好。指人情一貫是:看兒子是自家的好,看莊稼是人家的好。
【第55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釋義:君子襟懷坦白,思想樂觀;小人心胸狹窄,憂慮重重。 例句:唐素琴悄聲細語地說:“古人不是留下這句成語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R華心胸很寬,這樣的胸襟不是任何男人都具有的?!?/p>
【第56句】:【五更】中國有個習(xí)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餃子拜年。 那么,“五更”是怎么來的呢? 我國古代把夜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或梆子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相當于一個時辰,也就是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在秋分時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曉時分,正所謂“雞鳴五更”。
【第57句】:【疑心生暗鬼】(諺)懷有疑心,看什么都似乎有鬼附身一樣。指疑心重的人,對一切都疑神疑鬼。
【第58句】:【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釋義:黃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種顏色。比喻都是一樣的。 例句:供銷社和私商天生就是兩碼事,你怎么好說“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上回分明是算賬疏忽了。
【第59句】:【墻上畫烙餅——能看不能吃】(歇)比喻心愛的東西,能看見或想得到卻到不了手。
【第60句】:【解手】把大小便說成“解手”,這里一定有文章。 據(jù)《明史》、《文獻通考》等書記載,元朝末年,朝政腐敗,兵燹連年,民不聊生,中原江淮一帶,人們顛沛流離,饑餓死亡者十占六七,大片土地撂荒。為恢復(fù)中原經(jīng)濟,明初官府在山西洪洞廣濟寺設(shè)局駐員,征召當?shù)鼐用瘢w徙至冀、魯、豫、蘇、皖、北京一帶。廣濟寺有一棵大槐樹,隱蔽數(shù)畝,移民行前紛紛指樹為記,含淚告別故鄉(xiāng)。遷民是強制性的,人們故土難離,用各種方法進行反抗,官兵怕人們半路上逃跑,就把他們雙手捆起來,幾十個人連在一條繩子上,一人要動,牽動全體。這樣,無論是白天行路還是晚上睡覺,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懇求解差把繩子解開。起初,話說的比較完整:“請大人把我的手解開,我要大(小)便。”后來逐漸簡化,先是說“給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說“解手”,解差也心領(lǐng)神會,彼此配合默契。 到了新的住地,人們開始了新的生活。但“解手”的事在人們頭腦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由于說順了口,甚至比“拉屎、撒尿”好聽一些,所以“解手”一詞就成了人們大、小便的代用詞了。
【第61句】:【割貓兒尾拌貓兒飯】(慣)比喻替當事人辦事,花費的是當事人的錢。 也作割貓尾巴拌貓兒食。 將貓兒尾拌貓兒飯。
【第62句】:【寧撞金鐘一響,不擂破鼓千通】(諺)寧愿撞一下金鐘,也不去擂干通破鼓。比喻寧可和能人作短暫的接觸,也不要和平庸低劣的人多打交道。 也作寧撞金鐘一下,不打破鼓三干。 寧打金鐘一下,不敲鐃鈸三千。鐃鈸(na。b。):銅鑄的打擊樂器。
【第63句】:【砍了頭也只有碗口大的疤】(諺)指世上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即使被砍頭,也只不過在頭頸上留塊大傷疤而已。 也作砍了腦袋去,不過碗大個疤。 腦袋砍了碗大個疤。 割頭不過碗大個疤。
【第64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慣)任何時候都不改變自己的姓名;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無所畏懼,對事情敢于負責(zé)任。 也作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行不更名,住不改姓。 行不改姓,坐不改名。
【第65句】:【飯越捎越少,話越捎越多】(諺)托人捎飯食,捎著吃著,越捎越少;托人捎話,捎著添著,越捎越多。 指傳言會越傳越多,越傳越走樣。
【第66句】:【嫌人易丑,等人易久】見“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
【第67句】:【老母雞不吃白大米——喂啥】(歇)喂:諧“為”。詢問某事的原因或目的。
【第68句】:【地上跑的數(shù)狗,天上飛的數(shù)斑鳩】(諺)斑鳩:鳥名,身體灰褐色,頸后有白色或黃色斑點,故名。指狗肉和斑鳩肉最細嫩美味。
【第69句】:【千尺有頭,百尺有尾】(諺)繩索再長,總是有頭有尾的。比喻任何事情有開頭也有結(jié)尾。也比喻做事得順著次序,有頭有尾,不可亂套。
【第70句】:【此可忍,孰不可忍】 釋義:此:這,這個?!按丝扇獭庇肿鳌笆强扇獭薄J耄菏裁?,哪個。這如果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指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 例句:到現(xiàn)在,竟自屈膝自卑,叫外來的居上,此可忍,孰不可忍!
【第71句】:【只有糊涂官,沒有糊涂案】(諺)只有判錯案情的糊涂官,沒有毫無線索、不明不白的案件。指案件本身是既成的事實,只在于判案官員的能力高低。
【第72句】:【兵對兵,將對將】(慣)指較量的雙方勢均力敵。
【第73句】:【瘦狗莫踢,病馬莫騎】(諺)瘦弱的狗不可踢它,有病的馬不可騎它。比喻對于病弱衰老的人,只應(yīng)當憐憫救助,絕不可歧視凌辱。
【第74句】:【求人不如求己】(諺)指求助于別人,不如自己努力來得可靠。
【第75句】:【外公死兒——沒有舅了】(歇)舅:諧“救”。指不可挽救或無可救藥。
【第76句】:【青是青,黃是黃】(慣)形容是非分明。
【第77句】:【戴木頭眼鏡——看不透】(歇)指對人或事物看不透徹。
【第78句】:【上臺容易下臺難】(諺)指受任官職,有職有權(quán),自然容易;罷免丟官,無職無權(quán),自然難堪。
【第79句】:【偷的鑼兒敲不得】(諺)比喻做下見不得人的事,不敢在人前露相,只能偷偷摸摸,遮遮掩掩。 也作“偷來的鑼鼓敲打不得”。
【第80句】:【好漢不打坐婆婆】(諺)坐婆婆:坐在地上無力站起的老婆子。指好男兒不欺凌毫無反抗能力的弱者。
【第81句】:【話經(jīng)千人口,老鼠變成?!浚ㄖV)指口耳相傳的話會越傳越離譜。
【第82句】:【吊桶落在井里】(慣)比喻陷入困境,難以擺脫。
【第83句】:【鼓不打不響,鐘不撞不鳴】 釋義:比喻心里有話不說,別人不會明白。 例句:何不早說?天色將明,郡公老爺將次升帳,引你進見這個。正是:鼓不打不響,鐘不撞不鳴。
【第84句】:【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guī)】 釋義:不管你用什么辦法,我的主意不會改變。 例句:“你有干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guī)?!挥械轿疫@一輩才端上社會主義的飯碗,不挨餓,上了中學(xué),還當了干部,如今實行新政策,就讓我跟一些人走歪門邪道,我窮死也不干。”
【第85句】:【堵漏洞】(慣)比喻補救說話、做事中的疏漏之處。
【第86句】:【氣死人,不償命】(慣)指說話、做事太讓人生氣。也指故意氣對方,幸災(zāi)樂禍。 也作“氣死活人不償命”。
【第87句】:【不識路能走千里,不識人寸步難行】(諺)不認識路可以向人打聽,分不清好人壞人就得上當受騙。 指在社會生活中識人最重要。 也作不識字也有飯吃,不識人卻無生路。 不怕不識字,就怕不識人。
【第88句】:【十家鍋灶九不同】 釋義:比喻人的思想各不相同。 例句:你姓張,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鍋灶九不同。
【第89句】:【叫化子丟拐棍——受狗氣】見“抄化子不見拐棒兒——受狗的氣”。
【第90句】:【倒抽了一口冷氣】(慣)形容突然受驚時極度驚訝、緊張或恐懼的心情。 也作倒抽了一口涼氣。 倒吸了一口涼氣。 倒抽一口氣。
【第91句】:【好酒說不酸,酸酒說不甜】(諺)是甜酒,無論怎樣說也成不了酸的;是酸酒,無論怎樣說也成不了甜的。指是好是壞,不是憑嘴說的,是由事物自身的本質(zhì)決定的。
【第92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釋義:寧肯為正義去死,也不肯茍且偷生。 例句:“歹徒!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崩项^子搖頭晃腦,口沫橫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無恥茍活,生不如死?!?/p>
【第93句】:【??萁K見底,人死不知心】 釋義:形容人心難測,不可了解。 例句:尤渾奏臼:“自古人心難測,面從背違,知外而不知內(nèi),知內(nèi)而不知心,正所謂‘??萁K見底,人死不知心’?!?/p>
【第94句】:【燈不亮要人剔,人不明要人提】(諺)指油燈不亮,需要人剔去燈花;人一時糊涂,需要別人從旁提醒。
【第95句】:【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慣)聽到、看到了沒聽過、見過的事物。 指所聽所見的事物十分稀罕,以前沒有聽過或見過。 也作“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第96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溝里就是棺材】(慣)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指人未得善終。也指只管眼前,不管以后會發(fā)生什么事。
【第97句】:【只比葫蘆多個嘴】(慣)形容人不愛說話。
【第98句】:【出水才看兩腿泥】(諺)指從水里走出,才能看到兩腿上的泥巴。比喻事情只有到最后才能見分曉。
【第99句】:【家無隔宿之糧,灶無半星之火】(慣)形容家境十分貧窮,連第二天的口糧也沒有。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句句觸及心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