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半斤八兩】“半斤八兩”形容彼此不相上下。按照現在的算法,半斤應該是五兩,怎么能不相上下呢?這源自古代的重量單位的換算。 古代用來表示重量的單位非常多,各個時代也不相同。秦統一六國后,鑒于各諸侯國獨特的度量衡單位和換算關系給國家管理和人民生活都帶來很大的不便,所以進行度量衡統一的工作。實際上就是把秦國使用的度量衡標準作為國家標準,通令全國使用。其中重量單位的換算關系是:一石為四均,一均為三十斤,一斤為十六兩,一兩等于二十四銖。 秦代的度量衡標準一直為后來王朝所沿用,直到唐代,制定了一套新的重量單位和換算方法。重量單位有“石、斤、兩、錢、分”,換算關系是一石為120斤,1斤為16兩,1兩為10錢,1錢為10分。唐代的重量單位和換算關系一直為后世所使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同時有“市制”和“公制”兩套計量單位,其中“市制”中的“兩”的換算關系還是一斤等于16兩.1959年政府規定一斤等于10兩,并沿用至今。 雖然我們現在使用的重量單位和換算關系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由此產生的許多成語還被人們經常使用,如“錙銖必較”、“千鈞一發”、“四兩撥千斤”。“半斤八兩”也是如此,“半斤”與“八兩”在舊制中的輕重是一樣的,因此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彼此不相上下。
【第2句】:【漱上水】(慣)、洑(fu):游泳。向上游。比喻巴結討好有權勢、地位,或有錢財的人。
【第3句】:【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諺)巫婆:以替人祈禱招魂為職業的婦女。跳假神:裝神弄鬼。 指經常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就會受什么樣的影響。 也作跟著啥入學啥人,跟著巫婆學跳神。 跟著秀才學作文,跟著巫婆學下神。
【第4句】:【草綠色軍服】“草綠色的軍服”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20世紀初,英國人為了掠奪非洲南部的財富,派軍隊進攻非洲的布爾人。當時,布爾人的武器不如英國軍隊。為了戰勝數量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英軍,布爾人便根據非洲的山地特點,穿上草綠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與草木相似的顏色。他們悄悄地躲在叢林里,敵人簡直看不出叢林里有人。而當時的英軍卻穿著很顯眼的紅色軍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軍目標太明顯,布爾人老遠就可以用武器射擊,英軍被打死打傷七萬多人。 后來,英國軍隊接受了這個教訓,將紅色軍服改為暗綠色。以后,各國的軍隊也相繼把軍服改成了黃色或草綠色。
【第5句】:【你一言,我一語】(慣)指兩人或眾人交談、討論或爭辯。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第6句】:【吃在臉上,穿在身上】(諺)吃得好,就會紅光滿面;穿得好,就會精神煥發。指人的外表如何是吃穿好壞的結果。
【第7句】:【摸不準脈窩】(慣)比喻找不到問題的癥結。
【第8句】:【老虎頭上搔癢】 釋義:借指冒犯大人物,或自尋死路。 例句:“……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可是沒有料到他竟會那么窮,榨不出一點油水,已經氣破肚皮了。他還要老虎頭上搔癢,便給他兩個嘴巴!”
【第9句】:【打攛鼓兒】(慣)指在一旁攛掇、慫恿、幫腔。
【第10句】:【看戲問名角,吃飯問名廚】(諺)名角演戲,會吸引眾多的觀眾;名廚掌勺,會招徠眾多的食客。指無論哪個行業,要想繁榮昌盛,必須提高知名度。
【第11句】:【剝蔥剝蒜別剝人】 釋義:剝蔥皮剝蒜皮,別剝人的皮。比喻不揭別人的短處。 例句:“剝蔥剝蒜別剝人,他陳鯱刺總是剝人!”聞魁氣憤地說。
【第12句】:【中流失船,一壺千金】(諺)中流:河流的中心處。壺:葫蘆,浮水的救命工具。船行到河中間失了事,此時的一個葫蘆就有千金的價值。指物品的價值不固定,急用時價值就高。
【第13句】:【病無良藥,自解自樂】(諺)生了病沒有什么特效的藥物,全靠病人自我開解,自尋快樂。指排除愁悶,保持樂觀,是治療疾病的最佳方案。
【第14句】:【樹倒猢猻散】“樹倒猢猻散”比喻以勢力(利)相聚合的人,為首者一倒,跟從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貶義。它源自南宋。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記載:“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依附者甚眾,獨其妻兄厲德新不以為然。詠百端威脅,德新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新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猴散賦》一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于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當了侍郎。曹詠當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來巴結他,獨有他的大舅子厲德新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厲德新知道曹詠并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對此,曹詠耿耿于懷,一心想找個茬整整厲德新。后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家伙一個個倒臺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寄給曹詠。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于國于家,真是可喜可賀。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這篇賦很快便在臨安傳開,遂成俗語。
【第15句】:【寂寞恨更長,歡娛嫌夜短】見“歡娛嫌夜短,寂竇恨更長”。
【第16句】:【老鼠拉秤錘——盜鐵】(歇)盜鐵:諧“倒貼”。指該收入的一方反而向該支出的一方提供財物。
【第17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諺)饑餓時就顧不上飯食的精粗,寒冷時就顧不上衣服的貴賤,慌忙時就顧不上路途的安危,貧窮時就顧不上妻子的美惡。 指在人需求最急迫的時候,便談不到從容選擇。 也作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饑不擇食,慌不擇路。
【第18句】:【北辰三夜,無雨大怪】 釋義:指半夜三更北天閃電定有大雨。 例句:夏秋之間,夜睛而見遠電,俗謂之熱閃。在南,主久睛。在北,主便雨。……北閃俗謂之北辰閃,主雨立至。諺云:“北辰三夜,無雨大怪”,言必有大風雨也。
【第19句】:【口如扃,言有恒;口如注,言無據】(諺)扁(ji。ng):門閂,門環。 注:注子,酒壺。指嘴巴像有門閂一樣把得很嚴的人,說話很守信用;嘴巴像倒水一樣毫無約束的人,說話沒有根據。
【第20句】:【家雀跟著檐蝙蝠飛——干熬夜眼】(歇)家雀:麻雀。檐蝙蝠:即蝙蝠,哺乳動物,頭部和身子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以蚊蛾等昆蟲為食,夜間在空中飛翔。指白熬時光,毫無所得。
【第21句】:【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拳打幣曉】(諺)指對悟性高的人,只需點頭暗示,他就會領悟你的意思;對愚蠢的人,縱然動起手來,他還是不會明白。 也作“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棒打不曉”。
【第22句】:【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歇)仁兒:諧“人兒”。指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也作瓜子里出臭蟲——啥仁都有。 吃瓜子吃出個臭蟲來——啥仁都有。
【第23句】:【寧跟明白人打一架,不跟糊涂人說句話】(諺)和明白人打架,有理總能說清;和糊涂人糾纏,永遠分不清是非。指要盡量避開和不明事理的人打交道。
【第24句】:【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釋義:移:改變。山河容易改造,人的本性卻很難改變。比喻多年形成的思想、習慣、作風等不易改變。“易改”又作“好改”、“可改”。“本性”又作“秉性”、“稟性”、“狼性”。 例句:高大泉說:“山河易改,剝削階級的本性難移。惡毒兇狠,不知羞恥,只認金錢不識人,就是他們的本性。”
【第25句】:【將心比心,強如佛心】(諺)佛心:佛祖大慈大悲的心。人只要能處處用自己的心去推比別人的心,就會比佛心還要慈悲。指人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是高尚的人。
【第26句】:【黃瓜菜都涼了】 釋義:黃瓜菜本來就是涼的,這是一種詼諧的說法。比喻什么都晚了。 例句:劉三兒傲慢地挺起胸脯:“要指望著你們兩個找葫蘆,黃瓜菜都涼了。”
【第27句】:【精明一世,糊涂一時】見“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第28句】:【不是吃素的】(慣)比喻不是好對付的。
【第29句】:【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諺)嗔(chen):怒目而視。指等候人不見來時,最容易感到時間過得太慢;對某人憎惡時,總覺得他的面貌長桕特別難看。 也作等人易久,嗔人易丑。 嫌人易丑,等人易久。嫌:厭惡。
【第30句】:【后腦勺上長著反骨】(慣)比喻具有很強的叛逆精神。 也作“后腦勺子上有反骨”。
【第31句】:【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 釋義:沒有媒人說合成不了婚事。 例句:“小姐,俗話說,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嘛”
【第32句】:【駝子作揖——起手不難】(歇)作揖:舊時男子見面的禮節,雙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彎,表示敬禮。本指駝背人作揖不難,轉指事情容易做到。
【第33句】:【敵強用智,敵弱用勢】(諺)如果敵人強大,就用智謀取勝;如果敵人弱小,就用強力征服。指或用智,或用勢,不能死守一法,要視敵方的強弱而定。
【第34句】:【山惡人善】(諺)山勢是險惡的,但居住在山里的人是善良的。比喻人的相貌雖然丑陋,心地卻很和善。
【第35句】:【久病成醫】(諺)指患病時間長了,對病因、病情以及用藥治療等都有切實的了解,幾乎算得個醫生了。
【第36句】:【被窩里的跳蚤,能蹦到哪里去】 釋義:比喻人少,力量小,起不了什么作用。 例句:說啦,家屬委員會凈搞名堂,出風頭,幾個臭娘們兒,什么巡邏查夜,頂啥用?被窩里的跳蚤,能蹦到哪里去!還有更臟的話。
【第37句】:【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諺)比喻人群中要是沒有孚眾望的大人物,不知名的小人物也可以湊數。 也作山中無老虎,猴子也稱王。 山中無猛虎,猴子稱霸王。
【第38句】:【善者不來,來者不善】見“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第39句】:【巨無霸】古代有帝道、王道和霸道之說,帝道、王道以仁治國,霸道則以刑治國。現代霸道一詞變成貶義,毛澤東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顯然“霸道”是失道寡助的。然而,當代一些人卻推崇霸道,如房地產大老板自稱房地產之王,自己開發的樓盤稱樓盤之霸,甚至有的幼兒園冠以“小霸王幼兒園”之名,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在這種環境下,動畫片中競出現了個“巨無霸”,豈不影響孩子們的心靈健康。 那么“巨無霸”一詞是怎么來的呢?它看似現代詞匯,其實古已有之。 這得上溯到中國兩千年前,那時王莽篡漢做皇帝,全國各地烽煙四起,匈奴趁機入侵,王莽失道寡助,反把精力放在尋求神力幫助上。這時有位名叫韓博的官員向王莽推薦了一個生長在蓬萊仙島的奇人,名叫巨毋霸,他身高一丈,腰有十圍,吃飯時要用鐵筷子,貌似神人。韓博吹噓一番后滿帶諷刺地對王莽說:“巨毋霸可是上天派來輔佐新朝的,您得造一輛高車,一套巨人穿的衣服,派一員大將帶著一百勇士去接他。京城里的門太小容不下他,就把它建高擴大,也讓外族的人瞧瞧咱們的神人巨毋霸,這樣就嚇得他們不敢再來反叛,天下就安寧了。”王莽字“巨君”,韓博用“巨毋霸”這名字就是在暗示王莽不要篡漢而霸,王莽聽出了韓博的弦外之音,就把他殺了,還把巨毋霸的名字改成了“巨母霸”。之后,王莽給巨毋霸加官晉爵,派他打仗出征顯示威風,但目標不是匈奴而是農民起義軍,《后漢書》記載了巨毋霸出場時的宏大景象:“……時有長人巨毋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任何稱霸者都沒有好下場,巨毋霸也挽救不了王莽覆滅的下場。后來,因“毋”與“無”同音,遂有“巨無霸”。
【第40句】:【鳥來投林,人來投主】(諺)鳥飛倦了,要投入林中棲息;人到末路,要投奔親友求助。指凡來求助者,都是勢不得已,只可援救,不可拒絕。 也作鳥投林,人投主。 人來投主,鳥來投林。
【第41句】:【假戲真做】(諺)戲文是假的,但演員卻要像真的一樣去表演。借指明知是假,卻要真做,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也作假戲還得真唱。 假戲只好真做。
【第42句】:【大風刮不了多日,親人惱不了多時】(諺)就像狂風刮來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一樣,親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也只是暫時的。指親人之間怨嫌最容易開解。
【第43句】:【打翻了五昧瓶——甜酸苦辣咸樣樣全】(歇)五味:指酸、甜、苦、辣、咸,泛指各種味道。形容心情極其復雜,各種感受都有。 也作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都有。 碰翻了五味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頭。 潑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
【第44句】:【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 釋義:鵪鶉:一種小烏,也叫鶉,雄性好斗。比喻人失利后,完全喪失了戰斗力。 例句:“是啊,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這家伙上不了陣勢。”老孟也附和道。
【第45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慣)比喻說話沒有條理,做事不按章法或次序,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比喻這事干一點兒,那事也干一點兒,什么事都干。 也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東一榔頭,西一棍子。 東一榔頭,西一杠子。
【第46句】:【武大郎玩鴨子——啥人玩啥鳥】(歇)本指個子矮小的武大郎只配玩腿短的鴨子,轉喻什么樣的人自會與什么樣的人交往,或什么樣的人配用什么樣的東西。
【第47句】:【重打鼓,另開張】(慣)比喻從頭干起或作新的打算。 也作重打鑼鼓另開張。 另打鑼鼓重開張。
【第48句】:【狗頭上頂不了四兩油】(諺)狗生性愛吃油脂,只要有點油脂,早被它吃得干凈。比喻淺薄的人一旦發跡,便會表現得非常輕浮。
【第49句】:【貧不學儉,而儉自來;富不學奢,而奢自至】見“富不學奢而奢,貧不學儉而儉”。
【第50句】:【急人一難,勝造七級浮屠】(諺)浮屠:也作浮圖,梵語,即佛塔。別人有了災難,能盡力救助,這比建造七層佛塔的功德還高。指急人之難,是功德無量的事。
【第51句】:【干柴烈火,龍王難救】(諺)龍王:主管興云降雨的神。指烈火一旦燒著干柴,火勢會越來越旺,誰也無法撲滅。
【第52句】:【男子漢】“男子漢”是對男子的一種美稱。其實,“男子漢”一詞的出現,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漢原是漢水,與男子漢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怎么聯系在一起呢? 漢水和男子是歷史的自然結合。因漢水而有地名漢中,因漢中而有漢王。秦朝末年劉邦入關滅秦,反被項羽封他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一帶。后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漢”遂從一人、局部地區變成了國名。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兵強將勇,威震匈奴。因此,匈奴兵將稱漢兵為“漢兒”和“好漢”。到這里才接近實質的男子漢的起源,“漢兒”、“好漢”來自匈奴對漢兵的稱呼。 南北朝時期,有稱男子為“漢子”的,到唐朝武則天臨朝時,讓狄仁杰推薦“一好漢任使”,被薦者是荊州長史張柬之。蘇軾有詩論及此事:“人間一好漢,誰似張長史。” 宋代以后,出現了“男子漢”一詞。《水滸傳》中,武松要打蔣門神,替施恩報仇,而施恩猶豫不決,武松焦躁道:“小管營,你可知著他打了!原來不是男子漢做事!去便去,等什么今日明日!”這里提到的“男子漢”是指有作為、有勇氣干一番事業的人。 “男子漢”一詞,現在成為男人的代稱,有時有強調男性的健壯或剛強之意。
【第53句】:【拜師如投胎】(諺)投胎:迷信謂人死后會再投母胎轉生輪回,或為人,或為畜。指拜師學藝不可不慎。
【第54句】:【美人燈兒——風吹吹就壞了】(歇)美人燈兒:舊時有錢人家小姐等用的燈籠,外觀小巧精致。本指美人燈禁不住風吹,轉以形容身體弱不禁風。
【第55句】:【尿不到一個壺里】(慣)比喻合不來,不能合作共事。
【第56句】:【跌個狗吃屎】(慣)指跌倒時嘴碰到了地面。
【第57句】:【朝里有人好做官】 釋義:舊指有有權勢人物做后臺,做靠山,就能得到推薦和重用就能做官。 “朝里”又作“朝中”。 例句:不說這些啦,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嘛,“朝里有人好做官”。敬唐知道我們是朋友,只有好處。
【第58句】:【心不負人,面無慚色】(諺)指做事不虧負別人,就心安理得,不會有愧對別人的表情。
【第59句】:【吃定心丸】(慣)定心丸:想象中的能使人心神安定的藥丸。比喻因得到某種許諾,而心緒安寧。 也作吃鎮心丸。 吃安心丸。
【第60句】:【男到三十一枝花,女到三十老人家】(諺)男子到三十歲時,風華正茂,像花一樣開得正盛;女子到三十歲時,已經過了青春期,像老人一樣色衰。指女性的青春期是短暫的。 也作男過三十一枝花,女過三十爛冬瓜。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一個疤。
【第61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釋義:把恥辱當光榮。 例句:“哈哈哈!”幾個小青年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竟張著嘴樂開了。
【第62句】:【物以少為貴】(諺)指事物總是稀少了就顯得珍貴,越多越不值錢。 有時也指人。 也作物以稀為貴。 物以罕為貴。
【第63句】:先睡心,后睡人,睡覺睡出大美人。
【第64句】:【瘸子打圍——坐著喊】(歇)打圍:打獵。本指坐著呼喊,轉指只是說空話、大話,沒有實際行動。
【第65句】: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第66句】:【幼而學,壯而行】(諺)少年時學習知識,壯年時躬行實踐。指少年學習,是為壯年社會實踐打基礎的。
【第67句】:【藍靛染白布——一物降一物】(歇)藍靛:靛藍的通稱,深藍色的有機染料,用來染布,顏色經久不退。降:降伏,制服。本指一種東西制服另一種東西,轉指某人或某事物專門制服另一人或另一事物,或某人、某事物專由另一人、另一事物來制服。
【第68句】:【耳聞是虛,眼見是實】(諺)靠耳朵聽來的是虛的,憑眼睛看到的才是實的。指聽來的信息不可靠,親眼看到才是真實可靠的。 也作耳聞是假,目見始真。 耳聞未可信,眼見方為真。
【第69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釋義:說明要動腦筋,想辦法。“東西”也可以換成“事”或具體的物。 例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不能看著你急死!”
【第70句】:【屬鴨子的——肉煮爛,嘴也是硬的】(歇)嘴:本指鴨子的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指人心里已經認輸,嘴上還很強硬。常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71句】:【把心提到嗓子眼兒上了】(慣)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也作“把心提到了嗓子口”。
【第72句】:字要簡潔方為妙。
【第73句】:【炒冷飯】 釋義:比喻辦事、說話重復過去的老一套,沒有新內容。 例句:苦已經吃過了,現在生活蠻好了。講良心話,阿英生活好,現在我的生活也不錯,訴過去的苦派啥用場呢?還不是炒冷飯。
【第74句】:【吊桶落在井里】(慣)比喻陷入困境,難以擺脫。
【第75句】:【戴有色眼鏡】(慣)比喻帶著偏見或成見看待人或事。
【第76句】:【倒騎毛驢,往后看】 釋義:比喻總看過去,看不到進步。 例句:對于這一點,連里有過不少扯淡的說:崔國華落后,是倒騎毛驢,老往后看。
【第77句】:【出氣多,進氣少】(慣)形容人病重,快要斷氣。也比喻錢不夠花,入不敷出。
【第78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釋義:相互牽連,榮辱與共。 例句:“《紅樓夢》里有句話:‘—榮俱榮,—損俱損’,反正我是跟定了。”
【第79句】:【有的說,沒的道】(慣)有根據的說,沒有根據的也出去說。指人不負責任,喜歡亂說。
【第80句】:【把嘴磨破了】見“磨破嘴皮子”。
【第81句】:【春天三冷三暖,人生三苦三樂】(諺)三:多的約數。春天的氣候忽兒冷,忽兒熱,變化無常;人的一生有時苦,有時樂,苦樂交替。指人生曲折多變,不是直線發展的。
【第82句】:【給個棒槌認作針】(慣)別人給個棒槌,就拿它當作針了。針:諧“真”。形容人老實厚道,別人隨便文案就信以為真了。也形容做事過于認真。 也作給個棒槌就當針(真)。 給個棒槌就認針(真)。 給個棒槌當針認。
【第83句】:【春夢雖好一場空】(諺)春夢雖然美好,但總不是真實的。泛指一切脫離實際的美好希望與企盼,并不能實現,仍是空的。
【第84句】:【矮子過河——越盤越深】(歇)盤:涉水。矮子過河,越向前走,沒入水中越深。喻遇事不知回頭,越陷越深。
【第85句】:【三禮拜六點鐘】(慣)三禮拜:指二十一日,是“昔”字。六點鐘:指酉時。昔、酉合為“醋”。吃醋的隱語。
【第86句】:【當面鑼,對面鼓】(慣)比喻面對面把話說清楚。
【第87句】:【一日三頓的炸醬面——一點不新鮮】(歇)指沒有一點新東西,都是老一套。
【第88句】:【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慣)指說得十分動人,其實做不到或不想去做。
【第89句】:【搞鬼把戲】(慣)指暗中使用陰險的手段或計策。 也作“搞鬼名堂”。
【第90句】:【擺長蛇陣】(慣)長蛇陣:古時作戰常用的一種陣法,隊伍按一字長條形排列。比喻排長隊。
【第91句】:【狗是忠臣,貓是奸臣】見“貓奸狗忠。”
【第92句】:【牙疼不是病,疼殺無人問】(諺)指牙痛不算什么大病,犯上了卻揪心般疼痛,別人無法體會。 也作牙痛不是病,疼開真要命。 牙痛不算病,痛起來真要命。
【第93句】:【披星星戴月亮】(慣)天還沒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來。形容非常辛苦、勞累。
【第94句】:【侃大山】《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有這樣的解說:“侃大山指沒有中心話題、無意義、無目的、漫無邊際地閑聊,北京俗語又叫‘砍大山’。”接著詞典往下說,四川人叫“擺龍門陣”,東北人叫“白話兒”,還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兒”。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稱“砍大山”,是北京土話,20世紀70~80年代期間在北京青少年中成為流行語。1988年,有位學者和他的研究生對北京青少年(14~25歲)流行語作調查,當問到不少調查對象:“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瞎砍唄!”砍,本義用刀、斧等劈、斬,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這一詞匯也不是毫無根據隨便來的,“侃”在古代已具備說的意思。在先秦時代,“侃侃”是個形容詞,如《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說話人的樣子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到了元代,“侃”字開始單獨作動詞“說話”使用。如“你那隔墻酬和都胡侃,證果的是今番這一簡”(《西廂記》三本二折);“拌幾個知交撒頑,尋一回漁樵調侃”(《送車文卿歸隱》)。其中“胡侃”、“調侃”都是指說話不著邊際。由于“侃”和“砍”諧音,所以兩字可以換用。
【第95句】:【既敢撓熊毛,當然不怕咬】(諺)既有膽量在熊身上撓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膽量敢冒險,就不怕承擔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擔風險的事,就有幾分成功的把握。
【第96句】:【趁熱好打鐵】 釋義:比喻做事要抓住時機。 例句:“趁熱好打鐵,把剩下的這些崗樓都他媽的一掃光吧!”
【第97句】:【天下官管天下事】(諺)天下:國家。國家設置官員,就是讓他們管理國家事務。指盡職盡責管理國家事務,是官員的本分。
【第98句】:【打破腦袋用扇子扇】(慣)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豁出去了。 也作“腦袋破了用扇子扇”。
【第99句】:【吐苦水】(慣)比喻傾訴心中的痛苦。
上一篇:京發現優選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