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順】(諺)見“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2句】:【有錢不住東南房】(諺)東南房:舊時四合院中的東房和南房。東房夏天太陽光照多,太熱;南房冬天刮西北風,太冷。指有錢人家不住東南房。
【第3句】:【找臺階下】(慣)比喻尋找擺脫窘境的機會或借口。
【第4句】:【惹禍招災,問罪應該】(諺)指因行為不軌而惹下了禍,招來了災,就應該受到法律的查處和制裁。
【第5句】:【續弦】“續弦”是男子喪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對原妻的父母稱為“續閨女”。那么為什么再娶稱為“續弦”呢? 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還用“琴瑟和諧”、“琴瑟相調”來比喻夫妻情篤、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斷了,就彈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喪妻稱為“斷弦”,再娶自然就是“續弦”了。 用琴瑟比喻夫妻,這大概與《詩經》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詩句有關。“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動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當然還是離不開琴瑟,正扣續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來喻指夫妻和諧,因為琴與瑟兩種樂器被古人視為雅樂正聲的代表,常在古代禮儀中合奏,琴不離瑟,瑟不離琴,正喻夫妻和諧。
【第6句】:【一將無謀.累死千軍】(諺)指行軍打仗,主將平庸無謀,就會使全軍戰士作無謂的犧牲。 也作一將無能,萬命俱亡。 一將無謀,累死千軍;一帥無謀,挫喪萬師。
【第7句】:【看人下菜碟兒】 釋義:看人行事待人態度不一。 例句:“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你都會看人下菜碟兒!”
【第8句】:【聽人勸,吃飽飯】(諺)能聽人的良言相勸,就可以吃飽飯不餓肚子。指人能虛心接受意見,就能給自己帶來切實的好處。
【第9句】:【常常坐首席,漸漸入祠堂】(諺)首席:宴席上的首位。祠堂:死后排列靈位的廟堂。指人年事已高,在宴席上常坐首位,就意味著死期快到了。
【第10句】:【摸到韭菜就當蔥】(慣)比喻由于簡單草率而錯把不同的事物當成一回事。
【第11句】:【有鐵就能碾釘子】(諺)有了鐵,就能打出釘子來。比喻具備了基本條件,事情就能成功。
【第12句】:【過了閏月年,走馬就種田】 釋義:閏月年:閏年的新年,閏年指農歷有閏月的一年,這一年十三個月。閏年春天來得早,新年一過就開始春耕。 例句:你想,過了閏月年,老馬就種田。按理說,緊打緊就該種今年莊稼。
【第13句】:【連理枝】“連理枝”比喻恩愛夫妻。白居易曾在《長恨歌》中寫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為什么有此說法呢? 相傳古代一君王荒淫殘暴,他看上了隨從韓憑的妻子,硬將其霸占囚禁在宮中。韓憑不堪受辱,自殺身亡。韓憑妻子得知后悲痛不已,決心隨夫君而去。她借同君王登臺游玩之機,從高臺上跳了下去,以身殉夫。韓憑的妻子死前曾留下遺書,要求將自己與韓憑合葬。但君王心有不甘,故意將二人分開葬兩處,隔路相埋,讓他們“生不能同室,死不能同穴”。可是,過了不久,埋葬韓憑夫婦的兩座墳竟然各長出了棵梓樹,并且兩樹的枝干交錯在一起,一對鴛鴦還在樹枝上交頸悲鳴,聲音感人。于是,人們將這兩棵根枝交錯相生的樹,稱為“連理枝”,并以此歌頌韓憑夫婦生死不渝的愛情。 “連理枝”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愿望的寄托,又稱之為“相思樹”,用它來比喻恩愛夫妻再恰當不過了。
【第14句】:【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慣)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第15句】:【擇日不如撞日】(諺)選擇吉日不如碰上的日子好。指事不宜遲,要抓住時機,不必專選吉日。 也作“擇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
【第16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釋義:不經歷某種事情,就不能增長某方面的知識。說明實踐能使人增長知識。 例句:“小蹄子,你走罷!俗語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質問著我了!”
【第17句】:【哭不得,笑不得】(慣)形容非常尷尬,不知該怎么辦好。 也作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哭不得笑不是。
【第18句】:【闖江湖】(慣)舊指闖蕩四方,以從事算卦、賣藝、賣藥、治病等職業謀生。
【第19句】:【栽跟頭】(慣)走路摔倒。比喻受到挫折或犯了錯誤。 也作跌跟頭。 摔跟頭。
【第20句】:【自屋里做大】(慣)比喻在家里稱王稱霸。
【第21句】:【唱戲的腿,說書的嘴】(諺)指舞臺演員憑的是腿功,說書藝人憑的是嘴功。泛指各個行業的把式,都以本行業的特技見長。
【第22句】:【伏天吃西瓜,藥物不用抓】(諺)伏天: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熱天吃西瓜,可以解暑去病。 指西瓜不僅能消暑解渴,而且有益于健康。
【第23句】:【擰成一股繩】 釋義:比喻團結一心。 例句:只要咱們大家擰成一股繩,按著黨的話好好干,有啥困難都能克服。
【第24句】:【借大樹乘風涼】(慣)比喻憑借別人的勢力得到好處。 也作“借著大樹躲陰涼”。
【第25句】:【見了火的蠟——軟了】(歇)本指蠟熔化后變軟,轉指人遇到強手,態度由硬變軟。
【第26句】:【急驚風撞了個慢郎中】(慣)急驚風:中醫指小兒因高燒引起的驚厥、抽搐。比喻事情緊急,卻碰上了慢性子或漠然視之的人。 也作急驚風遇著個慢郎中。 急驚風偏碰著慢郎中。
【第27句】:【水流船行岸不移】 釋義:比喻任憑情勢多變,決心不動搖。 例句:是困難啊!可是有句老話:“水流船行岸不移”,我們就得這么堅定,咬牙挺住。
【第28句】:【烏之將死,其嗚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釋義:鳥快死了,嗚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說出來的話是善良而有價值的。 例句: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日:“鳥之將死,其嗚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第29句】:【一肥遮百丑】(諺)指人的身體肥實就能遮掩生理上的其他缺點。 也借指有財有勢的人,憑著財勢就可掩蓋自身行為的種種劣跡。
【第30句】:【輸贏勝敗,兵家常事】見“兵家勝負,自古無常”。
【第31句】:【玻璃人兒——透極了】(歇)本指極其透明,轉以形容人非常聰明伶俐。
【第32句】:【有嘴說人,無嘴說自己】(慣)指光會指責別人,不說自己的不是。
【第33句】:【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諺)百年:一輩子。做人不要做婦女,婦女一生的命運由別人操縱,苦樂不由自身。指舊時婦女被壓在最底層,受盡屈辱。 也作為人莫作婦人身,百般苦樂由他人。 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人定。 為人莫作婦人身,一生苦樂由他人。
【第34句】:【空手撈白魚】(慣)比喻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能得到好處。
【第35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諺)熟讀:讀得精熟,朗朗上口。唐詩:唐代詩歌。指能熟讀詩歌名篇干百首,自會摸出寫詩的門道而學會寫詩。 也作熟讀古詩千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
【第36句】:【九娘娘的天書——誰也看不懂】(歇)九娘娘:神話中的九天玄女娘娘,傳說是黃帝的老師,曾降臨人問,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形容文字難以辨認,或文章難以讀懂。
【第37句】: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38句】:【抓大頭】(慣)見“捉大頭”。
【第39句】:【自騎馬自喝道】(慣)自己騎馬,自己吆喝著開道。比喻自己給自己壯聲威。
【第40句】:【九族】在古代,重大犯罪特別是重大謀逆罪,要誅滅九族,一是斬草除根,不留后患;二是殺雞給猴看,敲山震虎。那么,什么是九族,歷來說法并不一致,早在漢代就有古文今文兩種說法。 古文說代表人物孔安國、馬融等認為:九族只限于父宗,即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根據是《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孔國安解釋說:“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說在國家法律中獲得正式確認,其中明清兩代的律令規定,九族專指父宗。明代人程登吉編纂的蒙學讀物《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篇介紹說:“何為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可見,九族專指父宗一脈在明代已成定論。 今文說代表人物許慎認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此種提法受到統治者的欣賞,因為這滿足了帝王們利用血緣姻親關系進行統治的需要。他們在賞賜、懲罰、屠殺時是以今文說的“九族”為界限。 “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封建社會的刑罰制度有很大關系。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以增大犯罪成本獲得國家平安,往往事與愿違。株連最廣的是明代的方孝孺,他被明永樂帝朱棣誅其“十族”,九族之外又加上“師族”,包括方的老師和學生,都連帶著遭了殃。
【第41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釋義:聽到的不可輕信,只有親眼看見的才是真實的。 例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天香更把臉一沉,“人家又當上大官,大老遠從北京下來,為的是解決咱們兩家的老大難問題……”
【第42句】:【只顧羊卵子,不顧羊性命】(慣)為了取得公羊的睪丸,不惜把羊殺死。形容人生活奢侈,貪婪殘忍。 也比喻為了眼前利益,不惜損害長遠利益。
【第43句】:【官禁私不禁】(諺)官方明令禁止的事,私下里照樣通行。舊指官方的律條只是表面文章,不能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
【第44句】:【扁擔挑水——平肩人】(歇)本指挑小時扁擔平放在肩,轉指雙方地位平等,不分高低。
【第45句】:【寒從腳底來】(諺)腳底有涌泉穴與心相通,人周身的寒氣是通過腳底傳入的。指要防寒必須從腳部的保暖做起。
【第46句】:【牛鼻子穿環——讓人家牽著走】(歇)指自己沒主見,完全聽從別人。也指受制于人,只能任人擺布。 也作“牛穿鼻子——任人牽”。
【第47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釋義:比喻做事要有充分準備。 例句:他是想:你這個元帥要是真的,萬歲叫你來調兵,就一定要把這餉銀發到。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真有這些糧餉,那就是真元帥。
【第48句】:【假李鬼遇上真李逵】(慣)李鬼、李逵都是《水滸傳》中的人物。李鬼冒李逵的名去截道,沒想到真的碰上了李逵而被殺死。指冒名頂替的恰好碰到了被冒名的人。
【第49句】:【當紅娘】(慣)紅娘:《西廂記》中的人物,崔鶯鶯的侍女,促成了鶯鶯與張生的婚姻。指為男女婚姻或其他事情的當事雙方牽線搭橋。
【第50句】:【棋逢敵手難藏行】(諺)藏:隱藏不露。指下棋人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每一著的用心都會被對方識破,難以施展。比喻兩軍對陣,足智多謀者相逢,雙方都很難施展計謀。 也作“棋逢對手難回避”。
【第51句】:【會捉老鼠的貓不叫】(諺)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聲張。比喻精于辦事的人,只求實際效果而絕不張揚。
【第52句】:【費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53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慣)指爭執雙方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
【第54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釋義:至察:過于苛察瑣細。徒:同類,同伙。水過于清了,水中不會有魚;人太苛察了,就沒有人與他交往。 例句:我這個人就很嚴肅,毛主席批評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第55句】:【亂成一鍋粥】(慣)形容秩序非常混亂。 也作亂成一團。 亂成一團麻。
【第56句】:【傷筋動骨一百天】(諺)指凡是筋骨折損的病痛,治養沒有一百天,就無法康復。 也作傷筋斷骨一百天。 傷筋害骨一百天。
【第57句】:【三兩棉花四張弓——細細地彈】(歇)弓:彈棉花用的繃弓兒。彈:諧“談”。指詳細地談談。
【第58句】:【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釋義:不能靠父母的余蔭過日子。比喻自己要有志氣,不依靠別人。 例句: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依孩兒的意思,總是自掙的功名好,靠著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第59句】:【早起三朝當一工】(諺)三個早晨早些起床所干的活,抵得上一整天的工作量。指清晨工作效率高。
【第60句】:【搖車里的爺爺,拄拐的孫孫】(諺)身臥搖車的小孩,卻是爺爺輩的;拄著拐棍的老人,卻是孫子輩的。指舊時的主子再小也是老爺,仆人再老也是下人。
【第61句】:有理不怕勢來壓,人正不怕影子歪。
【第62句】:【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諺)指世間的一切好事,從來很難順利實現,就像瓜一樣,成長期間一直很苦,到熟時才會甜。
【第63句】:【衙門錢,一燧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諺)一燧煙:一股煙。衙門內掙的錢像一股煙,頃刻消逝;生意賺的錢,可享受一輩子;種田掙的汗水錢,可世代享用。指靠辛勤勞動掙的錢最踏實,最長遠。
【第64句】:【拾著麥子打燒餅賣——凈賺】(歇)指凈賺利,一點本錢未花。也指不出力或不出錢便能得到某種好處。 也作“拾上麥子打燒餅——純利”。
【第65句】:【下坡容易上坡難】(諺)人走下坡路不費力,要走上坡路卻是每一步都得使勁的。比喻退步容易進步難。
【第66句】:【既敢撓熊毛,當然不怕咬】(諺)既有膽量在熊身上撓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膽量敢冒險,就不怕承擔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擔風險的事,就有幾分成功的把握。
【第67句】:【關公老子——滿面紅】(歇)關公老子:關羽的俗稱。本指整個兒臉面都發紅,轉以形容很難為情。
【第68句】:【沒毛鳥子天照應】(諺)沒長出毛羽的雛鳥,再失去母鳥的哺育,就只有靠老天照應了。比喻無父無母的孤兒,即使無人照料,也會自然成長。
【第69句】:【既來之,則安之】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在某種不太情愿的情況下,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或者安頓下來。 “既來之,則安之”語出《論語·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遠方的人如果不歸順我們.我們就要倡導文教德化來吸引他們,他們已經來到我們這里,我們就要好好安排他們,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 它的原意是對內說的,勸自己的人。而現在的意思是勸外來的人。這個詞語的原意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經相去甚遠了。
【第70句】:【寄物則少,寄言則多】(諺)托人捎東西,特別是吃的東西,會越捎越少;托人捎話,輾轉相傳,添枝加葉,會越捎越多。指話越傳越失真。
【第71句】:【見臺階就下】(慣)比喻及時尋找機會擺脫困境。
【第72句】:【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諺)藥只能治可治之病,不治之癥是無藥可施的。指再高明的醫生,再名貴的藥物,功能都是有限的。
【第73句】:夏不睡石,冬不困板。
【第74句】:【圍著鍋臺轉】(慣)指燒火做飯,忙家務事。
【第75句】:【賊是小人,智過君子】(諺)做賊的人雖然品格卑下,但機智計謀往往勝過正人君子。指智力的高下,不受品格的限制。
【第76句】:【爭得貓兒丟了牛】(慣)比喻得不償失。
【第77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飯著衣裳】(諺)三百六十行:泛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指三百六十行,哪一個行業都要解決生活問題,哪一個行業都能解決生活問題。
【第78句】:【他要我肝花,我要他肚腸】(慣)肝花:肝。比喻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第79句】:【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海水不能用斗量】 釋義:姜太公:即呂尚,字子牙,八十歲遇周文王,文王拜他為相,后助武王伐紂,有功,封于齊。 例句: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海水不能用斗量,我老八有我乖乖的好眼光!
【第80句】:【朝山的不全是為了敬神】 釋義:朝山:到山上的寺廟敬神。比喻在某種活動中人們會有不同的動機。 例句:“事情可不簡單哪!這次革命可和土改有些不同。‘朝山的不是全為了敬神!一’
【第81句】:【滿瓶不動半瓶搖】 釋義: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總是謙虛的,知識淺薄的人往往自以為了不起,好顯示。 例句:這什么道理?凡事“滿瓶不動半瓶搖”,他這個腿法到了家了,就曉得這個起腿不易了。
【第82句】:【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 不知輕重,不知好歹。 你這也太不識好歹了,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二百塊票子就想買條人命?就是打死條狗也不這樣便宜吧?”
【第83句】:【拿著一把汗】見“捏一把汗”。
【第84句】:【塘里無魚蝦也貴】(諺)塘:池塘。池塘里要是沒魚,蝦米也吃香了。比喻沒有高層次的人物,次等人物也可以充數。
【第85句】:【打圓場】(慣)指調解糾紛,打破僵局,使矛盾得到緩和或解決。
【第86句】:【口服千句,不如心應一聲】(諺)口服:口頭上表示信服。指口服遠比不上心服。
【第87句】:【打碎的盤子敲爛的碗】 釋義:比喻關系徹底破裂,不可挽回。 例句:她冷笑一聲,說:“你別做夢挖元寶,想偏心啦!咱們是打碎的盤子敲爛的碗,扔到坑里,撒在道上,你揀不回來,也對不到一塊兒。”
【第88句】:【老母豬啃磚頭——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說話語氣強硬。常含責罵意。
【第89句】:【膽小不得將軍做】(諺)膽小怕事的人做不了將軍。指只有膽量大的、敢作敢為的人才可以領兵打仗。也泛指膽小的人成不得大事。 也作膽小的得不了將軍位。 膽大做將軍。
【第90句】:【渾身是藝難遮冷,滿腹文章不療饑】(慣)指人雖有才華,卻不能養活自己。
【第91句】:【不圖今年筍,但圖來年竹】(諺)筍:竹的幼苗,可作菜食。比喻凡事不應只圖眼前的近利,要從長遠利益著眼。
【第92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語指拿小人卑劣的想法揣測道德高尚之人的心思。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 典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國梗陽有人打官司,魏戊審理不了,把案子上報給獻子。官司一方拿女樂賄賂獻子(即性賄賂),獻子準備接受,魏戊派閻沒和女寬前去勸諫。三人一塊吃飯時,閻沒、女寬一語不發,三次嘆氣。獻子問其原因,二人答道:“飯菜剛上來時,我們擔心不夠,所以嘆氣;飯菜上到一半,責怪自己不該那么想,因此再次嘆氣;飯菜上齊后,想到我們這些小人的肚子猶知滿足,想必君子之心也應該是這樣的吧?”獻子聽出二人是在婉言勸諫,于是堅決回絕了賄賂。看起來三人誰也不是小人,盡管獻子準備受賄,知錯就改,也不乏君子之風。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現在的詞義,已今非昔比,完全是反詞叉而用之,由褒義轉為貶義。
【第93句】:【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諺)惡:惡劣,不肖。碩:碩大,豐盛。人們總是不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不認為自己的田禾比別人的長得好。指人情一貫是:看兒子是自家的好,看莊稼是人家的好。
【第94句】:【有心炒豆,不怕鍋響】(諺)有心要炒豆子,就不怕鍋里的豆子爆響。比喻決心要做某事,就不怕來自各方面的干擾。
【第95句】:【閑打牙兒】(慣)指閑聊天。也指費口舌,無意義地爭辯。 也作閑磕牙。 閑嗑牙。
【第96句】:【一塊石頭落地】(慣)比喻所牽掛的事不要緊了,終于放下心來。
【第97句】:【看人要看心,聽話要聽音】(諺)看人要看到他的內心,聽話要聽出他的話外之音。指看人或聽話不要停留在表面現象上。 也作“看人看心,聽話聽音”。
【第98句】:【蚊子叮菩薩——認錯人了】(歇)菩薩:這里指泥塑或木石雕刻成的佛像。指看錯了人或找錯J,對象。 也作蚊子叮菩薩——看錯了人頭。 蚊子叮菩薩——找錯了對象。 蚊子咬菩薩——認錯人啦。
【第99句】:【饅頭落地狗造化】(慣)造化:福氣,好運氣。諷刺人意外地得了好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