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鞋子合腳走得快】(諺)比喻做事彼此間合力配套,進展自然就順利。
【第2句】:【屁眼里栽蔥——倒蒜】(歇)倒蒜:倒長著的蒜。蒜:諧“算”。指反過來算計別人的錢物。
【第3句】:【找門路】(慣)比喻尋找能夠達到個人目的的途徑。
【第4句】:【后生不看《水滸》,老來不看《三國》】(諺)后生:青少年。舊指《水滸傳》是寫造反的,青少年讀了會不安分守己;《三國演義》是寫爭斗權謀的,老年人讀了會增添奸詐貪得之心。 也作“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第5句】:【怪由心作】(諺)怪異妖魔的景象,都是由人的主觀幻覺產(chǎn)生的。 指人只要心懷坦蕩,光明正大,就不會見神見鬼。
【第6句】:【三月里的桃花——紅不了多久】(歇)本指桃花紅不了多長時間,轉指走紅運的好日子不會長了。
【第7句】:【少女的心,秋天的云】(諺)指少女的心最富于幻想,像秋天的云一樣飄忽不定。也指少女的心最天真無邪,像秋天的云一樣明麗爽朗。
【第8句】:【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諺)要殺人,就要見到血,證明人已被殺死;要救人,就要救到底,使他完全擺脫困境。指做事必須徹底。 也作殺人殺個死,救人救個活。 殺人殺死,救人救活。
【第9句】:【壞人先告狀】見“惡人先告狀”。
【第10句】:【吃一行,怨一行】(諺)行(h。ng):行業(yè)。在哪個行業(yè)做事,總抱怨哪個行業(yè)不好。
【第11句】:【松花蛋】松花蛋是大眾美食,俗稱皮蛋,切開以后,蛋清像松香一樣晶瑩剔透。關于它的起源,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相傳,在江南三江口河埠頭住有夫妻二人,男人姓厲。夫妻二人都年過半百,靠擺茶攤過日子。他們家養(yǎng)有兩只母鴨,鴨子一天下倆蛋,非常準時。 可是好景不長,鴨蛋竟然拾不到了,夫妻倆十分煩悶。十幾天以后,他們收拾茶具,還像往常一樣,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桑樹灰堆里。忽然看見灰里露出了圓滾滾的東西來,拾起一看,正是他們要找的鴨蛋。原來,鴨子把蛋下到桑樹灰里了。 可是這鴨蛋在桑樹灰里埋了這么些天,又天天澆剩茶葉,是否已經(jīng)壞了呢?他們磕開一個蛋,只見蛋清已經(jīng)變成黃褐色,像水晶一樣,蛋黃也變成綠瑩瑩的實心蛋。一嘗,這蛋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這就是最初的松花蛋。以后加工制作的松花蛋也離不開最初的原理。
【第12句】:【走漏風聲】見“露風聲”。
【第13句】:【做了皇帝想登仙】(慣)形容人貪心不足。
【第14句】:【說死蓮花還有藕】 釋義:蓮花死了還有藕存在。比喻根本是不會動搖的。“還有藕”又作“一枝藕”。 例句:還有沒有?八盤四碗盡管端出來,我余家富吃得了呢,嗨嗨,你說,說死蓮花還有藕。
【第15句】:【吃得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釋義:吃過端午節(jié)的粽子,還要一凍再凍。形容端午節(jié)后天氣仍可能返寒。
【第16句】:【苦瓜纏上黃連——一樣是苦】(歇)后一個“苦”字,本指味道苦,轉指痛苦。指兩人的經(jīng)歷都一樣苦。
【第17句】:【打尖】古時候,人們把在旅途中休息進食叫“打尖”,現(xiàn)在上歲數(shù)的人仍舊使用打尖一詞。 據(jù)考證,“打尖”系“打火”之誤。清代福格所撰《聽雨叢談》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日中途住宿之間,乃誤間而尖也。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日中火。謂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為尖也。”意思是中午飯叫中火,旅途中吃飯叫打火。誤將住宿之“間”而為“尖”也。“間”、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飯。如《水滸傳》中有:“你母子二位敢來打尖,叫莊客安排飯來。” 再如馬致遠《黃粱夢》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飯與我吃。行人貪道路,你快些兒。” “打尖”一詞,至今使用。
【第18句】:【好馬不用鞭催】(諺)好馬上路,會自覺奔馳,不需主人用鞭催趕。 比喻有高度自覺性的人,做事認真負責,用不著別人指使督促。 也作好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槌。 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錘。
【第19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釋義:不比較不知道差別大。 例句:“俗話說,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都是過來人,吃過苦,嘗過甜,有了比較呀!”
【第20句】:【錯公穿了錯婆鞋——錯上加錯】(歇)指原有的錯誤尚未改正,又犯了新錯誤。
【第21句】:【餓鬼搶齋——不辨香臭】(歇)齋:齋飯,僧尼所吃的素食。指分辨不清香臭、好壞。
【第22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諺)苦海:深重的苦難。岸:彼岸,佛家把得到正果叫到達彼岸。原指苦難無論多么深重,只要一心向佛,就能得到正果;后多指無論犯的罪惡多大,只要改惡從善,就有出路。
【第23句】:【往傷口上撒鹽】(慣)比喻對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惡意傷害,使其更加痛苦。
【第24句】:【河水不犯井水】 釋義:犯:侵犯,干擾。比喻互不相干。 例句:我從中作保,今天你倆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擾,各奔東西不行?
【第25句】:【粉刷的烏鴉——白不久】(歇)比喻偽裝難以持久。 也作“粉刷的烏鴉——白不長”。
【第26句】:【圍著鍋臺轉】(慣)指燒火做飯,忙家務事。
【第27句】:【官無中人,不如歸田】(諺)中人:朝中有權勢的官員。歸田:回老家種莊稼。舊指當官沒有靠山,還不如回家種地去。 也作“仕無中人,不如歸田”。
【第28句】:【狼腿拉到狗腿上】(慣)比喻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了一起。
【第29句】:【鏡子】“鏡子”,人們天天在使用,它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呢? 當然,水是天然的鏡子,有詩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日:猴子撈月亮。講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么,作為實物的鏡子,是怎么來的呢?它經(jīng)歷了石鏡、銅鏡、玻璃鏡三種形態(tài)。 據(jù)傳說,女媧補天時得到一種黑曜石,經(jīng)打磨而成石鏡,這便是最早的鏡子。這種上古時期傳說的石鏡,被現(xiàn)代技術所證實,裝修用的大理石、花崗巖經(jīng)過拋光后都光亮如鏡。 第二種形態(tài)金屬鏡隨著青銅器的發(fā)明而產(chǎn)生,有出土實物為證。從出土的銅鏡來看,唐代較多。當時,銅鏡已較普及。史書有載,魏征諫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文物和史料記載相印證,那時銅鏡已經(jīng)相當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發(fā)明,取代了金屬鏡。
【第30句】:【時來誰不來,時不來誰來】(諺)時:時運。時運來時,飛黃騰達,誰不來巴結奉承;人倒運時,窮愁潦倒,誰也不會來走動。舊指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
【第31句】:【搞小圈子】(慣)指為了個人利益,互相拉攏利用,結成小團體。
【第32句】:【滿盤車馬炮士相,沒有保住一個老將】 釋義:車、馬、炮、士、相、將:都是象棋棋子名稱。比喻人雖多,卻都無能、無用,連一個人都保護不住。 例句:唉,滿盤車馬炮士相,沒有保住一個老將!但過了一段時間,他那緊張的心理漸漸松弛了,沒啥了不起的,只不過抓了幾個人嘛。
【第33句】:寧給好漢拉馬,不給懶漢作爺.
【第34句】:【胡蘿卜就燒酒——仗個干脆】(歇)仗:講求。干:諧“甘”。本指又甜又脆,轉以形容說話或做事干脆利索。 也作“胡蘿卜就酒——嘎嘣脆”。 嘎嘣:擬牙齒咬胡蘿卜時發(fā)出的聲音。
【第35句】:【慣子如殺子】(諺)慣:嬌慣。一味嬌慣子女,反而會害了他們。指對后代絕不可溺愛。 也作“惜子如殺子”。
【第36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釋義:鴻儒:學問淵博的人。白丁:普通百姓。形容交往的都是上層人物。 例句:九媽道:“我家美兒,往來都是王孫公子,富室豪家,真?zhèn)€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第37句】:【盧醫(yī)不自醫(yī)】(諺)盧醫(yī):戰(zhàn)國時名醫(yī)扁鵲,家在盧地,故稱。盧醫(yī)為人治病是妙手,卻不能自治。指好醫(yī)生能醫(yī)人而不能自醫(yī)。也泛指名家能治人而不能自治。 也作“醫(yī)不自治”。
【第38句】:【唇亡齒必寒】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第39句】:【打著紅旗反紅旗】 釋義:打著革命的旗號,干反革命的事。比喻偽裝革命。 例句:好人也會辦錯事,壞人也會偽裝積極,打著“紅旗”反紅旗。
【第40句】:【酒好不怕巷子深】(諺)只要酒的質量好,哪怕酒店設在偏僻的深巷里,買主都會主動找上門。指只要貨好,就不怕沒買主。也指只要作品的品位高,就不愁沒有賞識的人。 也作酒香不怕巷子深。 好酒不怕巷子深。
【第41句】:【白露里的雨,落到哪里壞到哪里】(諺)白露: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九月七日、八日或九日。白露下雨,下到哪里,哪里遭災。比喻人走到哪里就把晦氣或厄運帶到哪里。
【第42句】:【放虎容易擒虎難】 釋義:比喻敵人一旦放走,再不易抓獲。“容易”又作“歸山”。“擒”又作“捉”。 例句:你怎么把龍濤放了?俗話說,放虎容易擒虎難。他們一走,你拿什么救爹呢?
【第43句】:【急行無好步】(諺)好步:穩(wěn)當?shù)牟阶印<奔泵γΦ刈撸筒粫~出穩(wěn)當?shù)牟阶印1扔鞔掖颐γψ鍪拢y以把事做好。 也作“緊行無好步”。
【第44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 釋義:菘:蔬菜名,葉柄厚而呈青色的稱青菜;葉似薄而色淡的稱白菜,又稱黃芽菜。指春初早生的韭菜和夏末晚生的青菜最好吃。 例句:文惠太子嘗問周彥倫:“菜食何味最佳?”彥倫答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
【第45句】:【刀切豆腐——兩面光】見“快刀切豆腐——兩面光”。
【第46句】:【惡人自有惡人磨】(諺)指惡人作惡,自有比他更兇的惡人來降伏他。也指惡人到了惡貫滿盈時,自有懲罰。
【第47句】:【鉆故紙堆】(慣)故紙堆:成堆的陳舊書籍和資料等。指埋頭研讀大量的古代書籍、文獻資料等。
【第48句】:【夜貓子不黑天不進宅,黃鼠狼不深夜不叼雞】 釋義:說明壞人看準時機才干壞事。 例句:“俗語說:‘夜貓子不黑天不進宅,黃鼠狼不深夜不叼雞。’狗東西再來,它就得瞅上個空子才下嘴。”
【第49句】:【心急碰上熱豆腐】(慣)指心里正著急,偏又碰上麻煩事。也比喻心里存不住話,聽到什么說什么。
【第50句】:【敢怒不敢言】(慣)指心里憤怒,但不敢說。
【第51句】:【馬勺子吊起來當鑼打——窮得叮哩當啷晌】(歇)叮哩當啷:擬聲詞,本擬敲打馬勺的聲音,轉以形容人窮得一無所有。
【第52句】:【口惠而實不至】(慣)指口頭上給人好處卻并不兌現(xiàn)。
【第53句】:【知足不辱】(諺)知道滿足就不會貪婪,也就不會受到羞辱。指知足可以保持人格的尊嚴。
【第54句】:【砸飯碗】(慣)比喻失業(yè),沒有了經(jīng)濟來源。
【第55句】:【鐵板釘鋼釘——硬到家】(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形容人性格極其剛強或態(tài)度十分強硬。
【第56句】:【攤底牌】(慣)底牌:撲克牌游戲中最后亮出的牌。比喻說出內情,亮明底細。
【第57句】:【油鍋里的錢都敢抓】 釋義:形容人貪婪,為了錢不怕冒險。 例句:海騾子平常明奪暗算,欺負咱們窮人一輩子,今兒個忽然變成大慈大悲的菩薩了!他這個人油鍋里的錢都敢抓,他要是不得點什么好處,就這么給咱用心辦事,我不信。
【第58句】:【行李】“行李”指出門時所攜帶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如火車設有行李車。但它最初指稱的對象是人不是物,指的是外交官。 “行李”一詞,源出《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供)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也。““使人”即外交使節(jié)。古代的外交官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卷六中說:“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做‘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這段話的意思是:“李”和“理”是通假字,“行李”即“行理”,就是行走于國外以辦理國家事務的人。這種說法是有根據(jù)的。《左傳》中“行李”有時就作“行理”。如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 到了漢代,“行李”的意義,由“行人”引申為“行旅”。蔡琰《胡笳十八拍》有云:“追思往日行李難。”從唐代開始,“行李”的詞義有了顯著變化,它由“行旅”引申為“行裝”。白居易題贈李盧中丞詩云:“聞君每來去,砣砣事行李。”這里的“行李”就是出門時帶的東西。從此以后,“行李”的含義,便逐漸由指人過渡到指物了。至宋代,“行李”指物的用法已很廣泛。蘇軾《與程德孺運使書》云:“約程四月末間到真州,當遣兒子邁往宜興取行李。”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早晚即行,試遣人往求之,時行李已出房。”此兩處“行李”,分明都是指行裝。至明代,繼續(xù)沿襲“行李”即行裝的用法。如明曲有“半夜三更路兒又蹺蹊,東倒西欹顧不得行李”之句。 由此可見,“行李”詞義演變的脈絡是很清晰的:行人——行旅——行裝。化成順口溜就是:使節(jié)要出行,艱辛伴旅程。隨身攜物品,饑寒有保證。
【第59句】:【游僧攆住持】(慣)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住持:主持一個佛寺的僧尼或主持一個道觀的道士。比喻外人趕走主人。
【第60句】:【破繭出俊蛾】(諺)不起眼的繭殼里能生出惹人喜愛的蛾。比喻窮苦人家或丑陋的婦女,往往能生養(yǎng)出俊秀的子女。
【第61句】:【熱鍋上的螞蟻——亂轉】(歇)形容焦急、忙亂,束手無策。 也作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 熱鍋上螞蟻——來回直打轉轉。
【第62句】:【大意失荊州】“大意失荊州”形容一個人因小的疏忽而造成巨大損失。 這個俗語來源于三國時期關羽喪失荊州的史實和《三國演義》文學作品。 赤壁之戰(zhàn)后,吳蜀兩國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但荊州既是蜀漢的重要戰(zhàn)略要地,更是孫吳免遭魏、蜀雙重威脅的國家生命線。孫吳為了要回荊州,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使用美人計;劉備為了保住荊州,派出蜀漢第一名將關羽鎮(zhèn)守荊州,可見荊州的重要性。然而,關羽驕傲自滿,從不把孫權放在眼里,才為“大意失荊州”埋下了伏筆。起先,“權遣使為子索羽女”,本義是想通過聯(lián)姻鞏固聯(lián)盟,也有討好關羽之意。但“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搞得孫權灰頭土臉下不了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向曹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襄樊戰(zhàn)役,斬龐德,擄于禁,軍威所及,長安為之動搖,更不把孫權放在眼里。關羽曾說:“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孫權)邪!”孫權乃轉而與曹魏密謀,聯(lián)合夾擊關羽。孫吳大將呂蒙用計,自稱染病,換小將陸遜代之。關羽不知是計,更不把陸遜放在眼里,放棄了警惕,在呂蒙偷襲下,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 大意失荊州,不是一時大意,而是長期大意的結果。由此,“大意失荊州”常被人們引以為戒。
【第63句】:【誰給你嘴上貼著封條】 釋義:沒有人不讓你說話。 例句:內當家急了,一骨碌爬起來,穿衣服,“你這人真是,誰給你嘴上貼封條咧!”
【第64句】:【騎狗爛褲襠,騎貓爛眼窩】(諺)眼窩:眼睛。騎在狗背上玩,狗會咬爛他的褲襠,騎在貓背上玩,貓會抓爛他的眼睛。勸誡小孩不要玩狗玩貓的謔語。
【第65句】:【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諺)比喻不是為了某種利益,就不會有行動。
【第66句】:【甘蔗不能兩頭甜】(諺)甘蔗: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的制糖原料。甘蔗只有接近根部的地方甜,沒有兩頭都甜的。比喻美事只能占一頭,不能兩頭都占。 也作“甘蔗沒有兩頭甜”。
【第67句】:【趙公元帥】民間認為“趙公元帥”是財神爺,供奉該神可以發(fā)財致富。 “趙公元帥”原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財神爺。名字叫趙公明,晉代時已出現(xiàn)。在《搜神記》中他是個冥神,在隋唐兩代,他是個瘟神,當時人們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趙公明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這是他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的來歷。這時趙公明的面目已煥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幫助做買賣者求財盈利的財神爺了。趙公明成為財神爺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說《封神演義》的大肆渲染描繪,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后,趙公元帥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寶、納珍、招財、利市,聽從他的差喚。“招財進寶”一詞便始于此。 在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人們又把財神爺請回來了,在大小飯店的顯著位置,多有供奉財神的,以求好運發(fā)大財。但不要忘記誠信為本。
【第68句】:【遠觀不如近睹】(諺)指遠距離觀望不如近處觀察認識得更全面。
【第69句】:【打著燈籠沒處找】 釋義:說明難得,少有。 例句:“你再要娶這么一個媳婦兒,……只怕打著燈籠兒也沒處找去。”
【第70句】:【人到一萬,無邊無沿】(諺)指人數(shù)上萬,氣勢就會非常壯觀。 也作人馬一萬,無邊無岸;人到十萬,徹地連天。 人有一萬,無邊無沿;人有十萬,徹地連天。
【第71句】:【狗咬秤砣——好硬的嘴】(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嘴:雙關,本指嘴巴,轉指說話。譏諷或責罵人說話生硬、執(zhí)拗、尖刻。
【第72句】:【錢財入手非容易,失處方知得處難】(諺)錢財掙到手并不容易,人往往是在沒有了錢財?shù)臅r候才知道掙錢之難。指人要珍惜錢財,養(yǎng)成節(jié)儉的習慣。
【第73句】:【鋤一惡,長十善】(諺)鋤:除去。 除去一個惡人或一種惡類,就等于助長了十倍多的菩人或善類。指除惡比積善的功效大得多。
【第74句】:【窮家值萬貫】見“破家值萬貫”。
【第75句】:【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諺)一樹結的果子酸的甜的都有,一母生的孩子愚的賢的都有。指同胞兄弟性格、智力各有差異。也泛指人與人不會一樣。
【第76句】:【前車有轍,后車有道】(諺)指車前行要遵循轍道,不可亂行。比喻做事要遵從以前的規(guī)程,不得隨意。
【第77句】:【賭近盜,奸近殺】(諺)近:相近。 指賭博會導致做賊,奸淫會導致殺人。 也作賭生盜賊奸生殺。 賭近盜,淫近殺。
【第78句】: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第79句】:【運動不出汗,成績不見面】(諺)指體育運動不練得出汗,就不會有效果。
【第80句】:【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歇)原為禪家語。傳說羚羊夜宿時,角掛在樹上,四肢不著地,使獵狗無從找到。形容詩藝精湛,無疵可尋。今也指人或物銷聲匿跡,無法尋找。 也作“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第81句】:【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歇)頭腦:本指頭部,轉指頭緒。 指理不出事情的頭緒,猜不透是怎么一回事。 也作丈二長和尚——摸頭不著。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82句】:【才說了嘴就打了嘴】(慣)說嘴:自夸,自我吹噓。剛夸了口就出丑了。 也作“說嘴打嘴”。
【第83句】:【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諺)一根羽毛在風里飛動,能標示出風向;一根小草在水中漂浮,能標示出水的流向。指觀察局部的動向,可以推斷出全局的變化。
【第84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釋義:人的生死由命運決定,人的貧富決定于天意。這是一種消極的聽天由命的思想。 例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江家要不想斷后的話,你還可以再生一個嘛!
【第85句】:【馬有失蹄,人有失足】(諺)失蹄:馬在行進間腿蹄閃空。失足:失足落水,借指行為出錯。馬有失蹄的時候,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指人偶爾犯錯是難免的。 也作馬有前失,人有后悔。 馬沒有不打前失的,人沒有不犯錯誤的。 人有失錯,馬有失蹄。
【第86句】:【螳臂當車——萬無一濟】(歇)濟:幫助,有益。指白白遭受損失,于事無補。
【第87句】:【三打不回頭,四打連身轉】(慣)形容人反應遲鈍,懦弱膽小。 也作三答不回頭,四答和身轉。 三推不上肩,四推和身轉。
【第88句】:【風無常順,兵無常勝】 釋義:做事不可能一直順利。 例句:誰知風無常順,兵無常勝。這番采頭又輪到再旺了。照前顴了一二十次,雖則中間互有勝負,卻是再旺贏得多。
【第89句】:【三翻六坐九拿爬,十個月的伢兒喊爸爸】(諺)嬰兒在生下三個月后會翻身,六個月能坐起,九個月能爬行,十個月會發(fā)聲喊“爸爸”。指嬰兒出生一歲之內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
【第90句】:刻薄成家,終無久享.
【第91句】:【君子不見小人過】 釋義:君子不計較小人的過失。 例句:“如今你要放他,正是君子不見小人過,……咱們就把他放了罷。”
【第92句】: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
【第93句】:【狐貍再狡猾,狐皮還是經(jīng)常出售的】(諺)狐貍無論怎樣狡猾,也逃不脫身死皮售的命運。比喻邪不勝正,邪惡者終歸要受到正義的制裁。
【第94句】:【有錢好辦事,家寬出賢人】(諺)賢人:行善積德的人。人有了錢,什么事情都好辦;家資富裕,行善積德的事就容易做出。指居家處世,離不了錢。
【第95句】:【插起招軍旗,就有吃糧人】 招軍旗:古時招募士兵用的旗幟。吃糧人:指吃糧餉的士兵。插起招軍的旗幟,就有人應招參軍。也比喻總會有人響應。 例句:“插起招軍旗,就有吃糧人。”有個吳先生是在閻錫山部下當過旅長的退職軍官,家里很富,才死了老婆。他在姐姐廟大會上見過小芹一面,愿意續(xù)她,媒人向三仙姑一說,三仙姑當然愿意。
【第96句】:【豆腐嘴,刀子心】(慣)指嘴上說得綿軟動聽,內心卻十分狠毒。
【第97句】:【饅頭】“饅頭”是中國人的主食,特別是中原地區(qū)和北方。現(xiàn)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饅頭,北方人照吃大米。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zhàn)國,《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記載,朝廷規(guī)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見“發(fā)面”古已有之。有了發(fā)酵的面起餅,不愁沒有饅頭。 但饅頭的來歷卻出自《三國演義》。諸葛亮平蠻回到瀘水,忽然陰云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問孟獲,獲日:“瀘水原有猖神為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境內豐熟。”孔明日:“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有主意。”遂命行廚宰殺牛羊,和面為劑,塑成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至清代,饅頭的叫法發(fā)生了變化。北方把沒有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為包子。而南方則把有餡的稱為饅頭,無餡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日饅首,屑面發(fā)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fā)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現(xiàn)在,饅頭都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叫法。在北方,對沒有餡的饅頭,有稱作“饃”、“卷子”的。在南方,對有餡的饅頭,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但,“饅頭”之稱南北皆通,而“饃”、“卷子”、“面兜子”、“湯包”都是地方性稱謂。
【第98句】:【房無一間,地無一垅】(慣)形容家境貧寒,一無所有。 也作房無一間,地沒一壟。 房無半間,地無一垅。 地無一壟,房無一間。
【第99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 釋義:窺:暗中察看。良馬不待鞭起,側耳便能領會御者的心意。比喻才智很高的人,辦事不待驅策。 例句:魏府大覺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