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老貓喝燒酒——夠嗆】(歇)本指嗆得十分厲害,轉指夠受的。
【第2句】:【高不成,低不就】(慣)多指在擇偶或擇業上,因愿望脫離現實而未能成功。 也作高不湊,低不就。 高門不達,低門不就。 高不攀,低不就。
【第3句】:【塘怕滲漏,人怕引誘】(諺)池塘要是滲水漏水,就會干涸;人要是被引向邪路,就會毀了一生前程。 指年輕人最怕受到邪惡的誘惑。
【第4句】:【天打五雷轟】 釋義:賭咒發誓要遭到應有的報應。 例句:我們是結拜兄弟,我要是做對不起你的事,那就天打五雷轟。
【第5句】:【有理不在高聲】(諺)理由充足自然就能說服人,不在于聲音大、嗓門高。指辯勝對方靠的是擺事實、講道理,不能憑氣勢壓人。
【第6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諺)徒:同類,同伙。水過于清澈,會使魚失去生存的條件;人過于苛察,會使自己孤孤單單,失去群眾。 指為人處世貴在寬厚,切忌苛求。 也作水清無魚,人察無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
【第7句】:【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見“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
【第8句】:【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諺)鳳凰如果拔去羽毛,其形象還不如一只雞。比喻失勢的人物還不如個普通百姓。
【第9句】:【家人犯法,罪及家長】(諺)家里的下人觸犯了法律,家長要受罪罰。指家長對子孫后代及傭人不但負有教養責任,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也作“家奴犯罪,罪坐家主”。
【第10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俗語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用來勸誡犯錯誤或犯罪的人,要改過自新,棄惡從善。它源自佛教,出自宋代僧人普濟著作《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是唐宋時期的口語,不是立在那里,原地不動的意思,而是立刻、當下的意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意是如能放下一切惡業,立刻修得正果。 最初,在《景德傳燈錄》中有“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便改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后來變成了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中有一個故事說波羅僚國有個屠夫叫廣額,每日都殺無數羊。后來他見到了舍利佛,受八戒,最終成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這個故事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初典故。
【第11句】:【黑云壓城城欲摧】 釋義:摧:毀壞。比喻大兵壓境,局勢十分嚴重。這是李賀《雁門太守行》詩句。 例句:逸敏生就一副倔犟的性子,對于爸爸的遭遇,她義憤填膺。但在這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危急關頭,這位沒有經過人世波折的姑娘,顯得一籌莫展,焦急異常。
【第12句】:【不吃魚,口不腥】見“沒吃鮮魚口不腥,沒做壞事心不驚”。
【第13句】:【有錢一時辦,無錢空自喊皇天】(諺)有錢辦事,立馬就成功;無錢辦事,再喊老天也無用。指辦事的成敗遲速,經濟基礎是關鍵。
【第14句】:【家私不論尊卑】 釋義:家中財產,不論尊卑,人人有份。 例句:“自古道‘家私不論尊卑。’母親何不告官申理?原薄憑官府判斷,到無怨心。”
【第15句】:【狐貍總要露尾巴】(諺)不管狐貍怎樣善于隱藏,肥大的尾巴總要顯露出來。比喻人群中的惡類,無論怎樣奸詐,終究要露出他的劣跡丑態來。 也作狐貍的尾巴總是藏不住的。 狐貍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第16句】:【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見“馬屁拍在馬腿上”。
【第17句】:【廚師的高帽】廚師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習俗,顯得清潔衛生、別致。它源自希臘。 最初,它只是一種作為區別他人的一種標志,沒有行業色彩。中世紀的希臘,戰亂頻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難。據說有一次幾個著名的廚師逃進修道院,他們換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樣。日子一長,他們覺得應該把自己與修道士區別開來,于是將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為白色。從此,廚師們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
【第18句】:【丟了三魂,喪了七魄】見“頂門上不見了三魂,腳底下疏失了七魄”。 古國名,即今南洋群島的爪哇島,古人視為遼遠虛無之地。本指扔得遠遠的。比喻忘得一干二凈。
【第19句】:【歪嘴吹喇叭——一股斜氣】(歇)斜:諧“邪”。氣:本指氣體,轉指風氣、作風。指不正當的風氣或作風。 也作“歪嘴和尚吹喇叭——一股邪氣兒”。
【第20句】:【下地獄】(慣)地獄:某些宗教指死后靈魂受罪的地方。比喻遭受痛苦和折磨。
【第21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諺)桂林: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水明麗,景色秀美。甲:居第一位。指桂林山水景物是全國最優美的。
【第22句】:【百姓】“百姓”現在指軍人和官員以外的人民群眾。但在古代百姓的含義正好和現在相反,是指上層社會的官宦。源自《尚書》。 據載,在遠古時代,各氏族部落經常發生沖突,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敗了由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蠻族。因為炎、黃、夷部落聯盟約有一百個氏族,每個氏族又各有一個表示區別的姓,這個代表氏族的“姓”當然是頭領。所以黃、炎、夷部落聯盟的氏族就稱作“百姓”。他們在打敗了九黎蠻族后,“百姓”強大起來,就成為貴族、奴隸主了。 到商初,“百姓”的主體仍是奴隸主貴族。以后,各氏族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人變成了窮人,成為“庶民”,即自由民。戰國時,隨著奴隸社會的解體,“百姓”的特權喪失了,而原來處于奴隸主地位的“百姓”成為平民的同義語。 “百姓”一詞的出現,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鄭玄注:“百姓,謂百官族姓;萬邦,謂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鄭玄的注解明白無誤,百姓為官。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見,堯舜禹時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學者俞正燮,他在《癸巳類稿》一書中,直截了當地闡明了“百姓”一詞的真正含義,其云:“百姓,專以仕宦言之。” 可見,“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戰國以后,伴隨著封建制徹底取代了奴隸制,“百姓”才逐漸演變為平民的通稱。平民百姓,始終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新中國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當了國家的主人。
【第23句】:【文來文對,武來武對】(慣)比喻針鋒相對,用對方采取的手段來回擊對方。 也作“文來文對,武來武擋”。
【第24句】:【遠觀不如近睹】(諺)指遠距離觀望不如近處觀察認識得更全面。
【第25句】:【敗事有余,成事不足】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第26句】:認理不認人,幫理不幫親。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第27句】:【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諺)臨上陣打仗才磨槍,縱然磨不鋒利,也能磨得光亮。指平時不下功夫,臨時突擊準備,多少也能頂點事。 也作“臨陣磨槍三分光”。
【第28句】:【護士】“護士”是在醫療機構中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我國原本沒有護士,護士起源于德國。1836年德國有一位青年宗教家開設了一所醫院,并訓練了一批年輕的姑娘專門負責病人的護理工作,這就是最早的護士。1854年,俄國與英、法等國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英國陸軍部特令南丁格爾組織一個婦女看護隊,到戰地服務。南丁格爾帶了38名經過訓練的婦女到達前線后,對傷員的傷病、飲食衛生和思想情緒都極為關心,護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大大減少了傷員的死亡率,護士職業由此得到重視。1860年,英國政府正式在倫敦多馬醫院設立護士學較,委派南丁格爾主持。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護士學校。從此,護士成了醫院不可或缺的職業。為了紀念南丁格爾的突出貢獻,國際衛生界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
【第29句】:【人不出門,不長見識】(諺)指人要想見識廣,必須走出家門。
【第30句】:【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釋義:公開的打擊容易對付,暗中的襲擊難以防備。 例句:“偷魚的要是個行家,就該從咱們爺兒倆眼皮下把魚偷走,不到那;面\魚塘去。”“為什么?”“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呀!”
【第31句】:【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 釋義:雁門:山名,在山西省代縣西北。到了農歷八月,大雁就開始南飛了,人們無論怎樣也應準備過冬的衣食了。 例句:田家雜諺: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
【第32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33句】:【狗戴帽子裝人】 釋義:罵人假裝正經。 例句:牛打江山馬坐殿,你倒狗戴帽子裝人了!你他媽的問問天,問問你祖宗!誰給你置的家,誰給你養活的人?
【第34句】:【結婚】“結婚”的由來,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民俗說。早在原始社會,人類沒有固定的婚姻,每當黃昏,便自由結合擇偶而居,這種婚俗,至今還有保留,如云南省的摩梭人現在還實行走婚。所以,漢民族把最早的“黃昏夫妻”稱之為“結昏”。隨著一夫一妻制的實行,語言學家便把曾經標志混亂婚姻的“結昏”改為“結婚”。“婚”字的衍變,是混亂婚姻向文明婚姻過渡的見證。 另一種說法是陰陽說。《禮記·昏義》孔穎達疏說:“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義。”這就是說,把婚禮安排在昏時進行,是取其陰來陽往的意思。“陰來陽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白天即將過去,夜晚即將來臨,陰陽交替之時,即是黃昏。另一層意思是,新郎在白天去親迎新娘,新娘在臨近夜晚時來到夫家。這種自然的陰陽和人事的陰陽相結合,正好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古人看來,一切人事都要合乎天意,婚禮這一重要禮儀更不能例外。以人的陰來陽往和天的陰來陽往相配合,這種婚禮就合乎天意,婚姻就會獲得美滿幸福,同時也會給通婚的兩個家族帶來福澤。所以婚禮必須在昏時舉行。 這是“結婚”一詞的原意,現在結婚儀式不據泥于黃昏,“吉時”在中午居多。
【第35句】:【好事全歸花大姐,壞事全怪禿丫頭】(諺)花大姐:富貴人家的小姐。禿丫頭:侍候小姐的丑丫頭。 好事情全都歸在小姐的名下,壞事情全都扣在丫頭頭上。借指有功勞都是頭頭們的,有錯誤都是手下人的。 也作“好事總歸花大姐,壞事總怨禿丫頭”。
【第36句】:【禮多人不怪】(諺)對人多講究禮貌,人不會見怪。指禮貌是文明的舉止,以禮待人,謙恭有禮,人們總是樂于接受的。 也作禮到人不怪。 禮多不罪人。
【第37句】:【外頭閃電里頭空】(慣)外表光鮮華麗,內里卻空虛窘迫。比喻沒落的富貴之家徒有其表,實際上已經財力空虛。
【第38句】:【出頭的椽兒先朽爛】(諺)露出房檐外面的椽子由于風吹雨淋,會先腐爛。比喻冒尖或帶頭的人,往往最先遭到禍害。 也作“出頭椽子先爛”。
【第39句】:【若要甜,加點鹽】(諺)指單吃甜品不知甜,吃點咸的自然就有了比較。常比喻生活中要正確對待苦樂,不可只追求享受。
【第40句】:【孩兒不嫌娘丑】見“兒不嫌母丑”。
【第41句】:【糞堆上長連枝樹,淤泥中生比目魚】(慣)連枝樹、比目魚:均喻夫妻。比喻在條件差的地方,也有美好的姻緣。
【第42句】:【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諺)舊指說理的秀才遇到不講理的大兵,再有理也沒法說清。泛指和蠻不講理的人是無法講道理的。或指講理要看對象。 也作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秀才碰上兵,有理講不清。 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
【第43句】:【投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交手】(諺)練武的人想要提高武藝,投師領教,不如訪友切磋;訪友切磋,又不如交手實練。指親身實踐提高最快。
【第44句】:【頭齊腳不齊】(慣)謙稱自己準備得還不夠齊全。也形容人多,步調不一致。
【第45句】:【白吃蘿卜還嫌辣】(慣)比喻白白地得了好處還挑剔。
【第46句】:【攢錢好比針挑土,花錢好比浪淘沙】(諺)攢錢:積蓄錢財。浪淘沙:大浪沖擊沙岸。指積攢錢財像用針挑土一樣艱難緩慢,花費錢財像大浪沖沙一樣容易快速。
【第47句】:【打蛇不死惹蛇毒】(諺)指打蛇必須打死,不然就會遭到蛇最兇惡的報復。泛指對一切惡類,若除之不盡,必定后患無窮。 也作打蛇不死終為害。 打蛇要打死,不死成罪過。
【第48句】:【屬蛐蛐兒的——土里生土里長】(歇)土:本指泥土,轉指本地。指人生在當地又在當地長大。
【第49句】:【清水鍋里煮銅錢,一眼看到了底】 釋義:比喻對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很透徹。 例句:后來這些年,李家大院的所作所為,可真是清水鍋里煮銅錢,一眼看到了底。
【第50句】:【慢工出細活】(諺)指工匠活做得慢而精細,成品自然精美。也指凡事循序漸進,不急功近利,事情就會辦得完滿周到。 也作“慢工出細貨”。
【第51句】:【老虎頭上拍蒼蠅】(慣)比喻冒險去觸犯有權勢、有地位的人或勢力。 也作老虎頭上撲蒼蠅。 老虎頭上抓毛兒。
【第52句】:【三十六計走為上】此語指事態無法挽回,別無妙計,只有一走了事。常言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走為上”確實是三十六計之一,排在最后一計。那么,是誰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組合成一句俗語呢? 據《南史·王敬則傳》,南朝齊代,明帝蕭鸞病情嚴重,生命垂危,輔國將軍王敬則趁機謀反。明帝的二兒子蕭寶卷當時正在東宮議事,派人上屋觀望,見征虜亭大火沖天,王敬則大兵將至,蕭寶卷嚇得趕緊收拾行裝準備逃走。有人報告了王敬則,王敬則自言自語,像是對著明帝父子說:“過去檀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就讓你們父子趕快逃命去吧!”看來王敬則雖然謀反,但沒把事做絕。
【第53句】:【君子不記小人過】見“大人不責小人過”。
【第54句】:【虎無傷人意,人有傷虎心】(諺)老虎本沒有傷害人的打算,但人卻有傷害老虎的心意。比喻人與人相處要有警惕,你對他一片善心,他卻可能暗里算計你。
【第55句】:【早上跑跑步,餓死老大夫】(諺)大夫:醫生。指清晨跑步鍛煉,身體健康不得病,也就沒有病人來找醫生看病了。
【第56句】:【八哥嘴巴毒蛇心】 釋義:比喻嘴上說得好聽,心地狠毒。 例句:他真是八哥嘴巴毒蛇心,假裝來調解講和,但正是讓敵人跟來殺我們。
【第57句】:菜無心必死,人無心必亡。
【第58句】:【牙齒捉對兒廝打】(慣)形容受凍或極度恐懼時哆嗦得上下牙相叩的樣子。
【第59句】:【吃菜要吃心,聽話要聽音】(諺)吃菜要吃菜的鮮嫩內瓤;聽人說話要聆聽話外之音,以便知道對方的真實意圖。 也作吃蔥吃芯兒,聽話聽音兒。 吃飯品滋味,聽話聽下音。
【第60句】:【天下無有不散的筵席】(諺)再好的宴席,總會有散的時候。比喻人生有聚就有散,不必為散傷情。
【第61句】:【要磨刀,得磨刀石】 釋義:比喻要在實踐中鍛煉、考驗。 例句:橋隆飆道:“要磨刀,得磨刀石。要試真金,得烈火。這些東西,不能光聽他嘴上說,要看看他的實力。”
【第62句】:【半天云頭掛口袋——裝風】(歇)風:諧“瘋”。指裝瘋賣傻。 也作“半天云里吊口袋——裝瘋”。
【第63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釋義:不經歷一番艱苦,就不能獲得美滿幸福。 例句:正叫做: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禮別了小峰,到京會試,中了第二名會魁。
【第64句】:【槽頭買馬看母子】(諺)母子:偏指生崽的母馬。指要買馬駒,先看母馬咋樣。借指要知閨女的為人,先看生養管教她的娘親是什么樣的人。
【第65句】:【頭上有瘡瞞不過剃頭的】(諺)比喻任何事情無法瞞過知情人。
【第66句】:【鍋開著等下米】 釋義:開:液體沸騰。比喻十分緊迫。 例句:母親心疼女兒,說道:“過幾天再說吧吧,這也不是鍋開著等下米的事兒。”
【第67句】:【拿人血染紅頂子】見“用人血染紅頂子”。
【第68句】:【有板有眼】“有板有眼”指做事穩妥、不毛糙、按部就班地進行。它源于戲曲中的音樂節拍。 明王驥德《曲辭》中說:“凡蓋曲,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有緊慢,一視以板眼為節制,故謂之板眼。” “板”就是板式。戲曲唱腔音樂中的板式結構,可分為板式變化體和曲牌連套體兩大類。在板式變化體的結構中,大都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等板類。在各類板式中,強拍為“板”,弱拍為“眼”,板式的強弱關系就是“板眼”。其中,節拍為2/4的叫“一板一眼”,節拍為3/4的叫“一板兩眼”,節拍為4/4的叫“一板三眼”。如果演唱者節奏感差,強弱不分明,不是搶板,就是滑板,即掉板。 所以將“有板有眼”一詞指的唱腔合乎節拍,引申為言語行事有節奏、有條理,合規矩。
【第69句】:【把心放在肚子里】(慣)指心里踏實,沒有牽掛和憂慮。 也作“把心擱在肚里”。
【第70句】:若要健,天天練。
【第71句】:【吃了五谷思六谷】(諺)五谷:指稻、黍、稷、麥、菽。指五谷雜糧都吃遍,還想吃更難得的糧種。比喻人的欲望需求是永遠不可能徹底滿足的。
【第72句】:【先來媳婦不怕晚來婆】(諺)媳婦雖然是晚輩,但先來;繼母雖然是長輩,但晚到。先來的不怕晚到的。指資格老往往勝過地位高。
【第73句】:【山雨欲來風滿樓】 釋義:山雨到來之前,滿樓都是呼嘯的大風。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一派緊張情勢。這是許渾《咸陽城東樓》詩句。 例句: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好像解放軍解放石家莊的戰斗馬上就要打響了。
【第74句】:【丈夫】“丈夫”指女子的配偶。最初,“丈夫”是用來稱成年男子的。 《谷梁傳·文公二十年》日:“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說文》在“夫”下釋“丈夫”,謂“周朝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日丈夫。”古時稱男性為“丈夫”,有時還有氣度不凡的意思,猶言“大丈夫”。 如“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至于“丈夫”轉義成為女子配偶之稱,則源于我國一些部落的搶婚陋習。 在這些部落里,女子選擇夫婿,以一定的高度為主要條件,一般以身高一丈(那時一丈相當于今天七尺)為標準。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強人的搶婚。據此,女子稱其所嫁男子為“丈夫”。隨著時代的變遷,部落融合,“丈夫”這一稱謂相沿至今,而“搶婚”則變成了有的少數民族的嬉鬧婚俗。
【第75句】:【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諺)嫫(m。)母:古時有名的丑女。西施: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后為美女的代稱。嫫母雖丑,也還有她的美點;西施雖美,也還有她的丑處。指美與丑都不是絕對的。
【第76句】:生命的幸福在身體,身體的強壯在健康。
【第77句】:【黃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沒兒人】 釋義:比喻青年人反比老年人死得早,害得老人沒有兒子。 例句:三藏聞言,止不住腮邊淚下道:“這正是古人云:‘黃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沒兒人。”
【第78句】:【人老不以筋骨為能】見“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79句】:【搟面杖吹火——不通氣兒】(歇)搟面杖:搟面用的木棍兒,沒有通氣孔,無法用來吹火。本指空氣不流通,轉喻不通達事理。
【第80句】:【先生講書,屠夫講豬】(諺)先生:教書先生。屠夫:以宰殺豬羊為專業的人。教書的先生說起話來總離不了書,殺豬的屠夫說起話來總離不了豬。指人們在談話中總離不了本行的話題。
【第81句】:【敲門磚】“敲門磚”比喻以不正當方法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那么,“敲門磚”是怎么來的呢?它源自古代的一個故事。 相傳,有一天張公子去拜訪李公子,他在李公子的庭院外拍了好一陣門也無人應聲。原來李公子讀書太專心了,沒聽到張公子叫門。張公子因拍了半天也不見李公子來開門,心中十分不快,轉身正要回府,卻一眼看見了墻角的幾塊磚頭。于是靈機一動,抄起一塊對著門猛敲起來。這回李公子可聽見敲門聲了,心里一驚,以為出什么大事了,他急忙起身去開門,只見張公子倚在門邊。李公子奇怪地問:“出什么事了?”張公子平靜地說:“沒出什么事,我閑著無事,特意來拜訪你。”李公子又問:“你剛才用何物敲門?聲音如此之大。”張公子回答說:“沒什么特別的,不過是一塊‘敲門磚’。”李公子大惑不解:“張公子訪友還要專門帶上敲門磚?”張公子瞥了一眼墻角,笑道:“敲門磚隨處可撿,也可隨手可扔,很是方便。”這時,李公子才恍然大悟。 后來,人們就把借以謀取名利的手段比喻為“敲門磚”。屬貶義。
【第82句】:【風馬牛不相及】 釋義:風:一說放逸,走失;一說獸類發情,彼此相誘。一說兩地相距很遠,牛馬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另一說馬與牛不同類,雄雌不致相誘。 比喻彼此之間毫不相干。“相及”又作“相干”。 例句:說了幾次,也鉆不到他的耳朵里去,什么抗日,什么工作,什么工人、農民,都是對牛彈琴,風馬牛不相及,他心上像長了茅茅草。
【第83句】:【是這鳥,叫這聲】(諺)什么樣的鳥會叫什么樣的聲音。指鳥的種類各異,叫出的聲音也各不相同。 多比喻哪個層次上的人,會說哪個層次上的話。
【第84句】:【清水濁水混著流】(慣)比喻好人壞人混在了一起。
【第85句】:【青天白日說鬼話】(慣)比喻無中生有。
【第86句】:【山瘦馬,怒苦身】(諺)常走山路會把馬累瘦,常發怒火會使身體受損。指人在生活中要保持心平氣和,不可動怒,以免傷害身體。
【第87句】:【老鷹不吃窩下食】(諺)老鷹寧可飛向遠處覓食,也不吃窩旁的東西。比喻惡人為掩護自己,從不在自己落腳的周圍作案。 也作老鷹不打窩邊食。 巖鷹不打窩下食。
【第88句】:【急中有失】(諺)指人在匆忙中,往往頭腦不冷靜,考慮不周到,出現失誤。
【第89句】:【名師出高徒】 釋義:有名的師傅能教出本領高強的徒弟。 例句:誰都知道和尚的本事大,武藝好。名師出高徒,老師好,徒弟也錯不了,所以這小和尚一出臺也是“碰頭好”。
【第90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 釋義: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例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把人都教能啦。”
【第91句】: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
【第92句】:【蘿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 釋義:蘿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來。比喻人一毛不拔,是個吝嗇鬼。 例句:到底李鴻云葫蘆里裝的什么藥,一下還摸不準,不要又上了李鴻云的當吧?蘿卜上扎刀,李鴻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第93句】:【插一只腳】(慣)比喻參與某種活動,并從中干擾。 也作插一腳。 插一腿。 插一手。
【第94句】:【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慣)比喻冒再大的風險也不在乎。 也作火里火去,水里水去。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第95句】:【拔出蘿卜帶出泥】 釋義:比喻事情辦得不利落,不圓滿,或引起了別的麻煩。 例句:“你快點去看看吧。”老七伯大喊,“可不能把這事辦砸了,不能離譜,咱們和他們的事。得論個清楚是非,可不能拔出蘿卜帶出泥呵!”
【第96句】:【得屋子想炕,有了炕想老婆】(諺)炕:北方農村土坯砌的睡覺用的臺子,冬天可供取暖。有了屋子想要炕,有了炕又想有個坐在炕上的媳婦。指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 也作得了屋子想炕。 得了鍋臺想上炕。
【第97句】:【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人勿聞,莫若勿言】(諺)莫若:不如。要想人不知道,最好自己不去做;要想人聽不到,最好自己不去說。指人的言行是瞞不住人的,只要自己說過做過,人們就不會不知不聞。 也作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欲人不知,莫若不為;欲人不聞,莫若不言。
【第98句】:【識時務者為俊杰】意思是能夠認清當前形勢的人才是真正的豪杰。但,這不包括那些見風使舵的投機分子,他們往往把這句話當做投敵變節的托詞。 “識時務者為俊杰”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講述了東漢末年,劉備曾向潁川名士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那些儒生俗士怎么能夠看清當前的形勢呢?識時務者為俊杰,臥龍和風雛就是這樣的人物。”劉備問二人指誰,司馬徽說:“他們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啊。” 實踐證明,諸葛亮就是識時務者,“隆中對”就是最好的解釋。
【第99句】:【屬狗熊的——記吃不記打】(歇)指人只貪圖眼前利益,不記取挨打吃虧或受苦難的教訓。含譏諷或責罵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