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是個老虎不吃人——壞了名色在那里】見“老虎不吃人——只是壞了名色”。
【第2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諺)指商店資格老,規模大,就往往會慢待顧客;顧客財大氣粗,又往往會刁難商店。 也作“客大壓店,店大壓客”。
【第3句】:【衙門錢,一燧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諺)一燧煙:一股煙。衙門內掙的錢像一股煙,頃刻消逝;生意賺的錢,可享受一輩子;種田掙的汗水錢,可世代享用。指靠辛勤勞動掙的錢最踏實,最長遠。
【第4句】:【接香火】(慣)指有了子孫后代。 也作“接續香煙”。
【第5句】:【不暗不聾,不成姑公】(諺)喑(yIn):啞。姑公:婆婆與公公。指不會裝聾作啞,就當不了公婆。也泛指當家人就得要裝得糊涂些。 也作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第6句】:【爛板凳——高談闊論】(歇)板凳爛了,是因為有人長久坐著“高談闊論”。指只會空發議論,不干實事正事。
【第7句】:【千軍容易得,一將最難求】(諺)干軍萬馬都容易招募,一個智勇雙全的將領卻不容易求得。指領兵的將才自古以來就很難得。 也作“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第8句】:【經風雨,見世面】(慣)比喻經歷各種磨難、考驗,增長知識才干。 也作“經風浪,見世面”。
【第9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這一俗語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 佛教所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種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道以后稱為“釋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時候,已經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年齡稍長,見世界上人類和其他動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循環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難免. 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痛苦,欲求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決不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處,說法勸化他人。釋迦牟尼如此說法,前后長達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 其實僧人大多數為半路出家,只有少數是在寺廟里長大,從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說法,被俗世借用轉義,變成了半路轉行。
【第10句】:【寫字像畫狗,越描就越丑】(諺)指寫毛筆字貴在一氣寫成,如果對不順心的筆畫加筆再描,就會越描越走樣。也借指對缺理事越辯解就越不能自圓其說。
【第11句】:【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個俗語比喻辦事情想得到預期的好處,卻不想把事情辦砸了,還破費了許多花銷或出了其他差錯。它源自《三國演義》。 這個故事的梗概是:周瑜見劉備占據荊州不還,便勸說孫權假意將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騙劉備到江東做人質以換取荊州。沒想到事情被孫權的母親吳國太識破,她看中劉備是真正的英雄,孫尚香也愿意嫁給劉備,這場騙婚鬧劇弄假成真。在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孫尚香與劉備一起返回了荊州。 在回荊州的路上.周瑜處處設防,又派兵追趕,阻止劉備與孫尚香的歸程。 由于孫尚香身帶尚方寶劍,加之常勝將軍趙子龍護駕,闖過層層險阻。當周瑜追來,他們已進入安全地帶。諸葛亮命迎接的將士高呼:“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當即暈厥,是為“三氣周瑜”之一。 由于《三國演義》的藝術感染力,“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一俗語廣泛流傳。
【第12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 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 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 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 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13句】:【家貧不是貧,路貧貧煞人】(諺)在家過的貧困日子還容易對付,出門在外的貧困,才真正叫人為難。 也作家貧猶自可,路貧愁煞人。 家貧不是貧,路貧愁煞人。
【第14句】:【不嚴不成器,過嚴防不虞】(諺)不虞:不測。對子女的教育要從嚴,不嚴不能成材;但過嚴又會出問題。
【第15句】:【外披羊皮,內藏狼心】(慣)形容人外表裝得善良,內心卻十分狠毒。
【第16句】:【肥處割膘,瘦處添油】(慣)膘:肥肉。形容不偏不倚,很公正。
【第17句】:【靠山山崩,靠水水流】 釋義:依賴別人靠不住。 例句:“……人家說我命苦,是命苦;靠山山崩,靠水水流,靠樹樹歪,一心靠社會主義,可生產隊又說我是累贅……”
【第18句】:【豆腐】“豆腐”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家常菜。豆腐不僅味美價廉,營養豐富,還具有相當的養生保健作用,自問世以來,頗受大眾的喜愛。 中國是豆腐的故鄉,這種傳統美食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后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于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葉子奇的《草目子》,羅欣的《物原》等著作,都把豆腐的發明權歸功于西漢淮南王劉安。有詩為證,明代一個名叫蘇平的人創作了一首豆腐詩:“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去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有沸湯中滾雪花。瓦缸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這首詩通俗易懂,只有兩個地方需要稍作解釋,一是“淮南”,指淮南王劉安;一是“蟾”,指明月。 據說,劉安的這項發明得益于他的神仙夢。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被封為“淮南王”。他生性喜好煉丹之術,潛心煉丹欲求長生不老。眾所熟知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和他有關。劉安一生耽于修煉丹藥,他在一次煉丹過程中用磨制的豆汁來培育丹苗,結果豆汁與鹽鹵意外凝結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最終走進了千家萬戶,還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周邊國家。現在恐怕遍及全世界。
【第19句】:【賊偷賊,難防備】(諺)指賊熟悉賊的生活規律,偷起來很難防。也泛指同行人或知底細的人,要起了偷盜同伴的心,很難防備。
【第20句】:【王八】過去,社會上一些寡廉鮮恥的人,往往獲得“王八”、“王八蛋”、“王八羔子”之類的罵名。那么,“王八”從何而來? 首先,“王八”原來真有其人。據《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記載,“王八”是五代十國時前蜀主王建的大名。“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隆眉廣顙,狀貌偉然。”因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宣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又加上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與他同鄉里的人都叫他“賊王八”。金人元好問《雜著》詩:“泗水龍歸海縣空,朱三王八竟言功!” 再者,“王八”還可被視為“忘八”的諧音。《通俗編·品目》說:“《七修每類稿》:‘今詈人日王八,或云忘八之訛。言忘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忘八”便是八項德行中缺最后一項即無“恥”了。 再次,將“王八”和烏龜扯在一起。《史記·龜策列傳》載:“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日北斗龜,二日南長龜,三日五星龜,四日八鳳龜,五日二十八宿龜,六日日月龜,七曰九洲龜,八日王龜。”作者將神龜分為八種,第八種名為“王龜”。于是后人便將這列在第八位的王龜簡稱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變成了烏龜的別名。這時的“王八”還屬于神龜類,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多奎演出的名劇《釣金龜》,這龜也夠神的,是寶貝。 最后,烏龜、王八、無恥牽連到一起,“烏龜”又跌進了妓院。指揮妓女應召陪客的假母習稱老鴇,她的丈夫就被稱為“烏龜”、“龜奴”。妓女日常和嫖客們打情罵俏、摟摟抱抱,而這個時候,老鴇的丈夫只能躲到一邊去。 后來,推而廣之,大家就把所有那些妻子紅杏出墻的丈夫,都稱為“烏龜”、“王八”了。
【第21句】:【知己者莫過夫妻】(諺)知己:彼此了解。指夫妻間彼此最了解、最知心。
【第22句】:【船家不打過河錢】(諺)船家:擺渡渡客的船主。船主不在船靠到對岸后才收船錢。指渡客在船開動時就必須把擺渡錢交上。
【第23句】:【賣解的吞寶劍——要錢不要命】(歇)賣解的:舊時稱雜技演員或街頭雜耍藝人。指為了錢,命都不要。常含譏諷意味。
【第24句】: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第25句】:【吃水不忘打井人】見“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
【第26句】:【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打得貼天飛】(諺)家養的雞,再打也只在家里轉;野生的雞,一打就高高地飛走了。比喻自家人打鬧不離開,外人一打鬧就跑開了。
【第27句】:【能吃飛禽一口,不吃走獸半斤】(諺)飛禽:空中飛的鳥類。走獸:地上跑的獸類。寧可吃上一口飛禽肉,也不吃半斤走獸肉。指走獸的肉遠不如飛禽的肉鮮嫩有營養。 也作“寧吃天上二兩,不吃地上一斤”。天上:指天上飛的鳥類。 地上:指地上跑的獸類。
【第28句】:【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一臉疤】(慣)譏諷人看別人都是毛病,認為自己什么都好。
【第29句】:【君子不奪人之好】(諺)好:愛好,喜愛。指品德高尚的人不奪取別人所喜愛的人或東西。 也作君子不奪人之美。 君子不奪人之所愛。
【第30句】:【藕斷絲不斷】 釋義:藕:荷的根莖,外皮呈黃褐色。藕已折斷,但絲還連著。比喻表面上斷了關系,但實際上仍有牽連。多指男女之間的情思。 例句:恩深如海,情重似山;佳期非偶,離別最難。常言道藕斷絲不斷。
【第31句】:【奸不廝欺,俏不廝瞞】(諺)奸:歹的。廝:相。俏:好的。不論好歹,不相欺瞞。指打消一切顧慮,把真情告訴對方。
【第32句】:【舍不得白米抓不著雞】(諺)舍得撒出一把白米,才能把雞逮住。 指不肯付出代價,就不會有相應的收獲。 也作“舍不得米,提不來雞”。
【第33句】:【光吃炒豆不炸鍋】 釋義:比喻只得到好處,不花一點代價,不受一點損失。 例句:我一句話給你點透吧,馬主任又想來一個光吃炒豆不炸鍋,光奪城池不損兵,對不不寸?
【第34句】:【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慣)形容防守非常嚴密。
【第35句】:【上眼皮同下眼皮直打架】(慣)形容非常困倦,直打瞌睡。 也作上眼皮粘下眼皮。 上眼皮直粘下眼皮。
【第36句】:【看風向】(慣)比喻觀察形勢發展變化的情況。 也作看風勢。 看風頭。
【第37句】:【好漢不打上門客】(諺)英雄好漢不慢待那些好意上門來的人。指凡能上門,都應以客禮相待,即使彼此不和,也應寬恕。
【第38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釋義:司馬昭:三國時魏國的權臣,處心積慮地要奪取曹魏政權。比喻陰謀、野心,人所共知。 例句:賈源冷笑道:“純潔?高雅?還不是圖申茂那幾塊殘廢金?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39句】:【拉牛皮糖】(慣)牛皮糖:一種粘牙而嚼不動的糖。比喻事情很難辦。
【第40句】:【做了泥鰍,那怕污眼】(諺)泥鰍在泥里鉆進鉆出,既做了泥鰍,就不能怕泥污了眼睛。比喻決定要干某事,就不怕招惹麻煩;或既惹出了麻煩,也就不再顧忌。
【第41句】:【兒女是娘身上的肉】見“孩子是娘的連心肉”。
【第42句】:【擺長蛇陣】(慣)長蛇陣:古時作戰常用的一種陣法,隊伍按一字長條形排列。比喻排長隊。
【第43句】:【三十六策,走為上計】(諺)三十六:泛指多數。指各種辦法放到一起比較,還是逃走為上。指當局面無可挽回時,一走了之就是好的辦法。 也作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第44句】:【耳環耳墜】女子戴耳環耳墜,古已有之。它源自兩個傳說。 其一,相傳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雙目失明了。后來她幸遇一位名醫,名醫在征得姑娘同意后,拿起閃閃發光的銀針在她兩側耳垂中各刺一針后,奇跡出現了,姑娘重見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請銀匠精制一對耳環戴在耳朵上,以示水遠不忘名醫之恩。當姑娘戴上耳環后,她更顯得眉清目秀,并逢人傳誦名醫的聲名。穿耳戴環能明目的奇跡相繼傳開后,許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婦女都紛紛穿耳戴環,并流傳至今,成為高貴身份的象征。 據現代中醫證實,針刺耳垂確能治療眼疾。 其二,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只有老兩口,四十多歲才得一女孩兒,夫妻們把女孩視為掌上明珠。姑娘長大了,嬌慣成一身的壞毛病,走路搖頭晃腦,沒一點兒女孩的溫柔端莊。老兩口非常著急,怎么規勸都不見效。這樣的女孩出嫁都成了問題,這可怎么辦?老兩口靈機一動,最后終于想出個好辦法:在姑娘兩耳下各系一短繩兒,繩兒下端系一貝殼,這樣,只要姑娘頭一晃動,貝殼就會碰到姑娘的臉,而刮臉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會意識到別人在羞她,從此以后走路就不亂晃頭了。 后來很多姑娘紛紛仿效,以便使自己顯得端莊文靜一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戴耳墜的裝扮習俗。隨著耳墜材質的不斷高檔化,戴耳墜確實高雅端莊,氣質不凡。
【第45句】:【官斷十條路】(諺)指官府判案自有許多的手段和法子。
【第46句】:【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慣)形容兩人德才或相貌相差懸殊。
【第47句】:早睡早起,怡神爽氣。貪房貪睡,添病減歲。夜里磨牙,肚里蟲爬。
【第48句】:表壯不如里壯。
【第49句】:【雖有神藥,不如少年;雖有珠玉,不如金錢】(諺)縱然有神奇的藥可抗衰老,也比不上青春少年生氣勃勃;縱然有價值極大的珠寶玉石,也比不上銀錢在手能自由周轉。指珍奇的東西再寶貴,也不如順乎自然的事物好。
【第50句】:【破麻袋繡花——底子差】見“麻布袋上繡花——底子太差”。
【第51句】:【朝來愁檗,暮來愁米】(慣)缺柴少米。形容生活困難。
【第52句】:【七口子當家,八口子主事】(慣)指大家都想當家主事,都想讓別人聽自己的。 也作“七口當家,八口主事”。
【第53句】:【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諺)壯士:行俠仗義的豪杰。當床頭金錢罄盡時,任你是怎樣了不起的英雄豪杰,也只落得低頭喪氣,臉面無光。指錢財耗盡,連壯士都無可奈何。
【第54句】:【血盆里抓飯吃】(慣)比喻從事危及生命的工作。
【第55句】:【得人一牛,還人一馬】(諺)馬的價值,遠比牛高。比喻受人的恩惠,要加倍還報。
【第56句】:【水不到渠不成】 釋義:比喻條件還不成熟,不能急于求成。 例句:她既然把話吞回去,一定是有難言之隱,而且一定是思想斗爭尚不成熟,勉強叫她說,不一定能說出真情來。水不到渠不成啊!
【第57句】:有理不可丟,無理不可爭.
【第58句】:【看得破,忍不過】 釋義:能把事情看透,但感情上忍受不住。 例句:“看得破,忍不過。九兄,你只細細地體會我這六個字去,便曉得我心里的苦楚了!”
【第59句】:【東打一耙子,西撈一勺子】 釋義:比喻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靠臨時性的收入維持生活。 例句:馬老哥有些酸楚地苦笑一下,說道:“過了年的黃歷看不得。那是自由自在,熱鬧紅火。可是頂得了啥用哩?東打一耙子,西撈一勺子,今兒有酒今兒醉,明兒也許連水都喝不上。”
【第60句】:【扁擔上睡覺——想得寬】(歇)本指想得寬闊,轉指想得倒好,就是不能實現。
【第61句】:【老虎也有打盹兒的時候】 釋義:比喻本事再大的人有時也會疏忽。 例句:她時時留意著,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終于有一天,老頭出門鎖沒有鎖死,叫她拔開了。
【第62句】:不要虛胖,但求實壯。
【第63句】:【貨比三家不吃虧】(諺)買貨物時,多跑幾家作個比較,就能比出貨物的優劣與價格的高低。指買貨多問多比,自不會上當吃虧。 也作“貨買三家不上當”。
【第64句】:【推開天窗說亮話】見“打開天窗說亮話”。
【第65句】:【夫妻無隔夜之仇】 釋義:比喻夫妻之間的矛盾會很快消除。 例句:畢竟夫妻無隔夜之仇,胳膊曲了往里彎,到了此時也就不同他吵鬧了。
【第66句】:【眼見是實,耳聽為虛】(諺)親眼所見才能認定是真實的,聽人傳說是不可靠的。指凡事不可輕信人言,必須親眼審察,加以核實。 也作眼見方為是,傳言未必真。 眼見是實,耳聞是假。
【第67句】:【見死不救,牲畜不如】(諺)指見人有危急就應該立即伸手救援。
【第68句】:【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釋義:比喻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 例句:從今以后,咱就互不干擾,大路朝天,各走半邊,等著瞧吧!
【第69句】:【云里的日頭最毒,晚娘的拳頭最狠】見“晚娘的拳頭,云里的日頭”。
【第70句】:【七分人事,三分天資】(諺)人事:指人主觀上努力與否。天資:天賦。指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天資聰敏不是主要因素,主要是靠勤奮刻苦。
【第71句】:一字兩頭平,戥秤不虧人。
【第72句】:【老母豬啃磚頭——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說話語氣強硬。常含責罵意。
【第73句】:【原鑰匙投原鎖——一開就上】(歇)比喻一拍即合。
【第74句】:【求人者常畏人,受人求者常驕人】(諺)求人的人常有一種畏怯的心理,接受人求助的人總有一種傲慢的心理。指求人幫忙和答應幫別人忙,心態迥然不同。
【第75句】:【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諺)舊指凡事以少管為好,沾手就不免要惹麻煩。 也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一事”。
【第76句】:【掛在壁上的團魚——四腳無靠】(歇)團魚:鱉。比喻人陷入困境,難以擺脫。
【第77句】:【貨好還得會吆喝】(諺)吆喝:高聲叫賣。指再好的貨物,也得大力推介。
【第78句】:【腳底蓮花——步步升】(歇)升:諧“生”。指連連升官。
【第79句】:【天睛總有天雨時】(諺)天氣不可能總是晴的,總會有下雨的時候。 比喻得意中不免會有失意,順利中要謹防出現挫折。
【第80句】:【酒后吐真言】(諺)人在酒后,常常吐露出真情實話。指人酒喝多了,思想失去控制,平時不愿說或不敢說的話都能說出。 也作酒后吐真情。 醉漢嘴里出真言。
【第81句】:【根子不正苗子歪】 釋義:長輩不好,教育不出好后代。 例句:“我什么話也說到了,心也使碎了,可是他‘根子不正苗子歪’,跟咱們走不到一條道兒上,我要求和他離婚!”
【第82句】:兄弟和氣金不換,妯娌和氣家不散。
【第83句】:【老馬蹄下不迷路】 釋義:老馬認識道,不迷路。比喻情況熟悉、經驗豐富的人心中有數,不會被迷惑。 例句:嗯,老馬蹄下不迷路,哪怕野草深。這樣看來,我們明天去,只怕是名為赴宴,實為斗智。
【第84句】:【口說無憑,眼見是實】(諺)嘴說不足為憑,只有親眼看見才能相信是真實的。指凡事不可輕信傳言,要以親眼所見為準。 也作“空口無憑,見著便信”。
【第85句】:【吹牛皮】人們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這句話來諷刺那些說大話的人。為什么把說大話稱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兩種說法。 先說吹牛。關于牛,認為它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關。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財產就是牛和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和馬,其中就難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別是到了提親年齡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內容就是有很多牛馬。能說會道的媒婆樂此不疲,領著女方的親戚指著別人家的牛群,說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財產,反正游牧也沒有定所,多說點比少說點強。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 再說吹牛皮。古時候,我國黃河上游一帶居民,還沒有學會造船技術,他們用牛皮縫制成一種皮筏子當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時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來,筏子才能在水面上當船使用。可是沒有足夠的力氣,皮筏子是吹不起來的。因此,對那些光會說大話沒有真本事的人,人們便會對他說:“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來!”這就是吹牛皮的來歷。
【第86句】:【有理不送禮,送禮必短理】(諺)指凡事占理的,就不會給當事人送財物禮品;送財物禮品,必定是缺理的。
【第87句】:【心不負人,面無慚色】(諺)指做事不虧負別人,就心安理得,不會有愧對別人的表情。
【第88句】:【老媽媽睡著吃干臘肉——是恁一絲兒一絲兒的】(歇)干臘肉:臘月里腌制后風干或熏干的肉。 恁:那樣。一絲兒:諧“意思兒”。 老媽媽牙齒不好,躺著吃干硬的臘肉,只好一點兒一點兒地撕扯著吃。指不必多說,點到就行。
【第89句】:【坐山觀虎斗】(慣)比喻冷眼旁觀別人爭斗,等到兩敗俱傷時從中取利。
【第90句】:【自古紅顏多薄命】見“紅顏多薄命”。
【第91句】:【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為”。
【第92句】:【盧醫不自醫】(諺)盧醫:戰國時名醫扁鵲,家在盧地,故稱。盧醫為人治病是妙手,卻不能自治。指好醫生能醫人而不能自醫。也泛指名家能治人而不能自治。 也作“醫不自治”。
【第93句】:【老鼠尾巴生瘡兒——有膿也不多】(歇)本指老鼠尾巴很細,生了瘡,出的膿水也不會多;轉喻人錢財不多,或沒什么油水可撈。
【第94句】:【不走高山,咋會顯平地好】 釋義:不走艱險的山路,顯不出平地好。比喻不經過比較,不知道哪個好。 例句:老七伯感慨地說:“當然嘍,不走高山,咋會顯平地好?你們兩人和好如初,還要比以前好好多呢!”
【第95句】:【三請諸葛】 釋義:東漢末年,劉備曾三次親自去拜訪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打天下。指多次邀請,難請。 例句:鄭格世點點頭說:“嗯,這就用得著三請諸葛了。你再去一趟,還是要好言好語,不要嚇唬他。”
【第96句】:【解手】把大小便說成“解手”,這里一定有文章。 據《明史》、《文獻通考》等書記載,元朝末年,朝政腐敗,兵燹連年,民不聊生,中原江淮一帶,人們顛沛流離,饑餓死亡者十占六七,大片土地撂荒。為恢復中原經濟,明初官府在山西洪洞廣濟寺設局駐員,征召當地居民,遷徙至冀、魯、豫、蘇、皖、北京一帶。廣濟寺有一棵大槐樹,隱蔽數畝,移民行前紛紛指樹為記,含淚告別故鄉。遷民是強制性的,人們故土難離,用各種方法進行反抗,官兵怕人們半路上逃跑,就把他們雙手捆起來,幾十個人連在一條繩子上,一人要動,牽動全體。這樣,無論是白天行路還是晚上睡覺,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懇求解差把繩子解開。起初,話說的比較完整:“請大人把我的手解開,我要大(小)便。”后來逐漸簡化,先是說“給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說“解手”,解差也心領神會,彼此配合默契。 到了新的住地,人們開始了新的生活。但“解手”的事在人們頭腦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由于說順了口,甚至比“拉屎、撒尿”好聽一些,所以“解手”一詞就成了人們大、小便的代用詞了。
【第97句】:【自屋里做大】(慣)比喻在家里稱王稱霸。
【第98句】:【爛套子也能塞窟窿】(諺)爛套子:使用過多年的舊棉絮。指爛套子再陳舊無用,還可以拿來堵塞窟窿。比喻人能力再差,也總有用得上的地方。
【第99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釋義:說明要動腦筋,想辦法。“東西”也可以換成“事”或具體的物。 例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不能看著你急死!”
上一篇:中國民間諺語大全精選5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