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只有錦上添花,那得雪中送炭】(諺)比喻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權有錢時,阿諛奉承者多;貧窮困境中,伸出援助之手者少。 也作“只有錦上添花,誰來雪中送炭”。
【第2句】:【飛蛾投火】多用以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槃經》說:“汝等今者興建是意,猶如飛蛾投于火。”宋·賾藏主輯《古尊宿文案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豈比飛蛾投火,自傷自壞。”后為俗語,如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尋他不著,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飛蛾撲火,自討死吃的。”(寬忍)
【第3句】:【臘月天賣涼粉——不趕個時候】(歇)涼粉:一種用綠豆粉等制作的涼拌食品,一般在夏季食用。指某人、某事物或某種現象出現的時間不適宜。
【第4句】:【不鉆不穴,不道不知】(諺)物體不鉆就穿不出洞,意思不說就領會不清。指心意要表述清楚,不把話說清就容易引起誤會。 也作“不鉆不透,不說不知”。
【第5句】:【只恨爹娘少生兩只腳】(慣)形容倉皇逃命時的急切心情。
【第6句】:【發國難財】(慣)指趁國家陷入危難而大發其財。
【第7句】:【披星星戴月亮】(慣)天還沒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來。形容非常辛苦、勞累。
【第8句】:【福】春節,家家戶戶貼“福”字,源自何處。一為“福”字的含義好,二是源自一個傳說。 先看“福”字的含義。福,是形聲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禱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內容在右半邊:上邊是人的頭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滿,既要有五谷雜糧,也需要鮮蔬葷腥,一句話,吃飽就是福。至如今,人們恭維一個人既胖又健康,總是說:“哎喲,您發福了!” 這不經意間的“發福”,最是祖先創造“福”字的本義。然而,福的內容不斷擴展,吃飽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釋為:富、貴、壽、考,齊備為福。富貴自不必說,壽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個“福”字,誰不想把其請到家。 再看那個傳說。相傳,姜太公之妻是個敗家種,不管到哪里都敗。在姜太公封神之時,其妻說:“別人都封了神,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敗,封你干啥!也罷,要封就封你為窮神吧。”其妻很不滿意:“封我為窮神,叫我蹲在哪個地方?”姜太公說:“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傳開后,驚動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門、小門貼上“福”字,以對窮神的拒絕。從此便成了傳統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第9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釋義: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難處。 例句: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的家也不例外,也存在著矛盾。
【第10句】:后世又以一花五葉表示祖孫傳承關系等,如元代鮮于樞《困學齋雜錄》引宋代雪竇禪師《真跡》詩:“末代兒孫列戶牖,一花五葉失其傳。”
【第11句】:【玻璃人兒——透極了】(歇)本指極其透明,轉以形容人非常聰明伶俐。
【第12句】:【緣起】是佛學的核心理論之一。經中關于“緣起”的論證很豐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釋,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一真法界緣起等。佛家很重視“緣起觀智”,所謂“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維摩詰經·佛國品》)。概括地說,事物(有為法)處在因果聯系的網絡中,依特定的條件而產生,因相互的作用而變化,稱為“緣起”。唯其如此,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稱為“緣起性空”。“緣起”說明現象是存在的,而本質是“空”的,也說明了沒有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在佛籍中,有一種闡明編述始末的書,稱為“緣起”,如《付法藏緣起》。后亦用以代稱某些序言,甚至泛指一事物產生的緣由。如清·張岱《陶庵夢憶》卷六:“凡四閱月而成,余為作緣起。”此外,在敦煌變文中,有一類演述佛經故事的通俗文體也稱為“緣起”。如《丑女緣起》、《目連緣起》。(李明權)
【第13句】:【老虎不走回頭路,好漢說話要算數】 釋義:比喻講信用,不食言,不反悔。 例句:“老虎不走回頭路,好漢說話要算數。”你要想把澤彤乃慕弄到手,眼下,你就可以在水庫決堤一事上大作文章,在群眾中把沙比爾搞得一錢不值。這樣,就有人撤他的職。
【第14句】:【進了仙觀,忘了舊廟】(慣)比喻人生活環境好了,就忘了過去。
【第15句】:【饑時得一口,強似飽時得一斗】(諺)指人在饑餓時得到一口飯,比吃飽時得到一斗糧食珍貴得多。 也借指在最困難時得到小的資助,比平時得到大的資助有用得多。 也作饑時一粒,勝似飽時一斗。 饑時一口,飽時一斗。
【第16句】:船頭坐得穩,不怕風來顛。
【第17句】:【秦】“秦”字是人們很熟悉的一個字。然而,它的來歷非同一般。 傳說在秦朝之前,是沒有“秦”這個字的,秦朝的國號當時寫做“菜”。 據說,“秦”這個字是秦始皇造出來的。他造的“秦”字流傳千古,武則天造的“墨”字,卻是曇花一現。 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倨傲得意。他覺得“王”已經不能適應自己的功德,還要再找一個比“王”更高大的詞,來標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為自己的稱號。國家也是一樣,他覺得國號“琹”字不好,“一塊木席上坐兩個王,這怎么行?要找一個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沒想出個好字。突然,他瞥見案頭的史書《春秋》,心想,《春秋》里寫的是秦朝以前的歷史,而歷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邊字合在一起,寫出一個“秦”字,然后傳令下去,將國號“栗”改為“秦”。從此“栗國”就成了“秦國”。 然而,秦始皇雖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遠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夢很快就破滅了,秦朝僅傳兩代便被起義軍滅掉了。秦朝雖短,不影響秦始皇千古一帝。
【第18句】:【哪吒】那吒是佛教神話中的人物,他的梵文名字是Nata,所說是毗沙門天王(又名多聞天王)的太子,三面八臂,足登風火輪,神通廣大,通過通俗小說、戲曲而為民間所熟知。《宋高僧傳·道宣》中說:唐朝道宣律師在長安西明寺夜間行道,失足跌倒在地,忽有一少年上來扶持他,道宣感到很驚奇,問他是什么人,為何夜間在此?那少年答道:“我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書中還說那吒曾向道宣律師奉獻了一顆佛牙。道宣,俗姓錢,江蘇丹徒人,唐朝高僧,著名學者。初居終南山白泉寺,后移居長安西明寺,嚴持戒律,被尊為南山律宗祖師。他著作甚多,主要有《四分律行事鈔》、《法門文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等二百余卷。《宋高僧傳》中國禪宗的公案中,也有那吒析肉的說法。《五燈會元》卷二說:“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其父毗沙門天王是寺院中的四大天王之一。他們父子兩人都是佛教的護法神,可謂有其父,必有其子。(無名氏)
【第19句】: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第20句】:一日難再晨,歲月不待人
【第21句】:【七口子當家,八口子主事】(慣)指大家都想當家主事,都想讓別人聽自己的。 也作“七口當家,八口主事”。
【第22句】:【精明一世,糊涂一時】見“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第23句】:【接香火】(慣)指有了子孫后代。 也作“接續香煙”。
【第24句】:活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若把仙方找
【第25句】:【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歇)囫圇:完整的。本指品嘗不出味道,轉喻不知道實情。
【第26句】:【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諺)索:繩索。比喻人在某方面受過大的驚嚇,再遇到類似情況就不由得心驚膽顫。 也作一朝被蛇咬,三年怕帶子。 一次被蛇咬,三年怕草繩。 一回蛇咬腳,十年怕踩草。
【第27句】:【境界】本指疆域,佛教講境界有兩種意義: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塵),包括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開活動的對象。“境界”相當于人們所說的客觀世界,然而,佛教認為“境界”乃是意識所現出來的“相分”。《起信論》謂:“以能見故,境界妄現。”又指學佛修行所達到的境地。如《無量壽經》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后來,或以“境界”泛指景象。如元·耶律楚材《再和呈景賢》詩:“我愛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或以泛指思想、藝術所達到的境地、意境。如云:思想境界很高。又如:詩中的境界很美。(李明權)
【第28句】:【種一葫蘆收一瓢】(慣)撒下一葫蘆種子,收獲一瓢糧食。形容糧食產量太低。
【第29句】:【銅鈴打鼓——另有音】(歇)本指用銅鈴打鼓,除了鼓聲,還有鈴聲;轉喻話里有話,另有用意。
【第30句】:【虎毒不食子】見“大蟲惡殺不吃兒”。
【第31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第32句】:【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諺)江山:江河山川。稟性:也作秉性,先天秉賦的性格。指江山的面貌容易改變,人的本性卻難改。 也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難移。
【第33句】:不受福德《金剛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一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意思是說,菩薩雖然做了許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岡此貪求果報或驕傲自滿,否則反而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說不受(執著)福報和功德。以后引申為不會享福。《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這個女兒不受福德,卻跟一個碾玉的待詔逃走了n'’不看僧面看佛面僧、佛都在“i寶”之列,都是世人敬重的對象。“僧”正在修行中,而“佛”已完成修行,“覺行圓滿”,二者的階次有高下。俗語“不看僧面看佛面”,謂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這方面的情面。意思是務請高抬貴手,給予幫助或寬恕。如《西游記》第i一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長既是到此,萬望救他一救。”又如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當然,朋友有困難不好袖手旁觀。最近公會方面又約我談了,不看僧面看佛面,總得給公會一個面子。”也作“不看佛面看金面”或“不看金面看佛面”。
【第34句】:【陰也有個晴,黑也有個明】(諺)天陰也有晴的時候,天黑也有明的時候。比喻惡勢力橫行霸道,也會有受到制裁的時候。
【第35句】:【壓不住臺】(慣)比喻控制不住局面。
【第36句】:【雞毛當了令箭】見“拿了雞毛當令箭”。
【第37句】:不長莊稼是因為土地不肥,首領無知是因為失去群眾。
【第38句】:【刀靶付與外人】(慣)刀靶:即刀把,比喻把柄。指給別人提供把柄或口實。
【第39句】:【丁是丁,卯是卯】 釋義:形容做事認真,毫不馬虎。 例句:他從來是個丁是丁,卯是卯的人,永遠沒干過這種拖泥帶水的事。
【第40句】:【空手打空拳】(慣)形容手中沒有錢財或工具。 也作“空手捏兩拳”。
【第41句】:心病要用心法醫,解鈴還需系鈴人
【第42句】:【衙門錢,一燧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諺)一燧煙:一股煙。衙門內掙的錢像一股煙,頃刻消逝;生意賺的錢,可享受一輩子;種田掙的汗水錢,可世代享用。指靠辛勤勞動掙的錢最踏實,最長遠。
【第43句】:【寵婢作管家,鑰匙不晌手撥刺】(諺)撥刺:用手撥動使它發出響聲。指受寵愛的婢女當上了管家,故意搖響鑰匙串來顯示自己手里有了權力。指得志的小人總喜歡在人前炫耀。
【第44句】:【千里姻緣似線牽】(諺)似線牽:傳說月下老人專司人間婚事,用紅線將命中注定將是夫婦的兩人的腳系連在一起。指只要有緣分,彼此相距再遠,也會結成親眷。 也作“千里姻緣一線牽”。
【第45句】:節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
【第46句】:【不怕官,只怕管】 釋義:大官不可怕,怕的是頂頭上司來管。 例句:他今日發跡,得做殿帥府太尉,正待要報仇,我不想正屬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急得?
【第47句】:【護法】梵語Dharmapala,音譯“達摩波羅”,意謂“護法”,原是公元六世紀印度佛教史上一位著名學者的名字,著有《唯識三十頌釋》,是戒賢的老師,年僅三十二歲而卒,我國唐代玄奘在印度從戒賢學法,被稱為護法的再傳弟子。玄奘回國以后,綜合《唯識三十頌釋》十家之言(當時解釋《唯識三十頌》的有十大論師),以護法之釋為主,糅合譯成《成唯識論》十卷,千余年來,傳承不絕。擁護佛法的人,也被稱為“護法”,《俱舍論》卷二五說:“護法者,謂于所得善自防護。”《無量壽經》卷上亦有“嚴護法城”之說。佛教徒認為,覺世濟人的正法,必須有得力之人護持,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逐漸被消滅。所以佛教中有“護法人”、“護法神”等說法。如寺院中的四大天王、二十諸天、韋馱伽藍等,都是護法神。佛教的“護法”一詞,在我國近代史上,已被一些著名的政治家使用。如1917年孫中山為反對北洋軍閥解散國會,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的主張,稱之為護法運動,并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成立護法軍政府,與北洋政府相對抗。(無名氏)
【第48句】:瓜好吃不在大小,人健康不在胖瘦。
【第49句】: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代語的對譯。如丁玲《夢珂》:“這是一個剛滿二十五歲的青年,從法國回來還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雜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譯點小說。”又如清代昭褳《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曾命儒臣翻譯《三國志》及遼、金、元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此指皇太極詔令譯漢籍為滿文。還有,把符號、數碼的意義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叫翻譯。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一:“他很關心地幫忙我翻譯電報。”又指擔任翻譯工作的人,如陳毅《在朝鮮的上陽村》:“翻譯同志快來翻譯,老太太的話,很有意思。”至于以今譯古,至少在漢代已經有了。如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將《尚書》“允厘百工,庶績咸熙”譯為“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第50句】:【一百八】一百八,又稱“百八”是佛家常用的數之一。佛家認為人的煩惱有一百零八種,謂之“百八煩惱”。《大智度論》卷七說:“十纏、九十八結為百八煩惱。”又一說,六根各有六種煩惱,乘以三世,為“百八煩惱”。念佛計數的數珠,以一百零八顆一串者為“上品”。“和尚市語,以念珠為百八丸。”(《清異錄》)《木·子經》謂:“若欲滅煩惱報障者,當貫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隨。”也就是說,用一百零八顆念珠,破“百八煩惱”。又如宋·陳善《捫虱新話》卷一載:韓愈問方外友大顛法師的年紀,大顛提起一串念珠道:“晝夜一百八。”語含機鋒,寺院昏曉時擊大鐘一百零八下。如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一九六云:“一十三度溪花紅,一百八下西溪鐘。”打鐘“一百八”,也是為了破“百八煩惱”。另有一說,謂打鐘一百零八下,為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總和。如寒山寺除夕夜半打鐘一百零八下,似即與此一說有關。(李明權)
【第51句】:【揭蓋子】(慣)比喻把掩蓋著的矛盾、問題揭露出來。
【第52句】:【令尊】“令尊”是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在交往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稱謂。 “令尊”原指自己的父親,源出宋代陳叔方《潁川語小·上》:“世俗稱謂,多失其義,唯以令尊呼父,以內稱妻,尚可通。”可見,自古以來“令尊”稱為自己的父親就是正確的說法,“以內人稱妻”現在還有這種說法。 后來,“令尊”詞義逐漸發生了變化,由自己的父親變為指別人的父親了。如果辨別不清,可能出現笑話。清代石成金《笑得好初集》載:有個父親教導兒子說:“做人說話要活脫些,不可出差錯。”兒子問:“怎樣說話才算活脫?”恰巧鄰居來借東西,父親隨機應變道:“比如這家要借什么,不可說多有,也不可說沒有,只說也有的在家,也有的不在家,這就把話說活脫了,今后遇事這樣回答,就不會出現差錯。”兒子點頭牢牢記下。幾天后有客人登門,問這家兒子說:“令尊在家嗎?”兒子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客人聞言大驚,以為這個后生出了什么毛病,急忙離去。 笑話本不可當真,但類似這種情況并不鮮見。今人如不注意,也可能出錯。 這類生活常識,說來并不復雜,在“令尊”這個稱呼里,“令”是對別人親屬的敬稱,如“令兄”、“令弟”、“令愛”(別人的女兒)等;“尊”是尊長、長輩,這里說的正是父親。加上“令”字,“令尊”就是別人的父親,自己的父親不可稱為“令尊”。如果說到自己的父親以及比自己年長的家人,則需要在前面加個“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比自己小的家人,在前面加個“舍”字。如“舍弟”、“舍妹”。對別人的家人稱呼用敬稱,對自家的家人稱呼用謙稱,不可發生顛倒。在謙稱與敬稱上有個小小竅門,只要記住,保誰不差:“家大舍小令他人。”
【第53句】:【哪個貓兒不吃腥】 釋義:比喻人有貪財、好色之欲。 例句:婆惜道:“可知哩!常言道:‘公人見錢,如蠅子見血。’他使人送金子與你,你豈有推了轉去的?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哪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第54句】:【節令不饒人】(諺)節令:我國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 饒:寬容。節令是農業生產的規律性的依據,誰違背它誰就會受到懲罰。指農業生產必須嚴格遵從節令的規定。
【第55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慣)指了解事情不全面,只了解一個方面,不了解另一方面。 也作知其一,不知其二。 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56句】:半路出家指不是從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為“半路出家”。出家,梵名波吠彌野Ayanyaka,出離在家的生活,修沙門的凈行。《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同經《方便品》又說:“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而后來改行的,稱半路出家。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說:“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第57句】:【山依嶺,嶺依山】 釋義:比喻互相幫助,互相依靠。 例句:咱們近人不說遠話,互助組里,魚幫水,水幫魚,山依嶺,嶺依山,年輕人照顧你們上歲數的老人,是應該的。
【第58句】:一臺無二戲,臺上無閑人。
【第59句】:【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 釋義:指家里只有獨身一人。為光棍漢的諧謔語。 例句:他只是一身一口,沒有家眷。他常好說兩旬開心話,說是:“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
【第60句】:【八個金剛抬不動一個禮字】 釋義:金剛:佛教稱佛的侍從力士,因手拿金剛杵而得名。形容“禮”重,要講“禮”。 例句:大尹道:“一個官要拶就拶,管你什么根基不根基!”高氏道:“這也難說,八個金剛拾不動一個‘禮’字哩!”
【第61句】:【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 釋義:如果八月初一下場雨,就要旱到來年五月底。 例句:雨:夏忌甲子雨。“五月連陰雨陰月旱,七月八月口乞飽反。” “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占驗也。
【第62句】:【九月九,蚊蟲叮石臼】(諺)九月九: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石臼:大塊石頭鑿成的搗谷用具。 指秋后的蚊子連石臼也敢叮,叮人更厲害。
【第63句】:【未窮先窮不窮,未富先富不富】(諺)家業將窮時,趕緊作過窮日子的打算,便不至于窮倒;家業未富時,就按富家的排場過活,肯定富不起來。指早作窮打算不受窮,早作富打算必不富。
【第64句】:【耗子見了貓】見“老鼠兒見了貓”。
【第65句】:【求只求張良,拜只拜韓信】(諺)張良、韓信:西漢的開國元勛,張良為謀士,韓信為大將。指要想得到真正的幫助,不可隨意拜求平庸之輩,一定要拜求高手。
【第66句】:【便宜不過當家】(諺)便(pian)宜:便益,好處。當家:自家。有好處的事,不可落入外人手里。指有便宜要讓自己家里人享用。
【第67句】:【大閨女上花轎——半推半就】(歇)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假裝推辭。
【第68句】:【出岔子】(慣)指出了差錯或事故。
【第69句】: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第70句】:【一槌打雙鼓】 釋義:比喻一語雙關。 例句:鳳梨見石生道出心意了,一槌打雙鼓說:“日蘭中午會做出好香好香的飯菜,送到田頭給你吃的。”
【第71句】:【下毒手】(慣)指使出殺人或傷害人的狠毒手段。
【第72句】:【棗核兒——兩頭尖】(歇)兩頭:本指棗核兒的兩端,轉指前期和后期。尖:諧“艱”。指窮人的生活在幼年和老年時期最艱難。
【第73句】:【抓不住老虎,在貓身上出氣】(慣)比喻斗不過厲害的,就把怒氣發泄在弱者身上。
【第74句】:【蛆棗先紅,破蛋先臭】(諺)蛆棗:生了蛆蟲的棗。生了蛆的棗先發紅,有破縫的蛋先發臭。指物變壞從內部開始,人變壞從思想上開始。
【第75句】:【誰給你嘴上貼著封條】 釋義:沒有人不讓你說話。 例句:內當家急了,一骨碌爬起來,穿衣服,“你這人真是,誰給你嘴上貼封條咧!”
【第76句】:【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爹娘恩】 釋義: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知道其中的甘苦。 例句:“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爹娘恩。’”
【第77句】:【豆腐】“豆腐”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家常菜。豆腐不僅味美價廉,營養豐富,還具有相當的養生保健作用,自問世以來,頗受大眾的喜愛。 中國是豆腐的故鄉,這種傳統美食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后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于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葉子奇的《草目子》,羅欣的《物原》等著作,都把豆腐的發明權歸功于西漢淮南王劉安。有詩為證,明代一個名叫蘇平的人創作了一首豆腐詩:“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去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有沸湯中滾雪花。瓦缸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這首詩通俗易懂,只有兩個地方需要稍作解釋,一是“淮南”,指淮南王劉安;一是“蟾”,指明月。 據說,劉安的這項發明得益于他的神仙夢。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被封為“淮南王”。他生性喜好煉丹之術,潛心煉丹欲求長生不老。眾所熟知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和他有關。劉安一生耽于修煉丹藥,他在一次煉丹過程中用磨制的豆汁來培育丹苗,結果豆汁與鹽鹵意外凝結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最終走進了千家萬戶,還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周邊國家。現在恐怕遍及全世界。
【第78句】:【酒病酒藥醫】(諺)指人因飲酒而得的病,還要用酒來醫治。也泛指人從哪方面引出的問題,還得從哪方面去著手解決。 也作“酒病還須仗酒醫”。
【第79句】:【狗咬刺猬,無處下口】 釋義:比喻事情難辦,無處下手。“無處下口”又作“無從下口”、“沒處下牙”、“下不得口”等。 例句:他只笑笑,啥也沒說,這就叫“狗咬刺猬。無處下口了”。
【第80句】:還俗在家謂之“俗”,出家修行謂之“僧尼”。佛制:聽任僧尼自愿舍去大戒。又僧尼犯重戒,依律逐出僧團。以上兩種情況,均稱為“還俗”。另有一說,“還俗”僅指僧尼犯戒還家。自愿離開僧團,謂之“歸俗”。《法苑珠林》卷九二載:“五百比丘日:‘我等不能精進,恐不能消信施供養,請乞還俗。’文殊師利菩薩贊言:‘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寧可一日數百歸俗,不應一日破戒,受人信施。”’按經義,出家人不能守戒、精進,寧可還俗。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i載:廚賓國(在今克什米爾地方)王子求那跋摩二十歲時出家,精通藏經。后來國王駕崩,無人繼位。眾人議請跋摩“還俗,以紹國位”。跋摩不從,隱居山林,又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弘法。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來到中國的建業(今南京),譯經數十部。又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記載:“(杭僧思聰)挾琴游梁,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可見思聰是個心未出家、熱衷名利的人。
【第81句】:【見了火的蠟——軟了】(歇)本指蠟熔化后變軟,轉指人遇到強手,態度由硬變軟。
【第82句】: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鋼。
【第83句】:【貓兒扳甑子——給狗趕了膳】(歇)甑子:蒸米飯等的炊具,形似木桶,有屜無底。膳:飯食。比喻自己得來的成果被人奪走。
【第84句】:【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人在一方,心卻在對立的另一方。 這一俗語源自《三國演義》。有兩處描寫。 一處是關羽與劉備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準皇嫂),不得已與曹操約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劉備下落后允其團聚),暫棲曹營。曹操對關羽禮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祿企圖感化關羽。但關羽不為所動,日夜思念劉備,當得知劉備下落后,掛印封金,不辭而別(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見),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二處是徐庶進曹營一計不獻。徐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為劉備服務。曹操慕其才,屢招不致,遂用其母為質。徐庶是孝子,為保其母性命,無奈,只得投奔曹操。與劉備分別時,徐庶對劉備說:“請主公放心,庶不為曹獻一計。”果然,到曹營后終不獻一計。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趙云為救皇嫂(準皇嫂)與后主劉禪,孤身一人,七進七出曹營,身陷險境。徐庶怕趙云有失,遂終向曹操“獻一計”,對曹日:“丞相愛將,何不保住趙云性命,為閣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保全了趙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長坂坡”的好戲。
【第85句】:【兔子多咱也駕不了轅】 釋義:多咱:什么時候。轅:伸出車前駕牲口的兩根直木。兔子永遠也不能駕轅拉車。比喻能力差或本質不好的人擔不得重任。 例句:我說,不行,改不了的,你們要不信,走著瞧吧,老言古語沒錯提:“兔子多咱也駕不了轅。”
【第86句】:俗語“七零八落”則表示散亂、不整齊的樣子,或指破敗、破殘的樣子。《宣和遺事》前集:“(李師師)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謾,兩只手偏會拿云握霧,便有富貴郎君,也使得七零八落。”茅盾《過封鎖線》:“客人們最怕一隊人走得七零八落,前后不能照顧。”也形容變得稀少的樣子。陶行知《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一般民眾學校,開始的時候都是濟濟一堂,不久,便七零八落的少了下去。”
【第87句】:不怕山高,就怕腳軟。
【第88句】:【越熱越出汗,越冷越打戰】(諺)打戰:顫抖。越熱得出汗就越熱,越冷得打戰就越冷。比喻有錢的就越有錢,貧窮的就越貧窮,或走紅的就越走紅,倒霉的就越倒霉。
【第89句】:【漏風信】見“露風聲”。
【第90句】:精力是最大的財富,健康是最大的幸福
【第91句】:【抱著葫蘆不開瓢】(慣)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中間細,表面光滑,像上下兩個球連在一起,可將其剖開做成瓢等。比喻就是不肯開口講話。
【第92句】:【兵在精不在多】 釋義:兵在精明干練,不在數量多。可泛指一切人一切事物都要重視質量。 例句:“自古常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兵不精,多有什么用?”
【第93句】:【臘八粥】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源自佛教。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白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效果,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所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傳說吃了“臘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至今我國江南、三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第94句】: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
【第95句】:經得廣,知得多.
【第96句】:【門前結起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諺)門前拴著高頭大馬,有錢有勢,不是親戚的也會來認親戚。 舊指人情勢利,攀高結貴,只要有錢有勢,人人都會來奉承。 也作門前扣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門前戧著討飯棍,骨肉之親不上門。 門前縛仔高頭馬,不來親者也來親;門前掛著破簾子,嫡親娘舅陌路人。
【第97句】: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
【第98句】:【弘愿】指大乘佛教普度一切眾生的大愿。如唐·窺基《心經幽贊》卷上:“若諸菩薩先于菩提發弘愿已,欲勤修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藥師佛的“十二大愿”、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等,都屬于“弘愿”。佛教徒通常用“四弘誓愿”自勉:“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俗文學中用例如明·張四維《雙烈記·行游》:“發慈悲度人弘愿,繼發凈因。”后也泛指宏大的志愿。如:我們的弘愿是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李明權)
【第99句】:【心量】指胸懷、心胸。在佛教中指心對外境的攀緣、度量。佛的真實證到的心量,能克服主客體對立,遠離能緣、所緣而住于無心。《壇經·般若品》:“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后在俗語中淡去了度量之意,泛指心胸之廣狹。元·汪元亨《朝天子·歸隱》曲:“塵土衣冠,江湖心量,出皇家麟鳳網。”續范亭《洛陽別定安》詩:“豈愛風塵苦,男兒重膽肝,一載如一日,使我心量寬。”(無名氏)
上一篇:車家號點贊最多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