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屬周瑜的,小壺易熱氣量窄】 釋義:周瑜:三國時吳國主將。心匈狹窄,好忌妒。比喻人心胸狹窄,沒有度量。 例句:雪娟說:“我是屬周瑜的,小壺易熱氣量窄,可一半天咱們就回省城啦,一大攤子事昨整法?”
【第2句】:要練功,不放松;要練武,不怕苦。
【第3句】:【酒亂性,色迷人】(諺)酒能亂性,使人喪失理智;色能迷人,使人溺于淫欲。指人一旦沉迷酒色,就會釀成禍亂,導致墮敗。
【第4句】:【朋柴火焰大,人多主意高】(諺)朋柴:柴火堆。柴多了燃燒起來火焰就高,人多了討論出的計謀就妙。指人多智廣。
【第5句】:【拿著銀碗討飯吃】(慣)比喻自己有極好的條件不知利用,卻伸手乞求別人施舍。 也作“捧著金碗討飯吃”。
【第6句】:【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個小陽春】 釋義:指北方一些地區,十月里天氣還像春天一樣溫暖。 例句:俗話說:“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個小陽春”,可在北方,時進初冬,能吃上這又甜又酸的大柿子,也真算得上新鮮物了。
【第7句】:【貪產貧,惜產窮】(諺)貪產:貪占產業。惜產:死守產業。指對財產貪占或死守不舍的,都會受窮受困,不得自在。誡人不可貪占,也不可吝嗇。
【第8句】:【獨子得惜】(諺)獨子:獨生兒子。 指獨生子特別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惜溺愛。
【第9句】:【破磨對瘸驢】見“瘸驢配破磨”。
【第10句】:【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歇)本指算盤珠子用手撥才會動,轉喻人做事很被動,沒有人督促就不會去干。
【第11句】:【揭老底】(慣)比喻揭露不愿讓人知道的內情或底細。 也作揭底子。 揭根子。 翻老底。
【第12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釋義:機關:周密而巧妙的計謀。卿卿:舊時對女子的愛稱。耍盡心眼自以為非常聰明,到頭來卻斷送了自己性命。嘲諷人玩弄權術和詭計,最后落得身敗名裂。 例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他這才是自作自受呢!
【第13句】:【冒煙不起火】(慣)比喻心中生氣但不發作。
【第14句】:【新安茅廁香三天】(諺)茅廁:茅房,廁所。新砌好的茅房總能保持三天沒臭味。比喻素質差的人或事物,開頭還好,往后就一天不如一天。 也作新開茅廁三天香。 新砌茅廁三天新。
【第15句】:【涼了半截】(慣)1指因受到打擊或失望而感到灰心喪氣。2因某種原因而事情辦不成。 也作涼了大半截。 冷了半截。
【第16句】:【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 釋義:比喻誰都覺得自己孩子好。 例句:“這大概就叫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然乎?”江學輝笑嘻嘻地插上說。
【第17句】:【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打得貼天飛】 釋義:比喻自家人被打,還在自己家里;外人被打,就會離家而去。 例句:“常言道:‘家雞打的團團轉,野雞打的貼天飛。’你就把奴兒打死了,也只在這屋里,敢往那里去?”
【第18句】:【千年文字會說話】(諺)文字:文據、契約。年代久遠的文字,像活人一樣能發言作證。指文據、契約作為證據,是非常有力的。 也作千年文約會說話。 千年紙墨會說話。
【第19句】:【東邊不養西邊養】(諺)東邊過不下去,就到西邊謀生。指到處都可找到活路,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 也作東方不養西方養。 東頭不養西頭養。
【第20句】:【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見“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第21句】:【混龍鬧海,魚蝦遭殃】 釋義:強者胡鬧,弱者受害。 例句:“我是大老粗,可也懂得兩句俗話:混龍鬧海,魚蝦遭殃。”
【第22句】:【鮮花插在牛糞上】見“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第23句】:【吃素】在佛教初創時期,并沒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書《十誦律》里規定可以吃“三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殺的動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說“眼不見為凈”,恐怕源于此。 到了南朝梁武帝時期,僧人們才開始只吃素。梁武帝蕭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食肉就是殺生,違背了佛教“不殺生”的戒條。他發誓斷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殺害生靈,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將墮落到阿鼻地獄;他又規定宗廟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嚴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飯。 僧人們在梁武帝的帶動下,開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第24句】:【真人面前說不得假話】(諺)真人:明察一切的人。指在閱歷豐富、深諳世情的人面前,只可實話實說,說假話是無用的。 也作真人面前不說鬼話。 真人面前莫打誆語。 真人面前莫說假,假人面前莫說真。
【第25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 釋義:比喻躲開了一場災難或打擊,又遇到了另一場災難或打擊。 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他們供銷社又怎么聽到我來流口的風聲?為了甩開他們,我昨天在古人鎮就放出要去串鄉賣貨的煙幕,可是他們還是跟蹤來了。”
【第26句】:【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慣)形容陷入困境,冤仇無處申訴,有理無處去講,有難無人幫助。 也作喊天天不應,喊地地無靈。 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第27句】:【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諺)市:古時處決死囚的場所。古時富貴人家的子弟犯了死罪,可用錢財贖命。指在金錢萬能的社會里,連死罪也可用錢贖免。
【第28句】:【老母豬想吃天鵝肉】 釋義:比喻非分的妄想。 例句:第二天,那幫小子更歡了,這個說:“我知道了,這小子是個放豬的——豬倌!”那個說:“豬倌也想來上學。真他媽老母豬也想吃天鵝肉哇!”
【第29句】:【老九】“老九”是舊時儒生在社會地位中的排位。“老九”得名的淵源,可追溯到元朝。 忽必烈統一北方后,南宋的有識之士紛紛率眾抗元,文天祥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元朝中的一些王公貴族把知識分子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認為“南朝讀書人詭譎多謀,都是些刁鉆小人;人一旦讀了幾句詩云子曰,就要想人非非,不聽駕馭,本朝之制‘儒士與廝養同役’,須當永久依循。”所謂“儒士與廝養同役”,就是把當時的知識分子列為第九等人。元朝社會把人分成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很顯然,是有意欺視、貶低知識分子,同漢民族的“天地君親師”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尊師重教傳統大相徑庭。
【第30句】:【皇天不負苦心人】 釋義:只要肯下功夫,愿望就一定能實現。 例句:她從衣服堆里翻找著,辨認著,呵,皇天不負苦心人,瞧,找到了,這件衣服是他的!
【第31句】:【喝墨水】(慣)比喻有文化、有知識。 也作“喝墨汁”。
【第32句】:【耗子給貓捋胡子——溜須不顧命】(歇)溜須:本指捋胡須,轉指溜須拍馬。指冒險諂媚奉承人。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耗子給貓捋胡子——舍命溜須”。
【第33句】:認理不認人,不怕不了事。
【第34句】:【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 釋義:人一老就不中用了。 例句:看來,自己已經到了“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的時候,自己是老了。
【第35句】:釣魚要忍,拿魚要狠。
【第36句】:【既敢撓熊毛,當然不怕咬】(諺)既有膽量在熊身上撓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膽量敢冒險,就不怕承擔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擔風險的事,就有幾分成功的把握。
【第37句】:【倒抽了一口冷氣】(慣)形容突然受驚時極度驚訝、緊張或恐懼的心情。 也作倒抽了一口涼氣。 倒吸了一口涼氣。 倒抽一口氣。
【第38句】:【喝口涼水也塞牙,放屁都砸腳后跟】 釋義:比喻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 例句:我比他們誰矮一點兒?為什么我這么不吃香?喝口涼水也塞牙,放屁都砸腳后跟,毛病挑不完,出氣都不勻實,還不就是因為咱們是個解放軍戰士嗎?
【第39句】:【夸海口】(慣)指話說得很大,漫無邊際。
【第40句】:【用一只眼睛調線】過去,耍手藝的人一見面就會問對方是哪道線上的。 傳說,魯班有三個徒弟:大徒弟叫張大,是石匠,使“紅線”,被稱為“紅線上的”;二徒弟叫陳齊,是木匠,是使“黑線”的,被稱為“黑線上的”;三徒弟叫李春,是瓦匠,是使“白線”的,又被稱為“白線上的”。不管是石匠、木匠、瓦匠,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都是用單眼調線找直,這是為什么呢?傳說,魯班帶著他的三個徒弟周游天下,到處打工。一天,他們來到趙州城南的汶水河邊,看見這里河面寬、水流急,用船運送來往行人極為不便。為了解決人們的渡河困難,師徒四人就動手修起了石橋。一夜之間,一架拱形的長橋橫跨兩岸,百姓無不稱快。這就是有名的趙州橋(實際該橋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這事叫“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知道.了,想試試石橋是否堅固,就約上仙人柴榮(周世宗)來到趙州橋。張果老倒騎著驢,驢背上的褡褳里放著“太陽”和“月亮”,柴榮的獨輪車上載著“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橋,偌大的石橋就搖晃起來,眼看就要坍塌。魯班一看不好,急忙跳下河,用雙手將橋身托住。但張果老和柴榮在橋上震得塵土飛揚,一下子迷了魯班一只眼。從此,石匠、木匠、瓦匠在調線時,總是閉著一只眼。
【第41句】:【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是流行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句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學習優秀就應該當官”,是一種典型的“讀書做官論”。其實這是犯了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的嚴重錯誤。那么,“學而優則仕”源自哪里,又怎樣正確理解它呢? “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原文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有人常常把它當成孔子的話,其實這話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的高論。 按《辭海》的解釋,“優”字的含義其中有一條為“充足、富裕”;“仕”字的含義其中有一條為通“事”。如果按此理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本意應該是“做事有充足的空閑時,應該學習;學習尚有富裕時間,應該做事。”這才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看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本義就是“知行合一”,即“實踐與認識相統一”,這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工學結合,處理好工學矛盾”是相似的。 南宋大儒朱熹就持這種觀點。他在《論語集注》中說:“優有余力也。仕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顯然,朱熹也把“學而優”解釋為“學有余力”,并認為“仕”與“學”同等重要。對此,北京大學一教授解釋說,“學”是理論總結,“仕”是運用理論到實踐。“學”可以增加“仕”的深度,“仕”可以增加“學”的廣度。《論語集注》是南宋以來官方認定的權威版本,它的解釋無疑是最正確的。
【第42句】:【快刀不磨是塊鐵】(諺)指快刀也要常磨礪。比喻天資聰明的人也必須奮力學習,積極進取。
【第43句】:【穿鞋的不知光腳的苦】(諺)指富人體會不到窮苦人的艱難處境。
【第44句】:【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諺)三年不上親戚朋友處走動,該當是關系親密的,也會疏遠起來。指親友之間,貴在經常聯系,增進情誼。
【第45句】:【過五關斬六將】 釋義:《三國演義》記載:蜀國大將關羽連闖了東嶺關等五個關口,殺掉了不許他通過的守將孔秀等六人。比喻過去值得驕傲和稱贊的英雄業績。也比喻克服了重重困難。 例句:席間談話大都是追溯往事,三個人凈說“過五關斬六將”的光彩事,對他們互相傾軋、不歡離別的丑行只字不談。
【第46句】:【把官路當人情】(慣)指拿公家或他人的錢物給自己做人情。
【第47句】:【斑鳩嫌樹斑鳩起】 釋義:斑鳩討厭樹,只能斑鳩飛起,而樹不動。比喻客人與主人之間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離開。 例句:誰不愿遵守軍紀,請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邊,斑鳩嫌樹斑鳩起,任諸位遠走高飛,我決不相留。
【第48句】:【給人送肉,不如教人養豬】(諺)指教會別人養豬比給人送一塊肉強,因為這能從根本上使人解決吃肉的問題。比喻幫人要從根本上幫。
【第49句】:【當面留人情,日后好相逢】(諺)人情要當面留給對方,以后才好見面。指待人接物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做絕,把話說盡。
【第50句】:【牛欄里關貓】(慣)比喻采取的防范措施漏洞太大,不管用。
【第51句】:【刀快不怕脖子粗】(諺)只要砍刀鋒利,哪怕脖子再粗也能砍斷。比喻只要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就不怕敵手強硬,不怕困難重重。
【第52句】:【剩飯炒三遍,狗都不吃】(諺)已炒過多遍的剩飯狗也不吃,何況人。比喻講話寫文章如果沒有新意,只是一味重復,就會惹人生厭。
【第53句】:【耗子】“耗子”即老鼠。那么,為什么把“老鼠”稱為“耗子”呢? 五代時,封建軍閥割據,爭戰頻繁。統治者為了自己窮奢極欲地享受和籌集戰爭經費,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他們給苛捐雜稅立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據《舊五代史·食貨志》記載,賦稅除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加稅,如農家吃鹽要上鹽稅,釀酒要交酗稅,養蠶要交蠶稅等。 不僅如此,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稅,名為“雀鼠耗”。官府規定:每交糧食一石,加損耗兩斗。連絲、棉、綢、線、麻、皮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每交銀十兩加耗半兩。 到后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加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開抱怨皇帝,便將一肚子的怨氣發泄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其實,老鼠是小耗子,官府才是大耗子。
【第54句】:【三家四靠,倒了鍋灶】(諺)三家四家要是都靠著一家來接濟養活,那這一家就非倒灶不可。指接濟要有限度。
【第55句】:【望雨看天光,望雪看天黃】(諺)望:盼望。指盼望下雨,要看天色顯出光亮才有希望;盼望下雪,要看天色顯出灰黃才有希望。
【第56句】:【刀切豆腐——兩面光】見“快刀切豆腐——兩面光”。
【第57句】:【按倒葫蘆瓢起來】(慣)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像兩個上小下大的球連在一起,中間較細,表面光滑,可做器皿。瓢:用對半剖開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頭挖成)的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剛把葫蘆摁入水里,瓢又浮了起來。比喻問題一個接一個,剛解決一個,另一個又冒了出來,使人應接不暇。 也作按倒葫蘆漂起瓢。 按下葫蘆瓢起來。
【第58句】:【舍著金鐘撞破盆】(慣)比喻不惜任何代價,甚至豁出性命去拼搏。
【第59句】:【下雨往屋里跑——淋不到】(歇)淋:諧“輪”。指輪不到。
【第60句】:【后腦勺上長著反骨】(慣)比喻具有很強的叛逆精神。 也作“后腦勺子上有反骨”。
【第61句】:【獅子鎮邪】我國盛產老虎,不產獅子,而被稱為百獸之王的老虎沒有被尊為鎮邪之獸,反而由獅子來擔當,這是為什么呢?這與獅子的傳人和宗教傳人有關。 首先,獅子作為物種傳人中國的最早記載出自《后漢書》,提到在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5年),安息國王遣使進獻獅子以及符拔等奇異猛獸。伴隨著中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更多的獅子被使節們帶到中國來。魏晉南北朝也有幾次西域國家進獻獅子的事例,不過仍舊為數尚少。到了唐代,中國古代史上這個最為發達的對外交往時代,獅子才頻繁傳人中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人開始熟悉獅子,并撰寫詩詞歌賦來描寫這種來自草原的百獸之王。當時,人們以能一睹雄獅風采為驕傲。 其次,異域宗教的傳播大大豐富了中國獅子文化。特別是佛教的傳人,與獅子的傳人幾乎是同時。西域多種宗教與獅子有關密切的關聯。佛教以獅子吼來形容佛祖佛法的威嚴,用獅子來充當菩薩羅漢的坐騎;波斯古代宗教則以獅子為護法神獸,身帶雙翼守護著神壇或殿堂。這些內涵通過宗教傳播影響了中國的民間信仰和生活習俗。借助傳人中國的佛教,尤其是祆教、摩尼教等,獅子開始在中國承擔起護法鎮邪的重任,在中國人眼里,獅子成為威嚴尊貴的象征。從此在皇家陵闕、權貴門前,紛紛樹立起一對對門獅;在宮廷舞臺盛大慶典上,不斷上演氣勢磅礴的“五方獅子舞”。甚至民間也以獅子為吉祥物,用來驅邪,房頂、墻頭放有石獅子,門洞的門墩也雕刻成石獅子,用來鎮宅。
【第62句】:【隔著門縫兒瞧人——把人看扁啦】見“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63句】:【鳥惜羽毛虎惜皮】(諺)比喻人最愛惜的是自己的名聲。
【第64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慣)路上丟了東西沒人撿,晚上睡覺不用關門。形容社會治安非常好。 也作路不拾遺,門不夜掩。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第65句】:【化緣和尚大手腳】(諺)化緣:和尚、道士向四方求布施。大手腳:大手大腳,即花錢毫不心疼。指不是靠辛苦勞動掙來的錢,往往容易揮霍掉。
【第66句】:【龍的傳人】“龍”一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也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源于中華民族對共同的圖騰神——龍的崇拜。當然,龍也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蛇的圖騰演化而來。 “龍的傳人”還有考古文物為證。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出土的刻制于東漢時期的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唯有伏羲形象奇異,人頭人身而龍尾,仿佛由龍轉化而成一且與女媧氏畫在一起。而女媧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而龍是根據蛇的圖騰演化而來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作“龍的傳人”。
【第67句】:【百萬豪家一焰窮】(諺)豪家:富豪之家。任你是百萬富豪人家,一場火災會燒得精光。指水火無情,必須謹慎防范。
【第68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們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對至高無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實,這兩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誰亂點鴛鴦譜,把他們二人撮合在一起的? 王母的概念在遠古就有了,在《山海經》中就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是狀如人還不屬于人類。在《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中,西王母是人間的國王,不是神仙。 東漢后期,道教產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現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沒有兩位天神是夫妻關系的記載。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為玉皇大帝的,道教認為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最高,神權最大。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說家們。在宋代的《太平廣記》中,還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關系,所以把西王母強行嫁給玉皇大帝的應該是南宋以后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宋、元、明時期,許多文學家皆以王母蟠桃會為題材,寫入小說、戲曲中,如《蟠桃會》、《瑤池會》、《王母祝壽》等,都是那時期的作品。特別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所描寫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就是對上述劇本的進一步演繹,而且把西王母的戶口從西方昆侖山遷到了天上,并給玉皇大帝作了皇后。從此,兩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來被百姓所認同。
【第69句】:【鑼齊鼓不齊】(慣)形容行動不一致。
【第70句】:【陽溝里翻船】(慣)陽溝:露在地面上的排水溝。比喻在不該出問題的地方出了問題。
【第71句】:【亮一手】見“露一手”。
【第72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諺)文官盡心國事,不貪財物;武將保衛江山,不惜犧牲。指文武官員能達到這種境界,天下自然太平。 也作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怕死,武官不惜命~
【第73句】:【人不壓眾,貌不驚人】(慣)指人的相貌不出眾,很普通。 也作“衣不壓眾,貌不驚人”。衣:衣裝,衣飾。
【第74句】:【人心似鐵,官法如爐】(諺)人心即使堅硬如鐵,也經不住官法像熔爐一樣,使你無法抗過。舊指再強硬的人,在官法的強制下也會認服。 也作人心堅似鐵,官法熾如爐。 人情似鐵非是鐵,官法如爐即是爐。
【第75句】:【彈指】比喻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印度的梵語。《僧祗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照這樣計算,24小時是30須臾,那么一須臾就是48分鐘,48分鐘是20羅預,l羅預是204分鐘;204分鐘是20彈指,1彈指就是【第7句】:2秒。我們當然還可以繼續換算,【第7句】:2秒是20瞬,一瞬間是0.36秒;20念為一瞬,一念就應該是0.018秒。這樣算來,一晝夜就是一萬多個“彈指”,時常所說的“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將幾十年比喻為一彈指,真有滄海桑田之感覺。
【第76句】:【山核桃——差著一槁兒】(歇)山核桃:山核桃的果實,硬殼里面比一般核桃少一個槅兒。槅兒:隔在核桃仁中間的小格子。指差一點兒。多指關系疏遠一點兒。 也作“山核桃——差著一格子”。
【第77句】:【狂風不竟日,暴雨不終朝】(諺)竟日:整整一天。終朝(zha。):從早到晚。狂風暴雨雖然猛烈,但不會持續一整天。比喻苦難的日子不會長久。也比喻人力量越猛,越不能持久。
【第78句】:【騎上毛驢找毛驢】(慣)比喻到處尋找就在自己身邊的東西。
【第79句】:【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 釋義:跟著好人學好,跟著壞人學壞。 例句:“要說也是,‘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那劉翠香整天跟秀真跑得那么近,還能對秀真說什么好話?”
【第80句】:【江深還有個底,海大還有個邊】 釋義:比喻總有盡頭。 例句:她也不敢再問,自己坐在一邊直打唉聲:“江深還有個底,海大還有個邊,唉,這可得什么年月才是個頭啊!”
【第81句】:【狗咬刺猬,無處下口】 釋義:比喻事情難辦,無處下手。“無處下口”又作“無從下口”、“沒處下牙”、“下不得口”等。 例句:他只笑笑,啥也沒說,這就叫“狗咬刺猬。無處下口了”。
【第82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慣)一方付給現金,一方交出貨物。指當場交易,貨、款兩清,互不拖欠。 也作“一手交錢,一手拿貨”。
【第83句】:【老虎嘴里落下來的,叫狼吃了】(慣)比喻沒費力氣就得到個便宜。
【第84句】:【節約油,油滿罐;節約錢,錢滿串】(諺)串:也作貫,舊時錢制,干錢為一串。在油上節約,油罐常滿;在錢上節約,錢柜常有積蓄。 指節約是致富的條件。
【第85句】:【拜年】新春佳節,家人團聚,親朋好友互相走訪拜年,這是中國千百年來的節日傳統習慣。關于“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臘月三十晚,它便出來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此時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風從此流傳至今。久而久之,增加了拜年的厚重含義。拜年可知尊長愛幼,此序不亂;拜年可使矛盾、“過節兒”一磕而消,提供和好的機會;拜年可使鄰里、親朋之間溝通信息,增強感情,和睦相處。拜年之意義諸多,所以,歷經千年而不衰。
【第86句】:【烏不三,白不四】(慣)烏:黑。 形容人不三不四,不像樣子。
【第87句】:【胡姑姑假姨姨】(慣)指胡亂認的,不是正經的親戚。
【第88句】:【一人向隅,滿座不樂】(諺)隅:墻角。指有一人面向墻角悲傷,滿屋的人都不得快樂。
【第89句】:【受人滴水之恩,應以涌泉相報】見“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第90句】:【不登高山,不現平地】(諺)不登上陡峭的高山,就顯不出平坦的大地。比喻凡事不經過比較,就看不出巨大的差別來。
【第91句】:【跌跟頭】見“栽跟頭”。
【第92句】:【人怯鬼蝎虎,人勇鬼縮頭】(諺)蝎虎:放肆猖狂的樣子。人要是膽怯軟弱,邪惡鬼物就會猖狂;人要是勇猛剛強,邪惡鬼物就會退縮。 指對邪惡勢力只能強硬,不能軟弱。
【第93句】:【既捅馬蜂窩,就不怕挨蜂蜇】 釋義:比喻既敢碰硬,就無所畏懼。 例句:李堅決心很大:“既捅馬蜂窩,就不怕挨蜂蜇。當年包公敢鍘駙馬陳世美,我們還怕這些地頭蛇!”
【第94句】:【折斷一枝荷,爛掉一窩藕】(諺)表面上只是折斷了一枝荷花,實際還毀了水下的一窩藕。比喻造成的損失表面上不大,實際卻是巨大的,只是人們看不見罷了。
【第95句】:【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 釋義:腳面:腳背。膈應:厭煩。比喻人行為讓人惡心、厭煩。“上腳面”又作“爬到腳背上”。 例句:小瑩一甩辮子沖了過去:“癩蝓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說完,唾了一口,扭頭走了。
【第96句】:【金水子,銀水子,買不下這奶水子】(諺)奶水子:乳汁。哺育嬰兒,無論怎樣貴重的飲料,都無法與母體的乳汁相比。指嬰兒最好的食物是乳汁。
【第97句】:【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釋義:比喻不看外表或形式,而從實際效果判斷好壞。“白貓黑貓”又作“黑貓白貓”。 例句:他自己也說不清,干脆揮揮手,裝聾。而心里卻自我安慰地說:“管他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第98句】:【兵敗如山倒】(諺)指軍隊一旦潰敗下來,就像大山崩倒一樣無法收拾。
【第99句】:【快刀斬亂麻】此俗語比喻迅速果斷地處理復雜問題。典出《北齊書·文宣紀》,據記載,北魏大將高歡有幾個兒子,高歡想試驗一下他們的才智,于是,發給每人一堆亂麻,讓他們梳理整齊。別的孩子都在一根一根地整理,唯獨排行老二的高洋找來一把快刀,幾下就把亂麻斬斷了。高歡問他為什么這樣做,高洋回答說:“亂者需斬!”高歡聽后十分驚異。后來高洋廢掉東魏建立北齊,他就是北齊的文宣帝。不愧是“亂著須斬”,開出一片新天地。
上一篇:QQ優選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