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珍珠瑪瑙都出在鱉身上】(諺)珍珠、瑪瑙:兩種寶物,貴族婦女常用作首飾。比喻不論花錢多少,都算在主人名下。
【第2句】:【天無絕人之路】(諺)老天不會讓人無路可走。指人在絕境中總能找到出路。為鼓勵人戰勝困難的常語。 也作天下沒有絕路。 天不絕人。
【第3句】:【靠人不如靠己】(諺)指要想干成一件事,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只有立足于自我奮斗。泛指人必須丟掉幻想,自力更生。 也作“靠天靠地,不如自己爭氣”。
【第4句】:【開船不等客】(諺)船按時起航,只有乘客及時趕來乘船,船不會延時等待乘客。比喻人做事要看準時機,不能錯過。 也作“開船不等岸上人”。
【第5句】:【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 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暗地搞陰謀詭計。 例句:“有句俗話。‘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我最不喜歡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兩面三刀搞詭計的人。”
【第6句】:【小兒欲得安,無過饑與寒】(諺)要想讓小兒平安,最好的辦法是不讓他吃得過飽,穿得過暖。指經常讓小孩受點饑寒,反而會少生疾病。
【第7句】:【不是冤家不聚頭】(諺)冤家:仇人,又作反語,用于昵稱似恨實愛的人。指仇人或不愿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也作“不是仇人不見面,不是冤家不碰頭”。
【第8句】:【大雁過頂想拔翎,泥像臉上刮層金】 釋義:翎:鳥的翅膀或尾巴上的長而硬的羽毛。比喻貪得無厭,設法榨取。 例句:怪不得人說,越是有錢,越是大雁過頂想拔翎,泥像臉上刮層金呢。我看穿了你,快留下你的臭扇子扇你的臭汗吧!
【第9句】:【前言不答后語】(慣)指說話前后對接不上。也指話說得很亂,沒有條理和層次。 也作前言不搭后語。 前言不對后語。 前言不接后語。
【第10句】:【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諺)門道:事物內部的規律與訣竅。指會看的,著眼于事物的內在聯系;不會看的,只滿足于表面的熱熱鬧鬧。 也作會聽的聽門道,不會聽的湊熱鬧。 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
【第11句】:【殺雞用牛刀】(慣)殺雞用上了殺牛的刀。1指大材小用。2指辦事有絕對的把握。3比喻花大錢卻辦了件小事。
【第12句】:【看著星星想月亮】(慣)譏諷人貪心不足。
【第13句】:【唱雙簧】(慣)雙簧:曲藝的一種,一人在前表演動作,另一人躲在他后面說唱。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一人公開出面,一人幕后指揮。
【第14句】:【年紀活在狗身上】(慣)指人白活了一大把年紀。
【第15句】:【滴水成河,積少成多】(諺)比喻注重積累,就可變少為多。
【第16句】:【占鰲頭】(慣)鰲頭:皇宮大殿前石階上鐫刻的巨鰲的頭,科舉時代進土復榜時第一名(狀元),要在此站立迎榜,故稱中狀元為占鰲頭。 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也作“獨占鰲頭”。
【第17句】:【二一添作五——平分】(歇)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訣,即用二去除十位上的一,得五。指二人平分,各占一半。 也作“二一添作五——一半”。
【第18句】:【欺軟不欺硬】(慣)指欺負軟弱的,不敢惹厲害的。
【第19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慣)比喻說話沒有條理,做事不按章法或次序,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比喻這事干一點兒,那事也干一點兒,什么事都干。 也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東一榔頭,西一棍子。 東一榔頭,西一杠子。
【第20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思是群策群力才能出智慧。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大體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源于“草船借箭”。赤壁大戰時,周瑜要諸葛亮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想出了草船借箭的主意。命人在船的兩邊插上草人,然后圍以布幔,以便駛進曹營受箭。此事被三個皮匠出身的東吳士兵看出破綻。他們對諸葛亮說:“這些草人容易被人識破,而且箭射到上面容易滑落,不如給草人穿上皮盔皮甲,幾乎可以亂真,可保萬無一失。”諸葛亮聞言感慨:“真乃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他照計而行,果然大獲成功。此事在東吳傳開,遂有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說。 二是源于皮影戲藝人。我國古代就有皮影戲,用燈光照射以獸皮制成的人物來表演戲劇,并配以唱腔。這些皮影人物多由皮匠制作,也常由皮匠操作表演。常演出的劇目是三國劇目。老藝人一手可操控二到三個皮影人物,被稱為“把式”。而三個新手只能操控一個皮影人物,而且是像諸葛亮等動作較少的文官。于是,就有了“一個老把式,推挑三結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一俗語了。 三是源于江南水鄉的“豬革梁”。舊時為了使鞋子結實耐穿,皮匠們便在鞋面上鑲制兩條豬皮豎梁,又結實又好看。技術差的人一人難以完成這個活兒,往往需要別人幫著做。于是人們譏諷這些技術差的是“三個臭皮匠,湊個豬草梁”。豬革梁是諸葛亮的諧音,以訛傳訛,就變成了“三個臭皮匠,湊個諸葛亮”。 以上這些說法,多有演繹附會之嫌。但,它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精美有趣的故事,同時很有啟發意義。
【第21句】: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畫馬難畫走;畫獸難畫狗。
【第22句】:【祧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就賣錢】 釋義:種植果樹,桃樹三年結桃,杏樹四年結杏,梨樹五年結梨,棗子當年就結棗兒。 例句: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逐漸掌握了各種果木的生長規律:“桃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就賣錢。”
【第23句】:【瞌睡給了個枕頭】(慣)比喻正需要什么就得到了什么。 也作“正瞌睡,來了個枕頭”。
【第24句】:【一只蠓蟲兒飛過去,也能分出公母】(慣)蠓蟲兒:昆蟲,體小翅短。 公母:雄雌。形容人眼力極好。
【第25句】:【沒絲都有寸】(慣)絲:諧“私”。 指多少有些瓜葛、交情。
【第26句】:【許愿在前,還愿在后】(諺)許愿:迷信者向神佛求福,許下某種酬答。還愿:向神佛實踐自己的諾言。指許下的愿,要等見到實效,再去實踐諾言。
【第27句】:【削尖了腦袋向里鉆】(慣)諷刺人不擇手段地鉆營。
【第28句】:【把官路當人情】(慣)指拿公家或他人的錢物給自己做人情。
【第29句】:【各打各的算盤】 釋義:各人作各人的打算。 例句:擾你們五十四個大包子,就算手工錢。哎,倒也罷了,各有各的想法,各打各的算盤。
【第30句】: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第31句】:【有錢常記無錢日】(諺)指有錢時必須常常記取沒錢時的困苦,只有如此,才能厲行節約,才能保持人在清貧中的種種美德。
【第32句】:【亂彈琴】 釋義:彈琴不按節拍。比喻亂來一氣。 例句:你這個警衛員真是亂彈琴,連首長也看不住。要是旅首長碰到特務出了差錯,保衛科會砍你的頭!
【第33句】:【殺人不見血】(慣)殺了人連血跡都沒有。形容人很陰險,害人不留痕跡。
【第34句】:【賣鹽的做雕鑾匠——咸人兒】(歇)雕鑾匠:為門窗雕花或雕刻圖畫的藝人。成:諧“閑”。指閑著不做事或無事可做的人。
【第35句】:【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諺)虧心事:愧對良心、違背正理的事。指平時為人做事正道直行,光明磊落,即使半夜有人敲門,也會心情坦然,毫不驚恐。 也作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
【第36句】:【打鴨子上架】見“趕鴨子上架”。
【第37句】:【民無糧要反,兵無糧要散】(諺)老百姓沒糧吃就會起來造反,軍隊中沒糧吃就會各自走散。指糧食是安定與治軍的首要問題。
【第38句】:【弄花一年,看花十日】 釋義:養花護花得用全年工夫,賞花才只十天。指花開時間很短。 例句:天彭號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遺風……其俗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語。
【第39句】:【半天云里吹嗩吶——九州十府都聞鳴】(歇)九州十府:言地域廣闊。鳴:諧“名”。指名聲很大,遠近皆知。
【第40句】:【老怕喪子,少怕喪母】(諺)年老人最怕喪了兒子,落得老無人養;年幼人最怕喪了母親,落得無人疼愛。指老年喪子、幼年喪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第41句】:【吃豆腐】“豆腐”人人愛吃,可這里所說的“吃豆腐”,你可不要沾邊,繞開它,躲著走。 這里所說的“吃豆腐”,與吃不沾邊,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有時候甚至可以視為“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不是真吃,但跟食用豆腐暗有關聯。 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常有“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第42句】:靜而少動,眼花耳聾;有靜有動,無病無痛。
【第43句】:【東閃日頭西閃雨,南閃烏云北閃風】(諺)閃:天空閃電。指東方閃電,主晴;西方閃電,主雨;南方閃電,主陰;北方閃電,主風。
【第44句】:【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 釋義:人終究會有相見的時候。 例句。梅臘月一步步走近,坦坦蕩蕩地說:“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 鷹嘎副縣長,當真是我紅痣娃回來了。”
【第45句】:【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慣)指說得十分動人,其實做不到或不想去做。
【第46句】:【搞鬼把戲】(慣)指暗中使用陰險的手段或計策。 也作“搞鬼名堂”。
【第47句】:【說風就是雨】(慣)比喻說到什么,馬上就要干什么。 也作“說起風就來雨”。
【第48句】:【治一經損一經】(慣)經: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治好一條經絡,損傷了另一條經絡。比喻安撫了一方,得罪了另一方。
【第49句】:【吃了螢火蟲——肚子里明】(歇)螢火蟲:昆蟲,腹部末端有發光器,能發帶綠色的光。本指心里明亮,轉指心里明白。
【第50句】:【人情大如天】俗語“人情大如天”,一般作貶義,其含義多為辦事不講原則,只講私人關系。這句俗語的來源有一段故事。 清代有一童生,天資聰慧,但累試不中,因為他家境貧寒,沒有禮物送給主考官。又一年童生本來考試成績優異,主考大人見他又是兩手空空,便將他的考卷扔在一邊,并手批一聯奚落他:上鉤為老,下鉤可考。 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想:只因我沒錢送禮,就屢試不中,還出聯嘲諷我,實在欺人太甚,當即對了下聯:二人成天,一人成大。 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童生書完,棄筆返回故里,從此閉門讀書,再不應試。 古今仕途上,有多少英才因人情不到受阻。
【第51句】:【頭白可種桃】(諺)人到年老發白時,栽種桃樹還趕得上吃桃子。指桃樹結果實比其他果類樹木快。
【第52句】:【富家山野有人瞅,貧居鬧市無人問】(諺)富貴人家即使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前去看望;貧窮人家即使住在鬧市里,也沒人問候一聲。 指人情冷暖,趨炎附勢。 也作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第53句】:【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 釋義:形容人干的活重,出的力大,吃的飯食非常不好:常用來形容舊時勞動人民受剝削的情況。 例句:你有幾百家佃戶,終年辛苦,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一年三百六十天難得一天溫暖。
【第54句】:【過了篩子又過籮】(慣)篩子:用竹篾、鐵絲等編成的有許多小孔的器具,要篩的東西放在上面,細碎的可以漏下去,塊兒較大的則留在了上頭。籮:一種器具,將網狀物固定在木框或竹框上,用來使細的粉末或流質漏下去,較粗的粉末或渣滓留在網上。比喻一遍又一遍地挑選或審查,非常仔細。
【第55句】:【頑妻逆子,無法可治】見“蠻妻拗子,無法可治”。
【第56句】:【惡虎難斗肚里蛇】 釋義:鉆進內部的敵人很難斗。 例句:“常言道:‘惡虎難斗肚里蛇’,只有打進他們的心臟里邊去。這是一著最好的棋子,包贏不輸。”
【第57句】:【棒頭出孝子】(諺)舊指要想使兒子將來孝敬老人,必須從小對他嚴加管教,乃至體罰懲戒。 也作棒頭出孝子,箸頭出忤逆。 箸頭:筷子,指好吃好喝,一味溺愛嬌養子女。 棒打出孝子,嬌慣養逆兒。
【第58句】:【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慣)比喻才貌出眾的姑娘嫁給了丑陋或卑鄙的丈夫。也比喻聰明能干的女子生活在不能發揮才智的地方,或珍貴的東西落在不適合擁有它的人手中。 也作好花插在牛屎上。 鮮花插在牛糞上。
【第59句】: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樹多成森林。
【第60句】:【腦子里缺根弦】(慣)比喻頭腦簡單,心眼兒少。
【第61句】:【生鐵補鍋——看各人的手段】(歇)補鍋要用熟鐵,生鐵性脆,補不牢。指看各人的本事,以決勝負。
【第62句】:【春凳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歇)春凳:一種有靠背、寬而長的凳子。比喻失去了依靠或依仗的條件。
【第63句】:【饅頭落地狗造化】(慣)造化:福氣,好運氣。諷刺人意外地得了好處。
【第64句】:【錢財如流水,流去還流回】(諺)錢財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來。指錢財本是流通之物,流進來別喜,流失了別愁。
【第65句】:【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 釋義:人越干活、越鍛煉,越有勁。 例句:石山說:“我一點也沒感到苦。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下鄉來,順便挑點東西算什么。”
【第66句】:【大槐樹】槐樹是個很普通的品種,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緣何只有洪洞縣的大槐樹聞名于世? 在國內許多地方和海外華僑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的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原來,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里處,有座始建于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的廣濟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樹身數圍,蔭蔽數畝”,長勢十分旺盛。槐樹上老鴰窩層層疊疊,無數鳥兒在此盤旋聒噪,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道風景。明代初年,就在這棵大槐樹底下,發生了一件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憑照川資”,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為何要大移民? 元末明初,由于連綿不斷的戰爭,致使冀魯豫蘇和兩淮一帶,十室九空。 而且自然災害接連不斷。從《元史》記載看,元末較大的水旱災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顆粒無收的蝗災竟有18次之多,出現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荒涼局面。明朝建國后,有些州縣人煙稀少,形同虛設。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國不足3000戶的30余州降為縣。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實各地的決定。 當時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風調雨順,沒有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人口激增。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四年(1381年)統計,當時的河南人口為1【第89句】:1萬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萬,而山西人口多達40【第3句】:04萬人,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總和還多出30萬人。要實現向中原一帶的移民方針,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選擇地。 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開始。《洪洞縣志》記載:當時政府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遷。移民主要來自大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今太原、臨汾、長治、晉城、沁縣、汾陽一帶),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為移民集散中心,從此名留青史。據傳,在孩子臨行前,父母把其小腳趾咬為兩瓣,留為記號以備以后認親,從此全都成了復形小腳甲。傳說,凡長“猴指甲”的都是洪洞縣來的。 現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為“尋根祭祖節”,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祖先故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蔭庇群生”的大槐樹永遠扎根在無數炎黃子孫的心中。
【第67句】:【又做巫婆又做鬼】(慣)巫婆: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業的女人。 比喻耍兩面手法,兼有兩種身份,賺取不義之財。
【第68句】:大家動手干,賽過英雄漢。
【第69句】:【大年初一捉個兔子——有它也要過年,沒它也要過年】(歇)比喻有沒有某人或某物都不會影響事情的進展。
【第70句】:【終使他誠服。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此處用八擒孟獲指某種行動是不必要的、多余的。
【第71句】:【魯班門前掄斧——不知天高地厚】(歇)指缺乏自知之明,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本事。常含譏諷意味。
【第72句】:【初生牛犢不怕虎】 釋義:比喻年輕人敢作敢為,無所畏懼。也比喻人缺少經驗,不知危險,做事魯莽。“怕”又作“畏”、“懼”。 例句:他說:“看來,史文遠把生產K霉素看得過分容易了,這倒是可能的。這個年輕人還是那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
【第73句】:【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 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單薄,辦不成大事情。 例句:韋步平抬頭,瞅他片刻才說:“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一個入成不了隊伍,要干還得聯合更多的弟兄才行。”
【第74句】:【喝了牛皮散,神仙也不管】 釋義:牛皮散:北京人稱燒酒。酒喝多了,膽量大,誰也不怕。 例句:有道是:“喝了牛皮散,神仙也不管。”烏世保借酒傾訴一番,那車把式就借酒大罵起來,聲稱他要見徐煥章敢抽他鞭子,碰上谷佐領,準罵他祖宗。
【第75句】:【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諺)三尺壽:形容壽命不長。指富人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窮人過著勞苦節儉的生活,無享受偏命長。
【第76句】:【賣慣了私鹽走慣了硝】(慣)比喻做慣了違法的事。
【第77句】:【能叫掙死牛,不叫打住車】(諺)在坎坷的坡路上,寧可把牛累死,也不能讓車打住不前進。比喻人寧可心力交瘁,付出生命,也不能使事業中途而廢。
【第78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諺)你能敬我一尺,我就會還你一丈。 指你對我好,我定會對你更好。舊時江湖藝人表示講義氣的常語。 也作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第79句】:【抱蜜罐子】(慣)比喻享福。
【第80句】:【聽人勸,吃飽飯】(諺)能聽人的良言相勸,就可以吃飽飯不餓肚子。指人能虛心接受意見,就能給自己帶來切實的好處。
【第81句】:【民以食為天】這個俗語的意思是它強調了吃對老百姓的重要性。它源出東漢班固《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這段話講的是秦朝末年,有個叫酈食其的讀書人,他年屆六十,窮極潦倒,卻滿口狂言,人們稱他為“狂生”。 秦朝滅亡后,劉邦與項羽為了爭奪全國政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一次戰斗中,劉邦的軍隊敗退到滎陽、成皋一帶。滎陽附近有一座小城,城內有許多儲藏糧食的倉庫,因地處敖山,所以稱為“敖倉”。它是秦朝留下來當時關東最大的糧倉。 劉邦因抵擋不住項羽的進攻,一時又調不來援兵,導致滎陽失守。于是他打算把成皋以東的地區讓給項羽。為此,特地找酈食其來商議這個問題。 酈食其對劉邦的打算表示反對。他說:“稱王的人以百姓為依賴,而百姓又以糧食為依賴。敖倉是儲藏大量糧食的要害之處,如果放棄這要害之處,等于把它拱手讓人,這對戰局是非常不利的。” 劉邦聽了點頭稱是,采取了酈食其的建議,堅守敖倉,終于取得了勝利。
【第82句】:【守身如執玉】 釋義:愛自身的名譽如愛護璧玉一樣。 例句:試看古圣先賢,守身如執玉,到臨死時候,還是一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光景。
【第83句】:【丑八怪】“丑八怪”這一俗語形容某人長相丑陋。說起丑陋,人們就聯想到豬八戒。其實這個詞原來并不是指相貌的,它源自“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畫風相似的一批人,“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所指人物也不盡相同。據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其中李玉芬《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來的八人為準,即汪土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 八怪中尤以鄭燮、金農、汪士慎最為有名。這些人在當時所謂正統畫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所以被蔑稱為“丑八怪”。然而,他們的怪異又人情人理,很被廣大百姓喜愛,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畫家和上層社會所攻擊、所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眾喜愛,名氣大振。特別是鄭燮(鄭板橋),愛民如子,他有詩句為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占聲。” 后來被人們喜愛的“揚州八怪”竟然演變出“丑八怪”一詞,簡直是對揚州八怪的褻讀。不過,人們把這種藝術上的怪異當做相貌了,與揚州八怪已無干系,約定俗成,就流傳開了。
【第84句】:【月亮底下打燈籠——空掛明】(歇)空:本指空中,轉指虛而不實。 明:諧“名”。指只掛個虛名。
【第85句】:【柴經不起百斧,人經不起百語】(諺)木柴再硬,也經不住斧百次砍斫,定會劈開;人再固執,也經不住上百次的勸說,定會回心轉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會生效。
【第86句】:【柴無一根,米無一粒】 釋義:形容貧窮到無法生火做飯的地步。 例句:只是眼下難過,你豈不知?我衣衫首飾都典賣盡了,今日柴無一根,米無一粒,如何是好!
【第87句】:【拖后腿】見“拉后腿”。
【第88句】:【死店活人開】(諺)店是死的,開店的人是活的。指會做生意的人,會把生意做得很活、很興旺。也泛指凡事貴在靈活處理,不死守成規。
【第89句】:【谷雨前后,栽瓜種豆】 釋義:谷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I【第9句】:20或2舊。谷雨前后是栽瓜種豆的時候。 例句:農諺說:“谷雨前后,裁瓜種豆。”“頭伏蘿卜二伏菜。”雖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
【第90句】:【臭豆腐】“臭豆腐”(青方)是北方名吃,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那么,它是誰發明的呢? 臭豆腐原名“青方”,起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那時候,北京前門外延壽街有個叫王致和的人,開了一家豆腐坊,每天都做很多豆腐。沒曾想,有一天豆腐全剩了,而且受熱發了霉。王致和舍不得扔掉,就把這些豆腐抬到后院。過了幾天,他到后院去,看到豆腐長了黑毛,又有臭味,就撒了一些鹽。又隔幾天,他到后院去,看著這些豆腐實在可惜,用手摳開一塊,露出白瓤,用手指蘸一點一嘗,不由大吃一驚,原來的臭豆腐變香了,他又吃了點,越吃越香,于是他把這東西拿到集上去賣,大受歡迎,遂取名為“青方”。
【第91句】:【做手腳】(慣)指暗中作弊,或暗中進行安排布置。
【第92句】:【好郎沒好妻,瘌痢配花枝】(諺)郎:男子。瘌痢:黃癬,長滿黃癬的頭,形容形象丑陋。俊美的男子娶不到嬌妻,丑陋的男子偏配上美女。指男女婚配往往不相稱。 也作好漢無好妻,賴漢娶嬌枝。 好漢無好妻,賴漢娶仙女。
【第93句】:【拿著金碗要飯吃】 釋義:比喻有好的條件不利用,卻受窮或求助于人。 例句:我說:“盤山哪!你們真是拿著金碗要飯吃,這幾座山場,能放多少牛羊啊!”
【第94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釋義:說明師父就是終身的長輩,尊師如同敬父。 例句:“俗語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豈有為弟子者高坐,教師父去化齋之理?”
【第95句】:【夫妻安,合家歡】(諺)夫妻之間和諧相處,全家也就會歡樂愉快。 指一個家庭是否相安和諧,夫妻關系能否處理好是關鍵。
【第96句】:【人不要臉,百事可做】(諺)人要是不顧臉面,不知廉恥,那就什么樣低級下流的事都能做出來。指人必須知恥,然后才能做到行為有格。
【第97句】:【商人】現在的商人、巨賈,多為有錢人,社會地位顯赫。而它的起源也是這樣嗎,既富且貴?說起商人,還有一段悲慘的歷史。 原來,“商人”這個詞,是從“商國之人”演變來的。商朝滅亡后,其遺民地位十分低下,他們既沒有政治權力,又沒有可耕種的土地,生活非常艱難。他們不得不東奔西跑地去做買賣,但做買賣在當時是很低賤的事情。 時間久了以后,做買賣便成了商朝遺民的固定職業。因此,周人便稱做買賣的人為“商人”。 到了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事買賣的人越來越多,盡管并非都是商朝遺民,但人們還是稱他們為“商人”,而且這個詞一直被沿用至今,而且徹底改變了“商人”的命運。
【第98句】:只可勸人家圓,不可勸人家離。
【第99句】:【打魚如偷魚】 釋義:夜間打魚不要出聲響,一有聲響就會把魚嚇跑。形容打魚像小偷—樣。 例句:楊占鰲擺船,槳在水里一點兒聲響都沒有。這也是一種多年磨煉出來的功夫。夜深人靜,船槳攪水一響,魚還能等著你去打它嗎?所以漁民常說:“打魚如偷魚。”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