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海水不能用斗量】 釋義:姜太公:即呂尚,字子牙,八十歲遇周文王,文王拜他為相,后助武王伐紂,有功,封于齊。 例句: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海水不能用斗量,我老八有我乖乖的好眼光!
【第2句】:【駙馬】“駙馬”是皇帝的女婿。這一稱謂是怎么來的呢?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相傳,楚漢相爭時,每當兩軍交戰時,劉邦便會專門坐在一輛由兩人駕馭的馬車上指揮戰斗。馬車上共有三個座位,劉邦坐在后面的位置,前面設兩個座位,為車夫所坐,分為“正馬”與“副馬”,一正一副,輪流駕駛馬車,儼然現在的火車司機,一正一副。有一日,劉邦與項羽激戰,劉邦大敗,落荒而逃,項羽乘勝追擊。此時,劉邦左右只剩下了兩個車夫和十幾名將士。不料,正馬被亂箭射死,在這危急關頭,副馬頓生一計,他把自己的紅袍脫下,與劉邦的黃袍對換了一下,讓劉邦從馬車上跳下來,自己繼續揮舞馬鞭,趕車向前方奔去。項羽的人馬都把穿黃袍的當做劉邦,拼命追趕,當趕上馬車時,車上已空無一人,只留下一件黃袍。原來副馬早已跳車逃跑了。后來劉邦當了皇帝,把此事一直記在心上,為了報答副馬的救命之恩,便四處張貼皇榜尋找副馬。找到后,官封都尉,劉邦還將小女兒許配于他,人稱“副馬都尉”,后因“副馬”一詞不雅,人們便將其改成“駙馬都尉”。自此,駙馬便成了歷代皇婿的代稱了。 其二,據歷史記載,駙馬是“駙馬都尉”的簡稱,駙馬都尉本是漢代官職,是皇帝的近衛侍從官之一。這個官職從漢武帝時開始設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擔任。史書記載,真正將公主的丈夫專稱為“駙馬”是魏晉以后。曹魏時的何晏,因為與公主結婚,所以憑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駙馬都尉一職。還有晉代注《左傳》的杜預娶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為妻,是司馬懿的女婿。后來司馬炎稱帝,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授杜預為駙馬。 東晉的劉惔、桓溫是明帝的女婿,也都做了駙馬。從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以封號,一律稱“駙馬”,自然也就不再是官職了,而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稱。
【第3句】:【黃連樹下彈琴——苦中取樂】(歇)指在困苦中強作歡樂或自得其樂。 也作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 黃連樹下吹簫——苦中作樂。
【第4句】:【浪子回頭金不換】見“敗子回頭金不換”。
【第5句】:【兄弟同心,黃土變金】見“弟兄協力,土塊變金”。
【第6句】:【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諺)指婦女疑難病癥多,難治;小孩兒不知配合,更難治。
【第7句】:【打如意算盤】(慣)比喻考慮問題不顧客觀情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第8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釋義:平時要注意節約,要有積蓄,有錢也不可揮霍浪費。“莫待無時思有時”又作“莫到無時盼有時”。 例句:倘惜福君子于鄉黨中不時開導,毋得奢華,備留余地,所謂:“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9句】:【扣在篩子底下的麻雀——只是撲楞沒有法子】(歇)撲楞:張開翅膀用力抖動。形容陷入絕境,再掙扎也無法脫身。 也作“扣在篩子下邊的麻雀——干撲棱沒辦法”。
【第10句】:【壁間猶有耳,窗外豈無人】(諺)墻壁里談話,墻壁外會有人聽;窗里面說話,窗外會有人聽。指私下密談的話語也有可能泄露。 也作“隔墻須右耳,門外豈無人”。
【第11句】:【谷里也難免有粒把稗子】 釋義:稗子:一種稻田害草“稗子”的果實。比喻隊伍不可能絕對純潔,有少數壞人在所難免。 例句:哎呀,我多嘴了,說出來不要傷了自己人,游擊隊都是好人,谷里也難免有粒把稗子嘛!
【第12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釋義:路遠才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時間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例句:“……這會兒我的心意你不能一下子就弄明白。我也不用多說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吧。”~
【第13句】:【心不負人,面無慚色】(諺)指做事不虧負別人,就心安理得,不會有愧對別人的表情。
【第14句】:【大象口里拔生牙】 釋義:比喻做事冒險,或觸犯強者。 例句:那官員每(們)手里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口里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不要思想到手了。
【第15句】:【遠怕水,近怕鬼】(諺)舊指人逃離險境時,最怕大河擋道和暗鬼跟蹤。
【第16句】:【賴泥下穿——燒不成個東西】(歇)賴泥:土質不好的泥。比喻素質差的人成不了人才或成不了氣候。
【第17句】:【起晚了得罪公婆,起早了得罪丈夫】(慣)比喻怎么做都不好,左右為難。
【第18句】:【煞風景】見“殺風景”。
【第19句】:【拉不開栓】(慣)指非常緊張、忙碌,難以應付。
【第20句】:菜無心必死,人無心必亡。
【第21句】:【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慣)1指動刀子殺人或殺生。2指跟人拼命。
【第22句】: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畫馬難畫走;畫獸難畫狗。
【第23句】:【話是開心的鑰匙】(諺)指有針對性的談話就像鑰匙一樣,能解開入思想上的疙瘩。 也作“話是開心斧”。
【第24句】:【秤砣雖小壓千斤】 釋義:比喻人物雖小,作用很大。 例句:“你原來沒眼色,認不得人。俗語云:尿泡雖大無斤兩,秤砣雖小壓千斤。他們相貌空大無用……咱老孫小自小,斤節。”
【第25句】:【鋦碗的丟了眼鏡——這個碴兒你找不著】(歇)碴兒:諧“茬兒”。 指挑不出毛病,找不出差錯。
【第26句】:【開水煮,滾油煎】(慣)形容受著悲慘、痛苦生活的煎熬。
【第27句】:【黑名單】“黑名單”指反動勢力為進行政治迫害而開列的革命者和進步人士的名單;也指有關部門對不合格產品或違反規約、不守信用的企業、個人采取相關措施而開出的名單,或內部掌握或向社會公布。 “黑名單”是個外來詞,它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國牛津和劍橋等大學。在中世紀時,這些學校規定對于行為不端的學生,將其名單、行為列案記錄在黑皮書上,誰的名字上了黑皮書,即使不是一輩子被人唾棄,也是從此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會使人在相當時間內名譽掃地,做很多事情都會受到限制。 學生們對學校的這一規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謹慎,唯恐自己的名字上了這樣的黑皮書。 沒想到本來是學校懲罰學生的做法,卻被當時一位英國商人引申到商業活動中,用黑皮書來懲戒那些時常賒賬不還、不守合同、不講信用的顧客。 英國商人把這類顧客的名字開列在黑皮書上,后來又將一些破產者或即將破產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書上。 事情傳開以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先是商人們爭相仿效,繼而,各行各業都興起了黑皮書。從此以后,黑名單的做法在各行各業中使用。當然,在特務活動中使用最頻繁后果最嚴重。從而黑名單多被社會詬病。 目前,中國也有了“黑名單”,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對不守信用的客戶采取相應措施。
【第28句】:【涮羊肉】重慶火鍋最有名,然而,“涮羊肉”并非源自重慶。那么,它是誰最先制作出來的呢? 相傳,“涮羊肉”的問世與忽必烈有關。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前往和林征討其弟阿里不哥。宿營途中,忽必烈突然想起草原美味——清純羊肉來,于是就命廚師宰羊。誰知正當廚師準備將羊肉下鍋時,忽然探兵來報,“敵軍大隊人馬蜂擁而來,已離此不遠”。按照正常的烹調過程,清純羊肉要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然而在這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哪能坐等進餐呢?饑餓難耐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著“羊肉,羊肉!”廚師在這個時候急中生智,手持菜刀,將一塊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騰的水中,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再加些調料,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饑不擇食,連吃幾碗后,翻身上馬率軍迎敵,有這幾碗羊肉墊底,力氣大增,旗開得勝,生擒敵將。忽必烈得勝還朝,嘉獎了這位廚師,并讓他做羊肉片大宴群臣。這位廚師選取了上等的羊肉,又精心調配了多種作料,加入香油、麻醬、辣子、韭花等,使羊肉的味道更加鮮美。群臣大飽口福后,贊不絕口。忽必烈高興無比,便賜名為“涮羊肉”。
【第29句】:【三朝媳婦,月里孩兒】(諺)三朝(zha。):三天。剛娶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就要抓緊引導;剛生下一個月的小嬰兒,就要進行教育。指家庭教育,貴在及早。 也作三朝的新婦,月子的孩兒。 三朝新婦婆引壞,月里孩兒娘引壞。
【第30句】:【牙對牙,眼對眼】(慣)比喻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31句】:【豁牙子啃西瓜——凈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條條痕跡,轉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奧妙很多。
【第32句】:【大白天說夢話】(慣)指說的話不真實,信口胡說。
【第33句】:【此地無銀三百兩】是形容愚蠢的人做事情弄巧成拙,欲蓋彌彰的行為。 它源自古代一個故事。 據說從前有個做小本生意的人叫張三,好不容易攢了三百兩銀子,卻又不知藏在哪里才安全。最后他把銀子裝進一個壇子里,埋人自家菜園。埋完后還不放心,他又往地上插了一個木牌,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 第二天,鄰家王二瞧見木牌,心里想:“張三也太傻了,這不分明是告訴別人這里有銀子嗎?”王二三下五除二把銀子刨了出來,偷回家去。但心里卻惶恐不安,想到自己是張三的鄰居,張三丟了銀子,肯定第一個懷疑他。為了標榜自己“清白”,王二也寫了張字條,貼在張三的木牌上,上面寫著“隔壁王二不曾偷”。 這不是倆“二百五”嗎? 后來,人們就把不打自招的愚笨行為叫做“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第34句】:【鼻凹兒抹上一塊砂糖——舔又舔不著,吃又吃不著】(歇)指想要得到的人或物,近在眼前,卻無法得到。
【第35句】:【魂飛天外,魄散九霄】(慣)1形容看見美色而不能自持。2形容驚恐萬分。 也作“魂飛天外,魄散九州”。
【第36句】:【山山有路,路路相通】 釋義:形容道路四通八達。“山山”又作“山口“。 例句:“他們走的是哪條路?”“山山有路,路路相通!進來的時候就是分開走的,講不準。”
【第37句】:【各人腳下都有一條路】(諺)每個人的腳下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借指人的生命歷程,要靠自我選擇,自我奮進。
【第38句】:【官路做人情】見“把官路當人情”。
【第39句】:【開口子】(慣)l指江河決口。 2比喻從某一方面能獲取好處。 3比喻從某一方面突破、進展。
【第40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釋義:只要認真對待世間的一切事,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例句:張大伯拍拍小趙的肩膀說:“好孩子,這就對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嘛,這不,你到底是成功了,真替你高興。”
【第41句】:【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諺)冬天能連下三場好雪,來年的麥子必定大豐收。指麥子能不能豐收,冬雪是很關鍵的。
【第42句】:【踏人一腳,須防一拳】(諺)你踢了別人一腳,必須防著別人要打你一拳。指當你打擊別人時,必須謹防別人向你報復。
【第43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子】(諺)比喻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或惡劣的國際環境中,總是強凌弱,大欺小。 也作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青泥。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稀泥。
【第44句】:【吃了橄欖灰兒——回過味來】(歇)橄欖:橄欖樹的果實,吃時先澀后甜。回味:本指吃了橄欖后細品余味,轉指事情過后從記憶里體會。指事后終于醒悟過來。 也作“吃了橄欖——曉得回味”。
【第45句】:【此一時,彼一時】 釋義:指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不能同樣看待或一概而論。 例句:此一時,彼一時。那時他要不裝裝過激派的樣子,怎么能成得了名,怎么能當得上今天的大使。
【第46句】:【樹無土不活】 釋義:比喻什么人也不能脫離人民百姓。 例句:宋蚺不服氣地說:“我不懂,你懂。你就是忘記了一句老話:‘樹無土不活。你這棵大樹本事再大,沒有土——百姓不服,你就生不了根。”
【第47句】:【十步九回頭】(慣)1形容難舍難分。2指被人或事物吸引而不斷回頭。
【第48句】:【腳桿子上綁大鑼——走到哪兒都當當響】(歇)腳桿子:腿。當當響:本形容敲大鑼發出的響亮聲音,轉喻出色、過硬或有名聲。贊揚人無論到什么地方或在什么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或很有名氣。
【第49句】:鳥惜羽毛虎惜皮,為人處世惜臉皮.
【第50句】:【親是親,錢財分】(諺)指即使是最親近的親戚,在錢財方面也要分得很清楚。 也作“親雖親,財帛分”。
【第51句】:【八個人也抬不走一個“理”字】(諺)理:公理。指凡事只要遵循公理,任憑他人多勢眾也不能改動。
【第52句】:【打杠子】(慣)指攔路搶劫。
【第53句】:【大白天說夢話】 釋義:說荒唐話、不實際的話。 例句:“連升嫂子,你不要大白天說夢話吧,這是不可能的事兒!”
【第54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 釋義:比喻人雖年輕或沒有名氣,卻很有本領。 例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我聽說那岳元帥十三歲在內黃歲武考,獨占鰲頭。
【第55句】:【插一只腳】(慣)比喻參與某種活動,并從中干擾。 也作插一腳。 插一腿。 插一手。
【第56句】:【月有陰睛圓缺,人有生死離別】 釋義:借指自然規律無法抗拒。 例句:關于死的信息,自他過了五十個生日后,這種陰影就不時襲上心來,他并不害怕,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死離別,這是自然規律,一代君王都可以長眠,何況山野之人?
【第57句】:【買金偏撞不著賣金的】(慣)比喻偏偏遇不上稱心如意的配偶。 也作“買金的遇不上賣金的”。
【第58句】:【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見“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第59句】:【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諺)對仇敵或丑類要是恨得不深,不是疾惡如仇,就算不得大丈夫。指真正的好男兒是愛憎分明的。
【第60句】:一塊塊磚頭砌起墻,一條條小河匯大江。
【第61句】:【二姑娘頑老雕——架不住】(歇)頑: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第62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釋義:比喻呼告無門,處境十分困難。 例句:我這是下了十八層地獄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有誰知道我的苦楚。
【第63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諺)指水土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也有所不同。也指一處地方的自然資源就養活著這一地域的人們。 也作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處水土一處人。
【第64句】:【下馬威】“下馬威”是指古代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展示自己的威風,起震懾作用,以圖站穩腳跟。“下馬威”來源于“下車威”。《漢書·敘傳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班伯這個人志氣很高,有勇有謀,勇于任事。當時定襄郡(治所在今內蒙古和爾格林縣西北土城子)局面十分混亂。班伯有出使匈奴的經歷,且年輕力壯,自請擔任定襄郡太守,扭轉社會治安糟糕的狀況。 定襄的豪門大戶和動亂分子都聽說過班伯厲害的名聲,“畏其下車作威”,囂張氣焰有所收斂。而班伯也確實來了個“下車威”,他到任之后,立即將所屬官吏集合起來,嚴厲打擊地方惡霸勢力,懲處制造動亂的不法之徒,社會秩序很快好轉,班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充分顯示了他的“下車威”。這樣的“下車威”值得叫好。 “下車威”后來怎么變成“下馬威”了呢?原來,這與古代官員的乘坐工具有關。春秋戰國時期,官員就按照級別乘車。到后來,馬的位置逐漸代替了車子,官員們出行改為騎馬,由過去的下車到任變成了走馬上任,一F車威”的官習沿襲下來,由“下車威”變成了“下馬威”。 現在,新官乍到,對壞人和不良風氣進行大刀闊斧地整治,當然是好,這個“下馬威”使得。如果對百姓耍威風,講派頭,擺官架子,這樣的“下馬威”(有的官員改坐“寶馬”豪車了)要不得。
【第65句】:【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慣)指言行不一致或耍兩面手法。
【第66句】:【走了大褶兒】(慣)褶兒:褶子,衣服、窗簾等上面經折疊而縫成的紋。比喻沒了規矩或出了大錯。
【第67句】:【你嫌我的臉黑,我嫌你的腳大】(慣)比喻互相嫌棄,互不買賬。
【第68句】:【鐵公雞】“鐵公雞”形容人極其吝嗇小氣,一毛不拔。 鐵公雞的來歷,與一毛不拔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興起了很多哲學流派。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意即要兼相愛交相利。可是當時另一位哲學家楊朱卻講究“貴己”,他的主張強調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的生存與利益,人人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對楊朱學說頗不贊同,《孟子·盡心上》記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說如果從楊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楊朱也不會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將楊朱利己學說揭示得淋漓盡致,“一毛不拔”這一成語就源于此。 一毛不拔的行為,被后人形象地喻為“鐵公雞”。因為鐵鑄的公雞,可拔不出一根毛來。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就描述了一個鐵公雞的故事。有一個人叫卞龍,他自稱是鐵公雞,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餓死,連飯也是不吃的。他的兒子也是如此,真是家傳的吝嗇。這一詞語在清代已經較為流行,人們爭相傳誦,很多作品都反復提及鐵公雞。“鐵公雞”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由于它形象生動,至今使用頻率頗高。
【第69句】:【壽星佬放屁——神氣透頂】(歇)壽星佬:民間稱壽星,也叫老人星。指人自以為了不起,擺出一副洋洋得意或盛氣凌人的樣子。 含譏諷意味。
【第70句】:【家無住,屋倒豎】(諺)指家里長期不住人,房屋就會破敗不堪。
【第71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 釋義:只看見利益,卻看不見危害。 例句:“每見世人惟利是趨,至于害在眼前,哪里還去管他。所以俗語說的:‘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
【第72句】:【經一失,長一智】見“吃一塹,長一智”。
【第73句】:【綿里針,肉里剌】 釋義:比喻外貌溫和,內心刻毒。 例句:我還把他當好人看成。原來知人知面不知心,那里看人去。原來是個綿里針,肉里刺的貨,還不知背地在漢子表層跟前架的甚么舌兒哩(《金瓶梅詞話》五一回)。
【第74句】:【六月里下雪】 釋義:比喻事情稀奇,少有,意外。 例句:孫生旺有點驚異地問道:“六月里下雪哩,真是稀罕事呀!從來也沒見你喝酒,今天這是怎么啦?”
【第75句】:【吃了河豚,百樣無昧】(諺)河豚(tun):鮑的一種,肉味鮮美。指河豚肉最鮮美。比喻得到過最好的,其他的就往往不能使之滿意稱心了。
【第76句】:【背靠背】(慣)指不當著有關人員的面檢舉揭發問題或提出批評意見。
【第77句】:【千里井,不反唾】(諺)出遠門在千里之外,飲過井里的水,不要以為再不路過此處,便朝井里吐唾沫。指為人要忠厚,不可做欺心的事。
【第78句】:【入山擒虎易,叉手告人難】(諺)叉手:兩手抱拳,表示敬意。進山捉拿猛虎還比較容易,難的是向人低三下四地求助。指向人求助是世間最難堪的事。 也作入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
【第79句】:【廟里豬頭——有主】(歇)指女子已經有了婆家。也指東西已經有了主人。
【第80句】:【羊角蔥靠南墻——越發老辣】(歇)羊角蔥:蔥的一種,莖部粗大,葉子長得像羊角,味辛辣。本指老而味辣,轉指人老練狠毒。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81句】:【各肉兒各疼】(諺)肉兒:親娘身上掉下的肉,指親生兒女。指誰親生的孩子,誰就對他知疼知癢。 也作“各養的各痛”。
【第82句】:【傀儡會跳動,自有提線人】(諺)傀儡:木偶戲里的木頭人。 指傀儡在幕前舞動,是幕后有人提著線在操縱。比喻出面搗亂的人,受幕后主謀指使。
【第83句】:【土里刨食吃】(慣)比喻以種田為生。 也作“土里刨食兒”。
【第84句】:【叫花子撥算盤——窮有窮打算】(歇)指經濟困難的人有切合自己實際的安排、打算。
【第85句】:【文不文,武不武】(慣)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形容人沒有一點兒本事。 也作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 文不能提筆,武不能捉刀。
【第86句】:【叫花子】乞丐俗稱“叫花子”,那么乞丐為什么被稱為“叫花子”呢? 有兩個出處。 一是古時候天津的職業乞丐上街討飯時,手中都拿著一根花棍,一路乞討,一路舞動,碰上惡狗當道,乞丐就用它來打狗防身。由于棍子上面纏著花紙條,系著小鈴鐺,耍起來會“叮當”作響,所以俗稱打花棍,是天津職業乞丐行乞的象征。這乞丐是夠花哨的,故稱“叫花子”。 二是如同化齋一樣,“叫化”也是一個動詞,叫化剩湯殘飯的人被稱為“叫化子”。這在元代的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比如元代戲劇家張國賓的《合汗衫》:“我繞著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湯和這殘菜。”因為“化”同“花”諧音,后來,人們就將“叫化子”俗稱“叫花子”。這就是“謂乞兒為花子”的由來。
【第87句】:【不磨不難不成人】(諺)不經受磨難,就很難成為有用的人才。指磨難是成就人才的有效途徑。
【第88句】:【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歇)趙老:也說趙巧、趙果,傳說是魯班的徒弟;魯班計劃在大河上修橋,為防龍王干擾,制作兩座燈臺讓趙呆送給龍王,趙呆把其中一座內藏夜明珠、外觀漂亮的燈臺藏在懷里,想私自帶回家,沒想到剮出龍宮,就葬身海濤之中。指人或物有去無回。
【第89句】:【小廟的神——沒見過大香火】(歇)香火:迷信的人供佛敬神時點燃的香和燈火。比喻經歷淺、見聞不廣,未見過大世面。
【第90句】:【屋漏更遭連夜雨】此語比喻禍不單行,事事不順。典出《醒世恒言》:“這等苦處,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明朝天順年間,官居吏部給事中的馬萬群,單生一子名叫馬德稱,德稱聰明好學,卜二歲中了秀才。鄰人黃勝把妹妹六瑛許與德稱為妻,由于德稱用心讀書,年過二十尚未成婚。誰知馬萬群彈劾奸宦乇振,反被王振誣告貪污,削職追“贓”,家產被官方賣空。萬群氣不過一病身亡,留下德稱在墳堂中棲身,生活沒有著落。于是他便去杭州投奔表叔,表叔十日前死了。再到南京訪故,則故舊或升、或轉、或死,或罷了官,一個也沒投著。盤纏用盡,不得不寄食佛寺。家鄉學官因他誤了考,把他秀才頭銜也申黜了,真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你猜怎的,自此命運更不順了:運糧趙指揮請他做門館先生,糧船沉沒了;劉千戶請他教八歲兒子,兒子出痘死了;龍侍郎薦他去陸總兵處幫忙,陸總兵兵敗被押解來京問罪。所以人們傳說:馬德稱所到之處,一定會有災殃,給他取名“鈍秀才”。人們和他狹路相逢,一個個口吐唾沫,叫聲“吉利”便走。 光陰易過,德稱已是三十二歲。這年王振勢敗,新皇帝訪知馬萬群冤屈,復其原官,追加三級,抄沒田產發還,準許馬德稱恢復秀才資格,“落實政策”。從此,“鈍秀才”一洗晦氣,連考連中,殿試二甲,選為庶吉士,方與六瑛完婚。正是“十年落魄少知音,一日風云得稱心”。
【第91句】:【應人事小,誤人事大】(諺)答不答應替人辦事倒無關緊要,答應卻不辦,從而耽誤人家的事,這就麻煩了。指應諾的事必須實踐。
【第92句】:【禍從天降,災向地生】(慣)指災禍突然降臨。
【第93句】:【壓不住定盤星】(慣)定盤星:秤桿上的第一顆星,為秤錘和秤盤成平衡狀態時的懸點。比喻鎮不住人。
【第94句】:【法場上的麻雀——膽子早嚇大了】(歇)法場:刑場。指經歷險境多,膽子早變大了。
【第95句】:【碎麻擰成繩,能提千斤鼎】(諺)零零散散的麻絲擰成麻繩,能提起千斤重的大鼎。比喻把分散的人組織起來,就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第96句】:【蘇杭不到枉為人】(諺)蘇杭:蘇州和杭州。不到蘇州和杭州游覽一回,就算白活了一世。指蘇杭景物優美,甲于天下,不可不去游覽。
【第97句】:【乳名都是父母起,壞名都是自己惹】(諺)乳名:小名。指人的壞名與乳名無關,但卻和行為直接關聯著。
【第98句】:【愛挑的擔子不覺重】(諺)指做任何事情,只要心甘情愿,就不怕困難,不覺得難以忍受。
【第99句】:【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諺)有錢有勢時,不管相識不相識都來結識;貧窮潦倒時,就連親戚也不來接近。指人情冷暖,嫌貧愛富。 也作富貴人求合,貧窮親不睦。 富貴有親朋,貧困無弟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