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一起旅游后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一起旅游后,可以促進孩子和父母關系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
一方面可以分享快樂。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孩子見識,提高孩子的興趣。
家長和孩子旅行后的感受感悟怎么寫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去旅行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
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
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于自己的成長。
“了解整個世界”無疑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
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
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
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準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于學習他國的語言。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志;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筑;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里的空氣中彌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里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
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
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了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了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后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
印象很深的是去意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并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侖的傳奇。
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志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后,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里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借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
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
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于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
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里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里,認真地欣賞,如同我們在盧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于“盧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
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游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筑夜晚的亮燈后,踩著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著地鐵后來青年旅社。
和孩子們“浪跡”在國外的日子里,總會遇到人問:“你們是韓國人
日本人
”因為,在他們的眼里,中國人的旅游都是大巴車里,而孩子們總是在學習語言。
當我們的孩子們自豪的回答“我是中國人”的時候,我想,不僅僅以“語言”為目的的出國活動也代表孩子們成長機會的多樣性和中國父母們思想的變化。
研學旅行感言父母感受 300字
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太少了,一起去旅游,不但能讓大家放松心情,而且還能增進所有人的感情,父母一輩子辛辛苦苦,不舍得花錢旅游,能帶他們去旅游,也算是盡了一份孝心吧,相信作為父母一定是非常開心的
帶著父母去旅行的優美詩句
你認為最好的東西,未必是最適合老人的。
既然想帶父母旅游,就得有犧牲精神,不說以老人需求為第一位,至少也要考慮到老人的需求。
我這么說是因為自己這一點做不好,所以來和大家共勉。
誰叫咱是中年人呢,中年人不犧牲一點自己的愛好,難道還叫老人小孩讓步嗎
至于你心儀的曬太陽沙灘浴海鮮大餐節目,還是留著獨自旅游時再盡情體驗吧。
孩子第一次單獨參加夏令營,父母在家的感言怎么寫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一句廣告詞:“帶上你看風景的心情,去旅行。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旅行,從未知的起點到達未知的終點,沒有人知道下一站的風景。
而青春就是這場旅行中最美的一段旅途。
有人說,青春是一場旅行,回不去了。
而當青春漸行漸遠,有些風景根本來不及欣賞就已經錯過,就像席慕蓉說的“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也許當多年后再讀這本書、再回憶這段旅程時,才會覺得這段旅途刻骨銘心。
青春是一場未知的旅行,誰也不知道沿途會遇到什么風景,誰也不知道哪些人會陪著你走下去,誰也不知道前面的道路是布滿荊棘還是一馬平川。
曾經看過一部名為《成長教育》的電影,主人公是一個16歲的女孩,她因為父母反復督促她考牛津大學而不勝其煩,父親又對追求她的男孩不滿意。
就在一個雨天,她邂逅了一個成熟男人,對方的風流倜儻和舉手投足的迷人氣質深深吸引了女孩。
她很快墜入愛河,并且覺得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她決定休學嫁人。
然而事實并非她想的那樣完美,其實那個男人已經結婚多年。
最后,女孩重拾課本,花一年的時間考上牛津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時,她坐在樓梯上淚流滿面,她說:“原來我們要的生活從來都沒有捷徑。
”青春的路上,總會有迷茫、有徘徊,而當這一切過后,我們才會結結實實的成長。
青春的路途之后,總會結出一兩朵沉甸甸的花朵。
青春是一場充滿思索的旅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的把握方向,很多人會在路口變得迷茫和徘徊,迷失在這場旅行中,找不到自己要走的路。
因此就需要不斷的思考、修繕和升騰。
一個不經意間在網上看了一檔名為《侶行》的節目,從頭到尾,認認真真的看完了每一期。
張昕宇和梁紅,一對普普通通的情侶,用一場非凡的環球旅行尋求生命的意義,從索馬里到切爾諾貝利,從北極到南極。
雖然我無法和他們一樣去旅行,但是他們的旅行讓我有所感悟: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前行。
在青春這場旅行中,沒有返回的路途,因此,不管前面是風雨交家還是陽光燦爛,我們所做的只有努力前行。
就像周國平先生在《熱愛生命》中寫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青春是一場意義非凡的旅行,票根是我們倔強的決心,未知的目的地,就算是滿身傷痕也要努力前行。
不必計較人生的路途還有多少歧路,在無盡的困難與挫折面前只需要堅定信念便好。
這場旅行不一定非得轟轟烈烈才行,即便是平庸不堪,只要自己努力付出,沒有虛度青春,就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青春就是一場旅行,我們一直在路上。
研學旅行后家長的感悟
愿你在這短暫的研學旅行時日里,獲得高超的本領頑強的意志博大的胸懷;像賽馬一般,越過一道又一道高欄;讓生命揚帆前進,駛向碧波滔滔的大海。
上一篇:女人不工作沒地位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